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心理发展的实质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心理的全程发展;2心理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3心理发展存在自身特性和个体差异,并受社会规律支配。
二人类心理发展的三个特点:(1)有意识的心理;人的心理具有目的性、意识性和能动性。
(2)社会性的心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劳动是社会性的,劳动在人的心理产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有语言功能的心理。
语言是人类心理的工具,中介,它影响人的心理。
三心理发展的模式模式1:同起点、不同发展速度,最后在不同时间达到同一水平。
如同身高的人。
模式2:同起点、不同发展速度,最后在同一时间达到不同水平。
如智力。
模式3:同一发展速度,但最后的水平不同。
如儿童的语言发展和知识学习。
模式4:随年龄增长而出现不同的速率,一般是先快后慢。
四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四大基本问题1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心理发展的动力或内部矛盾3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4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二)四大关系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4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的关系五遗传的作用遗传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遗传在心理发展中作用的研究:1家族研究;2双生子研究;3遗传病研究;4动物行为学和社会生物学的研究遗传作用对不同人体机能有不同:对生理机能发展影响大,对心理机能发展影响小;对流体智力影响大,对晶体智力影响小;对气质影响大,对性格影响小;对无意识的行为影响大,对有意识的行为影响小;对生理需要、情绪影响大对社会需要、情感影响小。
习性学研究习性学(ethology)是一门结合动物学、生物学和比较心理学知识,对自然环境中动物行为作精确观察,并对行为中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理论描述的交叉科学。
研究对象是行为的发生原因和功能,任务是揭示动物行为模式中的规律以及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重点是通过自然观察对行为作完整的详尽的分析。
儿童发展心理学讲义

论绪第一章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儿童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模式,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一、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又可以分为两支:一支是从心理的种系发展来研究,即从动物演化到人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即研究动物的心理和行为的实质,称为动物心理或比较心理学。
一个是人类心理的进化进程,即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
称为民族心理学。
一支是从心理的个体发展来研究,即从出生到老的过程,称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成熟(0—17、18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所谓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它包括:1、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发展的方向、顺序。
这种发展方向、顺序是带有客观规律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规律地出现各自特有的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准确地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
儿童的心理因人而异,但个别差异的表现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人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概括为三个W:What ? When ? Why?What:“是什么”,即揭示或描述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模式或特征。
When :“什么时间”,即这些模式或特征发展变化的时间表。
Why :“什么原因”,即对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其形成的各种因素。
具体地说,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如,儿童的身体动作是怎么样发展变化的,儿童的语言是怎么样发展的,儿童的认知、社会性、情绪及道德是怎么样发展的,等等。
阶段复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3.具体运算阶段——初步的逻辑思维(7—12岁)
特点: (1)思维具有可逆性 (2)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 (3)能够完成序列化的问题 (4)思维的去自我中心性 (5)掌握了群集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阶段(12—15岁)
特点: 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 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能对命题进行 运算。
(五)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第三节 小学儿童感知的发展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 2.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的反映。
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 2、物理环境 关于客体的物理经验----是对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 数理的逻辑经验----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 3、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4、平衡——决定因素 平衡是一种调节者和主要的工具。 平衡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
皮亚杰(1896—1980) 是瑞士当代最著名的儿童心 理学家或发生认识论专家。 主要研究儿童认识、智力或 思维的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一种结构,而且这种结构从出生到成 熟一直处于不断编织、演进和递进的过程中。 (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完善、由较低 水平过渡到较高水平的过程。)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认知:就是人的认识活动,指人们如 何获得、存储、转换、运用以及沟通 信息的过程。
○广义地说,指人的认识活动,包 括注意、知觉、学习、思维和记 忆。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流派第一节成熟势力说【案例分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 48 周起每天作 10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 6 周。
到第 52 周,他能熟练地爬上 5 级楼梯。
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 53 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
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这个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分析要点: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
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观点辨析】你认为以下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1.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说明遗传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都上中班了,老师应该教他多识字,多做数学题。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说一、华生的环境决定论1.理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环境教育的机械作用的结果。
2.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J· B· Watson)在他的著作《行为主义》中有一段著名的论点——“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
”(1)他认为儿童是被动的个体,其成长决定于所处的环境。
儿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教育者负有很大的责任。
(2)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训练而习得的,给儿童以什么样的训练,就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什么样的人。
(换言之,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环境中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人类的行为来自学习,而学习的决定因素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因此人的行为也可以控制。
)3.儿童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中学习而得的吗???两个实验:实验1:华生等以一个11个月大的小男孩为被试,看能否通过条件作用让他对小白鼠产生恐惧。
儿童心理发展与儿童玩具设计

智能电子玩具电路设计要点 总体方案的设计与选择 1.方案原理的构想 (1)提出原理方案 提出原理方案关系到设计全局,应广泛收集与查阅有关资料,广开思路,开动脑筋,利用已有的各种理论知识,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以便作出更合理的选择。所提方案必须对关键部分的可行性进行讨论,一般应通过试验加以确认。 (2)原理方案的比较选择 原理方案提出后,必须对所提出的几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依据性能、成本、体积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才能最后确定使用何种方案。 2.总体方案的确定 为了把总体方案确定下来,必须把每一个框图进一步分解成若干个小框,每个小框为一个较简单的单元电路。
演讲完毕,感谢观看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汇报人姓名
06
儿童玩具设计原则要求与设计思路 在玩具的开发设计中,就如何把儿童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家长的愿望和市场竞争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儿童玩具是我们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儿童玩具设计考虑的四个主要的要素。
心理学关于毕生发展的一些知识(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

⼼理学关于毕⽣发展的⼀些知识(⼉童、青少年、中年、⽼年)[原创] ⼼理学关于毕⽣发展的⼀些知识(⼉童、青少年、中年、⽼年)第⼀节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理发展的实质⼈的发展是指⼈类⾝⼼的⽣长和变化。
在⼈的整个⼀⽣中,⽆时⽆刻不在经历着发展和变化。
但是,各个时期发展变化的速度却是不同的,有时会像惊涛骇浪⼀样奔腾汹涌,⽽有时则会像涓涓溪流静静地流淌。
⼈的⼼理发展是⼈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理现象有时⾮常微妙,复杂多变⼜不易直接观察。
传统的⼼理学观点认为,⼼理的发展主要包含三个⽅⾯:其⼀是动物种系进化过程中⼼理的发展;其⼆是指民族⼼理的发展,即⼈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理的发展;其三是指个体的⼼理发展,即个体从出⽣到衰⽼过程中的⼼理发展。
发展⼼理学也分为⼴义和狭义两个⽅⾯,前者包含上述三个含义,研究上述三个⽅⾯⼼理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后者则主要指个体发展⼼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到衰⽼的整个过程中的⼼理发展和变化规律的。
⼀般来说,⼼理的发展是由低级到⾼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从这个观点来看,个体从出⽣到青年初期这⼀阶段,是⼼理发展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因此,这⼀阶段常常被作为研究个体⼼理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
传统的⼼理发展观点认为,从婴幼⼉期到青年初期是个体的形成阶段,成年期是稳定阶段,⽼年期是衰⽼和死亡的阶段。
然⽽,实际上⼼理的发展并不是随着⽣理的成熟⽽告终结,⼼理的发展是从个体出⽣到成年再到⽼年的持续过程。
尽管在18世纪就有⼈提出了这个观点,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理毕⽣发展的观点才被⼈们普遍接受并重视。
毕⽣发展的观点主要是:(1)⼈⽣的发展,除了⾝体在⽣物意义上的发育、成熟以外,是⼀个伴随⼈的⼀⽣的过程,其⾏为的变化过程贯穿于从胎⼉期到死亡的全部⼀⽣中,⾏为变化过程反映了个⼈的不同⾏为表现增强和减退的情况。
例如,⼈进⼈⽼年以后,⾔语能⼒往往继续加强,⽽⾝体的灵活性却减退了。
但是,对那些在不断学习和提⾼的⼈来说,当⾔语和操作结合起来时,在其⼀⽣⾏为变化中仍然呈普遍增强的趋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学前儿童不是浓缩后的“小大人”,其来自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顺 序性和方向性。也就是说儿童在某一年龄阶段会表现出该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这种 年龄特征带有客观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 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
(一) 生物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 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主观因素 等,现代心理学主要关注这些因素是如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
1. 遗传素质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素质是指人 类从祖先那里遗传来的与生俱来的生物特性,如人体的形态、机体的构造、血型、头发和 神经系统等特征,其中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
1. 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笼统地说,包含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包括 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
2.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
儿童心理活动的各种心理成分或因素之间既是不可分割的,又是对立统一的。 儿童心理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又是互相依存的。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 心理的实质
①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②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③ 心理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 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2) 心理的分类
① 心理过程。 ② 个性心理。
2. 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领域
(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0—6岁)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 科学。由于学前儿童处于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初期,其心理的变化和发展与生理、 动作、社会性活动等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其研究也不仅仅局限于心理过程和个 性心理两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主要包括: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心理发展的实质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心理的全程发展;2心理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3心理发展存在自身特性和个体差异,并受社会规律支配。
二人类心理发展的三个特点:(1)有意识的心理;人的心理具有目的性、意识性和能动性。
(2)社会性的心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劳动是社会性的,劳动在人的心理产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有语言功能的心理。
语言是人类心理的工具,中介,它影响人的心理。
三心理发展的模式模式1:同起点、不同发展速度,最后在不同时间达到同一水平。
如同身高的人。
模式2:同起点、不同发展速度,最后在同一时间达到不同水平。
如智力。
模式3:同一发展速度,但最后的水平不同。
如儿童的语言发展和知识学习。
模式4:随年龄增长而出现不同的速率,一般是先快后慢。
四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四大基本问题1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心理发展的动力或内部矛盾3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4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二)四大关系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4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的关系五遗传的作用遗传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遗传在心理发展中作用的研究:1家族研究;2双生子研究;3遗传病研究;4动物行为学和社会生物学的研究。
遗传作用对不同人体机能有不同:对生理机能发展影响大,对心理机能发展影响小;对流体智力影响大,对晶体智力影响小;对气质影响大,对性格影响小;对无意识的行为影响大,对有意识的行为影响小;对生理需要、情绪影响大,对社会需要、情感影响小。
习性学研究习性学(ethology)是一门结合动物学、生物学和比较心理学知识,对自然环境中动物行为作精确观察,并对行为中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理论描述的交叉科学。
研究对象是行为的发生原因和功能,任务是揭示动物行为模式中的规律以及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重点是通过自然观察对行为作完整的详尽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儿童懂得了数的序列和组成的法则,就会懂得3的前面 是什么数,3的后面是什么数,懂得3就是1+1+1,而9 则是3+3+3,并且懂得9/3=3等等关系。儿童从数学的 结构上理解了这些关系,懂得了要素之间的基本规则 后,表明了他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发展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可以说成“是由决定要素之间 联系的基本规则的获得或变化组成的”。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发展是个体随年 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 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 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 的连续而稳定的变化。 • 也就是说:发展是指个体生命全程中系 统的和连续性的变化。
• 人的发展是指人在生命过程中所发
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 的变化过程。
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4.从零乱到成体系 3.从被动到主动 2.从具体到抽象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1、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
•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 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 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 定顺序进行。
第二,不是所有的内部变化都可以称为发展。
我们列举的空间变化、非空间变化和周期性变化虽然具有
可逆性,但都不具备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特性。 即使是内 部的、稳定的、持久的变化,也不能一概称为发展。
例如,当你从明处走入暗处,视网膜上的光化学物质 会发生变化,使视觉感受性大大提高了,这就是众所 周知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走入明处,才会发生过 程相反的明适应。这种内部变化是为了重建机体的正 常平衡,其最终结果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些也不 能称之为发展,尽管它是内部变化过程。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 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 实质
• 一、发展的概念 • 二、发展的主要特点 • 三、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关键期
一、发展的概念
有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走路,中 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它 是什么动物?
人
• 相关名言 • 1.创举促进创造力的发展。——歌德 • 2.智力的发展是全面的,自发的。—— 爱默生 • 3.勇敢是一种基于自尊的意识而发展成 的能力。——拿破仑 • 4.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 终点是宗教。——杨振宁
发展的内涵:
• 第一、发展使一种变化 • 发展是一种变化,但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唯 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 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 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性质的变化,由一种 状态到另一种状态.
第三、发展是一种连续性 的变化
•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种连续、渐进的过程。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个体整个心理 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当某 一种心理活动在发展变化之中而又未出 现新质变时,它就正处于一种量变的积 累过程。这种一定的心理变化在未达到 新质变而进行着的孕育更新的质的量变, 就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 5.对知识的每次运用,同时也就是知识 的发展和深入。——苏霍姆林斯基 • 6.地外文明的探索不仅是宇宙探索的一 部分,同时对人类的进化和科技的发展 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周海中 • 7.绝对美的标准是不存在的,并且也不 可能存在。人们对美的概念在历史发展 过程中无疑地变化着。——普列汉诺夫
• 发展是哲学术语,指事物由小到大,由 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 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原因 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 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唯 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 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 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的本质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 事物代替旧事物。
• 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 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 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可概括为动作发 展的头尾律、近远律,体现在每个儿童 身上,都是如此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阶 段 性 ? 连 续 性 ?
阶 段 性 ? 连 续 性 ?
• 连续性是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 的过程。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发展变化从开始到成熟大致体现 为:
• 一是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 变; • 二是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 动性演变; • 三是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 质演变; • 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 二、发展的主要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
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这 种变化是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发生在个体之外的
变化不能称之为发展。
例如,当你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 空间位置和房间里的家具肯定地变化了, 但你本人并没有得到发展。因为空间变化 纯粹是外部的。即使是非空间变化,凡属 于外部的关系也不构成发展。例如,当儿 童入学后,他们的父母成了学生家长。我 们并不认为这些家长发展了。
一个三岁儿童会唱一个四岁儿
童会背乘法口诀,也并不说明这孩子懂得了数的 组成。所有这些内部的、持久的、稳定的变化, 只是靠模仿和强化,一种机械的学习积累,并没 有进入意义的理解水平。只有当儿童把所学习的
知识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联系起来,才
• 一是指心理的前后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 系,先前的发展是后天发展的基础,而后 天的发展是先天发展的结果; • 二是指心理的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原 先的发展水平并不是简单地消亡,而是被 高一级的水平所整合和包容。先有量变,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
• 阶段性是指学前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 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 质的心理特征。学前儿童从出生到成熟 大约经历了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 幼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