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现象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不确定现象优秀教案

不确定现象优秀教案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数学
备课内容
不确定现象(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
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
随机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谁能猜一猜这4位同学谁是第1个演讲的?
引入课题
探究新知拋硬币活动。先猜想,再看抛的结果。体会事先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有时是相同的,有时是不同的。
(3)交流。
引导学生用“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来准确描述这一现象。
(4)总结。例1中“谁抽到第1个演讲不能事先确定”,例2中“硬币落地后是哪一面向上也不能事先确定”,这些现象都是不确定现象。
重难点预测
1.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
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硬币,装有彩球的盒子。(一个盒子中全放红球,一个盒子中全
放内球)。
“1+N”模式体现
“1”核心主题
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N”种方法或延伸
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活动环节
活动流程
二次备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引入
学生猜测
猜测:一定是XX同学吗?(不一定)那一定是XX同学吗?
(也不一定)我们能确定第1个演讲的一定是谁吗?(不能)谁来说说
为什么?(因为抽签的结果,可能是……也可能是……)
同学们,这个星期我们班将举行一次演讲比赛,一共有4名同学参加。分别是熊欣月、游杰、王睿焓、张利,我们将抽签决定他们演讲的顺序。

体验不确定现象全章教案

体验不确定现象全章教案

体验不确定现象全章教案一、第一章:引入不确定现象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确定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感受不确定现象的存在。

1.2 教学内容定义不确定现象:不确定现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结果不确定的现象。

特点:不确定现象具有随机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

1.3 教学活动引入活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如抛硬币、抽签等。

讲解示例:通过讲解一些经典的概率论问题,如抛硬币的概率,让学生理解不确定现象的本质。

1.4 作业与评估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并描述其特点。

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第二章:概率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概率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让学生掌握概率的基本计算方法。

2.2 教学内容定义概率:概率是指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表示方法:用0到1之间的实数表示,其中0表示不可能发生,1表示必然发生。

基本计算方法:通过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计算事件发生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例。

2.3 教学活动讲解示例:通过讲解一些简单的概率问题,如抛硬币、掷骰子等,让学生理解概率的计算方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计算一些给定事件的概率。

2.4 作业与评估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设计一些概率实验,并计算其概率。

三、第三章:条件概率与独立事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掌握独立事件的性质和判断方法。

3.2 教学内容定义条件概率:在已知某个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另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计算方法:通过计算在已知事件发生的条件下,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例。

独立事件的性质:两个事件相互不影响,即一个事件的发生不影响另一个事件的发生概率。

判断方法:通过计算两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判断是否为独立事件。

3.3 教学活动讲解示例:通过讲解一些关于条件概率和独立事件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其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不确定现象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不确定现象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不确定现象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不确定现象的含义。

2.学生能够区分随机事件和确定事件。

3.学生能够用文字描述、图形表示、数值比较等方式展示不确定现象。

4.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分析,理解概率的概念。

5.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概率方法进行估计,并且对结果进行验证。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不确定现象概念2.区分随机事件和确定事件3.用不同方式表示不确定现象4.运用概率原理进行估计5.对估计结果进行验证三、教学难点1.用不同方式表示不确定现象2.运用概率原理进行估计四、教学方法1.案例探究法2.演示引导法3.实验教学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老师出示两面硬币,让学生回答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引出概率概念及经典概率。

2. 案例研究以掷骰子为例,引出不同的概率。

然后让学生讨论,如果掷出来的点数是偶数,那么掷出的点数是2的概率是多少。

引出条件概率。

让学生进行不同掷骰子问题的讨论。

3. 实验教学让学生实际进行硬币、骰子等问题的游戏,并通过游戏来理解概率概念。

然后引出概率的估计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方式进行估计。

4. 概率计算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表达不确定现象,然后引出概率计算方法。

让学生进行简单计算,并且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

5. 相关练习老师出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进行巩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探究、实验教学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具备了理解不确定现象的概念,区分随机事件和确定事件的能力,运用不同方式表达不确定现象的能力,以及概率计算方法的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一些概念仍存在一定疑惑,需要在后续教学中进行重点强化,并且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地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概念。

不确定现象教案

不确定现象教案

不确定现象教案1.2.你想抽到几号?生1:3号生2:5号生3:9号3.请用一句话把刚才三位同学的猜想描述出来。

生1:我会抽到3号,5号或者9号生2:我可能抽到3号,5号或9号……4.这个同学真会表达,还用到了“可能”这个词板书:可能……可能……三个学生抽取学具6.和你们猜测的一样吗?不一样7.抽到几号学具,这个事情确定吗?板书:不确定师:请其他组长来抽取学具8.请看黑板还剩下哪几个数字?接着抽,结果会怎样?生1:要么是4号,要么是10,要么是12号9.你能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表达吗?生2:可能是4号,可能是10,可能是12号。

10.你想抽到几号?11.你确定吗?生:因为……可能……12.只剩下一个,剩下的一组抽到的是几号?13.你们怎么这么肯定?生1:只能是13号生2:肯定是13号14.换一个词说一说,一定吗?板书:一定15.能抽到其他数字吗?板书:不可能16.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不确定现象。

板书:不确定现象(二)新授课(1)不确定现象小组合作:抛硬币、猜纸牌1.每个组都拿到了学具,请先把学具放在桌子上,接下来请看大屏幕。

请男生齐读抛硬币的游戏规则:1号记录,2号,3号,4号每人抛3次。

我们通常把有数字的一面叫做硬币的正面,有图案的一面叫做硬币的反面。

请抽到抛硬币的小组这样操作:手指像这样弯曲,留出空间,让硬币晃动起来,将结果记录在表单上。

请女生齐读抽纸牌游戏规则:1号记录,2号整理纸牌,3号,4号每人抽5次。

(每抽一次放回去)我们把这种花形的叫做红桃,这种花形的叫做黑桃,这种花形的是梅花,这种花形是方块。

请抽到纸牌游戏的小组这样做:先整理纸牌,每抽一次,放回去,再整理,再接着抽。

2.请一位同学来读合作要求3.开始小组合作第一组:我们组是抛硬币游戏,(拿出硬币)硬币有正方两面,我们组的猜想是正面,或者反面。

我们发现抛硬币可能是正面朝上,可能反面朝上。

师小结:抛硬币可能正面朝上,可能反面朝上,有两种结果。

第8单元第1课时 不确定现象(教案)|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8单元第1课时 不确定现象(教案)|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8单元第1课时不确定现象(教案)|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能够了解不确定现象含义,掌握不确定现象的例子,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应用不确定现象的概念和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不确定现象含义,掌握不确定现象的例子以及应用不确定现象的相关方法;2.教学难点:不确定现象的引导性问题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导入新课老师通过简单的调查,询问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不确定现象,引入本节课不确定现象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

2. 概念讲解1.引例:老师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向学生简单介绍什么是不确定现象;2.概念解释:老师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探究不确定现象的定义及其特点;3.概念强化:老师在讲解中通过示例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理解。

3. 不确定现象的例子老师展示关于不确定现象的例子,并向学生提出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不确定现象的表现形式。

4. 真实场景讨论通过讨论,老师引导学生了解或发现不确定现象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和应用情况。

5. 课堂练习老师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练习和运用不确定现象的相关方法。

6. 总结讲评1.知识回顾:回顾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帮助下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2.知识延伸: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并对不确定现象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层次解析;3.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1.对于优生:老师可以通过指导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拓展和应用,提升其思维能力;2.对于薄弱生: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难易度,适当降低难度,在概念的讲解上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3.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改变上课的方式、做出奖励措施等手段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教师。

不确定现象优秀教案-2

不确定现象优秀教案-2

不确定现象(一)教学内容:教科书96页例1、例2、例3相关的课堂活动及练习。

不确定现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抽签、抛硬币、摸彩球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时不确定的,并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帮助学生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难点: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和学生交流:同学们,谁能说一下明天的天气情况。

预设:下雨、阴天、晴天……教师小结: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可以确定它的结果,有的事情则不能确定它的结果。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板书课题:不确定现象设计意图: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引出不确定现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存在与周围世界中,从而有利于学生体会可能性的应用价值。

(二)探究新知1、探究不确定现象(1)教学例1四个同学参加元旦文艺汇演,利用抽签的方法确定出场顺序,谁会抽到第1个呢?学生猜测师和学生交流:这是一道关于可能性的问题。

谁抽到1号,谁就第1个演讲。

但是谁抽到1号都有可能性,到底谁能抽到1号,不确定。

只有抽签之后才能确定谁第1个出场。

可能是小明抽到第1,也可能小芳抽到第1。

板书:可能……也可能……师:这个现象是不确定现象。

(2)教学例2师和学生交流:大家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一个转硬币游戏怎么样?转硬币之前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停止转动后,是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学生猜测。

学生分组进行转动硬币活动,注意记录和观察硬币停止转动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活动后请学生用语言描述硬币停止转动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得出这件事是不确定的结论。

不确定现象优秀教案

不确定现象优秀教案

八单元、不确定现象第1课时:不确定现象一、教学内容:第96页例1、例2、例3,第97-98页课堂活动2题,练习二十三3题。

二、课时目标: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

四、教学难点: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五、教学用具:课件,展台,硬币,箱子,抽签筒,黄色、红色彩球各十个。

六、教学流程(一)情景引入1.我们班马上要转来一位新同学,请同学们猜一猜,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2.学生猜:可能是男同学,也可能是女同学,不能确定,都有可能。

3.小结: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可以确定它的结果,有的事情则不能确定它的结果。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不确定现象。

(二)探究新知1.研究不确定现象(教学例1抽签)(1)同学们听说过抽签这种规则吗?抽签是什么意思?你在哪里看见过?学生汇报课前调查结果(民间习俗、抓阄等)(2)下周的演讲比赛的演讲顺序我们就准备用“抽签”这种方式来决定,谁会是第一个呢?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进行情景表演并说一说为什么,得出这件事是不确定的结论。

(3)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也可能……”(板书:不确定现象:可能、也可能)(4)生活中像这样用可能……也可能……来描述的事件还有哪些?预设:转盘、摸球等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入例22.研究不确定现象(教学例2抛硬币)(1)大家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一个抛硬币游戏怎么样?抛硬币之前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2)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注意记录和观察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3)要求学生用“可能……也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硬币的情况。

《不确定现象》教案

《不确定现象》教案

不确定现象【教学目标】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

【教学难点】理解“一定”、“可能”、与“不可能”。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硬币、装彩色球的袋子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教师: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同学们来猜一猜老师的哪只手中有粉笔头?2.学生猜。

有的猜左手,有的猜右手。

不能确定。

3.教师小结: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不能确定它的结果。

人们常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不确定现象。

不确定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可能性。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它吧!(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游戏一:摸乒乓球(1)教师:刚才我们进行了一个小游戏,现在我们再来一个游戏怎么样?(2)规则:事先准备好的2个纸箱中分别放入6个黄球和6个白球。

在全班同学中随机抽选一名男生代表全体男同学和一名女生代表全班女同学进行比赛。

谁摸到的黄球多,谁就是比赛的胜利方。

(让女生摸全是黄球的箱子),一边摸一边进行比分记录。

女生5:0完胜!恭喜女生队!(3)比赛结束。

(男生开始质疑,要求打开箱子。

)同学们,我发现男同学们好像不太高兴哦?指名进行交流,打开纸箱,公布秘密。

(4)同学们,当箱子里全是黄球的时候,我摸到的一定是……不可能是……;当箱子里全是白球的时候,我摸到的一定是……不可能是……(板书)这种现象我们就称之为确定现象。

(5)经过刚才的比赛,男同学们你们觉得比赛公平吗?那么你们想不想来一场公平的比赛呢?那么你们来设计一下,我们该怎么重新分配球才能进行公平的比赛呢?(6)学生自主提出方案。

老师进行筛选。

确定为每个箱子分别放入3个黄球和3个白球。

比赛重新开始。

规则同上,决出胜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确定现象
教学内容:教材第96-97页例1、例2、例3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活动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有的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的则不是确定的。

2、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随机事件发生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和确定现象。

难点: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具准备:硬币、编号纸片、盒子、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现在告诉同学们一个消息,我们班最近几天要转来一位新同学,请同学们猜一猜,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
2、学生猜:可能是男同学,也可能是女同学。

不能确定,都有可能。

3、教师小结:生活中,有些事情在发生前我们可以确定它的结果,有的事情则不能确定它的结果。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类事件。

二、合作探索:
(一)学习例1(教材例2)
例1 抛硬币,猜结果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比赛场地是通过猜硬币来决定的吗?我们来玩抛硬币的游戏好吗?教师示范抛硬币,学生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2、学生验证。

3、汇报、交流: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

4、教师小结:在刚才老师和同学的实验活动中,硬币落地后哪一面向上,结果是事先无法确定的,我们把这种事件叫做不确定现象。

常用“可能……,也可能……”这样的方式来描述。

板书:不确定现象结果事先不知“可能……,也可能……”
5、学生说一说。

(二)学习例2(教材例1)
1、同学们,下周将举行主持人演讲比赛,一共有4名同学参加。

他们是……。

为了公平、公正,我们将通过抽签来决定他们的演讲顺序。

猜一猜:这4人谁第1个演讲?
2、学生猜测。

3、验证。

说一说。

4、教师小结:例1中“硬币落地后是哪一面向上事先不知道”,例2中“谁抽到第1个演讲事先也不知道”,这些现象都是不确定现象。

常用“可能……,也可能……”这样的方式来描述。

5、学生说说。

6、学生互相交流。

小结:不确定现象的结果至少有两种情况。

7、课堂活动。

(1)猜硬币(2)游戏:石头、剪刀、布
(3)说说:四年级四班同学星期一第一个到校的是谁?
(三)、学习例3
1、例3、摸彩球:
说说小虎和小猫摸彩球的结果。

2、小结:象小虎和小猫摸彩球,我们事先就知道事情的结果,我们把这种事先就知道结果的现象,叫做确定现象。

常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

板书:确定现象结果事先可知“一定”、“不可能”
3、说一说: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现象是确定现象,用上“一定”、“不可能”来描述。

4、试一试:连线。

四、学生自我小结:我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五、练习:
1、“青蛙”跳水。

2、判断。

3、说一说。

六、看书。

七、拓展。

1、摸一摸,说一说。

2、故事。

八、板书设计:不确定现象
结果事先不知(至少两种)
“可能……,也可能……”
确定现象
结果事先可知(只有一种)
“一定”、“不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