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崩塌

合集下载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的研究;8.生态环境的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 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层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层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地质环境的容量: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评价: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资源。

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自然地质作用:是地质动力引起的,两种基本类型的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地震以及变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以及成岩作用),推动着地壳的运动和发展。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第一章1.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1.地质环境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华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风地质体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地质环境质量的评定因素(1)自然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3.环境地质作用:人类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包括各种自然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和人类活动对地质条件的反作用。

4.人为地质作用人为剥蚀地质作用:矿山剥离盖层、工程挖掘土石、农业平整土地。

人为搬运地质作用:填筑地基、采矿、场地开挖;盲目砍伐森林,过度放牧。

人为堆积地质作用:人工堆积土。

人为塑造地质作用:土地、梯田;水库、运河、灌溉渠系;矿坑、陷落漏斗;人工湖、假山、道路路堤。

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地下水开采,大型水库,深井注水。

第三章1.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1水土流失:指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在堆积的过程。

2水环境恶化:3土地沙质荒漠化: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引起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非沙漠地区出现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环境退化过程。

4土壤盐渍化:指土壤中积聚盐、碱且其含量超过正常耕作土壤水平,导致作物生长受到伤害的现象。

5土壤污染:各种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使土壤质量下降,抑制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某些污染物质甚至在植物体内积累降低产量和质量,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类型: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体废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综合污染型。

6湿地减少7耕地日趋减少第四章1.环境水文地质作用是指地下水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由水化学、水动力学、水物理学和生物学性质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产和环境环境的制约作用。

《环境地质学》课程笔记

《环境地质学》课程笔记

《环境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球表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这些圈层构成了地球的地质环境。

环境地质学关注这些圈层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主要包括:1. 揭示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评价地质环境质量,预测地质环境发展趋势,为国土规划和资源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3. 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4. 探讨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提供科学指导。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的基本特征、形成演化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2. 环境地质作用:研究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主要的环境地质作用类型,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地震作用、火山作用等。

3. 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全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与各圈层相互作用、陆地水循环与水环境变化、地球关键带物质运移与能量转化、生态环境地质、污染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医学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城市环境地质与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效应、地质环境工程与生态系统修复、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地球表层系统非线性演化等。

三、环境地质学的分支学科环境地质学有许多分支学科,主要包括:1. 生态环境地质学:研究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地质学方法。

2. 污染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医学环境地质学:研究污染物在地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循环规律,以及地质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地质灾害防治学: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预测、防治和评估,减轻灾害损失。

环境地质学试题答案

环境地质学试题答案

第二章1.地质环境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3.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

4.人地复合系统人地复合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两大系统耦合而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系统。

人地复合系统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智慧圈。

2. 当前世界环境地质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向1着眼于地球是个复杂系统,是个多层次结构,以及通过各圈层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来研究全球性环境变化。

不仅是研究现代的,而且研究过去地质历史时期,同时对今后21世纪内全球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全球性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全球性气候(包括古气候)、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全球物质和能量循环等等,并且对这些全球性变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后果进行预测。

2.以动态观点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来探索地质环境演化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灾变预报的可能性。

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双重的作用。

这些因素的变化在许多情况下是无序的,是一个非线性问题。

这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已成为热点问题。

3我国主要环境地质学问题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黄土高原与北部毗邻的沙漠、岩溶石山区、南方贫瘠的红壤区以及西部高寒地区。

因此,当前和今后我国的环境地质问题将会日益突出。

1. 淡水资源危机正成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开展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新的一轮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是综合分析水资源问题的基础性地质工作。

同时迅速建立多种水资源信息的采集、传递、分析研究制图、预报网。

全国统一环境水文地质监测信息系统,作为研究各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前景分析的科学依据。

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质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岩浆:指在地球深部自然形成的部分或全部呈液态的炽热熔体。

(P37)2 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由石英(硬度为7)、长石(硬度为6)和少量云母(硬度为2---4)等暗色矿物组成。

3喷出岩:又称“火山岩”,指又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岩石,多数为岩浆岩组成,质地疏松多孔。

4岩浆作用:指上地幔高温高压熔融体向地表或近地表附近侵入/喷出,矿物冷凝结晶,熔融体液态到固态的全过程。

5 火山作用:又称“岩浆喷出作用”,指岩浆喷出地表冷凝成岩的过程。

(P40)6 斑状结构:岩浆中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不等,大的叫斑晶,小的叫基质,而基质为隐晶质或非晶质者则为斑状结构。

(P46)7 气孔构造:指喷出岩或浅成脉状岩体边缘常见朵状、浑圆状、倒水滴状、管状或不规则状的空洞。

(P47)8 杏仁构造:指气孔被岩浆期后矿物填充时,其填充物宛如杏仁。

(P47)9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大气、水和生物活动等因素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化学分解和合成,致使岩体崩解、剥落、破碎而形成松散的碎屑物质的作用。

10剥蚀作用:是指各种外动力地质营力如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和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12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岩石风化后形成的产物绝大多数被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外动力地质营力搬运到其他地方的作用。

13沉积作用:是指由于搬运营力的减弱(如水流或风力速度降低、冰川融化等)及其他因素影响,被搬运物质在适宜场所沉积下来而形成松散沉积物的作用。

14成岩作用:是指沉积后的松散沉积物被埋葬于地下深处环境,再经过一系列变化最后固结成坚硬沉积岩的过程。

15层理:是指由岩石的成分、碎屑(或沉积物颗粒)、颜色等在垂向上变化所形成的一种层状构造,是由不同时期沉积作用的性质变化造成的。

16 吹扬:(吹蚀)是风以自身的动力将地表砂粒和尘土扬起吹走。

17风棱石:卵石或砾石可以被磨蚀成多个磨光面和清晰边棱,这种石块称为风棱石。

大别山北麓信阳片区某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分析及防治建议

大别山北麓信阳片区某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分析及防治建议

243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大别山北麓信阳片区某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分析及防治建议邱 然,向传华(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南 郑州 450000)摘 要:大别山北麓信阳片区环境地质条件复杂,区内西南部山峦起伏连绵,中部丘陵密布,向北趋于平缓,河流密布交错,在特殊不利因素综合作用下,易诱发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本次以信阳片区境内某崩塌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典型崩塌灾害点勘查、工程地质测绘、实验研究等技术手段,分析其形成机制,讨论其防治方案。

关键词:崩塌;地质灾害;形成机制;防治;信阳中图分类号:P64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19-0243-2收稿日期:2020-10作者简介:邱然,女,生于1984年,河南信阳人,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勘察。

1 崩塌区域地质环境背景信阳市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上游,处于东经113°42′36″~114°08′34″与北纬31°24′06″~32°33′00″之间。

研究区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类型为构造侵蚀低山、构造剥蚀丘陵、侵蚀垄岗及侵蚀堆积河谷平原。

崩塌位于该区西南部,岩土体类型主要区内为花岗岩、片岩、片麻岩及第四系粘土等。

区内人类活动较强烈,加以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岩土体条件,限定了斜坡变形破坏的模式,控制了崩塌灾害的特征,决定了地质灾害的易发性。

2 崩塌地质灾害基本特征2.1 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发育特征研究区崩塌发育7处,分布在南部低山丘陵区,属于岩质崩塌,发生于高陡边坡、坡肩坡角大于60°的高陡临空面,一般发育在变质岩地层中,在强降水和重力卸荷营力作用下产生崩塌,规模都为小型。

其发育特征如表1所示。

2.2 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变形模式崩塌发生的坡度陡,变形破坏模式为倾倒式和滑移式。

产生崩塌的坡型一般为凸型或直线型,坡高多为10m ~40m,坡度多为70°~85°。

山体崩塌隐患治理方案

山体崩塌隐患治理方案

山体崩塌隐患治理方案背景山体崩塌是一种自然灾害, 常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中国,山地地形广泛分布,在一些地区,山体崩塌隐患严重,需要采取措施治理。

崩塌危险区划分首先要进行崩塌危险区划分,通过开展山区地质灾害调查,结合地质学、地形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析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基岩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确定山体崩塌隐患区域。

治理措施山体崩塌的治理措施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土地利用管理针对崩塌危险区,采取优化布局、疏解搬迁、限制开发等管理措施,将危险区域的人员转移至其他安全区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工程措施在崩塌危险区域采取工程措施,例如修建加固墙、打桩加固、开展护坡和排水等工程措施,以增强山体自我保护能力,减少崩塌灾害的发生。

生态措施针对山岳地区的不同生态环境,提出“防火、防草、防土、防水、防树”的综合治理措施,通过植树、造林、放牧等同步推进,为山体崩塌治理提供生态基础。

治理成效在山体崩塌隐患治理方面,需要注意治理成效,确保治理措施落实到位。

治理成效的具体表现有:降低山体崩塌发生频率经过治理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山体崩塌的发生频率,保障人民出行和财产安全。

经济效益显著治理山体崩塌隐患可以有效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防止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改善采取生态措施治理山体崩塌能够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

总结针对山体崩塌隐患的治理方案,需要进行崩塌危险区划分,采用土地利用管理、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确保治理成效显著,降低山体崩塌发生频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

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与当地政府、专家学者和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维护和保护生态环境,推进中国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崩塌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分析

崩塌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分析

崩塌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分析摘要: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环境问题,引起地质灾害和隐患,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生态环境建设。

某高陡边坡,临近中心学校,现局部有崩塌之势,如不及时有效治理,危害巨大,亟需开展该区域崩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研究。

实践表明,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地清除了危岩、锚固了边坡原有地质体,同时辅以排水和植被护坡措施,可以进一步防止因降雨等外力作用导致后期的地质灾害发生,并通过设置安全警示牌进行危险警示,科学系统地对崩塌地质灾害进行了治理。

关键词:崩塌;治理措施;锚固防护;绿化修复;1 地质环境现状调查治理区微地貌为剥蚀残丘,东侧山脊线走向NW—ES向,灵璧石开采活动使矿区原始地形地貌破坏严重。

治理区出露的地层为震旦系下统九顶山组上段(Z1jd2)、震旦系下统倪园组上段(Z1n2)和第四系(Q)。

震旦系下统九顶山组上段(Z1jd2)为灰—深灰色隐晶—致密结构,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夹燧石结核、团块、条带。

震旦系下统倪园组上段(Z1n2)为含燧石条带灰色泥质白云岩、结核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竹叶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和白云岩透镜体。

第四系(Q) 位于山坡角以下,为褐、灰黄褐色,含灰岩角砾、钙质结核及铁锰结核砂质黏土、黏土,厚0~5 m。

该边坡为开挖遗留的高陡边坡,高度2.2~28.9 m, 平均坡度70°,岩性主要为震旦系九顶山组白云质灰岩;岩体断层及节理发育,较为破碎。

距坡脚3~4 m建有学校,在降雨等外力作用下,坡体近直立结构面容易发生崩塌,威胁学校师生生命及财产安全。

2 治理措施2.1 清坡工程清坡工程是整个治理工程的起点,也是防护效果好坏的关键环节。

清坡工程采取“测量放线定位—原始坡面测量与设计对比—最上一级坡面清理—下一级坡面清理—清坡后测量与质量检查”等步骤,组织3个危岩清理作业组。

施工前搭设安全防护架和防护网作为作业平台,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岩土体崩塌、滑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崩塌与滑坡的主要区别
滑坡
崩塌
二.崩塌的分类
⒈根据崩塌的形成机理可分为: 1)倾倒式 形成机理: 河流峡谷区,在黄土及陡 立岩质边坡段,因垂直节理 与稳定岩土体分开,呈长柱 形,受长期冲刷等,在重力 及水压力等作用下形成。
二.崩塌的分类
二.崩塌的分类
2)滑移式
形成机理:在陡坡上,不稳定岩土体由向坡下倾 斜的结构面或软面,因降雨、地震等触发,在重 力下先滑后崩。
式中: flk——危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kPa) ; β——后缘裂隙倾角(º)。
3.数值模拟法
(1) DDA(非连续变形分析法) (2) DEM(离散元分析法) (3)FLAC(快速拉格朗日有限差分法)
4.地质力学模拟试验法
模拟试验是以实验室的有限空间和时间对规模巨大 的、历时长久的自然现象和作用进行规律性探索,遵 守量纲原则和相似原则。 在崩滑灾害稳定性研究中,常用的试验主要是地质 力学模拟试验(自重力场边坡结构模拟试验、离心力 模拟试验、底面摩擦模拟试验)等。
5.崩塌的防治
一.崩塌的概念
崩塌是斜坡上的岩土块体在长期 重力作用下向坡下弯曲,最终发 生断裂倾倒的块体运动现象。 广义的崩塌还包括坠落(掉块、 滚石),坠落是指斜坡上呈悬空 状态的岩石块体,长期在重力作 用下发生弯曲、折断,以自由落 体的方式运动的现象。 一个典型的崩塌,必须具有母体 (岩)、破裂壁、锥形堆积体等 基本要素。
五.崩塌的防治
(五)做好排水工程 地表水和地下水均为崩塌落石产生的诱因,在可能发生崩 塌落石地段,务必还要做好地面排水和地下排水工程。
其它防治技术
森林防护: 当陡崖或山坡坡脚不存在平 台或危岩威胁不太严重时,可 以通过植树造林防治危岩崩塌。 森林类型应为乔木,尽可能构 建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系统。
崩塌的特征
主要特征: 1.下落速度快,发生突然; 2. 崩塌体脱离母岩而运动; 3.下落过程中崩塌体自身的整体性遭到破坏; 4.崩塌物的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5.崩塌堆积体是上小下大的扇型,结构大小混杂,杂乱无 章,但仍能看出
崩塌与滑坡的主要区别
崩塌和滑坡有明显的区 别,虽然他们同属斜坡重 力变形破坏的块体运动现 象,但在形成、运动、堆 积等方面有许多区别。
(一)绕避
对大规模崩塌主要以绕避为主 ①以跨河桥的方式,改线到对岸 ②以山内隧道形式将线路内移﹙但要避开隧道口崩塌﹚
五.崩塌的防治
(二)加固措施 1.支撑: 支撑是指对悬于上方、以拉断坠 落的悬臂状或拱桥状等危岩采用 墩、柱、墙或其组合形式支撑加 固,以达到治理危岩的目的。
五.崩塌的防治
2.锚固: 板状、柱状和倒锥状危岩体 极易发生崩塌错落,利用预应 力锚杆或锚索可对其进行加固 处理,防止崩塌的发生。
降雨与崩塌的关系可归结为: “大雨大塌、小雨小塌、无雨不塌” 的现象。 ① 雨水的渗入可增大裂隙网络中的 动水压力,提高坡体向临空面方向 的推力; ② 雨水的浸润使分离面两侧的岩土 软化,或减小分离面的抗滑阻力; ③ 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对岩土体的 水力侵蚀,尤其是沟蚀,使分离面 的隙缝不断增大
右图为1958~2003年宝成线广元附 近崩塌与降雨量的统计关系。
五.崩塌的防治
基本原则:在整治过程中必须遵循标本兼治、分清主次综合 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危岩与保护自然生 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治理最大限度降低危岩失稳的诱 发因素,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一)绕避 (二)加固措施 (三)修筑遮挡建筑物 (四)清除危岩 (五)做好排水工程
五.崩塌的防治
SNS技术: 近几年来,一种全新的S NS柔性拦石网防护技术在 我国水电站、矿山、道路 等各种工程现场的崩塌落 石防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 用。 SNS系统是利用钢绳网作 为主要构成部分来防护崩 塌落石危害的柔性安全网 防护系统。
谢谢大家!
斜坡体系统外部环境的作用(触发因素) (4)降雨条件 (5) 地震条件 (6)风化卸荷作用 (7)人为因素作用
崩塌的形成条件
(1)地形地貌 据对宝成线统计,约75.4%的崩塌发生在大于45°的陡坡。
崩塌的形成条件
( 2)地层岩性 一般而言,块状的或厚层状的、坚硬的或较坚硬的脆性岩 石可以构成较陡峻的边坡,且其构造节理较发育,利于崩 对宝成线 宝鸡~上西坝的100个崩塌落石工点的岩性进行 塌落石发生. 统计. 相反,较软的岩石如千枚岩和页岩,崩塌落石较少.
五.崩塌的防治
3.灌浆: 危岩体中破裂面较多、岩体比较破 碎时,为了增强危岩体的整体性, 宜进行有压灌浆处理。灌浆孔宜陡 倾,倾角中不大于45° 并在裂缝前 后一定宽度内按照梅花桩型布设。 灌浆孔应尽可能穿越较多的掩体裂 隙面尤其是主控结构面;灌浆材料 应该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锚固力要 大。
五.崩塌的防治
崩塌的形成条件
(7)人为因素作用
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 1)不合理开挖坡脚; 2)不合理坡顶部弃碴等; 3)不合理爆破工程; 4)施工方法不当,如不按 规程自上而下开挖,而先挖 下部等。
四.潜在崩塌体稳定性分析
方法: 1.地质历史分析法 2.刚体极限平衡法 3.数值模拟法 4.地质力学模拟试验法 5.长期监测法
崩塌案例
崩塌案例
湖北盐池河崩塌
崩塌案例
湖北盐池河崩塌: 1980年6月3日、湖北省远安县盐池河磷矿突然发生了一场巨 大的岩石崩塌。山崩时,标高830米的鹰嘴崖部分山体从700 米标高处俯冲到500米标高的谷地,在山谷中形成南北长560 米、东西宽400米、石块加泥土厚度20米的堆积体,崩塌堆 积的体积共100万立方米。最大的岩块有2700吨重。顷刻之间 盐池河上筑起一座高达38米的堤坝。构成一座天然湖泊。乱 石块把磷矿区的五层大楼掀倒、掩埋,死亡307人.
2.刚体极限平衡法
后缘无陡倾裂隙时按下式计 算:
式中:V——裂隙水压力(kN/m) ; F——危岩稳定性系数; c——后缘裂隙粘聚力标准值(kPa);当 裂隙未贯通时,取贯通段和未贯通段粘聚力标 准值按长度加权的加权平均值; ψ——后缘裂隙内摩擦角标准值(º);当裂 隙未贯通时,取贯通段和未贯通段内摩擦角标 准值按长度加权的加权平均值; α——滑面倾角(º); W——危岩体自重(kN/m);
崩塌的形成条件
(3)地质构造
1)断裂构造的影响 几组断裂线交汇的峡谷区,往往形成大型崩塌.
断层密集分布区岩层破碎,深路堑区段崩塌落石频频发生 2)褶皱影响 褶皱核部(节理发育、岩石破裂、地下水丰富)形 成潜在崩落体。 3)构造节理的影响 沿构造节理发生的崩塌落石最多.
崩塌的形成条件
(4)降雨条件
4.嵌补
五.崩塌的防治
(三)修筑遮挡建筑物 对中、小型崩塌可修筑遮挡建筑物或拦截建筑物。 拦截建筑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拦石堤或拦石墙等, 遮挡建筑物形式有明洞、棚洞等
五.崩塌的防治
五.崩塌的防治
五.崩塌的防治
五.崩塌的防治
五.崩塌的防治
(四)清除危岩
若山坡上部可能的崩塌物数量不大,而且母岩的 破坏不甚严重,则以全部清除为宜。并在清除后, 对母岩进行适当的防护加固。
崩塌的分类
5)错断式 形成机理: 在不发生倾倒失稳的陡倾边 坡岩体,其下部为断裂部分 (锁固端)在上覆长柱状岩 体重力作用下,发生剪切错 断,也即剪切力大于岩石的 抗剪强度时,崩塌随即发生。
崩塌的分类
崩塌还可按体积大小和诱发因素进行细分。
崩塌的形成条件
斜坡体系统结构(岩体结构系统) (1)地形地貌 (2)地层岩性 (3)地质构造
锚固~拦挡联合技术: 锚固~拦挡技术主要是针对整 个危岩防治工程而言的,体现 了危岩治理与拦挡相结合的防 治理念。将危岩单体的锚固防 治和危岩单体之间漏勘危岩防 治共同考虑,弥补了目前危岩 勘察精度不高而可能造成灾害 的不足。
锚固~支撑联合技术: 锚固~支撑联合技术主要针对复 合型危岩体,锚固~支撑联合技术 尤其适用于同时具有滑塌和倾倒 性能的危岩体。防治设计过程中, 应将毛固力和支撑力联合考虑使 二者有机结合;当支撑体在危岩 滑动力作用下存在滑移失稳的可 能性时,应在支撑体上布设锚杆。
1.地质历史分析法
(3)变形史分析法 依据崩塌发育规律中的发生周期性和阶段性特征, 追溯潜在崩塌体的变形发育史,判定其现今所处阶段, 进而分析其稳定性。
(4)地质综合分析 对潜在崩滑体的形体特征、地质构成、成灾条件、 成灾动力、成灾因素、成灾机理、变形破坏形式和特 征、失稳条件和机制等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归纳, 进而评价崩塌体现阶段的稳定性,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评价其失稳的必要条件、相关因素、失稳的可能性和 失稳的规模、方式、方向,预测失稳的时间。
崩塌案例
2001年5月1日晚重庆市武隆县城西高陡边坡发生体积1.2万立方米 的崩塌,将一幢9层商住楼摧毁,随后崩下来的大量土石将倒下的 房屋掩埋,造成79人被埋。
崩塌案例
汶川地震发生大量崩塌,破坏道路交通。
本章主要内容
1.崩塌的概念 2.崩塌的分类 3.崩塌的形成条件 4.潜在崩塌体稳定性分析
二.构, 坚硬岩体后缘已形成贯通性拉裂 缝,在上部硬岩重力作用下,其 压应力大于软岩抗压强度时,软 岩将被挤出而发生向外鼓胀,最 终形成崩塌。 显然,下部软岩能否向外鼓 胀,是此类崩塌能否产生的关键。
二.崩塌的分类
4)拉裂式 形成机理:上硬下软坡体 结构,因风化或河流冲涮, 将下部软岩淘成凹槽,上 部硬岩则以悬臂梁形式突 出来。 在突出岩体上,A点附近 承受最大拉应力,且AB面 剪力弯矩最大,当拉应力 大于岩石抗拉强度时,拉 裂缝会迅速发展直至崩塌 发生。
稳定性分析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计算为辅。且不管是定性 还是定量,前提条件是必须充分掌握崩塌危岩区所在边坡的 结构面发育状况。
1.地质历史分析法
(1)岩体稳定的结构分析法 结构面之间、结构面与临空面之间的组合关系,判定不稳 定块体可能移动的方向和破坏方式。 结构分析法主要采用图解分析法。包括摩擦圆法、赤平极 射投影法、平面投影法和实体比例投影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