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答案___下编_______高中语文答题公式__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举例

宋词鉴赏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浣溪沙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
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
(2分)(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成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2、参考答案:(1)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
(得分关键:“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这些意象。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
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该点2分。
如果考生围绕“通感”这种特殊的比喻来作答,此点亦可给分。
)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
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该点2分)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作者辛弃疾__词派的代表,这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__开创的。
(2分)(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唐张继有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辛弃疾这首词中说“明月别枝惊鹊”。
[整合]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共50题
![[整合]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共50题](https://img.taocdn.com/s3/m/dcf27acf10661ed9ac51f3d3.png)
[整合]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共50题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牛宋·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注释)李纲,抗金名臣。
本诗作于他被排挤而谪居武昌时。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极言牛劳动重、收获多,“千”是实指。
B.第二句运用反问,强调牛积劳成疾后的境遇。
C.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赞美病牛高尚的品格。
D.全诗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却蕴含深意。
2.下列各句中“牛”的意象所寄托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尘事久相弃,沈浮皆不知。
牛羊归古巷,燕雀绕疏篱。
(李远《闲居》)B.雨歇河珠定,云开谷鸟还。
田苗映林合,牛犊傍村闲。
(李郢《夏日登信州北楼》)C.霜落牛归屋,禾收雀满田。
遥陂过秋水,闲阁钓鱼船。
(李建勋《田家三首》)D.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
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
(梅尧臣《耕牛》)3.本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A2.D3.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本诗用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头勤劳的、力耕至筋疲力尽却无人疼惜,只要能让众生吃饱不惜卧病残年的高尚的病牛形象,作者借咏牛来表达自己为了国家、百姓奋力抗金,哪怕身受排挤却依然不改初心的志向。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的能力。
A.“‘千’是实指”错。
本诗中的“千”是虚指,说明牛耕地之多,收获之丰。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事物形象的能力。
A、B、C选项中的“牛”是归来的牛,悠闲的牛,寄托了作者对闲适的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D.本句中的“牛”是耕田到力尽仍吃不饱,秋收后依然要劳作而不得闲的牛,寄托了作者对于如耕牛一般辛苦劳作的人们的同情。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耕犁千亩实千箱”,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力尽精疲谁复伤”,运用了诘问:它自身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可是病牛并未抱怨,只要众生都能吃饱,不惜羸病,独自卧在残阳之中,此处残阳运用双关,也指晚年。
高三语文步步高专题四 诗歌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步步高专题四诗歌答案解析2.《寒食》鉴赏李山甫,晚唐诗人。
累举不第,落魄有不羁才。
在动荡的时代,李山甫同罗隐等众多晚唐寒士一样,久困科场,仕途渺茫,一腔报国之志无处得张。
发而为诗,多为忧国忧时。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气温不热不躁,万物吐旧纳新,天地之间一片盎然的景象。
这个时节,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进行扫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习俗活动。
本诗为七律,对仗工整、押韵和谐,语言朴素直白。
前三联,点面结合,抓住寒食节的时令特点和特色活动,描写了寒食节明媚的春景和欢快的活动场面。
首句,赋予春风、春花以动感,“放荡”“披猖”二词让人看到春风妖娆拂面,鲜花烂漫绽放,处处一片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日景象。
接下来,颔联分别写了女子荡秋千和男子驰马拾翠、广场斗鸡的热闹场面,年轻的男女自由奔放、释放活力,尽情享受无边春色,为浓浓的春意增添了生机。
颈联,继续描写春日美景:天地之间气候调和、春意浓重;池苑楼台沐浴暖阳、葱郁叠翠。
此时的诗人,本应为这样的美时美景所感染,却没有这份闲情,联想到自己坚守高洁品格而不得,却又不甘落入尘世的空虚、无聊,诗人只能将满腔抱负,随酒化入愁肠。
全诗以乐景衬哀情,尾联将久郁心间的不快喷薄而发,令人叹息。
鉴赏没明点叫声,但如果没有叫声,怎么知道密密的高柳之中会有蝉,“斜晖”二字暗合题目中的“晚”。
蝉的叫声拨弄着旅人孤单寂寞的离愁,憔悴着旅人的身体,令旅人腰围减损。
第三句“犹畏旅人头不白”化用骆宾王的诗句“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这里指旅人漂泊中离愁渐染黑发,白了少年头。
结句寓情于景,蝉离树,人挪地,“三”是“多”的意思,寓意漂泊没有尽头,旅人的羁旅之愁、凄苦之情,通过写景表现得含蓄蕴藉。
《闻蝉》:“绿槐阴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绿槐荫里发出一声新叫,这声新叫在薄雾轻风中显得力气不匀。
开头两句写蝉的叫声,一个“新”字,表示又一年的一个新的开始;“力未匀”,有低弱,有高昂。
[精编]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共50题
![[精编]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共50题](https://img.taocdn.com/s3/m/24e0a6126294dd88d1d26b29.png)
[精编]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共50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谪岭南道中作李德裕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①。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②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③。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注)①蛮溪;泛指岭南的溪流。
②畲田: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后耕田种植。
③三更津吏报潮鸡:《舆地志》说:“移风县有鸡……每潮至则鸣,故称之‘潮鸡’。
”三更潮汛到来的时候,鸡就会叫,津吏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争分”写出了岭水分流的态势,“暗”字表现了桄榔椰叶的茂密。
B.颔联写诗人怕毒雾、蛇草,避沙虫、燕泥,写出了途中提心吊胆的情状。
C.颈联以五月收获稻米、三更时津吏就报潮汛到来表现了岭南人们的勤劳。
D.全诗写景抒情互相交替,显得灵活多变而不呆滞,景中寓情,情中有景。
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末句“红槿花中越鸟啼”。
【答案】1.C2.①本句写红槿花开,越鸟在花丛中啼鸣,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岭南风景图。
②本句以乐景衬哀情。
景色越美,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意就更显得浓重。
③本句以景结情,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显得意犹未尽,耐人深思。
④本句视听结合,使画面充满立体感,生动形象。
(答出其中三点且意思对即可。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手法的能力。
C.颈联两句的意思是“五月间岭南已经在收获稻米,三更潮汛到来的时候,鸡就会叫,津吏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
这两句并非在表现岭南人们的勤劳,而是在表现岭南与北方不同,并为尾联抒发诗人被谪贬瘴疠之地的深切思乡之情作铺垫。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的最后一句“红槿花中越鸟啼”是一句写景句,描写了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这是一幅典型艳丽的岭南风景图。
作者此处写岭南美景并非是为眼前景色所陶醉,而是写岭南的风物与自己北方的故乡的不同,此处表面上是写岭南美景,其实是以乐景衬哀情,景色越美,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意就更显得浓重。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题库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二) 含答案(1)

古代诗歌鉴赏(二)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观雨陈与义①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②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
此诗写于汴京失陷后诗人流寓湖、湘时。
②海:暴雨。
(1) 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描写了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
屋前的江流和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
暴雨打得竹枝低伏了又顽强地挺起来,大风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2)(示例)①双关。
“晦”“明”“阴晴”等既是天气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时局。
“雨”既指自然之雨,又指有助于抗金的政策、措施等。
②用典。
尾联上句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下句用《洗兵马》中“净洗甲兵不常用”的诗句(或武王与姜子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
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高中语文步步高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语文步步高练习题及讲解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滕王阁序》节选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1. 王勃在文中提到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中的“物华天宝”是什么意思?2. “徐孺下陈蕃之榻”中的“徐孺”指的是谁?3. 文中“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中的“雄州”指的是哪里?4. 王勃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5-6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6.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7-9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7. 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绘月光的?8. 文中“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这句话如何理解?9. 作者通过描绘荷塘月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四、作文请以“我眼中的家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1. 描述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2. 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3. 语言流畅,情感真挚。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一)

古代诗歌鉴赏(一)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注】十日静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分析“江山阅鬓华”中“阅”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表达沉着蕴藉,感情严肃深挚。
请结合诗歌多重主题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阅”有看到、见证之意。
这里用了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了我头发变白的过程,表明了作者对恢复明朝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2)①这首诗既有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更隐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
②诗人把多重感情和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对爱国情怀表达含蓄而深沉。
所以说诗风接近杜甫。
(附:这是一首酬答诗。
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
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
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深意切,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对恢复明朝统治的矢志不渝。
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
)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乔吉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
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
最新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答案___下编~~~~~~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

宋词鉴赏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浣溪沙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
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
(2分)(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成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2、参考答案:(1)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
(得分关键:“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这些意象。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
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该点2分。
如果考生围绕“通感”这种特殊的比喻来作答,此点亦可给分。
)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
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该点2分)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作者辛弃疾__词派的代表,这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__开创的。
(2分)(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唐张继有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辛弃疾这首词中说“明月别枝惊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第一部分诗词常识篇1.出塞二首(其一)1.B C。
2.用了互文手法,意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
“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限制词,一经互文,便造成了苍茫、幽远的意境,引发读者抚昔思今,边塞战争何日是个终了? 3.后两句借用典故直抒胸臆,表达了古往今来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安宁的向往。
2.田园乐1.六言绝句古体诗五言绝句[注意:孟诗不是近体诗]2.诗中有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情景结合。
诗中的“山客”闲适恬静的心境。
3.主要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
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如“复”与“更”的对仗也很经心,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
3.山居即事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水田园2.“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3.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4.夏日南亭怀辛大1.五言古诗田园诗(怀人诗亦可)2.纳凉情景怀人情思3.(1)表现了诗人夏夜纳凉时闲适自得的情趣;(2)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1)从嗅觉、听觉人手,清香可嗅,滴水可闻,此外更无声息,写出了夏夜的宁静美丽,清爽怡人;(2)竹露滴清响,以动写静,运用了衬托的手法;(3)悦耳清新的水滴声,自然引出下句“欲取鸣琴弹”。
5.妙在这二字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还妙在“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传神地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
[“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5.山房春事二首(其二)1.七言绝句边塞2.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 6.城东早春1.清新清幽[因为它刚刚显露,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2.作者用“才”、“半”暗点“早”字,“半未匀”的柳冲寒而出,最富生机,最能显示早春的特征。
3.以虚衬实。
前两句是实写,具体描绘了早春的“清景”,后两句是虚写,用“若待”二字一转,导出想象中的盛春季节上林苑浓丽的景色。
用虚写的浓丽的盛春景色更能衬出今日早春之“清景”的幽雅可人。
7.秋思,1.七绝2.秋风虽无形,但它使树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又处处可见。
3.“行人临发又开封”是细节描写。
“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照应了“意万重”,是“意万重”才会有“又开封”的情节,这就把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微妙的心理刻画出来了,让抽象的“乡思”变得具体可见,也深味到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浓浓思念之情。
‘8.竹枝词(其九)1.繁茂高峻2.借代青年妇女壮年男子浓郁的民俗风情3.表达了诗人对这生气勃勃的劳动场面欣赏愉悦的感情。
9.渡桑干1.霜阳乡押的都是平声韵。
2.(1)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者客居时间之长;(2)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3)以秋霜的冷清、肃杀象征着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抑。
3.(1)渴望能早日回到故乡咸阳。
(2)就在作者归心似箭之时,却又无缘无故渡过桑干河,要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
此时作者回望来路,竟然觉得久客的并州好像自己的故乡,这就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
10.行宫1.五绝宫怨诗2.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她们应该怨玄宗、恨玄宗,情绪激烈,然而,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就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
诗人选取“闲坐说玄宗”这一细节,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宫女的命运是多么令人震颤!此情此景又是多么令人凄绝1 3.意思一:这些宫女当年落人宫中时,个个花容月貌,娇姿艳质;意思二: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意思三:长期无聊地对着宫花出神,寂寞幽怨;意思四:到了白头,已心如死水,无怨无恨;意思五:行宫的寥落,又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11.陇西行(其二)1.七绝闺怨诗2.对比:出征前的慷慨誓师场面与战死疆场的壮烈场面对比,河边“骨”与梦里“人”的对比。
借代:貂锦,代指精锐部队;春闺,代指春闺中人。
3.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第三句实写战场的惨烈场面,第四句虚写亲人的思念。
一边是无定河边骨,一边是春闺梦里人,这一虚一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12.寄扬州韩绰判官1.赠友诗(或寄赠诗、怀人诗)2.用一对叠字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这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且隐含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3.展现了二十四桥拱月,玉人浴辉吹箫的明丽画面,是诗人臆想中秋后月夜的扬州,也是诗人早年生活在扬州时景象的又一次再现,同时又寄托着对别后的扬州和友人的殷切思念。
4.(1)客观上先造成令人读之如见吹箫的玉人披着银辉,是如何的洁白光润,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令人心荡神移;(2)营造了友人和女子倚箫歌舞的意境,令人猜想友人的才貌是如何的风流倜傥;(3)它唤起的联想是读者对扬州胜景的无限向往。
[答出两点即可]13.登崖州城作‘‘1.流露出对社稷安危的牵挂,也流露出对国家的依恋。
2.这里距京城遥远,连鸟都要飞半年,人要走多久?更何况我既无翅膀,更无自由啊1 3.用的是拟人、象征手法。
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好像山有情,要挽留我;但是“百匝千遭”却表明作者正处于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情况,抒发的是归而不得的忧伤。
14.初入淮河四绝句(三)1.含义是船只不能自由行驶,两岸人民不能自由往来。
2.用鸥鹭的“无拘管”和上句的“亦难为”作对比,寄托着国土沦丧的痛惜之情。
3.前两句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是实写,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是虚写。
后两句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是实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愿望是虚写。
15.江阴浮远堂1.中原沦陷区(金兵占领区)2.大江流以水寄托悲愁(或答:运用曲笔,借水寄愁)3.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作者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极度悲愤之情。
16.白梅1.七绝咏物诗2.耐寒、坚强;自甘寂寞,高洁脱俗;报春(或奉献精神)3.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
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混芳尘的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
借梅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7.江城子1.词调名(或词牌名) 2.南京苏州 3.“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18.南乡子1.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2.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景色描写为思乡之情涂抹了凄迷的色彩。
19.虞美人.1.A 2.人生最美好的时刻(答“美好事物”不确切)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或答:因为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时刻不如结束才好。
]3.示例1: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像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示例2: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这一比喻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显示出愁思如大江春水一样,无穷无尽,无时能已。
20.望江南1.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
2.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
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3.词的前两句是实写,表现自己的遗恨;后三句是虚写,表现自己梦中回到江南、依旧过着繁华似锦的生活的情景,虚实对比,更突出亡国之痛。
.2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1.词牌名标题2.两个“愁”的含义不同。
“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3.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22.踏莎行·雪中看梅花1.词牌名标题(或题目)2.“一般”指梅花与雪花“出身”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杰作:还指形色一样,雪花的形状和颜色非常像梅花的花瓣;又指香味一样,雪花不是没有香味,只不过被天风吹散了而已。
“惟高一着”是指梅花的内在品质——梅花不似雪花那样情厚,它是那样的薄情,宁可向着空山散发自己的光彩,也不愿做个阿谀逢迎之徒。
3.A[词的前二句是在说雪花与梅花形色“一般”,未涉及内在的气质]4.[无论持抑雪扬梅说,还是持抑梅扬雪说,言之成理即可]赞同抑雪扬梅说:理由(1)上片雪与梅各具“风流”,打个平手,“雪无香”,梅也“香零落”。
理由(2)下片“惟高一着”,指的是梅花,“薄”应作褒义解,是轻盈,是曼妙,作者是赞美梅花在天地间放射着异彩,雪花在天地间只是随意飘洒。
在天空大地之问,梅花确比雪花略高一筹。
赞同扬雪抑梅说:理由(1)题作《雪中看梅花》,梅花惟一的优势一一香,在雪中零落殆尽;理由(2)“薄”字一语双关,梅花不只形比雪薄,情也比雪薄,这是雪的“惟高一着”,雪比梅花情厚,既随意飞舞天地之间,还飞入寻常百姓家。
[虽有两种观点,都能言之成理,但作者的情感态度应为抑雪扬梅。
]23.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1.小令2.表达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无奈。
3.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24.[仙吕·后庭花]L宫调名曲牌(或词调名)2.前四句描绘了景色宜人的荷塘,写采菱女一边采莲,一边高兴地唱歌,水鸟被惊飞;后三句描写了乱云漫天,急雨如注,荷叶翻滚,采菱女发愁而归去的情景。
3.这种自然与人短暂的不和谐,才使表现的生活变得有色彩,有滋味。
由静态到动态地表现生活,捕捉到“鸟惊”“人惶”的细节并形诸文字,使这幅深秋采菱图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25.[双调·折桂令]中秋1.曲牌(或词调名)题目2.拟人化,与嫦娥问答,更为生动、形象。
3.运用了比喻修辞,以一轮飞镜指当空明月,形象鲜明逼真;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以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写月光清朗之态,效果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