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民族定义之我见

斯大林民族定义之我见
斯大林民族定义之我见

斯大林民族定义之我见

作者:熊坤新

世界民族 1998年08期

自人类社会出现“民族”这一人们共同体之后,人们就开始了对“民族”这一历

史现象的观察、思索和探讨,因为人们意识到,要想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民族,就必须对什

么是民族作出合理的解释。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之前,尽管人们对民族定义作过很

多探讨,但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以后,斯大林率先对民族

定义作了具体界定,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民族理论学界,其影响至

今仍占主导和优势地位。但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并非已成了绝对真理或终极真理,也并非没

有必要再对它进行探讨。事实上,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产生以后,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在我国,都不断有人对它加以讨论。笔者认为,时至今日,这种讨论仍有继续进行的必要。本文仅

围绕斯大林民族定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它产生后人们对之所持的不同态度及笔者就此问题

的思考谈点不成熟的看法,欠妥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教正。

一、斯大林民族定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后来的列宁对民族和民族

问题都非常关注,他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论述,从

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但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对民族定义作出界定。斯

大林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学说,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首次

对民族定义作了一个比较全面而具体的界定。斯大林民族定义产生的具体社会、历史背景是:

首先,第二国际于1896年在伦敦代表大会上明确宣布:“一切民族有完全的自

决权。”但是后来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却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提出了机会主义的

主张,如公开宣扬“社会主义殖民政策”论、“民族文化自治”论等,并试图以此来反对

民族自决权的原则。特别是第二国际的民族理论“权威”、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施普林格

和鲍威尔先后著书立说,提出了他们的所谓民族定义并加以论证。如施普林格认为:“民

族是思想相同和语言相同的人们的联盟”,是“由一群现代人所组成的、和‘地域’无关

的文化共同体”。(注:转引自阿拉坦、孙青、华辛芝、齐小平著:《论民族》,民族出

版社,1989年,第32页。)鲍威尔甚至对语言这一最基本的民族特征也加以否定,认为“民族就是相同的性格共同体”。鲍威尔认为民族性格就是“一个民族的人区别于另一个

民族的人的种种特征的总合”,而“人们的性格无非是由他们的命运决定的”,因而“民

族无非是命运的共同体”。在此基础上,鲍威尔提出了在他看来无疑是最“完备”的民族

定义:“民族就是那些在共同命运的基础上结合成共同性格的人们集合体。”(注:转引

自阿拉坦、孙青、华辛芝、齐小平著:《论民族》,第32页。)这些完全机会主义的、

本质上属于唯心主义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定义出笼后,在第二国际内部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

赞扬。许多国家的社会民主党纷纷照搬和抄袭,以至几乎成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民族纲领

的标本。(注:参见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5页。)

其次,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后,国内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沙皇政府长期

实行大俄罗斯民族沙文主义,在本来就是“各民族的监狱”的沙皇俄国,民族压迫变本加厉;在第二届国家杜马中,资产阶级势力迅速增长。在经过长期的工业危机和经济萧条以后,俄国开始进入工业高涨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势力逐

渐抬头,并日益表现出帝国主义的野心。与此同时,沙俄政府所实行的高压政策和大俄罗

斯民族沙文主义,以及对各民族的残酷统治,无疑也更加激起了被统治民族的强烈反抗。

在各个非俄罗斯民族中,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的浪潮日益汹涌地逼来”。(注:《斯大

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90页。)这样,民族问题在俄国社会生

活的许多问题中就上升到了显著的地位。(注:参见《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页。)这种情况也给俄国社会民主党带来了很坏的影响。俄国反动时

期发生的屠杀和流放,使一些人产生了对革命事业的悲观失望情绪和对共同力量的怀疑心理,俄国社会民主党处于思想混乱和面临组织瓦解的状态。加上党内机会主义者气焰嚣张,非俄罗斯社会民主党人中间的“民族主义的动摇思想”日益发展,“以至达到破坏党纲的

地步”。(注:参见《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页。)一切机会主义派别在民族问题上利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发动了“12个民族的侵略”。(注:《列宁全集》,第20卷,第395页。“12个民族的侵略”意指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的猛烈攻击。)鉴于如此严峻的形势,列宁主持召开了党的中央会议,号

召“俄国各民族工人坚决反击反动派黩武的民族主义”,“反对劳动群众中民族主义情绪

的任何表现”,号召“社会民主党工人紧密地团结起来”,并鼓动和建议党的其他一些著

名活动家也研究民族问题。斯大林于1912年底至1913年初经过认真准备和思考而写成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便是为响应列宁的号召而写成的第一篇战斗檄文。斯大林在

这篇文章中第一次对什么是民族作了界定,他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

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稳定的

共同体。”(注:《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4页。)这就是后来为许多人所公认

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

再次,斯大林本人对民族和民族问题往往有他自己的独到见解。早在十月革命前,特别是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时期,斯大林无论是在对俄国民族问题的认识与剖析上,

还是在对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民族问题纲领的领会与阐发上,都有独特的见解。他不只是

单纯地解释列宁的思想和主张,他还常常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采用工农群众容易接受

的民族语言,深入浅出地加以发挥。在对某些重要原则性问题的认识上,他甚至比列宁更

早地在文章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斯大林于1904年发表的《社会民主党怎样理解民族

问题?》,可以说是他的第一篇较为全面地论述俄国民族问题的文章。在该文中,他旗帜

鲜明地反对某些人所鼓吹的在组织上按民族建党的联邦主义谬论。他认为,联邦主义只能

巩固无产者之间的民族壁垒,使党成为一个畸形的、分散成各个政党的“联邦式的联盟”,从而破坏党的集中统一。他说:“现时在俄国活动的社会民主党是把自己称为<!DX俄国!>(而不是<!DX俄罗斯!>)社会民主党的。显然它是想以此向我们表明,它不仅要把俄

罗斯无产者集合在自己的旗帜下,而且要把俄国<!DX一切民族!>的无产者集合在自己的旗帜下,所以它将采取一切办法来消灭耸立在无产者之间的民族壁垒。”(注:《斯大林

全集》,第1卷,第35页。)斯大林提出“党是俄国的党,是俄国各民族无产阶级的政党,而不是俄罗斯的党”这一思想比列宁还要早将近一年。另外,斯大林关于俄国党是俄

国各民族无产阶级的统一政党,关于反对党内联邦主义者按民族划分党的立场和观点,不

仅反映在其著作中,而且体现在其革命活动中。斯大林长期在高加索这个多民族地区领导

革命运动,经常组织和参加那里的各族工人的罢工和示威游行,并用俄、格鲁吉亚、亚美

尼亚等文字起草了《各民族友爱万岁》等传单和小册子。正因为如此,列宁对高加索地区

各民族工人的联合斗争表示很满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1905年底,斯大林第一次见到了列宁。1912年,斯大林被补选为党中央委员。同年12月,斯大林到列宁的流亡地——波

兰的克拉科夫出席俄国党中央会议时,再次见到了列宁。这次会见,就如何全面论证关于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问题,列宁同斯大林进行了多次交谈,并建议由斯大林执笔写这篇

文章。同年底至翌年初,斯大林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写成《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

列宁见到此文后,称赞它是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中在阐述俄国社会民主党纲领的原则

方面堪称首屈一指的文章。(注:参见《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30页注21。)如前所述,斯大林也正是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对民族定义作了比较明确

的表述。(注:参见阿拉坦等:《论民族》,第31~33页;华辛芝:《马克思民族理论

与当代》,南海出版公司,1993年,第252~257页;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第

65~67页。)

以上就是斯大林民族定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人们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不同态度

斯大林民族定义产生后,既有人持肯定态度,也有人持否定态度,还有人主张应

对之进行讨论、修订、充实和完善。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在被翻译、介绍到我国以后,(注:有人说,斯大林关于民族

定义的著作最早是在30年代被翻译成中文的,但在我国学术界逐渐流行则是在50年代

(参见李振锡:《论斯大林民族定义的重新认识和修改》,载《民族研究》,1986年第5期)。彭英明认为:“斯大林阐述民族完整定义的《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虽

写于1913年,但直到1938年才由张仲实译成汉语在中国出版……故中国人接受斯大林的

民族概念最早也在三十年代,而广泛传播则是解放以后的事情。”(彭英明:《关于我国

民族概念历史的初步考察——兼谈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辩证理解》,载《民族研究》,1985年第2期)。)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时至今日,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认

同也仍占主流或主导地位。如我国当代民族问题理论的著名学者牙含章先生在为我国权威

性的民族辞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所写的“民族”词条中指出:斯大林的民

族定义是他在与崩得分子进行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斗争中为民族而下的科学定义。这个定

义“既适用于现代民族,也适用于人类历史上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一切民族,具有普遍意义”。(注:《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303页。)

斯大林民族定义之我见

斯大林民族定义之我见 作者:熊坤新 世界民族 1998年08期 自人类社会出现“民族”这一人们共同体之后,人们就开始了对“民族”这一历 史现象的观察、思索和探讨,因为人们意识到,要想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民族,就必须对什 么是民族作出合理的解释。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之前,尽管人们对民族定义作过很 多探讨,但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以后,斯大林率先对民族 定义作了具体界定,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民族理论学界,其影响至 今仍占主导和优势地位。但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并非已成了绝对真理或终极真理,也并非没 有必要再对它进行探讨。事实上,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产生以后,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在我国,都不断有人对它加以讨论。笔者认为,时至今日,这种讨论仍有继续进行的必要。本文仅 围绕斯大林民族定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它产生后人们对之所持的不同态度及笔者就此问题 的思考谈点不成熟的看法,欠妥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教正。 一、斯大林民族定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后来的列宁对民族和民族 问题都非常关注,他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论述,从 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但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对民族定义作出界定。斯 大林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学说,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首次 对民族定义作了一个比较全面而具体的界定。斯大林民族定义产生的具体社会、历史背景是: 首先,第二国际于1896年在伦敦代表大会上明确宣布:“一切民族有完全的自 决权。”但是后来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却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提出了机会主义的 主张,如公开宣扬“社会主义殖民政策”论、“民族文化自治”论等,并试图以此来反对 民族自决权的原则。特别是第二国际的民族理论“权威”、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施普林格 和鲍威尔先后著书立说,提出了他们的所谓民族定义并加以论证。如施普林格认为:“民 族是思想相同和语言相同的人们的联盟”,是“由一群现代人所组成的、和‘地域’无关 的文化共同体”。(注:转引自阿拉坦、孙青、华辛芝、齐小平著:《论民族》,民族出 版社,1989年,第32页。)鲍威尔甚至对语言这一最基本的民族特征也加以否定,认为“民族就是相同的性格共同体”。鲍威尔认为民族性格就是“一个民族的人区别于另一个 民族的人的种种特征的总合”,而“人们的性格无非是由他们的命运决定的”,因而“民 族无非是命运的共同体”。在此基础上,鲍威尔提出了在他看来无疑是最“完备”的民族 定义:“民族就是那些在共同命运的基础上结合成共同性格的人们集合体。”(注:转引 自阿拉坦、孙青、华辛芝、齐小平著:《论民族》,第32页。)这些完全机会主义的、 本质上属于唯心主义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定义出笼后,在第二国际内部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 赞扬。许多国家的社会民主党纷纷照搬和抄袭,以至几乎成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民族纲领

民族辨析题

1四、辨析题P11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以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是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 2.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错,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错,这是民族观的定义。 4.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对。 2p14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民族的基本属性包括民族自然属性、民族社会属性和民族生物属性这三种基本属性。 2. 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还包括共同的历史渊源、共同的风俗习惯以及共同的心理认同等特征。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错,应该是辩证的科学地加以利用。 3P16 1.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 错,民族分化是指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2. 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对。 3. 民族融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的现象。 错,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4. 民组组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合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错,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现象。 5.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对。 4P18 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对。 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 错,民族群体间的关系表现形式不同于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 3.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答:对。 4.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答:错,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间的平等存在着不完全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答: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也会给民族关系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5p20 1.封建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势,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 答:错,这不是封建社会民族问题而是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 2.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关民族问题概念的理论观点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理论。答:对。 3.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答:对。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答:对。 6p22 1.目前我国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成分均已确定。答:对。 我国的民族问题就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答:错,我国的民族问题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与民族关系方面。 7.p24 1.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答:对。 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参政权;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及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的权利;保障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答:对。 8p26 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答:错,自治机关主要是相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问题就是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答:错,还包括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不仅指自治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答:对。

浅谈我国民族概念的形成

浅谈我国民族概念的形成 摘要:我国民族概念的形成,是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融入对民族发展方向的期望后,甄别吸收国外民族理论得以界定的动态过程。本文试图从分析对我国民族概念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三个理论方向入手,理解诸多时代背景因素在我国民概念形成中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概念;国外民族理论;时代背景 一、近代国家民族学说影响下的民族概念 这一时期以鸦片战争之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为界限。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定义的现实背景是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时代渴望是救亡图存。 (一)民族国家学说的特点 民族国家理论是从地域、文化、人民和政府之间具有客观一致性的假设出发进行研究民族概念的学说,它在关于建国和征募忠实臣民的政治演说中获得极大发展的。在政治演说中,政治领袖们用民族国家学说把他们的追随者团结在同一面旗帜或其他国家象征的词汇下,进行政党活动。在这个学说下,民族概念是在政治和教育中被用来把普通人局部的、宗教的或基于亲族关系的忠诚转变为对国家的爱和忠诚。 (二)我国接受民族国家学说的时代背景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入,如何凝聚本土力量共同抗拒侵略,成了时代主题。民族国家理论以其强调本土存在权益的特点,成为民众反抗侵略的思想武器,受到国内有识之士的重视。 (三)民族国家学说在我国的际遇 民族国家学说在我国经历了宣传、理解、践行、吸收的四个过程。 宣传、理解阶段:最初民族概念是被作为政治动员口号来使用的,如1901年,梁启超在其文章《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就大量运用了“民族主义”和“民族帝国主义”等词;1903年,梁启超在分析了在资本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特点时说:“今日民族帝国主义者与古代帝国主义迥异,……彼则由于一人之雄心;而此则由于民族之涨力!”并指出:“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 践行、吸收阶段: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面对需要动员各民族反抗列强侵略的

斯大林民族理论发展历程及影响

斯大林民族理论发展历程及影响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正是在此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斯大林民族理论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斯大林是苏联民族问题研究的擅长者和集大成者。从第一篇《俄国社会民主党及其当前任务》起到最后一篇《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为止,有学者做过专门的统计:在1901—1952年期间,斯大林一共着有关于民族问题方面的着作150多篇,字数多达50万字,其中全文论述民族问题的有94篇,部分论述民族问题的有62篇。[1]斯大林民族理论在学术界褒贬不一,我们有必要对斯大林民族理论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 一、斯大林民族理论研究回溯 (一)斯大林民族理论的研究状况、特点及其成就 通过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检索策略为:以“主题”为检索项;以“斯大林”、“民族”为检索词;以“(斯大林)*主题:(民族)*Date:-2014”为检索表达式;得到检索结果为352篇,其中期刊论文222篇,学位论文125篇,会议论文3篇,外文期刊2篇。 根据检索结果分析,对斯大林民族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研究;第二是对斯大林民族政策内容研究;第三是对斯大林民族思想与苏联解体的关系研究;第四是对斯大林民族理论对其他国家民族问题影响的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学术界特别注重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研究,而且研究出现了一大批重要成果且大部分发表于权威期刊《民族研究》和《世界民族》,这些科研成果对于我们深刻把握斯大林的民族理论意义重大。 (二)研究不足及需要提升 斯大林民族理论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但该项研究仍有广阔的上升空间。就研究广度而言,大部分研究仅仅是对斯大林民族理论进行简要概括,只有少数文章对斯大林的某个民族理论观点进行单独研究。就研究深度而言,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方面,而对斯大林民族思想的其他方面的深入研究相对缺乏。 因此,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提升:第一,斯大林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俄国民族问题相结合的以及采用了怎样的分析方法;第二,斯大林民族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内在关系及其理论发展的脉络是什么;第三,斯大林民族理论“异化”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警示是什么。 二、斯大林民族理论发展历程

民族理论论述题

论述题例题 标准答案 1、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第一,是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第二,是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第三,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第四,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答案: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斯大林对民族的这一论断,无疑对我国民族识别工作有极大的启示。虽然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是针对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民族,即现代民族提出的,然而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我国的民族理论在四个特征的基础上还特别强调共同历史渊源、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和共同心理认同。 3、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

民族融合是在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发生的 无强制手段的过程,无论是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或者若 干民族聚合为一个新的民族,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民族同化则是某些民族(主要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通过采取带有强 制性的政策措施,改变被统治民族的属性来达到使其他民族 的成员合于本民族的目的,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和 行为。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民族分化、组合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某些部分从这一民族的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如历史上出现的“同源异流”的情况就属于这一类型。民族组 合是指某些民族或某些民族的部分特征在一定的条件下新 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如历史上“异源同流”的现象就 属于这种情况。民族的融合与同化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即民族的融合和同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民族组合过程中,经济文化和人口的优势是决定民族组合趋势的基本条件。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而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第三章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第三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教学目的】了解“民族”概念和形成的时间、条件。熟悉民族形成、发展过程。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意义。认清民族与国家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含义。 【教学难点】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意义。民族与国家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班级】会计审计1305;网络1301;应用1301 ;五年应用1301;自动化1301;酒店管理1301;会计审计1306;物流管理1301;五年汽检1101、1102、1103 【教学时间】9月23日——9月26日 【教学课时】2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地联系在一起。1882年,王韬在《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中率先使 过泼水节用

“民族”一词。尔后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 东、蔡和森、李达等人也广为使用,并有不同的解说。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产生 1、马克思、恩格斯民族概念的提出 马克思认为民族是具有一种共同的特殊感情的人群。恩格斯则认为民族是以一定的语言和地域为基础而形成的。 2、列宁对民族概念的理解 列宁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对民族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提出地域、语言、心理、生活条件是民族的特征。 3、斯大林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民族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认真总结、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最后写成《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1913)、《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1929),概括性地提出了较科学和完善的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理论基础---马、恩、列关于民族特征的论述 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客观依据---欧洲、俄国民族情况 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现实目的---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民族理论特点:1.继承性、发展性2.科学性、完整性3.针对性、批判性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2005年5月民族工作会议上的民族定义: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1、民族的构成要素 共同历史渊源: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族体渊源就成为无本之水,如果没有地域渊源就成为空中楼阁。(民族从哪里来?) 共同生产方式:在生产、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经济关系。解放初,采集、渔猎、狩猎经济类型——(鄂温克、鄂伦春等);游牧、畜牧经济类型——哈萨克、蒙古、藏族等)。 共同语言: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比如:藏族有藏语、彝族有彝语……民族语言是民族共同体内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共同文化: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共同的风俗习惯:由自然环境的不同二形成的习惯叫做“风”,由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习俗叫做“俗”。所以,风俗习惯包括了风土人情、情趣、禀性、礼仪、节庆等内容。风俗习惯具有民族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 共同的心理认同:共同心理素质指一个民族的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这是一种比较抽象、复杂、微妙却又可以体会和观察到的精神现象。3、“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4、在古代,蒙古部落过着游牧生活,以“黑车白帐”为家,逐水而居 举例子: 家谱 原台湾光复致敬团后人祭黄帝陵 纸币文字 闽南语 蒙古长短 三少民族酒 老乡

浅析斯大林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317449034.html, 浅析斯大林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作者:胡楠 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6期 摘要:斯大林,苏联政治家,同时也是研究民族问题的专家,他关于民族问题的著述颇丰,这些著作对苏联乃至世界各国的民族工作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及借鉴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部分阐释斯大林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斯大林民族政策形成的思想渊源;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斯大林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斯大林民族政策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D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6-0182-01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结合具体实践,根据当时的国内及国际环境,在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并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斯大林民族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斯大林是马克思主义者,“在成年后的整个生活中,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斯大林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民族理论对斯大林民族政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点影响:第一是消灭剥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即是说民族压迫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只有消除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民族问题才能解决。第二是民族自决,列宁提出采取民族共和国和民族区域自治等形式实现各民族的独立自主,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同时他还指出民族自决权只是政治层面上自由分离的权力。也就是说,民族自决权就是各民族拥有分离和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即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分离,成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第三是民族平等,列宁提出民族平等的基本要求是各民族一律平等 和反对民族特权。要求世界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一律平等。“我们要求国内各民族绝对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二、斯大林民族观的具体内容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过程中一直很重视民族问题并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政策。 (一)坚持民族事实上的平等 斯大林认为,民族平等不能仅仅局限于民族权力的平等、法律上的平等,真正的民族平等必须消灭差距,从民族权力平等转到各民族事实上平等。斯大林提出苏维埃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出发点是一切民族和种族完全平等,采取具体措施即国家制度、完善机构、物资援助、文化教育等政策消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民族识别的相关问题

民族识别 我国民族识别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从1950年到1954年,经过识别,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其间,除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朝鲜、满、瑶、黎、高山等民族早已被确认外,其他被确认的少数民族有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僳僳、侗、东乡、纳西、拉古、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27个民族。民族学家黄现璠对壮族的确认,方国瑜对纳西族的确认,都曾做出过重要贡献; 第二阶段 是从1954年到1978年年底,确认了土家、畲、达斡尔、么佬、布朗、讫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为德昂)、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后改为毛南)、哈巴等16个少数民族; 第三阶段 是从1978年到1987年。1979年确认了基诺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至此,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 民族识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前所未有的民族工作。它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标准,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构成,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在民族识别三个阶段的工作里,费孝通、黄现璠、夏康农、秋浦、翁独健、李有义、李安宅、吴泽霖、方国瑜、杨成志、杨堃、吴文藻、江应梁、刘咸、林耀华等等20世纪中国人类学界和民族学界的名家,及大批学者、民族工作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于民族的界定 民族识别在世界上是一个创举,没有借鉴可言。因此,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关于“民族”的概念或定义的理论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如何科学地界定一个族类共同体。 有关民族的界定问题,我国学术界历来有争议,但也有一个普遍共识,那就是,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仍是对民族概念最简明的科学概括。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注:《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第286页。)斯大林对民族的这一论断,无疑对我国民族识别工作有极大的启示。虽然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是针对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民族,即现代民族提出的,然而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斯大林现代民族的四个特征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早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了。只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民族的四个特征才由一种潜在的因素变成了现实,并得到完善和发现。 现代民族与前资本主义民族相比,在民族四个特征上,只有发展程度的不同,而没有有无的差别。可见,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既适用于现代民族,也适用于人类历史上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一切民族,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在识别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人们共同体时,不能不以上述四个特征作为遵循的原则。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实际,即各民族社会

重读斯大林民族定义

《重读斯大林民族(нация)定义—读书笔记之一:斯大林民族定义及其理论来源》报告 内容提要在难以尽数的民族定义中,1913年斯大林提出的民族定义是影响最为广泛的民族定义之一。然而,由于人们对这一定义所确指的时空对象理解不确,因而造成对这一定义的种种质疑、非议,甚至否定。本文通过对这一定义的理论来源进行推导、论证和梳理认为,斯大林民族定义是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民族国家层面的民族进行系统阐释的、具有科学意义的论断。关键词:民族民族国家斯大林民族定义理论来源引言: 1、民族的定义:“民族”(нация,nation)是人类共同体依托于民族国家(nation-state)而形成的现代形式。通俗地理解,一个民族就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全体居民或全部享有该国国籍的人的总称。因此,将nation理解为“国族”是非常贴切的。(这里所讨论的“民族”是指斯大林民族定义中的нация(即英文的nation)。当涉及到非民族国家的“民族”时,笔者将专门予 以说明。) 许多著名学者给民族的定义:A马克斯·韦伯认为:民族(nation)是一个充满感情色彩、在进行社会学定义时最令人苦恼的概念;B盖尔纳认为:“给民族下定义,

要比给国家下定义困难得多”;C凯杜里认为:民族这种“似乎简单明了的东西其实是晦涩的、深奥的”;D安德森认为:民族、民族主义“这几个名词涵义之难以界定,早已是恶名昭彰,遑论对之加以分析了”;E霍布斯鲍姆则认为:回答这个问题“至今尚无一致通论或标准规则”,等等。尽管如此,学者们并未知难而退,因为这一概念直接关系到人们热衷讨论的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所以关于民族的定义并不匮乏,只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而已。 在学术界流行或通用的各种民族定义中,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阐释“民族”的惟一系统的和影响广泛的定义。同时,这一定义也是中国目前在学术研究、知识普及的实践中长期遵循的、比较规范的民族定义基础. 一、斯大林对民族(нация)的理解与定位 1912年底至1913年初,斯大林在维也纳完成了他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列宁给予了高度评价,正是在这篇论文中,斯大林首先对民族进行了概念分析和给民族下了定义,列宁对这篇论文的赞赏,也应该包括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肯定。 斯大林在该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民族首先是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