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具和茶文化
宋朝泡茶的方法

宋朝泡茶的方法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朝代,在这个时期,茶文化非常盛行,人们经常会在家中泡茶,享受慢时光。
下面来介绍一下宋朝泡茶的方法。
一、选取好的茶叶宋朝时期,人们非常注重选取好的茶叶。
一般来说,茶叶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所处的气候、土壤和生产工艺等因素。
宋朝时期比较流行的茶叶种类有龙井茶、铁观音等。
在选购茶叶时,人们会仔细检查茶叶颜色、质地、香气和味道等方面。
二、准备茶具宋朝泡茶的茶具非常讲究,一般来说,需要准备茶盘、梳子、茶壶、茶杯等。
茶盘主要用来放置茶具和净水,梳子则用来将茶叶梳理成相同大小。
茶壶一般选择小巧玲珑的紫砂壶,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茶汤的香味和味道。
茶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宋朝人们喜欢用白瓷杯,这样可以更好地欣赏茶汤的色泽和芳香。
三、冲泡茶叶在宋朝时期,冲泡茶叶也是讲究的。
首先,需要将茶叶放入茶盘中,用梳子梳理成相同大小,然后将茶叶放入茶壶中。
在准备热水时,需要注意水温,一般来说,绿茶需要80℃左右的水温,红茶需要100℃左右的水温。
泡茶时需要注重时间,茶叶的种类不同,冲泡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绿茶需要冲泡2-3分钟左右,黑茶则需要冲泡3-5分钟左右。
四、品茗泡好茶后,需要倒入茶杯中,一般来说,茶杯只装三分之二左右的茶汤。
在品茗时需要注意三个步骤:看、闻、品。
首先,要欣赏茶汤的色泽和清香;其次,要闻茶的香气,香气浓郁则品质高;最后,要品尝茶汤的味道,注意味道的浓淡、醇厚程度,还要留意茶汤的韵味。
总体来说,宋朝泡茶非常讲究,精益求精,人们在享受茶香的同时,更是在享受生活的美好。
宋朝茶文化及饮茶历史

宋朝茶文化及饮茶历史宋朝茶文化及饮茶历史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唐代以来,逐渐形成了浓郁的茶文化,宋朝时期更是茶艺发展的高峰之一。
宋朝茶文化不仅引领了茶艺的发展潮流,而且还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特点,成为中国茶道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一、宋朝茶文化的特点1.茶文化与景德镇陶瓷的结合。
宋朝时期,茶文化与景德镇的制瓷技术结合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特色,人们饮茶时大多选择紫砂壶、青花瓷杯等陶瓷器皿进行泡茶。
2.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结合。
宋朝时期,茶艺不仅仅是一种日常饮食,还成为了文人雅士的兴趣爱好。
许多文学艺术家写下了关于茶的诗词、散文,将茶道的精神内涵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3.茶文化与社交文化的结合。
宋朝时期,茶艺是高雅的社交活动,促进了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在茶道中人们以茶为媒,谈天说地,包含了极丰富的文明内涵。
二、宋朝饮茶的历史宋代是茶艺的重要发展时期,宋人对茶文化的爱好极高,经常聚在一起品茶、交流人生哲理,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宋前期,人们用开水泡茶,也就是所谓的煮茶,宋徽宗时期将茶置于器中随泵水而冲泡。
以后,又有了雀舌、毛尖、龙井等不同品种的茶叶,泡茶的方法也随之改变,陆续出现了白瓷茶具、紫砂壶等茶具。
此外,人们用盐水泡茶,可去除茶叶的杂味,并且有滋润的作用。
到了宋代中期,茶的品种、加工方法和品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茶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产品和贸易商品。
至此,宋朝茶文化形成蓬勃发展之势。
三、宋朝茶文化的遗产宋朝茶文化是中国茶道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后来茶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茶文化作品的杰出代表之一《大观茶论》即为宋代茶学经典,其中记述了多方面的茶道知识和茶文化禁忌,是中国~茶道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
同时,从宋时开始广泛使用的茶具、茶道礼仪、茶艺演进等各种茶道文明遗产,一直流传至今,为人们了解和传承中国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总之,宋朝茶文化既是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重要一笔。
宋代中国茶道文化

宋代中国茶道文化中国茶道文化在宋代达到了巅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审美观念。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独特的生活艺术和一种精神追求。
本文将从茶叶的种植与饮用方式、茶道仪式和茶具的发展、茶人文化和茶艺的影响等角度来探讨宋代中国茶道文化。
一、茶叶的种植与饮用方式宋代是我国茶叶种植与饮用方式发展的重要时期。
茶叶的种植以贵州、四川、江南等地为主,茶农采用精心的耕种方法,培育出高品质的茶叶。
宋人对于茶叶的饮用非常注重,他们讲究选用上等茶叶,注重品茗的仪式感,倡导淡雅的口感,追求茶香的韵味。
二、茶道仪式和茶具的发展宋代茶道仪式和茶具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茶道仪式的主要环节包括净手、烧水、泡茶和品茗。
净手是指进行洗手的一道环节,以求达到净化身体和安定心情的效果。
烧水是泡茶的重要过程,在宋代,人们开始使用烧水壶来加热水,代替了以往的烧水炉,使烧水过程更加方便快捷。
泡茶是一种艺术,需要掌握好水温和冲泡时间,才能尽显茶叶的风味。
品茗则是专注品味茶香,感受茶叶带来的愉悦和醇厚。
茶具在宋代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进和发展。
茶杯、茶盏、茶碟等容器逐渐被制作得更加精美,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精湛。
茶盘、茶具盒等茶具周边用品的设计也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
三、茶人文化和茶艺的影响宋代茶人文化是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人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品茗,更是在茶道的实践中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我修养。
茶人们注重心境的净化和内在的追求,通过泡茶、品茗来达到身心愉悦的状态。
茶道的修行过程注重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境界,通过参与茶道,人们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茶道文化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具的考究和精湛的茶艺技巧成为皇家贵族和富有阶层的象征,茶道在宫廷中大放异彩。
茶道的流行使得茶具制作工艺和陶瓷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茶道艺术对于陶瓷艺术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茶道也深刻地影响了文人墨客,他们通过参与茶道来追求身心的平衡和灵感的启迪,茶文化成为他们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品茶识器——了解唐宋时期的茶具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古代的茶具自从茶被人类利用以来,“美食不如美器”“葡萄美酒夜光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句句的箴言名句都道出了茶具文化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解茶具文化,记者带着不少疑问来到了汝瓷网的所在地,董事长刘占永给记者分享了他对茶文化的一些理解。
刘占永说,中国在唐以前,南朝饮茶已形成风气,不过仅流行于西蜀和江南地区,而且当时在饮食器皿中尚未明确地分化出专用的茶具来;中唐时,饮茶之风在全国推广,从而出现了专用的茶具;8世纪中叶,陆羽的《茶经》对茶具作了系统的叙述;出土文物中有的铭识也标明是茶具,如茶托、茶碗、茶瓶、茶碾、茶罗等,所以唐代茶具的品种已颇齐备。
但唐朝只是为茶具文化打开了一扇门,真正鼎盛的时期是在宋代,正如瓷器的发展史一样,到宋代的时候才是最辉煌的时候。
所以说,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
宋代时期,随着茶业的兴盛,饮茶风习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从皇宫欢宴到友朋聚会,从迎来送往到人生喜庆,到处洋溢着茶的清香。
茶炙 茶碾 茶罗炙即烤,炙茶就是烘焙茶叶的意思,炙茶的目的就是把茶饼在存放过程中自然吸收的水分烘干,用火来逼出茶叶本身固有的香味,茶饼经炙后,再碾成粉末,用细纱茶罗来罗筛。
这个过程要用到三个工具:烘茶器(也叫茶炙)、茶碾和茶罗。
罗即筛,罗茶即筛茶。
罗由罗盖、罗筛和罗底组成。
罗圈用柘木制成的称“柘”,一般用剖开的大竹弯曲而成,蒙上质地细致、用水漂洗净的纱或绢做罗面。
宋代蔡襄《茶录》云:“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幕之。
”罗茶时,将罗筛套上罗底,再将碾碎的茶粉自碾移入罗筛内,加上盖筛转,以防筛茶时茶粉飞扬,筛出的茶末即为煮茶的茶叶。
唐、宋时的茶多制成茶饼,饮用前先碾末,再予烹点。
烹点的方法有两种,所用的茶具亦小有区别。
一种是《茶经》说的煎茶法,另一种是苏廙在《十六汤品》中所说的点茶法,唐代后期煎茶法已逐步为点茶法所取代,到了宋代,饮茶基本都用点茶法。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茶,作为中国传统的饮品,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
而茶具作为泡茶的工具,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简要介绍茶具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茶具1.1 制作材料多样化古代茶具的制作材料主要有陶瓷、青铜、玉石等。
1.2 形状简单实用古代茶具的形状多为简单的杯、碗等,以便泡茶和饮用。
1.3 制作工艺精湛古代茶具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常常有着精美的纹饰和雕刻。
二、宋代茶具2.1 瓷器成为主流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成为主流的茶具材料。
2.2 完善的茶具配套宋代茶具的配套也更加完善,有茶壶、茶杯、茶盘等。
2.3 引入茶道文化宋代开始出现茶道文化,茶具也开始与文化相结合,成为雅致的艺术品。
三、明清时期茶具3.1 窑炉瓷器盛行明清时期,窑炉瓷器盛行,茶具的制作更加精致。
3.2 多样化的茶具款式明清时期茶具的款式更加多样化,有青花瓷、粉彩瓷等。
3.3 茶具文化的繁荣明清时期茶具文化得到了繁荣发展,茶具不仅是饮茶的工具,更是文人雅士的艺术品。
四、近代茶具4.1 工业化生产近代茶具的制作开始工业化生产,大量生产的茶具价格更加亲民。
4.2 新材料的运用近代茶具开始使用新材料如玻璃、不锈钢等,使茶具更加耐用。
4.3 设计创新近代茶具设计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各种新颖设计的茶具层出不穷。
五、当代茶具5.1 个性化定制当代茶具开始出现个性化定制的趋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专属茶具。
5.2 环保材料的应用当代茶具更加注重环保,开始使用可降解材料制作茶具。
5.3 科技与茶具的结合当代茶具开始融合科技元素,如智能茶具等,使泡茶更加便捷和科技化。
总结:茶具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古代简单实用的茶具到当代多样化、个性化的茶具,茶具不仅是泡茶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艺术的表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茶具将继续不断发展,传承着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宋代点茶茶具及流程

宋代点茶茶具及流程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点茶的方式和茶具的使用都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以宋代点茶茶具及流程为主题,介绍宋代点茶的过程和茶具的使用。
一、点茶流程1. 泡茶:在宋代,点茶是一种独特的仪式,需要按照特定的流程进行。
首先,选择合适的茶叶,如龙井、碧螺春等。
然后,将茶叶放入茶壶中,注入适量的热水。
茶壶一般是陶瓷制成,有一个长长的嘴,方便倒茶。
2. 淘茶:淘茶是指用水冲洗茶叶,去除尘土和杂质。
在宋代,淘茶的方式是将茶叶放入茶碗中,用冷水冲洗,然后用开水冲洗一次,再用热水冲洗一次。
这样可以保持茶叶的原味。
3. 倒茶:在淘茶完成后,将茶叶倒入茶壶中。
然后,将茶壶提到合适的高度,以倒出茶水。
在点茶过程中,茶壶的高度和倾斜角度都是有讲究的。
倒茶时,茶水应该是一个连续的流动,而不是断断续续的。
这样可以保持茶水的香气和口感。
4. 盖碗:倒茶后,将茶碗盖上茶盖,保持茶水的温度和香气。
茶盖是一个小巧的陶瓷盖子,有一个小孔,可以让茶气散发出来,但又不会让茶水冷却太快。
5. 倒茶:将盖碗的茶水倒入茶杯中,享受茶的香气和口感。
在宋代,点茶通常是以品茶为主,所以一次只倒一小杯茶。
茶杯一般是陶瓷制成,有一个小巧的杯身和一个舒适的把手。
二、茶具使用1. 茶壶:宋代的茶壶一般是陶瓷制成,有一个长长的嘴,方便倒茶。
茶壶的造型多样,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方形的,有的还有花纹和图案。
茶壶的材质和造型都会对茶的口感和香气产生影响。
2. 茶碗:宋代的茶碗一般是陶瓷制成,有一个宽口和一个圆底。
茶碗的底部通常会有一些花纹和图案,用来增加装饰效果。
茶碗的大小和形状也会对茶的口感和香气产生影响。
3. 茶盖:茶盖是一个小巧的陶瓷盖子,用来盖住茶碗,保持茶水的温度和香气。
茶盖通常有一个小孔,可以让茶气散发出来,但又不会让茶水冷却太快。
4. 茶杯:宋代的茶杯一般是陶瓷制成,有一个小巧的杯身和一个舒适的把手。
茶杯的大小和形状也会对茶的口感和香气产生影响。
宋朝喝茶的方式

宋朝喝茶的方式宋朝喝茶的方式一、宋朝的茶饮文化中国的茶饮文化源远流长,宋朝是中国茶饮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它也是中国茶品种最丰富的时代。
宋朝时期几乎每个家庭都会喝茶,因此宋朝时期的茶饮文化被称为“宋朝茶文化”。
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宋朝人喜欢用瓷壶烹茶,瓷壶为圆口,放水快,烹茶蒸气释放更迅速,口感更佳。
2.宋朝喜欢用铁镬用来煮茶,铁镬火力相对安稳,可以把茶叶泡得恰到好处,壶中只有茶叶和水,可以保持茶的原味。
3.宋朝把茶做成三品茶,分类别称为瓷壶茶、铁壶茶和泡茶。
每种茶都有它各自的茶类,并且在沏茶时也有不同的技巧。
4.宋朝注重茶的品质,并且会用茶来进行制作或者炼制其他的饮料,如普洱茶、绿茶、白茶等。
二、宋朝茶文化的礼仪宋朝的茶文化不仅发展了茶的品种及其精细的加工技术,也传承了茶的礼仪。
宋朝的茶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掌握正确的饮茶习俗。
宋朝有“充茶法”,即用小杯把茶逐杯充进客人杯中,以表示尊重;宋朝还有“一杯一上”、“一指之法”等饮茶礼仪。
2.要准备足够的茶具。
宋朝茶具主要有茶杯、茶壶、茶碗、茶梗、茶勺、茶料等,而宋朝的茶具更强调寓意和装饰性。
3.要掌握正确的泡茶方法。
宋朝的泡茶方法主要有“充茶法”、“一杯一上”、“一指之法”等,它们的技巧可以使茶叶和水的比例相当,使茶的口感更佳。
4.要做好食器卫生消毒工作。
宋朝开启了中国茶饮文化的新纪元,并强调泡茶时的卫生消毒,以确保茶的质量和口感。
总之,宋朝的茶饮文化是中国古代茶饮文化的高峰,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茶饮精髓,也把中国古代的礼仪仪式和文化传承了下来。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茶具是指用于泡茶和享用茶的器皿,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为您介绍茶具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从传统到现代化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茶具在古代,茶具的形式相对简单,主要以陶磁器为主。
最早的茶具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当时的茶具以陶罐、陶盏为主,用于泡茶和饮用。
这些茶具制作简单,形状朴实,多以土黄色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具逐渐发展起来。
到了唐朝(618年-907年),茶具的种类更加丰富。
陶磁器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浮现了更加精美的茶具,如瓷盏、瓷壶等。
这些茶具的形状开始变得更加优美,采用了更多的装饰和图案。
二、宋代茶具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茶具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宋代,茶具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茶具的种类更加多样化。
磁器成为主要的茶具材料,制作工艺更加精湛。
瓷盏成为当时最常用的茶具,其形状多样,有碗状、杯状等。
此外,还浮现了茶壶、茶碗、茶盘等茶具,这些茶具的形状和装饰更加精美,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
三、明清时期茶具明代(1368年-1644年)和清代(1644年-1912年)是中国茶具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明清时期,茶具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茶具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
磁器仍然是主要的茶具材料,但制作工艺更加精细。
茶具的形状和装饰更加多样化,浮现了各种各样的茶壶、茶碗、茶盘等。
此外,茶具的装饰也更加讲究,往往采用绘画、雕刻等技法,体现了当时的艺术水平。
四、现代茶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茶具的制作材料和工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磁器仍然是主要的茶具材料,但浮现了更多新的材料,如玻璃、不锈钢等。
这些新材料的使用使得茶具更加耐用、易清洁。
现代茶具的形状和设计也更加多样化。
茶具的设计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注重人体工学和人性化的考虑。
茶具的外观设计更加简约、时尚,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总结:茶具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古代的陶磁器到现代的多种材料,从简单的形状到精美的装饰,茶具的变化不仅仅是技术和工艺的进步,更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茶具和茶文化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
一般认为,在最初,我们的祖先是把茶作为一种治病的药物,他们从野生的茶树上采下嫩枝,先是生嚼,随后是加水煎煮成汤汁饮用。
经过历代先人的不断实践,于是开始种茶,制茶,茶文化由此流传开来。
提到茶,我们免不了想到陆羽的《茶经》,这位被后世奉为“茶圣”的人,苦心收集历代茶叶史料,将自身调查,实践的经验记录下来,写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对中国的茶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自从茶被发现和利用以来,无论何种饮用方法,都需要一定的容器来盛装。
而且随着饮用方式的变化,茶器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可以说,茶器是随着饮茶活动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饮茶活动的流变而变化的。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自唐代开始提倡饮茶,饮茶之风遍及全国。
至宋代,已经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便可以看到生意兴隆的茶馆坐落于闹市之中。
而当时的上流社会,更是嗜茶成风,王公贵族经常举行茶宴,皇帝也会拿贡茶马虎招待群臣。
宋徽宗精通茶艺,甚至还亲自写了一部茶叶专著——《大观茶论》。
饮茶之风之盛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宋代国势虽不及汉唐,处在少数民族政权威胁之下,但是其文化建树却超越前朝,经济高度发展,工商业十分发达,在这样的时代下,茶文化盛极一时。
同唐朝的质朴相反,宋朝茶具走向了一个极端,变得非常讲究。
人们不但在乎茶具的功用、外观和造型,而且更看重其质地,由前朝的陶或瓷,发展为玉、金或银。
点茶法与唐代煎茶法不同,宋代盛行点茶法。
所谓“点茶”,即是煎水不煎茶,将半发酵的茶叶制成的膏饼碾成茶末后,用沸水在茶盏里冲点,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听到这个饮法,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日本的抹茶道。
实际上,日本抹茶道就是源自于此,但经过几百年日本茶人的重新改易,发扬光大,形成日本所独有的茶道。
点茶道需要很高的操作技巧,并且有着严格的规范,宋人对茶质优劣、冲饮方法和烹饮用具的苛求几乎到了极致,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同时,文人雅士们还乐衷于点茶比赛——“斗茶”,亦称“茗战”。
斗茶决定胜负的因素有二:一是“汤色”,二是“汤花”。
“汤色”指茶汤的颜色,以纯白如乳为上。
“汤花”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其色泽和汤色的要求一致。
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评茶汤,茶汤要为、香、色俱佳,才能获胜。
饮茶方式的变化也对陶瓷茶器提出了新的要求,茶盏的、茶瓶是直接用于点茶的茶器,对于点茶尤其是斗茶的成败和判定至关重要。
宋代的斗茶则通过细微而强烈的感官感受和胜负之分,沉浸在一种消闲、娱乐甚至是沉溺、放纵的享受中。
这种时代风尚弥漫于从宫廷到市井的整个社会氛围中。
清代茹敦和云:“茶理精于唐,茶事盛于宋”黑釉茶盏的釉色与斗茶黑釉瓷器和青瓷一样,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
宋代是我国陶瓷工艺和美学大发展的重要时期,黑釉瓷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也终于迎来了大显身手的高潮期。
这与宋代点茶、斗茶的流行密切相关。
宋代茶碗多称为盏。
盏也作琖,是一种比碗小的器皿,故亦称碗,宋代文献亦称为瓯。
盏,小杯。
宋代斗茶以茶汤乳花纯白鲜明、着盏无水痕或咬盏持久,水痕晚现为胜,完全由视觉感官来验定,因此,茶盏就要以易于观察茶色、水痕为宜。
黑釉瓷茶盏最适合斗茶之需。
“茶色白,宜黑盏。
建安所造者,绀黑如兔毫。
……其青白盏,斗试自不用”。
从蔡襄的《茶录》中可看出,由于饮茶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变化,唐朝陆羽衡量再三的青瓷、白瓷茶碗,到了宋朝,已不得不让位黑瓷了。
正是由于黑釉茶盏宜于焕发茶色,斗茶流风所至,宋代各地窑场生产黑瓷者甚多。
在市场需求和陶瓷艺人的努力下,宋代黑釉瓷烧造工艺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烧制技术也日臻成熟,使得黑釉呈现出了兔毫纹、鹧鸪斑纹、油滴釉、玳瑁釉、剪纸漏花、树叶纹等特殊的肌理效果和纹饰,花样倍出。
平凡的黑釉也由此而焕彩勃发,所制茶盏深受茶人喜爱,尤以建窑黑盏盛极一时,吉州窑黑釉茶盏也很有名。
a、黑釉茶盏黑色釉是建窑的本色釉,由于在窑炉焙烧的过程中,火候与气氛的微妙变化,又出现呈色纯正、乌亮漆黑的乌金釉和稍微泛黄或泛红的黑褐色釉以及蓝黑色釉。
蓝黑色釉是建窑的典型釉色,于黑中泛天青色,莹亮滋润,深沉厚重,b、兔毫纹茶盏兔毫盏是宋代黑釉茶盏中最著名的品种,尤以福建建阳窑最为突出,由于其盏身内外皆有棕色或铁锈色条纹,尤以闪银光色的细长条纹者为最佳,状如兔毛,故称兔毫盏建窑兔毫盏为全国之最。
c、油滴釉茶盏油滴釉也是黑釉的特殊品种之一,因在其釉面上有许多大小不一、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形似油滴而得名,油滴大者如豆,小如针尖。
d、鹧鸪斑纹茶盏e、玳瑁釉茶盏吉州窑遗址位于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除建窑外,是宋代另一以生产黑釉茶盏著称的名窑,两窑共同代表了宋代黑釉茶盏的最高水平。
f、剪纸贴花纹茶盏剪纸是我国民间美术中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唐宋时期剪纸十分流行,将剪纸贴于茶盏内壁伪为花身的漏影春法是把剪纸直接用于点茶,但这种异花现于盏中的幻象须臾即灭,难以操作和久观。
吉州窑的陶瓷艺人可能就是从此得到了启发,别出心裁地将民间剪纸艺术和陶瓷艺术结合起来,发明了剪纸贴花纹茶盏。
g、木叶纹茶盏木叶纹茶盏也是吉州窑独具特色的产品。
4.1.3 黑釉茶盏的造型与点茶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对茶器的釉色、纹理、造型及及其与点茶的关系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于茶盏的色与纹,“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
关于茶盏的造型,“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以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
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
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
可见,茶盏的口与足、宽度与深度对点茶十分重要。
根据茶量的多少,要使用不同大小的茶盏。
综观建盏的造型,基本是大口小足,形如漏斗状,但在局部又有所不同。
根据考古类型学的原理和赵佶的关注点,宋代建窑的黑釉碗盏按照造型来分,主要有束口、敛口、撇口、敞口四种类型,以束口型和敛口型数量最多。
a、敛口型由于点茶需要七次注汤,并不停地搅动击拂茶汤,在点注时,敛口碗内敛的口沿则能起到防止茶汤外溅的作用。
b、束口型黑釉束口型茶盏是建窑的陶瓷艺人根据点茶的实际需要所创新制作的独特造型。
早在唐代就制作有类似束口形制的碗,但这种形制的碗在以煎茶法为主流的唐代没有引起茶人的注意。
到了以点茶法为主流的宋代,建窑工匠针对点茶的需要,对其造型进行了改进,并与各种流光异彩的黑釉相结合,使束口碗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茶人的心爱之物。
束口碗在口沿与腹部交接处的内壁束成的一周凸圈,起到了衡量注汤多少的标注注水线的作用,经由视觉感官传达给点茶者,显而易见,十分方便,因此深受茶人欢迎。
各种花色黑釉均有制作。
敛口碗和束口碗是从斗茶的实际操作需要出发而设计制作的,撇口碗和敞口碗则更多地是从茶人吃茶的使用需要而制作的。
c、撇口型和敞口型撇口碗口沿外撇,器壁由底至口逐渐侈张,形如喇叭状,亦有深、浅腹两种形式。
撇口碗也是宋代建盏采用较多的形式,建窑大型敞口碗出土不多,中、小型敞口碗较多。
当然,这四种形式的碗的分类也不是绝对的,有的碗是融合了两式碗的造型特征兼而有之,使其功能更加完善,点茶需七次受汤乃成,然后要观察茶色和咬盏的情况来判定胜负,这样就难免存在“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宋徽宗《大观茶论》)的问题,这就要求盏的大小要能受七汤而适量,盏的高度又要以便于观察茶色为宜,盏口还要不碍击拂,这个标准具体到每只大小不同的盏,就很难把握。
建窑的工匠们经过反复实践,终于确定了达到这一要求的盏口与盏高的最佳比例为二比一,从而使点茶与观茶都能达到最佳状态。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指出:“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也就是说,在点茶之前,必须用热水烫盏,使茶盏保持一定的温度,这样才能使茶乳浮涌,并咬盏持久,水痕晚现,这正是斗茶的“斗点”和判定胜负的重要标准,宋代茶人十分看重。
建盏胎釉厚重,熁盏后不易冷却,而且建盏采用含铁质较多的砂质瓷矿土,胎质粗而坚实,可以增强隔热的效果,既能防止烫指,又能保持茶盏和茶汤的温度,可谓两全其美。
宋代定窑的陶瓷制作和烧造技术以及印花纹装饰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有造型适合斗茶的斗笠碗,釉色适合斗茶的黑定、紫定,黑定盏色黑如漆,紫定盏则“烂紫晶澈如熟葡萄”、“紫若茄苞”可见,建窑名重一时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建窑的陶瓷艺人充分地结合了当时的饮茶方式,紧扣斗茶的各个环节,考虑细致入微,达到了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创造性发展。
可见这种斗茶不以茶色或水痕先后为标志,而注重于品尝茶味。
用这种方法斗茶时,不必定用黑盏,青瓷、白瓷、青白瓷盏皆可。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就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可见用的是青瓷盏。
从宋代制瓷业的全貌来看,青瓷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龙泉窑青瓷、耀州窑青瓷、景德镇青白瓷,定窑的白瓷和异军突起的钧瓷,技术水平和艺术境界都很高,茶器的产量也很大。
但宋代斗茶多以斗色、咬盏为尚,因此,本文中注重选取与饮茶方式的变化联系最为密切的黑釉茶盏来论述,其他种类的陶瓷茶器无法一一展开论述。
4.1.4 茶(汤)瓶的演变与点茶宋代盛行的点茶与唐代盛行的煎茶最大的不同在于茶末不再放入茶釜里与水同煮,而是放在茶盏里用茶瓶煮水来冲点。
因此,宋代茶器里出现了一件陆羽《茶经》中未曾提及的重要器具--茶瓶。
茶瓶在点茶时用于烧煮或贮盛开水即汤,不在里面放茶末,故又名汤瓶。
点茶法在唐朝虽未普及,但已经开始出现,宋代茶瓶仍有用银瓶者,但总体上以瓷制茶瓶为主流。
正如专用茶器是从饮食器具逐渐转化而来的一样,茶瓶也有一个嬗变演化的过程。
唐代茶瓶即为注子。
注子习惯上称作执壶,是中唐时出现的一种酒器,在比较轻松随意的茶会中,这两件茶器可用注子来代替。
注子有柄,便于把持,其广口或喇叭口易于临流取水,或向其中倾倒清水或熟水,其流可迅速出水“止沸育华”,比较方便,因此,不难理解唐代有些茶人在煮茶时使用注子。
在唐代点茶、斗茶尚处于萌芽阶段,对茶瓶的要求并不高,专业应用性也不十分明显,因此,唐代茶瓶与酒注的造型颇不易区分。
唐、五代、宋执壶的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当时审美趣味的变化所致;更主要的是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点茶的反映,顺应了点茶的使用需求。
苏翼的《十六汤品》就注意到了汤瓶的形制与点茶的关系,指出若茶瓶之嘴不能使注汤收放自如,断断续续,若存若亡,汤不通顺,犹如人之气血不畅,百脉不通,是为“断脉汤”。
到了宋代,茶瓶成为点茶专用的煎水器和点茶器。
茶瓶对斗茶成功与否十分关键,因此,茶人们十分注重茶瓶的形制。
a、茶瓶与候汤:唐朝用茶鍑煮茶,故可目视观形、耳闻辨声以候汤,选择最恰当的时机下茶末,易于把握。
宋朝点茶以茶瓶煮水,只能耳闻声辨煮水过程中细微的变化,要求茶人的感官相当敏锐,因此宋代茶人多感叹“候汤最难”。
蔡襄《茶录·茶论》论候汤:“候汤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