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病因学的研究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病因学的研究进展

下肢慢性静脉溃疡(CVLU)是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最严重和难治的并发症,以下肢静脉系统持续高压为特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破溃、下肢疼痛,常伴随有下肢静脉曲张及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多好发于小腿中下段前内侧、外踝以及足背,常为单发,也可为多发,久治不愈或是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及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使其丧失劳动能力,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高发病率、难治性及高复发率使CVLU成为临床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其致病危险因素较多且复杂,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统一,迄今已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理论,本文就近年来CVLU病因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静脉性溃疡;病因学;研究进展;综述文献

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chronic venous leg ulcer,CVLU)又名静脉淤血性溃疡,是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CVI最严重的并发症。从解剖学上来讲,由于足靴区静脉网比较丰富,静脉管壁较薄弱,且皮肤及皮下组织纤薄,持续升高的静脉压导致静脉管壁发生扩张,继发湿疹、色素沉着等皮肤营养障碍性病变以及静脉性溃疡,因此CVLU多发于足靴区,尤其是踝部内侧,其次是外踝和足背区,严重时可波及到小腿下段甚至整个小腿,可为单发或是多发性,大小各异,经久不愈,严重者可持续数十年不愈合,或者是愈合后又很快复发,少数甚至会发生癌变[1]。CVLU人群发病率在欧美高达1%~1.5%,总花费占其年度卫生保健预算的1%[2],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4%~1.3%[3],稍低于欧美国家,但近些年有上升的趋势。据国外统计,静脉性溃疡的复发率高达67%,10年以上CVI病史的溃疡发生率约为10%[4]。其难治性、高复发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造成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的同时,也是临床治疗工作的一大难题,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对CVLU的致病病因仍存在分歧,本文就近年来静脉性溃疡的病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血流动力学因素

作为血液向心回流的通路,静脉不同于动脉,其管壁较薄,平滑肌、弹力纤维含量较少,缺乏收缩性和弹性,静脉内血流缓慢,压力较低。因而静脉血向心回流主要依赖于静脉瓣及肌、关节泵的存在,当静脉瓣或肌关节泵功能受损时,下肢静脉血回流受到影响,深静脉中的部分血液通过交通静脉倒流至踝部的静脉网中,患肢的浅静脉、深静脉以及交通静脉均处于淤血高压状态,造成静脉血的局部淤积、淋巴回流障碍、组织水肿,引起下肢持续性静脉高压[5],而持续的静脉高压又可进一步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毛细血管扩张,内皮细胞间距增大,通透性增强,红细胞、血浆蛋白等漏出,代谢产物沉积于皮下[6],组织缺氧,引起皮肤营养障碍,最终导致组织坏死,从而形成溃疡。

1.1 下肢静脉反流与回流受阻

下肢血流异常所导致的静脉高压被认为是静脉性溃疡产生的主要原因[7]。原发性下肢深、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先天性下肢深静脉无瓣膜症等,均可引起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以致下肢静脉异常反流,本应返流回心脏的静脉血在下肢产生淤滞,致使静脉压升高,引起组织淤滞性缺氧,形成溃疡[8]。有报道称,深静脉反流患者的溃疡发生率要高于单纯性浅静脉反流的患者,溃疡患者中,有43%的患肢同时存在有深、浅静脉反流,且深静脉反流存在时,浅静脉剥脱术等外科治疗疗效较差,容易复发[9]。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阻塞、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占位性病变压迫深静脉等,可能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下肢静脉血淤积产生静脉高压,产生下肢静脉迂曲扩张,扩张的下肢静脉引起继发性的下肢静脉瓣关闭不全,功能受损,会进一步加重下肢静脉高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也可能直接对下肢静脉瓣膜造成损伤,在阻碍下肢静脉血回流的同时,导致下肢静脉瓣膜功损伤,进一步加重溃疡,而这种静脉性溃疡往往难以治愈。

1.2 交通静脉功能不全

功能正常的交通静脉由于其瓣膜的单向开放,可保证静脉血由下肢浅静脉向深静脉的单向流动;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时,小腿的肌肉收缩可以使深静脉中部分血液经交通静脉倒流入踝静脉网,使局部发生淤血和静脉高压,同时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加重静脉穿支瓣膜功能损伤,从而引起浅静脉曲张、组织缺氧等足靴區一系列病理变化。Nicolaides经过研究证明,只有浅静脉反流时,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的发生率为6%;浅静脉反流的同时伴有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时,溃疡发生率为30%;无交通静脉功能不全但深、浅静脉反流时为33%;深、浅静脉均有反流,同时伴有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时,溃疡发生率为47%[11]。针对交通静脉功能不全的治疗则可以促进溃疡的愈合,并减少复发的几率[12]。因此有学者认为,小腿交通静脉功能不全在CVI的发展以及静脉性溃疡的产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3 肌、关节泵功能损伤

作为静脉血向心回流的主要动力来源,肌、关节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节泵包括足关节至髂关节的活动,踝关节尤为重要;肌泵包括膝关节上下的各组肌群,以小腿腓肠肌泵尤为重要[13]。腓肠肌泵由小腿腓肠肌和小腿静脉窦组成,静脉窦多位于腓肠肌内,容量约为140mL,接近于心脏的容量,其每次收缩时可以排出超过小腿总容量60%的静脉血[9],从而使静脉压降低,因而又被称为是人体的“第二心脏”。静脉性溃疡的发生率与静脉血反流程度及腓肠肌射血分数之间存在有密切的联系[14],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并发腓肠肌泵功能减退时溃疡发生率明显增高,溃疡的程度与腓肠肌功能减退有直接关系[15],腓肠肌泵功能良好时,中度反流的肢体溃疡发生率由可由63%降至30%,重度反流的肢体溃疡发生率可由70%降至41%[9];腓肠肌泵功能不全时,静脉血排空减少,血液循环障碍,产生下肢静脉高压,致使下肢浅静脉、交通静脉瓣膜破坏,静脉血淤滞,浅静脉曲张,小腿毛细血管形态、数目发生改变,通透性增加,纤维蛋白原渗出,形成纤维蛋白复合物沉积于组织间隙,阻碍组织与毛细血管正常的物质交换,严

重破坏了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从而引起溃疡。当影响肌、关节泵功能的因素产生时,如外伤等所致的踝关节活动障碍、长期卧床、因职业或生活习惯久站久坐等,均会导致其收缩力减退,回心血量降低,下肢静脉压升高,从而产生静脉曲张及静脉性溃疡等一系列症状。1.4 动静脉瘘

即动脉与静脉之间的异常通道,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常表现为周围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16-17]。Haimovici最早提出,异常的动静脉分流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有关,可能是引起下肢浅静脉曲张以及静脉性溃疡的病因之一[18]。有实验研究证明,行腕部动静脉瘘术后的血液透析患者可形成类似于踝部的静脉性溃疡,给予抗生素治疗后病变也无法愈合,而结扎瘘口后,溃疡很快愈合[19]。动静脉瘘的存在使得部分动脉血并未流经应灌注组织的毛细血管,而是通过瘘口直接流入静脉,造成静脉血流增加,并且促使形成大量的侧枝循环,静脉压持续增高,持续的静脉高压可以导致毛细血管形状及通透性改变,造成组织营养障碍,从而引起溃疡;与此同时,由于动脉血未能有效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也可造成组织缺血坏死。

1.5 淋巴回流异常

虽然静脉高压以及由此产生的血管异常被认为是静脉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但其他血管系统的异常也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及组织间体液的平衡等方面,淋巴管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组织间过量的小分子物质、体液,均由其引流,而淋巴管的回流量在下肢静脉高压时显著减少。国外有学者通过研究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中溃疡患者与未产生溃疡患者的淋巴管的结构证明,溃疡患者的淋巴管结构损伤、功能异常要高于非溃疡患者,因而推测,淋巴管功能的损伤导致局部组织异常,可能是促进下肢静脉溃疡的产生的原因之一[20]。

2 病理学致病因素

下肢静脉性溃疡形成的病理学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研究上较多集中在静脉瓣膜、静脉管壁、皮肤组织及营养状况和病变处的血液纤溶活性等,产生了诸多学说,但至今仍未有一种学说或理论能够完整的解释其具体的发病机制。

2.1 纤维蛋白沉积

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提出了“纤维蛋白袖套”学说。正常情况下,白蛋白可由毛细血管向外渗出到周围组织中,而纤维蛋白原则受到限制[21],持续的下肢静脉高压使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宽,导致纤维蛋白原渗出,包绕、沉积于毛细血管周围形成不可溶性纤维蛋白复合物,阻碍组织与毛细血管之间氧和其他营养物质的交换,严重的破坏了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导致局部组织细胞发生缺氧和坏死,从而形成溃疡[22]。有研究证明,在静脉性溃疡患者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显著降低,而其激活抑制物(PAI)则相对增高,毛细血管周围沉积的纤维蛋白难以清除,从而加重了组织缺氧,促进溃疡的形成。因而有学者认为纤维蛋白的病理性沉积是下肢静脉疾病皮肤营养障碍的病理基础[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