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肉桂的质量标准研究
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的鉴定分析

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的鉴定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的鉴定方法。
方法:分别对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的来源、性状、显微观察、薄层色谱、桂皮醛检查、内酯类检查进行鉴定,对比分析二者的差异性。
结果: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在来源、性状、显微镜观察结果、薄层色谱结果、桂皮醛检查结果、内酯类检查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
结论: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存在较大的差异,临床用药时要仔细鉴定,以确保用药安全。
【关键词】中药肉桂;食用桂皮;鉴定中药肉桂为樟科植物,与食用桂皮同属,且二者的功效与外形也极为相似,难以辨别,导致市面上有不良商家常用食用桂皮冒充中药肉桂[1]。
但事实上,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中药肉桂为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食用桂皮品种繁多,为樟科植物阴香、细叶香桂及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树皮,不可混用[2]。
基于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的鉴定方法,分别从来源、性状、显微观察、薄层色谱进行鉴定,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一般材料从不同药材店中购买中药肉桂(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与食用桂皮(樟科植物阴香的干燥树皮)各1份,每份10g,各取1份用中药粉碎机磨成粉末,备用。
1.1.2 试剂试剂包括乙醇、0.1%浓度的二硝基苯肼、75:25的石油醚-醋酸乙酯、10%盐酸苯肼液、甘油、异羟肟酸铁试剂、水合氯醛、氯仿,桂皮醛标准对照品。
1.1.3 仪器仪器包括显微镜、中药自动粉碎机、双槽层析缸、硅胶薄层板、常规玻璃器皿。
1.2 方法1.2.1 性状鉴定法观察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的外形、气味,测量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的厚度、硬度、脆度。
1.2.2 显微观察鉴定法横切面观察:用清水浸泡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12h后取出切片,置于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粉末观察:取少许中药肉桂粉与食用桂皮粉,置于载玻片上,加水合氯醛,于酒精灯上加热,透明化后加2滴甘油,用显微镜观察。
1.2.3 薄层色谱(TLC)鉴定法取中药肉桂粉与食用桂皮粉各2g,加入5ml石油醚(60~90℃),振摇混匀,于室温下放置4h,过滤后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 肉桂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肉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肉桂的商品规格等级。
本标准适用于肉桂中药材生产,流通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商品规格等级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GB/T 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SB/T 11094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SB/T 11095中药材仓库技术规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32号)SB/T 11173-2016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通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某些术语和定义。
肉桂 Cinnamom Cortex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
春季或秋季剥取,阴于,除去杂质及粗皮。
肉桂规格 Cinnamom Cortex specification肉桂药材在流通过程中用于区分不同交易品类的依据。
肉桂等级 Cinnamom Cortex grade在肉桂药材各规格下,用于区分肉桂品质的交易品种的依据。
板桂 Cinnamom Cortex lignea board从肉桂大树主干上环状剥取经加工制成扁平板状的桂皮。
桂通 Cinnamom Cortex lignea whole从肉桂树上剥取的薄皮制成单筒状或双筒状卷起的桂皮。
桂心Cinnamom Cortex lignea scraped外表栓皮层已被刮除干净的桂皮。
桂芯条 Cinnamom Cortex lignea scraped stick刮去外表栓皮后加工成长7 cm~10 cm、径围3 cm~4 cm且单筒状卷起的桂皮,也称烟仔桂。
4 规格等级表1肉桂商品规格等级划分表规格等级性状描述板桂统货板状,板边平整,长38.0~42.0cm,宽10.0cm~15.0cm,厚度大于0.6cm,重0.26~1.04kg。
中药肉桂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探究

中药肉桂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探究摘要:目的:探究中药肉桂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方法:通过调查2000年-2015年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发表过的肉桂提取成份及药理作用的相关文章,并进行系统性的检索和整理。
结果:结果指出,从中药肉桂中提取的成份主要由肉桂醛组成,其药理作用多由抗氧化、降低血糖、防止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
结论:目前,临床在开发新药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对于中药肉桂的药物成分及药用价值也研究相对透彻。
但是在分离药物,提高提取率及其药理活性方面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药肉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The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to explore Chinese medicine cinnamonCui-jiao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CM,Hunan Changsha,410005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innamon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Methods: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in 2000-2015 published in electronic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of cinnamon extract ingredi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related articles,and systematic retrieval and finishing. Result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gredients extract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innamon is mainly composed of cinnamic aldehyde and its pharmacological action by oxidation,reduce blood sugar,prev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ncer,etc. Conclusion:at present,clinical has wide prospec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the drug ingredients and medicinal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innamon also relatively thorough research. But in the separation of drugs,improve the extraction yield and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on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innamon;Chemical composition;Pharmacological effects肉桂又称作桂皮、牡桂,为樟科樟属植物。
桂枝、肉桂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研究

桂枝、肉桂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研究摘要:本文旨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桂枝与肉桂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两者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为临床应用及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方法上,我们采用了先进的HPLC技术,通过特定的色谱柱和流动相条件,结合适当的检测波长和温度,对桂枝与肉桂的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化学成分分析。
通过对指纹图谱的轮廓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了两者在化学成分上既存在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桂枝与肉桂的指纹图谱轮廓虽然相似,但各化学成分的峰面积存在显著差异。
桂皮醇、桂皮酸、2甲氧基桂皮酸在桂枝中的平均峰面积高于肉桂,而2羟基桂皮醛、香豆素、桂皮醛、2甲氧基桂皮醛在肉桂中的平均峰面积则高于桂枝。
这一发现为我们深入理解桂枝与肉桂在药效学上的差异提供了重要线索。
我们还进一步探讨了桂皮醛和桂皮酸峰面积的比值在区分桂枝和肉桂样品中的潜在应用。
该比值可以作为区分大部分桂枝样品(23)和肉桂样品(23)的有效指标,为药材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依据。
本研究通过HPLC指纹图谱技术,成功揭示了桂枝与肉桂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为两者的药效学差异研究提供了参考。
我们提出的基于桂皮醛和桂皮酸峰面积比值的鉴别方法,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桂枝与肉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以期更好地发挥其在中医药领域的重要作用。
Abstract:This article aims to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fingerprint of Cinnamomum cassia and Cinnamomum cassia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in order to reveal the difference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between the two,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quality evaluation. In terms of experimental methods, we adopted advanced HPLC technology and conducted detailed chemical composition analysis on the samples of Cinnamomum cassia and Cinnamomum cassia through specific chromatographic columns and mobile phase conditions, combined with appropriate detection wavelengths and temperatures. By comparing the contours of the fingerprint spectra,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both similarities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between the two.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fingerprint profiles of Guizhi and Cinnamon are similar,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ak areas of each chemical component. The average peak areas of cinnamyl alcohol, cinnamicacid, and 2-methoxycinnamic acid in cinnamon twigs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innamon twigs, while the average peak areas of 2-hydroxycinnamaldehyde, coumarin, cinnamaldehyde, and2-methoxycinnamical in cinnamon twigs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innamon twigs. This discovery provides important clues for us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armac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Cinnamomum cassia and Cinnamomum cassia. We further explored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the ratio of peak areas of cinnamaldehyde and cinnamic acid i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cinnamon twigs and cinnamon samples. This ratio can serve as an effective indicator to distinguish the majority of Guizhi samples (23) from Cinnamon samples (23), providing a new basis for medicinal material identific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This study successfully revealed the difference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between Cinnamomum cassia and Cinnamomum cassia using HPLC fingerprint technology,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pharmac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Our proposed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peak area ratio of cinnamaldehyde andcinnamic acid provides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 will continue to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Cinnamomum cassia and Cinnamomum cassia, in order to better leverage their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概述桂枝与肉桂,两者均为中药学中的常用药物,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其药效机制及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论肉桂

目录1、概述 (2)2、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特征 (2)2.1 形态学特征 (2)2.1.1天竺桂 (3)2.1.2阴香 (3)2.1.3细叶香桂 (4)2.1.4川桂 (4)2.2生物学特征 (4)3药用价值 (4)3.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4)3.2 降压作用 (5)3.3预防血吸虫病的作用 (5)3.4对血液的作用 (5)3.5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5)3.6其他作用 (6)4、中药材质量标准 (6)4.1性状 (6)4.2鉴别 (6)4.3含量测定 (7)论肉桂摘要:肉桂,樟科植物大多是具有香气的乔木或灌木。
常用中药"肉桂",即来源于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或粗枝皮。
干皮去掉表皮称为"肉桂心";采自粗枝条或幼树干皮称为"官桂"。
其主产于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关键词:肉桂常绿乔木樟科植物常用中药干皮。
1、概述肉桂又名玉桂、牡桂、菌桂、筒桂。
多分布于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是广西亚热带芳香药料植物中的“三宝”之一。
其树皮具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之功效。
2、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特征2.1 形态学特征乔木,高达20米,胸径20厘米;树皮灰褐色,有芳香气。
枝条圆柱形,茶褐色,无毛,幼枝炙少具棱角,初时略被灰白微柔毛,后毛被渐脱落。
叶互生或在幼枝上部者有时近对生,卵圆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7.5-15厘米,宽(2-5)3-5.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锐尖或宽楔形,薄革质,上面绿色,光亮,下面绿白色,晦暗,两面无毛,离基三出脉,中脉直贯叶端,侧脉自叶基5-10毫米处生出,斜向上弧曲,在叶端之下消失,与侧脉在上面稍凸起,下面却十分凸起,横脉波状,细脉网状,均在两面多少明显;叶柄长0.5-1.3厘米,腹面略具沟槽,无毛。
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长5-10厘米,多花,分枝,分枝末端为3-5花的聚伞花序,总梗长1-4厘米,与各级序轴疏被灰白细小微柔毛。
花白绿色,长达6毫米;花梗长4-6毫米,纤细,被灰白细小微柔毛。
中药肉桂的研究概况

w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科攻0424008-1G )中药肉桂的研究概况w陈家源 牙启康 卢文杰 谭 晓 黄云峰 赖茂祥(广西中医药研究院,南宁市 530022)=关键词> 肉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活性成分;中药=中图分类号> R 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4304(2009)06-0872-03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 i nna m o mu m cassi a P res l 的干燥树皮。
肉桂的嫩枝(桂枝)、幼嫩果实(桂丁)、叶亦供药用。
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2005年版收载品种。
历代本草中均列为上品,认为有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等作用。
中医作为治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阳虚眩晕,目赤咽痛,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奔豚,经闭,痛经药使用。
肉桂最早载于5神农本草经6,历代的医药书籍均有记载。
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2005年版一部收载含有肉桂的制剂55种,均是常用的中成药。
我国肉桂产量占世界肉桂产量的80%以上,广西、广东(区)两省肉桂产量占我国肉桂产量的95%以上。
肉桂历来都是广西、广东两省(区)的大宗出口药材,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肉桂的化学成分肉桂中主要含有挥发油,多糖,倍半萜及其糖苷,二萜及其糖苷,黄烷醇及其多聚体等多种类型的化合物。
1.1 挥发性成分 肉桂中含挥发油(桂皮油)1%~2%,油中含约50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桂皮醛,占全油的75%~85%,其他尚含有邻甲氧基肉桂醛、肉桂醇、肉桂酸、乙酸苯丙酯、冰片烯、龙脑、苯甲醛、香芹酚和香豆素等[1,2]。
1.2 多糖类成分 肉桂中含有由L-阿拉伯糖和D-木糖(4B 3)组成的肉桂多糖[3]。
1.3 倍半萜、二萜及其糖苷类约20个化合物 桂皮醇、桂皮醇葡萄糖苷、肉桂苷、锡兰肉桂宁、锡兰肉桂醇、肉桂醇A 和肉桂醇A 及其葡萄糖苷、肉桂醇B 及其葡萄糖苷、肉桂醇C 1、肉桂醇C 1葡萄糖苷、肉桂醇C 2、肉桂醇C 3、脱水锡兰肉桂宁、脱水锡兰肉桂醇、肉桂醇D 1及其葡萄糖苷、肉桂醇D 3、肉桂醇E 等[4]。
肉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肉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一、本文概述肉桂,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和调味香料,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学和食品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独特的香气和味道来源于其复杂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在药理作用方面表现出了多种生物活性。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肉桂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对其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肉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基于现代分析技术对其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以期为肉桂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第一部分,我们将系统介绍肉桂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多酚类化合物等,并阐述这些成分的结构特点和理化性质。
在第二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肉桂的药理作用,包括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前景。
在第三部分,我们将运用现代分析技术,如色谱分析、质谱分析、光谱分析等,对肉桂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以期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肉桂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对肉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的深入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肉桂的种植、加工、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理论依据,推动肉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肉桂的化学成分肉桂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药材,其独特的药理作用源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
肉桂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香豆素类化合物、糖类和其他一些微量成分。
挥发油:挥发油是肉桂中含量最高的一类成分,主要包括肉桂醛、肉桂醇、香豆素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肉桂特有的香气和味道,同时也是其药效的主要来源。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在肉桂中也有较高的含量,如肉桂黄酮、桂皮黄酮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香豆素类化合物:香豆素类化合物是肉桂中另一类重要的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这类化合物在肉桂的药理作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肉桂的鉴别要点

肉桂的鉴别要点:
肉桂的鉴别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外形:肉桂的外形呈槽状或卷筒状,长30~40cm,宽或直径3~10cm,厚0.2~0.8cm。
优质的肉桂颜色为红棕色,表面有细皱纹和横向突起的皮孔,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
2.香气:肉桂的香气浓烈,味甜、辣。
3.汤色:肉桂的汤色为黄色透亮,冲泡后叶片鲜活,基本能展开,显现红镶,手抓富有弹性。
4.滋味:肉桂的滋味是品质最重要的一个标准。
好的肉桂一入口满口茶气,劲道很足,甘很快,吞
饮下去感觉一股茶气从喉到肚都能渗透下去,茶气很足。
喝完之后,满口依然飘香,喉舌迅速回甘,不留任何苦涩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材肉桂的质量标准研究
金宏;张丹丹;于慧荣
【期刊名称】《中国林副特产》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建立中药材肉桂的质量控制标准. 测定不同产地10个批次肉桂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灰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挥发油含量、肉桂醛含量和抑菌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各指标的质量控制标准.测得了肉桂各指标含量平均值,其中水分为5.73%,总灰分为5.34%,酸不溶性灰分为3.34%,冷浸法和热浸法水溶性浸出物分别为0.56%和3.50%,冷浸法和热浸法醇溶性浸出物分别为1.25%和3.25%,挥发油含量为3.5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肉桂醛含量为0.30%,并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建议肉桂的质量标准暂定为:水分含量4.98%~6.47%,总灰分含量不得高于6.1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高于3.84%,冷浸法和热浸法水溶性浸出物分别不得少于0.51%和3.41%,冷浸法和热浸法醇溶性浸出物分别不得少于1.08%和
3.11%,挥发油含量不得少于3.4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肉桂醛含量不得少于
0.25%.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金宏;张丹丹;于慧荣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山东,青岛,266042;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山东,青岛,266042;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山东,青岛,26604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复方肉桂爽足液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 [J], 庞文生;林泗定;胡娟
2.中药材小血藤质量标准研究 [J], 张静雅;刘春花;马雪;王爱民;李勇军;王永林;孙佳
3.中药材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进展 [J], 赵云青;陈菁瑛;黄颖桢;张武君;刘保财
4.中药材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研究进展 [J], 赵云青;陈菁瑛;黄颖桢;张武君;刘保财
5.中药材毛茛和扬子毛茛质量标准研究 [J], 熊敏;龙滢;杨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