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余映潮
马说》余映潮 课堂实录

马说》余映潮课堂实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马说》这篇文章。
在研究这篇文章时,我们需要做到两点:诵读和积累。
首先,我希望同学们能朗读一遍这篇文章,让我感受一下你们是如何读这篇文章的。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写马的遭遇来表达深深的感叹。
我们需要抓住一个关键词:“语气”。
通过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出对千里马的同情之情。
同学们可以拿起笔,听我朗读,然后做上记号。
在我的朗读中,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我在句子内部停顿的地方呢?现在,让我们来试一试,同学们可以自己朗读一遍,大声点。
不过要注意,不要读得太快,特别是在“呜呼”的前面要停顿一下,以表达出作者的愤慨。
除了停顿,我们还可以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
在《马说》这篇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就是“不”。
同学们可以数一下这个词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在朗读时,要注意把这个词读好,因为它表达了作者的不平和千里马的遭遇。
最后,我们还需要注意句末的叹词,例如“也”。
通过读好这些叹词,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出文章的语气。
同学们可以结合前面研究的停顿和关键词语的方法,来朗读这篇文章。
记得要慢一点读,各自读好自己的部分,不要受到旁人的干扰。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语气和节奏。
在研究精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表现出文本中的不同语气。
在第三段中,排比的语气和作者的愤慨都需要很好地表现出来。
老师引导学生模仿食马者的语气,表现出对马的鄙视和不屑。
学生们积极参与,试图找到不同的语调和表达方式。
老师指出文章中的一些小缺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文本。
最后,三位同学上台演读,展示出自己的亮色。
首先,我们要进行听记积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不好理解的词语,例如“奴隶人”指的是下等人、仆人、仆役、最底层的劳动者;两个不好懂的“其”中,前一个可以理解为“难道”,后一个应理解为“那是”或“大概”;“马说”的“说”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类似于现在的议论文;“马之千里者”的“之”在这里表示“强调的意味”;“不以千里称也”的“以”在这里作“因为”讲,不因为它可以跑千里而著称;四个没有注释的词分别是“虽”、“是”、“等”和“安”,分别意为“即使”、“这”、“相同、一样”和“怎么”。
《马说》教案4篇

《马说》教案4篇《马说》教案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马说》教案篇1 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培养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现实。
3、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的关系,领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体会作者的感情2、掌握“说”的文体特点,学习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2、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
“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预习成果展示1、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指导朗读划分节奏。
2、字词学习:祗(zhī)骈(pián)食(sì)3、作家作品:关于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自号昌黎先生,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补充理解词语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2、全班交流:(1)、重点词: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临:面对。
(2)、一词多义: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食不饱:吃。
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3)、通假字:(1)、食马者不只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同饲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xiàn 同现表现出来(3)、其真无马邪邪yé同耶表示疑问,吗3、翻译课文,要做到字字落实,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
《马说》优秀教案(通用10篇)

《马说》优秀教案(通用10篇)《马说》优秀教案(通用10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马说》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马说》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
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
“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2、全班交流:⑴重点词: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虽: 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用。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食不饱:吃。
其: A、其真无马邪: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初中文言文《马说》教案(两课时)

初中文言文《马说》教案(两课时)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文言文《马说》教案(两课时),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2、翻译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积累字词翻译课文朗读背诵〖教学设计〗一、导入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二、正音正字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
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马说》。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等。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比较、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马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马说》。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对新课进行导入。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马说》,理解文意,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马说》。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评价。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朗读背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表现,评价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回顾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互动情况,思考如何营造更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2. 教学方法:反思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或尝试新的教学策略。
《马说》教案【优秀9篇】

《马说》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9篇《马说》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语文马说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2、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教学设想】1、本课教学结构按“感知与积累──探究与发现──应用与提升”三个环节设计。
这三个环节是逐层推进的关系。
第一环节主要是教学出文言文的语体特点(基本的文言知识主要在本环节落实),第二环节主要是通过语言品味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寓意探讨要有现代意识);第三环节主要是通过与作者进行虚拟对话,引导学生深入地、有创意地理解文本。
要讲出韩愈作品的味道。
2、设计要朴实中见新意,课件使用要精当。
3、板书要少而精,字迹要工整。
4、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5、教学思路要清晰。
本课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15分钟,第二板块10分钟,第三板块10分钟,留5分钟机动,主要是使效果特好的环节酣畅淋漓一些。
6、由于是比赛课,因此每个环节要有亮点,结课前应有高潮。
【教学过程】(导语执教者自行设计)一、感知与积累1、解题(教师解释《马说》之“说”)。
2、学生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种马,主要是写了哪种马。
3、学生二读课文,圈出课文中“千里马”字样。
4、请学生念出有“千里马(千里)”字样的句子(课文第一段与第二段每一句都有“千里马(千里)” ),并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些句子的意思、。
(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解,通过查阅工具书、互相研讨,力求自己解决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重点句子和难句,必要时教师补充订正。
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以后教学的基础。
)(亮点之一)5、指导朗读重点段落。
二、探究与发现1、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和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教案:《马说》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读诗歌《马说》的意境和主题。
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围绕“马”这个词汇进行讨论,并了解学生对马的印象。
2. 提问学生,为什么我们对马感到好奇和敬畏?引出该诗的主题。
呈现:3. 教师朗读《马说》,并让学生跟读。
强调诗歌朗读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的情感表达,引发学生的共鸣。
解读:4. 师生共同解读《马说》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观察诗歌中使用的具体语言和形象描绘,分析诗歌的内涵。
探究:5. 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诗歌中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尸山血海”、“马背上的风”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形象的象征意义。
拓展:6.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马”是否只指代马匹,还是代表着其他意义?让学生举例解释。
表达:7. 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巩固:8. 师生共同讨论,难点与疑惑,确保所有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该诗的主题和理解方法。
评价:9. 设计一项小练习或问答活动,检验学生对《马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延伸:10.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其他诗歌或文学作品,通过类似的分析方法,理解和解读其中的意境和主题。
总结:11.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升,并引导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能够带来的思考和启迪。
展望:12. 提醒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和学习中,要注意多角度解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发现其中的美与智慧。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在刚才的课堂中,我们一起学习了现代诗人余秋雨先生的《马说》这首诗。
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和讨论,我们深入探究了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并分析了其中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接下来,我将继续为大家展开《马说》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聚焦于《马说》的意境和主题。
马说 教学实录

常丽梅:《马说》课堂教学实录【借鉴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设计】【课前动画欣赏——《汉字的演变》】师:刚才,我们通过这个动画,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
因为有了汉字,我们才能借助汉字这个载体,了解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让我们带着对祖先的感激,走近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首先,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有关的文学常识。
【播放课件——作者简介(填空)】师:请一名同学来完成。
生:韩愈(768~824)唐代诗人、文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倡先秦两汉的文章,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好。
希望大家能熟记于心。
那么,谁能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标题——马说?生:“马说”即“说马”,说是古代一种文学体裁。
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跟我们学过的“爱莲说”的说,是一个意思。
师:很好。
【教师结合课件说明】“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相近。
“马说”即说马、论马.常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我们学过的《爱莲说》,就是——说莲可爱。
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又如,柳宗元有一篇文章叫《捕蛇者说》,就是——说说捕蛇者的事,柳宗元借说捕蛇者的不幸经历,揭露赋税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老百姓不堪其苦。
那么,韩愈借说马的事来说什么呢?本节课的学习分三个板块:诵读·积累·领悟(大屏幕显示)。
接下来我想请三名同学来读课文,每人读一段,看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
【生读课文】师:诵读的第一要求是:读准。
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做到不添字、不落字。
谁能帮刚才读的同学订正一下字音?生:“食马者”的“食”读做sì。
“才美不外见”是通假字,通“现”应读成xiàn师:对了。
大家要注音文中的“食”字的读音。
除了读准,还要读出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马说》余映潮课堂实录《马说》课堂实录余映潮别出心裁读课文。
师:这节课学习《马说》。
《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诵读,积累”。
我想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感受同学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
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
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大屏幕显示)。
我们第一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
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
(师范读课文)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自己朗读,大声点。
(生齐读)师:读快了,再来一遍。
(生再齐读)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
特别是“呜呼” 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
“食(sì)马者” 不是“食(shí)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
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
我们第二步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
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生:?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个“不” 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
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
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
好,开始。
(生朗读)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大屏幕显示)。
听老师读。
(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
再看第二个“也”。
(老师示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 表现出不平的语气。
(老师示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个“也” 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
好,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的语气,注意句末虚词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再自己试着按这三种要求来朗读。
(生按要求朗读)师:好,女生读第一段,要注意全段的语气(包括惋惜的语气)。
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一起读。
要大声地朗读,要把握节奏,不要往前赶。
(生再按要求朗读)师: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
这一次学习,要学会表现精段里的语气。
第三段写得非常好,它里面包含了多种语气。
你们看,前面有虚词的句子,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呢;“策之??”、“食之??”、“鸣之??”,这里是排比的语气;“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这是对食马者嘴脸的勾画,要很好地表现食马者“天下无马” 的语气;然后停顿一下,表达作者的愤慨,到后来“其真不知马也!” 好像是数着读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听老师读一下。
(老师示读第三段)师:大家来学一遍。
(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第三段)师:为了把这一段读好,我还要问一下大字,食马者是一副什么样的嘴脸?这么好的马在面前,他为何还说“天下无马”?你们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体会来模仿一下“天下无马” 这几个字的语调呢?或者是低沉的,或者是高昂的,总之,是瞧不起马、鄙视马的语气。
它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没有同学来试一下?(一学生举手朗读)师:你不像食马者!(学生笑,又一学生举手朗读)师:读得好!还有谁来读?老师试了一下,可以有好多种读法。
(又一学生举手朗读)师:这可能是在叹气,食马者感叹世上没有好马了。
读得很好!还能不能读出一种专横的语气呢?(师示读“天下无马”)师:下面我们再来将最后一段读一遍。
(生齐读)师:这里有一个小缺点,就是“天下无马” 后面要停顿一拍,然后再“呜呼”(生笑),“天下无马呜呼” 那就不好听了。
再来,“策之??” 读──(生齐读)师:这里又有个缺点,“呜呼” 一点劲也没有,(生笑)再来。
“呜呼” 要感叹,既要停顿又要“呜呼”。
(生笑)“策之??” 读──(生齐读)师:这就可以了。
下面就要准备自己演读,过会儿选三位同学出来在这里演读。
(生准备)师: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三位同学在前面读,三个小韩愈来朗诵你的文章。
(三个同学上台,分别读第一、二、三段)师:读得很好!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儿不敢开出自己的亮色,怎么能够立身于烂漫的春光中呢?” 你们就是美丽的花朵,敢于开放出自己的亮色!好,咱们“诵读” 就到此为止,下面是“积累”。
第一步叫做听记积累(大屏幕显示)。
“听记”,听老师讲解并记录。
有这样几个地方要记下来:一个不好懂的“奴隶人”。
“奴隶人” 是什么?有的同学说是指囚犯。
不,这里指的是下等人、仆人、仆役、最底层的劳动者。
第二个地方,是两个不好懂的“其”。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这两个“其” 不是平常意义中的“其”,前一个“其” 可以理解为“难道”,第二个“其” 应理解为“那是”,或者是“大概”。
还有三个很难理解的字,“马说” 的“说”,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文章的体裁),好像现在的议论文。
那么“马说” 就是“说说马的事”,“谈谈马的事”,“议议马的事”。
第二个字,“马之千里者” 的“之”,这一个“之” 在这里表示“强调的意味”,实际上这五个字就是“千里马”,但是读起来不好听,而“马之千里者” 读起来有韵味,好听,所以“之” 就有“强调的意味”。
第三个字,“不以千里称也” 的“以” 字,这个“以” 字注释里没有讲清楚,它说意思是“不以千里著称”,但没有解释“以”。
“以” 在这里作“因为” 讲,不因为它可以跑千里而著称。
有的地方也把它翻译成“不拿千里马的称号来称呼它”,但就现在的注释来看,它含有“因为” 的意思,不因为它日行千里而著称。
还要注意四个没有注释的词:“故虽有名马” 的“虽”,一般来讲,不把它翻译成“虽然”,而翻译成“即使”,“故虽有名马──即使有名马”。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的“是”,应作“这” 讲。
“且欲与常马等” 中的“等” 是“相同,一样” 的意思,“安求其能千里也” 的“安”,“怎么” 的意思。
第二步是辨析积累(大屏幕显示)。
这是你们的活动了,怎么辨析呢?文言课文中有很多的词是反复地用,有的时候就表现出同形状但意义不同的情况,我们称之为一词多义。
下面你们做一个这样的活动,每个人找一组这样的词,两个字的形状是一样的,如两个“之”,两个“也” 等,但是它们的意义不同。
要一组一组地找,开始。
(学生在课文中找,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学生把探索的结果写下来)师:好,我们再做一个活动,在你认为同形不同义的词上画个圆圈,并用线连起来。
(学生画圈连线)师:现在就开始交流我们的学习所得。
生:“食(shí)” 和“食(sì)”,第一个是“吃” 的意思,第二个是通假字,通“饲养” 的“饲”。
师:一个“食(shí)”,一个“食(sì)”,形同,义不同,音也不同。
生:“不以千里称也” 和“策之不以其道”,前一个“以” 的含义是“因为”,后一个“以” 是“按照” 的意思。
师:两个“以” 不同,这是第二组。
生:“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 可以理解为“难道”,第二个“其” 应理解为“那是”。
师:好!三组了,还有没有?生:“策之不以其道” 和“执策而临之”,第一个“策” 是“鞭打” 的意思,第二个“策” 是“鞭子” 的意思。
师:四组了,还有!生:“安求其能千里也” 和“策之不以其道” 的“其” 不同,第一个“其”指的是“也许,可能”,第二个“其” 指的是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师:这里要注意一下,“安求其能千里也” 中的“其” 还是指的马,“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你再考虑一下。
生:“故虽有名马” 和“虽有千里之能” 的两个“虽”,前一个是“虽然”的意思,第二个是“即使” 的意思。
师:“虽然” 和“即使” 都可以翻译成“即使”,这两个词的词义可以说是一样的。
好,再来!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和“策之不以其道” 的“之”,前一个是“的”,后一个是“它,代千里马”。
师:两个“之” 不同,请坐。
生:“千里马常有” 和“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的“常” 不同。
师:大家看,又是一组!还有!老师给你们提示一组。
“而伯乐不常有” 的“而” 是“然而”,“执策而临之” 中的“而” 则表示两个承接的动作,这两个“而” 也是不同的。
还有一组。
“千里之能” 的“能” 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的“能” 不同。
前一个“能”指的是“能耐”,后一个则是“能够” 的意思。
你们看,我们通过这种辨析词义的活动可以找出很多组词义不同的词。
反之,我们还可以找出很多组词义相同的词。
它的方法就是两两相比,甚至三个相比,四个相比。
大家看课后练习的设计,就是这样比出来的。
因此你们熟悉了这个操作方法之后呢,自己也就可以编练习了,就能找出很多组词义不同的词。
好,这就叫“辨析积累”。
第三,翻译积累(大屏幕显示)。
自己现在对着课文把它用说话的方式译说一遍,不要读,把它讲成白话文。
好,开始讲。
(学生开始译说)师:好,下一步是“背读积累”。
这篇课文要背下来,背诵课文要讲究科学性。
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窍门:首先想一下课文共三段,这是它的三个层次。
第一段是亮出作者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第二段是摆出千里马的遭遇,摆现象;第三段点出千里马之所以有这样的遭遇,是因为食马者不懂什么是千里马,点实质,这样就理解了课文大致的脉络。
这样还不够,你们记不记得老师说《马说》中有?个“不” 字,那么就要抓住这?个“不” 字来背课文。
第一段的圆个“不” 是讲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由于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就不以千里而称。
第二段有缘个“不” 字,由于食马者不懂怎么样食千里马,所以千里马就“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这是食马者与千里马的关系。
最后一段有源个“不” 字,写的是食马者与作者的关系。
食马者是那样地不懂得辨别千里马,因此作者非常愤慨。
抓住“不” 字来背课文,就比较顺理成章了。
下面根据老师的提示,开始背课文。
(学生开始读背)师:好,现在把课本合上再来背。
(学生开始自由默背)师:好,现在试一下。
(学生开始齐背)师:绝大多数同学都可以背下来了。
老师还要讲几句话,这篇《马说》其实讲的不是马,表面写马实则写人。
千里马就是那不被重视的人,食马者就是不会用马的人,伯乐就是识马的人,这是一种比喻的写法。
整篇文章用“不” 字串起来,通过亮观点,摆现象,点实质,表达了作者呼唤伯乐的情感。
作者他不是真的在写马,他是在呼唤知马的人出现!这一节课,我们从“诵读”、“积累” 两个方面对课文进行了体味与研讨,学习了《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