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十一单元
初中化学第11单元

初中化学第11单元篇一:初中化学第十一单元知识点初中化学第十一单元《盐化肥》知识点一、常见的盐1、定义:由_________(铵根离子)和___________构成的化合物。
二、精盐提纯——去除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仍然属于_________。
1、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盐的化学性质1、盐+ 金属→ 新金属+新盐反应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锌和硝酸银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和氯化铜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盐+酸→ 新盐+新酸反应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酸钡和稀盐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硝酸钡和稀硫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硝酸银和稀盐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盐+碱→ 新盐+新碱反应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酸钠和澄清石灰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硫酸钠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氯化镁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硫酸铜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盐+盐→ 两种新盐反应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硫酸铜和氯化钡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酸钠和氯化钙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氯化钠和硝酸银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复分解反应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分解反应判断的方法:先将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观察得到的生成物中是否有沉淀或其他或水,当生成物中出现H2CO3要写成__________________,当生成物中出现NH4OH要写成_____________。
初中化学课件:第十一单元_第一课时_生活中常见的盐课件

碱+盐→新碱+新盐 Na2CO3+Ca(OH)2==2NaOH+CaCO3↓ 盐+盐→新盐+新盐 BaCl2+Na2SO4==BaSO4↓+2NaCl
盐的化学性质 ①金属+盐→ 新盐+新金属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 位于前面 的金 属才能把 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的 盐溶液中置 换出来,与氢的位置 无关;盐必须是 可溶性 盐。 不要用K、Ca、Na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 铁参加的置换反应生成的都是亚铁盐
动物性食品。现在世界各国仍 允许用它来腌制肉类,但用量 严加限制。
一、氯化钠(食盐)
盐的起源
盐在中国的源起。“盐”字本意是“在器 皿中煮卤”。《说文》中记述:天生者称卤,煮 成者叫盐。传说黄帝时有个叫夙沙的诸侯,以海 水煮卤,煎成盐。现在推断中国人大约在神农氏 (炎帝)与黄帝之间的时期开始煮盐。中国古时 的盐是用海水煮出来。20世纪50年代福建有文 物出土,其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 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学会煎煮海盐。 根据以上资料和实物佐证,在中国,盐起源的时 间远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人夙沙氏是海 水制盐用火煎煮之鼻祖,后世尊崇其为“盐宗”。
古罗马货币
在古罗马表示富有与贫穷,不看拥有黄金的多少, 而是比藏有盐粒的数量,被历史上称为食盐货币时代。 我国的西藏过去也使用过盐巴货币。为了换取生活 必需的一小块盐巴,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贵州解放 前只有少数人家吃得起吊盐(吃完饭以后,用舌头在 吊挂着的盐块上舔一下)可见食盐的贵重。
食盐的用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综合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盐化肥综合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盐的定义及其特征;2.掌握盐的常见性质和分类;3.理解化肥的定义及其作用;4.了解化肥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二、知识点概述本单元主要学习盐和化肥的相关知识。
在化学中,盐指的是酸和碱中和反应的产物,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盐具有一定的性质,如盐的溶解性、熔点和沸点等。
化肥是用于提供植物所需营养元素的一种物质,一般包括氮、磷、钾等元素。
三、教学重点1.掌握盐的定义及其特征;2.理解化肥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盐的定义及其特征1. 盐的定义盐是酸和碱中和反应的产物,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让学生理解盐的产生过程和基本概念。
2. 盐的特征•盐的溶解性:让学生了解不同盐的溶解性差异,如氯化钠的高溶解性;•盐的熔点和沸点:引导学生探讨不同盐的熔点和沸点,了解它们的差异。
3. 实验探究:测定盐的溶解性和熔点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测定几种盐的熔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第二课时:化肥的定义及其作用1. 化肥的定义化肥是用于提供植物所需营养元素的一种物质。
引导学生了解化肥的作用和它与植物的关系。
2. 化肥的种类介绍常见的化肥种类,如氮肥、磷肥、钾肥等,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区别和主要用途。
3. 化肥的使用方法详细讲解化肥的使用方法,包括施肥时机、施肥量和施肥方法等,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化肥。
第三课时:综合复习与小结1. 复习盐的知识点通过让学生回顾盐的定义、特征和实验结果,加深对盐的理解。
2. 复习化肥的知识点通过让学生回顾化肥的定义、种类和使用方法,巩固对化肥的掌握程度。
3. 总结与提问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提问,验证他们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与作业1.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检查学生对盐和化肥概念的理解程度;•参与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盐和化肥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盐和化肥知识点1、氯化钠:NaCl,食盐的主要成分物性: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用途:①、重要的调味品,②、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③、农业上配制溶液选种,④、工业上作重要原材料,制取Na₂CO₃、NaOH、Cl₂、HCl等⑤、生活中腌制蔬菜、水果、肉类⑥、交通方面,用NaCl除积雪。
(其他可溶性盐也具有这种性质,但要注意环保)。
2、粗盐:含有可溶性NaCl、MgCl₂、CaCl₂,也含难溶性固体:如泥沙。
粗盐提纯方法:溶解→沉淀(反应或静置或吸附)→过滤→蒸发→结晶。
3、①名称:碳酸钠②化学式:Na₂CO₃③俗称:纯碱、苏打④物性: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⑤用途:工业原料,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生产等4、①名称:碳酸钙②化学式:CaCO₃③主要成份:大理石,石灰石、鸡蛋壳、贝壳④物性:白色粉末状固体,难溶于水⑤用途:建筑材料、补钙剂、摩擦剂等。
5、①名称:碳酸氢钠②化学式:NaHCO₃③俗称:小苏打④物性:白色粉末状固体、可溶于水⑤、用途:发酵粉主要成分之一,医疗上治疗胃酸过多症,除去浓硫酸清洗后的残留液。
6、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现象:反应剧烈,有气泡产生,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原理:Na₂CO₃+2HCl=2NaCl+CO₂↑+H207、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现象:反应剧烈,有气泡产生,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原理:NaHCO₃+HCl=NaCl+CO₂↑+H₂O8、CO32-、HCO3-的鉴定方法①药品:稀盐酸、澄清石灰水②方法:取样,向待测样品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果出现白色浑浊,则证明待测样品中含有CO32-或HCO3-。
9、Na₂CO₃与Ca(OH)₂反应现象: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原理:Na₂CO₃+Ca(OH)₂=CaCO₃↓+2NaOH.10、Na₂CO₃与BaCl₂反应现象: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原理:Na2CO₃+BaCl₂=BaCO₃↓+2NaCl11、CuS04与Fe反应现象:在铁的表面析出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生活中常见的盐 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滤失败。(3)蒸发滤液需要使用蒸发皿盛装滤液和蒸发滤液,
蒸发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滴迸溅,也可采取间歇加热
来防止液滴飞溅。(4)溶解时食盐没有完全溶解、蒸发时造成
液滴飞溅以及没有把精盐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等,都会使制得
率偏低。
答案:(1)A (2)D (3)蒸发皿 间歇加热
(4)A、B、D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2)不同氮肥的区别。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思考感悟】农田施肥时,草木灰不能和铵态氮肥混用,你知 道其中的道理吗? 提示: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其水溶液呈碱性,铵态氮 肥能与碱性物质反应生成氨气而挥发掉,从而造成氮的流失, 因此不能混用或混放。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粗盐的提纯 【高频考点】实验步骤;操作目的;仪器及各步操作中玻璃棒 的作用;影响产率的因素分析等 1.实验装置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易错提醒】 1.对照实验流程图,明确各步操作的目的,所需仪器等。 2.产品制得率偏低即实际得到的精盐量比理论值偏少。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我的收获】(1)操作①是把较大的粗盐颗粒粉碎成较小的粗
盐颗粒,需要研磨,应选用研钵。(2)折叠滤纸应按图中A、B、
C的顺序,不能出现D中滤纸出现裂缝的情况,否则会导致过
OH-
NO3-
CO32-
K+
溶
溶
溶
Ba2+
溶
溶
不
Cu2+
不
溶
不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1)将甲、乙两车间的废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可以变废为宝, 既能使废水中的Ba2+、Cu2+、OH-、CO32-等离子转化为沉淀除去, 又可以用上层清液来浇灌农田。清液中含有的溶质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填写物质的化学式)。 (2)已知甲车间废水明显呈碱性,则乙车间废水中含有的阴离 子是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溶解性表判断,Cu(NO3)2和Ba(OH)2溶液_____(填 “能”或“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若能反应,写出化学方 程式:____________;若不能反应,写出理由:__________。
初中化学第十一单元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十一单元知识点1.酸碱定义:酸是能产生H+离子的化合物,酸质子数等于氢离子数目;碱是能产生OH-离子的化合物,碱氢离子数等于氧化物氢离子数。
2.盐的定义:盐是由酸和碱反应生成的化合物,酸中的H+离子被碱中的OH-离子取代生成水。
例如:氯化钠(NaCl)是酸的氯化氢(HCl)和碱的氢氧化钠(NaOH)反应生成的。
3.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反应方程式一般为:酸+碱→盐+水。
4.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的判定:酸性物质具有酸性性质,可使蓝色石蕊试液变红;碱性物质具有碱性性质,可使红色石蕊试液变蓝。
5.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可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物质的酸碱性质。
例如,酚酞可用于标示强碱到中性的范围;溴酚蓝可用于标示弱酸到中性的范围。
6.盐的应用:a.食盐:氯化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食盐。
b.工业应用:如氯化钾和超湿氯酸一般用于火药,硫酸铜用于电池,氯化铁用于净化水。
c.医药应用:氯化钾可用作心脏病患者的静脉注射液,硫酸镁可用于泻药。
7.盐的分类:盐可以根据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不同进行分类。
阳离子通常是金属离子,而阴离子可是来自酸。
a.单质盐:由金属离子和单质阴离子组成的盐,如氯化钠、硫酸钠等。
b.氧化物盐:由金属离子和氧化物阴离子组成的盐,如氧化钙、氧化铝等。
c.酸根盐:由金属离子和酸的阴离子组成的盐,如硝酸钙、硫酸钾等。
8.非氧化性酸的特性:非氧化性酸的化学反应中,H+离子不来自水溶液中的H+离子或者H3O+离子,而是来自非氧化性酸分子中的费水素离子。
例如,HCN+NaOH→NaCN+H2O。
9.盐的溶解度和溶解过程:溶解度是指单位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所能溶解的物质的量,常用于描述固体溶解在液体中的程度。
盐的溶解过程可用溶剂向盐晶体表面提供溶剂中的溶质离子,使离子从晶体中脱离,并与溶剂中的溶剂分子形成溶胀。
总结起来,初中化学第十一单元的重点知识点包括酸碱定义、盐的定义、酸碱中和反应、酸碱指示剂、盐的应用和分类,非氧化性酸的特性,盐的溶解度和溶解过程等。
化学初中十一单元教案

化学初中十一单元教案课题: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变化及其类型;2. 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3. 能够运用化学反应式描述化学变化过程。
教学内容:1. 物质的变化概念;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3. 化学反应式的书写及应用。
教学重点: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2. 化学反应式的书写及应用。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准确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2. 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反应式描述化学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燃烧器等;2. 化学反应实验物质;3. 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引出物质的变化概念。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物质的变化及其类型;2. 介绍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3. 演示化学反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实验结果。
三、练习(15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2. 学生练习书写化学反应式,并解释反应过程。
四、实验(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并记录实验数据。
五、总结(5分钟)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指出需要加强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5分钟)布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实验和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及其类型,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提高学生化学反应式的书写能力。
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024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_课题2_化学肥料课件-课件

[典例]氮肥、磷肥、钾肥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化肥,区别 下列相关化肥的方法可行的是( )
A.NH4Cl 与 KCl:看外观 B.NH4HCO3 与 KCl:加水 C.K2SO4 与 Ca3(PO4)2:闻气味 D.(NH4)2SO4 与 K2SO4:加熟石灰研磨后闻气味 思路点拨:铵盐氮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有 NH3 生成。 答案:D
都二
能分
运浇
用灌
好,
“八
二分
八等
定待
律;
”二
,分
我管
们教
一,
起八
,分
静放
待手
花;
开二
。分
成
➢ Pure of heart, life is full of sweet and joy!
绩 ,
八
分
方
法
。
愿
全
天下所有来自父母我们,还在路上……
课题 2 化学肥料
1.__氮__肥___、___磷__肥__和__钾__肥__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2.常见的氮肥有___尿__素___、氨水、铵盐以及__硝__酸__盐__。将 ___氮__气___转化为__氮__的__化__合__物___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3.有些化肥中同时含有_____两__种__或__两__种__以__上_____的营养元 素,叫做___复__合__肥__料___。
化肥的简易鉴别
1.氮肥、磷肥、钾肥的比较
氮肥
磷肥
钾肥
碳酸氢铵 尿素 磷矿粉 过磷酸钙 硫酸钾 氯化钾
外观 白色晶体 白色晶体 灰白色粉末 灰白色粉末 白色晶体 白色晶体
气味 强烈气味 无味
无味
无味
无味 无味
溶解性 易溶 易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课题一生活中常见的盐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通常指食盐(主要成分是NaCI);而化学中的盐是指一类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钙,不仅是指食盐。
我国曾经发生过多次将工业食盐如亚硝酸钠NaNO2误做食盐用于烹饪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除食盐外,生活中常见的碳酸钠(NaCO3,俗称纯碱、打)、碳酸氢钠(NaHCO3,又名小打),高锰酸钾(KMnO4)和石(主要成分是CaCO3)等也都属于盐。
一、氯化钠
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必须所比不可少的,钠离子对维持细胞外正常的水分和促进细胞外物质交换起主要作用;钠离子是胃液的主要成分,促进生盐酸、帮助消化和增进食欲的作用。
氯化钠的用途:医疗上的生理盐水;农业用氯化钠溶液选种;工业上用氯化钠来制取碳酸钠、氢氧化钠、氯气和盐酸等;还可以用食盐腌制食品;公路上的积雪可用氯化钠来消除。
1、粗盐的提纯
玻璃棒的作用:(1)、加速溶解;(2)、转移物质,引流液体;(3)、搅拌,防止液体温度过高而飞溅。
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滤液,以防止液体飞溅。
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停止加热。
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天然存在的石灰石、石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
碳酸钙还可以用作补钙剂。
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主要成分之一。
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制药剂。
碳酸钙的反应:CaCO3+ 2HCI == CaCI2 + CO2↑ + H2O 【实验11-1】
向盛有0.5g碳酸钠的试管里加入2mL盐酸,迅速
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另一端通入盛
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另外用碳酸氢钠
代替碳酸钠进行上述实验。
碳酸钠+盐酸碳酸氢钠+盐酸
现象白色固体溶解,放出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的无色气体白色固体溶解,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分析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生成了CO2气体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CO2气体
32↑ + H2O
NaHCO3 + HCI == NaCI + CO2↑ + H2O
【实验11-2】
向盛有少量的碳酸钠溶液的试管里滴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现象生成白色沉淀
分析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
反应方程式:NaCO3 + Ca(OH)2 == CaCO3↓ + 2NaOH
上述的两个反应可以用来鉴别碳酸盐,先酸解,然后将产物通向澄清的石灰水中。
1、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1)、定义:AB + CD == AD + CB
(2)、发生反应的条件: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时,必需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3)、为了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必须熟记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正确地运用物质的溶解性。
2、石笋和钟乳石形成的两个反应
碳酸氢钙的形成:CaCO3 + CO2 + H2O == Ca(HCO3)2
碳酸氢钙的分解:Ca(HCO3)2 == CaCO3 + CO2 + H2O(加热△)
课题二化学肥料
植物生长需要养分,土壤所能提供的养分是有限的,因此要靠施肥来补充。
最初使用的肥料是人畜粪便、植物体等沤制的天然有机肥料。
随着人们对化学元素与植物生长关系的了解,出现了以化学和物理方法制成的含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化学肥料。
现在,施用化肥已经成为了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施用化肥的增产作用占各增产因素总和的30%—60%。
一、化肥简介
农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有许多种(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等),其中,氮、磷、钾的需要量较大,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1、氮肥
(1)、氮肥的作用:氮是植物体蛋白质、核酸(核酸是蛋白质的必要组成成分)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
氮肥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以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施用氮肥是极为重要的。
(2)、氮肥的种类:尿素[CO(NH2)2]、氨水(NH3·H2O)、铵盐(如:NH4HCO3、NH4Cl)、硝酸盐(如:NH4NO3、NaNO3)等含氮化合物。
(3)、缺乏氮肥:作物缺氮会绿色褪淡,生长缓慢,瘦小,直立,成熟提早,产量品质下降,果小皮硬。
2、磷肥
(1)、磷肥的作用:磷是植物体蛋白质,核酸和酶等多种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
参与各种重要的代活动,与植物的细胞分裂、生成及有机物的转化等有密切的关系。
磷可促进作物生长,使之穗粒饱满,还可增强抗寒、抗旱能力。
(2)、磷肥的种类:常见的磷肥有磷矿粉[Ca3(PO4)2]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盐)、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的混合物)等含磷物质。
(3)、缺乏磷肥:物物缺磷时会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植株矮小、苍老、瘦弱,茎细直立、分枝少,叶片小、缺光泽,根系发育差,易老化,成熟迟缓。
3、钾肥
(1)、钾肥的作用:钾具有保证各种代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
(2)、钾肥的种类:常见的钾肥有硫酸钾、氯化钾等含钾化合物。
(3)、缺乏钾肥:作物缺钾表现为最初老叶叶尖及叶缘发黄,以后黄化部逐步向伸展同时叶缘变褐、焦枯,叶片出现褐斑,严重时叶肉坏死、脱落。
4、复
含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
如:磷酸二氢铵(NH4H2PO4)、磷酸铵氢(NH4)2HPO4、硝酸钾(KNO3)。
5、化肥和农药使用的利与弊
(1)、化肥中常含有一些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和放射性物质,施入土壤形成潜在的土壤污染。
(2)、化肥在使用过程中因某些成分的积累、流失或变化,引起
土壤酸化、水域氮和磷含量较高、氮化物和硫化物气体(N2O、NH3、
H2S)排放等,造成土壤退化和水、大气环境的污染。
图11-14 农药在自然界中的转移
利: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弊: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会带来很多的环境问题。
如土壤污
染、水污染、大气污染。
需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它们的利用率,并注意减少污染。
常见化肥的种类与作用
种类物质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缺乏时的表现
氮肥尿素、氨水、
铵盐、硝酸盐
能促进作物的茎叶生长
茂盛,叶色浓绿
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
严重时叶脉呈淡棕色
磷肥磷矿粉、钙镁
磷肥、过磷酸
钙
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达,增
强抗寒抗旱能力,能促进
作物提早成熟,子粒饱满
植株特别矮小,叶片呈暗
绿色,并出现紫色
钾肥硫酸钾、氯化
钾
能保证各种代过程的顺
利进行
茎干软弱,容易倒伏,叶
片的边缘和尖端呈褐色,
并焦枯。
复磷酸二氢铵、
磷酸氢二铵、
硝酸钾
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能同时均匀
地供给多种养分,有效成分高。
二、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1、看外观:氮肥、钾肥都是白色晶体;磷肥是灰白色粉末。
2、加水:氮肥、钾肥都溶于水;磷肥大多不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
3、灼烧:氮肥可燃烧或熔化起泡或冒烟;钾肥不燃烧,在灼烧时可跳动或有炸裂声。
4、加熟石灰:铵态氮肥(铵盐)能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