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XX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2: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二、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吾妻之美我者。
古汉语句式

古汉语句式
1. 古汉语的判断句啊,那可真是有趣得很呢!就像“陈胜者,阳城人也”,这不就很直白地告诉我们陈胜是阳城人嘛!
2. 宾语前置句呢,哇,那真的是特别啊!像“何陋之有”,不就是把“有何陋”给颠倒过来了嘛,多有意思呀!
3. 古汉语的被动句呀,嘿,“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这不就是说被贤能的人利用嘛,是不是很好理解呀!
4. 还有那省略句呢,哎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面就省略了很多内容呀,得仔细琢磨才有趣呢!
5. 古汉语的固定句式也很有魅力呀!比如“如……何”,就像“如太行、王屋何”,这是在问拿太行、王屋怎么办呀,多生动!
6. 主谓倒置句哟,“甚矣,汝之不惠”,把“汝之不惠”放后面,强调得多明显呀,真神奇!
7. 古汉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把“于其身”放后面,感觉就不一样了呢!
8. 定语后置句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把“利”和“强”放后面来修饰,多特别呀!
9. 古汉语的兼语句也有意思呢,“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一个句子里有两个动作,真好玩!。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第四讲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
古汉语的句子类型就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而言,也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
古汉语的句子成分也同样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
但是同中有异,古汉语的某些句式,某些说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或者被现代更为明确、严密的表达方式代替了。
我们要特别注意古汉语的特殊句式,立足于“同”,着眼于“异”,才能事半功倍地掌握文言句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现将古汉语的四种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分别说明如下。
(一)陈述句——所谓“陈述句”,即告诉别人一件事,表示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断定语气的句型。
表示肯定语气的陈述句叫“肯定判断”(肯定句);表示否定语气的陈述句叫“否定判断”(否定句)。
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统称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是通过主语+判断词+判断词后面的宾语来表示的,形成“主词…(不)是…宾词”的句式。
但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在文言文中一般不用作判断词,而是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里、这样”等。
如“吾父死于是”的“是”,即指代“捕蛇这个差使”。
又如“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所以,善于使人民亲附的人,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
)此句的“是”(这)字后面,用副词“乃”(才是)表示判断,这就清楚地表明这个“是”字是指示代词。
在古汉语中用“者”、“也”这两个虚词表示肯定判断,最为常见的肯定判断句式有三种:(1)“…者…”。
例如:“粟者,民之所种。
”(榖米是农民种的。
);(2)“……也。
”例如:“农,天下之本也。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3)“…者…也。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
)上述的三种判断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是…”的肯定判断句式。
古汉语肯定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语音停顿,不是代词。
“也”是语气词,表示一句话的完了。
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两种表示肯定判断的特殊句式:一是用“乃”、“则”、“即”、“皆”等副词置于名词谓语前,表示肯定判断。
古汉语中常见固定句式(格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固定句式(格式)集锦1.无以,由动词“无’’和介词“以”组成,可译为“没有用来……”、“无法”。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②项王未有以应。
《鸿门宴》3.何以,即“以何”之倒装。
表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
表反问,译为“怎么会或怎么能”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何以战《曹刿论战》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4.有所,译为“有……的”。
(人、物、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故患有所不避也。
《鱼我所欲也》5.无所,译为“没有……的”。
(人、物、事)几无所逃死。
《<指南录>后序》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6.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如徐州不定,将军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7.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8.无从、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9.何如、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赤壁之战》奈何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殽之战》10.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l1.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12.是故,是以,以是,以故,译为“因此,所以”。
例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

宾语前置(或称为“谓语后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及物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前置。
如:例一: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12》)例二:谚曰:“谁为为之?孰令聽之?”(司马迁《报任安书》)例三: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例四: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桀、纣在上曷损?(《荀子·荣辱》)例五:居恶在?仁是也。
路恶在?义是也。
(《孟子·尽心》)例一:肆予冲人,不卬自恤。
(《书·大诰》)例二:我无尔诈,尔无我欺。
(《左·定15》)例三:臣未之闻也。
(《孟子·梁惠王上》)例一:姜氏何厌之有?(《左·隐元》)//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孟子·许行》)//吾斯之未能信。
(《论语·公冶长6》)例二:惟余马首是瞻。
(《左·襄14》)//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问。
(《左·僖4》)//德音孔昭,视民不恌(tiāo),君子是则是效。
(《诗·小雅·鹿鸣》)//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僖4》(4)固定结构。
是以、是用、此以。
例一: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司马迁《报任安书》)比较: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庄子·养生主》)例二:王赐乘马,是用左王。
(《虢季子白盘铭》)//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23》)比较:故谋用是作,兵由此起。
(《礼·礼运》)例三: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礼·大学》)比较: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史记·留侯世家》)A.语言处于不成熟阶段,如:例一:唯不祟我?(《合》16969)例二:兹雨不唯祸我?(《合》12889)B.古书屡经传抄,难免有误,如:例一:未绝之也。
古汉语特殊句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
以下是一些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1. 倒装句:在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时会使用“倒装句”,即将谓语提前。
最著名的例子是“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2. 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主语、宾语、定语等情况非常普遍。
最著名的例子是“吾与点同舟过三峡,猿鸣三声泪沾巾”。
3. 对仗句:在古汉语中,句子的结构往往需要对仗,即主语和宾语、谓语和补语、定语和中心语等之间需要相对立。
最著名的例子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4. 比兴句: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感情和思想。
在古汉语中,比兴句经常使用。
最著名的例子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5. 反复句:反复句是指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或短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最著名的例子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词序不当句:在古汉语中,有些词语的词序可能是错误的,这也会导致句子的语法结构混乱。
最著名的例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些特殊句式在古汉语写作中非常常见,可以帮助作家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古汉语常见固定句式辑录(完美整理版)

古汉语常见固定句式辑录基础知识0418 1750古汉语常见固定句式辑录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用法,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疑问、表反问、表感叹、表揣度、表选择、表方式、表因果等七种。
1、表示疑问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如:“王曰:‘何以知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何所(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③奈何、若何(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如:“未辞也,为之奈何?”(《史记•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④如……何、奈……何(把……怎么样呢、拿……怎么办)如:“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⑤孰与……(与……相比,哪个……)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⑥何为……(为什么……)如:“君何为生我家?”(黄宗羲《原君》)⑦几何(多少)如:“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段玉裁《戴震难师》)“敬诺。
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2、表示反问①何……哉(也)、安……乎(怎么能……呢)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②何……为(……干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左传•殽之战》)③何……之有(有什么……呢)如:“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④如何、如之何、奈何(怎么、怎么能……呢、为什么……呢)如:“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三国演义•失街亭》)“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荷蓧丈人》)奈何忧其坏?(《列子•杞人忧天》)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如:“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柳宗元《捕蛇者说》)“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采草药》)“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岂为死君乎?(《左传•殽之战》)⑥安……哉(乎)(哪里……呢)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迎操将安所归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⑦不亦……乎(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述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⑧……非……欤(……不是……吗)如:“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屈原列传》)⑨宁……耶(哪里……呢)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袁牧《祭妹文》)⑩独……哉、独……耶、庸……乎、顾……哉(难道……吗、不管……啊)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3、表示感叹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左传》)②直(特)……耳(只不过……罢了)如:“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是亦走也。
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1)"……者,……也"系列。
陈涉者,阳城人也。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梁,吾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
(……者,……)虢,虞之表也。
(……,……也)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
(……者……)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刘备天下枭雄。
(……)晋鄙嚄唶宿将……//夫战,勇气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乃、为"系列。
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审谛之,顿非前物。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环滁皆山也臣本布衣且相如素贱人此为何若人?部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视之非字而画。
予本非文人画士。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今是溪儿见辱于愚,何哉?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夫婿乐逸,为奴婢所惑。
百姓之不见保。
(2)无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被动词,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1.“者也”表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3)梁父即楚将项燕(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环村居者皆猎户3. 动词“为”“是”表判断(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予非文人画士(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1.“为所”表被动(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于”表被动(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2)而君幸于赵王(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4.“见”表被动(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见、于”表被动(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7. 意念被动(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古汉语中常见否定词(否定副词)]不、毋、未、莫、弗、非、匪、靡、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注意:①“之”和“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灵活地用作第一、二人称的代词。
②“相”和“见”经常用在宾语前置句中。
2.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大王来何操?(2)沛公安在?(3)微斯人,吾谁与归?[古汉语中常见疑问代词]何、谁、孰、曷、安、胡、奚、焉、恶3. 介词(多为“以”)宾语前置句(1)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2)一言以蔽之(3)夜以继日静以修身一以贯之(4)是以(因此)何以(凭什么)4.“之”、“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唯余马首是瞻(3)无乃尔是过与?(4)唯弈秋之为听。
(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四)定语后置句(置定语于中心语后)模式:名词+(之+)……(者)[中心语] [定语]1.“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2.“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之……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特]4.“而……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5. 数量词作定语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古代物量表示法与现代汉语相反,数量词短语在中心语后,与现代汉语的动量表示法相似。
](五)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补语)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后置句(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乎”相当与“于”,“诸”相当于“之于”]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后置句(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2)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六)主谓倒装句(加强语气)1. 甚矣,汝之不惠!2.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七)省略句1. 省略主语(1)承前省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2)蒙后省()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蔺相如因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2. 省谓语(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今肃可以迎操,如将军不可()也。
3. 省宾语(谓语宾语和介词宾语)(1)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 省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汉语中常见介词]表时间、地点:于、乎、在、以、为(wèi)、自、从、由、至、向、当表原因、目的:为(wèi)、以、用、因、于表对象:为(wèi)、与、于表方式:以、将表被动:为、于(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具备了另一种词性的作用。
注意:①词类活用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发生的,离开这个语境便失去了活用的基础;词类活用也是临时性的,它和同一个词语具有几种属性是不同的。
②活用为什么,关键要看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也就是在句子中的功能。
(1)名词活用为动词①名词+宾语:买五人之脰而函之②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1> 秦地可尽王也<2> 范增数目项王<3> 非能水也<4> 沛公欲王关中④“而”前后的名词:<1> 去今之墓而葬焉<2> 客逾庖而宴(2)名词作状语文言文中,名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译成现代汉语即成为状语成份。
①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1> 常以身翼蔽沛公<2> 樯橹灰飞烟灭<3> 其一犬坐于前②表示动作、行为的对待方式:<1> 吾得兄事之<2> 人皆得以隶使之<3> 面刺寡人之过者③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1>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2>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④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 良庖岁更刀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1>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2>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3)形容词、动词用作名词用形容词替代跟它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翻译时要补出中心语,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用动词替代跟这个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翻译时要将这个动词用相关的名词替换。
①形容词作名词:<1>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3> 斫直,删密,除正<4> 将军身披坚执锐②动词作名词:<1>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2>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3> 于是余有叹焉<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与谓语产生关联)使动用法就是现代汉语中兼语句的浓缩形式,是让本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带上宾语,且具有使令意义。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特)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5)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的性质)意动用法就是主语“认为”宾语怎样,表示的是一种主观判断,可能符合客观情况,也可能不符合。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不同点,就是使动用法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观的。
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当成某种人或事物: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6)为动用法(主语为宾语做谓语的动作)指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表示为动词对象发出某个动作。
①等死,死国可乎?②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高考文言翻译例句:(1)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2001年全国)(2)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3)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身被二十余创B. 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C.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4)选出四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组()A.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 而狼未之知也微斯人,吾谁与归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赢乃夷门抱关者也D. 豫州今欲何至客何为者注意:1. 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提高对把握语境的能力,要做到“字则求于句,句则求于篇”。
2. 文章中代词的指代对象是我们在阅读和理解古文时需要注意的。
3. 翻译句子时一定要将句子中相应的语法现象体现出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90分钟)文言文语段翻译(一)【原文】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计,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拜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二)【原文】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三)【原文】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具备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