中国茶具发展史
浅谈中国茶具发展

n o t o n l y a c u l t u r l a h i s t o r y o f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h i s t o y ,b r u t a l s o a b o u t p e o p l e ’ S l i f e h i s t o y r w i h t t e a d i r n k i n g .T h i s
p a p e r d e s c ib r e s he t d e v e l o p me n t p r o c e s s o f Ch i ne s e t e a c u l t u r e,a nd he t r i s e o f t h e mo d e m t e a d e v e l o p me n t p r o s pe c t . Ke y wo r d s: Ke y wo r d s :Te a C u l t u e ;Te r a S e t ;De v e l o p me n t .
吹嘘对鼎 ” 。这里 的“ 鼎” 则为 茶具 。唐代 陆羽 在《 茶
经・ 七之事》 中引《 广陵耆老传》 的记载 : 晋元帝 ( 公
元3 1 7~ 3 2 3年 ) 时, “ 有老姥 每旦独提一 器茗 , 往 市鬻
不断改进 , 而不断发生变 化 , 制作技术也 不断完善 。
l 隋及 隋 以 前 的茶 具
茶” 敬奉之事 。这些文献 记 载 , 都 说 明我 国在 隋唐 以 前, 汉代 以后 , 尽 管 已有 出土的专用 茶具 出现 , 但食具
和包括茶 具 、 酒具 在 内 的饮 具 之 间 , 区分也 并不 十 分
所使用器具的史料是西汉( 公元前 2 0 6 8年) 王褒的 《 僮约》 , 其 中谈 到“ 烹 荼尽具 , 已而盖 藏” ( 这里 的 “ 荼” 指的就是 “ 茶” , “ 尽” 为“ 净” ) 。《 僮约》 原本是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内涵。
本文将为您呈现中国茶道的历史时间表,从古代到现代,追溯茶道的起源与发展。
1. 夏朝至商周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1年)- 夏、商、周时期,人们开始饮茶,把茶叶用作药物。
茶叶首次被记载在古代文献中。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提升,茶的品种也逐渐增多。
茶饮的习俗开始在贵族阶层中流行。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茶文化开始在士人与文人之间流行,茶馆成为他们交流思想的场所。
4. 唐朝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茶道的发展进入繁荣期,茶席文化得到普及,茶道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达到新的高度。
5. 宋朝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进一步改善,贡茶制度开始出现。
茶文化在民间生活中扎根。
6. 元朝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茶叶的产地和制作技术得到进一步拓展,传统的泡茶方法开始流行。
7.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朝开启了茶叶贸易的黄金时代,茶文化迅速蔓延到各个社会阶层。
8. 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清朝皇室对茶道的关注和推广使茶道在宫廷上得到更大的重视。
乾隆皇帝更是精通茶道,并留下众多有关茶的诗文。
9. 近现代时期(1912年至今)- 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得到重新重视,茶道协会成立,茶文化节、茶赛等茶艺活动频繁举办。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中记录了茶道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茶道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茶道不仅仅是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修养与寻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茶道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扎根,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的历史中,不仅有了众多卓越的茶艺家,还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茶道文化,如四大名陶、茶具瓷器等,为中国茶道发展贡献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茶具分析报告

茶具分析报告
一、引言
茶具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茶具不仅
是茶文化的载体,更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和工艺水平。
本报告将对茶具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历史背景、种类特点和现代发展趋势。
二、历史背景
茶具的历史可追溯至中国古代。
据史书记载,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茶代酒”之风,茶作为一种饮料,向来被认为具有清心、解渴的功效。
因此,制作茶具的技艺也逐渐演变和完善。
唐代是茶具工艺的鼎盛时期,著名的茶具有五方碗、白瓷茶具等,体现了当时的审美标准。
三、种类特点
现代茶具主要可分为紫砂壶、青瓷茶具、白瓷茶具等几大类。
紫砂壶以其独特
的陶艺工艺而著称,具有透气性好、保温性能高等特点,被誉为“茶具中的艺术品”。
青瓷茶具则以釉色清丽、温润如玉而受到喜爱。
而白瓷茶具则多采用洁白无瑕的瓷器,简洁大方,适合现代生活的需求。
四、现代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变迁,茶具的设计和制作也在不断创新。
现代茶具更注重实用性和
美观性的结合,以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同时,一些茶具品牌还注重与艺术家、设计师的合作,将茶具注入更多时尚元素,开拓茶具的功能和形式。
五、结论
茶具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茶具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看到其在现代社会中不断融合创新的发展趋势。
茶具将继续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以上便是对茶具的分析报告,希望能够带给读者一些启发和思考。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茶具作为一种用于沏茶和品茶的器具,历史悠久且与茶文化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详细介绍茶具的发展历程。
1. 古代茶具古代茶具最早浮现在中国,最早的茶具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当时的茶具主要是用陶器制作,如茶碗、茶壶等。
这些茶具简单朴实,以功能为主,没有太多装饰。
2. 唐宋时期的茶具在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茶具也得到了改良。
茶碗开始浮现釉面装饰,茶壶则采用了铜、铁等金属材料制作,使得茶具更加耐用和美观。
此时的茶具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艺术价值。
3. 明清时期的茶具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具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代的茶具多采用青花瓷制作,具有独特的装饰风格,成为茶具收藏家们的宝贝。
清代则浮现了精美的紫砂壶,紫砂壶因其独特的材质和工艺,被誉为“茶具之王”。
4. 近现代茶具进入近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茶具的制作材料和工艺也发生了变革。
现代茶具多采用陶瓷、玻璃、不锈钢等材料制作,设计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茶具的功能也得到了扩展,例如带有过滤器的茶杯、保温效果好的真空壶等。
5. 茶具的国际化茶具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在国际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茶具的国际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茶具的传入和融合,例如日本的茶道和英国的下午茶,都有自己独特的茶具文化;二是茶具的出口,中国的茶具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世界各地茶爱好者的爱慕。
总结:茶具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简朴器具到现代的多样化茶具,茶具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品和文化象征。
茶具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茶的热爱和追求,也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征。
茶具的发展史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
中国制茶发展简史

中国制茶发展简史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历史悠久。
以下是中国制茶发展的简史:1.早期的野生茶叶采摘和饮用(约公元前2000年):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距今约公元前2000年,古代中国的人们已经开始采摘和饮用野生茶叶。
当时的茶叶主要用于医药,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
2.唐朝的贸易和茶叶烹制(公元7-10世纪):唐朝时期,茶叶开始成为贸易商品,并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烹制茶叶,将其烘干并制成茶砖,以方便贩卖和携带。
3.宋朝的茶叶研究和茶艺发展(公元10-13世纪):宋朝是中国茶叶研究和茶艺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创造新的茶叶加工工艺,如蒸制、揉捻和烘焙等,使茶叶的质量和口感得到了提升。
此外,茶艺也开始崭露头角,茶具的制作和使用也得到了改进。
4.明朝的茶叶贸易和海外传播(公元14-17世纪):明朝是中国茶叶贸易和海外传播的时期。
茶叶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中国的茶叶开始出口到葡萄牙、荷兰等欧洲国家,并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商品。
5.清朝的茶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公元17-20世纪):清朝时期,中国的茶叶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种植大规模的茶树园,并使用机械化的加工设备进行茶叶的烘干和加工。
同时,中国茶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茶道、茶歌、茶诗等茶文化形式开始盛行。
6.现代茶叶产业的发展和茶叶文化的传承(20世纪至今):现代茶叶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茶叶的品种和加工工艺得到了创新和改进。
同时,中国茶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各种茶文化活动和茶艺表演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总体而言,中国制茶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古代茶叶采摘和饮用、茶叶贸易和海外传播、茶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等不同时期。
茶叶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饮用需求,也在文化、经济和贸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茶道知识大全

中国茶道知识大全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自古以来就在中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茶道是中国古老而悠久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全面介绍中国茶道的相关知识,包括茶的起源、茶道的发展、传统茶具以及品茶技巧等。
一、茶的起源茶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中国西南地区。
相传,中国古代神农氏制茶的传说便是茶的起源。
在随后的历史中,茶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并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饮品。
二、茶道的发展1. 唐代茶道唐代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重要时期。
当时,茶道逐渐与文人雅士的生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文化艺术。
茶具开始多样化,并出现了独特的煮茶技法。
2. 宋代茶道宋代是中国茶道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种类更加丰富,茶道的礼仪也更加完善。
同时,茶具的制作工艺日臻成熟,各地茶馆也纷纷兴盛。
3. 明清时期茶道明清时期是中国茶道达到巅峰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推广,茶具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对于泡茶的要求也更加讲究。
此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茶道流派,并形成了多样的茶礼。
三、传统茶具1. 茶壶茶壶是茶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
它的种类繁多,有紫砂壶、白瓷壶、青瓷壶等。
每一种茶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 茶盘茶盘是茶道中用来放置茶具和茶叶的平台。
它通常由木质或石质制成,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和导热性,以保持茶具和茶叶的稳定温度。
3. 茶杯茶杯是用来品味茶汤的器皿,它的选材和制作工艺也非常重要。
不同的茶,应有不同的杯型和容量。
四、品茶技巧1. 水质选择好的茶水离不开优质的水源。
自然山泉水或矿泉水都是不错的选择。
水的温度也要适宜,一般绿茶、白茶适宜用80℃的水冲泡,红茶、乌龙茶适宜用90℃的水冲泡。
2. 茶叶选购与保存购买茶叶时应选择新鲜、干燥、无异味的茶叶。
茶叶在保存时应放置于密封的容器内,避免暴露在空气中。
3. 茶艺表演茶道艺术中的茶艺表演有落花流水、倒茶、泼茶、掷壶等多种形式。
表演时要注意姿势和动作的协调,力求将茶艺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试论中国陶瓷茶具的发展演变

也” 从这段话 中我们可 以看到早在唐 代 , 。 士大夫文人讲究“ 察 色、 嗅香 、 品味、 观形” 推崇 青瓷 , 。 这是因为唐代人们喝的是饼 茶, 茶汤呈“ 淡红色” 而越瓷为青色 , 。 倾入“ 淡红” 色的茶汤 , 显 绿色。 这就是所讲的“ 青则益 茶” 青瓷因其质地细腻 、 青 。 釉色 莹 ,6 l 世纪 以来出口法国时 , 人们用 当时风麾欧 洲的名剧 《 牧 羊女》 中的女主角雪拉 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 比, 故又称龙泉 青 瓷为“ 雪拉同”视为稀世珍品 。 , 不过如果 用它冲泡红茶 、 、 白茶 黄茶 、 , 黑茶 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 目, 似有不足之外 。 从宋代开始 , 风行 的“ 斗茶” 一种近乎 游戏 的饮 茶方式 ) (
明代 ,人们已 由宋 时的团茶改饮 散茶 ,茶汤的颜色也 由
“ 白茶” 变为“ 白色” 这样对茶盏的要求就不再是黑色 了, 黄 , 而 是时尚的“ 白色 ”如 图 3。对 此 , ( ) 明代张源的 《 茶录》 中写道 : “ 盏以雪白者为止 , 蓝白者不 损茶色 , 次之” 。并且在《 长物志》
中还 记录有明朝皇帝 的御 用茶盏 , :明宣宗 ( 说 “ 朱瞻基 ) 喜用
折 性 的改 变 。
磊 g
唐代《 茶经 》 中推重的就是 青瓷( 图 1 ,碗 , 州上 , 如 )“ 越 鼎 州次、 婺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 , 殊为不然。若邢瓷类 银 , 瓷类玉 , 越 邢不如越一也 ; 若邢瓷类雪 , 则越 瓷类冰 , 邢不 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 ,越 瓷青而 茶色绿 ,邢不如越三
关于茶具的调研

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 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 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中国 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兼具实用和鉴赏价值,为历代 饮 茶爱好者所青睐。茶具的使用、保养、鉴赏和收藏,已成为专门 的学问,世代不衰。
茶具文化
作为茶叶之乡的我国,茶具历史也十分悠久。茶具文化也是茶 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陶土茶具 陶土茶具是指宜兴制作的紫砂陶茶具。宜兴的陶土,黏力强而抗烧。 用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夺茶真香,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 色、香、味。
2.瓷器茶具 我国的瓷器茶具产生于陶器之后,按产品又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 具和黑瓷茶具等几个类别。
白瓷茶具
黑瓷茶具
青瓷茶具
3.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较著名 的有北京雕漆茶具, 福州脱胎茶具,江西 波阳、宜春等地生产 的脱胎漆器等,均别 具艺术魅力。其中尤 以福州漆器茶具为最 佳,形状多姿多彩, 有“宝砂闪光”、 “金丝玛瑙”、“釉 变金丝”、“仿古 瓷”、“雕填”、 “高雕”和“嵌白银” 等多个品种,特别是 在创造了红如宝石的 “赤金砂”和“暗花” 等新工艺后,更加绚 丽夺目,逗人喜爱。
唐宋时因采用煎煮茶汁,故煎水壶以金属制品较多,且以“金银 为优”,同时还以“茶瓶”煎水,亦称“煎水瓶”。随着制茶、饮茶风 尚的变迁,从唐宋时的将茶饼研碎煎煮,至元代时用鲜叶放在锅里蒸制 成整片叶子的“散条”(亦称“蒸青散条”)煎煮,至明代时则将“蒸青” 进一步改为“炒青”,饮茶方法也由煮饮变为泡饮。故茶具除原有的茶 盏、茶杯外,明代时又出现了专为品茶而用的“茶壶”,从此盏与壶成 为最基本的茶具。
茶碾为碾茶之工 具。有木质茶碾和石 质茶碾。茶碾由“碾 盘”和“碾堕”组成。 碾盘外形四方,中间 剜空成圆孔,正好容 “堕”。碾堕是一块 圆木,在中间安上轮。 碾茶时以手持轴转动 碾堕,靠碾堕与碾盘 间的挤压来碾碎茶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
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触处可见。
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
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
”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
”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
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茶具史的兴衰,也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茶具也有其本身独到的发展过程,从中还可以看到陶瓷制造的艺术造谐。
该文主要论述唐宋以来茶具的发展进程。
由于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更加讲究饮茶情趣,因此,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赏价值,且有很高的艺术性。
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
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这在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
本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唐代宫廷茶具,与陆羽记述的民间茶具相映生辉,又使国人对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
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
宋代的饮茶方法与唐代相比,已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是唐人用煎茶法饮茶逐渐为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了当时的主要方法。
本世纪以来,河北宣化先后发掘出一批辽代墓葬,其中七号墓壁画中有一幅点茶图,它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用点茶法饮茶的生动情景。
到了南宋,用点茶法饮茶更是大行其道。
但宋人饮茶之法,无论是前期的煎茶法与点茶法并存,还是后期的以点茶法为主,其法都来自唐代,因此,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大致一样,只是煎茶的,已逐渐为点茶的瓶所替代。
北宋蔡襄在他的《茶录》中,专门写了“论茶器”,说到当时茶器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宋人的饮茶器具,尽管在种类和数量上,与唐代相比,少不了多少。
但宋代茶具更加讲究法度,形制愈来愈精。
如饮茶用的盏,注水用的执壶(瓶),炙茶用的钤,生火用的铫等,不但质地更为讲究,而且制作更加精细。
元代茶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法,抑或是使用的茶具,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
元代统治中国不足百年,在茶文化发展史上,找不到一本茶事专著,但仍可以从诗词、书画中找到一些有关茶具的踪影。
在当时既有采用点茶法饮茶的,但更多是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
在元代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形条茶饮用的方法已较为普遍,这不仅可在不少元人的诗作中找到依据,而且还可从出土的元冯道真墓壁画中找到佐证。
在图中,没有茶碾,当然也无须碾茶,再从采用的茶具和它们放置的顺序,以及人物的动作,都可以看出人们是在直接用沸水冲泡饮茶。
用于点茶用的元影青的刻花执壶。
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因为唐、宋时人们以饮饼茶为主,采用的是煎茶法或点茶法和与此相应的茶具。
元代时,条形散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这样,唐、宋时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种脱颖而出。
明代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因为从明代至今,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
不过,明代茶具虽然简便,但也有特定要求,同样讲究制法、规格,注重质地,特别是新茶具的问世,以及茶具制
作工艺的改进,比唐、宋时又有大的进展。
特别表现在饮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是出现了小茶壶,二是茶盏的形和色有了大的变化。
总的说来,与前代相比,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
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
明清时,紫砂茶具的制作达到了顶峰。
其造型色彩千姿百态、耐人寻味。
壶外壁常雕以金石书画、诗词对联、名家手迹,“壶随字贵,字以壶传、寸柄之壶,贵如金玉”,终成为精美的艺术品而名噪天下,使紫砂陶具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使用价值,以其“金石味、书卷气、民俗情”而在诸多质地的茶具中独领风骚,长盛不衰。
清代的茶盏、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
清时的茶盏,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
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镇生产,其时,除继续生产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还创制了粉彩、珐琅彩茶具。
清代的江苏宜兴紫砂陶茶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任溧阳县令、“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传说他设计了新颖别致的“八壶式”,由杨彭年、杨风年兄妹制作,待泥坯半干时,再由陈曼生用竹刀在壶上镌刻文或书画,这种工匠制作,文人设计的“曼生壶”,为宜兴紫砂茶壶开创了新风,增添了文化氛围。
乾隆、嘉庆年间,宜兴紫砂还推出了以红、绿、白等不同石质粉末施釉烧制的粉彩茶壶,使传统砂壶制作工艺又有新的突破。
同时,茶具的质地也随历史而演变,有:
金属茶具: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
本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成为金属茶具中稀世珍宝。
从元代以后,金属茶具逐渐消失,用其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
现因密闭性好,具有防潮、避光性能,多制成贮茶器。
瓷茶具⑴青瓷茶具: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在宋代时达到鼎盛,远销各地。
明代其亦以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
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
⑵白瓷:早在元代远销国外,具有坯质致密透明,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
同时,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颇具艺术价值。
适合冲泡各类茶叶。
3)彩瓷:青花瓷尤为瞩目,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
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能平添其魅力。
明代,景德镇成为主要生产地。
清代,青花瓷在发展史上进入另一个历史高峰,康熙年间烧制的,史称“清代之最”。
紫砂茶具: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
北宋苏轼诗云:“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莆粟盘龙茶”。
目前紫砂茶具以产于江苏宜兴的为最,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的特点。
漆器茶具:清代,由福建福州制作的脱胎漆器茶具使其局面出现转机。
其通常是一把茶壶连同四只茶杯,存放于茶盘内,壶、杯、盘通常呈一色,并融书画于一体,饱含文化意蕴;且色泽光亮,明镜照人;又不怕水浸,耐碱腐蚀。
竹木茶具: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为竹木制作。
其来源广、无害无污染,就是不易长久保存。
直到清代,在四川出现了一种由内胎和外套组成的竹编茶具,能有效保护内胎,减少损坏,泡茶后不易烫手,且色调自然富含艺术价值。
玻璃茶具:我国于唐代开始烧制琉璃茶具。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由唐僖宗供奉的素面圈足淡黄色琉璃茶盏和茶托,是地道的中国琉璃茶具,虽造型原始,装饰简朴,质地显混,透明度低,但却表明我国的琉璃茶已经起步,在当时堪称珍贵之物。
搪瓷茶具:清代乾隆年间,景泰蓝从宫廷流向民间,成为我国搪瓷工业的肇始。
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
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
”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
而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
据史料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
《阳羡名陶录》记载说:“供春,吴颐山家僮也。
”吴颐山是一位读书人,在金沙寺中读书,供春在家事之余,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制做砂壶。
结果做出的砂壶盛茶香气很浓,热度保持更久,传闻出去,世人纷纷效仿,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壶”的现象。
供春真姓“龚”。
所以也写成,‘龚春”砂壶。
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用陶土,或用染颜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壶。
开始,时大彬模仿“供春”砂壶,壶形比“供春”砂壶更大,一次时大彬到江苏太仓做生意,偶在茶馆中听到“诸公品茶施茶之论。
”顿生感悟,回到宜兴后始作小壶。
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
”《画航录》说:“大彬之壶,以柄上拇痕为识。
”是说世人以壶柄上识有时大彬拇指印者为贵。
从此宜兴砂壶名声远布,流传至今,还是人见人爱的精制茶具。
学习了中国茶具发展简史让我更多的了解中国茶文化。
使得增加了对茶文化的理解,对茶的享受又多了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