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及其《降E大调夜曲》、《E大调练习曲:离别》欣赏

肖邦及其《降E大调夜曲》、《E大调练习曲:离别》欣赏
肖邦及其《降E大调夜曲》、《E大调练习曲:离别》欣赏

肖邦及其钢琴独奏曲欣赏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一位伟大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不满20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遭遇波兰亡国,在国外度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亡国之恨,痛苦地自称为“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并在临终时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肖邦一生创作的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仿佛是在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他二十岁就参加战争,离开祖国18年之久,但一直不忘祖国,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创作,把一腔热血化为音符,甚至在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作为一个波兰作曲家,

他为故乡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另一类肖邦所发展的音乐形式是夜曲,肖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听上去非常和谐,充满变换的韵律,曲调也非常灵活。

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作于183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统夜曲的痕迹。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饱含诗意。第一次接触《降E大调夜曲》应该是小学4年级左右,在学习电子琴,无意中听到这首夜曲。当时体味不出夜曲中丰富又细腻的感情,只觉得曲调优美浪漫,后来才知道这首曲子是肖邦最著名的一首,并饱含作曲者内心充沛的情感。这首曲子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曲者内心的话语,而略带沉思的抒情气氛好象可以使人忘却了一切烦恼痛苦。明亮澄澈的琴声,营造出一种月光下恬静安逸的意境,把人带进了万籁俱寂的深夜。在喧嚣的环境中,听这首《降E大调夜曲》,让自己的心灵更安

宁闲逸。

但肖邦的另一首非常有名的《E大调练习曲:离别》给了我更加深刻的印象,其中以第一段的主旋律最为优美。而第一段的乐谱虽然比较简单,但要演奏出丰富的肖邦作曲时融入的伤感离别的情绪、体现出细腻优雅的音质、表现出旋律当中流淌的悲伤与怀念更加付有韵味,其实是非常有难度的。这首练习曲真是优美的使人为之神迷,同时也是最洗炼的作品。曲中那段充满爱慕、悲戚而且非常美丽的旋律不仅包含了肖邦决定远离祖国前往巴黎时向日夜思慕的美丽少女——葛拉柯芙丝卡的告别之情,也的确融入了作者的思乡离别之情。

其实古典也能唱出流行,流行也能听出古典。台湾歌手陈珊妮直接沿用了肖邦《离别曲》的原曲,加上充满离愁伤感的词作,“最美的时光听摇滚乐,你的脸轻轻贴着我心脏”,伴随着肖邦略带悲伤的旋律,同样给人一种不同于钢琴曲表达出的最不舍离去的伤感。或许这就是肖邦曲子的魅力,伤感而不失优雅,凄美又不乏壮丽,细细听

来,无论你是否经历过那种刻骨铭心的留别之痛都可以感受到歌曲带出来的无尽韵味——离别原来是最不舍得分开的牵绊。

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但其中最吸引我的仍是他柔情浪漫的钢琴独奏曲。他的作品大多没有标题只有题材,丝毫不会拘泥倾听者的想象力,可以更好的使人在音乐中感受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不把主观臆想强加给听众——这就是肖邦的信念。

浅析肖邦《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no.1的音乐特点

浅析肖邦《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no.1的音乐特点 肖邦是19世纪著名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肖邦的《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 no.1创作于1835年,这时肖邦的圆舞曲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正如曲名,此时的肖邦更加注重发挥钢琴华丽的演奏技巧,使这首曲子成为了肖邦圆舞曲杰出之作,也是众多钢琴家以及钢琴爱好者热衷演奏的作品。 标签:肖邦;降A大调圆舞曲;音乐特点 肖邦于1810年出生在波兰,是浪漫主义时期著名钢琴家和作曲家,20岁的肖邦以优异的成绩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此后肖邦离开波兰开始周游欧洲各国,由于波兰的一次未成功的民族起义运动,肖邦被迫流亡海外。1831年肖邦在法国举办了第一场音乐会从此定居法国,直至1849年肖邦去世也未能再次踏上波兰的土地。钢琴伴随了肖邦一生的音乐创作,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钢琴体裁。 华尔兹(waltz)亦称圆舞,是一种舞蹈及舞曲形式。在《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词典》中认为圆舞曲是19世纪最流行的沙龙舞曲,它的影响力对音乐史起着巨大的作用,深受浪漫主义时期大多数音乐家们的喜爱,并被吸收到他们的各种形式的音乐创作中,是一种极具音乐性、艺术性的舞曲形式。圆舞曲通常是以快速的3/4拍为主,具有很强的律动性;主调织体形式,节奏上强弱弱的律动具有规律性。伴奏与旋律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圆舞曲固定的音乐风格。 肖邦于1824年创作了第一首圆舞曲,直到1849年去世,一共创作约20首。肖邦的圆舞曲有两大类型:一种是节奏复杂华丽高雅的圆舞曲,此类圆舞曲并不适合为舞蹈伴奏。比如《降D大调圆舞曲》叩.64no.1(小狗圆舞曲);另一种则是借助圆舞曲的形式而创作的抒情诗如《#c小调圆舞曲》op.64no.2。 肖邦于1835年创作《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no.1,是肖邦圆舞曲创作成熟的标志性作品之一。正如曲名,肖邦通过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将作品的华丽性、技巧性充分的展现出来。这首《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是回旋曲式结构。开始是16小节的序奏,从bE开始的同音反复、属功能分解和弦下行及强有力的柱式和弦模进展开让人想起19世纪舞会开始前乐队的鼓乐齐鸣,同时预示着整个舞曲辉煌华丽的基调。在同音反复时应注意第一拍与第三拍的强音记号。而在演奏柱式和弦模进时要注意踏板的使用,不可拖沓,要的是简洁有力的效果。 第一插部(17-48小节)为并列单二部曲式。B段从17-32小节(b+b’)为复奏式双句乐段。b句(17-24小节)开始是旋律下行的四小节的乐节,而后面四小节的上五度模进,让音乐变得更为明朗。之后的b句(25-32小节)是b句的变化重复,并加入装饰音。该段具有歌唱性、抒情性的特点,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1、2指的控制,让中音声部清晰,平稳、连贯。 C段从32-48小节(c+c’)为复奏式双句乐段。c句(32-39小节)作曲家在这里运用了琶音,增加了音乐的华丽性。c’句(40-48小节)是前四小节变化重

最新高中音乐《c小调练习曲》教师招聘获奖说课稿公开课观摩示范课优质课说课稿最新精品精编优秀实用说课稿

高中音乐《c小调练习曲》最新获奖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课第9单元第17节的《c小调练习曲》,我准备从教学思路设计、目标设计、教学重点处理和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学思路设计 《c小调练习曲》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课第九单元第十七节的一首作品,肖邦的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感受。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催人奋 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相结合而体现出来的。主题后半部分具有明显的宣叙调特点,仿佛倾诉着内心的苦痛。乐曲中段,附点节奏级进上行的呐喊式的音调,在急骤起伏的伴奏声中一再重现,使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尾声出现了蕴含悲痛的曲调,寄托了沉深的忧郁和哀思。 二、说教学目标设计 新课标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内容都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打破了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是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新课标也提出了应简坚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 动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1.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艺术的习惯,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感受乐曲的风格特征。 2.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感受乐曲内容。 3.了解伟大作曲家肖邦的生平以及创作历程,掌握一定的欣赏方法与技巧。 三、说教学重点处理

Unit 2课后练习答案

Unit 2 Part II Text A T ext Organization 1. 2. Story 1 (Paras 6-10): After winning his own freedom from slavery, John Parker helped other slaves to escape north to Canada to get freedom. Story 2 (Paras 11-15): Supported by a strong religious conviction, the white man Levi Coffin helped black slaves to escape at huge risk to himself. Story 3 (Paras 16-23): By traveling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Josiah Henson reached his desti-nation and became free at last. Vocabulary I. 1. 1) decades2) historic 3) imposed4) racial 5) slender6) closing in on 7) settlement8) site 9) mission10) authorized 11) terminal12) make the best of 13) exploits14) religious 15) on the side 2. 1) pass for2) stood up for 3) laid down4) take on

论肖邦圆舞曲的音乐特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313863979.html, 论肖邦圆舞曲的音乐特色 作者:焦姣 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19期 摘要:肖邦一生共创作了约20首圆舞曲,其中"华丽性"圆舞曲和"抒情性"圆舞曲占大多数,这都是肖邦对灵魂的渲染和对生活态度的表达,是他的真情实感。他的创作把他与在波兰的生活贯穿起来,丰富了作品的思想感情,使他的音乐更有生命力和活力。圆舞曲富有勃勃生机,应该在教师和学生中予以重视,并加以推广。这是文章的动机之一。文章通过对肖邦圆舞曲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分析,全面揭示肖邦圆舞曲的价值。 关键词:肖邦圆舞曲创作特色演奏 国内外研究现状:从目前的研究资料看,国内外资料主要是对肖邦圆舞曲进行了时间的分类,共有哪些圆舞曲,举例其中能代表某个阶段的个别单曲经典作品加以分析其特征。在李晓燕的《浅析肖邦及其创作特征》中,对肖邦的全部的钢琴作品进行了分类,其中既有表现民族风格的玛祖卡舞曲,和波罗乃兹舞曲,有充满戏剧性激情和史诗般气魄的叙事曲和奏鸣曲,也有洋溢诗情画意的夜曲.圆舞曲和船歌,还有即兴曲.回旋曲.协奏曲等。而圆舞曲,作者把其分为了三个阶段,一是1827—1830年在离开波兰时早期创作的“华沙圆舞曲”,二是1831—1835年肖邦远离家乡来到巴黎深造时的早期创作;三是1838—1847年成熟时期的作品并列举各个作品。然后讲述肖邦的创作特征,从其节奏性如《升C小调圆舞曲》(作品64之2),旋律性,和声性,炫技性如《e小调圆舞曲》,沙龙性如《a小调圆舞曲》(作品34号),民族性这五个方面阐述肖邦的的创作。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肖邦圆舞曲的创作特征李晓燕的《浅析肖邦及其创作特征》中从其旋律性方面讲:旋律丰富,歌唱性强,与意大利歌剧有一定联系,如歌.优雅.婉转。从节奏方面讲:"Rubato"是 在肖邦圆舞曲节奏中强用的节拍。从和声方面讲:总是抓住和声色彩的无穷变化把它挖掘出来,把人们的审美带向新的意境,在每一首圆舞曲中,我们可以看的旋律和和声的有机结合。和声的运用上肖邦大胆.突然的转调让同时代人大吃一惊,但他并非为和声而和声。从炫技方 面讲:肖邦圆舞曲中有适合音乐会演奏的,他们有着绚丽的技巧和积极饱满的情绪,有雄壮璀璨的音乐效果。沙龙性方面:在圆舞曲中有一些篇幅不大的钢琴音诗,是肖邦在法国沙龙中做的贡献。这些乐曲中的抒情形象和优美旋律处处洋溢着法国艺术沙龙的流光溢彩,优雅精致,适合沙龙舞会伴舞用。在民族性方面:肖邦是民族作曲家,民族艺术家,从圆舞曲中可看出他的创作与波兰的生活和波兰的民间艺术息息相关,他旋律中和声性与器乐性的结合,曲中器乐的音调是从纯歌曲的艺术中引申出来的,这一特点就是影响与民间艺术的印证。 二:肖邦圆舞曲的分类冯敬华的《浅论肖邦的圆舞曲的艺术特怔》中对圆舞曲进行了分类,可分为“华丽”圆舞曲和“抒情”曲,华丽圆舞曲富有气氛热烈和活跃的氛围,音色明亮辉煌,具有快节奏的速度,力度对比明显;抒情性圆舞曲旋律富有歌唱性,线条柔美流畅,速度平稳,表现一种内在含蓄的情感,其中“华丽性”圆舞曲和“抒情性”圆舞曲占大多数,这都是肖

二年级语文下册基础训练全部参考答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基础训练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1 找春天 我会填1、脱掉、冲出、奔向、寻找;2、小姑娘、躲躲实践园春回大地、鲜花盛开、泉水叮咚、莺歌燕舞、万物复苏 古诗两首2 我会变店店长;杏杏子(呆发呆);躲躲开我会填1、唐代、白居易2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 笋芽儿 我会连沉睡的粗重的健壮的美丽的竹子世界嗓音笋芽我会想桃花红着脸对笋芽儿说:“笋芽儿,你会越长越漂亮的,像你的竹 子妈妈一样美。”柳树摇着长辫子对笋芽儿说:“笋芽儿,你看我多美啊,等你长大了我们来比美吧。”我会找 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 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阅览室 1、小草、鲜花; 2、粉红的桃花看见了,说:“春姑娘,你真美!”春姑娘说:“谢谢你,是你用花朵装扮了我的长裙。” 小鹿的玫瑰花4 我会选1、渐渐地2、静静地3、重重地 阅览室1、我虽然吃不着,但是别人吃得着哇,那时候他们会感谢我的。 2、没有老大爷的辛勤劳动,我们吃不上这么香甜的苹果。 第一单元自我检测 我会填(动听)的歌声(美丽)的世界(绿色)的叶子(美好)的春光(粗重)的嗓音(解冻)的小溪我会做由自由油石油冬冬天终终于牙大牙芽草芽我会排我们爱祖国的山河。 春天的景色真美啊! 你知道这是谁的铅笔吗? 我发现 1、蘑菇 2、剪刀 3、柳树的枝条像姐姐长长的辫子。阅读天地1、郊(jiāo)、嫩(nèn)芽 2、处、园 3、花丛、枝头、空中、水里、田野

4、春天在小溪,冰雪融化,溪水唱起了欢乐的歌。 第二单元 5 泉水 我会写2、很美很美的琴声很高很高的大树很甜很甜的水果小河哗哗3、小雨沙沙时钟滴答我会说泉水流到小溪,他看见小鱼在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 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快快长大。” 阅览室数不清的绿色的热烘烘的 3)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高高的挂在天空。 6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我会填1、昨天、迷路、冒着、泥泞、足迹 2、弯弯的(月亮小船小路);温暖的(阳光春风心) 长长的(小溪路车流);晶莹的(露珠泪花宝石) 阅览室 “老奶奶,我快下车了,您快坐吧!” “不用客气,给老人让座是我应该坐的。” 7 我不是最弱小的 我会写2、份一份;利胜利;摸摸象 )为什么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呢?、(13 2)、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啊!(阅览室抵抗强的,帮助弱的,它算得上勇敢。 8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我会读 表示声音的词语:沙沙沙、丁零零、扑通扑通 我会写1、高高兴兴清清楚楚认认真真 2、清河溪;股脆朋;拐扑托;呼唤喝;草芽花;迈迷迹我会选 钢、刚、刚、钢;未、末、未、末 我会写1、温暖的春天终于又回到了我们身边。2、天空蓝蓝的,连一丝白云都没有。 阅览室 1、⑴“水蜜桃儿,歪歪嘴儿,咬一口,流糖水儿!”⑵“水蜜桃,甜又大,咬一口,甜掉牙!” 2、要正确使用广告,不能说大话、假话。 第二单元自我检测我会填1、叔:S 又 6 叔叔 杜鹃7 、鹃:2J 鸟3、需:X 雨字头 6 需要我会用1、花要叶扶2 、能得到别人的帮助3、手有余香 4、诚心、实意我会排

八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c小调“革命”练习曲教学设计1湘艺版

c小调(“革命”)练习曲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聆听《c小调练习曲》和《#C小调圆舞曲》,感受、体验音乐情绪,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2、初步懂得有关“练习曲”的基础知识。 3、在感受、理解音乐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肖邦及其艺术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聆听《C小调练习曲》,在音乐中感受肖邦从指间流露出的一泻千里的激情,深刻体会肖邦的爱国热情;通过聆听《c小调圆舞曲》,感受肖邦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2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临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本阶段的学生在经过了前一段时期的学习后,掌握了一些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不同于以往综合性的器乐欣赏课,本节课是一种以单一乐器作品的欣赏为主,这一独具匠心的课程设计无疑成为本学期内容的一个亮点。对于学生们来说,钢琴既是当下学生们最熟悉又颇感神秘的西方传统乐器,这对本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有帮助。因此,教师可通过作品体裁、创作背景、作曲家介绍等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欣赏作品。在欣赏学习中还应多引导鼓励学生将作品情感表现与其创作背景联系起来思考,谈自己对音乐作品思想艺术价值的观点,从而在音乐中净化心灵,真正进行“美”的教育。 3重点难点 深入地欣赏《c小调练习曲》,理解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 (播放《不能说的秘密》中“斗琴”片段) 周杰伦在这部自导自演的影片中展示了他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而“斗琴大赛”中出现的三首曲目中有两首是肖邦的作品,第一首是肖邦的黑键练习曲,第二首是《C小调圆舞曲》,但影片并未完全抄袭经典,而是精心改编,令人耳目一新。自幼学习钢琴的周杰伦也有他的偶像,那就是被誉为“钢琴诗人”的波兰音乐家肖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肖邦的钢琴音乐。

回归国家

“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 作者: 更新时间:2005-8-31 20:26:01 来源: 点击率:1106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在当今"回归国家"的学术热点中,一种是向传统国家回归的价值取向,一种重视国家研究的政治学分析框架。根据这一分析进路,应该着眼于现代国家建构的研究。相对于传统国家的现代国家具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民族-国家,一是民主-国家,前者是现代国家的组织形式,以主权为核心;后者是现代国家的制度体系,以主权在民为合法性基础。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现代国家建构中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的非均衡性,及由此引起的政治整合和文化整合的矛盾。认为依靠历史记忆和"祖先崇拜"的国族建构并由此向传统国家回归的思路既不现实,更不合理。对于处于现代化全球化浪潮中的当今中国来说,更主要的任务是建构一个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相对均衡的现代国家。 如果说在1980年代政治学的视野中是"有国家无社会"的话,那么1990年代政治学界最为流行的是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析框架,旨在发现市民社会(公民社会)在中国的萌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界有意无意地遮蔽了国家与社会框架的另一维度――国家。进入新世纪以后,对国家的论述逐步增多,大有"回归国家"之势。由此出现了种种政治设计,如回归传统的儒学政治,要求建立王道国家等。在"回归国家"的风向中,我们需要追问:我们要回归的是什么"国家",对国家的回归是一种分析路径,还是一种回归传统的政治实践?我以为是前者。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的成长,必然指向现代国家的建构。而对与市民社会相对而言的现代国家的研究还相当不够。笔者早在1990年代初开始"发现社会",提出了国家政治和社会政治的二分法,并一直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10年后,笔者开始"回归国家",但着眼的则是现代国家的建构。因为,没有一个现代国家,现代公民社会也难以建构起来。本文试图就现代国家的基本理论作一分析。 一、现代国家的组织形式:民族-国家 国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列宁在撰写《国家与革命》一文时曾深有感受。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同文明时代的国家特性不同。尽管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但不同类型国家对暴力的拥有程度和使用范围则不一样。20世纪社会科学家大师韦伯将国家定义为:"国家是一种持续运转的强制性政治组织,其行政机构成功地垄断了合法使用暴力的权力,并以此维持秩序。"当代著名政治学家吉登斯完善了韦伯的国家观点。而这里,必须明确的是,他们的国家定义都指的是现代国家,是相对前资本主义,即传统国家而言的。 界定现代国家的关键词是:主权与合法性。由此引申出现代国家的双重特性:民族-国家(nation-state)与民主-国家(democracy -state)。 民族-国家通常被认为是"两种不同的结构和原则的熔合,一种是政治的和领土的,另一种是历史的和文化的。"它是以民族共同体为组织基础的政治共同体。

肖邦圆舞曲的介绍

肖邦圆舞曲的介绍 肖邦创作的圆舞曲别树一帜,它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社交性舞会圆舞曲,而是供音乐会欣赏的钢琴小品。这些乐曲在保持舞蹈的节奏、律动,音乐特点和风格特征的前提下,在性质、速度和节奏等方面比社交性的圆舞曲更灵活、更多样,曲式也有所突破。甜蜜的柔情和风趣的卖俏,也贯穿在这种圆舞曲之中。人们称之为“音乐会圆舞曲”。 肖邦一生中总共创作了首圆舞曲,从表达形式上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把实际的舞蹈加以理想化的作品,另一类是借用圆舞曲形式而作成的纯粹的抒情诗。舒曼曾对肖邦的圆舞曲评介:“这是肖邦的肉体及心灵在舞蹈上的圆舞曲”,“如果要跳舞,舞伴必须有一半以上是伯爵夫人才行。”而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认为,“不沉着的演奏家,往往忽略了肖邦的低音,虽然低音对圆舞曲具有某种意义,但也不是绝对的,粗暴的敲击没有必要,要注意基础音,从属的和声应弹得轻些。圆舞曲的伸缩速度亦无必要像玛祖卡舞曲那样强烈。” 肖邦的两首圆舞曲 、肖邦降大调圆舞曲(小狗圆舞曲) 有个神奇的传说,说是肖邦跟情人乔治?桑同居期间,有一日看到乔治?桑的小狗追着自己的尾巴打转,所以就写了这么首圆舞曲。但这个说法纯属扯淡。这首曲子另有一个名字叫“一分钟”,原文实际上是“分钟”,意思大概是演奏长度差不多一分钟。圆舞曲是肖邦沙龙性小品的代表。没什么特别的寄托,不要想得太复杂。肖邦写这种东西多数像玩儿一样。弹得时候也就像玩儿一样即可。注意吊一下左手低音的旋律,特别是在中段的地方。 、升小调,呈献给罗斯吉德男爵夫人 节奏近似玛祖卡舞曲。段体,第一段主旋律含有悲叹的成分,第二段为急速的运动,转为降大调,但很快又回到忧郁的气氛,反复开头旋律,在焦躁不安中结束圆舞曲的介绍: 肖邦创作的圆舞曲别树一帜,它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社交性舞会圆舞曲,而是供音乐会欣赏的钢琴小品。这些乐曲在保持舞蹈的节奏、律动,音乐特点和风格特征的前提下,在性质、速度和节奏等方面比社交性的圆舞曲更灵活、更多样,曲式也有所突破。甜蜜的柔情和风趣的卖俏,也贯穿在这种圆舞曲之中。人们称之为“音乐会圆舞曲”。 1 / 1

周贡植简介

重庆农民运动的先躯——周贡植 2011年05月04日 11:15:22 来源:新华网重庆频道 周贡植,重庆市九龙坡铜罐驿陡石坎人。1919年夏,考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次年8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 1925年秋,周贡植回国后,在重庆的中法大学四川分校任教。1926年2月,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周贡植任执委,领导各地农民运动。将一些党、团员排到巴县、南川、涪陵、丰都、大足等地去发动群众,建立农民协会。 1927年8月,中共四川临时省委建立,周贡植负责组织工作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8年初,四川省临委秘密举办了“暴动训练班”,由周贡植等讲课,传授有关农民暴动的知识,为各地的武装暴动准备干部。1928年2月,四川临委选举产生中共四川省第一届省委,周贡植任组织部长。1928年3月9日,周贡植在重庆兴隆巷8号被敌特逮捕。4月3日,周贡植

在重庆朝天门英勇就义,时年29岁。 投身革命 1920年8月7日。“呜”—汽笛长鸣,一艘轮船缓缓驶出朝天门码头。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站在船头上。他面容清瘦,两眼有神,望着灰暗的天空,破烂的吊脚楼,心潮起伏。他叫周贡植,是巴县铜罐驿乡人,他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和无限的希望,离开祖国,到法国勤工俭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经济萧条,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周贡植初到巴黎,生活费等靠华法教育会接济。三个月后,华法教育会突然断绝了经济资助,濒临绝境的留学生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这时,一个戴着眼镜,面目清瘦的同学大声讲道“同学们,我们是来留学的,准备学成后报效国家。可是,我们没有经费,怎么学习?”这个同学周贡植认识,名叫赵世炎,疾恶如仇,是一个热心人。“是呀,生活都不能保障,怎么读书?”“同学,我们来到异国他乡,只有去公使馆请愿,要求救助。”“对,到公使馆去!”留学生齐声赞同,向公使馆走去。公使馆的人见这么多留学生赶来,立即关大门,周贡植冲上前去,但大门还是关上了。留学生聚在公使馆门前,高呼口号:“我们要读书!我们要生存!”虽然请愿没有结果,但周贡植的表现给赵世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管是下工还是放学回来,周贡植都要抓紧时间看书。这天,他正躺在床上,门突地被小声地推开,同学袁庆云轻轻走了进来。“贡植,还没睡?”“没睡,我在看书。”“这书给你,拿去看。”这是一本小册子,周贡植轻声念道:“共产……”袁庆云把手指放在唇边,周贡植立即把话嚥进肚里。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周贡植知道这些书曾在留学生中流传,没想到今天自己也有了机会。他如饥似渇捧着书本,看得热血沸腾,彻夜难眠。以后,袁庆云经常给他一些进步书籍,如《国家与革命》《资本论》以及《人道报》《向导》等革命书刊。周贡植读得十分认真,在他看过的书上,划满了圈点,并注上自己的心得。他

新概念二册练习参考答案

新东方新概念 2 册课后习题答案详解1-96 Answers for New concept English book 2 Unit One(Lesson 1~Lesson 24) Lesson 1 1. b 选b最为正确。因为a. d.都与课文内容不符合,也不合乎逻辑; c.的意思是他们没有注意他”,而作者的意图并不是想让他们注意他,而是想让他们停止谈话。所以选 b. 最能表达作者当时心里的感受。 2.c 其余 3 个答案都与原句意思不符合。 3.b 因为 a. to 不对,可以是He went to the theatre; c. into 也不对,可以是He went into the theatre; d. on 更不符合语法,表示在某一个地方用介词in 或at, in 表示在大的空间,如国家,城市等, at则表示在小的地点或空间,如at the office, at the theatre等,所以选b.是正确的。 4.d b. above(在 . 上方); c. ahead of (在. 的前面,在..... 之前)不和behind对应,也不强调位置的前后顺序。 a. before和d. in front of都是和behind对应的,都有在前面"的意思。但in front of更具体的强调位置,而before 则包含更宽泛的意思,即时间上,空间,次序,登记,重要性方 面的在……前面” 5.c 因为用 a. Where, b. why, d. when 提问都不符合逻辑,都不是针对状态提问的,只有How 提问,才能用Angry 回答。 6.a b. they 只做主语; c. their 只能做定语; d. us 虽然可以做宾语,但与前一句意思不符合。 7.d a. none 是代词,很少用在名词前面; b. any 只能用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 c. not any 不符合语法,因为前面没有助动词di d. 8. b a. chair(椅子),c. armchair(手扶椅)d. class(班级)这3个选择都和seat的意思不符合。Seat 是" 座位,座席”的意思。强调的是可供坐下的地方,不是具体的椅子。只有 b. place 是seat 的同义词。 9.a b. big(大的)指体积; c. tall(高的)指身材; d. large(大的)指空间和面积。 这 3 个词都与人的年龄无关。只有 a. old 是说明年龄的。

《肖邦练习曲op25 no1》音像版之比较

《肖邦练习曲op25 no1》音像版之比较 发表时间:2019-06-13T15:31:22.68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作者:胡宇静 [导读] 在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派,即浪漫主义乐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在创作上表现出一种对个人主观感情的崇尚,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并且对未来充满了幻想。浪漫乐派的大音乐家肖邦,曾作出了多部练习曲,表现出了很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能够获得对肖邦本人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摘要:在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派,即浪漫主义乐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在创作上表现出一种对个人主观感情的崇尚,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并且对未来充满了幻想。浪漫乐派的大音乐家肖邦,曾作出了多部练习曲,表现出了很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能够获得对肖邦本人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技巧与情感;练习曲;肖邦 前言 钢琴在西方音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难以撼动的地位。它被称为乐器之王,音域广,音色深沉可清澈。诸多乐曲通过钢琴来演绎都达到了意外的效果,而为了钢琴技术所创作的练习曲更是把钢琴的技巧、音色、特性充分发挥了出来。 一、乐曲的创作背景 (一)练习曲op25 no1的作品来源 Op25 no1这首练习曲创作于1863年,全曲非常具有诗意,被认为最能体现肖邦音乐特色的乐曲之一。想要体会如何演奏此曲,就必须想象是在弹奏一把艾俄洛斯琴—这把琴能够发出所有音域的音色;艺术家的手在不停地在琴弦上翻飞起舞,寻找那丰富、深沉、如同阿拉伯式花纹般繁复奇异的音响,而听众仍然能够在整个演奏中听到浑厚的低音和精致的高音。这是舒曼在听完肖邦演奏完此曲后的感受。 (二)乐曲结构 乐曲使用的是延绵不断的快板所演奏,从开头到结尾音乐的形象都保持了统一,整体的曲式结构是标准的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呈示部:从一到十六处是主题的呈示部,右手的旋律声部具有歌唱性和流动性。从第一小节开始是降A大调,在第4小节处开始离调到了f小调,第6小节离调至降G大调,第8小节结束在降A大调属和弦的半终止上;从第九小节开始就是在是对第一乐句的变化再现。终止则是在第十六小节的C大调上。 展开部:是从第十七小节到第三十五小节,这是一段具有对比性的开放段落,和声的进行是以两小节为单位,第十七小节是在f小调上将主题材料移低小三度,从二十三小节开始,调性转为D大调,从第25小节开始调性随之转为降A大调,在31-34小节出现了低音属准备。 再现部:从三十六到四十三小节是变化并且有省略的再现段,整个乐句是降A大调主属和弦的进行,完全终止则是在在降A大调的主和弦上。 尾声:此练习曲的尾声是采用的是主调上的主音做低声部的持续音,并以6小节的分解和弦作为补充。 (二)乐曲的技巧及情感表现 这首练习曲的结构清晰明朗,材料也比较统一,相对于练习曲而言,这更像是一首诗。这首练习曲的演奏更像是将一个持续波动的降A 大调主和弦用踏板向上延伸到高音区。通过这些混合音响,可以听到宽广的重音衬托出美妙的旋律向前流淌。在曲子中部,一个由主旋律衍生出来的男高音声部置于其他和弦的洪流之上。这些都是演绎这首作品的精髓及技巧上所需要的准备。 Op25 no1这首练习曲强调旋律与伴奏织体完美结合的连贯性和细腻表达对于呈现这首作品的重要性,以及仅仅使用同一手指和手部在较大伸展动作时要弹奏出均匀而浑厚的音色,这需要轻盈的触键才能营造出这种诗意氛围。这样的氛围笼罩着肖邦所写的琶音,这些琶音不仅具有和声功能,而且还成为旋律无形的支撑。 因此这样两种元素(旋律与琶音)需要迥然不同的细致练习,只有当蕴藏在其中的难点被逐一攻克后才能将两种元素和谐的融为一体。首先,练习旋律线条,确保右手5指在触键时的坚定和音质。具有歌唱性和富有表情的部分均由右手弹奏。在练习时,5指要保持稳固并稍微弯曲,灵活放松的手腕有助于连续的八度跳跃,手部高高抬起。 在练习时,要多练习右手高声部的力度变化,而左手的低声部始终保持弱奏。我们可以进行变节奏练习来掌握这首练习曲,比如第一小节,每一拍的最后三个音组成琶音变节奏练习。这些由后三个音组成的琶音要被迅速、轻巧的弹出来,手指轻轻掠过琴键,5指为了演奏出旋律所需要的音色则需要按住琴键并保持完整的四分音符时值,注意不要用手的运动代替手指的弹奏。这些都可作为变化练习来达到曲子所需要的音色。 另外,此曲伴奏部分中那富有诗意的空灵的气质完全建立在手指的轻巧的触键上,因此演奏者应竭尽所能的避免由手部动作导致的手指触键过重,这样会使音色不够纯净,从而破坏和谐的倾泻般的音幕的效果。 二、从音乐的不同要素分析演奏家的音像版 (一)速度 瓦伦蒂娜:从开始的呈示部速度就保持在Allegro上,右手旋律线条有很强的流动感,中部也就是第17小节开始做了一小节的渐慢处理,随即又恢复原速。再现部速度也与呈示部一样,但在尾声也就是第44小节处做了渐快处理,到47小节又稍稍放慢了速度直至结束。 霍格维茨:速度在曲子原有的速度上稍稍放慢了一些,在中部时稍加速,在第22小节处开始明显加速。33小节处恢复一开始的速度,直至全曲结束。 鲁宾斯坦在:速度适中,在第四小节处做了渐慢渐弱的处理,到了中部的第22小节速度渐渐提升,到34小节处减慢恢复原速。在尾声的第47小节处做了减慢直至结束。 (二)力度 瓦伦蒂娜:呈示部整体呈现处大波浪状的渐强,第9小节处先渐弱后渐强。尾声处也是同样先渐弱再坚强,最后再次做减弱处理。 霍格维茨:全曲从弱拍弱位开始,随着右手的旋律线的渐强而渐强。在第14小节处不止突出了旋律音,也把紧跟旋律音的第二个音也加强了力度。在第二十小节处同样把左手每一拍的第三个音做了加重处理。再现部与呈示部一样随着旋律的变化力度也随之变化。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列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革命事业的无产阶级的领袖,他写过很多著作被人们所熟读。笔者拜读了《国家与革命》这本书,深刻感受到列宁的革命精神,为无产阶级夺得政权以及人类的解放所作出的努力。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1917年8-9月)写 的系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著作。十月革命也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联合贫困农民所共同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对农民和工人越来越严重的剥削和压迫,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不公平,资产阶级内部的黑暗与勾结…..各种矛盾激增,推动了阶级斗争的爆发,1914年 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变得越发成熟。我们都知道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必须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国家问题,事实上有很多流派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对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随之诞生,比较系统的描述了马克思主义对待国家问题的著作。 掌握了该著作的写作背景才能够置身当时的社会环境去感知作 者的写作情怀,通过理解他的写作语言,方式与结构,才可以真正的体会作者的思想。下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一、对各部分的内容作出介绍,并探析各部分之间展开的逻辑跟

据。 这部著作除去初版序言和第二版序言,共有六章,每个章节都紧密关联,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时,批判了沙文主义者、“考茨基主义”以及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忽视与抹杀,特别突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这是革命的目的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第一章是阶级社会和国家。这部分内容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的基本概念,谈到这个学说被人忽略忘记或者遭到机会主义者的歪曲误解的各方面。书中引用了恩格斯在总结他所做的历史的分析时的一段话,很清晰明了的表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及其意义的基本思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笔者理解如果阶级的矛盾可以由外部条件可以解决,国家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只有当矛盾激化到没有办法解决的程度,国家就油然产生,作为一种力量,把这种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受到来自两个主要方面的歪曲,即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认为国家是阶级调和的机关以及“考茨基主义”对结论的抹杀。随之列宁提到了国家的那个“力量”,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的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拥有监狱等的特殊武装队伍。但是,究竟是什么东西使他们居于社会之上?随着问题的提出以及解决,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伴随来的是考茨基反动的再一次抹杀。为了清楚的表明目前流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改为机会主义的把戏的本质,列宁讲到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

逻辑思维训练二(含答案)——1份

逻辑思维训练二 一、小花、小丽、小绿三个同学中有一人帮助生病的小红补好了笔记,当小红问这是谁 干的好事时: 小花说:“小丽干的。” 小丽说:“不是我干的。” 小绿说:“也不是我干的。” 事实上,有两个人在说假话,只有一个说的是真话。那以,这件好事到底是谁做的? 答案:小绿 (1)若是小花做的,则三人说话中有二真一假、不合题意。 (2)若是小丽做的,则三人说话中还是二真一假、不合题意。 (3)若是小绿做的,则三人说话二假一真、则符合题意。 所以,正确答案为:小绿干的。 二、有9个人在沙漠里迷了路,他们所有的粮食只够这些人吃5天。第二天,这9个人又遇到了一队迷路的人,这一队人已经没有粮食了,大家便算了算,两队合吃粮食,只够吃3天。那么,第二队迷路的人有多少呢? 答案:这9个人遇到第二队人的时候已经吃掉了1天的粮食,所剩下的只够这9个人自 己再吃4天,但第二队加入后只能吃3天,也就是说第二队在3天内吃的食物等于9个人一 天的粮食,因此,第二队有3个人。 三、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热胀冷缩”的道理;但是有一种很特别的物质却并 不遵循这个道理,那就是水,有时候它是“冷胀热缩”。经过多次的实验得出结论:当水结成 冰时,其体积会增长1/11,以这个为参考,你知道如果冰融化成水时,其体积会减少多少吗? 答案:当冰融化成水的时候,体积就会减少1/12;因为当体积为11的水结成冰时,体 积会增加为12的冰,而体积为12的冰融化后会成为11的水,也就会减少1/12。

四、在一条河边有猎人、狼、男人领着两个小孩,一个女人也带着两个小孩。条件为:如果猎人离开的话,狼就会把所有的人都吃掉,如果男人离开的话,女人就会把男人的两个小孩掐死,而如果女人离开,男人则会把女人的两个小孩掐死。 这时,河边只有一条船,而这个船上也只能乘坐两个人(狼也算一个人),而所有人中,只有猎人、男人、女人会划船。则问,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全部度过这条河? 答案:分析:第一步:猎人与狼先乘船过去,放下狼,回来后再接女人的一个孩子过去。 第二步:放下孩子将狼带回来,然后一同下船。 第三步:女人与她的另外一个孩子乘船过去,放下孩子,女人再回来接男人; 第四步:男人和女人同时过去,然后男人再放下女人,男人回来下船,猎人与狼再上去。 第五步:猎人与狼同时下船,然后,女人再上船。 第六步:女人过去接男人,男人划过去放下女人,回去接自己的一个孩子。 第七步:男人放下自己的一个孩子,把女人带上,划回去,放下女人,再带着自己的另外一个孩子。 第八步:男人再回来接女人。 五、一个村子里一共有50户人家,每家每户都养了一条狗。村长说村里面有病狗,然后就让每户人家都可以查看其他人家的狗是不是病狗,但是不准检查自己家的狗是不是病狗。当这些人如果推断出自家的狗是病狗的话,就必须自己把自家的狗枪毙了,但是每个人在看到别人家的狗是病狗的时候不准告诉别人,也没有权利枪毙别人家的狗,只有权利枪毙自家的狗。然后,第一天没有听到枪声,第二天也没有,第三天却传来了一阵枪声。 请问:这个村子里一共有几条病狗,请说明理由? 答案:答案:3条病狗。 分析: 1.(1)假如有1条病狗,那主人肯定不能看自己家的狗,出去没有发现病狗,但村长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

国家与革命》(节选)导读 一、写作背景 《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 1848年至 1917年这 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 1917年 8月至 9月写成的, 1918 年5 月出版。列 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现在 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化。一方面,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形式,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于 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 的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奋起进行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然而,自19世纪以来,国家与革命这一重大问题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机会主义者搞得面目全非,混乱不堪。特别是以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极力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在国家问题上反对机会主义偏见,就无法使劳动群众摆脱资产阶级影响,走上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国家与革命》的写作是恢复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客观要求。 1917 年 3 月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了工农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并存的局面,革命出现了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设想通过“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途径,积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但是7月间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发动事变,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全部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鉴于俄国革命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逆转,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无产阶级只有直接举行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才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样,而革命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对待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为了从理论上教育和武装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向他们说明在即将到来的革命中应当做些什么,列宁在艰苦的匿居条件下写成了《国家与革命》这部不朽的名著。 二、内容讲解

(完整版)练习二参考答案

大学物理练习二解答 一、选择题 1.质量为m 的小球在向心力作用下,在水平面内作半径为R 、速率为v 的匀速圆周运动,如下左图所示。小球自A 点逆时针运动到B 点的半周内,动量的增量应为: [ ] (A)mv 2j (B)j mv 2 (C)i mv 2 (D) i mv 2 解:[ B ] j mv j mv j mv v m v m A B 2 2.如右上图所示,圆锥摆的摆球质量为m,速率为v,圆半径为R,当摆球在轨道上运 动半周时,摆球所受重力冲量的大小为 [ ] (A).2mv (B) 2 2 /2v R mg mv (C) v Rmg / (D)0。 解:[ C ] 3. 一质点在力 )25(5t m F (SI )(式中m 为质点的质量,t 为时间)的作用下,0 t 时 从静止开始作直线运动,则当 s t 5 时,质点的速率为 [ ] (A )s m /50(B )s m /25 (C )0 (D )s m /50 解:[ C ] 0 mv mv 4. 质量分别为m和4m的两个质点分别以动能E和4E沿一直线相向运动,它们的总动量大小为 [ ] (A) ,22mE (B)mE 23, (C) mE 25, (D) mE 2122 。 解:[ B ] 因质点m B

因质点m 4 所以 5. 一个质点同时在几个力作用下的位移为:k j i r 654 (SI )其中一个力为恒力k j i F 953 (SI ),则此力在该位移过程中所作的功为 [ ] (A) 67J (B) 91J (C) 17J (D) –67J 解:[ A ] J k j i k j i r F W 67542512)654()953( ? ? 6. 对功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 (1) 保守力作正功时,系统内相应的势能增加。 (2) 质点运动经一闭合路径,保守力对质点作的功为零。 (3)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两者所做功的代数和必为零。 在上述说法中: [ ] (A)(1)、(2)是正确的。(B)(2)、(3)是正确的。 (C)只有(2)是正确的。(D)只有(3)是正确的。 解:[ C ] 7. 机枪每分钟可射出质量为g 20 的子弹900颗,子弹射出的速率为s m /800,则射击时的平均 反冲力大小为 [ ] (A) N 267.0 (B) N 16 (C)N 240 (D)N 14400 解:[ C ] 8. 一质量为M 的弹簧振子,水平放置且静止在平衡位置,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 射入 振子中,并随之一起运动.如果水平面光滑,此后弹簧的最大势能为 [ ]

肖邦圆舞曲欣赏学习资料

肖邦圆舞曲欣赏

肖邦圆舞曲欣赏 老秦人海涛弗雷德里克·肖邦(Fryderyk Chopin,1810-1849),浪漫主义时期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波兰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是一位称得上钢琴诗人的伟大作曲家。他创造了一种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最理想的键盘风格。 先介绍一下肖邦的音乐风格吧。肖邦的音乐是内向的、是民族精神的主观显现,带着感伤的色彩。他一生从事了十几种音乐体裁的创作,其中创作的圆舞曲,历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把实际的舞蹈理想化;另一类是借用圆舞曲形式而作成的纯粹的抒情诗。以往的观点认为,肖邦的圆舞曲照射出作曲家的幽默和随想,但其方式更为减弱并往往有些肤浅;他的圆舞曲不像源出波兰民族音乐形式的波罗涅兹舞曲和马祖卡舞曲一样占有重要地位;不如叙事曲、练习曲等体裁的作品那样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华丽的技巧。但笔者通过分析研究认为,以往的观点有失偏颇,没有领悟到肖邦圆舞曲的真正价值。本文将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在按肖邦圆舞曲的音乐表现风格将其重新归类的基础上,重新参透出其美学意义与存在的价值。这对于肖邦在圆舞曲作曲家中的地位以及他对圆舞曲的贡献的重新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正文由圆舞曲的发展历史、肖邦十七首圆舞曲的分述和肖邦圆舞曲音乐表现风格的综述三个部分组成。本文以圆舞曲的发展历史为切入点,以肖邦圆舞曲的音乐表现风格为依据,以哲学家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一文中的观点、康德、席勒、黑格尔的

悲剧论和崇高说,以及现代西方音乐哲学的有关论述为理论根据,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分论到综述、从微观到宏观,力求对肖邦圆舞曲有一个客观公正的重新认识与评价。第Ⅰ部分回顾了圆舞曲的发展历史。笔者认为,研究作曲家任一创作体裁都要以它的发展历史为前提。该部分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有:圆舞曲的早期发展以及与几种民间舞曲的渊源关系;圆舞曲的复兴和全盛时期;简介在圆舞曲创作领域中卓有成著的作曲家以及他们优秀的圆舞曲作品;圆舞曲对其它音乐形式的影响以及1920 年之后圆舞曲的发展状况。 我初次听到肖邦的圆舞曲,就倾情于他优雅迷人的气质,听这些作品就像进入了奇幻梦境,浮光暗影翩然而动、呢喃浅笑扑朔流萦。第一首曲子以轻灵节奏挑开了舞会的序幕,旋律华美流畅、舞者意兴盈发;音乐飘逸着诱惑的晚香,心头漾动着融怡的欢悦。第二和第五同样释放着热情与活力:第二有着简洁明丽的开篇,而后是心随曲动、意为情牵的顾盼与回旋;中段映射出舞会美艳纷纶的华彩,接着是温雅对答与会意的莞尔;并在快慰中迎来灿烂尾声。第五首那一连串的颤音像神秘的引诱,引领人们加入舞会的行列;随即展开了充沛而明快的跳动;并将这难言的喜悦之情一直持续到底。这几首曲子灵气沁人,闪耀着智慧的快乐、飘曳着青春的芳华。作曲家本人更喜欢第二首舞曲,当朋友海勒也表达了对它的爱赏之意时,肖邦大为兴奋,还立刻请海勒共进午餐。 肖邦在创作中极力反对给作品加注标题,那些自作多情的庸人却总想以这种做法来树立鲜明的音乐形象,比如著名的《小狗圆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