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方案
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治方

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治方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大多数是上消化道本身病变所致,指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胰腺、胆道的出血。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中药方治疗效果显著。
一:主治呕血、黑便。
可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组成大黄、白芨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服3~4 5克,日服3~4次,温开水送服。
出血量多势急者,可每2小时服药1次。
功用止血、祛淤、生新。
二:主治:上消化道出血,不论便血与吐血、尤以溃疡出血疗效最佳。
组成黄芪15克,太子参12克,白术6克,炙甘草5克,当归6克,白芍10克,阿胶、地榆炭,侧柏炭各10克,乌贼骨12克,煅龙骨、煅牡蛎各15克。
(溃疡止血粉:乌贼骨3份、白芨2份、参三七粉1份。
)用法(1)溃疡止血方:以水两碗约1000毫升左右煎煮滤液350-400毫升,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分服。
(2)溃疡止血粉:上药按比例配制,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每次服5-10克,温开水送下,每天服2-3次。
功用 (1)溃疡止血方:健脾益气、养血止血、和营定痛。
(2)溃疡止血粉:收敛止血、活血化淤、制酸止痛、生肌护膜。
备注:本方为冶“脾胃虚寒,不能统血”之上消化道出血者而设:若证属虚多实少者,仍可用本方。
但胃脘胀痛明显,舌苔厚腻者不宜使用本方。
临床一般以溃疡止血方(汤剂)治疗即可,若证情重者,应配用溃疡止血粉(散剂)治疗为宜。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认为是暴饮暴食、饮酒过度、过食辛辣胃有积热,热伤胃络,迫血外溢而吐血。
或脾胃失和,酿湿生痰,痰火扰动胃络也可引起吐血。
若热郁肠道,灼伤阴络,而致便血。
中医中药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运用

中医中药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运用目的观察中医中药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健脾和中,根据上消化道的出血的情况,适当运用中医中药分型论治。
结果在上消化道分型治疗中,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瘀血阻滞型、肝气犯胃型、肝郁化热型的总有效率为94.2%。
结论本文采用中医中药临床分型论治,灵活使用各型证治方药,取得了较为满意效果。
标签:中医中药;上消化道出血;疗效上消化道急性出血属中医“吐血、便血”范畴,常见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笔者运用中西药及紧要时结合外科手术疗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笔者不揣鄙陋临床一得,求教于同道,望赐正。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8月~2008年8月间笔者所在医院门诊与住院患者,均以呕血、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发病2 d内就诊,均就诊后48 h内通过X 线检查及纤维内窥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并排除其他脏器疾患等。
35例中,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50.5岁。
按中医辨证分型,其中脾胃虚寒型11例,胃阴不足型6例;瘀血阻胃虚寒12例;肝郁化热6例。
入院时大便潜血试验(+)2例,(++)10例,(+++)13例,(++++)10例。
胃镜检查结果:消化性溃疡20例,慢性胃炎15例。
出血程度评定标准:(1)轻度:血压,心率基本正常,血红蛋白在90 g/L以上,血细胞压机在0.33以上,仅感轻度头昏,估计失血量约300 ml;(2)中度:收缩压位于9~12 kPa,心率超过100次/min,血红蛋白95~75 g/L,血细胞压积在0.29~0.31,并出现心烦、口干、昏眩、尿少等休克表现,估计失血量约1000 ml;(3)重度:收缩压低于9 kPa,心率在130次/min,血红蛋白少于70 g/L,血细胞压积在0.28以下,同时出现昏倒,四肢厥冷等休克表现。
轻度失血20例,中度失血10例,重度失血5例。
1.2治疗方法给予和中健脾止血:党参15 g,炒白术12 g,茯苓18 g,生地炭12 g,大黄炭8 g,白芨炭10 g,三七粉10 g,甘草6 g。
中医内科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及胆道等部位的出血。
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以及由大量出血而引起的贫血、休克等一系列全身症状。
本病可因肝硬变、食管癌、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胰腺癌、尿毒症、血液病等多种疾病引起。
属于中医学中“呕血”、“吐血”、“便血”范畴。
病因有饮酒过度、嗜食辛辣、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
病机多为湿热壅胃,肝火犯胃、热迫血行,或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内停所致。
血出之后,气随血脱,可致气血大亏,甚可出现血竭气脱阳亡之危证。
【诊断】1呕吐物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多夹食物残渣,混有胃液。
2.初起常有恶心,胃院不适或疼痛。
吐血量多者,头晕心慌,汗出肢冷,甚或晕厥。
3.皖腹有压痛,肠鸣音活跃,出血量多者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
4.呕吐物或粪便潜血强阳性,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下降。
5.胃镜检查及胃肠X线钢餐造影,可明确出血病灶部位和性质。
出血后48小时内行紧急内镜检查,对出血原因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不主张在出血急性期内行X线饮餐检查。
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明确出血部位也有帮助。
6.肝功能、甲胎蛋白测定、癌胚抗原及对胆、胰、肝、脾等的B超或CT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的治疗以止血为首要。
其病理环节有热与虚的不同。
凡因热所致者,当以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因虚引起者,当以益气摄血为主,酌加滋阴或温涩之品。
凡出血者,多有留瘀,故可适当加入活血止血之品。
1胃热壅盛证吐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皖腹胀闷,甚则作痛,口臭,大便干结或解黑便,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举例: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生大黄(后下)15g,黄连6g,黄苓10g,大蓟15g,小蓟10g,侧柏叶10g,茜草根10g,白茅根10g,棕枢!炭10g,牡丹皮10g,炒桅子10g。
加减: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可加赭石10g,竹茹10g,旋覆花IOgo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加麦冬10g,石斛10g,天花粉15g。
中西医结合诊治上消化道出血

一
致 , 以益 气 摄 血 为 主 。 出 血 之 象 是 标 , 血 之 源 是 治 出
本 , 出血之 急 , 治其 本 , 量 出血 , 本兼 治 , 大 首 小 标 针对 病因, 是为治 本 。分述 如下 。 2 1 胃热 壅 盛 。主 症 : 热 作 痛 , . 灼 恶心 泛 呕 , 吐血 量
经 过仪 器 检查 , 液 分 析 , 准 确 诊 断 出 血 的 原 因 和 位 血 能
1 I 暴饮 暴食 , . 饮酒 过 度 , 过食 辛辣 , 胃有 积热 , 热伤 胃络 , 迫血外溢 而 吐血 。或脾 胃失 和 , 湿 生 痰 , 火 酿 痰 扰动 胃络而 吐血 。热郁肠 道 , 伤阴络 而致便 血。 灼 12 七 情所 伤 , . 郁怒 伤肝 , 气郁 结 , 肝 气郁 化火 , 火 肝
实 之 分 。 实 证 者 , 湿 热 下 注 大 肠 , 及 阴 络 ; 证 者 为 伤 虚
3 1 急救 .
对 中重 度 大 出血 , 其是 休 克患 者 , 尤 首要
任 务是抢 救休 克 , 迅速 补充血 容量 , 利用先进 的检查 并 手段 , 结合 病史 , 速 准 确诊 断 出血 原 因 , 快 制定 出手 术
病症。 2 中 医 的 辨 证 施 治 : 般 遵 循 血 证 论 治 , 证 属 吐 血 一 其
和便 血范 围。首先要 辨 清寒 热 虚实 , 次要 辨 清 标本 其
缓 急 。 吐 血 一 般 为 热 邪 所 致 , 降 逆 清 火 , 血 止 血 为 以 凉 大 法 , 血 多 由脾 胃虚 寒 , 虚 不 能 统 摄 , 络 损 伤 所 便 气 阴
多 , 鲜 红或 紫 暗 , 食 物 残 渣 , 色 夹 口臭 , 秘 , 红 , 便 舌 苔 黄 , 滑 数 。治 法 : 胃泻 火 , 血 止 血 。 方 药 : 心 汤 脉 清 凉 泻 加减 , 煎服 。 水
上消化道出血808方案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治疗方案选择]
![上消化道出血808方案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治疗方案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6bda2553f524ccbff02184b2.png)
上消化道出血808方案[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治疗方案选择]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道的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与黑便,可伴有相关病症的临床表现,是常见的急症。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缘由为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肝硬化合并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裂开、应激性溃疡等。
临床可依据病史、X线钡餐造影、胃镜、B超检查等,明确引起出血的原发病。
本病属中医血证中的“吐血”、“便血”范畴。
社区医生遇到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患者时,在乐观分析推断可能的病因时,应同时进行治疗,以防止患者发生休克或已有休克者进一步恶化而危及生命。
本文特从中西医的不同角度动身探讨一下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案。
西医治疗方案一般治疗方案大出血宜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头侧位,对于呕血病人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血液吸入气管发生窒息;已有休克或老年患者应赐予吸氧;有呕血或出血量大或考虑为食管静脉裂开出血者应禁食,少量出血可适当进流食;对肝病患者忌用吗啡、巴比妥类药物。
应加强护理,记录血压、脉搏、出血量及每小时尿量,保持静脉通路,必要时进行中心静脉压测定和心电图监护。
补充血容量方案首先可输入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或血浆代用品,以及与体液等渗的盐水和葡萄糖溶液;右旋糖酐24小时内≤1 000 ml,以免抑制网状内皮系统,加重出血倾向。
对于失血过多者或已消失休克表现者,当血红蛋白6时,才有利于诱导血小板向出血部位聚集,以促进凝血块的形成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此外,pH>6时,胃蛋白酶的活性丢失,使凝血块中的纤维蛋白不再发生溶解,使已形成的凝血块不再被消化、破坏,从而可更好地达到止血的目的。
②生长抑素:讨论证明,生长抑素有直接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因此,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裂开出血有较满足的疗效。
常用的制剂有两种,即14肽的生长抑素(施他宁)及8肽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善宁)。
生长抑素对治疗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等疾病所致的出血亦有效。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一般是指屈氏韧带以上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道部位的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中年人最常见的内科急症之一,以呕血及黑便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情较轻者可仅便血,重者可吐血与便血同时出现。
吐血的血色多为紫褐色或鲜红,其量或多或少,多则可倾盆盈碗。
便血多呈黑色。
甚则黑如柏油样,但如出血量甚多,因其在胃肠道停留时间很短暂,亦可呈紫红色。
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原因有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尤其是出血性糜烂性胃炎、胃粘膜脱垂、十二指肠球炎、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应激性溃疡、胃肠胰胆等器官的肿瘤、胆道疾患,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尿毒症等。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中医血证中吐血及便血(远血)范畴。
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主要与虚和热有关。
虚者为脾虚,因脾主统血,久病脾虚或劳倦过度损伤脾胃,以致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血液外溢,上逆则为吐血,下注则为便血。
正如《景岳全书血证》所说:盖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生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是1 / 6皆血无所主,以致脱陷妄行。
在脾气虚弱的基础上进而可产生脾胃虚寒之象。
热者或为胃热、或为肝火犯胃、或为阴虚内热,但其中又以胃热者居多,究其产生原因多与饮食、情志等因素有关。
1 治疗与应用中医诊治上消化道出血应遵从血证论治原则。
无论吐血或便血,首先应辨清寒热。
一而言,吐血多由热邪所致,以降逆清火、凉血止血为大法;便血多由脾胃虚寒,气虚不,阴络损伤所致。
故治以益气摄血为主。
按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分为五个证型:①胃热壅盛证:以吐血血色紫红或鲜红,大便色黑,胃院灼热疼痛,口苦口干或大便不畅,苔黄,脉滑数等为特征。
消化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知识创造未来
消化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以下是我根据常见消化内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进行的优化建议:
1. 胃炎:中医强调调理脾胃以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
建议采用清热
解毒的中药方剂,如黄连汤或半夏泻心汤。
同时,饮食上宜选择容
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 胃溃疡:中医认为胃溃疡多与胃火亢盛、内实外虚等因素有关。
建议采用清热解毒、调和胃气的中药方剂,如胃苏丸或四君子汤等。
此外,饮食上应避免刺激性食物,并注意进食规律。
3. 肠炎:中医强调调理脾胃,增强体质。
建议采用清热泻火、解毒
消肿的中药方剂,如柴胡疏肝汤或黄连解毒汤等。
饮食上应避免油
腻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4. 肠梗阻:中医认为肠梗阻多与湿邪、寒凝等因素有关。
建议采用
祛湿化痰的中药方剂,如云南白药等。
饮食上应避免油腻食物,多
食用温热易消化的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是一般性的中医诊疗方案优化建议,具体的
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调整。
此外,中医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1。
消化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4)

消化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引言消化内科是临床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涉及到胃肠道的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传统中医在消化内科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优势。
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传统中医的诊疗方案,以提高其在消化内科中的应用效果。
本文将探讨消化内科中常见的一些病种,包括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并提出改进的中医诊疗方案。
胃炎背景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痛、胃部不适、恶心等。
传统中医对于胃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膳调理、中药治疗等。
传统中医诊疗方案中,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陈皮等。
然而,由于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不同,使用传统中药方剂可能并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在优化中医诊疗方案时,我们可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具有胃热症状的患者,可以使用黄连汤或龙胆泻肝汤等清热解毒的方剂;对于具有湿热症状的患者,可以采用千金降火汤或白虎汤等清热燥湿的方剂。
此外,患者日常饮食的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温和滋润的食物如稀饭、绿豆汤、芦荟汁等,可以起到护胃的作用。
胃溃疡背景胃溃疡是胃黏膜上的溃疡,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消化不良和消化道出血等。
中医对于胃溃疡的诊疗方案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等。
传统中医治疗胃溃疡的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黄连汤等。
然而,由于胃溃疡的病因和病情各异,使用传统方剂疗效可能有限。
因此,在优化中医诊疗方案时,我们可以考虑针灸疗法的应用。
针灸疗法在减轻胃溃疡症状和促进溃疡的愈合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例如,可以选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方案
一、概述
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
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
临床工作中大多数(80% ~ 90%)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其中最常见的病因包括胃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20% ~50%)、胃十二指肠糜烂(8% ~15%)、糜烂性食管炎(5% ~15%)、贲门黏膜撕裂(8% ~ 15%)、动静脉畸形/移植动静脉内瘘(GA VE) (5%),其他原因有Dieulafoy 病变、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等。
上消化道出血属中医“血证”范畴,其证候可有“吐血”和“便血”。
中医病名:吐血病、便血病;西医病名:上消化道出血。
二、诊断
【西医诊断】
诊断:①呕吐咖啡样物或鲜血,解柏油样黑便;②血容量不足的临床表现:头晕、眼花、出冷汗、心悸气促昏厥等;③实验室证据:呕吐物或粪便潜血强阳性,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下降;④消化内镜。
(需排除下消化道出血)。
【中医辨证分型】
1.热盛迫血证:多发生在血证的初期,大多起病较急,出血的同时,伴有发热,烦躁,口渴欲饮,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少津,脉弦数或滑数等症。
2.阴虚火旺证:一般起病较缓,或由热盛迫血证迁延转化而成。
表现为反复出血,伴有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症。
3.气虚不摄证:多见于病程较长,久病不愈的出血患者。
表现为起病较缓,反复出血,伴有神情倦怠,心悸,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弱等症。
三、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原则
(1)抑酸药物;
(2)止凝血治疗;
(3)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4)急诊内镜检查和治疗。
2.中医中药辨证诊治
(1)热盛迫血证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
泻心汤由黄芩、黄连、大黄组成,具有苦寒泻火的作用。
《血证论·吐血》说:“方名泻心,实则泻胃。
”十灰散凉血止血,兼能化瘀。
其中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棕榈炭收敛止血,丹皮、栀子清热凉血,大黄通腑泻热,且大蓟、小蓟、茜草根、大黄、丹皮等药均兼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故全方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优点。
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可加代赭石、竹茹、旋覆花和胃降逆;热伤胃阴而表现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加麦冬、石斛、天花粉养胃生津。
(2)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
方中以地黄丸滋补肾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知母、黄柏滋阴降火。
可酌加旱莲草、大蓟、小蓟、藕节、蒲黄等凉血止血。
颧红潮热者,加地骨皮、白薇清退虚热。
(3)气虚不摄证
治法:补脾摄血。
方药:归脾汤。
可加熟地、阿胶、仙鹤草、槐花等养血止血,气虚下
陷而且少腹坠胀者,可加升麻、柴胡,配合原方中的党参、黄芪、白术,以起到益气升阳的作用。
四、疗效评价
治愈:一周内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潜血阴性,出血伴随症状明显改善。
显效:一周内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颜色转黄,大便潜血阳性(+),出血伴随症状有所改善。
有效:一周内吐血减少,大便颜色转黄,大便潜血强阳性(++),出血伴随症状略有改善。
无效:经一周治疗,出血未停止,或反复出血黑便持续存在,出血伴随症状无改善,或进一步加重,出现休克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