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要素与核算模型

作业成本要素与核算模型
作业成本要素与核算模型

作业成本要素与核算模型(上)

by AMT 邓为民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是实施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的基础,是对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描述,因此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业成本要素是构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元素,他们按照一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本文通过对作业成本要素和核算模型的分析,来探讨扩展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这种核算模型不仅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基础,对开发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也具有借鉴意义。

作业成本要素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包括五大要素:资源、作业、成本对象、成本动因和分配路径,以及会计期间和组织结构两个辅助要素。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是成本的承担者,是可分配对象。在企业中,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都具有比较复杂的关系,因此,增加资源账户、作业账户和成本对象账户来分别管理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下面分别对各要素进行分析:

资源

从广义讲,资源(Resource)作为一个概念外延非常广泛,涵盖了企业所有价值载体,但是,在作业成本法下,资源实质上是指为了产出作业或产品而进行的费用支出,实际上,资源就是指各项费用总体。

资源:作为分配对象的资源就是消耗的费用,可以理解为每一笔费用。资源可以直接面向作业和成本对象分配,就是传统成本法的直接材料。

资源账户对象资源账户是从资源类别的角度描述资源。账户在传统成本中已经存在,制造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就是账户。

在作业成本法中,资源账户不仅是一个分类的概念,而且还作为分配的主体,是一个分配对象。在传统成本中,制造费用汇总后按工时分配,实际制造费用账户作为一个主体在参与分配。资源账户参与分配,会造成成本信息扭曲,账户包含的资源内容越多,成本扭曲越大。作业成本法中,可以建立具有层次结构的多个资源账户,通过细分账户实现采用多次分配增加资源成本分配的准确性。

一个资源账户可以看成是一系列资源的集合,资源账户的分配需要先对资源账户进行汇总后再进行分配。既可以对资源账户下的资源进行单独分配,也可以通过资源账户对资源分配。一般先进行资源分配,再进行资源账户分配。

作业

作业概念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之上的。首先,作业具有明确的“边界”,以明确作业消耗

的资源与作业产出,能够明确成本责任;其次作业必须是可量化的基准,对于一般的生产作业,作业比较容易量化,对于知识性的作业,如研究工作,则难以量化,如果要把作业纳入作业成本核算体系,则必须对作业进行计量,为作业制订量化的标准。第三,作业具有单一的分配动因,作业的分配目标对于作业的消耗只能按照单一的成本动因线性分配,而作业中的某些成本项目可能与该成本动因并不线性相关;第四,作业必须与一定的组织机构对应,必须具有唯一对作业整体负责的一个组织单位。

作业层次分类法把作业分为以下四类:单位作业、批别作业、产品作业和支持作业,其中:

(1).单位作业:使单位产品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数量成正比,常见的作业如加工零件、每件产品进行的检验等;

(2).批别作业:使一批产品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批次数量成正比。常见的如设备调试、生产准备等;

(3).产品作业:使某种产品的每个单位都受益的作业。例如零件数控代码编制、产品工艺设计作业等;

(4).支持作业:为维持企业正常生产,而使所有产品都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数量无相关关系,例如厂房维修、管理作业等。通常认为前三个类别以外的所有作业均是支持作业。

还有一种根据作业增值属性分类方法,把作业分为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增值作业

(Value-added Activity):能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非增值作业(Non Value-added Activity)不能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企业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获得利润。非增值作业不能创造顾客价值,是无效的作业,必须消除以降低成本,增值作业创造顾客价值,需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增加利润。通过对作业增值属性的分析,可以发现降低成本机会。增值作业与非增值的判断标准如下:(1)该作业将带来状态的改变;(2)状态的变化不能由先前的作业来完成;(3)该作业使得其他作业得以执行。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作业都是增值作业,违背其中一条或者多条标准的作业都是非增值作业。

多种作业分类方法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也会带来处理的困难,为了便于分析,需要选择一个首要的分类方法,而其他的分类法作为辅助。一般选择作业层次分类法为主,而以增值属性分类法为辅助。

一个作业的定义包括以下内容:

作业的层次属性:作业属于哪一个层次;

作业的输出:计量作业产出数量的标准;

成本动因:分配作业成本的成本动因;

作业的增值属性:表明作业是增值作业还是非增值作业;

组织:对作业负有直接责任的组织机构;通常对作业的成本和作业执行的效率负责;

作业的标准单位成本:企业确定的作业的标准成本,用以考核分析作业执行的效率;

计量单位:标示作业产出的单位;如次,小时,个等等;

作业能力:通常指在基础会计期间内所能完成作业的最大数量;

作业成本:基础会计期间内作业的总的成本;

可控成本:作业的直接组织机构对作业成本负责的部分;

作业账户作业也需要管理,作业账户就是用来对作业进行管理的。但是作业账户不能参加分配,这与资源账户不一样。以作业层次分类法为基础,相应产生了四个作业账户:单元作业账户,批别作业账户、产品作业账户、支持作业账户;根据管理的需要;各作业账户可以继续细分。

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是企业需要计量成本的对象。这根据企业的需要而定。如可以把每一个生产批作为成本对象,也可以把一个品种作为成本对象。在顾客组合管理等新的管理工具中,需要计算出每个顾客的利润,以此确定目标顾客群体,这里的每个顾客就是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可以分为市场类成本对象和生产类成本对象。市场类成本对象的确定主要是按照不同的市场渠道不同的顾客确定的成本对象,他主要衡量不同渠道和顾客带来的实际收益,核算结果主要用于市场决策,并支持企业的产品决策。生产类成本对象是在企业内部的成本对象,包括各种产品和半成品,用于计量企业内部的生产成果。

根据成本对象持续时间可以把生产类成本对象分为以下三类:长期成本对象,流水式的生产和连续生产模式下的内部成本对象都是此类,化工行业是典型的长期成本对象。为了进行成本核算,需要把成本对象按期间分割。订单式的成本对象,成本对象以订单或者项目的形式存在,其持续时间从订单(或者项目)投入生产到订单完成为止,这个持续时间可能跨越成本核算期间,在核算时分别不同期间核算期间内累计的成本,最后计算出总的成本对象的成本。第三种情形就是即时的成本对象,这种成本对象主要出现在服务行业,服务结束成本对象立即结束,如医疗服务、餐饮服务等等,服务类成本对象往往与作业容易混淆。

成本对象也需要建立账户进行管理。如建立按批和按产品的成本对象,可以建立批别成本对象账户和产品成本对象账户。成本对象账户不参与分配,也不接受分配。

作业成本要素与核算模型(下)

by AMT 邓为民

成本动因和分配路径:

成本动因就是分配的原因,最新的作业成本核算/作业管理标准规定了三种成本动因:

资源动因:表示作业、成本对象或者其他资源对于资源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标准,它用来把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成本对象或者其他资源。

作业动因:表示成本对象或者其他作业对于作业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标准,它用来把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或者其他作业。

成本对象动因:表示其他成本对象对于成本对象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标准,它用来把成本对象成本分配到其他成本对象。根据成本动因确定的可能的分配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可能的分配方式

有关成本动因可以参考相关的文章《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分析》。

分配路径:作业成本法中定义了很多的资源作业成本对象等可以参与成本归集与分配的对象,也定义了很多成本动因。分配路径就是把这些独立的分配对象和成本动因关联起来:例如:人工工资按照各个作业的人数分配到加工作业、检验作业,装配作业。加工作业根据各个生产批的加工共时分配到各个生产批号。成本从人工工资流到生产批号就是分配路径。分配路径把分散的作业成本要素组成完整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图2 分配路径举例

辅助要素

会计期间:作业成本法按会计期间核算,因此需要确定会计期间。会计期间包含基础会计期间和复合会计期间,在传统成本法下,“月”是一个基础会计期间,是最短的会计期间,其他的会计期间包括季度和年。会计期间形成了层次结构。作业成本法下,会计期间通常也采用月、季度、年的自然会计期间,也可以自由定义:如可以按照旬或者周核算。

组织层次:实施作业成本法需要确定实施对象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图对于实现作业成本法并不是必需的,但是通过把作业成本法的各种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等分配对象与具体的组织结构对应,可以明确各个组织层次的成本责任和目标,以及根据成本信息对组织进行成本绩效考核,从而有利于促成成本的降低。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图3是早期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核算体系图,早期实施作业成本法是为了解决传统成本法的成本信息扭曲,关注的重点是传统成本法的制造费用,应用作业成本的基本原理分配制造费用以减少成本扭曲。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是二阶段的分配过程,分别是资源向作业分配,作业向产品分配。利用成本库合并作业,以减少核算工作量。

图3早期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图4是作业成本法概念模型,也是一种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在模型中,作业成本法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成本法的约束,完全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独立构成一个成本核算体系,但是模型所包含的分配关系有限。

图4 初期的作业成本概念模型

图5是扩展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图。在这个模型中,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都具有内部结构,增加了账户来对他们的内部结构进行管理,还增加了专门的动因管理和分配路径管理。这个核算模型在图3所示模型的基础上,对分配关系进行了扩展,使得作业成本法描述企业成本流动过程的能力大大提高。

图5扩展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图6是图5核算模型分配维度的展开图,通过作业成本法的可分配对象之间的实际分配网络,专注于刻画企业的成本流动过程,省略了动因管理和分配路径管理部分。图6包括所有参与分配的对象:资源、资源组合、资源账户、作业和成本对象,对作业按着层次分类进行分析,可以直观表示同类型分配对象之间的分配,尤其是作业之间的分配。

图6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展开

从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发展过程来看,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对于生产过程成本流动的描述能力逐渐增强。传统成本法陷入困境正是在于它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并不相关。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力图更好地反映生产过程,按照生产的过程来核算成本,这就增加了作业成本核算信息的有效性。作业是

描述生产过程成本流动的关键因素,并且通过作业的组织属性可以刻画各个生产过程的活动的成本责任,间接地描绘出一副成本责任图,这是作业成本法有利于成本控制的主要原因。

随着作业成本法的发展,作业成本核算模型也越来越复杂。在现代信息技术很发达的条件下,没有必要用人工来管理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功能强大的作业成本计算/管理系统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所有这些工作,通过图形方式直观地把成本流动的过程展示出来,并能在模型基础上实现作业成本核算,完成相关的各种决策分析。

作业成本要素和核算模型

作业成本要素与核算模型(上) by AMT 邓为民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是实施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的基础,是对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描述,因此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业成本要素是构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元素,他们按照一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本文通过对作业成本要素和核算模型的分析,来探讨扩展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这种核算模型不仅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基础,对开发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也具有借鉴意义。 作业成本要素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包括五大要素:资源、作业、成本对象、成本动因和分配路径,以及会计期间和组织结构两个辅助要素。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是成本的承担者,是可分配对象。在企业中,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都具有比较复杂的关系,因此,增加资源账户、作业账户和成本对象账户来分别管理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下面分别对各要素进行分析: 资源 从广义讲,资源(Resource)作为一个概念外延非常广泛,涵盖了企业所有价值载体,但是,在作业成本法下,资源实质上是指为了产出作业或产品而进行的费用支出,实际上,资源就是指各项费用总体。

资源:作为分配对象的资源就是消耗的费用,可以理解为每一笔费用。资源可以直接面向作业和成本对象分配,就是传统成本法的直接材料。 资源账户对象资源账户是从资源类别的角度描述资源。账户在传统成本中已经存在,制造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就是账户。 在作业成本法中,资源账户不仅是一个分类的概念,而且还作为分配的主体,是一个分配对象。在传统成本中,制造费用汇总后按工时分配,实际制造费用账户作为一个主体在参与分配。资源账户参与分配,会造成成本信息扭曲,账户包含的资源内容越多,成本扭曲越大。作业成本法中,可以建立具有层次结构的多个资源账户,通过细分账户实现采用多次分配增加资源成本分配的准确性。 一个资源账户可以看成是一系列资源的集合,资源账户的分配需要先对资源账户进行汇总后再进行分配。既可以对资源账户下的资源进行单独分配,也可以通过资源账户对资源分配。一般先进行资源分配,再进行资源账户分配。 作业 作业概念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之上的。首先,作业具有明确的“边界”,以明确作业消耗的资源与作业产出,能够明确成本责任;其次作业必须是可量化的基准,对于一般的生产作业,作业比较容易量化,对于知识性的作业,如研究工作,则难以量化,如果要把作业纳入作业成本核算体系,则必须对作业进行计量,为作业制订量化的标准。第三,作业具有单一的分配动因,

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

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 第一部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1.1作业成本计算 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基本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根据这一原则,作业成本计算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确认作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 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一般有:起动准备、购货订单、材料采购、物料处理、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生产计划、工程处理、动力消耗、 存货移动、装运发货、管理协调等。 作业引发资源的耗用,而资源动因是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因或方式,因此,间接费用应当根据资源动因归集到代表不同作业的作业成本库中。 由于生产经营的范围扩大、复杂性提高,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作业也大量增加,为每项作业单独设置成本库往往并不可行。于是,将有共同资源动因的作业确认为同质作业,将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归集到同质作业成本库中以合并分配。按同质作业成本库归集间接费用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第二步,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 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的产量、生产批次及种类等决定作业的耗用量,作业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例如,起动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是起动准备次数,质量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是检验小时。明确了作业动因,就可以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费用按各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确定最终产品的成本。 成本计算程序如下图所示: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区别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主要特点是: 其一,以作业为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其作为汇总其他成本(如:产品成本、责任中心成本)的基石;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案例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案例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是企业决策信息化的一部分,本文提供了一个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的案例。案例表明,在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设计中,作业数量可以很多,并且数据采集不是难点。 某集团公司外贸生产中心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主要承担外贸零件的转包生产,年生产额约为300 万美元。外贸加工中心主要生产喷气发动机的回转体零件,零件精度要求高,加工过程容易变形;产品品种多,批量小,是典型的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模式,自实行外贸转包生产以来,外贸加工中心由于注重生产质量,与外方合作在不断扩大,生产任务相当饱满。外贸加工中心下属包括一个粗加工车间(简称一工段)和精加工车间(简称二工段)和其他附属的辅助部门,一工段主要负责毛坯加工,主要设备是普通的机加设备,二工段主要负责零件的半精加工和精加工任务,设备都是数控设备。此外,外贸加工中心还包括一个工具室、工艺室、检验室,工具室主要管理工具工装,兼管理原材料和产成品(这方面的管理工作很少);工艺室负责车间的工艺设计与修改,检验室负责所有的检验,由于生产任务重,产品质量要求高,实行全检,检验室任务繁重。此外还有调度室、主任办公室等,工作人员少,多是综合性任务。没有设备管理部门,设备管理有集团公司负责。 外贸加工中心生产原料由外方根据生产进度运来,产成品完工后直接发往外方,有可能做短暂存放。虽然外贸加工中心生产的零件品种多,但是都是回转体零件,具有大致相同的工艺流程,一般的零件的工艺是:从总体上,零件加工可以划分成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三个阶段。同时在粗加工阶段后安排热处理工序,热处理工序需要外协。在重要工序或者加工阶段完成之后,安排进行辅助工序,辅助工序包括纤维组织检验、磁力探伤、荧光检验、腐蚀检验等各种检验措施和洗涤去毛刺等辅助工序。在这些专项检验之外,外贸加工中心还对每一道工序之后的加工零件进行检验,以保证产品质量。 1999年外贸加工中心实施CIMS工程,CIMS工程包括三个分系统:工程设计制造分系统(EDMS、管理信息分系统(MIS)和网络数据库分系统(DB/NET。工 程设计制造分系统主要包括CAD/CAPP/CA集成,管理信息分系统包括生产计划、调度管理,设备管理,工艺管理,工具管理、订单管理和人员出勤管理等模块,计算 机网络和数据库分系统作为系统总体的支撑,其中MIS系统通过工艺管理系统实现和EDMS系统的集成。在一期CIMS工程成功实施的基础上,决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 况进行作业成本法应用试点。 成本管理现状外贸加工中心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目前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品种法,月末核算各种不同产品的成本,企业成本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1.目前的成本核算工作主要划分成两块:一是生产统计,主要是统计材料领料情况和工时消耗,二是成本核算,计算出最终产品成本。对于成本信息的分析和成本控制工作几乎没有开展;

作业成本核算与资源消耗

作业成本核算与资源消耗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homework cost accounting and the resource consumption. 1.作业成本法 1.1作业成本法的产生 由上所述,由于种种弊端的存在,使得传统的制造成本法难以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因此,需要构建一个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基于这种要求,1971 年,美国会计学者斯托布斯博士出版了具有重大影响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揭开了全面研究的新的成本会计管理模式的序幕。后来世界各国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一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其中美国哈佛大学青年学者罗宾?库伯(Rob in COOpe)和罗伯特?卡普兰( RobertKaplan )率先把这种成本计算方法于1988 年简称为ABC( Aetivity-basedCosting ),从此作业成本法被应用在 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先进企业,其理论日臻成熟。 1.2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特点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1.2.1核算内容。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产品成本不是制造 成本,而是完全成本,对于某一个制造中心而言,所有的费用只要是合

理的、有效的,都是对最终产出有益的费用,因而都应计入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强调费用支出的因果,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过程直接有关。 1.2.2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作业活动组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对象是各个作业,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1.2.3核算流程。作业成本法是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本依据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关键是要确认产生作业的成本动因,并使产出物和投入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因此,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计算的流程基本为: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再由作业动因追踪到产品,最终得出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拓宽了成本计算的范围,并且在费用分配时,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排除了人为设定的分配标准的不合理性对成本计算的影响,提高了成本计算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因此,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采用作 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但是随着作业成本法的深入应用,其弊端也一一显现。 1.3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的弊端 1.3.1操作性差。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

金蝶K3 WISE作业成本管理系统

作业成本管理系统 系统简介 金蝶K/3 WISE作业成本管理系统面向订单驱动型工业企业,实现作业级的精细成本管理。突破传统的成本对象概念,以销售订单和生产任务单直接作为实质上的成本对象,彻底打破部门成本核算模式,引入成本中心的概念,实现全过程跟踪生产作业与过程,提供基于销售订单、生产任务单、成本中心、工序、成本对象、成本项目的多维度成本统计分析,帮助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持续改善成本管理,建立成本领先优势。该系统通常与仓存管理、存货核算、生产任务管理、车间作业管理、标准成本管理、总账等系统结合使用,提供更完整、全面的数据集成及分析方案。 主要业务流程

主要功能 成本中心: 系统提供成本基础资料设置功能,引入成本中心概念,建立工作中心、工序、部门的对应关系,帮助企业搭建作业成本的基础核算平台,为精细化的作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奠定了基础。 成本数据归集 系统提供产品产量和费用归集功能,投入产出产量直接取自相关系统,在产品数据可直接取自生产汇报,材料费用直接从生产领料单获取,其他各项费用可按任务单、成本中心归集,一系列的归集与设置功能,帮助企业减少重复录入环节,保证数据及时准确,提升数据归集效率。 成本费用分配 系统提供共耗材料、费用与在产品成本等生产成本费用分配功能,支持成本对象级、成本中心级、工序级成本分配标准定义与设置,自动结合标准数据将各项费用分配到任务单、成本中心、工序、工作中心,帮助企业实现多维度精细成本核算,全面支持按单核算和工序级成本管理。

成本计算 系统提供成本计算合法性检查和向导式成本计算功能,提供了成本计算全过程的自动化全面检查,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智能化分析,并给出处理建议,帮助企业完成产品成本计算,极大降低差错率,提高核算效率。 订单成本跟踪

《成本核算实务》-课程教案

《成本核算实务》 课程教学方案 教师:序号:01

现场观摩 分组讨论 1、案例分析:书的生产过程、肥皂的生产过程 2、动画演示:扑克牌生产过程、铸币生产过程 3、中材高新产品生产流程 案例教学 分组讨论 案例教学联系实际 教师讲述联系实际 利民方便面厂为单步骤生产企业,大量生产油炸方便面,每箱30包方便面。该企业有一个基本生产车间,一个供水辅助生产车间,一个修理辅助生产车间。产品生产耗费面粉、植物油、调料等辅助材料;发生了职工薪酬费及水费、电费、厂房设备折旧摊销费等,由企业的哪部分财务人员来计算产品成本?如何计算产品成本? 1 成本入门 1.1成本会计机构设置 企业的成本会计机构,是在企业中直接从事成本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是企业会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在保证成本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和成本管理要求,科学合理设置成本会计工作机构。 成本流程 知识讲解 成本入门 案例分析

教师讲述课堂讨论 教师讲述 5分钟案例教学 1.2成本核算会计人员 成本会计人员是指在会计机构或专设成本会计机构中所配备的成本会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企业日常的成本工作进行处理。诸如:成本计划、费用预算、成本预测、决策、实际成本计算和成本分析、考核等。 1.3成本核算岗位职责 1.3.1拟定成本核算办法 根据国家发布的《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和成本核算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拟定单位的成本核算办法。 1.3.2编制成本、费用计划 根据本单位的生产计划中降低成本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挖掘降低成本、费用的潜力,编制成本、费用计划,并按年、按季、按月将指标分解,层层落实,实行归口分级管理,组织成本、费用计划的实现。 1.3.3加强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各项原始记录定额管理和计量检验等制度,为正确计算成本,加强成本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1.3.4核算产品成本 严格按照成本核算办法的规定,正确归集分配生产费用。根据实际产量、实际消耗的材料、人工、费用,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采用计划成本、定额成本进行日常核算的应正确计算成本差异,并应该按照规定办法按月调整为实际成本,不得以计划成本、估计成本以及定额成本代替实际成本。要划清本期产品成本和下期产品成本的界限,不得虚拟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凡是《成本管理条例》规定不准列入成本的开支,都不得挤入产品成本。要按照规定的成本费用项目和成本核算对象,登记成本、费用明细帐。 1.3.5编制成本费用报表,进行成本费用的分析和考核 根据账簿记录成本计划和上年的成本费用等有关资料,按照规定编制各种成本费用报表,并分析成本费用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升降的原因,预测成本发展趋势,对照同行业的成本费用资料,提出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和加强成本管理的建议。 1.3.6协助管理在产品和自制半成品

作业成本计算(1).docx

作业成本计算 第一节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与特点 【考点1】作业成本的概念与特点 【掌握要求】重要考点。 理解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缺点,作业成本法如何克服其缺点;理解2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理解作业和作业动因的概念以及分类;理解作业成本法的特点。 一、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1.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的缺点 (1)将固定成本分摊给不同产品 按照这种做法,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下降,即使单位变动成本不变,平均成本也会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 在销售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生产量可以使部分固定成本被存货吸收,减少当期销货成本,增加当期利润,从而刺激经理人员过度生产。 变动成本法是针对这个缺点提出来的。 (2)产生误导决策的成本信息。 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下,制造费用通常按直接人工等产量基础分配。实际上,有许多制造费用项目不是产量的函数,而与生产批次等其他变量存在因果关系。全部按产量基础分配制造费用,会产生误导决策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是针对后一个缺点提出来的。 2.作业成本法 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地分配到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在计算成品成本时,首先按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作业来归集成本,计算出作业成本;然后再按各项作业成本与成本对象(产品、服务或顾客)之间的因果关系,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最终完成成本计算过程。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概念(作业和成本动因) (一)作业 作业是指企业中特定组织(成本中心、部门或产品线)重复执行的任务或活动。 一项作业可能是一项非常具体的活动,如车工作业;也可能泛指一类活动,如机加工车

间的车、铣、刨、磨等所有作业可以统称为机加工作业;甚至可以将机加工作业、产品组装作业等统称为生产作业(相对于产品研发、设计、销售等作业而言)。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具体作业组成的作业集合,被称为作业中心。 执行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资源是指作业耗费的人工、能源和实物资产(车床和厂房等)。任何一项产品的形成都要消耗一定的作业。作业是连接资源和产品的纽带,它在消耗资源的同时生产出产品。 (二)成本动因 1.成本动因含义 成本动因是指作业成本或产品成本的驱动因素。 例如,产量增加时,直接材料成本就增加,产量是直接材料成本的驱动因素,即直接材料的成本动因。再例如,检验成本随着检验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检验次数就是检验成本的驱动因素,即检验成本的成本动因。 【说明】传统成本法直接成本直接计入产品成本,间接成本采用单一标准(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等)进行分配。没有详细思考成本发生的驱动因素。 2.成本动因分类 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动因分为资源成本动因和作业成本动因两类。 (1)资源成本动因 资源成本动因是引起作业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用来衡量一项作业的资源消耗量。依据资源成本动因可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有关作业。 例如,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作业)需要有检验人员、专用的设备,并耗用一定的能源(电力)等。检验作业作为成本对象(亦称成本库),耗用的各项资源构成了检验作业的成本。其中,检验人员的工资、专用设备的折旧费等成本,一般可以直接归属于检验作业;而能源成本往往不能直接计入,需要根据设备额定功率(或根据历史资料统计的每小时平均耗电数量)和设备开动时间来分配。这里,“设备的额定功率乘以开动时间”就是能源成本的动因。设备开动导致能源成本发生,设备的功率乘以开动时间的数值(即动因数量)越大,耗用的能源越多。按“设备的额定功率乘以开动时间”这一动因作为能源成本的分配基础,可以将检验专用设备耗用的能源成本分配到检验作业当中。 (2)作业成本动因 作业成本动因是衡量一个成本对象(产品、服务或顾客)需要的作业量,是产品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作业成本动因计量各成本对象耗用作业的情况,并被用来作为作业成本的分配基础。 例如,每批产品完工后都需要进行质量检验,如果对任何产品的每一批次进行质量检验所发生的成本相同,则检验的“次数”就是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它是引起产品检验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某一会计期间发生的检验作业总成本(包括检验人工成本、设备折旧、能源成本等)除以检验的次数,即为每次检验所发生的成本。某种产品应承担的检验作业成本,

(成本管理)成本核算实务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2. 产品成本是指为制造一定数量,一定种类的产品而发生的以货币表现的() A.物化劳动耗费 B.各种耗费 C.原材料耗费 D.活劳动耗费 3成本这种资金耗费,是相对于()而言的. A.一定对象 B.一定时期 C.一个单位 D.一个企业 5.按照马克思的成本理论,产品成本是产品价值中的( )部分. A. C+M B. C+V C. V+M D. C+V+M 6.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有关成本计算对象的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是() A.成本会计 B.成本核算 C.成本预测 D.成本分析 7.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的对象是() A. 诸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 B. 各项期间费用的支出及归集过程 C. 产品生产成本的形成过程 D. 产品生产成本和有关的期间费用 8.生产费用的发生总与一定的()相关。 A期间B产品C企业D经济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 1.理论成本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耗费的()的货币表现。 A物化劳动B部分物化劳动C活劳动D部分活

劳动 2. 下列各项中属于成本会计职能的有() A成本预测B成本决策C成本核算D成本计划 E成本控制 3.下列各项支出中,应明确计入产品成本的支出有() A折旧费用B生产单位的折旧费用 C生产工人的工资D生产工人的福利费用 4.成本会计机构的设置,应考虑() A企业的规模的大小B业务的多少C企业管理体制D对外报告的要求 5.期间费用是指() A产品销售费用B人工费用C管理费用D财务费用 8.在实际工作中,工业企业的产品成本包括() A外购材料费用B直接材料费C工资费用D直接人工费 三、判断题 1.产品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为生产一种类和数量的产品而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 2.成本是一种补偿价值,需要补偿的是一定期间内企业发生的全部支出额 () 4.企业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全部计入本期产品成本。() 5.一般情况下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与本期产品成本在量上基本相等。() 6.产品成本应当包括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产品成本也称为产品制造成本。() 7.产品成本总是相对于一定成本计算对象而言的() 8.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结果,正确的成本决策是进行成本预测的前提。()10.实际成本有时与理论成本背离。() 12.理论成本是指产品价值中的C+V部分。() 16. 成本会计的最基本职能是成本核算。( ) 18.成本计算的方法应更多地体现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19.生产费用是产品成本的基础,而产品成本则是生产费用的归宿。()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A 4.C 5.B 6.B 7.D 8.A 二.多项选择题 1.AC 2.ABCDE 3.BCD 4.ABC 5.ACD 6.ABCD 7.ABD 8.BD 9.AB 10.AB 11.ABC 三.判断题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1.作业成本法(A B C) 概念: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以成本驱动理论为基本依据,通过分析成本发生的动因,对构成产品成本的各种主要的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间接费用率进行成本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 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前提是“作业消耗资源,成本对象消耗作业”。根据这样的理论,我们可以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概括为:首先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分析企业的作业链,划分作业中心。 作业在产品的成本归集过程中处于核心的位置。我们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将消耗的资源归集到相关的作业中去,从而确定作业的成本,之后再根据作业动因把作业成本分配至成本对象。 局限性: (1)作业成本法的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较高,耗时耗力。采用作业成本法必须准确地设置作业中心,并以此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这对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如果是在一家大型的制造企业中要实施作业成本法,首先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和财力来确认作业和作业中心。 (2)难以反应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传统的作业成本法中,很多假设并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作业成本法认为下相同的作业具有固定的成本。然而对于一个制造企业来说,尤其是一个大型的制造业企业,其生产经营的过程和技术工艺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对于每一项作业的确定就是一个漫长而困难的过程。我们无法将每一个生产步骤都划分为一个作业,即使是同一个作业,由于业务类型的不同而发生的成本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比如一家企业的物流部门,我们确定了一个作业是“发货”,但是发货业务类型有多种,是整车发货还是拼车发货,是客户自提还是委托发货,是陆运还是水运,使用不同方式导致了每次发货的成本也是不同的。 (3)作业成本法成本分配过程具有主观性。由于企业作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作业成本的确定和作业动因的选择并不总是客观的。大多数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数据往往通过与员工的面谈和调查取得。但当员工在被调查自己在各项活动中投入的时间时,总是认为自己是将 100%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没有哪一个员工会报告说自己的某一部分时间没有充分利用而是浪费掉了。那么在计算费用时,实际上就是以公司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为假设前提。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成本核算实务》+张桂春+习题答案

第一单元成本入门 一、单项选择 1. A 2.C 3. C 4. D 5. B 6. A 7.A 8. D 9. D 10. D 11. B 二、多项选择 1. ABCD 2. ABC 3. ABCD 4.ABCD 5. ABCD 6.BD 7.ABC 8.AC 9. BD 三、判断 1. × 2. √ 3. × 4. √ 5. √ 6. √ 7. × 第二单元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一、单项选择 1. C 2. D 3. D 4. A 5. C 6. C 7. B 8. B 9. A 10. B 11. B 二、多项选择 1. BD 2. AB 3. ACD 4. AC 5. AB 三、判断 1. × 2. × 3. × 4. √ 5. √ 6. √ 四、综合实训 实训一 甲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1000×6=6000 乙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2000×5=10000 材料耗用量分配率=(10000×12)/(6000+10000)=7.5 甲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7.5×6000=45000 乙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7.5×10000=75000 实训二 表2-1 工资费用分配表 201×年7月额单位:元

借:基本生产成本-A 产品 32 200 -B 产品 36 800 -C 产品 16 948 -D 产品 27 652 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4 500 -供电车间 3 600 制造费用-一车间 4 000 -二车间 6 800 销售费用 3 500 管理费用 18 200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工资 154 200 表2-2 职工薪酬费用分配表 201×年7月 金额单位:元

企业生产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doc 37页)

企业生产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doc 37页)

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 第一部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1.1作业成本计算 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基本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根据这一原则,作业成本计算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确认作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 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一般有:起动准备、购货订单、材料采购、物料处理、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生产计划、工程处理、动力消耗、 存货移动、装运发货、管理协调等。 作业引发资源的耗用,而资源动因是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因或方式,因此,间接费用应当根据资源动因归集到代表不同作业的作业成本库中。 由于生产经营的范围扩大、复杂性提高,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作业也大量增加,为每项作业单独设置成本库往往并不可行。于是,将有共同资源动因的作业确认为同质作业,将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归集到同质作业成本库中以合并分配。按同质作业成本库归集间接

费用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第二步,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 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的产量、生产批次及种类等决定作业的耗用量,作业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例如,起动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是起动准备次数,质量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是检验小时。明确了作业动因,就可以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费用按各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确定最终产品的成本。 成本计算程序如下图所示: 间接计 作业成 作业成 作业成 作业成 产 品 第第 作业动 资源动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系统而全面、科学和合理,它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对作业成本计算法的认识,要从以下几个基本概念着手。 (1)作业与作业中心 广义的作业(Activities)是指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事项,有的会发生成本,有的不会发生成本;有的能创造附加价值,即增值作业(Value—added Activity),有的不能创造附加价值,即非增值作业(non Value-added Activity)。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计算产品成本,因此只考虑会发生成本的作业;而从管理角度出发,无附加价值的作业要尽量剔除。所以作业成本法的作业是指能产生附加价值,并会发生成本的经济活动,即狭义的作业。 作业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经济特征: ①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联动的实体,其本质是一种交易。 ②作业贯穿于动态经营的全过程,构成联系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作业链。 ③作业是可以量化的基准。 (2)作业价值链 作业价值链,简称价值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及其价值的集合体。这样,作业成本法就在计算产品成本的同时,确定了产品与成本之间具有因

果联系的结构体系,它是由诸多作业构成的链条,即作业链(Activity chain)和各种作业所创造的价值相应形成价值链(Value Chain)的一个集合。表示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营销配送→售后服务。通过作业价值链的分析,能够明确各项作业,并计算最终产品增值的程度。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一项作业转移为另一项作业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价值量的转移,由此形成作业价值链。 (3)成本动因(Cost drivers) 成本动因理论是由库珀和卡普兰于1987年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一文中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作业是由组织内消耗资源的某种活动或事项。作业是由产品引起的,而作业又引起资源的消耗;成本是由隐藏其后的某种推动力引起的。这种隐藏在成本之后的推动力就是成本动因。或者说,成本动因就是引起成本发生的因素。 成本动因有两种形式: ①资源动因(resource driver),是指决定一项作业所耗费资源的因素,反映作业量与资源耗费间的因果关系。 ②作业动因(activity driver)。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劳务、顾客等成本目标中的标准,它也是将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相沟通的中介。 (4)成本库(Cost pool) 成本库是指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的归集。在传统的成本会计中以部门进行各类制造费用的归集,而在作业成本法中,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发生的成本或消耗的资源归集起来作为一个成本库。一个成本库是由同质的成本动因组成,它对库内同质费用的耗费水平负有责任。 二、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及应用 传统成本会计对成本信息反映失真的局限性被人们认识后,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更为准确的成本计算体系。1971年美国的斯特布斯(G.J.Stanbus)教授出版了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 目录: 1.按工作内容区分不同类型的作业 2.分析成本与作业间的关系以确定各项作业的作业动因 3.设置成本库并归集资源耗费到作业中心 4.基于作业成本动因确定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率并分配成本 1.按工作内容区分不同类型的作业 在企业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构成价值链上的业务内容不同。作业成本法下根据业务内容区分出不同类型的作业,如材料整理准备、机器设备调整准备、机器设备维修保养、产品运送、产品质量检验等。 2.分析成本与作业间的关系以确定各项作业的作业动因 比如,材料整理数量就是材料整理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机器调整工时就是设备调整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生产线上运送产品的数量就是产品运送作业的作业动因。 3.设置成本库并归集资源耗费到作业中心 成本库又称同质成本库,它以作业中心为对象,把具有相同作业动因的作业所耗费的资源归集到一起。这一过程包括两个环节: (1)按照资源动因把资源的消耗一项一项地分配到作业。 (2)把具有相同作业动因的作业合并形成作业中心,再将作业中心中各项作业的资源耗费合并加总在一起。 4.基于作业成本动因确定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率并分配成本 在归集同质作业成本库后,需要从中选取恰当的作业成本动因,把各作业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除以作业动因的单位数,计算出以作业动因为单位的成本分配率,即作业率。 接着根据成本对象耗用的作业和作业率,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 典型的作业动因包括采购订单份数、“收单份数、检验报吿数或对数、零部件储存数、支付次数、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调整次数和制造周转次数等。 目录1什么是ABC成本法? 2与ABC管理法的区别 3成本法是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 4ABC成本法组成 5ABC分析法的过程 6ABC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7应用案例 8ABC分析法的作用 ABC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 什么是ABC成本法? ABC成本法又称作业成本分析法、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核算法。

成本核算模型

作业成本要素与核算模型(上)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是实施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的基础,是对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描述,因此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业成本要素是构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元素,他们按照一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本文通过对作业成本要素和核算模型的分析,来探讨扩展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这种核算模型不仅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基础,对开发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也具有借鉴意义。 作业成本要素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包括五大要素:资源、作业、成本对象、成本动因和分配路径,以及会计期间和组织结构两个辅助要素。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是成本的承担者,是可分配对象。在企业中,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都具有比较复杂的关系,因此,增加资源账户、作业账户和成本对象账户来分别管理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下面分别对各要素进行分析: 资源 从广义讲,资源(Resource)作为一个概念外延非常广泛,涵盖了企业所有价值载体,但是,在作业成本法下,资源实质上是指为了产出作业或产品而进行的费用支出,实际上,资源就是指各项费用总体。 资源:作为分配对象的资源就是消耗的费用,可以理解为每一笔费用。资源可以直接面向作业和成本对象分配,就是传统成本法的直接材料。 资源账户对象资源账户是从资源类别的角度描述资源。账户在传统成本中已经存在,制造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就是账户。 在作业成本法中,资源账户不仅是一个分类的概念,而且还作为分配的主体,是一个分配对象。在传统成本中,制造费用汇总后按工时分配,实际制造费用账户作为一个主体在参与分配。资源账户参与分配,会造成成本信息扭曲,账户包含的资源内容越多,成本扭曲越大。作业成本法中,可以建立具有层次结构的多个资源账户,通过细分账户实现采用多次分配增加资源成本分配的准确性。

销售项目成本核算模型

为规范部销售部的业绩考核方法与完善各项费用的标准与奖励制度,现以提高销售部的工作积极性与配合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特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计划及目标: 1. 项目城市: 市; 2. 项目需时: 天; 3. 酒吧规模: 个餐位以上(含); 3. 总酒吧数量: 家,A 级占 %,B 级占 %,C 级占 %; 4. 本次项目预计完成覆盖率: %,约 家。 5、目标分配: 销售人员 区域 拜访量 A 级 B 级 C 级 二、项目开发成本统计 1、销售提成标准 客户级别 A 级 B 级 C 级 AP 数量/家 1-3 4-6 7个以上 上网人数/日 150人以内 151-300 301以上 项目开发成本/家 ¥600 ¥900 ¥1500 销售提成/家 ¥90-100 ¥180-200 ¥360-400 T 标 题 销售部绩效考核方案 (销售人员) 制作日期 2014年11月17日 发文部门 人力资源部 页码 共 页 受控状态 执行版 编号 鼎曦人办【2015】001号

销售提成浮动比例15%-17% 20%-22% 24%-27% 备注:1.酒吧签约后成功上线后,按以上奖励标准计算提成。 2.酒吧每日上网人数为酒吧级别审核的标准条件,AP数量为参考条件。 3.每个分店算一家,且级别审核标准如上第2点。 名词解释: 1)项目开发成本:为销售团队在该项目期间的所有支出,包含但不限于(基本工资、 住宿费用、车补、话补、保险、提成、餐补、全勤等),不包含办公成本(电脑、文具); 2)销售提成浮动比例:团队负责人可根据各项目的市场因素与项目成本支出情况,在 各级别提成中规范的提成比例进行调整,但不得低于或高于规定的成本比例。 3)上网人数:指该酒吧上线的次日起前3日内共上线人数的日均值,如其日均值≦30 人,财务部需向工程部求证该酒吧的餐位数,如发现餐位数≦40,需通知团队负责人,在本月提成中减去该酒吧的开发提成奖励,即减去该酒吧的开发成本与销售人员的本次提成,但工程部提成不变。 2、销售提成预算 酒吧级别开发数量提成标准/家/元提成小计/元备注 A级90-100 B级180-200 C级360-400 合计 3、费用、福利补贴/元 项目人数标准小计备注话费补贴 车费补贴 交通补贴 住宿费用 社保费用 商业保险

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案例 邓为民 个性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邓为民) 企业管理前沿>财务管理>综合文档号:00.020.207发布时间:22-11-2002 摘要:许多产品实际上正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而这却被传统成本提供的信息所掩盖。 个性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 邓为民 传统成本的局限 20%的产品创造了225%的利润。 “传统会计往好的说是无用的,往坏的说是功能失调与具有误导作用”。以传统成本为基础的管理会计正在失去其相

关性。企业界留传80/20法则,认为80%的利润由20%的产品产生,但是当哈佛商学院的卡普兰教授在企业应用作业成本计算系统时,却发现20%的产品竟然产生了225%的利润,他称之为20/225法则,该法则表明:许多产品实际上正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而这却被传统成本提供的信息所掩盖。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产生于上世纪初,是与大规模的生产相适应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企业的生产特点由大规模、单一品种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环境、技术工艺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生产的复杂化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的运用使得管理作业增多,而直接的生产活动相对减少,这一切使得生产的间接费用呈急剧上升的趋势。70年代以前,间接费用仅占人工成本的50%-60%,而现在很多企业的间接费用已上升为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少量的人工费用为基础分配大量的制造费用,必然带来成本分配的偏差。 传统成本核算是以数量为基础的,它隐含一个假设:产量成倍增加,所有投入的资源也会成倍增加。基于这种假定,成本计算中普遍采用产量关联基准分配。这种基准最常见的表现形态就是材料耗用额、直接工时、设备工时等。然而,现实企业中资源的消耗与产量不相关的例子比比皆是。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企业迫切需要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此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 “成本是无法管理的,只能管理引起成本的作业”。 作业是企业的各种活动,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的新型成本管理方法,它把企业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为企业决策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

作业成本计算法

作业成本计算法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许多组织资源的使用并非用于构成产品的实物形态,而是用于为各种辅助作业活动提供一个宽泛合理的安排,以便能够为各类顾客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目的不是将共同成本分配到产品,而是对用于各种作业的资源进行计量和定价,这些作业业主要是指辅助生产、交货及顾客服务。 成本系统结构所有的成本系统都从将资源费用分配到成本中心开始。传统的成本系统具有以下两步:第一步,将服务部门的成本分配到生产或经营部门,同时。生产部门发生的成本直接计入该部门。也就是将所有费用或者直接计入到生产部门,或者由服务部门分配计入到生产部门。第二步,成本从生产部门分配计入该部门生产的生产品中。作业成本系统也具有两步式结构:第一步,要确认耗用企业辅助资源的所有作业,然后把辅助资源的资源费用追溯到对应的作业中,直到将企业的全部辅助资源费用都对应到相应的作业中为对、第二步,通过为每一种作业确定一个成本驱动比例,将所有作业成本追溯到产品中。而且,对于每一种产品,在一个期间内所使用的作业成本驱动率也是多重的。这种成本计算法看起来很复杂,实际操作却很简单。 平衡计分卡用来表达企业在生产能力基础上的竞争和在生成技

术革新的竞争中所必须达到的、多样的、相互联系的目标。平衡计分卡将任务和决策转化成目标和指标,它由四个部分组成: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方面。平衡计分卡保留了传统的财务指标,同时增加了非财务指标,使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成为企业各层员工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平衡计分卡里指标的使用人式各不相同.包括将企业的策略结合在一起;传达企业的策略;将个人、企业和各部门的积极性联系起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利用平衡计分卡,企业管理者可以计量他们的经营单位如何为现在和未来的客户创造价值、如何建立和提高内部生产能力、如何为提高未来经营而对人员、系统和程序进行投资。平衡计分卡是用来交流、通知和学习的系统,而非一个控制系统。 经济附加使其概念源于剩余收益。由于提高部门投资报酬率的活动有时会降低公司的价值,因而实业界和理论界提出一种替代的业绩评价方法,即用剩余收益来克服投资报酬率的局限性。从税前净收益中减去资本成本得到的结果就是剩余收益。增加那些收益超过资本成本的投资或减少收益低于资本成本的投资,则剩余收益会增加。由于剩余收益法有利于使公司对部门的业绩评价与使部门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活动保持一致性,因而与投资报酬率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20世纪90年代,理论界用经济附加值取代了剩余收益。经济附加值概念的提出从不同角度扩展了剩余收益评价方法:一方面,经济附加值是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而推出的,体现该行业的资本成本和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