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茶具文化

储茶用具
泡茶用具
泡茶用具
讲究饮茶的人,对泡茶用具是十分挑剔的。在比较正规的情 况下,泡茶用具与饮茶用具往往一分为二,以确保饮茶有滋 有味,有模有样。正规的泡茶用具,最常见的是茶壶。其大 小各异,外观不同,但多以有助于茶水味道纯正的紫砂陶、 陶瓷制成。 使用茶壶泡茶之前,应对茶壶洗涮干净,不要使其茶垢遍布。 不要使用浑身伤残的茶壶去招待尊贵的客人。特别要注意的 是,不要使用茶壶内剩余的旧茶待客。
• 茶具的实用性 • 饮茶之时,所选茶叶的具体品种不同,所需茶具的品种也会有 所不同。不过在一般情况下,饮茶大都少不了储茶用具、泡茶 用具、饮茶用具。 • 储茶用具 • 储茶用具,指的是平日存放茶叶的专用器皿。它的基本要求是: 防潮、避光、隔热、无味。因此,用来存放上佳的茶叶,最好 选用特制的茶叶罐,如铝罐、锡罐、竹罐,尽量不要使有不符 合要求的玻璃罐、塑料罐,更不要长时间以纸张包装、存放茶 叶。 • 待客饮茶之际,最好不要当着客人的面从储茶用具之内取茶冲 泡。万一非此不可,则切记不要直接下手抓取茶叶,而应以匙 去取,或是直接以茶罐将茶叶倒入茶壶、茶杯。
• ⑵白瓷茶具
• 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 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 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 早在唐时,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元代,江西 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 这种白釉茶具,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 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 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使用 最为普遍。
• 二、瓷器茶具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的韵味。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是中国茶文化萌生发展的历史,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古至今中国人对茶的熟悉程度范围之广,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竹,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
中国茶文化如此受欢迎,那么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应从何说起。
有关研究表明: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中国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
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
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53年),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
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
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
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
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赋》。
在我国的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
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宋朝茶文化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
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
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
在中国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
茶具分析报告

茶具分析报告
一、引言
茶具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茶具不仅
是茶文化的载体,更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和工艺水平。
本报告将对茶具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历史背景、种类特点和现代发展趋势。
二、历史背景
茶具的历史可追溯至中国古代。
据史书记载,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茶代酒”之风,茶作为一种饮料,向来被认为具有清心、解渴的功效。
因此,制作茶具的技艺也逐渐演变和完善。
唐代是茶具工艺的鼎盛时期,著名的茶具有五方碗、白瓷茶具等,体现了当时的审美标准。
三、种类特点
现代茶具主要可分为紫砂壶、青瓷茶具、白瓷茶具等几大类。
紫砂壶以其独特
的陶艺工艺而著称,具有透气性好、保温性能高等特点,被誉为“茶具中的艺术品”。
青瓷茶具则以釉色清丽、温润如玉而受到喜爱。
而白瓷茶具则多采用洁白无瑕的瓷器,简洁大方,适合现代生活的需求。
四、现代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变迁,茶具的设计和制作也在不断创新。
现代茶具更注重实用性和
美观性的结合,以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同时,一些茶具品牌还注重与艺术家、设计师的合作,将茶具注入更多时尚元素,开拓茶具的功能和形式。
五、结论
茶具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茶具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看到其在现代社会中不断融合创新的发展趋势。
茶具将继续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以上便是对茶具的分析报告,希望能够带给读者一些启发和思考。
中国茶艺茶道起源

中国茶艺茶道起源茶,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茶艺和茶道,则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对茶叶的推崇和对生活的追求。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以及技艺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茶艺茶道的起源。
茶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
传说中的神农氏就首次发现了茶树,并尝试把茶树叶煮水饮用,这也是茶叶被人们用来饮用的最早时期。
茶的饮用习惯逐渐扩散开来,成为一种风俗。
随着科技的进步,茶的种植、制作和品尝的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唐朝时期,茶已经成为上层社会人们会客、交流的一种仪式。
古代中国的文化对茶的态度非常崇尚,茶被视为高雅、纯洁和自然的象征。
茶道的文化体系在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茶道变得更加注重内心的净化和沉思。
茶艺师通过亲手冲泡茶叶,将心境融入到每一杯茶中,以达到心灵与身体的和谐。
茶道日益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被寻求内心宁静和自我培养的人们所崇拜。
茶道的艺术表达形式涉及到冲泡茶、品味茶和赏茶等多个方面。
在茶道师的手中,茶壶、茶盘、茶杯等茶具都成为艺术品,它们的形状、工艺、纹饰等都表现出独特的个性与风格。
每一次冲泡茶的过程都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追求平衡、和谐和美感。
茶道中还有许多仪式和礼仪,如点茶、敬茶、询问茶的名字和来源等等。
这些仪式不仅展现出茶道的庄重和神秘感,更是展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款待。
茶道强调礼仪之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受到了世界各国茶艺爱好者的赞赏。
茶道的精髓在于在平凡之中追求卓越和完美。
茶艺师不仅要拥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还需要具备高超的茶艺技巧。
熟练的掌握茶叶的种类特点和冲泡的时间、温度等细节,将茶叶的香气和味道发挥到极致,这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
茶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远,茶艺茶道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茶道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门哲学和修行。
通过茶道,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智慧的积淀和生活的审美追求。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茶具作为一种用于沏茶和品茶的器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它不仅仅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从茶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方面,详细介绍茶具的发展简史。
一、茶具的起源茶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
据传,中国的神农氏发现了茶树,并开始采摘茶叶。
起初,人们将茶叶直接煮水饮用,没有专门的茶具。
随着茶叶的普及,人们开始注意到茶叶的煮沸温度和时间的重要性,于是茶具逐渐出现。
二、茶具的发展1. 早期茶具早期的茶具主要是以陶器为主,如陶壶、陶杯等。
这些茶具简单朴实,制作工艺粗糙,但已经满足了基本的茶叶沏泡需求。
2. 宋代茶具随着茶文化的兴起,茶具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宋代的茶具以瓷器为主,瓷器的出现使得茶具更加精致,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
宋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青瓷茶壶、白瓷茶杯等。
3. 元代茶具元代茶具的特点是多样化和创新性。
茶具的种类更加丰富,制作工艺也更加精湛。
元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铜茶壶、铁茶杯等。
此外,元代还出现了茶具的专门制作工坊,使得茶具的生产更加规模化。
4. 明代茶具明代是茶具发展的重要阶段,茶具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
明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紫砂茶壶、青花瓷茶杯等。
紫砂茶壶以其独特的材质和造型成为明代最具代表性的茶具之一。
5. 清代茶具清代茶具在形式和工艺上都有所创新。
茶具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制作工艺更加精湛。
清代茶具的代表作品有景德镇瓷茶壶、粉彩瓷茶杯等。
此外,清代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茶具制作工艺,如釉下彩、鎏金等。
三、茶具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具在形式和功能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茶具的形状逐渐趋于多样化,从最初的简单壶杯,发展到了茶盘、茶船、茶碗等多种形式。
茶具的功能也逐渐扩展,除了用于沏茶和品茶外,还可以用于展示和欣赏。
茶具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陶器,发展到了瓷器、铜器、铁器等多种材质。
每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韵味,丰富了茶具的选择。
传统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茶道礼仪

传统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茶道礼仪茶,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茶文化的形成与传承离不开我国的茶道礼仪。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茶文化的传播、茶道礼仪的演变等方面来探讨传统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茶道礼仪的重要性。
一、茶的起源茶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可以得知,茶在公元前2737年就被发现并开始被利用。
茶叶是由茶树的嫩叶制成的,具有醒脑提神、清心明目的功效。
因此,茶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二、茶文化的传播茶文化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茶叶的种植与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随后,茶文化逐渐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和韩国等邻国。
茶的传播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播,更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
三、茶道礼仪的演变茶道礼仪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深沉内涵。
茶道礼仪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的茶道讲究雅致、含蓄,主要是以欣赏茶具的优雅和饮茶的仪式感。
进入宋代,茶道礼仪逐渐成为一种礼仪准则,不同的社会阶层也开始制定茶道的具体规范。
明清时期,茶道礼仪更是达到巅峰,将茶的品鉴、泡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茶道礼仪的演变与时代的变迁密切相关。
在古代,茶道礼仪被用作社交交往的一种方式,亲友相聚时,品茶成为一种象征亲密关系的仪式。
而在现代,茶道礼仪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礼仪规范,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表现。
四、茶道礼仪的重要性茶道礼仪在传统茶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茶道礼仪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化,代表着中国人的精神内涵和美德。
其次,茶道礼仪的存在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互动。
无论是家庭团聚还是商务交流,茶道礼仪都能够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供一种媒介。
最后,茶道礼仪本身蕴含着修身养性的哲学思想,通过参与茶道活动,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总结:传统茶文化的历史和茶道礼仪的演变,既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独特性,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精神面貌。
国茶文化与陶瓷茶具的关系

国茶文化与陶瓷茶具的关系喝茶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那么,茶文化与陶瓷茶具有什么联系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茶文化与陶瓷茶具的关系,希望能帮到你。
茶文化简介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
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
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
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
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有强心、利尿的功效。
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
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用这种嫩芽制作的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茶中的珍品。
陶瓷茶具简介陶瓷茶具,主要是以有高岭土、紫砂泥等原材料烧制而成的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包括陶瓷茶壶,陶瓷盖碗,陶瓷茶杯,陶瓷茶盘,陶瓷茶托、陶瓷茶洗等;主要产地是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福建德化、广东潮州、湖南醴陵、河北唐山。
陶瓷茶具按工艺细分为手绘陶瓷茶具与贴花陶瓷茶具,按瓷质细分为白瓷茶具、紫砂茶具、黑瓷茶具、彩瓷茶具;陶瓷茶具中较为出名的是景德镇陶瓷茶具,其中青花瓷茶具、粉彩陶瓷茶具、青花玲珑瓷茶具、颜色釉陶瓷茶具众所周知。
茶文化与陶瓷茶具陶瓷茶具是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的产品,实用功能是陶瓷茶具的基础,文化内蕴则是陶瓷茶具的灵魂。
陶瓷茶具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精美的装饰及陶瓷本身的质地与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和发源地,同时也是茶具的故乡和发源地。
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多样,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为历代茶人所重视。
茶具如同其他饮具、食器一样,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用,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
随着“茶之为饮”,茶具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饮茶的发展,茶类品种的增多,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制作技术也不断改进。
根据不同的制作材料,可分为陶瓷茶具、金属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器具以及玻璃茶具等几类,但其中最主要的是陶瓷茶具。
中华茶文化茶具发展历史

中华茶文化茶具发展历史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茶具也有其本身独到的发展过程,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华茶文化茶具发展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华茶文化茶具发展历史一、古代茶具的概念及其种类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
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触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
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
”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
”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
”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
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
主要指茶壶、茶杯这类饮茶器具。
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
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
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
“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
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
”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诗》日“阳崖忱自屋,几日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具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唐
煎茶须放盐,鹾簋制成盒罐状中国人最早发现了茶叶的实用价值,在经历了药用、食用两个阶段后,魏晋南北朝开始茶作为饮料流行。
唐代中期,饮茶成为一种时尚,宋代以后,茶叶文化更是得到上至
帝王下至百姓的重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从宋开端,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陶瓷茶器在唐代后期正式从一般生活陶
瓷器中剥离出来,到了宋代,陶瓷茶器更是成为许多窑场的生产重点。
陆羽《茶经》认为,当时煎茶饮茶必备器具中,可用陶瓷制作
的有鍑、鹾簋、碗和熟盂。
鍑是煮水用具,一般以生铁制作,但陆羽提及江西洪州窑曾用瓷来制作,认为“雅器也”。
其实,陆羽认为的“瓷鍑”应为陶器,
只是目前未在洪州窑发现此类物品,还有待发现,但相信在唐代应
有陶制的鍑。
鹾簋是用来放盐的,唐代煎茶在水初沸时要加盐调味。
鹾簋一般是小盒形状,也有制成小瓶小罐的。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鹾簋”
被皇家设计成一个枝蔓缠绕的荷花形状,成为“银涂金盐台”,是
最高级别的皇家茶器。
现在留存下来一定数量的唐代盒子,越窑、
邢窑、长沙窑、巩县窑都有,其中就有非常多的是属于茶器。
越窑
秘色瓷碗堪称其时代表作茶碗是用来直接喝茶的茶器,陆羽认为越
窑茶碗最好,最适合饮茶。
他认为: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
岳州次,寿州、洪州次。
陆羽为我们描述了唐代茶碗的标准,即
“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
唐代半升约为我们现在的270毫升。
台北故宫(微博)的廖宝秀曾对唐代茶碗进行测量,推算
出当时茶碗应为高3-5厘米,口径13-15厘米,敞口,直浅腹碗。
盏也是唐人对茶碗的一种习惯称呼。
随着唐代茶艺的发展,盏托成为茶碗配套的一部分,最先的漆木制盏托,继而与茶碗配套的陶
瓷盏托也开始流行。
浙江宁波博物馆(微博)藏有一件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花盏托,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由茶盏和
盏托组成。
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造型犹如盛开莲花,内
外素面无纹;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仿荷叶形,薄薄边缘
四等分向上翻卷,极富被风吹卷的动感。
盏托青釉亮洁均匀,胎釉
结合紧密,胎为浅灰色,堪称越窑秘色瓷代表作。
法门寺银质鎏金茶碾“最华丽”
碾在唐宋时期是非常重要的茶器具。
唐代茶叶有粗、散、末、饼四类,而以茶饼为主,煎茶都是以茶末入汤制成。
现在看到的多为
陶瓷制碾或金属制碾,各类陶瓷制成的碾在现在众多窑场中都有发现。
瓷制碾质地坚硬,便于清洁。
而史上最华丽的茶碾莫过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银质鎏金茶碾。
《衣物账》记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
”这是唐僖宗供奉给法门寺的宫廷茶具,制作之精美
实属罕见。
现在看到的比较完整的成套唐代茶具,是藏于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的一套滑石制茶器具,有茶碾、风炉台、风炉、茶釜、茶器台,
茶器台上置放有茶碗、茶托二组、茶盘、茶瓶、单柄执壶。
这套茶
器具尺寸很小,它们不应该是实用器,而是明器,但从中也能看出
成套的茶器具的使用在唐代后期蔚然成风。
宋
“煎茶法”是唐代主要的烹茶方式,而到了两宋,“点茶法”是茶道的绝对主流。
“点茶”和“煎茶”最大的不同是在投茶上。
“煎茶”是汤水在二、三沸之间投茶,而且投茶之前要调盐。
“点茶”不再加盐,茶叶也不放在沸水中煎煮,研末的茶叶在茶碗中调
成膏状,用二三沸的水直接充点成茶汤。
当边冲边点以竹制的茶筅
或银制的茶匙在茶盏搅拌“击拂”时,茶汤表面泛起之乳花,给文
人茶人以想象创造的灵感。
细长流茶瓶是宋代典型造型点茶都是用碾成极细的茶粉,所以与碾作用相似的各种陶瓷制擂钵纷纷出现,又称碾钵。
擂钵在唐代和
宋代很多窑场都有出现。
汤瓶又称茶瓶,是点茶的重要器具。
蔡襄《茶录》说“瓶要小者易侯汤,又点茶注汤者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茶瓶都有细长的流,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宋代细长流的注壶,在宋
代多被用作茶瓶。
这种茶瓶是宋代典型造型,各大窑场都有生产。
茶色贵白,建窑茶盏黑又厚
茶盏是宋代茶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类。
点茶是在茶盏内最后完成的,需要用筅击拂茶汤,在盏面形成乳花。
斗茶因此盛行,就是比
试人们的点茶功夫,比的是茶汤色,当时标准是“茶色贵白”,另
外就是比乳花,色白且水痕晚者为胜。
斗茶先斗色,这使得宋代黑
釉茶盏非常流行,其中以建窑为最。
赵佶对点茶斗茶所用茶盏的色泽、尺寸大小都有详细论述,他认为建窑茶盏最为符合。
蔡襄则从注汤炙盏的角度出发推崇建窑茶盏,因为“凡欲点茶,先须情盏令热,冷则茶不浮”,一些过于薄的茶
盏反而不适合点茶,符合此条件的吉州窑茶盏在当时也受到人们喜爱。
唐宋以后“煎茶法”和“点茶法”逐渐不再流行,各地的陶瓷窑场不再生产那些茶器具,它们因此也就不再出现。
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
叶树。
中国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中国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
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山区是茶叶树原产地的中心。
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
世界各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
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
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
这些持异议者,均
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
其实中国在
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
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
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
10多株。
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
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
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