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导致土壤表面的土壤颗粒、有机质和养分被水流、风力或人类活动带走的现象。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田生产力,对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许多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田减产水土流失导致土壤层被侵蚀,表层土壤被剥夺,一旦发生,会造成农田肥沃层的丧失。
这使得农田在水分集中和维持作物生长的能力上受限,从而导致农作物产量的减少。
此外,土壤流失还带走了土壤中的养分,降低了土壤肥力,使得土地变得不再适合农耕。
农田减产会给农民的生计带来困难,并可能导致农村贫困的增加。
2. 水质恶化水土流失所带走的土壤颗粒和有机质含有大量的养分和农药残留物。
当这些物质进入水体时,会造成水质污染。
养分过多的水体会导致水华的滋生,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农药残留物可以残留在水体中很长时间,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破坏生态链和渔业资源。
水质恶化不仅影响人类社会的饮用水安全,也会妨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河道淤积和水灾增加水土流失所带走的大量土壤颗粒会沉积在河道底部,逐渐形成淤积层。
河道淤积会导致河道断流、非常规洪水和水灾问题的加剧。
淤积物的堆积会导致河道变浅,降低河道输送水量的能力。
同时,淤积物也会引起河道的弯曲,增加了河水的摩擦阻力,使得河流更容易泛滥。
水土流失的加剧会导致水灾的频发和影响范围的扩大。
4. 生物多样性丧失水土流失会摧毁土壤中的生物栖息地,破坏土壤中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
土壤中的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们参与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养分的循环和土壤结构的形成。
水土流失对于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微生物数量的减少将降低土壤的肥力,使得土地恢复良好生态系统的能力变得差强人意。
另外,水土流失还会破坏土壤中的植被,减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综上所述,水土流失对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及防治对策

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及防治对策引言水土流失是指土壤表层因风、水、冻融等自然作用及人类活动而逐步流失的现象,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之一。
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家,土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但是却要养活全球22%的人口。
由于人口过多、人类活动频繁、水土资源管理不足等因素,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非常突出,给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及防治对策,为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问题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天然因素:水土流失主要是由自然力量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如风蚀、水蚀、冻蚀、草地退化等。
•人类活动:人类的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活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滥用化肥等。
问题的危害•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会导致水质恶化、生物生态失衡等生态环境问题。
•农业生产受损: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地贫瘠化、灌溉系统损坏等,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经济发展受限: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会引发土地沙化、水源消失、水灾等问题,阻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防治对策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性治理水土流失是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可以降低自然灾害风险、提高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保护和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可靠的生态基础。
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1.加强土地管理:加强耕地保护,禁止盲目扩张农田、破坏草地等行为。
2.推进天然林保护:加强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大力推广林下经济,发展生态旅游等,增加农民收入,切实维护生态平衡。
3.推进现代农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科学、人性、生态、经济四个基本原则,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生产方式的科学化、规模化为重点。
4.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5.强化科学技术支撑:推广土壤保肥、水保土、高效节水灌溉、高强度和种植隔离技术等高科技水土保持技术,加强科研和技术示范,搭建水土保持技术交流平台,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水土流失

• 人为因素 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 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 ①植被的破坏 •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 ③开矿
水土流失的危害
• 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 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 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一)冲毁土地,破坏良田 • 由于暴雨径流冲刷,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坡面和耕地越来越小。 • (二)土壤剥蚀,肥力减退 • 由于水土流失,耕作层中有机质得不到有效积累,土壤肥力下降,裸 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就会使含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 肥力下降,据试验分析,当表层腐殖质含量为2%~3%时,如果流失 土层1cm,那么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地上就要流失腐殖质200t,同时带 走6一15t氮,10-15t磷、200-300t钾。 • 此外,水土流失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也带来一 系列不利影响,它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表层结皮,抑制了微生物 活动,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有效供水,降低了作物产量和质量。
• 重力侵蚀Gravity erosion:是指地表土石物质受到地震、 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海浪、风、冻融、冰川,人工 采掘和爆破等任何一种应力作用时,在自重力为主的作用 下,失去平衡而产生破坏、迁移和堆积的一种侵蚀过程。 常见于山地、丘陵,河谷和沟谷的坡地上。 • 发生的条件:①土石松散或滑动易破坏;②土石临空坡度 陡,表面土石外张力;③地面缺乏植物覆盖,又无人工保 护措施。 • 影响:重力侵蚀破坏耕地、掩埋庄稼;摧毁城镇、村庄和 厂矿;破坏交通道路、通讯设施和渠道;堵塞河流,并为 河流和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间接地造成河流治理困难。
03
浅析水土流失的和影响及防治措施

浅析水土流失的和影响及防治措施水土流失是一种常见的生态问题,指的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的土壤被侵蚀和流失,同时出现水资源的流失。
这一问题对于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和人类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1. 农业生产水土流失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地质量的恶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特别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对于农业生产的危害更加明显。
由于缺少足够的土壤和水源,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2. 生态环境水土流失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由于土壤和水资源的流失,导致植被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
这一问题也会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使得一些物种濒临灭绝。
3. 人类健康水土流失还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由于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比如一些污染物质在水土流失过程中被带走,由于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会导致一些疾病和健康问题。
二、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1. 科学种植科学种植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一环。
有效的种植技术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利用农田和自然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比如在农业生产中加强轮作制度,适时施肥和绿化等,可以减少对土地的损害,同时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益。
2. 防治水土流失的法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的法律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应加强对于环境法规的制订和执行,建立和完善环境执法机制,规范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对于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和处罚。
3. 建设生态保护区建设生态保护区,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防治水土流失必须从源头抓起,通过建设生态保护区来限制和管理人类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 加强环境宣传加强环境宣传,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防治水土流失必须从每个人开始,政府应该加大环保宣传的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让每个人都参与到保护环境中来。
水土流失阅读材料

水土流失阅读材料
水土流失是由于土地表面的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沙石等物质被侵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有关水土流失的材料:
1. 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贫瘠、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同时,水土流失还会淤积河床、水库等水利设施,影响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2. 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主要包括气候变化、降雨量过多、植被覆盖率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3.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为了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植树造林、种草、修建梯田、修建水利工程等。
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地表径流,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从而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通过这些阅读材料,可以了解水土流失的相关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如需获取更多相关信息,建议咨询环境领域专业人员或查阅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政策解读。
临沂市水土流失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临沂市水土流失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在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了获得更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人们也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破坏了大自然,其中以水土流失情况最为严重。
本文主要分析了临沂市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阐述了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同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以加强临沂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标签:临沂市;水土流失;原因;危害;防治措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改造自然,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鲁东南,面积和人口均为山东省第一,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发展较快。
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占用耕地,建设工地,砍伐树木等,加上全球气候变化,水土流失也日益严重。
本文从临沂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防治措施以期盼临沂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
1.水土流失原因1.1自然因素1.1.1全球气候变化近几年的气候变化对临沂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极端气候的影响,如暴雨、干旱等,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气温升高引起的温室效应也会加剧水土流失。
1.1.2岩石透水性差临沂市主要分布透水性较差的石炭纪石灰岩和泥岩,降水难以渗透到地下,易在地上形成多种径流,如坡面流等,极易侵蚀土壤,特别是疏松土层,从而引起水土流失。
1.1.3季风气候显著临沂市位于华北地区,受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影响较为显著,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年内分配不均,雨季使得很多地表土壤疏松的地方受到冲击,导致水土流失。
1.1.4植被覆盖度较低临沂市植被覆盖率整体较高,但部分地区由于地形、气候等原因,植被生长条件和环境不佳导致地表植被覆盖较少,郁闭度较小,减少雨水停留地面上的时间,涵养水源能力减弱。
1.2人文因素1.2.1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土流失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1]。
临沂市城市化发展迅猛,房地产开发、道路修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不合理开发建设等导致路面硬化面积急剧扩张,加强地面的雨水积蓄功能,导致大量降水在地面流动加剧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报告

水土流失报告一、背景近年来,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对土地的需求逐渐增加,使得我国土地资源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土地的保护和治理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二、水土流失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北方地区仅有20%的土地可以用于耕种,而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就需要对土地进行保护。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受到水土流失影响的区域不仅仅包括耕地,还包括生态、工矿区等多个领域,这使得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变得更加迫切。
三、水土流失的原因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活动。
例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墾和过度伐木等。
2.天然因素。
例如干旱、高温和强风等。
3.水土结构不当。
例如一些地区的土地缺乏有机质而变得松散,这样的土质面对强风或大雨的冲击就会比较脆弱。
4.其他因素。
例如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土地规划等。
四、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都会造成相当大的损失。
因为这些区域的土地大部分被洪水侵蚀,使得农作物无法成长,甚至会导致土地的沙化,这样就会造成大规模的生态恶化。
五、水土流失治理的建议为了解决北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政府需要采取以下的措施:1.加强土地资源的监管和保护。
2.加强灌溉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推广合理施肥和轮作制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改善土壤结构。
4.注重环境保护,保护自然资源。
6、结语水土流失的问题是一个与生态的协调、农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密不可分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和保护,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让流失的水土得到恢复,让土地健康地为我们服务。
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作者:崔璇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5年第06期摘要:通过对簸箕李引黄灌区水土保持现状的初步分析,认识到灌区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和成因,以及实行水土保持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并对所取的效益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灌区;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评价中图分类号 S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6-134-021 灌区水土保持现状及存在问题多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本灌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有力的促进了灌区风沙区的治理,截至2014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5.63hm2,治理率达48.44%,各项建设成果在风沙片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灌区水土保持工作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资金短缺,制约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大面积开展;(2)水土保持资金投入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3)风沙片治理程度总体水平较差,流域内尚有485hm2的沙荒耕地亟待治理,另有部分林地由于造林标准低以及放松了抚育管理等原因,导致林地质量整体水平水不高,综合防护体系功能脆弱;(4)监督执法体系不健全,治理管护、水土保持宣传工作仍需加强,尤其是对近期难以治理开发的沙荒侵蚀劣地要加大封育治理力度,促进生态自然修复。
2 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2.1 成因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个方面。
自然因素主要有:土质松散有机质含量少,颗粒胶结能力差;雨量分布不均,降水集中且强度大,土地不平,植被少形成的地面径流大,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季风强度大,春冬季风时节,田野无植被。
人为因素主要有:不合理的耕作方法;林木覆盖率低;毁林造田;破土面积不断扩大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2.2 危害(1)水土流失直接危害农业生产的基础,使土层浅薄,面积减少,结构涣散,肥力降低,作物产量下降;间接上使水利工程破坏,降低工程效益,加剧旱涝灾害的演变,造成劳力和经费投资的浪费,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危害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危害2003年6月16日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土壤和水分。
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
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
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如城市空气污染、河流水质污染、工业的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污染等,但是,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是水土流失。
我国山区、丘陵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3,大部分面积都有水土流失。
据2000年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用先进的遥感技术调查,全国的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0%。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群众生活贫困,而且为下游江河带来严重的洪水泥沙危害。
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不论城镇和农村,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遭受严重损失。
泥沙淤积在湖泊、水库、河床,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更是十分深远,在全国各省(区;不同程度地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所以说,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
2、水土流失有多种类型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
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继续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
1/16页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形成;。
它的特点是由于风力扬起沙粒,离开原来的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
3、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各具特点在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作用下,土壤、土体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称为水力侵蚀。
根据水力作用于地表物质形成不同的侵蚀形态,进一步分为溅蚀、面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等。
地面岩体或土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平衡而产生位移的侵蚀过程,称为重力侵蚀。
根据其形态可分为崩塌、崩岗、滑坡、泻溜等。
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或岩石碎屑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称为风力侵蚀。
由于风速和地表物质组成的大小及质量不同,风力对土、沙、石粒的吹移搬运出现扬失、跃移和滚动三种运动形式。
4、水力侵蚀因发生部位的不同而分为面蚀和沟蚀在山区、丘陵区的坡面和沟壑都有水力侵蚀,发生在坡面上的叫面蚀,发生在沟壑中的叫沟蚀。
面蚀包括片状侵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等现象。
沟蚀主要以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三种方式,分别向长、宽、深三个方向发展,不断使沟壑加长、加宽、加深,其结果是不断地割切和吞蚀地面,使地面变得支离破碎,沟壑的面积和体积越来越大。
5、重力侵蚀包括崩塌、滑塌、泻溜、陷穴、崩岗等各种现象崩塌、滑塌、泻溜、陷穴、崩岗一般都发生在侵蚀活跃的坡面和沟壑中。
崩塌:沟壑两岸的沟坡或沟壁,坡度很陡,有的35~45度,有的甚至60~70度,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如果由于沟底下切,沟坡或沟壁下部被水淘空,上部的土体由于自身的重力没有支撑,就崩塌下来。
每处崩塌的土体,少的数十立方米,多的数千甚至上万立方米。
滑塌:沟壑两岸的沟坡,有的地方由于地质作用表层与深层土质不同,都向沟内倾斜。
表层数米深的土质透水性较强,深层土质透水性较差或不透水,在两类土层的交接处形成一个“滑动面”,一般情况下能基本保持稳定。
降雨时,表层土体吸收了水分,渗到下层不透水处,不能再向下渗透,达到或超过饱和,土体的自身重量增加,就沿着“滑动面”滑塌到沟中。
滑体的深度,一般4~5米,深的可到8~10米,最深的甚至20~30米。
每处滑塌的土体一般数百立方米,多的达到数万或数十万立方米。
泻溜:主要发生在黄土高原地区沟壑两岸的陡壁上,这些沟壁一般由粘性红土组成,坡度70~80度,甚至垂直。
红土表层受风化作用,剥蚀成粗颗粒,脱离母体,其下部没有任何支撑,由其自身的重量经常地、分散地泻溜到沟中,随水冲走。
每次每处数量不大,只有数立方米,但日积月累,给下游河道增加不少泥沙。
2/16页陷穴:陷穴也是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侵蚀现象。
在黄土沟头5~10米范围内,地面有低洼积水处容易发生陷穴。
外形像土质水井一样,大致呈圆形的穴口,直径2~3米或5~6米,穴深5~6米,甚至20~30米,有的下部与沟底相通。
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黄土有垂直节理性,而且土中富含易溶于水的碳酸盐,当地面低洼处积水以后,沿着垂直节理向下渗透,将土体中的碳酸盐溶解,形成更易透水的上下通道,水流在地下与沟底相通,将土粒逐步带到沟中,穴的下部逐渐空虚,上部土体由于自身重量没有支撑就垂直下坠,致使陷穴越来越深。
有的地方沟头或沟边出现一连串陷穴,发展的结果即成为沟壑的一部分。
崩岗:崩岗是我国南方广东、江西等省风化花岗岩地区特有的现象。
在这些地区,由于气温高、降雨多,山区、丘陵区的风化花岗岩深50~60米或更深,由松散的石英颗粒组成。
当地面有林草植被覆盖时,不会有崩岗发生,一旦地面植被破坏,暴雨中坡面水流集中到浅沟,很快形成切沟和冲沟。
沟头和沟壁的风化花岗岩石英颗粒大片大片地崩塌下来形成“崩口”。
开始时崩口宽、深各处10米左右,长20~30米,逐步发展到宽、深20~30米到40~50米,长100~200米甚至400~500米。
是沟壑侵蚀的一种特殊形式。
6、风力侵蚀中的扬起、沉积和沙丘移动现象扬起:在风沙区和丘陵盖沙区,风力经常在5~6级或7~8级以上,大风过处把地面的沙粒、土粒刮起,随风搬运到远处。
沉积:被刮起的沙粒或土粒飘浮在空中一定距离,随风力的逐渐减弱,沙粒和土粒就逐渐降落到地面。
沙丘移动:上述扬起和沉积(搬运;的结果,沙丘就不断向顺风的方向移动。
我国西北地区和长城沿线的风沙区,风从西北方向吹来,沙丘就向东南方向移动,每年1~3米。
一般沙丘的迎风面坡度15度左右,背风面坡度35度左右,反映出沙粒沉落时其自然安息角在35度左右。
7、水土流失容易破坏地面完整水土流失中的沟蚀是破坏地面完整的“元凶”。
例如,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地方沟头每年平均前进3米左右,把地面切割得支离破碎,从飞机上向下看,许多地方一半左右的地面都变成了沟壑。
据黄土丘陵区许多典型小流域的调查,平均每平方公里面积上沟壑长度就有3~5公里。
我国南方的广东、江西、湖南等省境内风化花岗岩地区的崩岗,也有类似的情况。
破坏地面完整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8、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衰退,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暴雨中陡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特别严重,据科学观测,15~25度的坡耕地每年每公顷流失水量400~600立方米,流失土壤30~150吨;土壤中的氮、磷、钾、有机质等养分都同时流掉,造成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降低,不耐旱,又加剧了干旱的发展,其结果是3/16页农作物产量很低,群众生活贫困。
例如,黄土高原地区,许多地方治理前一般每年人均粮食只有250~300公斤,灾年甚至颗粒无收,靠国家从外地调进粮食救济。
9、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下泄,淤积山塘、水库,降低了这些水利设施的蓄水功能,影响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各地在沟道中兴建的近3000座小水库,大部淤满失效,被迫改作坝地使用。
四川省龚嘴水电站库容3.6亿立方米,原设计为蓄水发电,1976年建成,1987年已淤满,改为径流发电。
河北省庙宫水库,库容1.83亿立方米,1960年建成,1988年已淤积9650万立方米,占总库容的53%。
辽宁省兴修的733座小水库中10年左右已有106座淤满报废。
广东省梅州市兴修的3.5万多座山塘和370座小水库,到80年代后期已分别淤积31.6%和61.5%,其中505座山塘库容已全部淤满报废。
据1990年初步统计,全国各地由于水土流失损失水库和山塘库容历年累计在200亿立方米以上,按每立方米最低造价0.5元计算,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
至于因减少灌溉面积和发电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应是损失库容造价的2~3倍。
10、水土流失影响交通运输每年汛期,由于水土流失造成公路、铁路沿线山坡塌方而引起的交通中断事故,全国时有发生,不胜枚举。
一次较大的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往往以数十万元计。
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在河道,加上其他因素,使国内许多河流航程缩短。
例如,广东省内河航运里程,建国前有2.0万公里,50年代初期减少为1.59万公里,70年代后期又减少到1.11万公里。
四川省建国前有通航河流91条,航程1.6万公里,到1983年减少56条,航程0.8万公里。
东北松花江流域,原有通航里程1500公里,到90年代初期,减少为580公里。
11、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我国许多地方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洪涝灾害,都是由于上中游山区、丘陵区的水土流失造成的。
每年汛期(6~9月;暴雨过程中,山区、丘陵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从漫山遍野汇集到千沟万壑,由千沟万壑汇集到河道的支流和干流,形成来势凶猛的洪水,淹没田地、村庄、城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水土流失加剧洪水威胁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洪水中挟带的泥沙淤积在河流下游河床,使河底一年年抬高,减小了河道的行洪能力,洪水就向河流两岸漫溢,造成巨大灾害。
这种情况黄河流域最有代表性。
由于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以致河床比两岸地面高出4~10米,形成“地上悬河”。
汛期洪水奔腾咆哮在两岸大堤中,踞高临下,十分危险。
建国前2500年中,黄河大堤曾决口1500多次,每次决口都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
1933年8月,黄河大堤决口,受灾面积659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73万人,伤亡1.2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07亿元(银元;。
4/16页建国以后,我国东北和西南地区,森林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分别发生特大洪水,情势十分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