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阵痛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解析: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解析: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文题(2023年4月上海嘉定二模)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西方社会学教授指出:“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写作解析这道题虽然是上海嘉定的二模题,并且是之前的老题,却通过“有人体”的形式,将课标经典阅读著作《乡土中国》与具体现实联系起来,和2022年全国甲卷有相似之处,是一道典型的以社会学为根基、以哲学为纽带命制的一道题。
以下我们对此做一做解析。
20世纪中叶,歪斜着右眼的萨特在其戏剧《禁闭》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他人即地狱。
”从此,披着存在主义神圣性外衣的“陌生人社会”步入了新的台阶。
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被悬置于天平的两端,终于在“自由”“理性”“工业化”等带有“进步”色彩的辞藻解构下轰然坠地;但它们的破裂正如打开了的潘多拉魔盒,一团冉冉升起的青烟吞没着现代社会——冷漠、封闭与触底的孤独。
应承认,熟人社会的式微是现代性发展的必然。
从古希腊的“公民社会”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从英法法权体制的建立到其世界性的扩张,我们不难窥见“平等”“法治”之于“文明社会”建构的意义,也不可否认“陌生人社会”与“熟人社会”相比,在体制、理念上的完备性。
纵观历史墨痕,对自由、平等、民主的高举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打碎了君权、父权、夫权的枷锁,迎来了个体精神的独立自主;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携卷着地缘关系的破裂,经济独立附加着亲缘关系的隐没,我们貌似可以在社会阡陌间纵横驰骋、独当一面。
然而,现实是:熟人社会重担的脱落、抱团取暖的冗余却并未让我们在更为庞大的生存困境面前金蝉脱壳;相反,肉体的疲惫和精神的孤独仿佛让我们陷入“冷漠社会”的泥淖,欲说还休的窒息感让我们不得不禁锢自己的内心,在孤独与无意义的交织中看不清世界,更看不清自己。
卡夫卡借《城堡》中的K先生向我们诠释了这种阻滞的状态:“没有一处安静的地方可供我们谈情说爱,奴隶往往都受制于自由的人。
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精品文档)_共3页

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文题设计】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早年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
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对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你有什么思考?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导引】解读一:名言型材料作文——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这是一道名言型材料作文,选取的两则名言,其观点呈相对关系,其命题方式与2011年上海高考试题极为相似。
我们不妨先看看2011年高考上海作文试题:1.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个作文,也是引用两则看似对立的名言(铭文)作为材料。
与叙述类(含寓言类)、说明类材料不同,我们无须通过事件因果或人物的言行、事物特征等的分析中把握材料体现的哲理,名言材料其实已表现了言者观点,其言论中对事物本质认识已作了概括陈述。
考生可联系实际,从正反角度辩证地分析,或赞成或批驳,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上海试题“一切都会过去。
”“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个观点孰是孰非?其实,看上去完全相反的两个观点,从宏观层面上思考,两者又是统一的:所有的具体事件都会成为过去,但从中剥离出来的反思与感悟却将永远留存。
大卫说的是事情本身,契诃夫说的是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理解。
所以,这两句话看起来截然对立,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
就如同正方和反方的两个辩题,看起来对立,实际上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这个命题就是引导考生用哲学的眼光看待问题。
放出眼光,高瞻远瞩——材料作文如何做到“立意深刻”

宝 ”
办事大多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公共事务中容
易发生论 资 排辈 、任 人唯 亲 、徇私 舞弊 等情 况 。
“ 陌 生人社 会” 的缺 点是 人 与 人之 间缺 乏 交流 沟
齐 尔格特 ・ 鲍 曼说 : “ 我们 所 生活 的世 界 几乎 被 陌生 人充斥 , 使 得 它看 起来像 是 一个普 遍 的 陌
了 。城 市摧 枯拉 朽般 地 向前 发 展 ,就在它 为居 民提 供舒 适 贴心 服务 的 同 时, 也扼 杀 了小丁 朝它 奔跑 的全 部勇 气 。
缺 少必 须 交代 的 内 容。
本段 内容视 野狭 窄 , 只 看到 了社会 的“ 冷” , 忽
略 了社 会 的 “ 暖” 。
阅读 以下材料 , 选 取 角度 , 自拟 题 目, 写 一篇
1 . 从 两种 “ 社 会” 各 有利 弊来 看 , “ 熟人 社会 ”
强调 人治 , 重 视人情 , 但 它也是 一个 “ 关 系社会 ” ,
不 少于 8 0 0字的文 章 , 文体 不 限, 诗 歌 除外。
大师费孝通在《 乡土 中国》 里指 出: “ 中国传
小 丁扛 着液 化气 罐上 了楼 , 累得满 头 大汗 。 开 门的是 个油 光满 , 像一张贪婪的渔网。小丁和往常一样将
液化气 罐扛 在 肩上 , 正 打算将 空罐 换 下来 。 “ 你 放这 儿 吧 ! ” 一声 满腹 牢骚 的埋 怨像 一阵诡 异 的风 吹得他 心里 痒痒 的 。
冷 漠是“ 熟 人社会 ” 向“ 陌生 人社 会” 转型 的 阵痛 ;
础 两则 材料 都带 着批 判的 眼光展 现 了两种 “ 社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

世界上有一群奇怪的人:他们不能让你放心说心事,偏偏又是你最信任的人;他们总是互相攀比,却坚持互相扶持;他们会因年夜饭谁埋单而勾心斗角,但在彼此生病时却守候床边;他们即便用一生时间相互诋毁,在葬礼上也会为对方嚎啕大哭…… 他们是欢喜冤家,是麻烦制造者,是衰人也是贵人,是你人生肥皂剧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他们是你的亲戚,是按照习俗逢年过节必须相见的人。
尽管学界流传着中国是熟人社会、半熟人社会、步入陌生人社会的不同判断,但你依然不知到底自己身在哪种社会——回到生活本身,那些如今春节也难见上一面的亲戚们,与我们的关系依然是带着功利与人情纠结的利益共同体。
如果说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亲戚却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果说中国正在步入陌生人社会,为什么熟人还是这个“陌生人社会”的通行证? 古人的亲戚之说,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而今时今日,你可在淘宝将一个陌生人叫做“亲”,却甚少如此亲热地称呼与自己同样血型的亲人。
偶然你会发现,我们的社会只是一个“扮熟人社会”;我们彼此之间,只是扮演着熟人的陌生人。
亲戚是如何变得不重要的 曾有中国十大冷漠城市排行榜,北上广深名列其中。
摩登城市似乎总是少了些人情味——纽约世界贸易中心设计者之一的王昭藩有一个观点,超过80层的高楼对人的心理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容易造成恐慌与紧张感。
摩天大楼将人与地面分隔开来,少了人情味,加了孤独感。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但对患上“摩天大楼综合征”的城市人来说,对邻居、亲戚的回忆,只有在胶片拍摄的旧合照上才能找回来。
视点06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黄俊杰视点07 即使在中国的农村,一切也在发生变化。
《宋村的调解》里要讲的就是:“村民正在日益理性化,乡村社会呈现出结构混乱的态势,共同体不断趋于解体,传统的地方性规范式微,无法内生出权威和秩序。
” 难道亲戚正在变得不重要?是因为越来越多城市的移民、越来越广泛的网络生活、越来越受重视的规则与契约、渐渐被西方改变的观念、弱势群体对社会公平持续的诉求,还是因为80后那些长大的孩子已习惯了孤独? 你因竞争残酷逃离北上广,又因没有关系逃回北上广。
11.18小灶内容

11.18小灶讲义第一题:观点态度辨析类@张志刚:互不信任不过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阶段性产物,随着陌生人社会的法制权威最终确立,问题会迎刃而解。
社会诚信缺失、信任度下降、人际关系冷漠,我们似乎已经由“熟人社会”进入了“陌生人社会”,但是我们与真正的“陌生人社会”相距甚远。
“熟人社会”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概念,20世纪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两张关系网。
背景和关系是熟人社会的典型话语。
民间“熟人好办事”的说法,正是对熟人社会的一种朴素表达,费孝通先生认为,只有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在越来越大的社会空间里,人们成为陌生人,由此法律才有产生的必要。
给定材料提到微博网友@张志刚的观点“互不信任不过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阶段性产物,随着陌生人社会的法制权威最终确立,问题会迎刃而解。
”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20分)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不超过300字。
第二题:对策性通知类题型材料7据江西人保厅统计,2011年江西农民已达733.7万人。
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为江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新华网,南昌2012年1月30日电。
今年春运伊始,来自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农民工“摩托车返乡”大军再次踏上漫漫回乡路。
这种“草根”回乡方式,缓解了当前春运的巨大压力,但背后也是一种无奈!江西省交警部门介绍,目前邻近沿海地区的江西上饶、赣州、抚州、吉安等地是农民工骑摩托车回乡抵达或过境的集中地。
福建、浙江去往江西的国道上出现了一群群“全副武装”骑摩托车返乡的农民工。
1月底,记者在316国道福建与江西交界的资溪县嵩市镇境内看到,不时有三五成群的农民工摩托车队经过。
他们或成群结队,或单骑而行,车上大多数是两人,或中间夹着一个小孩。
玉山县内的320国道是从浙江骑摩托车回乡进入江西的必经之路。
玉山县交警部门介绍,2010年,有大约3万辆农民工摩托车大军经过玉山县回乡过年,而2011年这个数字预计将扩大到4万辆以上。
法治之下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辩证

法治之下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辩证中国正历经这一番重大的变迁——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
从整体而言,陌生人社会才是法治生存的土壤,但熟人社会也并非百无一是。
法治之法来源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面对新时期的社会会转型,法治该如何是好?熟人社会里成长不了完善的法治——这是我看完《秋菊打官司》后的冒然断言。
当秋菊来“讨个说法”,村长一家人还乐乐呵呵招呼秋菊吃饭时;当秋菊把村长告上法庭,村里传来让其丈夫不堪忍受的流言蜚语时;当空挡的山谷来里扬起的警笛声逐渐远去,画面只留下秋菊的怅然和错愕时·······我所感受到的是,冷冰冰的法律在在这个鸡犬相闻的小山村里显得那样突兀和别扭。
熟人社会里的依法办事经然人产生一种冤假错案的错觉——不仅被告无法接受,连旁观者甚至是原告也无法理解。
熟人社会之所以和法治格格不入,在我看来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和为贵”与“德主刑辅”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经过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的传承,儒家思想早已深入中国人的骨髓。
“厌讼思想”古已有之,分庭抗礼则为人们所不齿。
这是思想根源所在。
第二,不愿打破业已建立的亲密关系。
在熟人社会里打官司,“伤感情的不仅仅是当事人之间,这种不通情理的做法显然影响其与熟人社会范围内第三人的关系。
第三,熟人社会自由一套纠纷解决机制。
处理靠血缘关系的控制可以解决一部分九分之外,道德教化,风俗习惯也易于发挥作用。
熟人社会力有着能让他们信服的权威——村长、族长抑或其让他德高望重的长者。
公权力也是他们的权威,但往往是一种陌生的,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权威。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从这一角度看,排斥法治的熟人社会可以说是落后的。
可是不管你爱与不爱,问题就摆在面前。
我们所能做的不是盲目抱怨熟人社会的一无是处,而是应该理性地看待并从中发掘出一些有利的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法律史整个人类社会的工具,它存在的目的不过是要解决人们行为交叉部分的纠纷,从而维系人类社会的秩序,那么,熟人社会存在的纠纷解决机制如果以适当的形式规范化,必然可以发挥出其本身的优势。
熟人作文之800字作文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

800字作文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篇一: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利弊】熟人社会肯定是相对独立的,也肯定只有也只能有一个中心。
大一统的社会有一个大中心,小圈子、小社会有一个小中心。
但,不管大小是什么中心,在这个中心的四周由近而远贵贱强弱、富贫多寡已经确定。
这种确定不像陌生人社会那样是依据开放、效率、公平、竞争等规则,是动态的。
它的确定是封闭的、静止的,有的甚至是可以世袭的。
也就是说,一旦主要是权力介入而不是规则介入,人们主要受权力有形和无形的支配而不是受规则有形和无形的支配,那么,这个熟人社会就已经形成。
人治重于法治、权力大于法律的特征势必难以动摇。
这样的熟人社会显然是缺少活力、创造力、发展的动力的,发展便很缓慢、甚至倒退。
但,人们可以活得安逸、没有风险,可以做到大家一起穷,可以做到穷大方、穷有理、穷讲究、穷折腾,可以让大家穷得一起有志气、穷得夜郎自大、穷得还虚荣心很强。
当然,不管甚么,都各有利弊。
关键在于这种社会对甚么人、什么事有利,保护什么人、什么事的利益;对什么人、什么事不利,不保护什么人、什么事的利益。
熟人社会保护的是维护现状、满足现状的既得利益者,因为干和不干、干多和干少都一样,保护的当然是懒惰和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人,维护的也是平庸之人的利益。
陌生人社会鼓励平等竞争,当然有利于强者、有本领的人,也有利于勤奋、勇敢、能吃苦耐劳的人。
我们可以做两样社会的比较:陌生人社会需要的是自己努力、需要自强、需要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主要是自己在跟自己较劲、自我完善,与别人的成功不排斥,反而能相互得到鼓励。
对别人的成功多的是一份尊重和由衷的祝贺,而很少心生嫉妒和邪念。
对那些兢兢业业、塌实肯干的人也会心怀理解和感谢之情。
熟人社会需要的是别人,主要需要人帮,尤其需要贵人(有钱有权之人)相助,需要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或好友,所谓“朝里有人好做官”。
由于主要不是自己去努力,对别人的成功多生不屑、不满和嫉妒之心。
对别人又骂又恨,轮到自己照干不误。
冷漠的社会现象议论文

冷漠的社会现象议论文摘要社会冷漠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顽疾。
本文将通过分析冷漠的定义和原因,讨论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提出解决社会冷漠问题的建议。
1. 引言在当代社会中,冷漠已经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
冷漠不仅在个人生活中存在,也在社会环境中广泛蔓延,导致人们对彼此的关怀和理解越来越少。
本文将对冷漠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2. 冷漠的定义和表现形式冷漠是指人们对他人感受和需求的缺乏关心和热情。
冷漠表现出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缺乏社交互动、不关心他人的困境、对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漠不关心等。
3. 冷漠的原因3.1 现代生活高强度压力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强度压力使人们疲于应付自己的生活,无法抽出时间和精力去关心他人。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个人的利益和成功往往摆在首位,而他人的需要被忽视。
3.2 社会疏离感的增强社交媒体的兴起与人们现实社交的减少相结合,使人们越来越疏离。
虚拟网络世界中的虚伪和冷漠开始渗透到现实生活中,人们会更愿意在网络上表现自己,而忽视现实中他人的需求。
3.3 缺乏社会关系的发展现代社会的社交圈子越来越小,人们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
传统的社交方式逐渐被现代科技所代替,很多人都习惯于独处,缺乏与他人建立深入关系的能力。
4. 冷漠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4.1 个人层面冷漠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和孤独感的增加。
缺乏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抑郁症和焦虑症。
4.2 社会层面社会冷漠现象的蔓延会使社会凝聚力和互助精神减弱。
社区关系的疏远和缺乏相互信任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此外,冷漠还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的加剧。
5. 解决社会冷漠问题的建议5.1 加强教育教育是解决冷漠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关怀和社交能力,从小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和相互帮助的意识。
5.2 推动社区建设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交活动,增加社区凝聚力。
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可以组织义工活动和公益项目,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级刘雅洁
冷漠——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阵痛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提出了“熟人社会”的概念,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贺雪峰在《新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半熟人社会”的概念。
依据这一理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正在由“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转型,基本上处于“半陌生人社会”;广大城市则正由“半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基本上处于“陌生人社会”。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有一段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
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
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这首先是一种进步。
”。
“熟人社会”强调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它弱化了“法制”的功能,淡化了“竞争”的激励,导致社会管理丧失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为严重的是,它还可能引发社会腐败泛滥,导致整个社会风气败坏。
费孝通先生认为,只有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在越来越大的社会空间里,人们成为陌生人,由此法律才有产生的必要。
因为只有当一个社会成为一个“陌生人社会”的时候,社会的发展才能依赖于契约和制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通过制度和规则,建立起彼此的关系与信任。
契约、制度和规则的逐步发育,法律就自然地成长起来。
“陌生人社会”意味着经济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增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在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但令人叹息的是人情却越来越淡薄,社会越来越冷漠。
以至于有人说,我们每个人不过是活在情谊虚假繁荣的“扮熟人社会”中。
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在几度宣布“没有生命迹象,停止搜救”之后,小伊伊被从废墟中救出。
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用“奇迹”来推诿和掩饰,暴露了政府的冷漠和道德的缺失。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18名路人视而不见,堪比鲁迅笔下的看客,最后一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
可惜,小悦悦没有像小伊伊那样创造中国“奇迹”,离我们而去。
面对倒地的2岁女孩,社会良心与社会信任泯灭殆尽,善良的陈贤妹却被别有用心的人质疑是想出风头。
这一切,
拷问着民众的道德与良知。
2011年10月23日,广州南海区红十字会医院,只有两个护士为刘冬梅接生,护士根据主观经验判断孩子死亡,没有使用任何仪器检测,也没有实施抢救。
闻讯赶来的家人在妇产科处置室厕所的地板上见到用塑料袋装着的孩子。
他们发现孩子竟然还活着!这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对医疗机构的质问。
近年来,误诊、过度医疗、乱收费屡见不鲜,公众的医疗焦炉与日俱增,医患关系持续紧张。
透过这次事件,我们看到医院内部乱象林立,出现一系列违规之举,当职的医生护士职业操守何在,医德伦理何在?
2011年11月16日,甘肃庆阳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博士幼儿园限载9人的校车搭载幼儿及教师63人超速逆行,与向西行驶的东风牌自卸货车迎面相撞,造成21人死亡。
这次事故折射的不仅是教育或超载的问题,还有留守儿童的监护、农村学校资源配置不足、民办幼儿园的政府扶持问题、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安全责任问题、校车安全国家标准的执行难问题等。
“撤公车、兴校车”成为探讨如何进行改革的众多途径中呼声最高的方式,“特权车,只应属于学生”的感叹再一次凸显了民众对政府管理不力的质疑。
透过一幕幕的惨剧,凸显的是政府管理人员的冷漠、不同从业者的冷漠、每天与我们擦肩而过的路人的冷漠……互不信任让人的情绪变得负面,同时更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我们每个人在对他们漠不关心的同时,我们自己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从“撑腰体”的广泛流传、浙江德清的“特权校车”等我们看到,人的内心始终在向往温暖,良知和传统美德远未消失。
“陌生人社会”并不必然伴随着冷漠。
如果说在“熟人社会”,日常生活更多地可以通过道德来实现自律和他律,那么在陌生人社会中,彼此不熟悉、人员流动性强等因素会削弱道德的他律作用。
这时就需要建立起法制的权威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一个高度法治化的社会,法律制度凭借其中立性、公正性、权威性承载着社会成员最普遍的信任。
彼此陌生的人交往时,尽管他可能并不清楚对方的状况,但会相信一旦出现欺诈失信行为,可以通过正当的方式“讨到说法”,也相信能得到公正的裁决。
所以说,社会冷漠并不是现代社会不可医治的顽疾。
我国目前处于“半陌生人社会”,加上社会治理结构也处于人治向法治转型的过程中,道德的调节作用难以发挥出理想的水平,法制的权威又还没有真正确立,“冷漠”作为一种阵痛,也就难以避免。
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法治社会和以德治国战略的推进,特别是发达的现代信息传播能力和现代
信息技术,将重振社会舆论对道德自觉的压力,可以预见,“冷漠”的末日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