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件中国地质大学

管理学课件中国地质大学
管理学课件中国地质大学

管理学

中国地质大学第一章概述

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言,一个人不会需要管理,但当两个人抬木头时,就必须有一个人喊“一二三、扛上肩,一二三、齐步走”。这就是管理了。由此可见,凡是在由两人及两人以上组成,且要达到一定目的的集体活动中,就存在管理工作。

存在管理的两个必要条件

──必须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的、行政的等活动);

──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

本章主要介绍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其二重性,管理者的分类、技能要求与角色,管理学的特点和研究内容。第一节管理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活动虽然自古有之,但将之上升为一门科学加以研究和探讨,却只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管理理论和学派呈现出林立丛生的景观,管理学者们对管理的内涵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关于管理的定义,至今仍未得到公认与统一。如何把握管理的真谛,我们首先来看管理大师们是如何表述的。

综观上述不同的定义,真可谓众说纷纭。管理大师、学者们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内涵或其某一方面的属性。在此,我们综合各家所长提出以下管理的定义,以期全面地概括管理的内涵。(二)管理的定义

管理(Management) ──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以人为中心来协调所有资源,以提高组织的社会综合效益的过程

二、管理的特征

(一)过程性:也称职能性

管理职能(Management Functions)是回答管理究竟在一个组织中负责哪些方面的工作。对于这个问题,管理学界颇有争议。最早提出的且较有影响力的是法约尔的论述,他将管理工作分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目前国内外较为流行的看法是四个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在本课程中,将按这四个职能来组织课程内容。

计划(Planning) ──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组织(Organizing) ──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做。

领导(Leading) ──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解决冲突。

控制(Controlling) ──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上述四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根据计划的要求和安排,确定组织的机构、部门的设置,然后确定有效的领导方式和恰当的激励方式,最后根据计划的要求,设置控制的标准,进行控制。

(二)有效性:

效率(Efficiency) ──是指管理活动的投入和产出关系,是使组织资源的利用成本达到最小化。它反映资源利用的程度。

效率=产出 / 投入

效果(Effectiveness)──是使组织活动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它反映目标实现的程度。

效率和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过程、方式,效果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当一个组织实现了组织的目标,我们就说是有效果的。但有效果的组织完全可能出现效率低下的情形;反之,高效率的组织也可能是无效果的。效益=有效产出 / 投入,效益反映的是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目标实现的程度。既涉及活动的过程,又涉及活动的结果。

作为一个组织,管理工作不仅仅是追求效率,更重要的是要从整个组织的角度来考虑组织的整体效果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因此,管理工作追求高效率和好效果!即追求效益!

(三)相对封闭性:

任何组织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的。组织作为管理的“载体”,对内具有封闭性,对外具有开放性。这就是管理的相对封闭性。

1.组织(organization)──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作活动的集体。

尽管组织的具体形式,因其社会功能不同会有差异,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同时组织的活动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组织外部环境因素有9种。

2.组织内部基本要素

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物和技术──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

机构──反映管理的分工关系和管理方式

信息──管理的媒介、依据、客体

目的──宗旨,说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

3.组织外部环境要素

(1)行业 (2)原材料供应基地 (3)人力资源 (4)资金资源

(5)市场 (6)技术 (7)政治经济形势 (8)政府 (9)社会文化

4.管理的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

(四)管理的核心

管理不是个人的活动,而是在一定的组织中实施的。对于管理者而言,管理意味着要在其职责范围内,协调下属人员的行为,要让别人同自己一道去完成组织目标。然而在组织中,任何事情都是靠人来处理的,所以管理者既管人又管事,而管事实际上也是管人,因为管理活动自始至终,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是与人打交道的,而且管理中除了人以外的所有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是靠人去运筹帷幄的,所以说,管理的核心是处理组织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三、管理的二重性

任何社会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管理,从最基本的意义来看,一是指挥劳动;二是监督劳动。由于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此,对生产过程进行的管理也就存在着两重性:一种是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管理自然属性;一种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管理社会属性。这就是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性质)。它是马克思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一)自然属性

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而体现出的性质。由共同劳动的性质所产生,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

(二)社会属性

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而体现出的性质。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社会制度所决定,是维护和完善生产关系的职能。

(三)管理的二重性对比表1-1 管理的二重性对比

四、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这个问题曾引起过较大的争议,经过一百余年的探索、研究,其主要观点有:

经过一百余年的探索、研究和总结,在管理历史上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它们反映了管理工作中的客观规律,即科学性所在。然而,与自然科学相比,管理科学还只是一门不十分精确的学科,管理活动的复杂性,使得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必须运用各种管理技巧、经验来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而这些技巧和经验他们只能从长期的实践活动中获得。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性所在。可见,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正如人们形象地说,管理既是铁的,又是灰色的!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体。

第三章计划

计划是全部管理职能中最基本的一个职能,它通常先于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而处于管理职能工作的首位。本章我们将主要介绍管理的首要职能计划。

由于决策渗透于整个计划过程,因此我们将决策作为计划职能的一部分来介绍。本章将具体阐述有关计划和决策的概念、分类和基本过程;目标管理;计划的主要方法;完全理性假设和有限理性假设;群体决策;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等。

第一节计划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如从职能划分的角度来看,尽管国内外许多管理学家们对于管理职能的划分各异,但却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无论二职能论、三职能论、四职能论还是五职能论,均将计划列为其基本的职能之一,可见,计划之重要性。所以难怪有人说:“计划是管理的宪法”

计划与其他职能的关系:计划是组织实施的纲要;为控制提供标准;领导在计划实施中确保计划取得成功。

计划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

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

3.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4.有利于有效地进行控制。

一、计划的概念、特性与步骤

(一)计划的概念

计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计划──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三个紧密衔接的工作过程。

狭义的计划──是指制定计划。也就是说,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

简言之,就是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而对未来行动所做出的统筹安排。

含义包括:

·面向未来;

·带有目标的行为;

·是一种统筹安排。

由此看来,计划工作,实际上就是事先决定做什么、如何做、以及由谁去做的问题。

(二)计划的特性

1.目标性(目的性)──计划就是确立目标。

2.领先性(主导性)──计划工作应在其它工作之前。

3.普遍性──可以说“人人都要作计划”。

4.效益性(经济性)──计划工作要讲究效率。

5.创造性──计划是面向未来的,它总是针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新机会而做出决定的,因此它是一个创造性的管理过程。

由此可见,计划工作是一个指导性、预测性、科学性和创造性很强的管理活动。

(三)计划的步骤

1.估量机会。其内容包括:掌握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了解竞争对手动向;明确自身的长短处等。

2.确定目标。即明确要向哪里发展;打算实现什么目标;什么时候实现等。

3.确定前提条件。即明确计划在什么内外部环境下实施。

4.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即明确为了实现目标,有哪些最有希望的方案。

5.评价各种备选方案。即评价哪个方案最有可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益实现目标。

6.选择方案。选择所采取的行动方案。

7.拟定辅助计划。即拟定投资计划、生产计划、采购计划、培训计划等。

8.编制预算。通过数量形式以具体反映整个计划,如进行项目预算、销售预算、采购预算、工资预算等。

二、计划的种类

由于任何一种未来的行动方案,都属于计划。加之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使得计划的种类也变得十分复杂和多样。人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计划分为不同的类别(表3-1)。我们重点介绍以下几类。

表3-1 计划分类表

作业计划。由基层管理者制定的计划,它根据施政计划确定计划期间的预算、利润、销售量、产量以及其他更为具体的目标,确定工作流程,划分合理的工作单位,分派任务和资源,以及确定权利和责任等。施政计划。由中层管理者制定的计划,它将战略计划中广泛性的目标和政策,转变为确定的目标和政策,

并且规定了达到各种目标的时间,因而比战略计划更为具体、详细,并具有相互协调的作用。它一般是按年度分别拟订的。

战略计划。由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的计划,它体现了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总的战略构想和总的发展目标,以及其实施的途径。它具有长远性、全局性和指导性,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组织资源运动的方向。3.短期计划。最接近实施的行动计划,是为实现组织的短期目标服务的,是对长期和中期计划的具体落实。短期计划一般为一年左右,它对中期计划起着反馈的作用,其执行情况是修订中期计划的依据。

2.中期计划。根据长期计划提出的战略目标和要求,并结合计划期内实际情况制定的计划。它与长期计划基本一致,但更为详细和具体,具有衔接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的作用,其时间跨度一般为2-4年。

1.长期计划。通常又称远景规划,为实现组织的长期目标服务的具有战略性、纲领性指导意义的综合性发展规划。它主要规定组织在未来为实现长期目标的主要行动步骤、分期目标和重大措施,其时间跨度多为5年左右。

预算:以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一种报告书。又称数字化计划。

规划:为了实施既定方针所必需的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执行步骤、使用的资源等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

规则:它是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下,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

政策:它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方针的一般规定。

除以上分类之外,计划按照明确性可以划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按照在企业中的职能可以划分为生产计划、财务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全计划和人员培训计划;按照计划的涉及的范围可以划分为高层计划、中层计划和基层计划;按照计划的内容可以化分为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三、目标管理

(一)目标

1.目标的概念

目标──是一个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目的。

2.目标的特征

(1)层次性──不同的管理层次具有不同的目标。

(2)多重性──为了更好地适应内外部环境的要求。

(3)网络性──各种目标间关系很少是简单线性关系,而是构成网络系统。

(4)时间性──确定目标时必须明确其时间跨度。

(二)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缩写为MBO)的概念

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于1954年提出来的一种综合管理方法。该管理方法是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其定义为:

目标管理──是指由组织确定提出在一定时期内期望达到的理想总目标,然后由组织的各部门和全体员工根据组织的总目标确定各自的分目标、子目标,并积极主动想办法使之实现的一种管理方法。

2.目标管理的特点

目标管理强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与目标的确定和目标体系的建立,从而不仅能使目标更符合实际、更具可行性,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各级人员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目标管理的实施步骤

目标管理的实施步骤,大致可分为如下三步(图3-1)。

(1)制订目标和目标展开

(2)逐级授权和目标实施

(3)成果评

第四章组织

在计划职能确定了组织的具体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途径作了大致的安排之后,为了使人们能有效的工作,还必须设计和维持一种组织结构,这就是组织职能的作用。正如著名的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所言:为了使人们能为实现目标而有效的工作,就必须设计和维持一种职务结构,这就是组织管理职能的目的。

本章将主要阐述有关组织的概念、组织工作的特点、组织设计的三大基础、授权、集权与分权、组织结构的类型以及组织的变革等。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工作

一、组织的概念

(一)组织的定义

组织(Organizing)──是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配置过程,和由此而产生的权力机构。

组织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指组织结构;二是指组织过程。

实际上,组织就是设计一种组织结构,并使之运转的过程。

(二)权责角色结构(The structure of roles)

组织──是按照一定目的和程序而组成的一种权责角色结构。

职权(Authority):经由一定的正式程序所赋予某个职位的一种权力。

职责(Responsibility):指某个职位应该完成某项任务的责任。

负责(Accountability):反映上下级之间的一种关系。

组织结构图(Organizational Chart):反映组织内各部门、岗位上下左右相互关系的图表。

二、组织工作

(一)组织工作的含义

组织工作是指在组织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将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需进行的各项业务活动加以分类组合,并根据管理幅度原则,划分出不同的管理层次、部门,将监督各类活动所必需的职权授予各层次各部门的主管人员,并规定这些层次和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关系。此外,还要根据组织内外部要素的变化,不断地、适时地对组织结构做出调整和变革,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简言之,组织工作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确定组织内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过程,也即设计一种组织结构,并使之运转的过程。

可见,组织工作涉及组织结构的设计和组织结构的运行两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划分任务、任务部门化、授权和组织变革。

组织工作的内容

划分任务───职位设计与分析

任务部门化───部门划分

授权───明确职权关系、组织结构的形成

组织变革───对组织结构的调整

(二)组织工作的特点

1.组织工作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由一系列环节组成:

确定组织目标──目标分解──业务工作分类──落实到部门,形成部门──授权(规定职责、权限)──通过职权关系和信息系统,把各层次、部门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2.组织工作是动态的。

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变化。这就是其动态性。

3.组织工作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由于非正式组织在满足人们的心理、感情需要上,比正式组织更有优越性,加之其形式灵活、覆盖面广,几乎所有的正式组织的成员都参与了某种非正式组织。因此,在组织设计时,要注意利用非正式组织,使其成为正式组织的辅助、或使其成为组织工作所设计和保持的组织结构中的组成部分。

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影响,我们应把握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正式组织的活动以成本和效率为主要标准,维系正式组织的是理性的原则。基本特征为:①目的性;②正规性;③稳定性。非正式组织以感情和融洽的关系为标准,维系非正式组织的是接受和欢迎或孤立与排斥等感情上的因素。基本特征为:①自发性;②内聚性;③不稳定性。

第五章领导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领导职能是联结计划、组织、控制等各个职能的纽带,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我们知道,领导的本质在于组织成员的追随与服从。组织成员之所以能追随与服从领导者的领导,是因为领导者能满足成员的愿望和需求。由此可见,领导与沟通、激励有关。

本章将分领导、激励和沟通三大部分来介绍,具体阐述领导的概念、作用、领导理论、领导艺术、激励的概念、激励理论、沟通及沟通网络等。

第一节领导

一、领导与领导者

(一)领导

1.领导的概念

泰勒(Taylor)

领导──是影响人们自愿努力以达到群体目标所采取的行动。

斯托格迪尔(Stogdill)

领导── 是对组织内个人施加影响力的活动过程。

戴维斯(Davis)

领导──是说服他人热心于一定目标的能力。

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其共同点:

(1)领导要施加影响力;

(2)领导是一个过程;

(3)领导必须实现某种目标。

据有关研究表明:员工的才能得以发挥,60%来自上级领导者的职权;40%来自上级的鼓励与引导。由此可见,领导包括两个过程:即指挥部下的过程和激励部下的过程。

领导的定义──领导就是指挥或带领、引导或鼓励部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领导的三要素:

①要有部下:领导者必须有下属或追随者;

②要有影响力:领导者要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

③要有目的: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下属来实现组织目标。

2.领导的作用

在指导和影响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领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1)指挥作用;(2)协调作用;(3)激励作用。

3.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的基础上对下属命令的行为。

领导:可能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的基础上,但更多的则是建立在个人影响力、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等基础之上。

领导的本质就是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它不是由组织赋予的职位和权力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追随者的意愿。

领导是管理的一个职能,组织中的领导行为属于管理活动的范畴。在一般意义上,领导的范围比管理的范围小一些。

从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其主要区别如表5-1所示。

表5-1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二)领导者

1.领导者的含义

领导者──指担任领导工作的人(领导个人和领导班子)。

或指利用影响力带领人们或群体达到组织目标的人。

2.领导者的影响力

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领导者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职位的权力,称之为权力影响力或正式权力、职位权力;二是来自于领导者个人的权力,称之为非权力影响力或非正式权力、个人权力(表5-2)。

表5-2 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3.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差异

任命:领导者:可以任命,也可以从一个群体中产生出来。

管理者:是被任命的。

影响力的来源:

领导者:权力影响力(职位权力)

非权力影响力(个人权力)

管理者:来自所在的职位所赋予的正式权力(法定权力)

究竟是领导者就一定是管理者?还是相反,是管理者就一定是领导者?

国外看法:是管理者必然是领导者,反之未必;(因为影响力的来源)

国内看法:是领导者必然是管理者,反之未必。(因为领导是管理的一个职能)

一般地讲,一个人既是领导者,又是管理者,但也常常存在两者分离的情形。

(1)领导者并非一定是管理者。如:非正式组织的头头,虽然能够影响别人并不表明他同样也能够或需要进行计划、组织、控制。

(2)管理者不一定是领导者。因为领导的本质在于部下的服从,有些管理者没有下属追随,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

二、领导理论

从20世纪20年代起,领导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40年代初──性格理论(特质理论):研究有效领导者应具有的个人品质、特性。

40年代后期──行为理论:研究领导者行为对领导有效性的影响。

60年代中期──权变理论(环境理论):研究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何种领导行为为佳。

(一)性格理论(特质论)(Trait theory)

领导性格理论着重于研究领导者的个人特性对领导有效性的影响。按其对领导特性来源的不同解释,可分为传统的领导性格理论和现代的领导性格理论。前者认为领导者所具有的品质是天生的,是由遗传决定的;而后者则认为领导的品质和特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培养的。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理论。

1.何谓性格理论

性格理论──侧重于研究领导者的性格、素质、品质等方面的特征,把个人的品质和特点作为区别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与不成功的领导者的标志。

2.性格理论中涉及的主要性格特征

身体特征──指领导者的精力、体重、身高、年龄和仪表等。

对有效的领导者、与体格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二者间有一定的关联。

一般认为:领导者的身高>员工的平均身高。

个性特征──领导者的自信心、成就感、适应性、指挥控制他人的天赋、工作中的协

调、灵活性、感情的自我平衡、正义感、独立性,责任心、幽默感等。

研究结论之一:敢于展示个人特征的领导者是有效的领导者。

问题的关键在于:难以找到度量个性的方法。

才智特征──包括管理才能、智商、判断力、知识水平、精通专业的程度、以及语言表

达的流畅程度等。

研究结论之一:管理才能与职位高低正相关。

研究结论之二:领导者的智商比下属高(一般而言)。

综上,并非具备上述特征,就一定是有效的领导者。

3.区分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的六项特质

领导者有六项特质不同于非领导者── 进取心、领导愿望、诚实与正直、

(与领导者高度相关的六项特质)自信、智慧、工作相关的知识。

4.评价

(1)它忽略了领导环境,如被领导者的地位和影响。

(2)领导者的性格特征内容过于复杂,且随不同情况而变化,难以寻求由此获得成功的真正因素。

(3)难以探索领导者所有性格特性彼此的相对重要性。

性格理论单纯从领导的特质来解释领导者的行为有效与否具有片面性,理由也并不充分,所以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我们知道,具备恰当的特质只能使个体更有可能成为有效的领导者,但他还必须采取正确的领导行为,然而在一定的领导环境中正确的领导行为,在另一环境下却未必正确。

由于在特质论的矿山中未能挖掘到金子,于是从4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者们开始把目光从领导者的内在特征转向对领导行为、领导环境的研究上。

二)行为理论(Behavior theory)

行为理论是从研究领导者的风格、领导者应起的作用入手,把领导者的行为划分为不同的领导类型,分析各种领导行为的特点,侧重于对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研究。

在这部分里,我们将分别介绍三种领导方式理论、两类流行最广的研究(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格论、领导方式连续流理论。

1.三种领导方式理论

代表人物:怀特(Ralph K . White)和李皮特(Ronald Lippett)

领导方式的类型

结论:民主式的领导方式效果较好。

2.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工作中心”与“员工中心”理论

代表人物:伦西斯.利克特(Rensis. Likert)

研究目的:确定领导者的行为特点、以及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试图发现什么才是有效领导者的最佳行为?

研究对象:通过问卷、面谈等方式对企业、医院和政府各种组织机构的领导者进行研究

领导方式的类型

结论

(1)两种领导方式比较,员工导向型为优。

因为这种领导方式与高效率、高工作满意度成正相关;而工作导向型往往与低效率、低工作满意度联系在一起。

(2)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和以员工为中心的领导方式,这两个中心不可能兼容。当然这为我们所不能接受。

3.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二元构面理论(四分图理论)(two dimension theory)

俄亥俄州立大学与密歇根大学在同一时期(即从1945年起)进行着研究。

代表人物:拉尔夫.斯托格迪尔(Raiphe M. Stogdill)

卡罗尔.沙特尔(Carroll L. Sharte)

研究目的:与前相似,即探讨领导行为与绩效的关系,但有所发展,即将以人为中心和以工作为中心的两种领导方式进行了组合,更合理一些。

研究方式:通过调查问卷(如领导问卷调查表、领导行为意见表)等方式进行。 将领导行为用两个构面(Dimensions )来描述:

(1)关怀维度(Consideration )──领导者对下属所给予的尊重、信任和相互了解的程度。

(2)定规维度(Initiating structure )── 领导者对于下属的地位、角色和工作方式,是否都制定有规章或工作程序。 高

关怀 低 低

定规

图5-1 领导行为四分图

结论:有效领导者的领导方式──高定规、高关怀的领导方式 (即关心组织、关心人的有效组合)(如图5-1所示)。而高定规、低关怀的L 方式效果最差。

研究发现:高定规、高关怀的领导者(称高-高型领导者),更能使下属达到高绩效和高满意度。但是高-高型领导者,并不总是产生积极的效果。说明这一理论还需加入环境因素,这也是其存在的不足。 4.管理方格论(Managerial grid )

美国心理学家布莱克和穆顿(Robert Blake and Tare S. Mouton )二人发展了领导风格的二维观点,在“关心人”和“关心工作”的基础上,于1964年提出了管理方格论,充分概括了密歇根(密执安)大学的员工导向和工作导向维度,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关怀与定规维度。

他们分别将关心人和关心工作两个维度划分为九个等份,形成81个方格,从而将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如图5-2所示。

他们认为:有效的领导者,应该既关心人,又关心工作,二者必须兼顾

高 1.9

00 00 1.1 度

图5-2 管理方格图

1.1 贫乏型── 对人和工作都极不关心,即这种领导者以最少的努力来完成任务和维持人际关系。只做

一些必须做的工作,也就是说,只要不出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领导最终必定下台。

1.9 乡村俱乐部型──对人极其关心,对员工的需要关怀备至,注重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而不关心任务效率。是一种老好人式的领导。

9.9 团队型──对人和工作的关心都达到了最高点。这种领导者能将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需要最有效地结合起来。工作任务完成得很好,职工关系协调,士气高昂,大家齐心协力地完成任务。

9.1 任务型──只重视任务的完成,不关心人。这种领导拥有很大的权力,强调有效地控制下属,努力完成各项工作,而使个人因素的干扰降低到最低限度。因而是一种“独裁式的管理”。

5.5 中庸之道型──对人和工作都有适度的关心,既不过分,也不缺乏,力求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即维持必须完成工作的正常的效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士气。然而,居中并非是件好事。

结论:9.9型的领导方式最有效。

评析:

贡献:深化了领导方式的划分,为培养有效的领导者提供了有用工具。

不足:完成方格图花费太大,划分过细也无必要。其结论不能证明在所有条件下都适用。

5.领导连续流理论

代表人物:坦南鲍姆(Robert Tannenbaum)和施密特(Warren Schliect)

观点:领导方式是一个连续变量,从独裁到放任式领导方式之间存在着多种领导方式。

根据这种认识,坦南鲍姆和施米特提出了“领导行为连续流理论”。与前述理论相比,该理论研究角度发生转变,即由前面的基本上是以关心工作、关心人二维构面来进行研究转向以下属参与决策的程度(即领导者将权力授予下属的大小程度)来划分领导方式。从独裁到放任存在着一系列领导方式,如同光谱一样(如图5-3所示;图中“L”代表领导)。

权威的来源

A B C D E F G

L者

自行

决策

并宣

L者

“推

销”

决策

L者

提出

决策

并征

求意

L者

提出

初步

决策

方案

,讨

论修

L者

提出

问题

,征

求意

见,

作出

决策

L者

规定

问题

范围

,由

集体

作出

决策

L者

允许

下属

在规

定范

围内

作出

决策

图5-3 领导连续流理论

结论:没有哪一种领导方式总是最好或最差的,必须考虑其所处的具体环境,来选择图5-3中的某一种领导方式。

该理论特别强调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对象,灵活运用。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领导连续流理论也是一种情景理论。

(三)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

──菲德勒模型(Fiedler contingency model)

由于对领导特质、领导行为的研究,未能在领导特质、领导行为和领导的有效性之间获得满意的答案,人们开始重视情景的影响和研究。

有关领导权变理论或情景理论中比较著名的有:

菲德勒模型、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目标-途径理论、赫塞-布兰查德的情景理论、领导者-参与模型等。在此,我们仅介绍菲德勒模型。

1.菲德勒模型的主要思想

菲德勒(Fred fiedler)从1951年开始,经过长达15年的调查实验,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简称菲德勒模型。

观点:并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或"最好"的领导方式,采用哪一种方式最为理想取决于各组织的环境、任务、领导者、小组的行为、以及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等。

2.LPC问卷调查

──最难共事者问卷(Least-preferred co-worker questionnaire,简称LPC)

菲德勒开发了最难共事者问卷用以测量领导者的领导方式。根据问卷调查,菲德勒将领导者分成任务取向型和关系取向型,并与后述确定的三项情景变量进行恰当匹配。

关系导向型:把最难共事的同事描述的比较有利。

任务导向型:对最难共事的同事的看法很不利。

3.领导环境的划分

上下级关系──下级乐于追随的程度。

任务结构──任务的明确程度、部下对任务的负责程度。

职位权力──领导者所处的职位具有的权力的大小,以及明确程度。

4.菲德勒模型

菲德勒的权变模型确定了三项情景变量:上下级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

根据这三种权变变量来评估环境,得到8种不同的环境组合。菲德勒指出,当个体的LPC分数与三项环境变量的评估分数相匹配时,则领导效果最佳(如图5-4所示)

图5-4 菲德勒模型

5.结论

在环境非常有利或不利的情况下,任务导向型的领导方式较为有效。

在环境中度有利或不利的情况下,关系导向型的领导方式较为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

菲德勒指出,提高领导者有效性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1)替换领导者,以适应环境;

(2)改变环境,以适应领导者。

菲德勒认为一个人的领导风格不变,而让环境来适合领导,不尽科学。

6.评价

批评:(1)取样太少,造成统计误差。

(2)不少学者认为LPC问卷有问题。

(3)情景因素的衡量标准不太确切。

(4)无法解释现行领导行为中的一些规律性现象。

贡献:(1)第一次引入环境因素来研究领导问题,其模型为研究领导行为提供了新方向。

(2)模型将领导行为与环境的影响有机地联系起来。

(3)模型还揭示必须依据环境情况选用领导者。

三、领导艺术

1.领导艺术──是领导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所决定的一种领导风格和领导技能,

是富有创造性的领导方法的体现。

2.领导艺术的特点

──非模型化

──创造性

──娴熟性

3.如何运用领导艺术?

(1)处事的艺术

──领导者必须干好自身的工作

──合理授权

(2)待人的艺术

──激励下属的积极性(了解下属的需要、正确激励之)

──影响下属(影响力的大小、沟通)

──用人(因事设人,量才任职;扬长避短,各尽所能;

明责授权,用人不疑;珍惜人才,用养结合)

(3)管理时间的艺术

──时间管理记录统计法

──ABC时间管理法

──集中使用时间

第六章控制

一般来说,管理过程的第一步是制定计划,然后是组织和领导计划的实施。但是,要想弄清计划实施的结果如何、计划所确定的目标是否得以顺利实现、甚至计划本身制定得是否科学,就需要开展有效的控制工作。

本章将主要介绍控制的概念与类型、控制工作的过程和有效控制的要求等。

第一节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一、控制的概念

(一)控制的定义

控制(Controlling)──是管理人员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显著偏差的过程。

含义

1.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工作按计划进行,或者只对计划作适当的调整;

2.控制是有目的的──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能够得以实现。

(二)控制与计划的关系

计划和控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计划是实现控制工作的依据,控制是实现计划的保证。两者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①一切有效的控制方法首先就是计划方法;

②之所以需要控制,是因为要实现目标和计划;

③控制职能使管理工作成为一个闭路系统,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控制工作既是一个管理过程的终结,又是-个新的管理过程的开始。控制工作不仅限于衡量计划执行中出现的偏差,更在于通过采取纠偏措施,把那些不符合计划要求的管理活动引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使组织系统稳步地实现预定目标。

(三)控制的前提

1.控制要有一个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2.控制要有明确的组织结构;

3.控制要有信息反馈。

二、控制的类型

在组织中,由于控制的性质、内容、范围等的不同,控制可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按照控制侧重点的不同把控制工作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从图6-1可知,尽管前馈控制能预计问题,防止偏差的出现,是较理想的控制方式,但反馈控制有时又是唯一可用的控制手段,因为现有的预测方法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资勘1104班王博 古生物 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化石:保存在岩石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3,标准化石;演化速度快,地理分部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4石化作用及类型;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包括:矿物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的生物的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充填,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结构可以被保存下来),碳化作用(石化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三种形式。 5,化石保存类型:①实体化石: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②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根据与围岩的关系分为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因印痕),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膜和内膜。)核化石(由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两种)③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生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④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遭破坏分解后的有机成分残留在岩层中形成的化石。 6,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由于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苛刻的条件。因此,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实际上只是当时生存物的非常少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7,化石形成条件:①生物本身条件②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③埋藏条件④时间条件⑤成岩条件 8,化石的命名原则 各级分类单元均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属以上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即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种的名称用两个词表示,即双名法,在种的本名前加上它归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种名前的第一个字母应用小写,但种名前的属名的第一个字母仍应用大写。对于亚种的命名。则要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的第一个字母也应小写。一般,在各级名称之后写上命名者的姓氏和命名年号,两者用逗号隔开。 9,笔石 胎管:第一个个体分泌的圆锥形外壳,开口朝下,尖端朝上。分成基胎管(螺旋纹)和亚胎管(生长线),亚胎管上具芽孔 线管:胎管上方伸出的一条细线状小管,是一种附着器管 中轴:由线管硬化而成 笔石页岩相:黑色页岩中含大量笔石,几乎不含其他化石,并含有较多的炭质和硫质成分,常见黄铁矿化,反映一种较深水的滞流还原环境---指相化石 笔石的地史分布:整个地史分布∈2 —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 笔石纲的特征:①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②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③已灭绝生物,∈2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④主要有两大类:树形笔石类(树枝状底栖固着,有三种性质的胞管分为正胞管,副胞管,茎胞管)正笔石(列示,漂浮生活只有正胞管) 10,脊椎动物演化中的几件大事: 颌的出现:有效捕食(棘鱼、盾皮鱼开始),在进化中有重要意义 水生演化为陆生:进化史上又一里程碑(水陆两栖) 羊膜卵:它的出现是进化史上的第三件大事,完全脱离水,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 变温演化为恒温、卵生演化为胎生: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加快了动物发展的步伐 11,区分腕足动物和双壳类动物 腕足类壳体由大小不等的两瓣壳组成,较大的壳叫腹壳,较小的壳叫背壳,正视腹或背壳,可发现它左右对称。双壳类两瓣壳大小相等,如我们平常所食的贝类,铰合线两侧对称,每一瓣壳左右不对称。 12,蜓基本特征:指相化石---浅海,底栖,标准化石--生存时代:C-P,钙质微粒状壳,一般大如麦粒,个体一般1mm,大者可达20-30mm,具包旋的多房室壳,常呈纺缍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圆柱形,球形或透镜形。 蜓的演化趋势:一般为个体由小变大,壳形由短轴向长轴变化,旋壁由原始单层分化为多层以及蜂巢层的出现, 旋脊由强变弱或演化为拟旋脊. 蜓的地史分布:中石炭世开始繁盛,以纺缍蜓科大量出现为特色.晚石炭世,旋壁具蜂巢层的类别极繁盛.早二叠世为蜓的全盛时期,以拟旋脊和副隔壁出现为特点.晚二叠世逐渐衰亡,形体特殊,晚二叠世末期蜓类绝灭. C1出现;C2蜂巢层出现;P1拟旋脊出现;P2副隔壁出现 13,物种形成的方式:主要有渐变成种、骤变成种和迅变成种 (1)渐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微小变异的长期积累,逐渐形成一个新种的成种方式,称为渐变成种。又分为继承式和分化式两种形成方式。包括继承式成种、分化式成种 (2)骤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种内个体的突变,或由不同物种的杂交引起的突变,在短期内形成新种的方式,称为骤变成种,一般不经过亚种阶段。 (3)迅变成种:一个物种,在较短地质时期内迅速分化成新种,以后,新种在长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成种方式称为迅变成种,又称为间断平衡学说。 14.腔肠动物的一般特征: 低等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有组织无器官。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组成,由体壁包围形成肠腔,司消化和吸收作用。 身体多呈轴射对称,少数为两侧对称。体型可以归纳为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类。这两种体型往往是一种腔肠动物生活史的两个阶段。 前寒武纪晚期已出现,化石均为印模,古生代以来出现具硬体的门类。15,三叶虫纲的基本特征:①节肢动物中已绝灭的一类,C-P②动物体纵、横均三分③扁平,分背腹两面,三叶虫的背甲被两条纵沟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而成三叶,因而称三叶虫.④个体一般3-10厘米,小者数毫米,大者可达70厘米左右⑤海生、底栖、爬行 地史学 沉积相: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 沉积环境:一个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具有特殊沉积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 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生物相: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相标志:能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原生生物特征和沉积特征。 牵引流:以床沙载荷方式进行搬运和沉积的流体。重力流:含大量弥散沉积物高密度流体,分为泥石流,颗粒流,液化流,浊 流四类。 层理构造:垂直岩层层面方向上由沉积物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 不同显示出来的沉积构造。 暴露标志:形成与沉积作用之后,并能指示沉积物曾暴露于地表的层面构造。 自生矿物:原始沉积时期或固结成岩以前形成的矿物。 三角洲沉积:河流入海时,所携带的碎屑在河口附近浅水环境中堆积形成的 大型扇状沉积。 潮坪:波浪作用不强的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滨海带。 海底扇:在浊流作用驱动下,将浅水陆棚边缘的大量沉积物沿海底峡谷顺大 陆斜坡以很高的速度运向深水区至大洋边缘变缓而迅速形成的扇状浊积岩 堆积。 鲍马序列;浊积岩一般有数中岩性组成频繁的韵律结构,每一韵律层底部 常为具递变层理的砂岩,向上颗粒变细,层理特征也发生相应变化,组成鲍 马序列。 旋回沉积作用: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沉积方式的变 化导致的沉积单元纵向上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 纵向堆积作用: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悬移物质从水体中自上 而下沉降的沉积作用。 横向堆积作用:沉积物颗粒在介质搬运过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当介质能量 减弱时物质沉积。 生物筑积作用:生物礁型沉积地层形成的一种特殊方式,指造架生物原地筑 积而形成地层的作用方式。 地史学: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岩层:野外见到的成层岩石泛称为岩层 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层状岩石 地层学:研究地表成层岩石及其所含古生物化石的形成顺序,地层的划分对 比和地质时代确定。 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原始水平律:地层沉积时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 面的。 连续:如果一个沉积盆地内沉积作用不断进行,则所形成的地层接触关系称 为连续 间断:如果在沉积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沉积作用停止,但并没有发生明 显的大陆剥蚀作用,而后又接收沉积,这样就产生了地层的间断 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规则的侵蚀和暴露标 志的分割面,有地层缺失。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 时代不连续,有地层缺失。 侵入接触:如果岩浆岩在沉积岩形成之后侵入,则在侵入体接触带上,会出 现烘烤变质等现象,侵入岩体中往往还残留有围岩的捕掳体,有时还被与侵 入体共生的岩脉所贯入,这种关系称为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如果侵入岩冷却凝固,由于剥蚀作用而露出地表,其上又被新的 沉积岩层所覆盖,这时沉积岩层底部往往有侵入岩的砾石,这种关系称沉积 接触 退积:指沉积中心和相带由盆地内部向盆地边缘逐步迁移过程中的沉积物堆 积作用 进积:指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逐步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过程中,以侧 向为主的沉积物堆积作用 旋回层序:是几种岩性规律性的交替和重复出现的现象, 沉积旋回: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进序列时,就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 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沉积旋回 地层划分:是依据不同的地层物质属性将相似和接近的地层组构成不同的地 层单位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 代是相同的 标志层:是一段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沉积地层,具有明显区分于其它地层 的特征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 的化石。 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 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出现的单层组合 延限带: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之内所代表的地层体 间隔带:指位于两个特定的生物面之间的地层体 组合带:指特有的化石组合所占有的地层 富集带:某些化石种属最繁盛的一段地层 层型:特定岩层序列中一个特定间隔或一个定点,它构成了该地层单位或地 层界限的定义和特征说明标准 单位层型:指不同类型地层单位的典型剖面,其上下限由界线层型标定, 内部允许存在部分覆盖 界线层型:给定义在识别一个地层界线作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 个特殊的点。 地势分异;由内力地质作用和升降运动所控制的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所形成 的地形的差别。 补偿盆地:边下降、边充填一直保持补偿状态的沉积盆地称为补偿盆地 饥饿盆地:远离海岸或周围没有大河注入,没有丰富的陆源碎屑供应,因 而基盘的下降没有得到沉积物补偿充填,长期处于非补偿状态,称非补偿盆 地或饥饿盆地 沉积组合:是指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中主要构造环 境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地幔柱: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 即从软流圈或下地幔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 离散型板块边界:洋壳增生并使先成洋壳向外推进的扩张带 主动大陆边缘:具有洋壳俯冲带,洋壳俯冲形成岛弧-海沟体系或大陆火山 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为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没有洋壳俯冲带,不存在岛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称为 被动大陆边缘 地台:地壳上巨大的构造稳定区 地盾:地台上缺失沉积盖层,变质基地直接出露地表的部分称为地盾 裂陷槽:地台上发育巨厚沉积盖层的断陷带;常是地台上曾再度活跃的张 裂地带,但夭折的裂谷 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的海相沉积,最后又回返褶皱并上升成山系 的巨型槽状凹陷带。 地槽旋回:指地槽从开裂沉降、闭合褶皱至升起成山的全过程。 构造旋回:指全球性构造作用的旋回现象。 地缝合线:地壳碰撞结合带,不同板块间的拼合碰撞标志,其两侧地块的 地质发展史往往有重大的差异,沿地缝合带则断续分布有一些特殊的地质记 录。 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 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混杂堆积:形成在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由洋壳或陆壳残片、浊流-远 洋沉积及浅水区地层崩塌外来岩块混杂而形成 生物相:指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生物区系:因温度控制(气候分带)和地理隔离因素长期作用形成的生物分类 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 温度控制: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气候分带制约,有时也与地形高低所反映的垂直 气候分带有关,海生生物则主要受与纬度高低有关的海水温度控制,有时也受到 不规则海流分布范围的影响 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是海洋阻隔,对海生生物来说既有大陆、 地峡的陆地隔离因素,还有广阔洋盆的深海隔离因素,后者对于底栖生物的分布 也有明显的影响 生物大区:生物区系单元里边的最大级别。 艾迪卡拉动物群;前寒武纪阶段,在元古宙末的震旦级晚期,实体动物化石虽然丰 富,组织结构也相高级,但呈印痕状态保存,都属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一般 称为裸露动物群又称 艾迪卡拉动物群;前寒武纪阶段,在元古宙末的震旦级晚期,实体动物化石虽然丰 富,组织结构也相高级,但呈印痕状态保存,都属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一般 称为裸露动物群又称艾迪卡拉动物群 小壳动物群;指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 群 简答题 1,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的定义与异同点 答;水平层理:在水体平静的环境中,呈悬浮状态搬运的粘土和细粉砂缓慢沉积, 形成水平层理(或纹理)。平行层理:在急流、高能条件下,由于高速水流形成的 平坦床沙 相同点;层之间相互平行 不同点:a 水平层理纹层薄,通常小于1mm至1-2mm;平行层理纹层较厚。 b 水平层理是低能静水环境下的产物,沉积物颗粒较细;平行层理是高能环境的 产物,沉积物颗粒较粗。 c 水平层理常见于湖泊中心、牛轭湖、泻湖、潮坪至次深海、深海环境;平行层 理常见于河流边滩、海滩环境,深海浊流沉积的特定部位也可能出现 2,遗迹化石的定义与主要特征 答;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所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主要特征; 1)原地保存2) 常保存于缺少实体化石和无机沉积构造的地层中 3)地质分布时间长4)遗迹化石与造迹生物很少共生5)一物多迹或异物同迹 3,曲流河的二元结构 答;1)河道沉积;河底滞留沉积:河道底部,主要以粗的砾石为主,叠瓦状构造, 透镜状分布,与下伏岩层为冲刷侵蚀接触。曲流砂坝沉积:成熟度较低的岩屑砂 岩、长石砂岩和粉砂岩,具有单向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天然堤沉积: 粉砂为主,内有小型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和爬升层理,也见干裂和植物根系,主 要代表为点砂坝沉积。2)河漫滩沉积;其沉积物主要是冲破河岸的洪水带来的悬 浮载荷垂相加积产物,以粉砂质和泥质为主,一般层理不发育,也可有波状层理, 水平纹层和小型交错层理,并常发育植物根系,钙质结核或泥裂,以及废弃河道(牛 轭湖)沼泽化而形成的泥炭层。 4,潮坪沉积相的特征 答;潮坪沉积相的特征;潮上带,以砂,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干裂雨痕等暴露 标志发育,可见陆生动物的足迹。潮间带,发育双向交错层里和透镜状,脉状及 波状层理,具有垂直层面的潜穴等水下标志,也有暴漏标志。潮下带,潮下高能 环境多形成石英砂,交错层理,狭盐度底栖类生物大量繁殖。潮下低能环境以细 粒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发育以广盐度生物为特色。 5,地层与地层或其他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及各自的定义 答1)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它是 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连续进行,沉积物依次堆 叠而形成的。 2)行不整合称假整合。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 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3)角度不整合种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 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 蚀面存在。 4)侵入接触侵入体与被侵入的围岩的接触关系,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有接触变 质现象,侵入体边缘常有捕掳体,侵入体与围岩的界线常常不规则 5)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上 堆积有由该侵入体被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 6,地层划分的方法 答;1)构造学方法;依据不整合面划分地层;2)岩石学方法;依据岩性特征, 沉积旋回划分地层;3)古生物学方法;依据化石面貌划分地层4)同位素年龄测定 5)磁性地层对比 7,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级别体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岩石地层单位:以岩石的特征和岩石的类别作为划分依据,岩石地层单位包括 群组段层四个单位,还有超群,亚群,亚组,等辅助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以地层形成的时代为划分依据,自高而低分为六个级别:宇,界,系, 统,阶,时带对应得之年代为宙,代,纪,世,期,时 两者关系1)岩石地层单位具有穿时性年代地层单位不具有穿时性:2)表示范围不 同,岩石地层单位反应区域性特点,年代地层单位反应全球特征3)年代地层单 位没有固定的岩性内容;4)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对应,岩石地层单位可 以从任一时间开始任一时间结束。 8,威尔逊旋回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每个阶段需举出一个实例) 答;1)胚胎期,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而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出现海洋环境, 东非裂谷带,2)幼年期,陆壳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出现洋壳,红海 洋亚丁湾;3)成年期;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有未出现俯冲, 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苦熬大,大西洋;4)衰退期;大洋中脊虽然继续出现扩 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逐渐缩小, 太平洋;5)残余期,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期间仅 存残留的内陆海,地中海;6)消亡期,随着大陆板块的碰撞,洋盆最准闭合,海 域消失形成造山带,沿碰撞带(古缝合线)残留洋壳残余(蛇绿岩套),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山脉 9,地史学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及其主要内容 答;恢复古板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质学方法:寻找不同板块拼合碰撞标志——地缝合带。地缝合带往往发 育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发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异,沿缝合带断续分布蛇绿岩 套,代表消减的洋壳残留,并常见有混杂堆积等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此外沉 积组合类型,地层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古气候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 个相互分离的独立板块。 2)古地磁学方法 根据岩石内古地磁的测定,并通过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 性的叠加影响,测定当时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恢 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运用公式,tanI=2tanλ求出古纬度(λ),这是确定 古板块的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 3)生物古地理方法 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 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影。两个完全 不同的生物区系,相邻近在咫尺,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板块。 10,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答;早古生代地史特征1)生物界:后生动物迅速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2)属加里东构造阶段,稳定区和活动区并存,后期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3)沉积类 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 1)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重要变革,陆生植物开 始大量繁盛,原始爬行类逐渐征服大陆 2)全球构造:联合大陆的形成 3)沉积 矿产:铁和铝风化矿床、膏盐、油气和煤 4)古气候:全球石炭-二叠纪冰川

工程地质学基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整合版

一、名词解释(20分) 1、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发生活 动的断层(即潜在活断层)。 2、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3、混合溶蚀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能力有所增强的效应。 4、卓越周期: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经过各种不同性质的界面时,由于多次反射、折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而土体对于不同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的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对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突出、明显,这种被选择放大的波的周期即称为该岩土体的卓越周期。 5、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六个方面。 6.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7.地震烈度:地面震动强烈程度,受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件的影响。震源深度和震中距越小,地震烈度越大。 8.工程地质类比法:将已有建筑物的工程地质问题评价的结果和经验运用到工程地质条件与之相似的同类建筑物中。 9.临界水力梯度:岩土体在渗流作用下,呈悬浮状态,发生渗透变形时的渗流水力梯度。10.斜坡变形破坏:斜坡变形破坏又称斜坡运动,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是指地表斜坡岩土体在自重应力和其它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向坡外的缓慢或快速运动。 二、填空题(20分) 1、1.活断层的活动方式有地震断层(粘滑型)和蠕变断层(蠕滑型)。2.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和模型模拟实验法等。 3.斜坡变形的形式较多,主要有拉裂(回弹)、蠕滑、弯曲倾倒三种。4.按滑坡动力学性质分类,可分为推落式、平推式、牵引式性所多余的约束。 三、判断题(共20分,每题4分)红色的为错误 1.水库蓄水前,河间地块存在地下分水岭,蓄水后将不会产生库水向邻谷的渗漏。 2.斜坡变形的结果将导致斜坡的破坏。 3.在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中,由于边界条件、荷载条件、岩土体强度等难以精确确定,通常在设计上考虑上述因素及建筑物重要性而综合确定一经验值,此即稳定性系数。 4.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确定。 5.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定砂土液化时,若某一土层的实际贯入击数大于临界贯入击数,则该土层液化。 5、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定砂土液化时,若某一土层的实际贯入击数小于临界贯入击数,则该土层液化。 1.野外鉴别走滑型活断层最好的地貌标志是河流沟谷的同步错移。 2.同一烈度震害区,对于同一建筑来说,以土层为地基的建筑一定比以基岩为地基的建筑损害程度大。 3.砂土相对密度愈低,愈易产生地震液化。 4.斜坡形成后,在坡顶处形成剪应力集中带。 5.砂土的渗透系数越大,产生管涌的临界水力梯度越小。

2011年 中国地质大学 人文经管学院 会计专业 836管理学(1)

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会计专业836管理学(回忆版) 一、简答题(五选四每题10分共计40分) 1、管理学的二重性 2、简述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思想 3、简述如何实施控制 4、简述管理方格理论 5、简述职位权力与个人权力的内容 二、论述题(四选三每题20分共计60分) 1、试论述巴纳德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 2、试论述事业部组织结构的特点及适用性 3、试论述目标管理理论及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4、试论述 三、案例分析题(共两小题每题25分共计50分) 1、案例·················· 第五章组织职能 第一节组织的基本概念 一、组织的含义 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这个含义有三层含义:1 组织必须有目标2 没有分工与合作也不能称其为组织 3 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利与责任制度。 二、组织环境 组织环境中最主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 组织环境对组织具有两个方面影响,一是提供资源和机会,二是给予限制。 第二节组织设计的任务 组织设计是组织职能的重要内容。 一、组织设计所面对的基本矛盾 ——管理对象的复杂性于个人能力的有限性。 二、组织设计的目的 ——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优势,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形成最佳的综合效果。 三、组织设计的步骤

1工作划分2建立部门3 决定管理跨度4 确定职权关系5 通过组织运行不断修改和完善组织结构。 第三节组织结构的类型 组织结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目前常用的组织结构有五种:直线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模拟分权结构、矩阵结构及各种形式的委员会。 一、直线职能结构 优点:分工细密,任务明确,且各个部门门的职责具有明显的界限。 缺点:缺乏信息交流,各部门缺乏全局观点;不易于从企业内部培养熟悉全面情况的管理人才;分工很细,手续繁杂,反应较慢,不易迅速适应新的情况。 二、事业部结构 所谓事业部结构,就是一个企业对于具有独立的产品和市场、独立的责任和利益的部门实行分权管理的一种组织形态。 优点: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又有较高的的适应性。是培养管理人才的最好组织形式之一。 缺点:管理人员水平要求较高;集权与分权关系比较敏感,一旦处理不当,可能削弱整个组织的协调一致;管理人员增多,管理成本较高。 三、模拟分权结构 优点:解决了企业规模过大不易管理的问题。 缺点:不易了解整个企业的面貌,在沟通效率和决策权力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四、矩阵结构 矩阵结构是从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工作小组形式发展而来的一种组织结构。 优点:适应性强缺点:缺乏稳定性。 五、委员会组织 委员会组织也是一种常见的组织形式,他是执行某方面管理职能并实行集体行动的一组人。 第四节组织设计的传统原则 一、层级原则 任何组织都必须遵守层级原则,这是组织能够运行的基础。 二、管理跨度原则 管理跨度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指挥下级的数目。

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学

研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97年硕士生入学考试水文地质学试题真题 一、选择题——在括号内的三项选择中选择一项最佳答案。(30分) 例题:岩石的给水度通常(a.大于、b.等于、c.小于)它的空隙度。 例题最佳答案:c. 1、当某种岩石由两种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且粗大颗粒之间的孔隙完全为细小颗粒所充填时,则此岩石的孔隙度(a.小于、b.大于、c.等于)由粗颗粒和细颗粒单独组成时的岩石的孔隙度的乘积。 2、承压含水层接受补给时,主要表现为(a.测压水位升高、b.含水层厚度加大、c.向相邻含水层越流)。 3、地下水按(a.埋藏条件、b.含水介质类型、c.化学成分的形成)分类,可以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4、地下水的实际流速通常(a.大于、b.等于、c.小于)地下水的渗透流速。 5、在分水岭地带打井,井中水位随井深加大而(a.升高、b.不变、c.降低)。 6、包气带岩层的渗透系数随包气带含水量的降低而(a.增大、b.减小、c.不变)。 7、高矿化度地下水中的阳离子组分通常以(a.Na、b.Mg、c.Ca)为主。 8、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称为(a.侵蚀性二氧化碳、b.平衡二氧化碳、c.游离二氧化碳)。 9、用同位素(a.氚和14C、b.氘和18O、c.34S和36Cl)可以研究地下水的起源。 10、水对某种盐类的溶解能力随该盐类浓度的增加而(a.增强、b.不变、c.减弱)。 11、当潜水与河水有直接水力联系时,用直线分割法分割河水流量过程线求得的地下水泄流量将(a.偏小、b.偏大、c.不偏小也不偏大)。 12、山区地下水全部以大泉形式集中排泄时,可以认为泉流量(a.小于、b.大于、c.等于)地下水的补给量。 13、接受同等强度的降水补给时,砂砾层的地下水位变幅(a.大于、b. 小于、c. 等于)细砂层的地下水位变幅。 14、灰岩地区的峰林平原,是岩溶作用(a.早期、b.中期、c.晚期)的产物。 15、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主要取决于(a.降水量、b.蒸发量、c.地表径流量)的多寡。 16、用一个泉作为供水水源时,供水能力取决于泉的(a.最大流量、b.最小流量、c.平均流量)。 17、矿亢充水水源以地下水的(a.补给量、b.储存量、c.允许开采量)为主时,则矿亢涌水量充沛、不易疏干。 18、人工补给地下水的目的之一是可以防止(a. 地下水污染、b.大泉干固、c.海水入侵)。 19、在松散岩层中打供水井,常在井内滤水管外围回填砾石,要求回填砾石的渗透性(a.小于、b.大于、c.等于)岩层的渗透性。 20、在地下水水质分析中,常把(a.碳酸盐硬度、b.非碳酸盐硬度、c.负硬度)称为暂时硬度。 二、试对下列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中国地质大学】管理学综合测试1及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管理学课程综合测试1 学习层次:专科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传统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 ) A 参与性组织 B 权威性组织 C 有机的系统 D 协作的群众 2. 规定了处理未来活动的例行方法或手续过程的是() A 策略 B政策 C规则 D程序 3. 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可归纳为() A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B 安全因素和生理因素 C 保健因素和生理因素 D安全因素和激励因素 4. 企业产品如果出现市场萎缩、供过于求,此时宜采取何种策略来提高企业的长期应变能力?() A 降价 B 广告促销 C 减产 D 调整产品结构 5. 以下何种情况表明该主管人员对下属授权的程度较充分:() A 去了解这个问题,把事实告诉我,由我来决定做什么 B 采取行动,让我知道你在做什么,同时也让我知道事情的结果。要是行动不成功的话,务必与我联系 C 让我知道你打算做什么,待我同意后才开始行动? D 提出各种可行的行动方案,由我来选择采取何种行动 6. 随着主管人员由低到高的升迁过程,其工作性质也逐渐变得:() A 具体、技术性很强 B 抽象、战略性很强 C 模糊、技术性很强 D 具体、战略性很强 7.某企业的销售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常常发生矛盾,各部门的人员过多地强调本部门的利益而不能把企业当作一个整体。造成这种状况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A 销售部门缺乏专业知识 B 生产部门没有市场观念 C 计划工作不够周密 D 按照职能划分部门所产生的“隧道效应”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844工程地质学2002~2015年真题

一、名词解释:(24分) 1.工程地质条件 2.滑坡 3.混合溶蚀效应 4.水库诱发地震 5.活断层 6.卓越周期 二、简述:(60分) 1.工程地质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2.试述岩体稳定性分析刚体极限平衡法的思路。 3.岩石力学、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学有何关系? 4.滑坡有哪些常用治理方法。 5.水对岩土体稳定性有哪些影响? 6.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三、论述(16分) 结合工程实例,说明工程地质工作的步骤。 2003年 一、名词解释(30分) 1.工程地质条件 2. 滑坡 3.岩溶 4.水库诱发地震 5. 活断层 6.管涌 二、简述题(每题12分) 1、工程地质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2、滑坡有哪些常用治理方法? 3、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中,如何考虑地下水的因素? 4、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5、简述滑坡分类。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结合工程实例,说明工程地质工作的步骤及研究内容。 2、试述工程地质学的发展期望。 3、试述岩土体稳定性分析刚体极限平衡法的思路及内容。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工程地质 2.地震烈度 3.地面沉降 4.岩溶 5.渗透稳定性 6.地面塌陷 二、论述 1.试举一例,论述滑坡的机理。(30分) 2.岩溶库区渗漏研究的主要方法及需要着手解决的关键问题。(30分) 3.试举一例说明,工程地质工作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30分) 4.我国长江三峡水库工程中主要涉及哪些工程地质问题? 它们对水库建设的影响如何。(30分) 2005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工程地质条件 2、砂土液化 3、混合溶蚀效应 4、渗透变形 5、活断层 6、卓越周期 二、简述题(每题10分) 1.工程地质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2、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有哪些? 3、识别活断层的标志有哪些? 4、滑坡有哪些常用治理方法? 5、水对岩土体稳定有何影响? 6、如何进行覆盖性岩溶区的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 7、简述渗透变形的预测步骤。 三、论述题(每题25分) 1、分别说明土质斜坡与岩质斜坡的稳定性评价方法,并指出其主要区别。 2、城市建筑场地地震稳定性研究需要开展哪些工作,解决哪些问题?

中国地质大学 管理学(高起专)阶段性作业2

中国地质大学管理学(高起专)阶段性作业2 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分钟 判断题 1. 影响组织集权与分权程度的因素很多。从组织成长的不同方式来看,如果组织是靠其内部积累由小到大逐级发展起来的,则分权程度较高。(5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2. 企业中存在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其成员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协作关系,以完成企业目标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5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3. 从企业组织结构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组织结构的本质是责权利关系的划分。(5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4. 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或策略决策,它是指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作出的带有局部性的具体决策。它主要由企业高层领导制订。 (5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5. 经常重复发生,能按原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决策,就是确定型决策。 (5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6. 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关系。(5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7. 事关企业兴衰成败、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大政方针所作决策。如企业方针、目标与计划等,都属于高层决策。(5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8. 由于企业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决策者不可能对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全部掌握,也不可能对未来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准确预测。因此,决策者不可能作出“最优化”的决策。亦即产生了决策的相对最优化原则。 (5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单选题 9. 定量预测是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定量、具体的描述。它需要有充分、有效的_____做支持。(6分) (A) 数据资料 (B) 科学技术 (C) 信息 (D) 文字 参考答案:A 10. 预测方法很多,不同的预测方法往往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有的方法适用于长期预测,有的则适用于中、短期预测,等等。例如定性方法往往适合于_____。(6分) (A) 长期预测 (B) 中、短期预测 (C) 技术预测 (D) 数字预测 参考答案:A 11. 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_____。(6分) (A) 层次性 (B) 多重性 (C) 变动性 (D) 完整性 参考答案:A 12. 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_____。(6分)

管理学课件中国地质大学

管理学 中国地质大学第一章概述 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言,一个人不会需要管理,但当两个人抬木头时,就必须有一个人喊“一二三、扛上肩,一二三、齐步走”。这就是管理了。由此可见,凡是在由两人及两人以上组成,且要达到一定目的的集体活动中,就存在管理工作。 存在管理的两个必要条件 ──必须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的、行政的等活动); ──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 本章主要介绍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其二重性,管理者的分类、技能要求与角色,管理学的特点和研究内容。第一节管理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活动虽然自古有之,但将之上升为一门科学加以研究和探讨,却只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管理理论和学派呈现出林立丛生的景观,管理学者们对管理的内涵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关于管理的定义,至今仍未得到公认与统一。如何把握管理的真谛,我们首先来看管理大师们是如何表述的。

综观上述不同的定义,真可谓众说纷纭。管理大师、学者们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内涵或其某一方面的属性。在此,我们综合各家所长提出以下管理的定义,以期全面地概括管理的内涵。(二)管理的定义 管理(Management) ──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以人为中心来协调所有资源,以提高组织的社会综合效益的过程 二、管理的特征 (一)过程性:也称职能性 管理职能(Management Functions)是回答管理究竟在一个组织中负责哪些方面的工作。对于这个问题,管理学界颇有争议。最早提出的且较有影响力的是法约尔的论述,他将管理工作分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目前国内外较为流行的看法是四个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在本课程中,将按这四个职能来组织课程内容。 计划(Planning) ──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组织(Organizing) ──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做。 领导(Leading) ──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解决冲突。 控制(Controlling) ──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上述四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根据计划的要求和安排,确定组织的机构、部门的设置,然后确定有效的领导方式和恰当的激励方式,最后根据计划的要求,设置控制的标准,进行控制。 (二)有效性: 效率(Efficiency) ──是指管理活动的投入和产出关系,是使组织资源的利用成本达到最小化。它反映资源利用的程度。 效率=产出 / 投入 效果(Effectiveness)──是使组织活动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它反映目标实现的程度。 效率和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过程、方式,效果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当一个组织实现了组织的目标,我们就说是有效果的。但有效果的组织完全可能出现效率低下的情形;反之,高效率的组织也可能是无效果的。效益=有效产出 / 投入,效益反映的是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目标实现的程度。既涉及活动的过程,又涉及活动的结果。 作为一个组织,管理工作不仅仅是追求效率,更重要的是要从整个组织的角度来考虑组织的整体效果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因此,管理工作追求高效率和好效果!即追求效益! (三)相对封闭性: 任何组织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的。组织作为管理的“载体”,对内具有封闭性,对外具有开放性。这就是管理的相对封闭性。 1.组织(organization)──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作活动的集体。 尽管组织的具体形式,因其社会功能不同会有差异,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同时组织的活动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组织外部环境因素有9种。 2.组织内部基本要素 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物和技术──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 机构──反映管理的分工关系和管理方式 信息──管理的媒介、依据、客体 目的──宗旨,说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史学名词解释

地史学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 1、鲍马序列 鲍马序列是一种浊流沉积的典型层序,由自下向上变细的五个层段组成,最底部由具递变层理的杂砂岩组成(a段),底面具有槽模,沟模等冲刷铸模,往上为b段,具有平行层理的砂岩;c段为具小波痕交错层理,变形层理的粉砂岩,d段为具有水平纹理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最顶部E段,为块状泥岩。 2、沉积相 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连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3、地层层序律 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复律,于1669年由N.Steno提出,在未受强强裂构造变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叠复其上,即上覆地层比下伏地层新。 4、复理石 复理石又称复理石沉积,复理石建造,是指形成于大陆边缘(陆间区),大陆钭坡坡麓(深海、半深海),由浊积岩或等深积岩,深海,半深海泥岩,有规律的或韵律性的交互组成的巨厚地层。 5、板状交错层理 板状交错层理,是一种沉积岩的沉积构造,由直脊型波痕迁移形成的沉积岩内部层理构造,上,下层面在可观察的露头上基本上是等厚的,内部纹层与其相交切。 6、三角洲相 三角洲相是指携带着大量砂泥质碎屑的河流入海(或湖)在河—海(湖)水动力共同作用下,在 河口区形成的尖顶指向陆地的三角形的沉积体,三角洲因此得名。三角洲相因受河流、波浪、潮汐及岸流影响程度的差别,形态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自陆向海(湖)可分为三部分: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7、垂向加积作用 垂向加积作用: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主要是悬移物质从水体中垂直向下沉降,沉积学上把这这种沉积作用称为垂向加积。 8、笔石页岩相 笔石页岩相以黑色页岩及硅质页岩为主,含丰富的笔石等浮游生物化石,而不含或少见底栖生物化石。代表水深、滞流的非补偿海环境。 9、标准化石 标准化石是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利用这些化石既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年代对比。 10、层理构造 层理构造,沉积岩内部由于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不同显示出纹层状的构造,根据形态和成因主要可分为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均匀(块状)层理、递变层理。11、非补偿 非补偿指盆地基盘沉降速率大于沉积物堆积速率,使盆地水体加深。

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619管理学概论考研真题

中国地质大学619管理学概论2011年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 1、梅奥的霍桑实验 2、管理宽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3、六西格玛管理(MAIC循环) 4、追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区别何在 5、例外管理特性和目标管理的特性 二、论述题(每题20分) 1、社会责任的四阶段模型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3、波特的三种典型的竞争战略 三、材料分析题(40分) UPS快递(UPS Express )于1907 年作为一家信使公司成立于美国,通过明确地致力于支持全球商业的目标,UPS 如今已发展到拥有300 亿美元资产的大公司。如今的UPS,或者称为联合包裹服务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其商标是世界上最知名、最值得景仰的商标之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快递承运商与包裹递送公司,同时也是专业的运输、物流、资本与电子商务服务的领导性的提供者。 UPS是世界上最大的包裹运送公司,也是全球领先的供应链服务提供商,该公司提供多种服务,使货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能够实现同步协调运作。UPS的总部设在美国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公司的业务网点遍布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UPS的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它要求工人每一动作都按照标准流程,甚至几步从卡车走到顾客门口,包括签字、敲门等动作都有安排,随着效率的提高,物流工人的工资在不断增长,但是,公司却逐渐发现,工人们的情绪普遍不高,公司工作效率持续徘徊,不再上升。 请用相关管理学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找到解决之道。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梅奥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主要代表著作有《组织中的人》和《管理和士气》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霍桑试验,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 堆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从1924年到1932年,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谈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但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无论工作条件(照明度强弱、休息时间长短、工厂温度等)是改善还是取消改善,试验组和非试验组的产量都在不断上升;在试验计件工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时,发现生产小组内有一种默契,大部分工人有意识限制自己的产量,否则就会受到小组的冷遇和排斥,奖励性工资并未象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的那样使工人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而在历时两年的大规模的访谈试验中,职是由于可以不受拘束地谈自己的思想,发泄心中的闷气,从而态度有所改变,生产率相应的得到了提高。对这种"传统假设与所观察到的行为之间神秘的不相符合",梅奥做出了职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