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土流失的原因_危害及对策

合集下载

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及防治对策

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及防治对策

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及防治对策引言水土流失是指土壤表层因风、水、冻融等自然作用及人类活动而逐步流失的现象,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之一。

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家,土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但是却要养活全球22%的人口。

由于人口过多、人类活动频繁、水土资源管理不足等因素,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非常突出,给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及防治对策,为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问题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天然因素:水土流失主要是由自然力量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如风蚀、水蚀、冻蚀、草地退化等。

•人类活动:人类的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活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滥用化肥等。

问题的危害•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会导致水质恶化、生物生态失衡等生态环境问题。

•农业生产受损: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地贫瘠化、灌溉系统损坏等,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经济发展受限: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会引发土地沙化、水源消失、水灾等问题,阻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防治对策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性治理水土流失是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可以降低自然灾害风险、提高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保护和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可靠的生态基础。

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1.加强土地管理:加强耕地保护,禁止盲目扩张农田、破坏草地等行为。

2.推进天然林保护:加强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大力推广林下经济,发展生态旅游等,增加农民收入,切实维护生态平衡。

3.推进现代农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科学、人性、生态、经济四个基本原则,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生产方式的科学化、规模化为重点。

4.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5.强化科学技术支撑:推广土壤保肥、水保土、高效节水灌溉、高强度和种植隔离技术等高科技水土保持技术,加强科研和技术示范,搭建水土保持技术交流平台,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浅谈水土流失危害及治理措施

浅谈水土流失危害及治理措施

浅谈水土流失危害及治理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众多的地区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作为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一个大的种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

为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持续性破坏,防止我国的各地区的水土流失,本文在分析我国水土流失危害的基础上,探索水土流失的原因,并对水土流失的预防措施进行进一步研究探索,以缓解我国的环境压力,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

标签:水土流失;危害;治理措施引言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自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以来,我国已经明确将生态文明列入了我国的重大方针、政策建设中,党中央各级领导人都对环境问题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在新常态经济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水土流失在治理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误导,以至于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成效微小。

为了有效推进我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因此,强化对水土流失的原因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首先,水土流失最直接的危害是影响土壤的质量,降低土壤的肥力。

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土地表层的肥沃土壤会跟随水流走。

在水土流失之后,原本地域位置的肥沃土壤不再,仅留下砂石等不宜进行农作物种植的质量低下的土壤。

其次,水土流失会增加水流沿线的河流、湖泊、水库等的淤泥,发生水土流失之后,水流中会携带大量的泥沙,在经过地势低缓、水流速度平缓的河流、湖泊以及水库等地带时,水流中的大量泥沙就会沉淀下来,从而增加河流、湖泊、水库等的淤泥,抬高河床,并在某些地方形成悬河即地上河,带来一些其他的安全隐患。

再次,水土流失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重大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极其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处于高山峡谷处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矿产基础设施等带来破坏,增添施工作业的安全风险。

最后,水土流失会给生态带来一定的恶化,这种恶化仅凭自然环境的修复能力难以达到自愈的目的,这在无形之中增添了生态环境的压力,进一步阻碍了社会、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建议及具体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建议及具体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建议及具体措施摘要:本文以水土流失的防治为例,首先分析了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及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同时论述了水土流失防治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重点对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建议及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水土流失;主要危害;影响因素;面临问题;防治措施1、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 水土流失影响土地质量,造成土地严重退化。

这种质与量的严重退化,使得土质下降,耕地面积大量萎缩。

受水土流失首当其冲的是农业,由于肥沃的土地流失,直接导致土壤肥力明显降低。

直接对农业生产量造成经济损失,进而对人民的经济生活构成制约。

1.2 水土流失影响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如光缆的通信干线、电力线路、水利线路的建设,由于汛期雨水量的增加,易导致泥石流。

这是水土流失对基础设施建设构成的极大威胁与隐患。

由于事故的突发性,容易造成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并构成重大危害。

而处理这些重大灾害又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对经济稳定构成潜在危害。

1.3 水土流失影响水源并加剧干旱。

水土流失已经对含水量造成严重的损害。

含水量得到下降又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对植被与畜牧业构成了很大危害。

水资源的严重缺乏,直接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1.4 水土流失影响农田与水库。

水土流失的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方面为大量泥沙淤积河床,危害农田;泥沙淤积对水库及塘坝等造成危害;对主要河流两岸防洪造成严峻的形势。

泥沙的淤积致使河床逐渐升高,因此造成过洪断面逐渐缩小。

2、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

2.1 自然因素:我国不仅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也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几乎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

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极易被侵蚀。

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作者:崔璇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5年第06期摘要:通过对簸箕李引黄灌区水土保持现状的初步分析,认识到灌区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和成因,以及实行水土保持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并对所取的效益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灌区;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评价中图分类号 S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6-134-021 灌区水土保持现状及存在问题多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本灌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有力的促进了灌区风沙区的治理,截至2014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5.63hm2,治理率达48.44%,各项建设成果在风沙片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灌区水土保持工作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资金短缺,制约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大面积开展;(2)水土保持资金投入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3)风沙片治理程度总体水平较差,流域内尚有485hm2的沙荒耕地亟待治理,另有部分林地由于造林标准低以及放松了抚育管理等原因,导致林地质量整体水平水不高,综合防护体系功能脆弱;(4)监督执法体系不健全,治理管护、水土保持宣传工作仍需加强,尤其是对近期难以治理开发的沙荒侵蚀劣地要加大封育治理力度,促进生态自然修复。

2 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2.1 成因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个方面。

自然因素主要有:土质松散有机质含量少,颗粒胶结能力差;雨量分布不均,降水集中且强度大,土地不平,植被少形成的地面径流大,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季风强度大,春冬季风时节,田野无植被。

人为因素主要有:不合理的耕作方法;林木覆盖率低;毁林造田;破土面积不断扩大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2.2 危害(1)水土流失直接危害农业生产的基础,使土层浅薄,面积减少,结构涣散,肥力降低,作物产量下降;间接上使水利工程破坏,降低工程效益,加剧旱涝灾害的演变,造成劳力和经费投资的浪费,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探讨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措施

探讨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措施

探讨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措施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进一步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其中针对我国各地区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议程中,以此提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

本文就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质量,从而有效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

关键词:水土流失;危害;措施一、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一)水土流失的成因1.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由于不合理地利用土地,使得地面开垦率高,植被覆盖较小,增强了地面的易侵蚀性。

同时,在坡地利用空间分布上也不恰当,多为连片坡耕地,林地屏障、草地屏障缺失,大大降低了地表粗糙度,无法有效阻挡降水,进而导致地面侵蚀程度越来越严重。

另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利工程、道路交通等生产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因缺乏对水土保持的正确认识,也使得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2.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貌、地形与植被。

其中,气候因素主要为降雨,降雨的频次、降雨量大小及强度均与水土流失密切相关;我国的地理条件较为特殊,主要以山地、丘陵和高原为主,山高坡陡的地貌给水土流失提供了能量基础,同时在降雨、大风等外力作用下,就非常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地形因素主要体现在地面坡度与坡长,地面坡度与水土流失呈正相关,且坡长越长,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1.危害土地资源水土流失还会对土地资源造成危害,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的厚度和肥力。

土地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若土壤厚度与肥力降低,就会对土壤的生产力产生影响,进而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以某县为例,该县处于黄河流域范围内,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但由于存在较突出的水土流失问题,使得农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2.危害水资源水土流失问题,会对水资源造成危害。

具体来讲,若发生水土流失问题,会大大降低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在遇到强降雨的情况下,不能够有效阻挡,会加大地表流经和加快地表水的流失,且大部分雨水会变成山洪流入到河流中,会大大减少土壤中的水分,由此引发土地荒漠化问题,同时也不能够及时补充地下水资源,使得地下水水位降低。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
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1、水土流失(地表侵蚀)的自然条件
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是形成水土 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因素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地形 植被 土壤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 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1)说出我国红壤分布区夏季最易发生的生态问题,并分析其 产生的原因。(10分)
解析 由材料知,我国红壤地区跨越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坡度大;该 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地区,人类活动集中,植被破坏严重,易 造成水土流失。
答案 水土流失。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 (或一定的坡度);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 中(或多暴雨);人类活动集中,植被破坏严重;流水侵 蚀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发生。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
要源于( D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降水序号
1 2 3 4 5 6
降水历时(天)
2 4 5 2 2 2
降水量/mm
53.0 80.3 100.1 73.2 90.7 54.4
汾川河洪峰情况
无明显洪峰 无明显洪峰 无明显洪峰 无明显洪峰 洪峰流量346 m3/s 洪峰流量1 750 m3/s
(2)结合试验数据,任选一个坡度范围的红壤分布区域,说出其 合理利用的方式。(8分)
解析 图中显示,坡度在18°以下地区,流水冲刷不严重,水土 流失较弱,可以修建梯田;而坡度在18°~24°的地区,流水冲 刷严重,要注意植树造林;坡度大于24°地区,流水侵蚀作用虽 然减弱,但坡度过大易形成崩塌和滑坡,因此应禁止人类活动。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对策1 水土流失概述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其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坡度集中、多暴雨、地表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等,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毁林开荒、陡坡顺坡开垦、超载过牧、盲目扩大耕地、砍滥伐、破坏天然植被、开发建设不注意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等行为不当的经济活动,是造成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平衡失调,导致河、湖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使用。

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2 水土流失的类型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利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2.1水力侵蚀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

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例如:黄河流域.在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作用下,土壤、土体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称为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是以水为载体的。

土壤随水流失,不仅破坏土地资源淤积水库,抬高河床,也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根据水力作用于地表物质形成不同的侵蚀形态,进一步分为溅蚀、面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等.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2、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继续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

3、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形成)。

它的特点是由于风力扬起沙粒,离开原来的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

例如:河西走廊、黄土高原5 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群众生活贫困,而且为下游江河带来严重的洪水泥沙危害.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不论城镇和农村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遭受严重损失。

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区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水蚀 面积
18 775 14 832 35 106 32 432 30 073 60 843 40 393 11 010 10 369
205 150 400
风蚀 面积
0 87 0 3 555 0 0 0 0 4 342 6 121
合计
0 4 105 18 323
风蚀 面积
0 0 8 295 0 594 607 2 333 14 278 8 907 0 0 0
表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蚀与风蚀面积(单位:km2)
合计
4 383 463
62 957 92 863 744 826 50 554 33 574 95 446
0 4 105 18 323
18 775 14 919 35 106 35 987 30 073 60 843 40 393 11 010 10 373
547 156 521
地区
贵州 云南 西藏 重庆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合计
水蚀 面积
73 179 142 562 62 744 52 040 118 096 119 370 53 137 20 907 115 425
作者简介:秦天枝(1966~ ),女,河南新乡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及农业持续发展。 163
生态环境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地区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水蚀 面积
4 383 463
54 662 92 863 150 219 48 221 19 296 86 539
表3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指标
年平均侵蚀模数 (吨/平方公里·年)
<200, 500, 1 000 (200, 500, 1 000)~2 500
2 500~5 000 5 000~8 000 8 000~15 000
>15 000
年平均流失厚度(毫米)
<0.16, 0.4, 0.8 (0.16, 0.4, 0.8)~2
7 844 3 555 556
强6万km2,剧烈3万km2;在191万km2风蚀面积中,轻度79万 落差有200~300m。地面坡度可达35°~55°,多出现直立
km2,中度25万km2,强度25万km2,极强27万km2,剧烈35万 的陡崖,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平坦耕地 一般不到1/10,
km2。全国的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0%。我国水土 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 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1]。人 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 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这主要表现为不合理垦殖引起的水 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及土壤污染等,其中 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严重危机。据 估计,世界耕地的表土流失量约为230亿t/a。我国的环境 问题是多方面的,如城市空气污染、河流水质污染、工业 “三废”污染等,但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是水土流 失。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之大,范围之广,位居世界之首。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受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 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自然生 态平衡破坏,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土壤肥力衰退,土地支 离破碎,自然灾害加剧,农林牧业生产量降低,人民生活 贫困;威胁城镇,破坏交通,淤积河床、水库、湖泊、渠 道,阻塞江河,影响航运、灌溉、发电;水源污染、水质 劣变、影响人民健康;江河泛滥,威胁下游地区生产建设 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且后续性危害将更加严重,给国 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沉重的包袱。因此,保持水土,整治国 土,根除灾害,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和山区经济,为改 革开放打好基础,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工作,应呼吁全社会 都来关心水土保持工作。
《生态经济》 2009年 第10期 总第216期
ECOLOGICAL ECONOMY
我国水土流失的原因、
危害及对策
秦天枝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郑州 450052)
摘要:我国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土壤沙漠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每年冬春季节的“沙尘暴”频繁地席卷大半个 中国,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本文指出水土流失在我国的危害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 致农业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旱灾害频繁,而且影响到各个产业的发展。本文列举了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意 在唤起人们对水土流失危害的重视,并因地制宜地采取防治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将水土流失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土地资源;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失调;危害;防治措施
8.24 7.57 7.34 1.91 2.10
5 000 t/km2·a
以上 4.88
4.76
4.50
0.87
1.29
10 000 t/km2·a
以上 1.09
2.38
3.27
0.01
0.90
15 000 t/km2·a
以上 0.15
1.30
1.97
0
0.61
20 000 t/km2·a
以上 0
0.17
Abstract: The technical assess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acilities is the key link to guarantee the "Three Simultaneities". According to our work progress, practices in recent years, and stipulation of "technical assess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acilitie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policing method" (16th command of The Water Conservation Ministr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technical assess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acilities, refer for the policy-maker. Key word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 technical assessment of facilities acceptanc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0.67
0
0.29
25 000 t/km2·a
以上 0
0
0.27
0
0.08
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搬运和 沉积的过程,称为水力侵蚀[3]。 水力侵蚀是以水为载体的。土壤 随水流失,不仅破坏土地资源, 淤积水库,抬高河床,也减少 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根据水力 作用于地表物质形成不同的侵蚀
级别
I 微度侵蚀(无明显侵蚀) II 轻度侵蚀 III 中度侵蚀 IV 强度侵蚀 V 极强度侵蚀 VI 剧烈侵蚀
7 844 1 648 816
风蚀 面积
0 0 49 893 0 10 708 141 969 128 972 15 943 920 726 0 1 906 740
合计
73 179 142 562 112 637 52 040 128 804 261 339 182 109 36 850 1 036 151
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3.1 水力侵蚀
在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作用下,土壤、土体或其
项目 省区
甘肃 山西 陕西 宁夏 内蒙
表2 黄土高原地区各省(区)土壤侵蚀程度表(单位:万km2)
500t/ km2·a以
上 8.77
8.61
8.36
2.93
2.65
1 000t/ km2·a以上
2~4 4~6 6~12 >12
形态,进一步分为溅蚀、面蚀、 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 等。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 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 面,暴雨时会产生水力侵蚀。它 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 土壤。

《生态经济》 2009年 第10期 总第216期
ECOLOGICAL ECONOMY
3.2 重力侵蚀 地面岩体或土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平衡而产生位移
的侵蚀过程,称为重力侵蚀。根据其形态可分为崩塌、崩 岗、滑坡、泻溜等。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 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 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继续 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重力侵蚀是水土 流失另一表现类型,在西南地区较为严重。仅云南省有规模 较大的崩塌2 714处,滑坡1 211处,泥石流沟2 382条。 3.3 风力侵蚀
流失状况不仅严重,而且还有继续加剧的趋势,如不尽快采取 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行之有效的措施,水上流失状况将日益严重。
面积之广、流失程度和危害之严重,是国内外罕见的。黄土
据近几年对长江、淮河流域18个山地丘陵县调查,水 高原生态恶化的突出特征是水土流失问题,并以土地侵蚀最
为严重(见表2)。同时还造成生态失衡。根据黄土高原的实 际情况,可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如表3所示。在人 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 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 速,即发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 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说,水 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