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陆

合集下载

【精品推荐】填海造陆应具备哪些条件

【精品推荐】填海造陆应具备哪些条件

填海造陆应具备哪些条件
小编希望填海造陆应具备哪些条件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填海造陆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不可擅自进行,填海造陆应具备哪些条件呢?下面带您了解一下。

填海造陆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然后经过相关的审批事项,然后才可以进行填海造陆。

首先填海造陆是为了解决人多地少,满足人们对土地的需求,当有大面积的浅水海湾,且社会经济水平高,技术发达的时候,才具备填海造陆的前提。

在我国海域进行围填造地,应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程序进行:
1.需要使用海域进行围填造地的单位和个人,先向县级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围填海造地使用海域的申请。

2.市、区(县)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围填海造地项目使用海域进行审查后,报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围填海造地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编报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由有审批围填海造地项目权限的人民政府的同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报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3.围填海项目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海域使用权人应到填海成陆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换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

填海造陆专题复习

填海造陆专题复习

二、填海造陆的缺点
5. 影响自然景观。 6. 污染物累积在变狭了的海港内,难以冲去,使港湾 水质恶化。 7. 水土流失,因海域上增加更多的浪,令一些天然的 沙及泥土冲走。
三、相关知识链接
吹沙填海 吹沙填海是在填海点的周围用吹沙的方式堆沙造地, 不同于传统的挖土搬运,也不同于挖沙搬运。近距离 吹沙不用管道,远距离吹沙需要长短不一的管道,最 长的延伸十多里。吹沙填海用挖泥船(有的用挖沙船) 的泵(有的带有长管道)将圈外海底的沙水一起吹进 目标圈内,海水流出圈外,沙就留在圈内,渐渐地圈 内的海面就被不断吹进的沙填成了陆地。 吹填过程里是否圈地看情况,前期阶段吹填到中央部 分而不用圈地,中后期阶段涉及目标区的边缘部分了, 用一排沙袋或钢板将一定长度的海面圈起来,并使用 打桩船上的打桩机打桩固边。成陆后,再用强夯机压 实松土。
填海造陆
专题
二中地理 伴你成长
一、填海造陆的优点
1. 增加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用地,有效制造平地,以 供市区发展。
2. 美化海岸线,改善沿海景观。
3. 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二、填海造陆的缺点
1. 破坏海洋生态,影响水中生物生活,不但生物不能 生存,更大量出现了赤潮的情况。 2. 过度填海会使海港收窄,令水流更急速,波浪波幅 更大,影响船只航行。 3. 对于直接把雨水排出大海的地区,填海令地下的雨 水渠延长。而因为延长部份斜度的不足,所以整条雨 水渠的排水力减低。在雨季时,就可以因为大雨而造 成内城街道水浸的问题。 4. 产生凸堤效应,让周边的海岸线往内缩。例如1945 年到1978年,日本全国海滩减少了约3.9万公顷。
天鲸号
填海造陆,离不开高科技挖泥船的参与,天鲸号即是 其中的佼佼者。该船装备了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挖泥 设备。天鲸号的装机功率、疏浚能力处于亚洲第一、 全球前三的地位,优于天麒号。

【精品推荐】填海造陆违反国际法吗

【精品推荐】填海造陆违反国际法吗

填海造陆违反国际法吗
小编希望填海造陆违反国际法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填海造地日渐成为国家之间争端的焦点之一,填海造陆违反国际法吗?下面带您了解一下。

目前对于填海造陆尚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国际法律依据。

填海造地主要的国际法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关于岛屿的认定条件。

若是在自己的领海范围内,没有占有邻国的水域,也没有改变原先的海上边界。

也就是说在本国的领海内填海获得的土地是不违反国际法的。

对岛礁填海造地的法律效果取决于岛礁的性质和添附的手段,如果是添附”岛屿”或者是自然添附”岩礁”,那么岛礁被添附后可以享有更大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如果是人为添附”岩礁”,那么添附行为并不能改变”岩礁”的性质,也不能为”岩礁”带来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由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关于岛屿的认定条件,不仅篇幅少而且概念化,远不足以成为填海造地的国际法依据。

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条款,由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起草编撰一部联合国填海造地公约,该公约草案可采取在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方式,凡属联合国会员国都可以投票。

这样,不仅沿海国有投票权,内陆国也有投票权,按照简单多数的原则,该公约通过的可能性非常大,然后,采取开放式签约,待达到条约生效条件后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法,以此作为填海造地。

填海造陆可行性研究报告

填海造陆可行性研究报告

填海造陆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填海造陆的背景与意义填海造陆是指利用人工手段向海洋中填入大量土石,使得原本的海域变成陆地。

这一技术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为了扩大土地面积,满足城市发展和工业用地的需求。

填海造陆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填充海洋或者湖泊,增加陆地面积,提供更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空间。

填海造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填海造陆可以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缓解城市土地紧张的局面。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填海造陆可以有效地扩大土地面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

2. 填海造陆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海岸线的稳定性。

许多地区的海岸线受到严重的侵蚀和破坏,填海造陆可以通过加固海岸线,减少海岸侵蚀,并为海岸带提供更多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

3. 填海造陆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工业用地和市政设施用地,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的繁荣。

填海造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为城市的产业升级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

二、填海造陆的技术原理与方法填海造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填海造陆,另一种是直接挖沙造陆。

填海造陆是指通过向海洋或者湖泊中填入大量土石和填料,使得原本的海域变成陆地。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浅海和湖泊,通过填充和堆积,逐渐形成陆地。

直接挖沙造陆是指在海域中直接进行挖掘和填土,形成人工岛屿或者沙洲。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深海和大型海域,在海底堆砌土石和填料,逐渐形成陆地。

填海造陆的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填充与夯实。

填海造陆的第一步是向海洋或者湖泊中填入大量土石和填料,以逐渐形成陆地。

填海造陆的关键是土地填充的质量和密实度,需要进行严格的施工和监控,保证填充的土石和填料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2. 海底固结与加固。

填海造陆过程中,需要进行海底固结和加固,以保证填充的土石和填料不会因为海洋的侵蚀和冲刷而发生位移和破坏。

填海造陆工程方案

填海造陆工程方案

填海造陆工程方案一、填海造陆工程设计方案(一)选址填海造陆工程的选址是整个工程的首要步骤。

在选址之前,首先要进行综合评估,考虑到土地资源、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等诸多因素。

特别是需充分考虑海域的地质构造,水文条件,地下水位等情况,以及其他自然及人文地质因素。

另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填海造陆后对于周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选址之后,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测和环境影响评估,以确定填海造陆工程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二)工程设计填海造陆工程的设计包括海域勘测、填土物料选择、填海形式等。

根据选址条件和工程需求,选择适宜的填土物料,进行填海方案选择,确定填海造陆的形式。

常见的填海方式有海埂填土、沿海挡波堤填土、林带填海等方式。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填海工程对周边海域环境的影响,合理设计填海工程布局,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确保填海造陆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三)施工方案填海造陆工程的施工方案包括填海工程设计施工、填海物料输运、工程机械使用等。

填海工程设计施工需要根据具体地理及海洋条件制定施工方案、使用的设备和施工工艺。

填海物料输运需要选择合适的装船场地和运输船只。

工程机械使用需要选择适宜的填海设备和施工工具,保障填海造陆工程的顺利进行。

二、填海造陆工程实施过程(一)土地填埋土地填埋是填海造陆工程的核心环节。

通常采用循环填堆的方法进行填土,先进行坡度填平,然后再进行平整填土。

填土要求选用坚固、耐久、不易流失的地质堆积材料,滩涂或河口地带砾石、河砂、城市垃圾等可作为填地材料进行填埋,同时也可以选择适宜的水泥、沥青等材料。

(二)建筑路网、城市设施等填海造陆后,需要对新的陆地进行规划和建设,包括建设道路、桥梁、城市设施等。

这需要综合考虑填海造陆地的地理位置、环境状况、人口分布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三)生态环境保护填海造陆工程对于周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填海造陆工程需要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防止填海造陆带来的污染和破坏。

【精品推荐】什么是填海造陆

【精品推荐】什么是填海造陆

什么是填海造陆
小编希望什么是填海造陆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土地资源不断吃紧,向海洋要地成推动沿海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但过度开发,不科学的填海造地,却会对海洋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什么是填海造陆。

填海造地是指把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通过人工技术手段转变为陆地的行为。

对于山多地少的沿海城市,填海造地是一个为城市有限空间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方法。

不少沿海大城市,例如东京、香港、澳门、深圳、大连及天津,均采用该法制造平地。

填海原因:由于事先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没有给港口仓储服务预留足够的空间,导致港口仓储能力不足,使商品流通能力、效率持续下降,城市生活成本持续上升,经济不能持续发展,填海造地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一个城市的仓储能力,做出的一个无奈的选择,目前先发展的城市已经发现了事先没有预留仓储空间的问题,该留给港区的地方开发了房地产,留下了后患无穷的后果,而发展中的城市并没有接受教训,城市象摊大饼一样的扩张,必然走向物价飞涨的老路。

中国神话有“精卫填海”的故事。

《山海经》中记载:“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东晋诗人。

【精品推荐】南海为什么要填海造陆

【精品推荐】南海为什么要填海造陆

南海为什么要填海造陆
小编希望南海为什么要填海造陆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自2013年,我国开始对位于南海的美济岛、渚碧岛、永暑岛、华阳礁、南薰礁、东门礁等诸多岛屿进型填海造陆活动,那么为什么要填海造陆呢?
南海纷争的焦点在南沙群岛,这一群岛的争夺是54个常年出露的岛、礁、沙洲以及在低潮时出露礁坪或礁石的低潮高地。

其中最有价值的23个灰沙岛,即不需人工填高就能供人类生存的岛。

除信义礁、杨信沙洲和北外沙洲外,均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占领,而我国对这类灰沙岛无一占领,台湾方面仅控制太平岛。

我国在南沙地区的据点基本上是无法完成自给自足的小珊瑚礁,在此之前,为了尽可能控制南海这些岛礁,采取了在条件较为优良的岛礁上建造高脚屋的方式进行占领,而为了补给岛上守军,我国总是耗巨资运输包括大批淡水在内的补给品。

人员正常生活尚成问题,扩建为军事基地的难度更大。

虽然我国宣示对南沙群岛享有主权,但是东南亚国家能够肆无忌惮的侵占诸多岛屿的内在缘由,除了距离本国领土近之外,那就是中国对更靠南面的岛礁无法有效的直接进行威慑与占领:中国空军根本无法在南沙地区进行空中巡航——假如从海南起飞,最近也要1000公里才能飞到,而中国空军和海军装备的歼10、歼。

【精品推荐】填海造陆对环境的影响

【精品推荐】填海造陆对环境的影响

填海造陆对环境的影响
小编希望填海造陆对环境的影响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填海造陆虽说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好处,但是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下面带您了解一下。

围海造陆工程可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生境功能的影响
研究证明,当不透水地表覆盖率达到10%的阈值时,环境会普遍发生退化。

围海造地通常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天然湿地减少,不少栖息地动物和植物灭绝。

生物物种迁徙,尤其在河口相当一段空间潮汐消失,河口至河道从海水到淡水不再有梯度变化,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2.对调节功能的影响
围海造地使自然纳潮空间区域大大缩小,滩涂消失,失去了波浪消能空间,加大了潮灾的隐患;河床淤积也会影响泄洪安全。

同时,许多港湾外航道的水流明显减慢,海水自净能力减弱,加大赤潮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填海材料中的污染物质和围填海活动过程中产生大量悬浮泥沙也对海洋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导致水质恶化。

此外,海滩和沙坝消失,海浪对沿海地区的冲击会进一步增大,海水倒灌现象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湖造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就开始提倡围湖造田,与水争地。

两宋和明清是历史上围湖造田的急剧发展时期。

1998 年,中国经历了世纪大洪水之后,中国政府认识到围湖造田的危害,适时作出了在长江中下游退田还湖的重大决策。

这是中国自从春秋战国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自觉主动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给洪水让路。

我国围湖造田的历史长,事实上,人们也很早地就认识到围湖造田对环境会产生恶劣影响。

宋朝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使得湖泊大量消失萎缩,造成涝无蓄泄之所,旱无荫灌之水,水旱灾害明显增多。

不少人就认识到并且肯定了水旱灾害与湖泊消失的联系,建议禁止围湖造田、实行废田还湖。

从民间发出了“复湖”、“复陂”的呼声。

数十,“乾道之后昔日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

乾隆九年,湖北荆宜施道员描述洞庭湖“湖滨之地,尽皆筑垸为田,湖面已非昔比”。

新中国成立不久,“大跃进”时期,我国围湖造田进入另一个高峰期,导致湖泊迅速减少,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仅面积在1 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就减少了543 个,“八百里洞庭”变成“三百里洞庭”。

填海造陆,在我国已不是新名词。

在六、七十年代便有了围海造田,近年来,沿海一些地方政府主导的港口经济和临海工业,打着“发展海洋经济”的旗号,填海、围海造地的规模远超过去。

解决方案,即将在阻碍前海湾水循环的大铲港上修建一个通道,安装水泵来增加水动力缩短水循环周期;在合作区内修建综合用途的水廊道,让原有的河流入海口更加宽敞。

这样可以实现环境保育功能,也使得排洪顺畅,目前情况正在好转。

某规划专家则表示,在荷兰,1990年制定《自然政策计划》,要求花费30年的时间恢复这个国家的“自然”,建立生态长廊,将围海造田的土地恢复成原来的湿地;在日本,每年投入巨资设立专门的“再生补助项目”,目前,日本围填海总面积已经不足1975年的1/4。

这些当初热衷围海造田的国家让近海环境休养生息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填海造陆是一些沿海地区用以解决土地不足,发展经济的有效手段。

但大面积填海造陆却给海岸带及其周围海域带来了地理地质条件的改变,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动植物的灭绝。

填海工程会直接改变区域的潮流运动特性,引起泥沙冲淤和污染物迁移规律的变化,减小水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扩散能力,并加快污染物在海底积聚,对区域生态系统、防洪和航运造成影响。

部分围海填海海岸工程破坏了海岸的地形地貌,改变了海域的自然属性,破坏了滨海旅游资源。

填海会改变海岸的结构,减少海湾海水的面积和容量,影响潮差、水流和海浪。

填海使海岸失去了补充氧气的天然资源,改变了现存的生物结构,给海岸生态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河口地区、近岸浅海地区营养源比较多,温度比较适当,水质也不错,因此百分之八、九十的
生物都是在近岸地区。

而大规模围海造地的行为,使大片水生生物的栖息地、产卵场、繁殖场、索饵场遭到破坏,不少生物种群濒临灭绝,遗传多样性大量丧失。

目前我国红树林面积由40年前的412万hm2减少到1146万hm2,不及世界红树林面积1700万hm2的千分之一,其原因是由于围海造地、围海养殖、砍伐等人为因素
与荷兰的围海造陆相比,我国海岸线绵长,围海造陆活动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服务。

1949年以来,我国共掀起过三次围海造陆的热潮。

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围海晒盐;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围垦海涂,扩展农业用地;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进行滩涂围垦,发展养殖。

我国围海造陆活动对新增土地的需求面积大,工程设计尚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围垦用地虽然增长速度快,但是由于相关配套工程还不齐全,在围垦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形象工程,因此容易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渔业减产等问题。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土地资源又持续紧缩,新一轮大规模的围海造陆热潮正在兴起。

希望本文对荷兰围海造陆活动的专题研究能为我国当前的围海造陆工程提供些许启示
须德海工程(包括拦海大坝工程)和三角洲工程
浓墨重彩的郁金香、绚丽的风车和辽阔的牧场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也是荷兰留给人们的一般印象。

但与之相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则当属荷兰在治水抗洪和围海造陆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有句谚语是“上帝创造了世界,但荷兰人创造了荷兰”。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荷兰人创造和驾驭本国领土及其社会的能力。

荷兰素来有围海造陆的传统,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持之以恒地开展筑堤、筑坝、开垦、排水等水利活动,不仅显示了荷兰人民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的精神,还彰显出荷兰人利用水利工程进行国家空间规划的卓越才能,后者间接推动了荷兰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荷兰”在日耳曼语中叫“尼德兰”(Netherland),意思是“低地之国”,因为它的国土有一半以上基本与海平面持平甚至低于海平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