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核心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想
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资讯News2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纲要》的编制,是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规划期为2021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有力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居世界前列。
交通运输全面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力保障国栏目编辑/郑雪芹| 国内 | Domestic News国内政策家安全,支撑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70万公里左右(不含国际陆路通道境外段、空中及海上航路、邮路里程)。
其中铁路20万公里左右,公路46万公里左右,高等级航道2.5万公里左右。
沿海主要港口27个,内河主要港口36个,民用运输机场400个左右,邮政快递枢纽80个左右。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拥有世界一流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交通运输供需有效平衡、服务优质均等、安全有力保障。
新技术广泛应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
出行安全便捷舒适,物流高效经济可靠,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全面建成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好先行。
【 纵横点评 】今年是我国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起始之年,《纲要》印发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件强调要通过构建完善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建设高效率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完善面向全球的运输网络优化等措施优化国家综合立体交通布局。
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统筹融合发展,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推进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推进交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河北省市域(郊)铁路发展建议

线路名称
车站数量
高峰期班次
站间距/km /座 线路长度/km (/ 列/h)
北京市郊铁路 S1 3~15
5
北京市郊铁路 S2 9~30
6
北京市郊铁路 S5 5~42
6
北京市郊铁路通密线 5~27
7
32.7 108.3 135.6 83.4
1~3 1
1~2 1
2.3 发展问题 从城镇空间布局符合性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呈现出 明显的发展集聚效应,京津两市强虹吸效应显著,河北省 环首都地区与北京、天津联系紧密,但交通走廊衔接不 畅,以市域(郊)铁路为主的轨道交通网络相对缺失。此 外,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结构协 调、城市群内部联系和分工优化调整,促使雄安新区、石 家庄等与周边地区的联系进一步紧密,形成“强中心-强 辐射”的关系,新一级中心与周边腹地联系需要大容量、 高频次轨道交通系统作为支撑。 从当前市域(郊)铁路建设运营特点来看,核心城市 沿主要交通廊道向外延伸,加剧了职住分离,并且难以完 全缓解外通道交通拥堵;通勤与旅游特征凸显,客流培育 时间长。例如,北京市域 S2 号线由国铁京包线改造实现 市域郊功能,主要服务于昌平区及延庆区的通勤客流,兼 顾八达岭旅游客流,日均客流量为 4 949 人次/日,综合上 座率为 38.1%。随着京张高铁建成运营,S2 号线与京张 高铁区段重叠,但服务效率略低,接驳条件较差,综合出 行时间较长,难以发挥市域(郊)铁路设站密集、公交化发 车优势。
Tianjin-Hebei Region
ZHANG Mengxin
(China Railway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Co., Ltd.,Beijing 100070)
京津冀一体化轨道交通协调发展研究和展望

京津冀一体化轨道交通协调发展研究和展望王修华【摘要】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has become a national strategy, which requires the collaboration of regional rail transits to support and serve th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various levels and the service functions of rail trans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ayout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in the reg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ail transit, study tells that the master plan must be se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isting rail transit and the ne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in freight corridor and traffic guide( TOD) , and the connection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various rail transits must be considered. The investment and finance should be accelerated to reform and implement synchronous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system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should be established. Policy support to rail transi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ould be emphasized. The prospect of regional rail transit is envisaged and the research focus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ail transi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is defined.%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需要区域轨道交通协调发展来支撑和服务于区域一体化发展。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发布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发布一、《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出台2021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针对2021至2035年国内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制定了总体规划以及发展远景。
《纲要》计划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有力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确定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长江中游、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地区、哈长、辽中南、北部湾和关中平原8个地区作为组群,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山西中部、天山北坡、兰西、宁夏沿黄、拉萨和喀什9个地区作为组团,打造由主轴、走廊、通道组成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规划》首次将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以及成渝经济圈作为中国交通体系的四个“极点”存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布局的六条主轴、七条走廊以及八条通道也是围绕着这四个核心区域而建设的。
而更引人瞩目的则是未来将成为中国面向国内外的重要交通支点,也是国家高铁、航空、港口建设的重心所在的20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其在十三五交通规划的基础上新增了5座重要城市:南京、杭州、沈阳、青岛、海口。
二、交通枢纽城市有哪些从此次入选的城市来看,基本上以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以及面向海外的重要边境交通枢纽为主。
长三角作为国内交通路网体系的一极,省内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重要,从机场客运量来看,南京、杭州两城都处于国内前十位水平,因此南京、杭州入选名至实归,而青岛则是面向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贸易的重要基点,随着RCEP自贸区落定,中日韩自贸区离落地已经为时不远,青岛作为国际交通枢纽的地位自然得到提升。
综合交通枢纽的要素与布局_综合考虑空中地面和地下的交通立体规划

4.结合地下开敞式空间的设置可有效实现枢纽消防安全
综上所述,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中不可避免要出现大规模地下空间,其消防和 安全问题往往成为制约方案的控制因素之一,在不同的功能模块之间设置适当的 下沉广场,有利于丰富空间效果,明晰功能界面,更可提高消防及安全性能。
4.结合地下开敞式空间的设置可有效实现枢纽消防安全
综合交通枢纽的要素与布局_综合考虑 空中地面和地下的交通立体规划
综合交通枢纽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客流、商流、经济贸易的重要汇 集点,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核心,以枢纽为依托的城市商务区或城 市副中心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其中大型、超大型的综合交通枢纽成为城 市乃至区域重要的经济发展引擎,由枢纽引发的新一轮城市建设成效日 益显著。
虹桥枢纽
4.枢纽要素与布局
因此,如何理顺上述各大交通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布局成为枢纽设计的重点。 高速铁路与虹桥机场同样是服务于国内的中长途旅客,故之间的换乘关系并 不是很密切,但高铁与虹桥机场旅客绝对数量很大,发生的换乘量为中等水平; 磁浮车站则担负着浦东国际机场“前厅”的功能,与高铁的城际部分、虹桥机场 均有着重要的换乘关系。
枢纽内交通设施规模呈现不断扩大化趋势,大量的社会车、出租车,公交 车辆停泊,对枢纽内部空间,对城市土地的需求加大,地面的土地资源已不能 满足这种扩大化的需求,特别在城市中心区的枢纽改造工程,面临土地更为紧 张的困境。向地下发展,实施交通设施立体化可以有效解决土地与规模之间的 矛盾,地下空间在枢纽建设中的大量开发使用充分体现土地集约利用的理念。
虹桥枢纽剖面示意图
虹桥枢纽
4.枢纽要素与布局
由此可见,磁浮车站在换乘关系中处于比较关键的位置,它应该与高速
铁路、虹桥机场取得便捷的换乘关系。 由此形成了如下的场站空间关系:
京津冀核心区铁路枢纽总图规划详解

京津冀核心区铁路枢纽总图规划详解2019年年底,《京津冀核心区铁路枢纽总图规划》获批。
京津冀核心区铁路枢纽总图包含北京、天津和雄安新区三个子铁路枢纽。
随着2017年雄安新区规划出台,原2016年获批的《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2014-2030年)》发生了较大变化。
现按照规划建设时序,对纳入规划的项目详细解读如下。
在建项目1、京沈高铁京承段:全长192公里,设北京星火、顺义西、怀柔南、密云、兴隆西、安匠等6个车站。
计划今年5月开始铺轨,9月开始联调联试,年底开通运行。
开通后北京星火至沈阳运营里程约700公里,标杆车时间可压缩至2.5小时左右,北京至承德可压缩至1小时内。
2、京雄城际铁路大兴机场至雄安段:全长64公里,时速350公里,河北段设固安东、霸州北、雄安3站。
目前线下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雄安站已全面转入地上主体工程施工。
3、京唐城际铁路:从北京城市副中心站至唐山站,全长149公里,河北段约98公里,设燕郊、大厂、香河、鸦鸿桥(玉田南)、唐山机场(唐山西)5个站,预计2022年通车。
4、京滨城际铁路:从京唐城际铁路宝坻南站引出经滨海机场至滨海西站。
宝坻至北辰段56.3公里已经于2017年10月正式开工,计划工期至2022年8月底;北辰至滨海段由于受引入滨海国际机场方案影响,需进行滨海机场站与规划新建T3航站楼的一体化设计工作,目前仍未正式开工。
5、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为首都机场至大兴机场铁路一期工程,起止范围为廊坊东至大兴机场至京冀省界处,全长39公里,设廊坊东、空港新区、新航城、大兴机场4站。
于2019年3月正式开工,工期4年。
6、津兴和石衡衡港城际铁路:天津至大兴机场城际铁路以及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均为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在建项目。
两条铁路进度基本同步,去年底完成施工招标,预计今年3月份将全面开工建设。
津兴铁路2022年底、衡港铁路2023年底将建成通车。
7、水曹铁路:北接迁安市首钢水厂矿区,南至曹妃甸港区,为双线电气化货运铁路,计划2020年底建成。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河北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河北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8.25•【字号】冀政办字〔2021〕109号•【施行日期】2021.08.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城乡规划正文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河北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为深入贯彻落实《河北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加快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为遵循,按照《河北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立足打造一流设施、技术、管理、服务,优化网络布局,加强统筹融合,提高发展质量,加快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当好先行。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六纵六横一环”综合通道能力更加充分,基本建成“轨道上的京津冀”,京津雄及环京津1小时交通圈得到强化,市县间实现一级及以上公路连接,县县间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
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运输航空服务覆盖所有市,通用航空服务覆盖85%的县(市、区)。
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进一步优化,各运输方式衔接更加高效。
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面向全球的陆海空立体互联大交通格局全面构筑,联系全国主要城市群的综合运输通道全面畅通,京津冀高效便捷交通体系全面形成,城镇节点干线交通网络全面覆盖,有力支撑“513出行交通圈”(中心城市与卫星城之间0.5小时连通、京津冀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文档资料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随着我国区域协同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化,京津冀一体化已上升成为重大国家战略。
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在交通、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相继开展实质合作与战略设计,由于交通体系在功能疏解、产业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备受瞩目。
交通一体化涉及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拨款等诸多环节,其直接关乎三个地区的核心利益。
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探索共赢模式,寻求交通一体化切入点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文献回顾2004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并提出京津冀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战略与目标,从而形成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战略构想。
区域交通一体化不仅包括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体化,还应涵盖市场一体化、管理一体化、信息一体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殷惠,2007)。
曾青(2006)从以上几个方面对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地区交通一体化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体化是基础;市场一体化是核心;运营一体化是具体体现;信息一体化是技术保障;政策一体化和管理一体化是保证。
周凌云(2009)进一步对区域物流系统协同发展的内涵、特征及发展阶段进行了界定,并给出区域物流系统协同关联度的测算方式。
在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肖昭升(2005)率先提出了“加密一网、突出二轴、协调三中心和建设四系统”的建设设想,而后吴相利(2006)、舒适(2007)、朱桃杏(2011)、欧阳杰(2008)分别从城际轨道交通、高速公路通道、铁路交通网络、核心枢纽建设等方面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思路进行了探讨。
上述文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但并未指明具体的实施路径。
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政府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所以仅通过行政权力即可完成上述工作。
时至今日,政府投资更加理性,如何以市场化的手段促进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与完善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市场、管理、信息等方面的配套。
沈文(2009)从交通系统资源整体优化、交通管理一体化以及与外部关联三个方面出发,阐述了交通一体化的实施途径与发展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津冀核心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想《综合运输》2008年05期目前,京津冀地区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正进入战略调整的机遇期,一方面是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主体、唐山曹妃甸新区和沧州渤海新区为两厢的渤海湾沿海地区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京津冀地区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由此面临着重大变革;另一方面,京津冀地区区域交通结构在顺应区域空间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在同步进行优化升级,区域内的国家高速铁路、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和首都第二机场的规划建设正同期在进行之中。
在区域空间重大调整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京津冀区域交通体系尚存在城际快速轨道网与国家高速铁路网大部分线路走向重合、缺乏区域性的综合交通枢纽等诸多问题,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交通体系亟待进行结构性地变革,其中以首都北京为中心构筑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应是调整和优化的关键环节。
一、北京市综合交通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北京目前是全国交通中心和最大的对外交通枢纽,业已形成了强大的中心辐射式的对外交通网络,并还在继续强化这一交通布局模式,如在新近公布的京津冀地区城际客运铁路网中,规划建设目标又是“以首都为中心,京、津为主轴,石家庄、秦皇岛为两翼的城际铁路网”。
北京市这一中心辐射式交通结构为英国交通专家汤姆逊所说的“强大市中心”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模式,与“摊大饼”式的北京城市空间形态是相辅相成的。
从各国的交通体系来看,国家级交通网络布局可大体分为网络化分布和以国家首都作为全国交通中心的中心辐射式分布两大类,前者如德国、美国等,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呈现多元化分布特征;后者如法国、日本等,毕竟巴黎、东京等首都城市中的交通枢纽服务人口和辐射范围有限。
“条条大道通罗马”的中心辐射式交通网络布局对于中小型国家的首都未尝不可,但对于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和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就应权衡,“条条大道通北京”的后果只会使北京市中心虹吸了大量外来的中转旅客,将加剧北京城市交通的拥堵,这与北京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也是相背离的。
当前北京市存在的“交通中心化”趋向可以分别从公路、航空和铁路等主要交通方式来看。
就现有公路网而言,“条条大道通北京”的思想得以充分贯彻和实施。
在国道公路网中,北京地区已经形成了公路两环加11条放射性干线公路的网络结构布局;而在以“72334”为建设目标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也以北京为中心形成7条放射性国道主干线。
目前北京市的公路环线建设基本上实现了过境交通和城市交通的分流,但实际上主要过境交通流是西北地区与渤海湾沿海地区之间以及冀中南地区与冀东地区之间的客货流,这两大交通流在通过北京境内普遍采取沿放射线―环线―放射线的进出线路。
这对北京环线局部路段构成较大交通压力,区域内缺乏西北与东南方向的下海公路直达通道以及东北与西南方向之间的直接过境公路通道。
在公路客运方面,北京市计划将市中心区内的长途客运站迁至三环线以外,实现长途汽车旅客的“P+R”换乘模式,也不失明智之举。
就航空来说,目前京沪穗三地机场集中了我国约40%的航空客运量和50%的货运量,而服务范围覆盖全国的首都机场2007年年旅客吞吐量更是跃升至世界第8名,现在国内大部分城市都需绕道首都机场进出境。
由于航班过于集中在单一机场,一旦出现天气等非正常情况或紧急事态,容易引起波及全国性的航班延误,甚至将导致全国性的大面积航空交通瘫痪。
为此应加强京津冀机场群,尤其是首都第二机场的规划建设应考虑与首都机场及天津机场的衔接匹配,以保障区域机场之间的航班可替换性。
再者,位于北京东北郊的首都机场地处京津冀地区的非发展重心位置,具有区位交通的先天劣势,1958年始建的首都机场地面交通集疏运体系经过50年后的完善和健全,至今才基本实现过境交通和始发终到交通的分流,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建立以多式联运为目标的地面集疏运系统。
在铁路方面,北京铁路枢纽是全路最大的铁路枢纽和全国四大铁路客运中心之一。
现有由京广、京沪、京哈等10条干线所组成的呈放射状布局铁路网络,另还规划了市区内的客运环线和市外围的货运环线。
北京枢纽客运系统规划为,由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北站四个主要客运站以及通州、丰台两个辅助站所构成的“四主两辅”客运站布局,规划建设中的京沪、京广、京沈三条高速铁路以及京兰快速铁路及环渤海城际轨道网将与这些车站衔接配套。
所有高速线仅引入北京市内枢纽而不另设过境线存在着显著的弊端,北京站和北京西站等这些超大规模的铁路枢纽站是华中、华南、华东与东北之间众多旅客列车的始发终到站,所有的过境列车也必须经停或通过这些枢纽,且需要长距离地限速运行,如京广、京哈线之间的跨线通过列车由东向西贯穿整个北京西站、北京站及规划中的北京东站(通州站)至少需要延时40分钟以上。
另外,由于高铁存在约6小时非出行时间带,以至所有通过高速列车在北京站及北京西站经停站的时间控制已成为运行图编制的制约因素,限制了许多不停站通过列车的开通。
此外,市内枢纽的多站点设置还存在着铁路中转旅客需要在不同车站进行换乘等问题。
现有的北京市内枢纽站对城市交通干扰大,预计成型后的高速铁路网以其强大的辐射网络和密集的列车车次,将进一步吸引京津冀地区的换乘旅客,甚至包括相当部分由天津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转运过来的天津中转旅客。
这将给北京市中心带来更为集聚的经停或中转交通客流,将继续加大北京城市内部交通的压力。
由于北京枢纽尚未实现过境旅客和始发终到旅客的分流,以至形成“马太效应”,北京枢纽开通的始发列车越多,吸引过境换乘的旅客也就越多。
如北京铁路枢纽在2007年开通了148对始发跨局列车,37对始发城际动车组,22对始发直达列车和39对始发特快直达,远远超过以总数150对始发列车排名第2的上海铁路枢纽。
而实际上京沪、京广和津秦客运专线上的跨线客流将占较大比重,以京沪高速铁路的预测客运量为例,预测京沪两地始发旅客仅占全部客运量的10%左右,大部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中转过来的旅客,预期跨线客流将占40%以上。
北京市城市职能的“大而全”和中心辐射形交通结构已经成为北京交通拥堵的主要症结之一。
例如在2008年春节的客运高峰期间,仅北京西站的日上车旅客达19万人次,北京站的上下车旅客达26万人次,首都机场的日高峰客流接近18万人次,而在汽车站上车的旅客也突破30万人次。
整个春运期间进出京客流总量首次突破3000万人次。
这些旅客中有相当比重的旅客仅仅是在北京中转。
从地理区位来看,北京并未处于中国地理位置的几何中心,也不是三北地区的必经之地。
由西山和燕山所形成的“北京湾”地理也不适合形成适合于在平原地区所构筑的辐射形网络,尤其对于北京西部和北部靠山的区位条件下,其中心辐射型交通结构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交通功能。
二、北京市“泛交通中心化”的交通职能演变北京市的城市职能应适度分化或淡化的思想目前已经获得广泛认同。
自建国以来北京市已经先后完成了两次有关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重大修正。
第一次是“去工业中心化”过程,由于建国后的北京市政府提出“由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的建设目标,使得北京一度成为工业比重仅次于沈阳的重工业城市,为此在1982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摒弃了建设“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提法。
而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对“去经济中心化”业已形成共识,北京城市定位由“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再次调整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由此而淡化了“经济中心”的提法,天津市转而明确了建设“北方经济中心”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北京市的城市性质和定位有必要进行第三次重大变革举措,即城市性质应突出“泛交通中心化”,其含义是建立以京津冀核心区为空间范畴的区域交通体系,改变由北京市所承担的全国交通中心职能,力求使北京强大的对外交通枢纽功能分化和疏解,使得始发终到客流与过境中转客流在空间上分流,由京津冀地区区域交通体系共同承担这一功能。
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要实现“泛交通中心化”,其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实现区域内的交通线网和场站规划布局的调整,其变革的核心是要在北京城外围的京津冀核心区规划建设首都第二国际机场和高速铁路总站等城郊型综合交通枢纽。
三、京津冀核心区的综合交通枢纽设置从欧洲国家发展高速铁路的经验来看,高速铁路的发展对城市交通体系和城市空间布局均有着巨大的影响。
例如,在高速铁路交通网络的推动下,法国以首都巴黎为中心的辐射性交通网络正向网络化交通体系转变。
一方面是区域网络节点数量增多,使得巴黎周边各省之间的互通线路增多,另一方面是各大城市普遍设置中央车站和郊区车站等多个高速铁路站点。
如巴黎市区拥有北站、东站、里昂站等9个高铁车站,主要用于始发终到的直达TGV高速列车,而在大巴黎地区东南部的市郊则布置全长128公里的高速铁路联络线,将北方线、东南线及大西洋线等三条TGV高速线连接起来,使这三线上的运行列车可绕过巴黎市中心相互通达,沿线还设置马希、切希和戴高乐机场等三个高速火车站。
以欧洲空铁联运模式的应用来看,高速铁路干线在中心城市郊区的迂回线与枢纽机场的结合最为成功。
1、高速铁路总站的设置京津冀地区路网性的高速铁路总站建议在北京永乐、天津武清以及河北廊坊所构成的三角地范围内选址,该高速铁路总站应汇集有京沪高速铁路、京广客运专线和津秦客运专线三线的联络线,其中京广客运专线和津秦客运专线的支线衔接成为京津之间联系关内外的直通高速铁路线路,该线路是北京枢纽和天津枢纽共有的联络线和过境线,与迂回线不同,该贯穿线将缩短关内外间的铁路线路距离和列车运行时间。
另外,还衔接规划中的北京铁路枢纽外围的货运环线,以利于中速列车和普速列车的换乘。
这样,该高速铁路总站将承担类似于枢纽机场的集疏运功能。
2、首都第二机场的选址回顾国际航空枢纽的发展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在欧美国家兴起的荷兰史基浦、英国伦敦希斯罗、德国法兰克福以及美国的芝加哥奥黑尔;纽约纽瓦克等枢纽机场;第二个阶段是在上世纪90年代,在亚太地区兴起的日本大阪关西、韩国仁川枢纽、上海浦东和泰国曼谷素拉纳普等机场,随着A380、B787等大型洲际飞机投入运营,第三个阶段的枢纽化建设高潮即将出现,这将使得地区性的枢纽机场进一步集中化。
目前新加坡樟宜机场为欧洲、中东地区与大洋洲的衔接点,东京成田机场和韩国仁川机场为东亚地区与北美洲之间的中枢,而地处中东的迪拜机场为欧洲与大洋洲、东南亚之间的枢纽。
京津冀核心区的首都机场及首都第二机场和天津机场所构筑的机场群则可定位为大洋洲与欧洲、东北亚和欧洲之间的洲际航空枢纽。
首都第二机场场址在战略布局上应考虑在贯通冀中南和冀东之间的交通走廊之中选址,并可兼顾京津城际快速轨道线的使用,以满足空铁联运的需求,在区域空间布局中应充分考虑高铁车站和航空城开发建设用地需求,使其成为区域空间中的主要节点和多式联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