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3)

《囚绿记》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囚绿记》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必修模块2)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以中外散文名篇为主要内容,单元设置的意图是通过阅读这一类散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比如本文就是一小串能够激发人对自由、生命向往的“绿”,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把“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作为语文教学阅读和鉴赏的总要求。
【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单元要求及课文特点,我确立了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⑵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运用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讨论总结时,可由文中的某些语句联系到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对“绿”的认识,明白本文的主题。
⑵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囚绿”后感情的变化,并且对于作者对绿的“爱”进行探讨,提出爱的正确方式。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囚绿”后情感发生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矛盾复杂的心态,理解爱的真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和启发,学生完成一篇以此为话题的小作文,这一目标在课外能够实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音韵和谐,情感真挚而且长于变化,必须通过朗读来体会它的魅力,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因此,如何“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解决这一问题,我要求学生运用“复述法”和“圈点法”,复述作者“囚绿”的过程,圈点出表达作者爱绿的语句,再由老师总结。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10)

囚绿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文章抒情线索,学习象征手法,理解文章内涵。
2、过程与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把握文脉,深入课文,赏析文本句段,体会作者得到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寓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手法,升华思想。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引导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欧亨利的短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说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得了癌症的生命垂危的女孩,在弥留之际望着窗外萧瑟飘落的秋叶,说道:“等到最后一片叶子飘落的时候,我的生命就到尽头了吧。
”然后画家听到了这句话,便在树上画了一片苍翠的绿叶,一整个冬天过去了,树叶还在,而小女孩儿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二)解题师;“记”,本单元学的都是散文,“绿”在文中指的是什么?生答:常青藤。
师:“囚”,看到这个字大家是什么样的感觉?生:被禁锢,没有自由。
师:同学们请来看多媒体上的这个囚字,一个人被框到方框框里,是被囚禁没有自由的状态,然而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当中,被囚禁着没有自由的是谁啊?生:常春藤。
(三)整体感知师:这时候大家都产生了好奇之心,为什么要囚禁一根常春藤呢,到底发生了什么?而绿后来又怎样了呢?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并解决多媒体上的这几个问题。
问题一: 绿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好,现在我们现在来解决问题。
首先,绿在文中指的是常春藤,刚在解题中已经解决过了这个问题。
问题二:作者为什么要囚绿?生答:“喜欢绿”问题三: 囚绿的结果是什么?生答:释绿、怀绿。
(四)深入探究现在给大家两到三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同桌互相讨论,快速找出作者对常春藤的称呼的变化,并结合称呼的变化来并分析体会其中情感的变化。
(注意要用圈点批注的方式将重点的词句圈划出来)。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四、拓展延伸
1、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变成伤害的爱?
2、我们现在还需不需要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
探讨、交流。
理解文章现实意义,有所收获。
五、总结
象征手法;坚韧不屈的品格
再次领悟文章深刻的情感。
体味手法,加深理解
六、作业
写下你的阅读感受和收获体验
练笔,加深理解
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形成初步阅读体验,提出疑问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学会质疑
三、合作探究,解答疑惑
1、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绿藤?
2、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3、11段,绿藤快要死了,作者“同情它”,为什么不放走它?
4、在侵华战争全面开始之际,作者写了赞扬绿坚强不屈的文章,有没有什么深意?
速读勾画,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展示成果,引导点拨,达成共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导入
你的生命中有没有一株曾经感动过你的绿色?它可能是在干旱盐碱事物沙漠上屹立千年的胡杨;也可能是雷劈斧凿后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大树;也可能是在板结的土地上茁出新绿的嫩芽。今天,一起感受陆蠡笔下的一枝之绿
回顾以往经历,引发思考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囚绿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赞颂。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研读、合作探究、引导点拨、多媒体教学
《囚绿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作为必修二中的一篇短篇小说,梁实秋的《囚绿记》将生动地表达了一个重要的主题:自由。
我们认为自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权利,但是它是在某些情况下被剥夺的,而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教师可以通过这篇小说来讨论这个主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自由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分析它们的表达方式。
2.学生们能够加深对自由的认知,并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自由权。
3.学生们能够提高理解英语文本的能力,并通过朗读小说提高自己的发音和语调。
二、教学过程:1.教师讲解主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教师应该先介绍一下“自由”这个概念,然后询问学生们对自由的看法和理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来引导进一步的讨论。
最后,把重点放在小说中的主题上,并解释它的意义和重要性。
2.阅读小说:由于小说篇幅较短,可分为几段阅读讨论。
如第一段,阅读内容是描述主人公所处环境,学生们应该能够理解这个关押于牢狱之中的主人公所经历的强制措施和深度痛苦的感受。
第二段讲述主人公是如何逃离押后之后,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如穿新衣、偷东西、值夜、打工等。
英汉对照朗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音和读音。
3.测验:在阅读和讨论之后,可抽出10道选择题和3道问答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问答题的答案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意见,他们需要从小说中选择一个例子来支撑他们的回答,因此学生需要在阅读和讨论中认真思考,详细回答问题。
4.小组活动: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组提出“保护人类自由权”的计划方案。
在小组中,学生们可以交流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讨论出一个完整有效的保护自由的计划。
每个小组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展示他们的计划,并给出他们相互的反馈。
学生们需要在活动中发展他们的逻辑和理解能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 (28)

三维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圈点批注(抓关键词句)的读文方法, 把握文章脉络,理解“绿”的精神内涵。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对自由光明的追求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面对人生的困境也要懂得卖力地生长, 勇敢地去追求生命的美丽。 【重点】
一)初读课文,发现那一抹绿
【学生活动一】
1.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你能用 一句话作简要概括吗?
2.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 前和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用与 “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
二)品读悟情,走近那一抹绿
1、为什么囚绿?
【学生活动二】2、囚住“绿”了吗?
(圈点批注写心情的词句)
【学生活动三】
• 读13、14两段,结合绿的特 点和时代背景,说说作者赋予了 绿枝条怎样的精神内涵。
三)析读悟旨,品评那一抹绿
绿
永不屈服 于黑暗
象征向往光明、自由、坚
强不屈的广大中国人
托
物
言
志
象征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四)再读课文,升华那一抹绿
【学生活动四】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 精神” 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鉴赏咏物散文的一般方法是由物的外在特点引 申到内在精神品质,有时还需结合时代背景,做 到知人论世,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住文章主旨。
布置作业:
• 绿象征着不屈的精神,我们刚刚探讨了许多人物事例, 请选择一个,结合本课学习的感悟,写一段100字左右的 颁奖词。
齐读8—12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囚绿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囚绿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教学方法:整体感知读写赏悟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并释题1、“囚”是什么意思?2、“绿”是指什么?明确:绿色的常春藤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明确:喜爱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
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
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4)

准备
1、组长抽签,确定展示内容
2、组员分工组内预演(预时10分钟)
等级评价:
拓展延伸
假如常春藤确有灵性,充满智慧,或许还读了《囚绿记》这篇美文,又假如陆蠡真的与这位“绿友”见了面,此时此刻他们俩之间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
作业设计
完成小作文:对于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的做法你赞同吗?为什么?字数要求300字以上。
据此,我把《囚绿记》一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本课学习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⑵ 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运用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讨论总结时,可由文中的某些语句联系到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对“绿”的认识,明白本文的主题。
学习内容:
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法指导:
1. 仔细比较各自然段的段旨,思考段落之间的联系
2. 整体理解课文内容,写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3.找出你不理解的地方。
A.两人小对子
1、相互检查修正自研成果,用红笔给对方评定等级
2、交流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B、六人共同体
组长主持组内互动:
1、分享、完善学习成果
2、选出本组最佳成果
教学方式:
采用新课改理念下的“五步三查”法,情境创设法。学生独学,阅读文章,明确文意,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圈点勾画对你有启发的句子并作批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本的能力。学生对学、群学独学中遇到的问题意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创新的能力。学生展示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6)

《囚绿记》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囚绿记》。
内容解析
这个单元都是写景状物的散文。
本文在《故都的秋》之后,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绿”的“灵性”;行文思路清晰,学生很容易找到其思路;本文在展示常春藤的美的同时,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值得探究。
除此外,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回味无穷,可以通过品味语言,来获得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㈠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主旨。
2、体会本文借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本文语言含蓄隽永、回味无穷的特点。
㈡目标解析
1、通过点拨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讨论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旨,理解中华民族不屈服于黑暗势力、坚贞不屈、追求自由的民族精神。
3、通过诵读来把握文章语言特色。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对散文有了全面的了解,但对文章的主旨把握有些肤浅,不能从深层次来理解文章主旨,对优美的语言鉴赏较浅,需要教师在课堂分析中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深层主旨,教会学生鉴赏优美的语言。
本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深层主旨。
三、教学流程设计
1
2
3
五、板书设计
囚禁文体:叙事性散文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教案设计[教学设想]这篇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从品位凝聚着作者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散文的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人论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学习在逆境中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寻绿”“观绿”到“囚绿”再到“放绿”“怀绿”的情感的变化。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课前准备]1、学生认真预习课文,解决字词问题;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印发刘一新的评价文章《热爱生活,追求光明》。
3、学生搜集咏绿的诗文。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作家李健吾也说:“他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他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去体会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字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
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
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写作背景:《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作者通过回忆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与自己忠于祖国仇恨日寇的情怀。
2、标题中的“囚”是什么意思?“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大声朗读全文,用文中的话回答)明确:“囚”是幽囚。
“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
“囚绿”是: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3、题目为“囚绿”,文章第几段写到“囚绿”?那在这之前、之后作者又有怎样的行为呢?(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作者“囚绿”前与“囚绿”后的行为,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板书: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8—12段写囚绿,囚绿之前的1—4段写寻绿,5—7段写观绿,囚绿之后13段是放绿,14段是怀绿。
三、选读语段, 品味感情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囚绿”是缘于喜爱!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注意: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以作者口吻向“绿”表白!)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感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欢!四、圈画语句,品悟文旨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方法指导:速读,圈划有关内容,随手批注;然后互相交流,最后发言,讨论,达成共识。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2、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
绿色是自然之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
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
古诗词中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个别背诵)3、这株常春藤,这一片绿色給孤独抑郁的作者以生命、希望、快乐和爱、幸福,所以作者深深喜爱着绿。
同学们,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么?(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4、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的语句。
陆蠡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自己是怎样的处境?文章哪个段落提到了陆蠡当时的处境?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
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资料一: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
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
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
这便掀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
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
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资料二:《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当时中国大地烽烟四起,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学创作的作者由此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于是满怀深情的写下了《囚绿记》。
5、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此时的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这何尝不是一种囚啊!作者的命运和这株绿枝条是不是很相似?在当时的中国,像作者一样,幽囚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人有多少啊!被幽囚的绿枝条不正是生活于水生火热中的中华民族吗?绿枝条被囚,它有没有屈服啊?没有!尽管日渐病损,但它始终向阳,永不屈服于黑暗。
这是一个顽强的生命。
那么一个顽强的民族呢?明确:永不屈服、追求自由、向往光明。
这才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借一枝之绿抒发对民族精神的颂扬啊!现在我们应该理解为何文章要以“囚绿”为题,“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它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
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中,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民族的心灵。
[板书设计]:生命、希望、快乐绿爱、幸福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五、拓展延伸1、本文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2、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
(遗憾的是,有的没有能够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枯萎了!如海子、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等)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学生自由发言,应该知道的有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苏轼、李白等。
)3、总结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追求真善美之心,拥抱善良,善待他人,珍视生命,像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人生的风风雨雨里,让生命之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4、师生共勉(师生齐读):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小结全文:优秀散文的生命力就在这里,立足特定的时代,从我们当下生活出发,給我们以生命的启示,心灵的愉悦。
读完一篇散文,大家能有这样的体验。
我想,足矣!六、作业布置1、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请你结合文意,发挥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200---300字,小作文)板书:囚绿记↓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