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大论4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
4阴阳应象

“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 衰矣,如用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 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而生旺,血亦壮矣,如用参、 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
张介宾将壮火、少火释为人体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
津液
三、五气太过导致阴阳失调
风胜则动:风气太过,损伤肝筋,引起肢体动摇震颤,或头目眩晕;
火胜则肿:火热太过,血壅肉腐,聚为痈疡红肿;
燥胜则干:燥气太过,耗伤津血,引起人体内外干涩;
寒胜则浮:寒邪太过,损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成为浮肿(或寒
凝津滞);
湿胜则濡泻:湿邪太过,脾被湿困,失于健运,升降失常水谷不分
(4)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 盛偏衰。 (5)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 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 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 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 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 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 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三、五味的属性及其作用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以药物的五味划分阴阳: 辛走气,性主发散,甘入脾,灌溉四旁,均作用于无 形之气,故属阳;
酸主收敛,苦主泻下,二者合用又有上涌作吐,下行 作泻之功用,均作用于有形之物,故属阴。
讨论
少火壮火理论的意义
“热伤气”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炅则气泄” ——《素问· 举痛论》 “火者,元气之贼”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脾胃论》
《内经》的“天人相应”思想及现实意义

《内经》的“天人相应”思想及现实意义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是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说明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典范。
它的内容不仅涉及医学,还包括天文地理、心理哲学、风水历法、阴阳五行等众多门类。
上个世纪80年代,医学界开始对《黄帝内经》的医学地理学思想进行了初步探索,并通过调查应证中医气质学说,讨论阴阳分型体质类型与HLA基因频率分布的关系。
90年代,吴颢昕从因地异质、因地异寿、因地异情、因地异邪等4个方面系统总结了《黄帝内经》中有关地理环境对人体影响的内容。
本世纪伊始,卢翠敏从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的体质、疾病类型、治疗原则、寿命长短以及医学流派的形成等方面系统论述了《黄帝内经》与医学地理学的关系;叶庆莲从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角度,探讨了《黄帝内经》包含的医学地理学思想;支军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黄帝内经》及其丰富的历史疾病地理、历史健康地理、历史长寿地理、历史营养地理和历史环境医学地理思想。
本文拟从地理环境、天体运行规律、自然区域等方面,总结其“天人相应”的思想,为养生保健、临床治疗、历史医学地理学和医学地理学研究、传染病预防、全球气候变化与灾害性天气研究提供借鉴。
1地理环境与疾病1.1 人文地理环境变迁与疾病《黄帝内经》认为时代、生活环境不同,疾病发生的原因与轻重程度也有差异,治病的手段和愈后效果也不同。
《黄帝内经》载:“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宜之形,此恬谵之世,邪不能深入世。
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以移精祝由而已。
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也’”。
由此可见,社会越进步,人为因素致病的比重就越大。
1.2 饮食习惯与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认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与肝、心、脾、肺、肾对应,具有滋养作用,但过食五味会对人身体造成伤害,“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害伤在五味。
中医理论:天人相应、阴阳、五行、三阴三阳

中医理论:天人相应、阴阳、五行、三阴三阳中医理论有四条魂,贯穿于中医理论终始。
四条灵魂分别是:天人相应、阴阳、五行、三阴三阳。
天人相应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内经》理论的方方面面,而五运六气理论是对天人相应思想的具体表达,其地位和作用被当代所弱化。
阴阳、五行贯穿于中医学理论,当代认为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说理工具,其内涵和意义也没有完全发挥经意。
三阴三阳在当代中医理论中只保留了概念性的认识。
一、天人相应天人相应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理论之魂,五运六气理论是天人相应理论的具体应用和表达,是魂中之魂,人法天地而生,人是天地整体的一个有机成分。
陈无择曰:“夫五运六气,乃天地阴阳运行之常道也。
”(1)天体运行影响自然界万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国自有文字记载,就有对天象的观测记录。
《尚书·尧典》云:“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㧾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说明了天地自然地生化规律。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说明万物资始,天地化人,人的生存依赖天地以供养。
自然之道在于天、地、人的和谐,人和万物的生长壮老已在于天地之气的运动变化。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
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
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
”(2)自然因素影响人体健康与发病人体的生理、病理与天地相应:日月、星辰(五大行星、北斗)、潮汐、不同的年份、四季、五季、二十四节气、日夜等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都有内在的联系和影响。
黄帝内经白话文: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阴阳应象大论黄帝内经白话文:阴阳应象大论黄帝道:陰陽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有很大道理在乎其中。
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陰陽二字。
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陽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陰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
陰是比较静止的,陽是比较躁动的;陽主生成,陰主成长;陽主肃杀,陰主收藏。
陽能化生力量,陰能构成形体。
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陰,热气能产生清陽;清陽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
浊陰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
这就是陰陽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所以大自然的清陽之气上升为天,浊陰之气下降为地。
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
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陽之气出于上窍,浊陰之气出于下窍;清陽发泄于腠理,浊陰内注于五脏;清陽充实与四肢,浊陰内走于六腑。
水分为陰陽,则水属陰,火属陽。
人体的功能属陽,饮食物属陰。
饮食物可以滋养形体,而形体的生成又须赖气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所产生的,就是精可以化生功能。
而精又是由气化而产生的,所以形体的滋养全靠饮食物,饮食物经过生化作用而产生精,再经过气化作用滋养形体。
如果饮食不节,反能损伤形体,机能活动太过,亦可以使经气耗伤,精可以产生功能,但功能也可以因为饮食不节而受损伤。
味属于陰,所以趋向下窍,气属于陽,所以趋向上窍。
味厚的属纯陰,味薄的属于陰中之陽;气厚的属纯陽,气薄的属于陽中之陰。
味厚的有泄下的作用,味薄的有疏通的作用;气薄的能向外发泄,气厚的能助陽生热。
陽气太过,能使元气衰弱,陽气正常,能使元气旺盛,因为过度亢奋的陽气,会损害元气,而元气却依赖正常的陽气,所以过度抗盛的陽气,能耗散元气,正常的陽气,能增强元气。
凡气味辛甘而有发散功用的,属于陽,气味酸苦而有通泄功用的,属于陰。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1.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宝库中的经典之一,其中的《阴阳应象大论》是其中的关键篇章之一。
在这篇论文中,对于阴阳的理论有着非常深刻的阐述,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实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原文:夫天地者,万物之盗也;日月者,万物之主也。
阴阳者,万物之和也;浊清者,万物之污也。
神明者,万物之纲也;妖邪者,万物之变也。
3. 译文:In this passage, it states that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are the thief and the master of all things; the sun and the moon are the rulers of all things. Yin and yang harmonize all things, while turbidity and clarity contaminate all things. The gods and the bright are the thread of all things, while the monsters and demons are the change of all things.4. 从这段原文和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对于阴阳、浊清、神明和妖邪的概念非常重视。
这些理论不仅仅是关乎中医的治疗方法,更是对于人类生活和世界运行规律的一种深刻领悟。
5.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黄帝内经中的阴阳概念,我们首先可以从阴阳的定义和作用开始。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指事物两个对立而统一的方面,互为存在、互相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
6. 我们可以深入地探讨阴阳的相互关系。
在自然界中,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人体内部,阴阳是相互补充、相互消长、相互调和的关系。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深入探讨了阴阳的概念、特征以及它们在人体生理与疾病中的作用。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阴阳应象大论》的原文及译文,并结合丰富的内容,带领大家全面了解阴阳,并对生活健康提供指导意义。
【原文】黄帝问曰:有条有实,如脉之有数细大者,其出入难常,阴阳如是何也?岐伯曰:阴阳之相推移也。
两阳并行,两阴并列,两沉两浮,两浑两清,两时两气,两和两逆,是生万物之变也。
是故细所生者,实所养也。
虚病实治,实病虚治。
阴阳相贼,而更盛衰也。
更阴阳,以相贼也。
故两逆相摧,两和相持,两清相合,两浑相化,两沉相显。
故粗所生者,细所灭也。
故知阴阳之变术,则神矣。
【译文】黄帝问道:“在人体内,有的东西或细或大,如脉搏的快慢也不一致,这是阴阳如何运作的原理呢?”岐伯回答说:“阴阳相互作用并相互转化。
两阳并行,两阴并列,两者同时出现;两者同时发展,两者同时消退;两者同时存在,两者同时消亡;两者同时变化,两者同时兴衰。
这就是生命万物的变化过程。
因此,细微的东西是由实质养成的,而虚弱之病用实质治理,实质之病用虚弱治理。
阴阳相互破坏,使之更加兴旺或衰退,阴阳交替转化,相互消长。
所以,相反而行使之坏,相匀而持之好;相清而合之融,相混而化之好;相沉而显而露。
因此,粗糙的东西是由细微之物所消灭的。
因此,只有了解阴阳的变化,才能达到神的境界。
”【生动解读】阴阳是古代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它们是世界上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
《阴阳应象大论》通过讲述阴阳在人体内相互转化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阴阳的作用与特点。
阴阳的相互转化和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只有阴阳平衡,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才能正常运作。
文章中提到了“两阳并行,两阴并列”,表明阴阳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呼应的。
同时,文章中也提到了阴阳的消长转化,暗示着生活中一切都是动态变化的,人们需要根据自身的阴阳特点,合理调节生活方式,以保持身心的平衡。
学习_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的相互转化。 酸化木,苦化火,久服酸苦之味,易从木火热 化。
第三段 病因致病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 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 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
410湿1 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 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
质。 如津液、气血。
• 清阳发腠理: 清阳:指温煦腠理的物质。 如卫气。
• 浊阴走五脏: 浊阴:指滋养五脏的物质。 如营血、精血。
• 清阳实四肢:
清阳:能温煦四肢、使其活动自如的 物质。
• 浊阴归六腑:
浊阴:能使六腑功能发挥正常的物质。
小结
1. 阴阳的含义
是天地形成的本源物质。
2. 阴阳的特点
主要内容
论阴阳含义、基本规律 药食气味阴阳属性及作用 病因致病 论天地人阴阳五行生命系
统 论阴阳理论在医学中的应
用
论阴阳含义、基本规律
1201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
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 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 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
均指人体的营养物质, 轻清上浮的精微物质为清阳, 重浊下沉的精微物质为浊阴。
第二段 药食气味阴阳属性及 1204 水為陰,火為作陽。用陽為氣,陰為味。味歸
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 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 為氣,氣傷於味。
7301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续)(9)王洪图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续)(9)王洪图在下边最后一段,等于是对前面五方论述的总结语。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天地是万物之上下,天在上,地在下,也就是前面我们所讲的,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在上,天为阳,积阳为天;地在下,积阴为地,这是万物之上下。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这个“血气之男女也”这个“之”,教材有注释,作连词使用,相当于“和”或“与”这个意思。
也就是气血和男女。
阴阳是什么呢?阴阳是气血,气就是阳,血就是阴。
或者说男女,男就是阳,女就是阴,所以“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这个“之”作连词使用,相当于“和”或“与”的意思。
也就是说血气也可以划分阴阳,那么血就是阴,气就是阳。
男女也可以划分阴阳,女就是阴,男就是阳,它比喻、应象,什么象?和阴阳相象。
那么用天地,用男女,用血气,下面还有用左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左就是阳,右就是阴。
左右者,为什么说是阴阳之道路呢?它时讲的圣人面南,左侧为东,东为阳气升起之方,太阳从东方升起来,而从右方降下去,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从左升,从右降。
那么也就是说,用具体方位分阴阳,那么左就属阳,右就属阴。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阴阳是什么呀?并不好说了。
但是可以拿水火来加以形容,代表阴阳能够代表得最充分的、最合适的就是水和火,水就是阴,火就是阳,所以水火者是阴阳之征兆。
阴阳有什么征象可以看得出来?那你看看火吧,看看水吧,火就相当于阳,水就相当于阴。
对不对?说火的特性是炎热的、向上的;水的特性是寒的、是濡润的、向下的。
那不是吗?水火者是阴阳之征兆。
表现在外边的现象,最好说明阴阳的特点了,所以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阴阳者,万物之能(音:胎)始也”,这个“能”就相当于这个“胎”,胚胎的胎,万物之能始,也就是万物的开始发生,那是都是从阴阳,也就是本篇开头所说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就是这个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伦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上古圣人--远古时期高明的医学家,讨论,认识人的形体。
列别:比较,分析脏腑。
端络经脉:经络的起始,走形,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
会通六合:十二经脉的六合,两京一合。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每一条经都有属于自己的路线。
气穴:是指腧穴,是气血游行出入之处。
人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365节)。
气穴所发:气穴的产生,定名都有特定的名称和位置。
溪谷: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
肌肉与肌肉之间的联系,大块肌肉之间的缝隙就叫大会,就叫谷。
(河谷—拇指,食指间)小的就叫溪。
(太溪—足,少阴肾经)穴,又叫孔,节,空,俞。
不管是大谷还是小溪,他们都和骨骼有联系,它的位置都有各自的起点止点。
分部:指十二经脉的分部,有皮部,有逆有从,有逆有顺,有各自的条理。
四时阴阳:春夏秋冬,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它都有它的规律(经纪)。
人体有内有外,内外相互联系,互为表里。
脏腑互为表里,阴经与外经也互为表里,阴经行与内侧,阳经行与外侧。
确实是这样的吗?(信:确实)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算,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东方:气候温和,对于五时而言,属于春天,多风。
风寒暑湿燥火是天之六气。
木火土金水是地之五行。
天之气生地之五行。
风生木。
五味中,木为酸,入肝。
肝和筋是一个系列。
肝是木性脏器:喜欢柔和,舒展,条达。
筋生心:是木生火。
肝开窍于木,~~~~~神:自然规律吧。
在春天,在东风,在肝脏,相应的天中六气是风,在地属五行之气,是木.在人体为筋,在五脏内脏中是肝。
在五音中为角(角徵宫商羽)木之音,呼叫,呼喊是肝之声,生气了呼喊,睡觉了呼叫(梦话),敛肝之魂(肝藏魂)。
变:产生病态的时候就是握拳,抽蓄,僵直。
暴怒伤阴,暴怒伤肝。
按五行:悲属于肺,肺属于金,金来克木,所以悲盛怒。
后世以情相胜治疗方法,以情制情,从此而来。
风和木之气相通,燥是金之气。
还是金克木。
酸味太过了就伤筋,适当时柔和筋脉,辛属于五行之金,金克木,所以胜酸味。
这一段是四十五脏阴阳的时脏阴阳系统。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位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zhi,在声为笑,在变动为憂you ,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南方在中国是比较热的。
天气之热可以生地之五行之火(天之六气生地之五行)。
苦味属于火之味。
心为火之脏。
所以苦生心,心主血脉,血液的产生需要经过心阳,奉心阳而化赤。
水谷精微之气受到心阳才会变成赤色。
血生脾,火生土,脾是土藏。
中医讲五体:筋骨脉肌皮。
还有五体投地:头身四肢。
心在声为笑。
憂(忧)-通-嚘:语未定貌,话音吞吐。
(肺主忧,言为心声,病在心,所以言语吞吐。
)心开窍于舌,心主喜,肝主怒。
喜太过了就伤心了。
恐属于肾,肾是水脏,恐胜喜,就是水克火。
热和苦都是火,能伤人之气。
水克火,所以寒和咸(水之味)克火。
中央生湿,湿为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气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yue ,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中央在六气当中是湿,属于土。
天之六气生地之五行。
土能生甜味。
甜味嫩字样脾脏,所以甘生脾,脾主肌肉脾的运化功能旺盛,(清阳实四肢)可以滋养肌肉。
肉生肺,土生金。
肺是金之脏,脾开窍于口,脾气和,口能知五谷。
---歌唱之声属于脾,所以在工作,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思对脾有影响了。
休息之后,歌唱歌唱,可以有醒脾的作用。
哕就是干哕,呕吐。
思:思考,思虑,思念。
人体中湿邪为病,有利湿,化湿,渗湿等方法去湿外,还可加点风药。
木克土。
甘本来是养脾的,可以主张肌肉。
甘味太过了,就伤肌肉。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优,热伤皮毛,寒股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皮毛生肾:按五行金生水,皮毛属肺(金)。
优为肺之志,肺主忧,主悲。
喜胜憂,喜是心之志,心为火藏。
辛是金之味,苦味是火之味。
火克金。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威,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威,在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日: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tai 始也。
故日: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咸味,咸---知柏(盐知柏)可以入肾,泄肾中的邪火。
髓是肾精所化,肾藏精,生骨髓,养骨而生髓。
髓生肝--水生木。
肾主耳,肾功能的好坏,可以影响耳的聪明与否。
肾和耳能分五音矣。
肾也开窍于二阴(前后二阴),变动为栗:颤栗。
思胜恐(思属于土,脾脏,土可水。
)寒伤血,血---作骨《太素》,即寒伤骨-----热伤皮毛相对于。
燥胜寒,使胜寒(太素),湿是土之气,寒湿水之气。
土克水。
咸伤血,心藏血脉,属于火。
甘胜咸,甘是土之味,咸是水之味。
土克水。
天地是万物之上下,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阳者,血气之(之,连词,和)。
阴阳就是气血和男女。
圣人面南,左侧为东,东为太阳升起之处,为阳。
万物之能TAI始(胎始)。
一些事物的产生,变化,消亡都是阴阳的关系,相互为用的关系。
阴藏于内,是替阳守护的,才可以使阳不浮越于外,不耗散与外。
阳主外,阳是使用,在外发挥作用,阴气就可以不滑脱,才可以藏于内。
阳虚则滑精,气虚则自汗(阴精的脱失才会滑精,自汗,由于阳气不发挥作用,不能固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