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茶具的演变(茶文化学)
茶具文化

储茶用具
泡茶用具
泡茶用具
讲究饮茶的人,对泡茶用具是十分挑剔的。在比较正规的情 况下,泡茶用具与饮茶用具往往一分为二,以确保饮茶有滋 有味,有模有样。正规的泡茶用具,最常见的是茶壶。其大 小各异,外观不同,但多以有助于茶水味道纯正的紫砂陶、 陶瓷制成。 使用茶壶泡茶之前,应对茶壶洗涮干净,不要使其茶垢遍布。 不要使用浑身伤残的茶壶去招待尊贵的客人。特别要注意的 是,不要使用茶壶内剩余的旧茶待客。
• 茶具的实用性 • 饮茶之时,所选茶叶的具体品种不同,所需茶具的品种也会有 所不同。不过在一般情况下,饮茶大都少不了储茶用具、泡茶 用具、饮茶用具。 • 储茶用具 • 储茶用具,指的是平日存放茶叶的专用器皿。它的基本要求是: 防潮、避光、隔热、无味。因此,用来存放上佳的茶叶,最好 选用特制的茶叶罐,如铝罐、锡罐、竹罐,尽量不要使有不符 合要求的玻璃罐、塑料罐,更不要长时间以纸张包装、存放茶 叶。 • 待客饮茶之际,最好不要当着客人的面从储茶用具之内取茶冲 泡。万一非此不可,则切记不要直接下手抓取茶叶,而应以匙 去取,或是直接以茶罐将茶叶倒入茶壶、茶杯。
• ⑵白瓷茶具
• 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 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 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 早在唐时,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元代,江西 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 这种白釉茶具,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 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 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使用 最为普遍。
• 二、瓷器茶具
浅谈中国茶具发展

n o t o n l y a c u l t u r l a h i s t o r y o f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h i s t o y ,b r u t a l s o a b o u t p e o p l e ’ S l i f e h i s t o y r w i h t t e a d i r n k i n g .T h i s
p a p e r d e s c ib r e s he t d e v e l o p me n t p r o c e s s o f Ch i ne s e t e a c u l t u r e,a nd he t r i s e o f t h e mo d e m t e a d e v e l o p me n t p r o s pe c t . Ke y wo r d s: Ke y wo r d s :Te a C u l t u e ;Te r a S e t ;De v e l o p me n t .
吹嘘对鼎 ” 。这里 的“ 鼎” 则为 茶具 。唐代 陆羽 在《 茶
经・ 七之事》 中引《 广陵耆老传》 的记载 : 晋元帝 ( 公
元3 1 7~ 3 2 3年 ) 时, “ 有老姥 每旦独提一 器茗 , 往 市鬻
不断改进 , 而不断发生变 化 , 制作技术也 不断完善 。
l 隋及 隋 以 前 的茶 具
茶” 敬奉之事 。这些文献 记 载 , 都 说 明我 国在 隋唐 以 前, 汉代 以后 , 尽 管 已有 出土的专用 茶具 出现 , 但食具
和包括茶 具 、 酒具 在 内 的饮 具 之 间 , 区分也 并不 十 分
所使用器具的史料是西汉( 公元前 2 0 6 8年) 王褒的 《 僮约》 , 其 中谈 到“ 烹 荼尽具 , 已而盖 藏” ( 这里 的 “ 荼” 指的就是 “ 茶” , “ 尽” 为“ 净” ) 。《 僮约》 原本是
茶具设计论文

茶具设计: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创新实践一、引言茶具,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茶具设计也在不断革新。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茶具设计中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实现创新实践,为茶具设计领域提供新的思路。
二、茶具设计的历史沿革1. 古代茶具设计古代茶具设计注重实用性,同时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
从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具,到唐宋时期的瓷器茶具,再到明清时期的紫砂茶具,茶具设计不断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 近现代茶具设计近现代以来,茶具设计受到西方审美的影响,开始注重造型和装饰。
这一时期的茶具设计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但仍保留了一定的传统文化元素。
三、茶具设计现状分析1. 传统文化在茶具设计中的传承当前,茶具设计者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在茶具中的传承。
通过运用传统图案、纹饰、色彩等元素,使茶具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2. 现代审美在茶具设计中的体现随着审美观念的多元化,现代茶具设计更加注重简约、时尚、个性。
设计师们大胆创新,运用新材料、新技术,使茶具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3. 茶具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虽然茶具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追求形式而忽视实用性,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度不够等。
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推动茶具设计的发展。
四、茶具设计创新策略1.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在设计茶具时,设计师应更加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如传统节日、民间故事、地域特色等,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茶具设计中,使产品更具文化价值。
2. 创新设计理念茶具设计应与时俱进,创新设计理念。
设计师可以借鉴国际设计潮流,结合我国实际,探索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设计风格。
同时,注重绿色环保理念,使茶具设计更加生态、可持续。
3. 融合多种艺术手法在茶具设计中,可以尝试融合绘画、雕塑、书法等多种艺术手法,丰富茶具的表现形式,提升其艺术价值。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茶具作为一种用于沏茶和品茶的器具,历史悠久且与茶文化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详细介绍茶具的发展历程。
1. 古代茶具古代茶具最早浮现在中国,最早的茶具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当时的茶具主要是用陶器制作,如茶碗、茶壶等。
这些茶具简单朴实,以功能为主,没有太多装饰。
2. 唐宋时期的茶具在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茶具也得到了改良。
茶碗开始浮现釉面装饰,茶壶则采用了铜、铁等金属材料制作,使得茶具更加耐用和美观。
此时的茶具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艺术价值。
3. 明清时期的茶具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具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代的茶具多采用青花瓷制作,具有独特的装饰风格,成为茶具收藏家们的宝贝。
清代则浮现了精美的紫砂壶,紫砂壶因其独特的材质和工艺,被誉为“茶具之王”。
4. 近现代茶具进入近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茶具的制作材料和工艺也发生了变革。
现代茶具多采用陶瓷、玻璃、不锈钢等材料制作,设计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茶具的功能也得到了扩展,例如带有过滤器的茶杯、保温效果好的真空壶等。
5. 茶具的国际化茶具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在国际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茶具的国际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茶具的传入和融合,例如日本的茶道和英国的下午茶,都有自己独特的茶具文化;二是茶具的出口,中国的茶具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世界各地茶爱好者的爱慕。
总结:茶具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简朴器具到现代的多样化茶具,茶具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品和文化象征。
茶具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茶的热爱和追求,也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征。
茶具的发展史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
茶具

饮茶器具
01 发展历史
03 分类 05 挑选
目录
02 发展 04 保养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 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 凹地。“茶人”,按照现代观点,不应纳入器具。
感谢观看
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 创新。比如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壶被视 为佳品。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而宜 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据史料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
唐·团饼茶·煎茶·南青北白
唐代中期,茶叶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从中国的西南一带渐渐向长江、淮河流域北移,产茶区域的扩大,加 上茶叶加工技术的改进,大大促进唐代茶业经济的繁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陆羽《茶经》问世。这是第一部系 统介绍茶文化的专著,详细介绍了茶的产地、生态、采摘、制造、加工、煮饮等,是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 里程碑。
茶具范围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 的诗句。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 “酒壶茶具船上头。”明初号称“吴 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 犹设,歌壶醒不敲。”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说明 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保养
中国茶具的演变(一)

中国茶具的演变(一)中国茶具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我国饮茶文化的发展。
一、食酒茶具的混用中国在汉代以前没有专门的饮茶器具,都是和饮食、饮酒器具混用。
煮茶用煮饭的锅,饮茶用喝水和喝酒的碗。
晋代卢琳《四王起事》中记载“待瓦盂承茶”,是说晋惠王饮茶仍用盂(吃饭的陶器)。
更没有茶具的记载,就像古代无“茶”字ー样。
1、“茶具”一词的出现我国在汉代时饮茶开始流行,不但有了买茶的市场,也有了专门喝茶的“茶寮”。
因此,茶具开始出现。
最早提到茶具的是汉代王褒的《僮约》,文中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这时茶还没有专门饮茶的茶具,但对饮茶的器具已比较讲究了。
要精选好的碗,要清洗干净。
2、第一个专用的煮茶鼎我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客来敬茶已经成了礼仪,这时茶具开始从酒食用具中逐渐分离。
晋代左思的《娇女诗》就有“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铄”的描写。
是说煮茶已有专用的鼎了。
喝茶的碗也选用饼足、底部露胎的广口碗。
3、第一个专用茶盏釉陶的发展,推动了茶具的分离。
两晋南北朝就出现随着带托的青釉茶盏,盏与承托以釉相粘连,造型古朴,通体施青釉,成了专用的茶盏。
这是我国饮茶专用茶具的第一次出现。
4、茶壶原型鸡首汤瓶出现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盛水,注水的汤瓶,它造型讲宄,壶嘴是标准的抛物线形,出水口圆且细小,出水有力,落足准确。
壶的一侧有一鸡头,开始是装饰,到东晋演变成空骨状,水可以顺其流入壶内。
因有鸡头,所以叫鸡首汤瓶。
经隋代改进,到唐初,越窑生产的鸡首汤瓶已是非常精美,后来被执瓶逐渐代替。
二、专用茶具的发展我国茶文化进入唐代步入兴盛期,饮茶极为普遍,“不问道俗,投茶取饮”。
“茶道”诞生,陆羽写成了《茶经》,从而带动了茶具的发展。
特别是当时我国陶瓷业的兴起,更加推动了我国茶具的迅速发展。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就写了20多种饮茶的专用工具。
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鎏金茶具,琉璃茶碗就是典型唐代宫廷专用茶具,非常豪华,考究。
中国茶具文化精华

中国茶具文化精华妙器茶艺四事,茶具乃其一端。
中国茶具在唐代以前是与食器混用,作为品茗专用的茶具草创于唐代,陆羽功不可没;宋承唐制,为适应斗茶游戏有所损益;明清趋于完善,尤以宜兴紫砂壶以其艺术性、文人化而被誉为神品。
茶具发展总趋势是由繁趋简、由粗趋精,历古朴、富丽、淡稚三个阶段。
茶具的发展与文化同步、与茶道同步。
茶具始于何时?西汉末年,王褒的《僮约》有“烹茶尽具”之说,是否有专用茶具?不得其详。
《广陵耆老传》内云:“晋元帝时,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yù)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
”老妪所卖为茶粥,非饮料而是食品,那器大概是食器兼用作茶具。
左思《娇女》诗有“止为茶荈据,吹嘘对鼎二(lì)”两句,虽以茶为饮品,然“鼎二”是当时的食器而非茶器。
说得更明白的是晋代卢琳的《四王起事》记晋惠帝遇难逃亡,返回洛阳,有侍从“持瓦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饮以为佳”。
这段文字说明晋代已有饮茶时尚,但承茶之具是瓦盂,即盛饭菜的土碗。
显然,唐代以前是茶具与食器混用。
事实上,茶具专用始于唐代,陆羽应得此项发明专利。
《茶经》详述28种茶具,内生火用具有风炉、灰承、筥(jǔ)、炭二和火夹5种,煮茶用具有鍑(即“釜之大口者也”)和交床2种,制茶用具包括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和则6种,水具包括水方、漉水囊、瓢、竹夹和熟盂5种,盐具包括鹾(cuó)簋(guǐ)和揭2种,饮茶用具包括碗和札2种,清洁用具包括涤方、滓方和巾3种,藏陈用具包括畚、具列和都篮3种。
茶具28种中望文生义亦难晓其功用的有几种,如“筥”,是放炭的箱子,竹或藤编,高1尺2寸,底7寸。
炭二是二火或敲炭用的铁捧,长1尺。
鍑,即釜或锅,生铁制成。
交床是放鍑的架子。
罗合是罗筛与盒子。
则是量茶用具。
鹾簋是放盐器皿。
揭是取盐器具。
熟盂是盛开水的容器。
畚是搁碗的。
涤方是盛放洗涤后的水的容器。
滓方是盛放茶滓的。
具列是搁置全部茶具的,成床形或架形。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茶具是指用于泡茶、盛茶、品茶的器具,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具也逐渐演变和创新。
本文将从茶具的起源、发展历程、不同类型的茶具以及茶具的设计和制作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茶具的起源茶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茶具浮现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当时的茶具主要是由青铜制成的,包括茶壶、茶杯、茶碗等。
这些茶具的设计简洁慷慨,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茶的热爱和追求。
二、茶具的发展历程1.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在唐宋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茶具的种类和数量也大大增加。
茶壶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茶具之一,其造型多样,包括壶身高矮、口径大小、手柄形状等都有所变化。
此外,茶杯、茶碗、茶盘等茶具也开始浮现,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 元明时期(公元1279年-公元1644年)在元明时期,茶具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青花瓷茶具开始流行,其釉色青翠,图案精美,成为当时茶具的主流。
此外,茶道具的使用和茶艺表演也开始兴起,茶具的设计和制作逐渐与茶文化相结合。
3. 清代(公元1644年-1912年)清代是中国茶具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茶具的种类更加丰富,茶具的制作工艺也日益精湛。
清代的茶壶、茶杯、茶碗等茶具多采用紫砂陶制作,其材质独特,保温性能好,广受茶人的爱慕。
此外,清代的茶具设计也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为茶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不同类型的茶具1. 茶壶:茶壶是茶具中最重要的一种,其设计和制作工艺直接影响到茶的口感和品质。
常见的茶壶有紫砂茶壶、陶瓷茶壶、玻璃茶壶等,每一种茶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合茶叶。
2. 茶杯:茶杯是用来品尝茶汤的器具,其大小、形状和材质对茶的口感有一定影响。
常见的茶杯有紫砂茶杯、陶瓷茶杯、玻璃茶杯等,每一种茶杯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合茶叶。
3. 茶盘:茶盘是用来盛放茶具和茶汤的器具,其设计和制作工艺也非常重要。
茶盘的材质通常为紫砂、陶瓷或者木质,其造型和大小根据茶具的数量和茶文化的需求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学院《茶文化学》课程论文1摘要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古人告诉我们,好茶需要好水来诠释,泡好茶则需要好茶具陪衬。
在中国的茶文化中,茶具自成一体,成为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具用器考究,说它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点也不为过。
习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熟悉和了解茶具。
合适的器具可以让你的茶各归其位。
比如:泡绿茶用玻璃杯,泡花茶用盖碗,而乌龙茶要用全套的功夫茶具。
因为茶具不仅可以衬托出茶汤的色泽,更对茶汤滋味和香气有影响。
古往今来,但凡讲究品茗情趣的人,注重品茶韵味时都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认为好茶用好好的茶具,犹如红花绿叶,相映成辉。
知堂老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中国茶具由粗到精,由繁到简,由单一功能到多重功能演变,它融会了汉魏晋南北朝的朴拙、唐宋的精美、元青花的异彩、明清的繁复。
茶具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体现了我国不同时期的文化、经济、技术水平和人们审美观点,浸润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茶具;演变;发展;茶文化AbstractWater is the mother of tea, tea machine as the father. The ancients tell us, good tea need good water to interpretation, the tea is in need of good tea set background. In China's tea culture, tea set, tea culture become an organic whole oneself become an inalienable important component.Tea set with device fastidious, say it for tea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little too much. Acquisition of tea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s familiar with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ea set. Appropriate instruments can let your tea every man to his position. Such as: bubble tea in a glass, bubble scented tea, and oolong tea with tureen with full set of kung fu tea set. Because tea set can not only serves as a foil to the colour and lustre of tea, the tea flavor and aroma has influence. Through the ages,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est in tea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 flavor is emphasize "pot add tea, tea pot art interest increase value", think good tea with good tea set, like safflower greenery, exterior design.Know don the old man said: "tea when in WaWu paper window, spring green tea, with simple but elegant ceramic tea set, with two or three drink half, the idle, is worth ten years of dust dream".Chinese tea set from coarse to fine, by numerous to Jane, by a single function to the multiple functions, it represent han,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plain elegant, yuan blue and white the reason for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heavy and complicated. Thousands of years of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a in China reflects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culture, economy, technology level and people's aesthetic view, infiltrates the broad and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heritage.Key words:Tea service; Evolution; Development; Tea culture浅谈中国茶具的演变1 引言品茶是一门艺术,除品尝的美味以外,通过欣赏茶具设计和茶室装饰,从中可以获得艺术的享受,增加知识。
中国茶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精湛的技艺和文化。
在茶艺活动中讲究精茶、真水、活火、妙器,茶具在茶艺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正所谓美食配美器,作为茶的祖国,自热茶类繁多,不同的茶类使用不同的茶具,因此,茶具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茶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茶具又是茶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发展带动了茶具的发展,不同时期的茶具烙上了不同时代的印记。
使得茶具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茶具的材质、品种、造型和式样的演变,与时代特征、民族风俗以及审美情趣有着密切的关系。
无论粗糙、精致,在某种程度上,茶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
茶具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走过了一条极其曲折漫长的道路。
[1]一、唐代以前茶具的萌芽及其文化溯源唐代以前,我国茶具艺术的发展无疑还是缓慢的,一直沿着由土陶- 硬陶- 釉陶这么一条曲线前进。
饮茶起源于巴蜀,始于西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茶由巴蜀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叶生产地区不断扩大,饮茶从上层社会逐渐向民间发展。
农耕文明培育了我国古人对自然的依赖,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所具有的特殊亲和感,而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正是切合这一需求的。
[2]从晋代开始,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佛教、道教徒与茶结缘。
以茶养生,以茶助修行。
从饮茶起始,就有了客来敬茶的礼节,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成了普遍的礼仪。
两晋南北朝,茶文学初步兴起,产生了《荈赋》等名篇。
这一切充分说明,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茶具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在这一时期是其重要的孕育阶段,而佛教、道教徒及儒教的文化根源和民族大融合的社会背景给茶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营养,使茶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了器物文明和中华文化传承相统一的特点。
二、茶具器物文明的进一步确立和唐文化的全面繁荣“言茶必曰唐”,大唐中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茶饮之风也随之呈风起云涌之势,在这一社会大氛围的影响之下,中国茶具首次从食、酒器中分离出来而自成一个体系,为品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文化博大精深,社会各阶层的文化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茶具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能体现出这一点。
唐代除了对茶具器物文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所使用的也就是茶圣陆羽推崇的茶具外,宫廷茶具及民间茶具对中华茶文明发展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
宫廷饮茶,虽说不一定有僧侣、文人对茶的清趣、雅意等精神实质的领略,却一定要做到毕其仪,美其器,从这个角度讲,它直接促进了茶具的发展。
宫廷茶具奢侈豪华,选材极为考究,制作相当精良,每一件茶具都是当世难得一见的艺术品,可以认为其作为身份地位的标志要大于作为茶具的意义。
[3]民间茶具与宫廷茶具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质朴而实用,蕴涵着淳朴的民风。
唐代的民间茶具大多是由遍布大江南北的窑场烧造的,其工艺水平当然不可能达到宫廷茶具的水准,整体水平尚嫌粗糙,茶具配套规模较小,但就其品种和功用而言,却也不多让。
器物的具体形式体现着特定时代的精神、制度文化——即人的总的生活方式。
茶具从食、酒器中分离而自成体系,正反映了唐代繁荣的社会文化及当时人们较为开放的生活方式。
[4]三、五代宋元时期以精巧的宋茶具为代表的茶文化的继续繁荣五代十国时期,尽管战乱较为频繁,但茶具器物文明在唐代的基础上还是有了一定的发展。
我们不难发现五代十国时期的茶具与唐代相比深厚了其人文性。
中国人十分讲究与大自然的关系。
任何自然形态的东西,一进入生活领域,将必定是人工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而如何才能和谐,最关键的是顺其自然。
尽管宋代过分追求形式的斗茶及华丽的点茶法的流行给茶具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使宋代茶具对茶文化精神实质的把握在一段时期有些偏离,但总的说来,茶具器物文明的高度还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唐宋陶瓷工艺的兴起是唐宋茶具改进与发展的根本原因。
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流逝,人们的日常品茶跨越了仅仅是生理需要的阶段,而升华为一种文化,一种为全民族所共有的文化,而茶和茶具也就成为珠联壁合的文化载体。
饮茶进入艺术品饮的唐宋时代,人们不仅开始讲究茶叶本身的形式美和色、香、味、形四佳,也开始讲究起茶具之完备、精巧,乃至茶具本身的艺术美,以增加人们的感官享受,达到心地的进一步调适和谐。
[5]元代茶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法,抑或是使用的茶具,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
由于元代的多民族融合趋势,以汉文化主导的茶具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的融合。
四、返朴归真的明茶具及其文化境界的回归与演变进入明代,茶具艺术的发展总体呈现出一种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趋势。
明代对茶具去粗存精、删繁就简的历史性突破,从根本上推动了茶具器物文明对传统文化境界的回归。
中国的茶道糅合了中国人的传统特性,诸如中庸、俭德、明伦、谦和等内涵,而这一内涵的本质与明茶具返朴归真的境界是一致的,返朴归真正是对茶文化本质的回归。
这一切都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释道合一的功能。
明代,白色的茶盏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