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暴力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2023年家庭暴力现状调查报告

2023年家庭暴力现状调查报告

2023年家庭暴力现状调查报告背景介绍:家庭暴力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为了解家庭暴力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家庭暴力情况。

以下是我们对调查结果的总结和分析。

调查方法: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1000名被调查者,调查对象包括受害者、加害者以及证人。

调查内容涵盖了家庭暴力的类型、频率、原因、影响等方面。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

调查结果:一、家庭暴力类型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暴力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身体暴力、心理暴力、经济控制等。

其中,身体暴力居多,占比达到60%;心理暴力和经济控制分别占比30%和10%。

二、家庭暴力频率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家庭暴力发生的频率较高,超过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曾经遭受过一年内超过五次的家庭暴力。

此外,调查还发现,近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表示遭受家庭暴力的频率在年内超过十次以上。

三、家庭暴力原因在调查对象中,有超过70%的人认为家庭暴力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关系不和谐、沟通困难,以及情绪管理能力不强等。

此外,经济压力、婚姻不幸福、心理疾病等也是导致家庭暴力的重要原因。

四、家庭暴力影响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超过80%的受害者表示曾经遭受家庭暴力后出现了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此外,近半数的受害者表示他们在社交圈子中受到了排斥和孤立,对工作和学习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五、家庭暴力应对措施为了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和保护受害者的权益,我们建议以下措施的实施:1. 加强公众宣传,提高家庭暴力问题的认知度。

通过媒体、学校等渠道普及相关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家庭暴力的危害性,并引导大家积极参与到防治工作中来。

2. 完善法律法规,严惩家庭暴力犯罪行为。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对家庭暴力行为加强处罚力度,同时提供法律援助和保护措施,为受害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3.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社会各界对家庭暴力的认知。

家庭暴力调查报告

家庭暴力调查报告

家庭暴力调查报告家庭暴力调查报告篇1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中的一方对另一方施暴的行为,包括家庭成员间的身体、精神(情绪)、性暴力行为。

其特征是一方动用武力和权利来控制另一方。

家庭暴力最主要的受害者是女性。

20xx年新颁布的《婚姻法》中已把“禁止家庭暴力”作为重要条文载入其中,这意味着“家庭暴力”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作为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

家庭暴力应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一、我区家庭暴力现状xxx区妇联于20xx年7月在各社区中开展了婚姻家庭情况调查,共发放了《婚姻家庭情况调查问卷》×××份,回收×××份,回收率为××4。

同时,还召开了两个由社区妇联主席,调解员参加的座谈会;走访了区法院;翻阅了20xx年来辖区上访妇女婚姻家庭档案。

下面就调查情况对家庭暴力作一粗浅的归纳和分析,现状如下:20xx年来我区有婚姻家庭上访案件×××件次,其中出现明显家庭暴力的×××件次,占××3。

家庭暴力分为二大类:一类为肉体上的暴力,一类为精神上的暴力。

今年上半年区法院办理的×××个离婚案件中,基本上都曾有男方动手打女方的事情发生,因法院认定家庭暴力需要证据,又大都不构成伤害罪,但能归类于软暴力。

今年1x7月各社区处理调解的家庭暴力案件虽较少,但暴力行为严重,影响较大。

如中山社区的缪女士其丈夫有第三者后经常打她,多次被打得遍体鳞伤,受尽折磨已近20年,终于在今年8月初判决离婚。

仓水社区一位50来岁的妇女多年来经常被丈夫毒打,社区工作者和110民警也多次介入调解,但男的总是老一套。

写保证书——和好——打妻子,反复无常。

社区工作者也听到一些住户反映左邻右舍中有夫妻打架,摔东西及女人大声哭泣等情况,但在家庭事是私人事概念的影响下,一般邻居不前去劝阻,当事人也不愿向社区求助或向邻居诉说。

家庭暴力现象调研报告

家庭暴力现象调研报告

家庭暴力现象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家庭暴力现象调查一、研究背景: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成员关系中,一种家族成员或多种成员使用言语、行为或实施暴力等手段,对家庭成员进行伤害、控制、威胁或恐吓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论对家庭成员的身体、心理或社会功能造成何种程度的伤害,都属于家庭暴力。

二、研究目的:本调研报告旨在了解家庭暴力的现象、原因和影响,并提供相关数据和建议,以帮助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更好地预防和处理家庭暴力。

三、调研方法:1.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并分发给受访者,包括家庭成员、邻居、学校教师和社区工作者等,以获取他们对家庭暴力现象的认识和观点。

2.通过深入访谈受访者,了解他们的个人经历和对家庭暴力的感受和态度。

四、调研结果:1.调研对象中,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多为妇女和儿童,占比分别为60%和30%。

2.导致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是矛盾、冲突和经济问题,占比分别为40%、30%和20%。

3.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中70%的受害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4.只有40%的受害者向相关机构举报或求助,其中主要原因是对政府和社会支持的缺乏信任感。

五、调研建议:1.加强家庭暴力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特别是受害者的认识和意识,帮助他们更早地发现和报告家庭暴力。

2.建立完善的家庭暴力防治机制,在社区、学校和家庭等不同层面开展相应工作,提供咨询、援助和庇护服务。

3.加强家庭和婚姻教育,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和沟通能力,预防和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

4.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家庭暴力防治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六、结论: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建立机制和提供支持和援助,我们可以预防和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为家庭成员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

家庭暴力问题调查报告

家庭暴力问题调查报告

家庭暴力问题调查报告家庭暴力问题调查报告1-背景介绍1-1 问题描述在调查范围内,家庭暴力问题普遍存在。

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实施身体、心理或性上的虐待或威胁行为。

1-2 调查目的本调查报告旨在全面了解家庭暴力问题的现状、原因和影响,为相关机构和个人提供政策制定和干预措施的参考。

2-调查方法2-1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获取数据,并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2-2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包括受暴力行为影响的家庭成员、专业人士和社区居民等。

3-调查结果3-1 家庭暴力的形式在调查中,家庭暴力主要表现为身体暴力、心理暴力和性别歧视。

其中,身体暴力包括打骂、殴打、抛弃等。

心理暴力包括言语威胁、羞辱、监视等。

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对女性的暴力行为上。

3-2 家庭暴力的原因调查发现,家庭暴力的原因复杂多样,常见的包括家庭矛盾和冲突、经济压力、酗酒和药物滥用、心理压力等。

3-3 家庭暴力的影响家庭暴力给受暴力行为影响的家庭成员带来身心健康问题,包括身体伤害、焦虑、抑郁等。

此外,家庭暴力也对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产生负面影响。

4-调查结论本调查报告认为,解决家庭暴力问题需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包括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提供社会支持和辅导服务、加强家庭教育等。

附件:调查问卷、访谈记录、案例分析报告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居民权益保护法:指对居民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法律法规,包括对家庭暴力行为的打击和惩罚措施。

2-家庭矛盾调解委员会:指由设立的专门机构,负责调解和解决家庭矛盾和争议。

3-社会支持服务中心:指提供社会支持和援助的机构,旨在帮助受暴力影响的家庭成员解决问题。

家暴问题问卷调研报告

家暴问题问卷调研报告

家暴问题问卷调研报告家暴问题问卷调研报告一、引言家庭暴力是一种普遍存在且普遍忽视的社会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家暴问题的现状和原因,本次调研着重在社会中开展问卷调查。

二、方法本次调查使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00份问卷,收到有效回收80份,有效回收率为80%。

问卷包括关于受调查者个人信息、家庭状况、家庭暴力类型和原因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三、结果1. 受调查者个人信息:根据问卷调查,受调查者的性别以女性为主,占调查总人数的60%。

年龄分布集中在25-35岁之间。

受教育程度方面,大部分受调查者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

2. 家庭状况:绝大部分受调查者已婚,占调查总人数的85%。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暴力在婚姻关系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3. 家庭暴力类型:调查结果显示,最常见的家庭暴力类型是言语辱骂,占调查总人数的70%。

其次是肢体暴力,占调查总人数的50%。

财产控制和精神虐待也是较为常见的家庭暴力类型。

4. 家庭暴力原因:根据调查结果,导致家庭暴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压力:近60%的受调查者认为经济压力是导致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育水平:约40%的受调查者认为教育水平低和缺乏家庭教育是导致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3)社会观念:约30%的受调查者认为社会对男性强势地位的观念导致家庭暴力更加普遍。

(4)人格问题:大约20%的受调查者认为家庭暴力发生是由于个人问题,例如脾气暴躁或控制欲较强等。

四、讨论调查结果表明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婚姻关系中更为普遍。

经济压力、教育水平低、社会观念以及个人问题等原因导致了家庭暴力的发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提高教育水平。

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可以减少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概率。

2. 加大对家庭暴力案件的宣传,提高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关注度。

这可以通过媒体和教育渠道来实现,以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家庭暴力的严重性,并及时寻求帮助。

家暴案件调研报告

家暴案件调研报告

家暴案件调研报告家暴案件调研报告引言家庭是一个人们最初的社会化环境,它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有些家庭中存在着暴力行为,导致受害者遭受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本调研报告针对家暴案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它们的发生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为预防和解决家庭暴力提供参考。

一、调研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研究调查了XX城市的家庭暴力案件,选择涉案人员、受害者及相关专业人士作为研究对象。

1.2 调研内容本次调研主要包括家庭暴力的定义、案件发生原因、对受害者的影响,以及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应对措施。

二、家庭暴力案件概况2.1 家庭暴力的定义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以言语或身体上的伤害来控制、恐吓和操纵另一方的行为。

2.2 案件发生原因家庭暴力案件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家庭压力、心理问题、经济因素、文化习俗等。

其中,经济压力是导致家庭暴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家庭成员由于经济困难而产生的焦虑和挫败感容易引发家庭冲突。

此外,也有些案件是由家庭暴力传统和文化习俗引发的。

三、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影响3.1 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家庭暴力不仅会给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会给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常见的身体伤害包括擦伤、瘀伤、骨折等,而心理伤害则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等问题。

3.2 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受家庭暴力影响的个体往往在身心健康、教育和就业机会方面受到限制。

他们可能会感到缺乏安全感,导致自卑和不自信,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四、应对家庭暴力的措施4.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了维护受害者的权益和保障家庭成员的安全,需要建立完善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律法规,加大对家暴行为的惩罚力度。

4.2 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提高公众对家庭暴力问题的认识,增加大众对于家暴行为的痛斥和谴责,以形成整个社会共同防治家庭暴力的良好氛围。

5.3 提供帮助和支持提供受害者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和庇护等服务,帮助他们重新恢复自信和独立,并给予他们逃脱暴力环境的机会。

家庭暴力现象调研报告

家庭暴力现象调研报告

家庭暴力现象调研报告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暴力问题逐渐凸显。

本文通过对家庭暴力现象的调研,分析了其成因、特点以及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并提出了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言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的,以身体、心理或经济手段对他人造成伤害或恐惧的行为。

由于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庭暴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家庭成员的幸福和健康,也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二、调研目的调研家庭暴力问题的成因、特点以及受害者情况,以此为基础指导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措施。

三、调研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1000名家庭成员,包括受害者和加害者。

问卷内容包括家庭暴力的类型、发生频率、影响程度等方面。

四、调研结果1.家庭暴力类型调研结果显示,家庭暴力主要包括身体暴力、心理暴力和经济暴力。

其中,身体暴力占比最高,约65%,心理暴力次之,约占30%,经济暴力的比例最低,约占5%。

2.家庭暴力的成因家庭暴力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环境问题:日常生活中的不和谐、争吵竞争等问题导致了暴力行为的发生。

(2)个人因素:加害者可能具有情绪不稳定、暴力倾向,或受到成长环境影响等因素。

(3)社会因素:家庭暴力问题的存在与社会的家庭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有一定关系。

3.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伤害家庭暴力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还有严重的心理创伤。

调研结果表明,受害者普遍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

五、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1.宣传教育开展家庭暴力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媒体、学校等渠道普及家庭暴力的危害,增强大众的法律意识,提醒家庭成员遇到家庭暴力问题时应该及时寻求帮助。

2.法律制裁加强家庭暴力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对家庭暴力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提高加害者的违法成本,起到震慑和警示作用。

3.心理支持4.经济帮助在经济方面给予受害者相应的帮助,以减轻他们的经济困难,使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生活。

家庭暴力问题调查报告

家庭暴力问题调查报告

家庭暴力问题调查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家庭暴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暴力现象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解决家庭暴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

引言:家庭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社会单位,应该是一个温暖、和谐且充满爱的地方。

然而,家庭暴力却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家庭暴力不仅直接影响受暴力的个人,还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伤害。

本报告旨在调查家庭暴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帮助受害者。

调查结果:经过对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调查结果:1. 家庭暴力普遍存在: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曾经或正在经历家庭暴力。

2. 加害者和受害者的特征:多数家庭暴力加害者是男性,而受害者多为女性和儿童。

3. 暴力形式:家庭暴力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身体暴力、心理暴力和经济控制等。

4. 影响范围: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并对家庭关系、子女教育等产生负面影响。

原因分析:了解家庭暴力问题的根源对于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主要原因如下:1. 个人因素:心理问题、暴力倾向、认同度低等因素使得个体更容易成为暴力行为的加害者。

2. 家庭因素:家庭关系紧张、沟通问题、家庭成员责任逃避等因素加剧了家庭暴力现象。

3. 社会因素:性别不平等、暴力文化和社会压力等因素也对家庭暴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家庭暴力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社会安全意识:通过广告宣传、教育讲座等形式,加强全社会对家庭暴力问题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2. 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家庭暴力行为的惩罚力度,并为受害者提供法律保护措施。

3. 加强教育和心理辅导:开展家庭暴力问题的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提高个体的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能力。

4. 建立支持系统:设立家庭暴力受害者庇护所、咨询热线等,为受害者提供安全和支持。

5. 增强公众参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家庭暴力问题的解决,形成合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家庭暴力的调查报告
目前,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家庭暴力令人触目惊心,妇女儿童是主要的受害者,因为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

人们已普遍认识到,家庭暴力犯罪是社会的丑恶现象,是婚姻家庭中的一大恶性肿瘤。

为了深入了解目前家庭暴力状况,分析其发生原因,探索制止其发生的有效方式,我在浏阳市展开了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城市和农村。

调查内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家庭暴力的认识,遭遇家庭暴力的情形,调查目的:分析家庭暴力的原因,了解家庭暴力的现状及特点,寻求解决方法。

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考虑到家庭暴力主体的特殊性,我调查的对象主要以女性为主,男性只分发少部分,主要是26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

调查对象在学历方面大专以上的占34%,高中或中专以上的占25%初中学历的占31%,小学学历占10%。

二、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1)有大部分人认为女人在家庭中没有经济地位是产生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

一方没有了经济地位,就成为另一方的附属,一旦在家庭中就有了绝对的权威,这种没有制约的权利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膨胀,为金钱而困惑,而把更多的不快发泄给对方。

因为女人没有为其直接创造价值,而女人在社会生活中为孩子,为丈夫,为家庭同样也尽到了抚养,赡养的义务,女人也感觉不公平,于是处理不好
两者的矛盾就会发生家庭暴力。

(2)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家庭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是产生家庭暴力的重要原因。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男人是一家之主,封建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男人不可动摇的地位滋长了男人的霸气。

相对而言,女人就比较软弱。

女人的软弱,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家庭中缺少决策意识;二是封建的男尊女卑意识;三是整天忙于家务不愿参与社会的意识;四是对男人的错误经常采取迁就的方法。

所以,直到现如今,特别是在郊区和广大农村地区,丈夫殴打、残害妻儿的现象常有发生。

另外,有些家长怀有“棍棒出孝子”的传统观念,动不动对未成年子女拳打脚踢,采取一种畸形的教育方式。

久而久之,就给家庭暴力提供了一个滋生的土壤。

(3)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社会环境的污染是产生家庭暴力的外部原因。

一些人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而失去道德伦理,贪图享乐,追求金钱和美色,在外包"二奶",养情妇,对婚姻和家庭毫无责任感,最终导致夫妻关系恶化,反目成仇。

(4)另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基层社会防范控制乏力。

他们觉得家庭暴力是家庭内部的私事,他人不好干预也难以解决,即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致使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很少得到制裁,从而助长了家庭暴力事件的增长。

(5)也有人认为施暴者的文化教育水平低,素质差。

一些人存在错误认识和生活陋习,形成不把施暴"当回事儿"的心理疾病以及性格缺陷。

(6)剩下一些人则认为司法惩处不力使家庭暴力不断衍生。

虽然我国目前《宪法》、《刑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对家庭暴力行为有禁止性的规定,但对于家庭暴力行为的认定及制裁条款,并不明确,具有模糊性、原则性,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不利于家庭暴力行为的预防和打击,也不利于家庭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家庭暴力的特点:
(一)对象的特定性
家庭暴力发生于家庭,它涉及夫妻之间、子女与父母之间、婆媳之间及其他社会成员之间。

而家庭成员或共同生活有中的妇女、老人、儿童较其他家庭成员更容易成为施暴的对象。

(二)形式的多样性
家庭暴力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表现为纯暴力的殴打、伤害、体罚的形式致受害人伤、残甚至死亡;也表现为威胁、遗弃、拒绝赡养和扶养等无形的手段,对受害者进行精神上的折磨;也有是是多种形式共同出现。

施暴者手段残忍,轻者拳脚相加,重者棍子打、皮鞭抽、开水汤,有的甚至用刀子割,硫酸泼、汽油烧等等。

(三)行为的隐蔽性
传统的“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无形中给家庭暴力的恶行提供了一层保护网,致使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

加上暴力的对象在家庭中的地位通常比较低。

因此,除非已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一般是忍气吞声,不愿告诉他人,以寻求帮助或向有关部门投诉。

(四)过程的循环性
受暴力侵害的人往往不是受到一次或两次的伤害,而是经常性的受侵害,并呈循环性特点,即既有暴力阶段,也有缓和与亲密阶段,因此,受害者对施暴者一时表现的愧疚、悔恨常满怀希望,一次又一次地期待施暴者会痛改前非。

但绝大多数的情况是,使这一循环又再次得到恢复。

四、家庭暴力的危害
(一)家庭暴力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利
具体为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和自由权。

(二)家庭暴力伴随着对妇女的精神摧残
由于家庭暴力受害人绝大多数是妇女,因此她们受到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只不过因为身体上的损伤是外在的、较为明显而吸引了人们更多的注意,精神上的损伤是内在的、较为隐蔽而容易被忽视。

精神的创伤往往比身体上的创伤更难以愈合,遭受暴力的妇女长期生活在恐怖、紧张的气氛中,心里充满了恐惧与悲哀,有的悲痛欲绝,导致心情抑郁或精神分裂。

在找不到正当的解脱途径的情况下,她们只好采取回娘家、出走,甚至自杀等消极反抗方式。

当虐待超过了她们肉体、精神的承受能力时,有些被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变成了害人者。

有资料表明:我国五成以上的女性犯人是因为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三)家庭暴力严重地危害社会安定、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社会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社
会的每一个人都应当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创造者。

而那些受家庭暴力侵害的人,在其生命、生存及人身权利、人格、名誉等这些做人最基本的权利都被暴力所侵害、所剥夺的情况下,在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况下,又如何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生产、发展中去呢?家庭暴力不仅严重侵害了这部分人的人身权利,而且影响了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社会生产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也直接间接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家庭暴力也严重地危害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满暴力、充斥吵骂、怨恨和悲愤的家庭中,其家庭成员会是幸福、快乐的。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子女,深受家庭暴力的影响,其生理、心灵上必然会受到较大的伤害,也会给下一代人的心理投下灰暗、悲伤的阴影,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子女,大多数患有恐惧、焦虑、孤独、自卑、不相信任何人等心理障碍。

在他们长大之后,如果其心理得不到及时诊治,很可能会成为新的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其中有的人甚至会成为敌视社会、报复社会的人,结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这一点,已为社会上发生的许多案例所证实。

五、解决家庭暴力现状的方法
为了有效地惩治和预防家庭暴力,应采取以下对策:(1)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大力加强道德建设。

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有效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国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中、高等教育,大力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同时,法院也应配合政府、司法机构、妇联进行文化道德建设,化解并消除家庭矛盾,以达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目的。

(2)改变传统观念,反对家庭暴力。

对于传
统观念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和参与,相关的职能机构更应当各负其责,如妇联要加强普法宣传教育的力度,以提高受侵害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妇女,要培养她们的自信和自尊以及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街道居委会、派出所及时调解家庭暴力事件,并设置专门的救助机构,使矛盾有效的解决;法院更要依据法律程序客观公正地处理的家庭暴力案件,适时地进行调解和判决,以维护被侵害者的合法权益。

(3)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从法律层面解决家庭暴力。

针对现行法律对家庭暴力规定分散、不明确的现状,国家立法机关应尽早出台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对于家庭暴力行为的界定,如何取证,如何预防,以及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救助,都应予以专章规定,同时应当根据家庭暴力轻重程度、社会危害情况,明确妇联、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等相关机构的责任和权限,针对家庭暴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惩处,既不能让严重的家庭暴力犯罪逍遥法外,也能让轻微的家庭暴力行为得到教育和纠正,在维护社会和谐的同时,也促进婚姻家庭的稳定。

总结:言而总之,家庭暴力问题的解决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各级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均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消除家庭暴力、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当作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促进社会和家庭的文明进步和妇女权益的保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