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七损八益,应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精气的 做法和八种有益于精气的做法。
[原文206]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 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 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 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 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 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 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 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 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 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能:胎之借字.
天地、上下
2. 概括阴阳 之间的关系
血气、男女 左右 水火
阴阳互相 为用,为万 物之本始。
[原文205]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 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仰,汗不 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 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 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 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 也 。
[原文202]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 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伤 伤
• • 味 •
•
形
食
气
食 化为
精
化
伤于
[导读] 1、味、形、气、精、化的关系
气有药食之气 与真气之别。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 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 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 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阅读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阅读及翻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热,既可指四季的寒热,又指人体的寒热。讲的 是阴阳的转化,是阴阳的根本规律。极,是寒热转化的必需条件,也可以 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主收引、凝滞,其气下沉而生浊阴;热主升散、 流动,其气上升而生清阳。 飱泄:指腹泻而大便中挟有未消化食物,即完谷不化。 清气:主要是指脾之清阳之气,脾气主升以敷布于全身,其性温煦,可使 水谷腐熟而蒸腾上升。由于脾之清阳之气不足,不能腐熟水谷之气而上行, 反而下注于大肠,就会形成虚寒性的飱泄,泄下不消化的食物。 浊气:是指阴寒凝滞之气,闭阻胸阳,阳气不得宣通则气滞而为胀; 阴阳反作:阴阳的运动发生反常,阳应升而不升,反而在下;阴应降而不 降,反而在上,阴阳升降发生逆转。 逆从:偏义复词,偏于“逆”,违背。
〔经文分析〕
•论诉了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 5、阴阳的转化: 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向其相反 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如果把阴阳消长作为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就是 一个质变的过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以寒热为例说明阴阳在一 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一理论不仅可以说明自然 界的气候变化,而且可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原文〕
故积阳阳为天,积阴为地:清轻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 沉降,凝聚为地。 阴静阳躁:阴性柔,所以主静;阳性刚,所以主动。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生与长、杀与藏为相对同义词,此处的阴阳为互 文,不能孤立地认为阳主生、主杀,阴主长、主藏,而应为阴阳既主生 长,又主杀藏。 阳化气,阴成形:阳气温煦,化生无形的能量,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 柔静,成全有形的万物,生成人体的形质。
阴阳应象大论 PPT课件

药食气味对人体的作用
气归精(精食气) 气(阳) 气(太过)伤精 味归形(形食味) 味(阴) 味(太过)伤形 气伤于味(太过) 形 气生形 精 化生精 形归气 气
(真气、元气)
精归化
精化 为气
化
(生化、化生)
同气相求
生成充养
伤
二、药食气味之阴阳
2.用阴阳理论说明药物功能 [原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节选)
[篇 解 ]
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虽言阴阳,亦赅 五行。
应:应验于,即相应、对应。 象:事物可见的现象、表象、征象。 大论:广泛而深入的论述。 阴阳应象:言阴阳理论可以应验于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现 象和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之中。
马莳:“此篇以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
清·张志聪:“本者,本于阴阳也。人之脏腑气血,表 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 属阴阳二气。至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 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于本。”
[医案举隅]
武胜门外夏姓,因街市流行霍乱,夫妇均受传染,同 日发病,均大吐大泻,大汗出,肢厥脉绝,腹痛筋转,目 陷皮瘪,证象颇同。但男则舌苔白,津满,渴不欲饮,喜 热,吐泻清冷,不大臭,其筋转强直拘挛,是为寒多;女 则舌苔黄,中心灰黑,津少,口大渴,饮冷不休,吐泻甚 臭,其筋转抽掣急剧,是为热多。 ……一用四逆汤,甘草、干姜、附子加萸肉、木瓜; 一用甘露饮,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条桂、滑石、石 膏、寒水石,加蚕砂、省头草,均连续频进(一剂分二服, 半日一夜,令六次服尽)。三剂后,夫妇均吐泻止,厥回 脉出而愈。
1.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雨虽为天上的云气下降而成,但 有赖于地阴之气的凝降,故谓“雨出地气”;云虽由地上 的水气转化而来,但离不开天阳之气的蒸腾,故谓“云出 天气”。
阴阳应象大论

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小结
1.阴阳的基本概念
2.阴阳的基本内容: 对立、互藏、互根、互制、交感、转化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生理、精气的生化、病机、辨证、药性、 诊法、针刺、养生、四时五藏阴阳。
复习思考题
1.试述阴阳的基本概念? 2“阴静阳躁”的含义是什么? 3药物如何区分阴阳?临床意义是什么? 4何谓“壮火”、“少火”?与气的关系是什么? 5如何理解“阳胜则阴病”? 6如何理解《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 “治病必求与本”? 7结合《阴阳应象大论》试述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 8《阴阳应象大论》对不同病邪所伤不同部位的规律是怎 样论述的? 9试述后世医家对“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有何发挥? 其临床指导意义如何? 10归纳《阴阳应象大论》有关治则治法的论述?
(二)风热燥寒湿五胜为病
风胜则动——身体动摇 热胜则肿——痈疡红肿 燥胜则干——津液干涸 寒胜则浮——一曰浮肿,一曰“烰”,热也 湿胜则濡写——湿泄或水泻
三、阴阳理论说明病理变化
(三)五志过极为病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天元纪》作思)忧恐
——指出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情志变化反映了五脏精气的功能。
酸——主收降,又属春生木味,能升能降
苦——主泻下,又炎上作苦,能降能升 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涌泄为阴
(三)药食气味太过对人体损害
阴胜则阳病——酸苦涌泄之品太过,损伤阳气
阳胜则阴病——辛甘发散之品太过,损伤阴液 阳胜则热——辛甘发散之品太过,引起发热 阴胜则寒——酸苦涌泄之品太过,引起畏寒 重寒则热——过寒,阳损及阴,虚热(真寒假热)
七、阴阳学说在诊法中的运用
清(色泽鲜明)——阳
2.1阴阳应象大论

3.“五气”偏胜致病
[原文]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 则濡泻。
马莳注:风气胜者,吾人之体从之而动焉,如振掉、摇动之类皆 是也。 王冰注:热胜则阳气内郁,故红肿暴作,甚则营气逆于肉理,聚 而为痈脓之肿。 王冰注:干于外则皮肤皴拆,干于内则精血枯涸,干于气及津液 则肉干而皮著于骨也。(《六元正纪大论》“燥胜则干”注) 张景岳注: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虚浮之病。 王冰注:湿胜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水谷相和, 故大肠传道而注泻也。以湿内胜而泻,故谓之濡泻。
3.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气,逆行之气。满脉,邪气亢盛,充
斥脉体。去形,神气浮越,去离形骸。
5.伏气致病
[原文]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 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背诵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冬伤于寒——春——阳气发越——温病 秋伤于湿——冬——郁而化热——咳嗽
[医案举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肝脉循 于两胁,肝实胁胀,脾虚腹满。木乘土位,食少运迟,营 卫不和。补中益气,是其法程,更兼以涩固胃关之品,冀 效。
洋参、茯苓、冬术、炙草、川连、升麻、柴胡、归身、 木香、陈皮、山药、补骨脂、肉豆蔻
(《王九峰医案》)
[原文]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 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1]。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 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 归六府。
1.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凡药物饮食的味属阴,多沉降而 走下窍;凡药物饮食的气属阳,多升散而达上窍。
王冰注:“味有质,故下流于便泻之窍;气无形,故上出于呼 吸之门。” 2.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吴崑注:“阴 气润下,故味厚则泄利,薄则通利;阳气炎上,故气薄则发散, 厚则发热。”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1.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宝库中的经典之一,其中的《阴阳应象大论》是其中的关键篇章之一。
在这篇论文中,对于阴阳的理论有着非常深刻的阐述,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实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原文:夫天地者,万物之盗也;日月者,万物之主也。
阴阳者,万物之和也;浊清者,万物之污也。
神明者,万物之纲也;妖邪者,万物之变也。
3. 译文:In this passage, it states that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are the thief and the master of all things; the sun and the moon are the rulers of all things. Yin and yang harmonize all things, while turbidity and clarity contaminate all things. The gods and the bright are the thread of all things, while the monsters and demons are the change of all things.4. 从这段原文和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对于阴阳、浊清、神明和妖邪的概念非常重视。
这些理论不仅仅是关乎中医的治疗方法,更是对于人类生活和世界运行规律的一种深刻领悟。
5.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黄帝内经中的阴阳概念,我们首先可以从阴阳的定义和作用开始。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指事物两个对立而统一的方面,互为存在、互相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
6. 我们可以深入地探讨阴阳的相互关系。
在自然界中,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人体内部,阴阳是相互补充、相互消长、相互调和的关系。
《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应,即相应、对应;象,事物可见的现象或摹拟物象的像。
本篇以阴阳为理论的认本,论述阴阳与自然之象、人体生理、病理之象的相应,故篇名为“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引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黄帝说: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分析和归纳千变万化客观事物的总纲,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也是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根本,自然界中的无穷奥妙都是从阴阳对立统一之中变化出来的,所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也务必求之于阴阳这一根本。
再拿阴阳的变化来说,阳气轻清上浮,积而为天;阴气沉浊下降,积而为地。
静止属阴,躁动属阳;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
阳易动散,故能化气;阴易凝敛,故能成形。
阴阳之气,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对立面转化,故阴寒至极可转化为阳热,阳热至极可转化为阴寒。
寒气凝敛,能生浊阴;热气长散,能生清阳。
如果人体中脾脏的阳气下陷而不升,就会产生完谷不化的腹泻病;苦胃中的浊阴之气堵塞在上而不降,就会产生胃脘胀满类疾病。
这就是阴阳运行失常反映出来的一种病理现象。
清阳之气上升蒸腾而为天,浊阴之气下降凝聚而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由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下降之雨蒸发而成的。
人体的变化也是如此,清阳之气从上窍耳目口鼻而出,如呼吸、声音、听觉、视觉等,都要依靠清阳之气才能维持;而浊阴之气从下窍而出,如大小二便等秽浊之物从前后二阴排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第二单元阴阳应象(6学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第二单元阴阳应象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即对应、相应。
象,即表象、现象、征象。
例如人体的脏象、病象、自然界的物象。
应象,即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其象相应的意思。
本单元的内容,讨论了人体脏腑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与自然相通应的相互关系。
【教学要求】1.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容;掌握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
了解五行的演泽及在医学上的运用。
2.掌握阴阳的可分性。
3.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
【教学内容】1.阴阳学说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
2.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①解释生理;②解释饮食生化过程;③解释病因发病;④解释病机;⑤指导辨证;⑥分析药性功用;⑦指导诊法;⑧指导针刺治疗;⑨指导养生。
3.五行在医学上的运用。
4.阴阳的可分性。
5.阴阳的升降变化、动而不已是事物生杀之本始。
【教学时数】6学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原文] 201一级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校注]1、天地之道:天地,泛指自然界。
道,法则、规律。
即阴阳是天地自然界的法则。
2、万物之纲纪:纲纪,即纲领。
意为阴阳是归纳(统括)事物的纲领。
3、变化之父母:父母,本原、根本的意思。
意为阴阳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源。
4、生杀之本始:生,新生。
杀,消亡。
本始,即本原和起点。
意为阴阳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原因。
5、神明之府:神明,指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
府,居舍、藏物的场所。
意为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6、治病必求于本:本,指阴阳。
求,推求。
意为治疗疾病必须要推求阴阳的盛衰。
7、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积,汇聚。
阴、阳,此指轻清、重浊两种不同属性的物质状态。
即轻清的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沉降,凝聚为地。
8、阴静阳躁: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
9、阳生阴长,阳杀阴藏:①互文。
阴阳既为生杀之本,亦为长藏之本。
即阳既能生万物,亦能杀万物;阴既能长万物,又能藏万物。
②意为阳生则阴亦随之长,阳衰则阴亦随之消,说明了阴阳双方的互根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共同作用才有了生长收藏。
10、阳化气,阴成形:即气和形是物质的两种状态,分属于阴阳。
推及于人体,则生化功能为阳;有形的血、精、津液等形质为阴。
11、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以寒热互变为例,说明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关系。
推之于四时气候,冬寒之极,变生春温,夏热之极,变生秋凉。
12、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
浊,痰湿之类的病理产物。
清,水谷精微。
13、飧泄:指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14、胀:此指胸膈胀满。
15、反作:即反常。
阳应升而反在下,阴应降在下而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16、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
指上述飧泄、胀,是谓阴阳反作。
意为这就是阴阳反常变化形成的阴阳逆行的病证。
17、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凝集为地,与前“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之意同。
18、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地气受阳热的蒸腾上升为云,天气受阴寒而凝聚下降为雨,而云变为天气,雨成为地气。
可见天气的云来源于地气的水,地气的水产生于天气的云。
通过云雨互变的自然现象,说明阴阳互根为用、相互转化、阴升阳降、阴阳交感、化生万物的道理。
19、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
清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
浊阴,为二便污秽之物。
20、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指卫气。
浊阴,指精血津液。
腠理,即肌肉的纹理。
21、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
[分析]1、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亡。
并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主降的阴阳特性。
事物之所以能运动发展变化,根源就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并指出阴阳两方,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一定条件下,又能相互转化的。
反映出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并提出“阴阳”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及临床治疗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2、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的临床诊治原则。
本,此处指阴阳而言。
“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疾病必须要推求阴阳的盛衰。
其道理是:(1)从生理上讲,人体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上下表里内外,这些皆有阴阳之分。
(2)从病因上看,有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之不同,也有阴阳之异。
(3)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4)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
(5)治疗上,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由此可见,阴阳二性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并且疾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盛衰的不同而进行调治。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3、以天地、静燥、寒热云雨等自然现象说明阴阳的属性特征及其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明确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4、论述了人体阴阳升降反常所导致的病证。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的病机分析。
本句以阴阳为纲,论述了机体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病理。
飧泄,为完谷不化的泄泻。
瞋胀指胸膈胀满。
清气,指清阳之气,属阳当升。
若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下,水谷失于温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则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
浊气,指浊阴之气,属阴当降。
若浊阴之气滞于上而不能降,阻滞气机,则壅塞胸膈,而表现为胸膈胀满的胀证。
因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故后世医家常用此句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
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升,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
掌握此特点,就能判断疾病发生的所在,并指导临床。
[原文] 202一级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校注]1、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凡药物饮食之味属阴,多沉降下行而走下窍;凡药物饮食之气属阳,多升散上行而达上窍。
2、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属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薄为阴中之阳;气属阳,气厚为阳中之阳,薄为阳中之阴。
3、味厚者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厚为阴中之阴,有泄泻作用,如大黄之属;味薄为阴中之阳,有通利小便的作用,如木通之属。
气薄为阳中之阴,有发汗解表作用,如麻黄之属;气厚为阳中之阳,有助阳发热作用,如附子之属。
4、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进一步发挥认为壮火是病理之火,即亢盛的阳气。
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世进一步发挥,认为少火是生理之火,即和平的阳气。
气,正气。
之,作使、令解。
即此句本义为:药食气味纯阳者易化壮火令正气虚衰,药食气味温和者易化为少火令正气盛壮。
5、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消蚀耗散人体的元气,人体的元气赖药物饮食的温和作用;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耗散人体的元气,药物饮食的温和作用补养人体的元气。
前食字,是消蚀的意思,后“食”字,音义同饲。
6、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涌泄,泛指呕吐泄泻。
五味为阴,阴中又有阴阳。
辛走气而性散,甘走脾而灌溉四旁。
所以辛甘发散为阳。
苦主泻下,又炎上作苦,酸主收敛,又依赖春生木性而上涌,所以酸苦涌泄为阴。
[分析]一、论述了人体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和作用。
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后世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味(阴)厚-阴中之阴(纯阴)-泄-大黄、芒硝出下窍薄-阴中之阳-通-木通、茯苓气(阳)厚-阳中之阳(纯阳)-发热-附子、干姜出上窍薄-阳中之阴-发泄-麻黄、桂枝二、壮火、少火对人体的影响。
见教材P42的导读3。
[原文] 204一级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
[注释]1、风胜则动:风邪太过,使肢体振掉动摇或头目眩晕。
2、热胜则肿:火热内郁,营气壅滞肉理,聚为痈疡红肿。
3、干:干燥,干涸。
4、寒胜则浮:浮,浮肿。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聚水成为浮肿。
5、湿胜则濡泄:濡泄,又称湿泄。
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故泄泻稀溏。
[分析]本段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和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并把它们互相联系得出结论,这就是六淫治病的基本特点。
对中医临床辨证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丰富了“六气为病”的理论。
若六淫邪气侵袭人体,感而即发,其临床表现常见风气太过,则肢体振掉动摇;燥邪太过,则津液干涸,孔窍皮毛干燥,尿少便干;湿邪太过,则脾失健运而泄泻稀溏;火热太过,则腐肉成脓,发为痈肿;寒邪太过,则损伤阳气,气化失司,聚水而成浮肿。
[原文] 204一级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校注]1、人有五脏化五气:五气,即五脏之气。
马莳注:“人有肝心脾肺肾之五脏,以化五脏之气,而喜怒忧悲恐之五志从兹而生焉。
”2、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七情变化之概称,七情太过损伤人身气机;寒暑,泛指六淫外邪,六淫之邪伤人,首犯形体机表。
明确提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而为病。
从而告诫人们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必须外防邪气入侵,内调精神情志。
3、暴怒伤阴,暴喜伤阳:阴,指肝。
阳,指心。
暴怒则肝气横逆而血乱,故伤阴。
暴喜则心气弛缓而神逸,故伤阳。
4、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气,逆行之气。
满脉,邪气亢盛,充斥脉体。
去形,神气浮越,去离形骸。
全句言逆行之气上行,满于经脉,神气耗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