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大沽炮台调研报告
参观大沽口炮台心得体会

参观大沽口炮台心得体会
此次参观大沽口炮台,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战争的残酷。
在炮台内部,一件件历史文物和战争遗物无声地讲述着那场耸人听闻的战争。
这些物品代表着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也是对历史的铭记和纪念。
走进大沽口炮台,可以看到炮台上保留下来的巨型炮台和炮架,巨型火炮以傲人的姿态,似要向世人咆哮,为人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强大和威猛。
炮台里的一个个弹坑和炮眼,让我仿佛感受到那时士兵的的狼狈和惶恐,他们守卫着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打下了这个国家一代又一代的基业。
在炮台内走着,伴随着历史的沉淀,一个个铭牢的历史脚印,深深地打在了我的心头。
这座宏伟的炮台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残酷,也诠释了那个时代人们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
当我静静地望着炮台,无数个时代的空气扑面而来,它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不禁为它的精神和历史的沉淀而感到自豪。
其实,大沽口炮台不仅仅是历史的一个遗址,更是一个精神的象征。
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卫家国并非轻松的事情,战争是最残暴、最惨烈的,但是在最绝望的时候,民族的团结和希望的光芒提醒我们,勇气和智慧,是我们赢得胜利的保障。
这种精神和力量,才是我们最重要,也是最宝贵的财富。
在参观完大沽口炮台后,我对历史的记忆更加深刻了。
历史犹如一场广阔而无穷无尽的远航,多少人的青春和鲜血,为我们守卫着国家的安全和繁荣。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继承和发扬先人精神,勇敢地拼搏,让家国民族更加繁荣昌盛。
这样的一个信仰和精神,将一直与我同在。
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一天,在我看<中华上下五千年>看到鸦片战争时天津用炮台防守英法联军时,想到了我们天津的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于是,我召集小组的同学们来做一次关于天津卫三宗宝的调查。
二、调查方法1.上网浏览2.请教家长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大沽口炮台位于天津市东南60公里塘沽区海河于渤海的交汇处,是“外接深洋,内系海口”的“海门古塞”。
大沽口是京津门户,海河要隘。
炮台始建于明代后期,清代多次进行修正。
中国军民册曾在这里多次浴血抗击外国侵略者,1840年至1900年整整60年间,大沽口炮台曾4次被帝国主义列强入侵,1858年(咸丰八年)5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大沽口炮台失陷;1860年的侵华战争使天津沦为半封建、办殖民地,开辟为通商口岸;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并拆毁了大沽口炮台。
在1997年将炮台遗址整修对外开放。
大沽口炮台现存炮台3座,以威、镇、海三字命名。
大沽口炮台已成为近代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的重要遗物,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明朝永乐二年(公元一四零四年),天津设卫筑城,当时,这座"卫城"只不过是土围子。
经历了大约九十年,到弘治六、七年(一四九三---一四九四),才砌成砖城。
修建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的城楼和四处城角的角楼。
位于城中心的鼓楼,也是在这个时候修建起来。
即距今四八八---四八九年之间。
名为鼓楼,实为钟楼。
铃铛阁铃铛阁位于红桥区南部,在西北城角,铃铛阁大街东端南侧,其原址现为铃铛阁中学。
铃铛阁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是稽古寺的藏经阁。
主体建筑两层,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庄严古朴。
阁楼顶部屋脊房椽顶端系挂铜铃百余个,清风吹拂,铃声悦耳,距离阁楼二三里的人们都可聆听。
天津民间流传俗语: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gǎo)。
参观大沽炮台感想

参观大沽炮台感想这次参观大沽炮台是我一生中非常难忘的体验。
作为一个中国人,心中总是怀着一份神圣的敬意去看待这座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重大事件的炮台。
在炮台内,我感到自己被历史深刻地触及了心底,思考着过去的荣光与现在的挫败。
当我站在大沽炮台上,仰望着那座巨大的炮塔,不禁想起了那段历史。
一百年前,八国联军的侵略蹄踏上了中华大地,炮火轰鸣,人民生灵涂炭。
大沽炮台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成的。
这个炮台曾经是中国海防的重要军事堡垒之一。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堡垒能够有效防止外敌的侵袭。
但是由于现代化武器的发展和军事战略的改变,大沽炮台在曾经的大时代里已经不再拥有那样的重要性了。
走进炮台内部,我尽可能去还原过去的景象。
走在炮台里面,仿佛能够听到当年的炮声回荡在大海之上,能够感受到当时士兵们的忠诚和信仰。
从一个角度来说,炮台的历史让我感到一丝苍凉。
历史的洪流是无法阻挡的,这个曾经荣耀的堡垒,如今变得黯淡无光,没有了历史的辉煌。
但是我不愿意把这样的情绪停留在那个角落里。
在醒觉里,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强国了。
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中国都在发展壮大。
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力量强大的国家。
我对这个新时代充满了信心和热爱。
在参观完大沽炮台之后,我也深深地思考着中国的前途。
在这个时代,我们被赋予了创新的力量和勇气。
我相信只要我们继承历史的优良传统,克服当前的困难,中国就一定可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引下,继续走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通过参观大沽炮台,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底蕴以及现在的荣耀。
炮台的历史让人念念不忘,而我对中国和祖国的热爱也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我期待着中国的未来,期待着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会发展得更加繁荣兴旺。
2024年大沽炮台观后感范文(四篇)

大沽炮台观后感范文(四篇)大沽炮台观后感110月1日,我们一家人准备到蛇口左炮台参观。
一路上,我在想炮台是什么样子,不知不觉我们已来到左炮台山下,爬一段山路后,我发现这里绿意葱葱,空气新鲜,顿时使人心旷神怡。
来到左炮台城墙下,我发现了两株大榕树,这真是一株大榕树啊!榕树枝干的数目真是不可计数。
有许多树根像爬山虎的脚一样巴住左炮台的城墙,形成壮观的树墙。
根据介绍这两株榕树年龄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我们一走进城墙内,第一眼就看见了几间简陋小房子,妈妈说:“这是以前士兵居住的地方,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我想:这几间简陋小房子已经有这么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可以完整无缺的保存着,真是天下奇观那!我们来到了我念念不忘的左炮台,从远处看这是一个很完整的大炮,但看不出有特别地方,当我走前时,眼前是一尊巨型大炮。
而且我发现大炮放炮弹的地方竟然没有进口,原来是时间太长大炮生锈把口堵住了。
我又发现炮身上有许多像补丁一样东西,原来也是生锈造成。
我一边参观一边听爸爸讲有关左炮台历史故事。
左炮台所在地方以前是军事要地,主要防御敌人从海上侵略。
我远望大海,眼前仿佛就是战场,只见大海上炮火连天,硝烟滚滚,左炮台的大炮愤怒地把敌人打跑了。
正当我看着入神的时候,突然爸爸把我叫醒了。
该回家了,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左炮台。
大沽炮台观后感2“南有虎门,北有大沽”,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两座重要的海上防御屏障。
而天津的这座大沽口炮台就是其中的一座,它位于海河南北两岸,是津门之屏。
从明代开始在此设防,到了清代这里修筑炮台,通过层层防御,逐渐形成“威,镇,海,门,高”的强大的防御体系,在近代有效阻击了外国列强的侵略。
大沽口在最早于明代嘉靖年间设防,是为了抵御倭寇,构筑了牢固的堡垒。
而大沽口炮台是在清代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在大沽口南北两岸各建一座圆形炮台,炮台用灰浆浇灌,坚固如山,对于守住海上的防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进行爱国教育和了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在原“威”字炮台遗址旁建了一座大沽口炮台遗址纪念馆,成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参观大沽炮台感想

参观大沽炮台感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沉重的记忆,让人铭记那段沧桑岁月。
大沽炮台,便是这样一处充满故事与沧桑的所在。
当我踏上这片土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
眼前的炮台遗址,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它曾经的威严与重要。
大沽炮台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海防屏障。
它始建于明代,在清代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和完善。
这里曾经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前沿阵地,见证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和悲壮的牺牲。
漫步在炮台遗址间,抚摸着那一块块古老的砖石,仿佛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那些斑驳的痕迹,是岁月留下的印记,也是曾经战火纷飞的见证。
每一道裂痕,每一处破损,都似乎在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遥想当年,外敌的坚船利炮逼近,我国的军民们毫不退缩,坚守在这片土地上。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他们的英勇无畏,他们的坚定信念,让人为之动容。
在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那些壮烈牺牲的英雄们。
他们或许是年轻的战士,满怀报国之志;或许是普通的百姓,为了保卫家园挺身而出。
他们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捍卫了民族的荣誉。
他们的名字或许已经被岁月所模糊,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参观大沽炮台,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残酷的现实。
在那个时代,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的科技、军事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
面对列强的侵略,我们虽然有着英勇的抵抗,但最终还是难以抵挡强大的敌人。
这让我明白,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真正抵御外敌的入侵,保护人民的安宁。
同时,大沽炮台也让我感受到了团结和信念的力量。
在面对强敌时,我国的军民们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
正是这种团结和信念,让我们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没有放弃抵抗,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保留了希望。
如今,大沽炮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历史,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参观大沽口炮台心得体会

参观大沽口炮台心得体会参观大沽口炮台的心得体会大沽口炮台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遗迹之一,它见证了中国人民抵抗外侮的不屈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我有幸参观了这座历史建筑,深受震撼和教育。
参观大沽口炮台的第一感受就是它的雄伟与庄严。
这座炮台坐落在大海边,它的主体建筑高大、坚固,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
炮台内部设有各种防御工事和炮台,曾经为中国的海防事业发挥过重要作用。
站在炮台上俯瞰蔚蓝的大海,我对这座炮台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充满敬意。
通过参观,我了解到大沽口炮台曾经历了多次外敌侵略和战争。
特别是1895年甲午战争以及1900年义和团运动,炮台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战争不仅使炮台遭受到严重破坏,更让我们国家沦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
参观大沽口炮台,我意识到我们国家一度的困境和屈辱。
这也让我更加明白,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想起了五四运动和旧中国的各种革命斗争。
五四运动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次有力的爱国主义运动。
参观大沽口炮台,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要为国家的强盛贡献一份力量的决心。
我也对那些为了我们的国家付出了生命的英雄们表示敬意和感谢。
参观大沽口炮台的同时,我深深体会到了和平的珍贵。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伤亡和破坏,更是对人类文明的摧毁。
我希望我们的世界能够永远和平,不再有战争的蔓延。
参观大沽口炮台,我向那些为了和平而牺牲的英雄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参观大沽口炮台,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国家的重要和个人的力量。
每一个人都能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每一个人都能为实现国家的强盛而努力。
我坚信,只要每一个人都秉持着爱国主义的精神,我们的国家一定会繁荣昌盛。
总之,参观大沽口炮台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培养爱国精神的宝贵机会。
在这里,我看到了历史的记忆和警示,懂得了国家的重要和担当。
我相信,只要每一个人都对祖国充满爱和责任,我们的国家定会越来越强大。
大沽炮台社会实践报告

大沽炮台,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区的海河入海口,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海防要塞。
为了深入了解大沽炮台的历史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于2021年暑假期间,组织了一次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社会实践的报告。
二、实践背景1.历史背景大沽炮台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历经多次扩建和修缮,形成了现今规模。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大沽炮台成为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军事设施。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大沽炮台再次发挥重要作用。
1933年,国民政府在大沽炮台设立海军基地,继续发挥海防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大沽炮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实践意义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们旨在深入了解大沽炮台的历史文化,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今后投身国家建设奠定基础。
三、实践内容1.参观学习在实践期间,我们首先参观了大沽炮台博物馆。
馆内陈列着大量历史文物、图片和模型,展示了大沽炮台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通过参观学习,我们对大沽炮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军事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实地考察在大沽炮台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实地考察了大沽炮台遗址。
在炮台遗址上,我们看到了保存完好的古炮、弹药库、兵营等设施,感受到了昔日战火硝烟的浓厚氛围。
3.座谈交流实践期间,我们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当地居民进行了座谈交流。
通过座谈,我们了解到大沽炮台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向当地居民了解了关于大沽炮台的传说故事,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为了更好地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还在大沽炮台博物馆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
我们协助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游客引导、讲解等工作,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实践成果1.加深了对大沽炮台历史的了解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们对大沽炮台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大沽炮台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在参观大沽炮台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力量。
参观大沽炮台感想

参观大沽炮台感想大沽炮台位于中国天津市蓟县城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遗址之一。
作为抗击外国列强的象征,大沽炮台见证了中国人民勇敢抵抗侵略的历程。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大沽炮台,深受教育和感动。
以下是我对这次参观的感想。
首先,大沽炮台的建筑群复杂而庞大。
整个炮台由多个要塞、炮台和堡垒组成,形态各异。
这些建筑物的规模和形式展示了当时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领土而做出的巨大努力。
特别是大炮的规模和数量,令我印象深刻。
这些庞大的武器装备揭示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坚持。
其次,大沽炮台的历史背景使我深感历史的沉重和荣耀。
大沽炮台曾是中国抵抗外国列强侵略的前沿阵地,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炮台所处的位置,正是当时中外力量交锋的最前线。
参观炮台,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属于中国人民的艰难年代。
这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更加敬重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牺牲的英雄们。
再次,参观大沽炮台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教训和反思。
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和痛苦,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当时由于国力不强和内外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抵抗不够坚决,导致了一系列的战败和屈辱。
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现在的我们更应该珍惜和平的环境,勇敢地改革发展,强国富民。
参观大沽炮台,使我更加自信,也更加激发了我为国家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最后,大沽炮台的保护和利用也给我留下了一些思考。
作为重要的历史遗迹,大沽炮台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和利用。
相关部门和组织应加大对炮台的修缮和保护力度,使其能更好地展示中国近代历史的壮绩和抗争精神。
同时,炮台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也应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珍惜自己的历史。
总之,参观大沽炮台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和自我反思的机会。
通过参观,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敢以及历史的沉重和荣耀。
我相信,在今天的中国,我们一定能够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继续努力,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塘沽大沽炮台调研报告
班级:七年七班
姓名:李家毅
一、调研目的
1、通过对塘沽大沽炮台的实地调研,把握大沽炮台的历史由来以及在明清时期抗击倭寇所
发挥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塘沽大沽炮台的实地调研,了解中华民族奋勇抗击帝国主义侵略、不畏强暴的英
雄气节。
3、了解大沽炮台的历史价值,探索对近代历史遗迹的保护及利用。
二、调研时间
2013年1月25日~2013年2月3日
三、调研地点
天津市塘沽区大沽口炮台遗址
四、调研成果分析与展示
(一)、大沽炮台概述
大沽口炮台遗址位于天津市塘沽区东南,海河入海口两岸,是入京咽喉,津门之屏障。
地理坐标:北纬38°58′38″-39°59′26″,东经117°42′10″-117°42′55″。
自古以来即为海防重镇,素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之说。
在中国近代史中,大沽炮台更是成为中国重要的海防屏障。
1901年清政府签《辛丑条约》,炮台被拆毁,仅余遗址,唯有南岸“海”字中炮台,上砖下石建筑,内部三合土夯实,还保存完好,为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抗御外侮铁证。
现大沽炮台遗址公园规划四至范围为:东至海河渔船闸引河主航道和海河入海口主航道连线,西至滨海大道西侧200米的吹泥地中小路,南至津沽路东是草地南缘,北至滨海大道与海河渔船闸引河主航道交点,总占地面积约93.8公顷。
(二)、大沽炮台历史由来
明朝嘉靖年间,为了抵御倭寇,加强大沽口海防战备,开始构筑堡垒,正式驻军设防。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两岸各建一座圆型炮台。
炮台内用木料,外用青砖砌成,白灰灌浆非常坚固。
高度约为一丈五尺,宽九尺,进深六尺。
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对炮台进行增修加固。
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已建成大炮台五座、土炮台12座、土垒13座,组成了大沽炮台群,形成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清咸丰八年(1858年),僧格林沁作为钦差大臣镇守大沽口,对炮台进行全面整修,共建炮台5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别以“威”、“震”、“海”、“门”、“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风凛凛镇守在大海门户的高处。
1856年5月,英、法军队在美、俄的支持下进攻大沽口炮台,炮台沦陷。
联军首次入侵天津,1858年5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天津条约》。
1860年8月1日,英法军队出动舰船30余艘,兵力5000余人集结大沽海面,在坚船利炮的掩护下,乘虚在北塘登陆,先占领北塘炮台,后包抄大沽炮台。
我国守军个个勇敢,在一场惨烈的战斗后,大沽炮台失守。
英法联军进犯津、京,清政府与英法签定了《北京条约》。
另一处炮台建在北岸石壁之上,称“石头缝炮台”。
每座炮台设大炮3门,另有小炮台25座。
这个时期修建的炮台,在方法上较前有了很大改进。
炮台用木材和青砖砌成后,外用二尺多厚的三合土砸实,炮弹打在炮台上只能打一个浅洞,避免了砖石飞溅而带来的危险。
炮台高度达到了三至五丈,宽度和厚度也有所增加,在外形上出现了方、圆两大类型。
同治
九年(1870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十分重视大沽口的军事防务,对原有炮台进行了加固。
同时增建了平炮台三座。
光绪元年(1875年),再次对原有炮台进行了整修和扩建,从欧洲购买了铁甲快船、碰船、水雷船等武器装备,使大沽口成为抗击帝国主义侵略重要的军事海防要塞。
1900年,英、俄、德、日、美、法、意、奥等国组成八大联军再次入侵大沽口,罗荣光率将士坚守炮台,顽强抵抗,最后寡不敌众,以身殉国。
1901年根据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被迫将大沽口炮台拆毁。
现保存较好的是“威”字南炮台和“海”字老炮台两座遗址,其他炮台已荡然无存。
新中国成立后,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大沽炮台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近百年来,大沽口炮台饱经沧桑,几经兴废,他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历史见证。
从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间,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外国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于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先后四次对大沽口发动侵略战争。
他们依仗“船坚炮利”把大沽地区置于其铁蹄蹂躏之下,甚至进逼京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在侵略者枪炮威逼下,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
面对强大的侵略者,大沽地区军民,在四次大沽口保卫战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同入侵之敌进行了殊死搏斗,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民族气概。
其中著名将领罗荣光就是诸多为国捐躯英烈中的代表。
古往今来,无数的仁人志士到此凭吊,激发心中的爱国主义热情。
毛泽东主席解放前后曾两次亲临大沽口炮台,体现了伟人对大沽口炮台的重视和关心。
(四)、大沽炮台目前的保护与利用现状
1988年,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又以“津门古塞”之誉被评为“津门十景”之一,并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大批周边景区以及配套设施开始兴建,例如航母娱乐基地、极地海洋馆、东疆湾沙滩、天津海边度假区、潮音寺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等等。
大沽口炮台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
是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大沽口炮台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大沽口炮台饱经沧桑,几经兴废,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教育后人“勿忘国耻”,牢记“落后挨打,科技兴国”的信条。
但就大沽炮台现状看来,其利用和保护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例如为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塘沽区政府曾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人力、财力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工作大多停留在基础调研、保存遗址的层面上.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怎样挖掘大沽炮台的深层价值并加以宣传来更好的对炮台进行物质和文化方面的双重保护是当务之急;此外,滨海新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高速运转下的传统历史的丧失已经引起了城市规划师和经营者的普遍关注.对传统历史文化保护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对大沽炮台的保护和利用给予足够重视,依法保护,不可盲目拆改,造成不必要的文物损失。
五、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大沽炮台”词条
2、中华网《大沽炮台的历史诉说》 2005-04-01
3、《大沽炮台》作者:于辉张东甲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