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及其《降E大调夜曲》、《E大调练习曲:离别》欣赏
肖邦作品风格研究

肖邦作品风格研究作者:姜子威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12期摘要:肖邦是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降E大调夜曲OP9 NO2是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风格相结合的重要代表作品。
肖邦给予了《降E大调夜曲》优美的内涵和外在的光芒,整体风格上清澈流丽。
肖邦在钢琴曲《降E大调夜曲》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上,都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在音乐特色、意境刻画、曲式特征方面,都有独特的设计,从多个角度融合了音乐和钢琴的搭配,形成了具有首创意义的新钢琴曲风格。
关键词:肖邦《降E大调夜曲》音乐风格作品分析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2-0005-03在浪漫乐派钢琴作品创作中,肖邦是重要创始人和杰出代表,降E大调夜曲全面的展现了肖邦的创作风格,让音乐和美学思维融合一体,让钢琴曲既拥有了朦胧的感觉,又在某一些阶段具有清新秀丽的色彩,形成了浪漫的风格和印象派风格相融合的特点。
肖邦给予了钢琴曲现实性,更掌握了钢琴曲飘然的特点。
在《降E大调夜曲》的创作中,肖邦结合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音乐元素,又开创了钢琴曲全新的艺术形式,将钢琴曲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进行转换。
这种具有创新性的创作,推进了浪漫主义风格的发展。
一、《降E大调夜曲》的创作背景夜曲是肖邦献给玛丽·普列埃勒夫人的作品之一,也是一种独创的钢琴独奏题材,它体现了平淡柔和、宁静寂寥的特点,舒缓中露出一丝沉思。
《降E大调夜曲》大部分展示了肖邦性格柔和、清雅的特点。
这首夜曲是肖邦在1831年9月之前完成的,这时候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在《降E大调夜曲》的创作期间,肖邦深受格里格的影响,《降E大调夜曲》的作品倾向于旋律的表达,同时又极其想展现浪漫的思想感情。
在乐曲创作过程中,肖邦对演奏技术上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对音乐的见解要求非常高。
肖邦将音乐改变为自创性和灵活性的结合体,给每个音符都截然不同的色彩。
肖邦在这首作品中突出了不和谐音乐色彩,让音乐有了飘浮不定的情感。
浅析肖邦《降E大调夜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奏要点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浅析肖邦《降E大调夜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奏要点多柏慧(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摘要】在浪漫主义时期,钢琴诗人肖邦的21首夜曲成为了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最具抒情性和诗意的代表性作品。
《降E大调夜曲》是他最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他优雅的风格和高尚的情操与世俗格格不入,因此夜曲在甜美的旋律中自然地流露出了深情。
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肖邦夜曲的艺术特色,然后逐步分析降E大调夜曲的主要演奏要点。
【关键词】肖邦;降E大调夜曲;艺术特色;演奏要点【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4-0034-02【本文著录格式】多柏慧.浅析肖邦《降E大调夜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奏要点[J].北方音乐,2020,07(14):34-35.引言(一)夜曲的由来夜曲是爱尔兰作曲家费尔德创作的。
高低音部交织奏出夜的寂静,又如梦境一般;风格高雅、浪漫,旋律很强,它是交响诗的简称。
和弦伴奏的低音部分伴随着女高音部分、夜深人静和优美的梦幻旋律,故称之为“夜曲”。
这是一首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歌唱。
经常用慢速或中速,经常用ARP和弦伴奏,整体的情感表达夜晚的静谧和喜爱之情。
(二)肖邦夜曲的创作背景1.肖邦生平肖邦,波兰人,世界著名作曲家、钢琴家。
1810年3月1日,他出生在波兰华沙。
肖邦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
他学习音乐时只有六岁。
他第一次出现在舞台上时只有八岁。
有名声时,他还不到20岁。
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定居在巴黎,他创作了许多爱国的钢琴作品来表达他的乡愁和仇恨。
有波兰民族英雄的解放斗争作品,如《第一叙事》《波兰大舞蹈》;有爱国主义战斗作品,如《革命练习曲》《小调音曲B》,以及哀悼祖国命运悲剧的《小奏鸣曲》等。
有些幻想,如夜曲和幻想曲,想念祖国,想念亲人。
2.肖邦夜曲肖邦的作品是以波兰古代舞蹈和波兰舞蹈的节奏写成的,对肖邦的夜曲也有一定的影响。
肖邦《降E大调夜曲》音乐赏析

肖邦 在 夜 曲原 有 结 构 和 织体 的基 础 上 发 展 出 了更 为 自 由 的形 式 。例 如 他 会 在 乐 曲 中 部之 后 设 置 另 一个 高潮 段 落 , 在 接 近 曲 目结尾的部分使用 单一的旋 律或 是以短小的动机作为主线连接不 同的段落 。这 首 《降 E大调夜曲》的速度 为 Andante,12/8拍 ,宽松 的节奏使旋律 充满 类似 船歌一样的回荡感 。该 曲在结构安排上颇具特色 ,让人 感觉 出乎 意料 ,而 又在情理之 中。三段体 中的呈示段在中间变化展开成为 引申型中段 。再现段重 复后 ,于较长的尾声部分出现最高潮 。
关键词 : 肖邦 :和 声语 汇: 《降 E大调夜 曲》 :曲式结构 :旋律进行
钢 琴 抒 情 曲具 有 独 特 的 浪 漫 气 质 ,要 想领 略钢 琴 诗 的 魅 力 , 肖邦 的 作 品是 不 容 错 过 的 。这 个 专 注 于用 钢 琴 创 作 的音 乐 家 将 自身 的 情 感 投 入 到 音 符 的起 起 落 落 当 中 , 通 过 乐 曲营 造 出浪 漫 、缱 绻 的氛 围 ,进 一 步传 达 出 兴 奋 、低 落 、 不 安 等 多 种 多样 的情 绪 。 在 静 谧 与 平 和 的浅 思 中 ,我 们 能经 由 肖邦 的 乐 曲获 得 音 乐 美 的享 受 。
· 165·
2015年第五期 《音乐创作》
第 二 次 变 奏 发 生在 第 13小 节 。具 体 表 现 为 分 解 主 和 弦 的 装 饰 音 伴 以分 明 的 力 度 变 化 , 第 二 拍 上 继 续 延续 了 主 和 弦 ,低 音部 同呈示阶段相同,和弦间距加大 。此 时曲作者 肖邦依然是通过旋律装饰性变奏来对整体 的音乐氛 围进行进一步 的渲 染 。最后的终止式运用了 肖邦特有 的下行 半音 阶装饰音群 ,音 乐素材 的运用在规模上有所缩减 ,旋律在收尾的时候进行 了 很 细 密 的 处 理 ,其 变 奏 手法 在贴 合 主题 同 时 也表 现 出 了超 凡 和 华 丽 的一 面 。
肖邦《离别练习曲》音乐分析

2017年第7期(总第319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7,2017(CumulativelyNO.319)肖邦《离别练习曲》音乐分析贾 敏(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摘要】肖邦是浪漫主义早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也是钢琴艺术领域的一名集大成者。
以”钢琴诗人“著称。
《肖邦练习曲》是其作品中最为华丽的部分,深刻的思想和鲜明的情感表达充斥在练习曲的每一个角落。
标新立异的他改掉了以往练习曲中单一、固定的技巧练习和枯燥无味的旋律进行方式,因此人们把《肖邦练习曲》的诞生说成是练习曲领域的一种创新。
本文重点通过肖邦《离别练习曲》的创作手法和情感技巧两个方面进行解析,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视角上完成对《离别》的解读。
【关键词】创作背景与技法;演奏技巧;情感表达【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1849),19世纪时期波兰最具影响力的钢琴家、作曲家。
1810年生于波兰,7岁开始创作,8岁便登台演出,很精彩的完成了一首协奏曲而名噪一时。
1829年以钢琴家和作曲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
肖邦是一位天才型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大约两百部作品,主要作品有:练习曲27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及奏鸣曲各3首、歌曲17首,因大部分作品是钢琴曲,因此被誉为“钢琴诗人”。
一、《离别练习曲》的创作背景与技法《离别练习曲》是一首乐曲性质的练习曲,创作灵感来源于19岁,那时的他爱上一位名叫葛拉柯夫丝卡的女同学。
因为肖邦性格羞怯,始终不敢表达对她的爱慕之情,就在决定远离祖国前往巴黎时,他才在心爱的人面前弹奏了这首凄婉忧伤的钢琴曲向她告别,曲中忧伤凄美的主题不时的敲击着作者的心,因此肖邦自己也说过“像这样的旋律,以前没有写过,以后也不会再有”,不失为肖邦钢琴作品中的沧海遗珠!(一)在创作技法上这是一首单三部曲式作品,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构成,呈示部可分为21个小节,从E大调的属音起笔,以切分音的节奏类型为引子,高音声部复音旋律为主题进行,音程以级进和跳进为主,运用附点、八分、后十六等节奏类型以及使用延长音烘托长线条的旋律使得和声织体极为丰富。
浅析肖邦练习曲《离别》

浅析肖邦练习曲《离别》摘要:肖邦的这首《离别》练习曲,不同于一般八度、音阶的纯技术练习曲,它作为音乐会练习曲,除了技术性练习,还有情感的表达和艺术风格的体现。
本文通过對这首练习曲的音乐风格、弹奏技巧、曲式结构以及作品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挖掘肖邦音乐作品中的感情气质,作品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感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离别》;肖邦练习曲;情感表达;弹奏技巧一、肖邦生平肖邦1810年3月1日出生于华沙,他是波兰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
他从小就喜欢音乐,而且也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在孩提时代就向人们展示了他特别出色的音乐才能,在8岁时就能登台进行出色的钢琴演奏。
他一生创作了很多钢琴作品,被人们誉为‘鋼琴诗人’。
他在华沙和巴黎的不同时期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有练习曲、奏鸣曲、圆舞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回旋曲、玛祖卡舞曲等音乐体裁,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优秀的经典教材。
他1849年病逝于家中,结束了他的音乐生涯,也永远的留在人们的心中。
二、创作背景18世纪19世纪的波兰当时被很多国家瓜分,一直处于外族列强统治,动荡不安的局面。
后来肖邦在亲朋好友的劝说及鼓励下,出国更好的学习为祖国争取荣誉,肖邦也意识到要出去用自己方式去歌颂和赞扬祖国,他离开了祖国来到了巴黎。
一次他在弹奏自己作品中一段带有技巧性的部分时,觉得需要写一些练习曲去专门训练一些弹奏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所以开始了练习曲的创作。
这首《离别》练习曲创作于巴黎时期,他因思念祖国,怀念亲人而写出了这首练习曲。
三、《离别》练习曲(1)曲式结构。
这首练习曲为三部曲式结构,即A+B+A’。
A(1-21)有两个乐段。
第一乐段中a(1-5)结束到主,b(6-8)结束到属七;第二乐段中a(9-13)与第一乐段a乐句重复,b1(14-16)是b乐句的模进,c(17-21)结束到主,是是最好听的乐句。
B(21-61)可以理解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21-29),其中(25-29)是(21-25)的上方二度模进;第二部分(30-37),这8小节从它的下属调A调转到它的属调B调,后4小节是前4小节的上方二度的自由模进;第三部分(38-46)增四减五音程进行和左右手的两个声部反向进行,最后结束到属;第四部分(47-54)六七度音程,左右手弹奏反方向的相同音程,结束到属七;第五部分(54-61),此部分也可看为是B段到A’段的连接部。
浅析肖邦《降E大调夜曲》艺术特色

浅析肖邦《降E大调夜曲》艺术特色作者:徐碧聪谢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8期摘; 要:在西方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一种自由的音乐体裁,它突破音乐传统的表现形式,这种浪漫主义音乐可以通过乐曲来传播作者的艺术感受以及思想情感等。
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音乐特点,《降E大调夜曲》主要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夜曲属于独立的钢琴体裁,夜曲最大的特点是“幻想”与“平静”。
近现代的夜曲通常指的是钢琴小品,它属于室内音乐,形式较为自由,具有可以使人沉思、宁静等抒情特点。
夜曲可以通过描绘夜的宁静来创造音乐意境,它是一种独特的音乐体裁。
本文通过分析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的风格特征、情感特色等方面,进而了解肖邦夜曲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肖邦;降E大调;钢琴曲;艺术特色;作者简介:徐碧聪,1994年出生,女,汉族,辽宁省本溪市人,渤海大学音乐学钢琴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8--02肖邦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重要作曲家,其钢琴音乐作品数量众多,体裁广泛,在西方的音乐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钢琴作品更是被许多音乐爱好者所追捧。
而最能代表他的作品就是夜曲,肖邦共创作二十一首夜曲。
在肖邦众多夜曲中,最具有代表性、最被人熟知的作品就是《降E大调夜曲》,《降E大调夜曲》的形象单纯简单,演奏手法简单,旋律迷人动听,因此,它是肖邦夜曲中最经典的作品。
肖邦在创作《降E大调夜曲》时只有20岁,这是他献给玛丽·普列埃勒的众多作品之一,是早期肖邦作品风格的典型。
一、肖邦创作夜曲的时代背景(一)欧洲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浪漫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化运动,浪漫主义它打破了传统的古典形式,采用个性语言表达来强调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艺术感受。
音乐是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重点,它向人们表达浪漫主义精神,它重在抒发个人情感,这是一种理想化、个性化、同时又富有诗意的音乐。
中国文化视角下肖邦《降E大调夜曲OP.9_NO.2》的诗意赏析与演奏分析

10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1捍卫心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净土。
肖邦来到巴黎后,虽游走于法国的上层社会,但他从未真正意义上融入这个上流阶层。
为了谋生计,肖邦会参加公演以及出入各种音乐沙龙、从事钢琴教学等工作,但在肖邦的内心深处是反感这些事情的。
肖邦认为贵族并不是真正愿意理解艺术、走进艺术的,贵族们追寻的只是艺术的附加值而已。
他们只是以欣赏肖邦的音乐作为一种身份、权力的象征以及对潮流的追捧,肖邦非常厌恶上流社会虚伪的风气,也不喜欢在豪华沙龙宴会中为那些故作姿态的贵族们弹琴。
后来,在波兰亡国期间,沙俄皇帝授予肖邦“首席钢琴家”的职位,但肖邦毅然拒绝,还要用钢琴对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灭亡!”这一份清高孤傲的高尚品格,是《石灰吟》中歌颂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是陶渊明身上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心远地自偏”的志气,也是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洁。
肖邦虽然身处在贵族阶层中,但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本心,没有坠入虚荣的名利网之中。
除了工作以外,肖邦将自己扎根于“美”的世界,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美的瞬间,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一首又一首动人的钢琴曲。
同时,他依然牵挂着自己的祖国,用钢琴为波兰发出怒吼与哀鸣。
这份对祖国深切的牵挂,想要为祖国奋力一战的心情,就如同陆游在诗中《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中写道:“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在本首《降E 大调夜曲OP.9 NO.2》中,肖邦将丰富的情感蕴含在乐句中,缓缓向众人道来。
起始乐段以弱起的方式轻柔地将听众带入一个静谧的月夜,只有肖邦一人伫立在月下弹琴。
年仅20岁的少年已背井离乡,一面是支离破碎的祖国,一面是崭新的生活。
肖邦在夜曲中诉说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乐曲中部12小节和13小节使用离调和弦引出的乐句,将中声部忧郁的线条隐含在甜美的主旋律中,让我们感受到肖邦的苦涩与纠结。
整首夜曲中不乏悲情忧郁的元素,可以见得肖邦并没有沉溺在上流社会奢侈的生活中,他心中仍然牵挂着祖国的命运,甚至在第12小节、20小节中利用模进将情绪推向高潮,如同一次次对命运发出质问和怒吼,正如肖邦在日记中写到的那样:“莫斯科掌控了全世界!神呀!真的有神吗?如果你存在,你不报复吗?你到底还要多少个俄国罪人,还是连你都是俄国人?”一个人真正的品格如何,是当他居高位时,如何对待身处低位的人体现出来的。
浅析肖邦钢琴练习曲《离别》的分析与演奏

92现代交际■ 2016年8月浅析肖邦钢琴练习曲《离别》的分析与演奏杨琳(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130216)摘要:练习曲是肖邦众多钢琴作品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肖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肖邦钢琴 练习曲《离别》的结构、旋律出发,对其演奏的奏法、技巧进行分析,从而深入挖掘肖邦练习曲《离别》背后 所蕴含的情感和想要表达的思想。
同时《离别》作曲的时代背景也决定了这首练习曲蕴含了深深的爱国之情。
本文也为此从结构和旋律两个主线为出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肖邦钢琴练习曲《离别》中图分类号:J624.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6) 15-0092-01肖邦是世界著名的钢琴演奏家,肖邦的钢琴作品以作 品的旋律感和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肖邦 的钢琴练习曲《离别》用非常清晰的线条和旋律将离别之 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其中也让人感受到他在战 争时期将要与祖国分离时的不舍和惋惜。
肖邦所处的时代 背景,影响着他一生的音乐创作。
肖邦大多数的作品都是 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也都表达了他对国家失去独立的无奈 以及他内心深深的爱国情怀。
一、对《离别》结构的分析结构是钢琴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和分析钢 琴作品的基础和依据。
这首《离别》的节奏属于2/2拍,三部曲式,也就是分三段进行演奏的。
在第一部分中,主 要以柔美、抒情的旋律为主;第二部分也是高潮部分,表 达了作者在离别时的情感波动,紧张、局促、恐慌而又热 血澎湃;第三部分又如同第一部分回归柔美、抒情的旋律。
整个作品中这三个结构部分,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宣泄,也是作者对国家失去自由的一种无奈和感叹。
《离别》这首曲目,在分析和演奏的过程中首先要从 整体速度上进行把握。
这个曲子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有 相同之处,要控制好弹奏的速度,而对中间的高潮部分也 要处理好情绪和弹奏的速度,不能为了炫技而改变曲目的 整体弹奏基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及其钢琴独奏曲欣赏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一位伟大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不满20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后半生遭遇波兰亡国,在国外度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亡国之恨,痛苦地自称为“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
他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并在临终时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肖邦一生创作的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仿佛是在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他二十岁就参加战争,离开祖国18年之久,但一直不忘祖国,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创作,把一腔热血化为音符,甚至在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作为一个波兰作曲家,
他为故乡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另一类肖邦所发展的音乐形式是夜曲,肖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听上去非常和谐,充满变换的韵律,曲调也非常灵活。
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作于183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统夜曲的痕迹。
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饱含诗意。
第一次接触《降E大调夜曲》应该是小学4年级左右,在学习电子琴,无意中听到这首夜曲。
当时体味不出夜曲中丰富又细腻的感情,只觉得曲调优美浪漫,后来才知道这首曲子是肖邦最著名的一首,并饱含作曲者内心充沛的情感。
这首曲子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曲者内心的话语,而略带沉思的抒情气氛好象可以使人忘却了一切烦恼痛苦。
明亮澄澈的琴声,营造出一种月光下恬静安逸的意境,把人带进了万籁俱寂的深夜。
在喧嚣的环境中,听这首《降E大调夜曲》,让自己的心灵更安
宁闲逸。
但肖邦的另一首非常有名的《E大调练习曲:离别》给了我更加深刻的印象,其中以第一段的主旋律最为优美。
而第一段的乐谱虽然比较简单,但要演奏出丰富的肖邦作曲时融入的伤感离别的情绪、体现出细腻优雅的音质、表现出旋律当中流淌的悲伤与怀念更加付有韵味,其实是非常有难度的。
这首练习曲真是优美的使人为之神迷,同时也是最洗炼的作品。
曲中那段充满爱慕、悲戚而且非常美丽的旋律不仅包含了肖邦决定远离祖国前往巴黎时向日夜思慕的美丽少女——葛拉柯芙丝卡的告别之情,也的确融入了作者的思乡离别之情。
其实古典也能唱出流行,流行也能听出古典。
台湾歌手陈珊妮直接沿用了肖邦《离别曲》的原曲,加上充满离愁伤感的词作,“最美的时光听摇滚乐,你的脸轻轻贴着我心脏”,伴随着肖邦略带悲伤的旋律,同样给人一种不同于钢琴曲表达出的最不舍离去的伤感。
或许这就是肖邦曲子的魅力,伤感而不失优雅,凄美又不乏壮丽,细细听
来,无论你是否经历过那种刻骨铭心的留别之痛都可以感受到歌曲带出来的无尽韵味——离别原来是最不舍得分开的牵绊。
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但其中最吸引我的仍是他柔情浪漫的钢琴独奏曲。
他的作品大多没有标题只有题材,丝毫不会拘泥倾听者的想象力,可以更好的使人在音乐中感受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不把主观臆想强加给听众——这就是肖邦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