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围头湾填海造陆危害分析
围填海的利与弊

围填海的利与弊---对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分析填海是指因为土地使用出现紧张或者因需配合规划等原因而需要将海岸线向前推,用人[]1:第一次是1949工建设的方式扩充土地面积。
历史上我国曾经经历了3次大的围填海热潮年至20世纪60年代。
在这一时期,从辽东半岛到海南岛我国沿海12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盐场分布,初期围海晒盐成为沿海滩涂利用地理环境发展盐业加工的重要方式。
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这一时期的围填海项目主要应用于围垦沿海滩涂扩展农业用地。
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海产养殖在这一阶段发展尤为迅速,表现之一是围海养殖热潮的兴起。
[]2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也是人类未来生存发展的希望。
目前世界各沿海国家,面对有限的土地资源,都在向海洋要土地,围填海开发成为海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增长压力的日益增大,土地资源、空间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海洋进行围垦己经成为各国沿海地区拓展土地、空间,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
纵观国内外围填海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围填海造地有利也有弊。
利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方面,而弊主要体现在自然和生态环境方面,累积性负面影响更集中表现在资源影响上。
[]42-围填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弊的一面:(1)围填海工程降低了附近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围填海后使得海洋潮差变小,潮汐的冲涮能力降低,港湾内纳潮量减少,湾内水交换能力变差,使得近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下降,削弱了海水净化纳污能力,加剧海水富营养化风险,增加大规模赤潮事件发生概率。
沿海沼泽地、珊瑚礁、上升流与红树林并称四大最富生物多样性的海洋生态系统,它们具有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海水和预防病毒的作用。
近年来,沿海地区的围垦、填海、筑坝、取沙、造塘、建港和石油开采等工程,造成河道港湾淤塞,滩涂湿地面积锐减,致使沿海滩涂生态环境恶化,工程完工后没有采取相应的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的措施及办法,再加上海洋捕捞过度、大量陆源污染物未达标排放等因素,致使渔业资源萎缩,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福建省围海造地的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

!
福建省围海造田现状 “ 八山一 福建省人多地少, 山地多耕地少, 土地利用为
水一分田 ” 的格局。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土地资源也 沿海地区甚至不 日趋紧张。 目前人均耕地只有 ’( ’"./0& , 足于 ’( ’&/0& ,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也远落后于联合国粮农 组织认定的警戒线水平之下。 因此, 用地矛盾加剧, 耕地明 显减少, 土地占补失调, 后备资源贫乏的局面始终是制约福 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 台湾海屿西岸, 海域面积有 比福 建省陆域面 积大 !( 4 2 !’) 30& ; 海岸线 !"( 1 2 !’) 30& , 居全国第三位; 沿海岛屿 !)’’ 多个, 居全国 长达 ""&)30, 第二位; 港湾 !&4 个; 浅海面积约 )!( " 2 !’) /0& , 滩涂面积 约 &’ 2 !’) /0& ; 有海洋生物 "’’’ 余种, 其中鱼类 .4’ 多种; 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二位, 人均占有量为全国之最。 如此丰 厚的海洋资源优势为福建省发展为海洋大省提供了良好条 件。 基于福建省土地资源少的现状, 福建省围海造田自新中 “九五 ” 国成立以来始终没有停止过。 期间, 福建省政府就提 “十五” 期 出 了 !’ 年 围 海 造 地 "( " 2 !’ /0 的 规 划 目 标 。
%&’()*+* ,- .&/+0,&12&3’( 415’63 ’&7 830’329) ’:,;3 <,02*=,02 >26(’1’3+,& +& <;?+’& @0,/+&62
围海造陆利弊分析

“今天疯狂填海,明天高价还海”
• 围海造陆的危害: • 围海造田虽然短期解决了土地紧张问题, 但是,围海造田将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拉 直”,成片的红树林、滩涂等自然湿地被 破坏。表面上看,围海造地可能会带来一 些短期效益,但是,长此以往,却会带来 湿地消失,加重旱情;生物多样性降低, 渔业资源减少;诱发洪灾;加重赤潮危害; 改变自然景观等多种自然灾害。“生态功 能没有了,人类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也 无法保障。
具体例子
• 舟山市由于围海造陆,海水终年浑黄不堪,航道 淤积日渐严重。 • 又由于海洋环境不断恶化,渔业资源急剧衰退 • 广东的汕头港的航道因其内湾历年实施围海造陆 而逐渐淤浅,仅上世纪从50年代到80年代汕头湾 就被围去近70平方公里,导致了纳潮量由1956年 的2.96亿立方米税减到80年代的1.5亿立方米,致 使湾口外航道的水流明显减慢并淤浅。后来耗巨 资修建外导流堤仍见效不大,万吨海轮进出汕头 港受航道水深的限制,近年不得不在湾口外另寻 广澳湾作为新的深水港。
• 不合理的围海造陆,破坏海岸自然景观环 境,破坏海洋生物链,使海洋生物锐减, 造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不少海湾 的自然环境因不合理的围海造陆活动而改 变,严重损害了其栖息生物的生态环境, 导致原有生物群落结构的破坏和物种的减 少。例如,北海由于填海建港,填海造地、 岸线缩短,湾体缩小,人工海岸比例增高, 浅滩消失,海岸的天然程度降低,损害生 物的生态环境,使海洋渔获量减少,物种 也减少很多。
“靠海吃海”不是出路
• 韩国,有一个庞大的围海造陆工程—新万 金计划,新万金项目自动工至今,已历时 12年,其间经历卢泰愚、金泳三、金大中 和卢武铉四任总统领导的政府,先后投入1 万多亿韩元(1美元约合1180韩元)。随着 工程总量已完成过半,伴随而来的是政界 的唏嘘,民间的抗议,世界三大环保团体 之一的“地球之友”国际总部主席纳巴鲁 也曾赶到汉城要求新万金项目停工,最近, 韩国汉城行政法院接受环保团体的诉状, 裁定新万金围海造田工程停工。
围填海工程建设对海洋环境影响及保护建议

围填海工程建设对海洋环境影响及保护建议发布时间:2021-07-27T15:57:22.84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作者:周高锐[导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开展大规模围填海项目建设。
三亚机场建设有限公司海南三亚 572000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开展大规模围填海项目建设。
本文分析围填海项目建设产生的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水文动力、水质、沉积物等环境影响,并充分从科研、施工和监管的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今后围填海项目建设海洋环境保护的重点将在施工阶段和后期的海洋环境修复工作。
关键词:围填海、海洋环境影响、海洋环境保护、监管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导致沿海地区土地资源逐渐匮乏,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不断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开始把目标转向了海洋,兴起新一轮的围填海热潮。
随着围填海范围和规模不断的扩大,人类工程活动对海洋的环境影响进一步加深,围填海给沿海城市带来大量土地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引发各类环境和生态问题。
我国原有1.8万km长的大陆自然岸线,大规模围海造地后,目前,我国自然岸线保有率不足50%,岸线资源的严重破坏,使得近岸潮间带生物大量消失,渔业资源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逐年锐减,近岸珊瑚礁、红树林等生态系统逐渐消亡1。
如何科学规划、适度围填海,同时确保环保措施落实到位,在发展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1、围填海项目建设主要环境影响 1.1、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围填海项目永久占用海床底土及生物资源空间、围填海工程引起的泥沙淤积变化、填海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悬浮泥沙、水质变化等造成底栖生物、鱼卵、仔稚鱼、游泳动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珊瑚礁等损失。
围填海活动的海洋环境与生物资源影响及对策建议

围填海活动的海洋环境与生物资源影响及对策建议身份证号:******************山东青岛266555摘要: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凸显优势,并且受到社会各界的诸多关注。
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海洋开发和利用为基础,随着海洋开发热潮的到来,海洋工程建设也逐渐增多。
但在建设初期由于海洋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对海洋工程建设的管理不到位,以及对海洋工程污染损害疏于防治,致使海洋工程建设出现较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乱填海、炸岛、填岛、建设连岛大坝、违法设置排污口等。
目前在海洋工程污染海洋环境及资源案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相关法律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围填海;海洋环境;生物资源引言海洋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空间,但随着海事活动日益频繁,海洋环境正发生改变。
因此,为保持良好海洋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加强海洋环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一,海洋环境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蕴含丰富资源供人类生产生活。
但由于部分民众法律、生态意识薄弱,在从事海洋活动不重视环境保护,一定程度上影响海洋环境,且由于海洋污染扩散快、持续性强、危害性大,影响了海洋生态和人类生活。
基于此,我国政府应着力加强海洋环境防治工作。
其二,2021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一些海域出现劣四类水质,个别点位总磷、氨氮、悬浮物、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等超标,虽然从总体上我国海洋环境持续向好,但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任重道远。
因此,我国政府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不容松懈。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由于海洋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海洋环境污染所带来的负外部性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海洋环境规制予以解决。
环境规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国家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补偿论”认为,海洋环境规制通过制定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对海洋污染治理的财政支持力度等措施,能够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海洋产业,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进而促进海洋环境治理。
围填海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监管建议

围填海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监管建议【摘要】围填海是一种在海岸线上填加土石或垃圾,形成陆地的行为。
这一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包括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影响沿海生物多样性和破坏海岸线生态景观等问题。
目前围填海的监管现状存在着一些不足,监管不严、执法不力等问题普遍存在。
有必要加强对围填海的监管,并提出一些建议,如建立更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力度、加大处罚力度等措施。
只有加强对围填海的监管,才能有效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在未来,需要更多的关注和行动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我们应该赋予监管机构更多的权力和资源,共同努力保护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
【关键词】围填海、生态环境、监管、问题、影响、分析、建议、执行、措施、总结、展望、未来、提出、背景介绍、监管现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围填海是指利用砂石、土地等填海造地或者将海湾内未利用的滩涂填平,使原本的海域变成陆地。
这一行为对于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围填海行为频繁发生,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围填海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行为,它会破坏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海洋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影响到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
对围填海行为的监管和控制变得至关重要。
围填海不仅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问题,也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必须对围填海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管理,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地球生态平衡。
1.2 问题提出围填海是指通过填海造地或围海造田的方式,将海域陆地化以满足经济发展或城市扩张的需求。
围填海在迅速推进的过程中,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围填海过程中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海洋生物栖息地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甚至可能导致某些珍稀生物灭绝。
填海造地会导致海水污染、资源消耗和气候变化等问题,进一步威胁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1围填海工程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11近岸海域水文动力环境改变围填海项目建设是要按照“先围后填”的原则,通过在工程外围修建海堤、围堤、护岸等永久性水中构筑物将填筑区域与海相隔,然后通过推填、吹填等方式形成陆域。
新建的海堤、围堤、护岸一般即为新形成的海岸线,此类岸线多为笔直或呈弧形,与原有自然岸线相差较大,邻近海域的潮汐、波浪都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区域的水动力、泥沙冲淤、地形地貌等。
如郭伟等[6]发现经过20年的围填海,到2000年深圳西部海岸滩槽演变剧烈,伶仃洋海岸地区纳潮量减少20%~30%,深圳湾纳潮量减少15.6%,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影响;大连市于普兰店湾、复州湾和大窑湾内部进行大面积围填,使得水动力条件不断减弱,海域淤积严重,进而丧失海湾属性[7];厦门西海域和同安湾开发直接改变了海域潮流运动特性和水动力条件,大大减少海域纳潮面积,出现明显的淤积现象。
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甚至可能影响到项目所在海湾的纳潮量和防洪排涝,对沿海城市处理风暴潮和内涝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时产生风险隐患。
12沿岸海域生态系统受损围填海占用的是海洋空间,是将海洋变成了陆地,作为海洋的“原住民”———海洋生物所受的影响和冲击是最大的,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被破坏,迫使游泳动物举家搬迁,浮游动植物随波逐流,潮间带和潮下带底栖生物大部分遭遇灭顶之灾,红树林、芦苇等环境敏感湿地植物被砍伐填埋,从而丧失了生态调节功能,区域生物的种类、密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都将随之改变、演替[9],这种变化和影响会通过生态链、食物链逐渐延伸到沿海陆地生态系统、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河口湾生态系统和沿岸浅海生态系统,而且其影响程度和结果都是不可测的。
如胶州湾沧口潮间带的生物种类从60年代的141种锐减到90年代的不到10种,且在2007年的海洋生态系统评价中被评为亚健康。
13滨海湿地生态和景观破坏滨海湿地除了在净化海洋、降低海洋污染、防治海岸侵蚀方面有重要作用外,芦苇、红树林等滨海湿地也可为丹顶鹤、白鹭和黑嘴鸥等多种珍稀鸟类提供栖息、繁殖地及迁徙的中转地,独特的、优美的滨海景致和自然风光,也是进行户外活动、体验自然、促进身心健康的首选。
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围海造陆是一种人为干预的工程,通过填海造地的方式,将海洋的一部分变成陆地。
这种工程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包括:1.生态系统破坏:围海造陆通常需要填海造地,这可能导致对原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填海区域原本是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填海改造后可能造成物种丧失、生态系统的破碎化以及珊瑚礁、湿地等栖息地的丧失。
这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负面的影响。
2.潮汐和海洋动力变化:围海造陆可能改变海洋及周边地区的潮汐和海洋流动模式。
填海后的陆地将改变水文循环和水流路径,从而影响水域的潮汐动力学和洪水的传导。
这可能导致河口和港口的水深和水流变化,甚至导致河口的淤塞和海岸线的退缩。
3.水环境和水质变化:围海造陆工程可能影响水环境和水质。
填海造陆后,填海区域原有的海水会变为淡水,这对原有的水生态系统以及相关物种的适应性产生影响。
此外,填土过程中可能会释放出污染物和有害物质,可能导致局部水体的污染问题。
4.气候湿度和温度影响:填海造陆后,原本的海洋蒸发会减少,对局部气候造成影响。
填海区域可能出现湿度降低和温度升高的情况,由于海洋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这些变化可能影响气候格局和当地的微气候。
5.土壤质量和地质问题:填土造地的过程可能破坏原有的土壤质量,因为填土材料可能与原有土壤有差异,并可能破坏土壤结构和生物活性。
此外,填充的土壤可能不够稳定,会导致地质问题,如沉降、滑坡和地震的风险增加。
综上所述,围海造陆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此类工程时应进行合理评估和管理,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环境修复和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头湾
晋江围头湾填海造陆危害分析
高三年(12)班许莹莹
1晋江围头湾概况
晋江围头湾位于晋江东南部,石狮南部(图1),北纬24.44。
东经118.38。
,晋南金井、英林、东石三镇的近海区域,东起金井镇塘东村,西至东石镇白沙村,涉及的海岸线长约20公里,用海区域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
原本是用于种植紫菜、海带和海蛎等的泥沙滩涂,是晋江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围头湾开发原因分析
2.11缓解人地矛盾
晋江的经济建设用地一直比较紧张。
目前,晋江的人
均耕地保有量为0.3亩,低于泉州市的平均水平。
晋江非
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将逐年减少,土地的人
口压力将愈来愈大。
而随着晋江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对于土地的需求也非常大,并且现在根本没多少地可征了,
我们晋江此时的土地资源利用也是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
面对此次挑战,晋江决定在围头湾进行填海造陆。
造陆工
程完成后,将开辟出一块40平方公里的新大陆,相当于再
造一个中型城镇,可以极大缓解晋江的用地紧张问题。
2.12围头湾独特的区位优势
围头湾位于泉州南部,距离厦门、泉州中心城区均约
50公里,福建沿海南通道和泉州的沿海大通道
从湾区穿过,规划区将成为泉州、晋江和厦门的
重要联系节点。
便捷的交通加上围头湾与金门、
厦门相邻,今后在开放建设方面,也会受到辐射
和带动。
围头湾必将成为晋江另一个经济中心,
为晋江经济的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
2.13快速推动晋江经济的发展
围头湾区域初步划分为白沙新港生活区、大
众餐饮娱乐区、度假酒店、生活性码头等16个
功能分区,将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开发,高标准
建设,成为晋江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3围头湾开发危害分析
围头湾的开发必将带来眼前的经济利益,带动晋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围头湾危害造陆必然带来巨大的危害。
3.11改变自然景观,破坏生态环境
湿地被人类成为地球之肾,围头湾作为晋江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填海造陆必然会改变海岸带的自然景观,破坏生态平衡,破坏海洋生物链,使海洋生物锐减,造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在中国不少海湾的自然环境因不合理的围海造陆活动而改变,严重损害了其栖息生物的生态环境,导致原有生物群落结构的破坏和物种的减少。
3.12围海造陆地可能带来赤潮
晋江纬度低,春夏温暖,水温较高,围头湾海区封闭;加上晋江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晋江,汇集到围头湾。
围海造陆使海水潮差变小,潮汐的冲刷能力降低,湾内纳潮量减少,海水的自净能力也随之减弱,导致水质日益恶化,加上围海造陆的陆地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各种污染物较多,尤其
是各种污水直接排入大海,导致海水富营养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从而可能引发赤潮的概率也大大增加,给沿海的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渔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
3.13引发洪灾
1994年夏季,华南地区发生了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但气象专家却说降水量并不是很大,这是因为围海造的陆地阻塞了部分入海河道,影响了洪水的下泄,同时,洪水造成的内涝,使较多的地表水下渗到地下,而围海造陆又导致某些天然泄出口受阻,因此又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上升。
晋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加上季风气候非常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季变化大,加上多台风登陆,洪涝灾害频繁。
围头湾填海造陆必将加剧洪涝灾害的威胁。
4建议及解决措施
土地资源的稀缺的确阻碍了晋江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我们更需冷静思考,沉着应对,而不是简单地向大海借一个镇的手段去解决,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4.11加大对已供土地的监督力度,依法处理了闲臵土地。
对已供未用、尚未构成收回条件或使用效率低的土地,通过协商、补偿等方式,及时把它调出来。
同时对供地后缺少项目或资金投入不足的,通过督促仍未开工或没有全面履行供地合同的,通过强制手段把多余土地从这些业主手中分离出来,对闲臵一定时间的土地,责令限制动工开发建设并向土地使用权人收取土地闲臵费。
4.12向企业要土地
在发展中认识到,既然企业是土地的主要消费者,那么也就应该成为土地资源主要的节约者。
为此,可出台鼓励企业出租出让现有闲臵厂房和存量土地的政策。
这项政策的出台,可极大地调动和活跃了该市闲臵厂房和存量土地的租赁和转让,较好地解决了部分企业生产用房紧张,而部分企业大量厂房闲臵浪费的问题。
对于一些耗能高、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给予取缔,把土地解放出来。
此外,还可多方引导企业内部挖潜,鼓励企业对厂房进行改造,平房建楼房、二楼建多层,;鼓励企业降低绿化率,提高容积率,利用厂内剩余空间建造生产车间,实现横向拓展空间。
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节约生产空间;鼓励企业采用先进库存管理系统。
4.13加大宣传,提高公民的节约意识
目前晋江大部分以自建房为主,自建房面占地积大,使用频率低,浪费严重,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提高节约土地资源的紧迫性和必要,依法对自建房进行改造,把土地资源解放出来,对乱占耕地资源给予坚决取缔。
4.14加快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制造业需要建设大量工厂,占地面积大,附加值低,然而晋江经济中,制造业占的比重大,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土地资源的不足和积极的快速发展。
高兴技术产业占地面积小,附加值高,是晋江经济发展的方向,晋江应以土地资源的稀缺为契机,加快产业升级,获得经济效益和土地资源的双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