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讨论制度

合集下载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一、目的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手术质量,建立术前讨论制度,明确术前讨论的内容、程序、责任和记录等要求。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三、术前讨论的定义术前讨论是指在手术治疗前,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护士长、相关专科医师等组成的讨论小组,对患者的病情、诊断、手术方案、麻醉方式、手术风险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达成一致意见,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和告知的过程。

四、术前讨论的内容●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患者的主要病史、既往史、过敏史等;●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患者的诊断依据和诊断结果;●患者的手术指征和禁忌证;●患者的手术方案和预期效果;●患者的麻醉方式和麻醉风险;●患者的手术风险和可能并发症;●患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准备;●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和建议。

五、术前讨论的程序●手术医师在确定手术方案后,应及时向护士长申请安排术前讨论,并提供患者的相关资料;●护士长根据手术类型和难度,确定讨论小组的成员,并通知各方参加讨论;●讨论小组在规定时间和地点进行术前讨论,由手术医师主持,其他成员按顺序发言,充分交流意见,形成共识;●讨论小组应制作术前讨论记录,并由所有成员签字确认;●讨论小组应将讨论结果及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征得其同意或签署知情同意书;●讨论小组应将术前讨论记录归档,并在手术当日再次复核确认。

六、术前讨论的责任●手术医师负责提出手术方案,主持术前讨论,解释手术风险,征求患者同意;●麻醉医师负责评估麻醉方式和风险,参与术前讨论,解释麻醉风险,征求患者同意;●护士长负责组织和协调术前讨论,监督讨论过程,记录讨论结果,归档讨论记录;●相关专科医师负责提供专业意见,参与术前讨论,协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患者及其家属负责配合术前讨论,了解手术和麻醉的利弊,表达自己的意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七、术前讨论的记录●讨论时间、地点、主持人和参与人员;●讨论内容的摘要和结论;●讨论小组成员的签名和日期;●患者及其家属的签名或知情同意书。

(完整版)术前讨论制度

(完整版)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1、凡重大、疑难、新开展、诊断未确定的探查手术及二级以上择期手术,均需进行术前讨论。

二级以上急诊手术无条件进行常规术前讨论时,应由主管医师召集至少一名三年以上的主治医师参加讨论,由职称最高者担任主持人,讨论结果向科主任汇报。

2、二级手术的术前讨论在医疗组内进行,由医疗组长主持,参加人员为医疗组成员,必要时通知护士长、责任护士参加。

3、三级以上手术、新开展手术、重大手术、疑难手术、外请专家进行的手术、诊断未确定的探查手术的术前讨论由科主任主持,全科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参加。

主持人根据需要确定其他应参加讨论的人员,如麻醉医师、医技专业、其它临床人员、管理人员等。

4、讨论前,主管医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病历、影像学资料、各种辅助检查报告及查房用具等,同时将病情提前通知参加讨论的人员,疑难病例应提前一天请相关专业会诊。

5、术前讨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术前病情评估的重点范围、手术风险评估、术前准备情况、术前诊断、手术指征、拟施手术及拟施麻醉方案、手术风险与利弊、手术中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对策、是否需分次完成手术、手术后观察注意事项及护理要求、手术后治疗措施、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参加手术和麻醉的人员等。

6、主管医师在术前讨论会上,应首先就上述内容筒明扼要地提出初步意见,然后逐一讨论研究。

参加讨论人员应认真检查患者,详细分析病情及辅诊资料,提出各自意见。

7、主持人应在最后就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决定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者和参加手术人员以及其他事项,指定相关人员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如为重大手术,应安排专人提前填写《手术报告审批单》。

《手术报告审批单》一式两份,一份保存于病历中,一份上报医务部备案。

8、术前讨论结束后,主管医师应根据《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认真填写“手术风险评估表”。

9、非急诊手术的术前讨论应在手术前1—3天内完成。

术前讨论结束后五天内实施手术的,手术医师应在手术前一日对患者病情进行重新评估,将评估结果报科主任,由科主任确定是否重新进行术前讨论。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是指因患者病情较重或手术难度较大,手术前在上级医师主持下对拟实施手术方式和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所做的讨论。

一、术前讨论应在术前72小时内完成。

对重大、疑难、致残、重要器官摘除及新开展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急症手术如时间不允许进行术前讨论,二级手术应由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确定手术方案,三级及四级手术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含副主任医师)确定手术方案。

二、二级手术术前讨论由主治医师主持,本科医务人员参加;三级、四级以及新开展手术的术前讨论应由科主任或由科主任委托副主任医师以上(含副主任医师)的医师主持,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本科室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及有关人员参加,并根据病情邀请相关专家参加。

特殊病例需有医院职能部门人员或院领导参加讨论。

三、讨论内容包括:术前讨论应全面、具体、围绕术前准备情况、手术指征、手术方案、可能出现的意外及防范措施进行讨论;必要时邀请护士长参加,提出术后护理应注意的事项及护理要求。

要体现出对病情的整体分析,对疾病的认识及讨论后所决定的手术方法。

术前准备情况包括患者术前的身体状况、思想情况与要求,术前必要的各项检查结果,以及各种影响手术的不利因素的控制情况(如感染、高血糖等),是否履行了手术知情同意书签字手续(需本院手术主管医师负责谈话签字);麻醉方式的选择,手术室的配合要求;术后注意事项等。

四、讨论情况应记入病历,即书写术前讨论记录。

术前讨论记录应记录每位参加人员的具体发言内容,参加手术的医师(手术者、助手)必须参加术前讨论,主持人应对术前讨论记录审阅修改并签名。

五、对于疑难、复杂、重大及新开展手术,病情复杂需相关科室配合者,应提前2-3天邀请麻醉科及有关科室人员会诊(或组织多学科诊疗会诊)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术前讨论制度培训主讲人:李伟培训对象:手术科室医生培训地点:会议室一.讨论范围:疑难病例讨论可在全院、科间、科内进行。

二.参加人员:包括科主任或副主任、责任医生、经治医生、相关科室人员。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术前讨论是外科系统对即将接受手术治疗病例的一种会诊形式,执行术前讨论(会诊)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医疗质量,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患者手术安全。

通过对某个病例的诊断分析、手术适应症、禁忌症、术式、术中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或术式的改变、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讨论,实现个性化治疗。

同时,通过讨论可以完善病历内容,积累疑难复杂病例的治疗经验,提高诊疗水平。

一、术前讨论的形式所有在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都要经过术前讨论会诊。

术前讨论分医疗组内讨论、全科术前会诊、院内术前会诊。

(一)医疗组内术前讨论是指患者病情稳定、手术难度不大的一、二级手术,由医疗组长主持,医疗组内所有医师参加的术前讨论,并将术前讨论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载。

(二)全科术前讨论(会诊)是指由医疗组长提出,由科主任、或副主任、或主任委派的主任医师主持。

病例选择:1.三级以上手术必须经全科讨论;2.一、二级手术,但病情较复杂,预计术后出现并发症风险较高的手术;3.属于本科室开展的新型手术项目,或开展较少,预后难以确定的手术;4.为确定病变性质的探查手术或术中可能改变术式的手术;5.患者一般状态差,或涉及多个脏器疾病的手术;6.确定需要外请专家的手术;7.属于本科室少见病种或罕见病种的手术;8.有教学、科研意义的手术;9.部分特殊患者,因社会需要提请术前讨论的手术。

(三)院内术前讨论是指需2个或2个以上学科共同参与完成手术治疗的病例,由医务部主持,召集相关学科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进行术前会诊,确定手术方案。

二、术前讨论完成的时限(一)组内和全科的术前讨论至少应于患者手术前1天完成,具体时间由医疗组、科室自定,一般多在晨会后进行。

(二)多科室术前讨论一般应于术前2天进行。

三、术前讨论程序(一)组内术前讨论1.经治医师准备术前讨论资料,包括完善病历,将病程记录完成到会诊当日、各种辅助检查报告单已置于病历中。

2.经治医师汇报病例,简略报告主诉、病史、主要体征、辅助检查、组内诊断、拟采用麻醉方法和术式名称。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一)定义。

指以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手术安全为目的,在患者手术实施前,医师必须对拟实施手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方式、预期效果、手术风险和处置预案等进行讨论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除以紧急抢救生命为目的的急诊手术外,所有住院患者手术必须实施术前讨论,术者必须参加。

2.术前讨论的范围包括手术组讨论、医师团队讨论、病区内讨论和全科讨论。

临床科室应当明确本科室开展的各级手术术前讨论的范围并经医疗管理部门审定。

全科讨论应当由科主任或其授权的副主任主持,必要时邀请医疗管理部门和相关科室参加。

患者手术涉及多学科或存在可能影响手术的合并症的,应当邀请相关科室参与讨论,或事先完成相关学科的会诊。

3.术前讨论完成后,方可开具手术医嘱,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4.术前讨论的结论应当记入病历。

(三)解释说明。

1.除以紧急抢救生命为目的的急诊手术外,所有住院患者的手术必须实施术前讨论:术前讨论是指手术前在上级医师主持下,对拟实施手术方式和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所做的讨论。

讨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术前准备情况、手术指征、手术方案、可能出现的意外及防范措施。

进行术前讨论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基本义务,体现审慎、严谨、科学的态度。

需要进行住院手术的患者,病情均较为复杂或有一定的风险,术前讨论可集思广益,帮助术者明确手术指征和方案,避免因个别医师片面思考做出不合理的决定从而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不需术前讨论的仅限于紧急抢救生命的急诊手术,因此,非紧急抢救生命的急诊手术也应完成术前讨论。

住院患者的术前讨论同样应包括日间住院手术,在医学影像下的介入诊疗、内镜下的手术等高危有创操作或手术。

2.门诊手术患者的术前讨论形式,由参加门诊手术的医师及相关人员在术前共同进行讨论。

原则上采取在门诊病历上清楚记录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注意事项等内容。

3.手术者必须参加术前讨论,术前讨论过程中,术者听取和接受其他医师的建议和意见,有助于查漏补缺,消除思维惯性或盲区,形成合理的手术方案,降低手术风险。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术前讨论是外科系统对即将接受手术治疗病例的一种会诊形式,执行术前讨论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医疗质量,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患者手术安全。

通过对某个病例的诊断分析、手术适应症、禁忌症、术式、术中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或术式的改变、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讨论,实现个性化治疗。

同时,通过讨论可以完善病历内容,积累疑难复杂病例的治疗经验,提高诊疗水平。

一、术前讨论的形式所有在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都要经过术前讨论会诊。

术前讨论分科内术前讨论会诊、院内术前讨论会诊。

(一)科内术前讨论是指由主管医师提出,由科主任、或副主任主持。

病例选择:1.一、二级手术,但病情较复杂,预计术后出现并发症风险较高的手术;2.属于本科室开展的新型手术项目,或开展较少,预后难以确定的手术;3.为确定病变性质的探查手术或术中可能改变术式的手术;4.患者一般状况差,或涉及多个脏器疾病的手术;5.确定需要院内专家组或全院会诊、外请专家的手术;6.属于本科室少见病种或罕见病种的手术;7.有教学、科研意义的手术;8.部分特殊患者,因社会需要或特殊原因提请术前讨论的手术。

(三)院内术前讨论是指需2个或2个以上学科共同参与完成手术治疗的病例,医务科派人参加,由科主任召集相关学科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进行术前会诊,确定手术方案。

二、术前讨论完成的时限科内的术前讨论至少应于患者手术前1天完成,具体时间由科室自定,一般多在晨会后进行。

三、术前讨论程序科内术前讨论1.参加人员:科内所有医师、护士长和专科护士,特殊病例请麻醉科医师参加。

2.经治医师准备资料、汇报病历,做到准确、简练,需要查体的需提前通知患方,手法需轻柔、准确,步骤清晰、明了。

3.经治医师指出本例手术的难点所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4.讨论内容包括:进一步明确诊断、手术适应症、术式、麻醉方法、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术后注意事项等。

5.主任或副主任总结发言,提出针对会诊病例的个性化手术方案。

6.经治医师将讨论内容及时详细记载于科内的《术前讨论记录本》中,并请上级医师审阅、签字。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一、制度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医疗机构术前讨论的行为,明确医务人员职责,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学风险。

二、合用范围本制度合用于医疗机构内进行的术前讨论。

三、定义1. 术前讨论:医疗机构内医务人员对患者术前情况进行交流、研究和讨论的过程。

2. 术前讨论组:由医疗机构内不同科室的医务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负责术前讨论。

3. 术前讨论记录:对术前讨论过程中浮现的疑点、问题、建议等进行记录的文件。

四、流程及要求1. 术前讨论组组建(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术前讨论组,定期召开术前讨论。

(2)术前讨论组由不同科室的医务人员组成,包括主刀医生、麻醉医生、护理人员等。

(3)术前讨论组应当有主席和记录员,主席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记录员由医院信息科室人员担任。

2. 术前讨论流程(1)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广泛交流,充分了解患者身体状况,术前准备情况以及手术后可能浮现的问题。

(2)主刀医生向术前讨论组汇报手术计划,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手术风险等。

(3)麻醉医生向术前讨论组介绍麻醉方式与风险。

(4)术前讨论组成员就手术方案进行交流讨论,分析可能浮现的风险与问题。

(5)主席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记录于术前讨论记录中,并设立后续处理期限,对于未能在处理期限内解决的问题,将进行再次讨论。

3. 术前讨论记录要求(1)术前讨论记录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并在术中和术后进行更新。

(2)记录中应当包括患者身体状况、手术计划、手术风险分析、个别风险因素、处理意见等内容。

(3)记录应当用统一的模板,签字确认后存档,留存在医疗机构备查。

五、相关法律条文1.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2.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六、简要注释如下:1. 术前讨论:指医生在手术前对患者身体状况、手术计划等进行讨论。

2. 术前讨论组:由不同科室的医务人员组成,共同制定手术方案。

3. 术前讨论记录:对术前讨论过程中浮现的疑点、问题、建议等进行记录的文件。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一、制度目的术前讨论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在进行手术前能够全面而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并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权益得到保护。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包括拟进行择期手术和紧急手术的患者。

三、具体内容1. 患者信息记录1.1 医院接诊号码、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1.2 主要病史记录,包括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个人病史等1.3 体格检查结果,包括生命体征、一般状况、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1.4 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尿液分析等1.5 特殊检查结果,包括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超声检查等2. 手术风险评估2.1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评估手术风险等级2.2 详细记录手术风险评估结果,包括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不良反应等2.3 提醒患者和家属手术风险及可能的后果,听取患者和家属的意见并进行充分沟通和解释3. 手术方案制定3.1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评估结果,确定最适合的手术方案3.2 讨论手术方案的可行性、效果和风险,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协商3.3 在不同手术选择之间提供患者选择的权利,解释各种选择的优缺点,并尊重患者的决策4. 手术知情同意4.1 解释手术目的、过程、可能的并发症和风险4.2 向患者提供书面的手术知情同意书,并确保患者及其家属充分理解其内容4.3 与患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并保留相关记录和文书5. 签署确认5.1 医生签署术前讨论记录,包括患者信息、手术风险评估结果、手术方案等内容5.2 患者及其家属确认并签署术前讨论记录,表明已理解手术风险和手术方案,并同意进行手术四、附件所涉及的附件如下:1. 手术风险评估表2. 手术知情同意书范本3. 术前讨论记录表五、法律名词及注释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1. 手术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评估手术风险等级,包括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不良反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前讨论制度
为了确保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病人住院期间在施行手术前《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中规定的三级、四级和特殊手术均应术前72小时内进行术前讨论(急诊手术除外),一级、二级手术和其他手术根据病情由科主任决定是否进行术前讨论。

1、术前应认真进行讨论和周密准备,每次术前讨论原则上全科人员参加。

如新开展的手术或重大手术则要求麻醉医师及有关人员要参加。

讨论时,必须事先做好准备,主管医师应收集齐备有关材料加以整理(必要时做出书面摘要,事先发给参加讨论的人员,预作发言准备)。

讨论时由科主任或科主任委托的主持人(副主任医师以上)主持,主管医师报告病案(包括一切检查资料),提出诊断、鉴别诊断、手术指征及术前准备情况,然后由主治医师补充。

2、术前讨论重点为术前评估、术前准备、手术方案,预计手术中和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其并发症,订出手术方案、术后观察事项、护理要求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等。

3、讨论时应充分发表意见,全面分析,任何意见均应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最后尽可能达到意见统一,并作出明确结论。

主持人总结科内讨论意见。

4、术前讨论记录由主管医师书写。

讨论须即时记入科室相关记录本中,整理后的术前讨论意见及结论记录须在病程记录中另立专页,并标明“术前讨论记录”,由科主任或科主任委托的主持人审阅、并亲笔签名以示同意主管医师的记录。

并随病历归档。

5、术前讨论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时间、讨论地点、主持人和参加者的姓名、职务(职称)。

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时间、拟进行手术时间、最后诊断。

参加者发言纪要,重点记录手术的可行性、术前准备、手术方案、麻醉方式、麻醉和手术中及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危险及意外、防范措施、术后观察事项、护理要求等。

术前总结按《病历书写规范》的规定执行。

重大手术术前讨论登记本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招远分院——玲珑英诚医院
科重大手术术前讨论登记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