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通论
中国文化通论

自然主义思想的渊源
•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 在老子看来,“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与 规律,而“道”的本性与特征就是“自 然”。 • 因此,是不是出于自然、是不是合乎自然 就成了道家判断、评价一切事物的标准。
老子的“自然”主张
• 就政治手段而言,老子主张“无为”。 • 就社会制度而言,老子推崇小国寡民的原 始社会。 • 从人生态度而言,老子推崇没有机巧智谋 的赤子之心 。
《陶征士诔》
• 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不任,藜菽 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
担任官职
• 江州祭酒,当时的江州刺史是王凝之。州 祭酒掌管的是一州内的兵戎、治安、田租、 户口、祭祀、农桑、水利、兵器等各个部 门。 • 桓玄幕僚。 • 镇军参军:刘裕幕僚。 • 建威参军:刘敬宣幕僚。 • 彭泽县令。
庄子
• 将这种人生态度发展为一种出于本人意 愿的、符合自我本性的、不受外物拘牵的 自由生活,如果执着于对名誉、权力、财 富的追求就都丧失了自我的本性。
魏晋时期自然主义思想的兴起
• 一、社会思想背景: • 东汉的礼教 • 以道德取士造成士林风气的败坏。
1、矫情
• 周泽:“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 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 • 王祥:卧冰求鲤。 • 邓攸:弃己子求弟子。
2、虚伪
• 赵宣:入墓道守墓二十年。 • 许武 分家。
魏晋两朝统治者崇尚不同
• 魏:出身庶族,三世立贱。曹操举止随便, “魏文慕通达”。 • 晋:河内司马氏自东汉司马钧以来,世代 为将军、守尹。 司马防有子八人:“诸子 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 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 也。”
清谈
• 源起于党锢之祸时的清议。“品覈公卿, 裁量执政 ”。 • 发展为对士人的品题。许劭的“月旦评”。 • 再发展就成为脱离具体问题的玄谈。
中国文化通论(1)

赋:平铺直述,采用铺陈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叙述;比:即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还有6篇笙诗。
又称《诗三百》。
按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风》:民歌,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
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反压迫的怨叹和愤怒。
常用手法:复沓。
共160篇《雅》:多为贵族祭祀的诗歌,宫廷宴会,朝会等。
105篇《大雅》:贵族文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部分民歌《颂》:宗庙祭祀的诗歌。
40篇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政治美刺诗:作者多为贵族,对国家的兴亡之所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美刺:古代对诗歌社会功能的一种说法。
燕飨诗:直接反映周礼中宴请宾客时进行礼仪活动的诗。
根据不同的礼仪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
诗经的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反映了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奠定了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情感。
3、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和谐的韵律,语言结构采用四言,二言至八言,常用叠章的形式。
4、复沓的手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
春秋笔法: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在文章中委婉而微妙的表达作者的看法,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吕氏春秋》:吕不韦及其门客所编订。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共160篇,文风平实畅达。
十二纪:按月令编写,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
八览:以人为中心,围绕以人的价值观点,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展开。
六论:以人的行为事理为主题,主要是人的行为尺度,处事准则,情境条件,地利。
《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我国第一部有组织有计划集体编撰而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大著,体式新颖,诸子散文从语录体到对话体到独立成篇,发展到《吕氏春秋》的系统化专著,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
中国文化通论

导论1、四大文化系统: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2、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易经系辞下》、程颐、宋濂、刘向《说苑指武篇》。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4、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时代,主要是指封建社会的文化。
现代文化产生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首先,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在长期的共同地域、语言、心理等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创造精神。
其次,传统文化并非静止不变,传统文化一经形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更,其形式和内容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最后我们要知道中国文化也有负面,我们认识和弘扬优秀的,同时不回避了解其拙劣的并加以摒弃,避免被某种优秀所征服,避免被简单的道理说服。
5、地理环境 P56、农耕经济: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已见谷类遗痕或稻谷遗迹,发现了石镰、石锄等。
在南方的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立国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赖以发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中国北方则生活着游牧民族,发展着游牧经济。
7、传统农业模式风格特征:农民大多聚族而居、自给自足、安土重迁。
8、中国文化的基本有四大特征:人文性、包容性、伦理型、和谐型。
(务实精神)第一编制度文化第一章经济制度1、经济结构特点:1、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在经济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手工业只是维持生计的补充手段。
2、中国古代除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外,又存在城市经济结构。
3、出现游牧经济结构,占第二主导地位。
2、商品经济难发展的原因:1商品经济不能摆脱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和牧业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2,官商盛行;3,城镇中形成的手工业行会制度,具有很强的封建性、家族性。
4商人经商致富后,往往喜好置田产、开当铺、或放高利贷使利润增值。
3、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重本抑末、重义轻利。
中国文化通论

中国文化通论二、句子翻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Heaven does not speak in words. It speaks through the rotation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the growth of all living things.生生之谓易。
Continuous creation of life is change.天地之大德曰生。
The great virtue of Heaven and Earth is creating life.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He who offends against Heaven has none to whom he can pray.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The greatest love for people is the love of one’s parents.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o not do toward others anything you would not want to be done to you.礼之用,和为贵。
The role of li is to maintain harmony among people.顺其自然。
Follow the way of nature.大巧若拙。
Great ingenuity appears to be stupidity.上善若水。
The greatest virtue is like water.先计而后战。
Planning before going to war.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One can fight and win a hundred wars if one knows both oneself and enemy.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One should) love one’s family, love the people, and love all living things in the world.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中国文化通论复习、考试资料

绪论一、文化得含义文化得定义,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凡务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诛。
”其中文化得含义指封建王朝得“文化教化”,用诗书礼乐等教化世人,大体上说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
在吸收了西方细想后,被赋予新得含义。
第一,物质文化。
人们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与产品得综合。
诚如杜甫在《忆昔二首》中描绘得那样“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第二,制度文化。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成得各种行为规范及各种组织形式所构成得。
如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第三,行为文化。
人类社会实践中在人际交往中得行为习惯,往往就是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出现得行为规范。
如重阳节登高、赏菊。
第四,心态文化。
就是在人类实践与意识活动中形成得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等。
如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
二、中华文化得起源与中华名族得形成1、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得含义中华一词,就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其含义在古代与中国一词相当,在许多场合就是同义语,论地域主要就是指中原,扩而大之,及于王朝直接管辖得郡县地区;论民族,一般指汉人;中华又就是文化概念,一般就是指古人所称“礼乐冠第”得中原文化。
#加例子#2、中华文化滋生与发展得环境(1)。
:自然之富,物产之丰”这就是中国文明得以滋生得一个先决条件,气候类型得完备,地地貌、流域繁复,为中华文化得多样化得发展提供了有力得地理条件。
(2)。
农业就是中国经济得主体,这就注定了中国古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农业社会得文化,中国文化得若干传统都与此有关。
(3)。
有血缘纽带维系得宗法制度给与中国人得文化生活各方面以深刻得影响。
血缘联系与社会等级关系密切交融、渗透。
加大了中华文化得延续力,使之成为世界罕见得不增中断得文化系统。
三、中华文化得名族特点(一)外在特点1、统一性元朝朱元璋在檄文中还说到“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1014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54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
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
2、教学要求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
③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④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
四、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2、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广开《中国文化通论》

广开《中国文化通论》“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2“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造化。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中国”的内涵从未改变过。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4中国文化没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的特色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6在原始先民宗教崇拜的对象方面,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7上古文化分布为两个集团:华夏文化集团、苗蛮文化集团。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8周朝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9战国“四君子”即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对错题目10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玄学在魏晋南北朝时大为兴盛。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2北朝的农学家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西晋太医王叔和著《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4唐代的文学被称为“魏晋风骨”。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洛神赋图》乃顾恺之所作。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6朱熹是清代人.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7《窦娥冤》是王实甫的代表作。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8《永乐大典》,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化典籍,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
对错题目9汉代人们所采用的记事方法主要有结绳、木刻、图画、以及在器物上划刻。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10甲骨文不是最古老的汉字,但却是现存的最可识的文字。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金文是周代的代表文字。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2篆文起源于周代末年,流行于秦国,到汉武帝时达到鼎盛。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3隶书在秦代是民间创造的一种篆书的简化体.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第四章中国文化的主要门类(古代史学)

注意治学的原则——学思并重,更重实践
《礼记·中庸》强调治学的原则——“博 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五个学习步骤,肯定了学思并重, 又强调实践的重要地位。
学问→思辨→实践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丰富的内容 多样的形式
刘知几探讨史书源流,把唐以前史籍归 为六家,即《尚书》家、《春秋》家、 《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 《汉书》家。六家演归为二体,即编年 体、纪传体,为史书最主要的体裁。
通鉴系列编年体史书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980卷、南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220卷、清陈鹤 《明纪》60卷、清夏燮《明通鉴》100卷。
“起居注”和“实录”
汉以后的编年体史书还有一个重要系列, 这就是历朝的“起居注” 和“实录”。 “起居注”按照时间顺序专门记载帝王 的言行,“实录”是历代所修每一皇帝 在位期间的编年大事记,它们常被史家 采入正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纪事本末与史评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一种史书体 裁。南宋袁枢以事为纲,将《资治通鉴》中千 余年史事,按时间顺序,分编为239个题目, “每事各详起迄,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 自为首尾” ,撰成《通鉴纪事本末》。明清两 代,颇多仿效之作。有《绎史》(从远古至秦 末)、《左传纪事本末》(春秋时期),《续 通鉴纪事本末》(北宋至元末)、《宋史纪事 本末》、《明史纪事本末》、 《清史纪事本 末》,分别可与编年、纪传相配合。
“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或者民族的传 记。
“表”,其实就是大事记,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 各历史时期的大事。
“书”是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比如说天文、历法、 水利、经济等。
纪传体是最流行的史书体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导论:四大文化系统,即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2广义文化: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3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4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时代,主要是指封建社会的文化。
5现在文化:产生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是至今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正在努力创造的新型文化。
1)首先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在长期的共同地域、语言、心里等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创造精神,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不断扬弃、更新和再生的历史。
2)其次,传统文化并非禁止不变,传统文化一经形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更,其形式和内容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3)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6农耕经济: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已见谷类遗痕或到古遗迹,在距今4-5千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和屈家岭文化遗址,与出土有石锄、石镰等农具及粳稻等谷物。
从农耕经济外,中国的北方草原自古生活这游牧民族,从早期的匈奴人到后期的突厥人、蒙古人,都是一游牧经济为主的强悍民族。
7社会结构:聚族而居、自给自足、安土重迁。
8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人文性、包容性、论理性、和谐性、务实精神经济制度1自然经济形态:第一,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生产格局(工业)。
第二,男耕女织的生产格局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
(农业)2经济结构特点:农耕经济(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在经济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手工业只是维持生计的补充手段)、城市经济、游牧经济3在中国,商品经济起步虽早,但是其发展却显得步履维艰。
首先,商品经济不能摆脱农业社会经济和牧业经济结构的制约。
其次官商盛行。
再次,城镇中形成的手工业行会制度,具有家族性。
第四,商人经商致富后,往往喜好置田产、开当铺4重义轻利:具体而言,儒家的义利包括三点:其一,先义后利是价值导向。
其二,以义制利是调节手段。
其三,以义生利是终极结果。
政治制度1政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君权至上。
第二,皇权不可转移。
第三,官僚系统庞大。
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一,为军之方:亲贤远佞。
二,为政之道:倡导德治。
三,治国之道:以民为本。
职官制度1三次变化:一,秦汉的三公制。
二,隋唐宋元的三省制(三省:尚书省:决策、中书省:审核、门下省:执行)。
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中书省:正式成为制定政令的机构。
门下省:主官为侍中,次官为黄门侍郎,下面的骨干官员为给事中。
三:明清的内阁制2监察制度:御史制(秦汉)汉代中央设置御史制府为最高检察机构。
台院制(唐代):最高监查部门。
都察院制(明清):全国最高监察机构。
宗法制度1古代社会家族观念三核心:血缘观念、门第观念、孝悌观念2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3宗法制度的形成与演变:1)宗法就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滴、庶系统的法则。
2)宗法制源于原始氏族时代,于商代逐渐形成,到周代逐渐完备。
3)首先确立了亲、尊尊的规则。
其次,宗分大宗、小宗。
第三,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第四,礼对等级次序的维护。
4宗法制度的影响:其一是倾心于安居乐业,缺乏创业意识。
其二是崇敬祖先。
宗法制极为重视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
其三是尊重传统。
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作为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选拔人才的取士制度,创作于隋,确立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随带以前。
2周代官吏的录用主要采用:世袭制、选贤任能:1)实行客卿制2)养士之风盛行3汉代—察举、征辟、策问魏晋南北朝—九品官人法隋唐—科举制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种。
在常科和制科的诸科目中,最受士人重视的是明经和进士教育制度1春秋以前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后:诗、书、礼、易、乐、中秋2汉武帝时在首都长安创办了大学,这是中国当时的最高学府3《论语》、《孝经》是公共必修课,《五经》是专业选修课。
4南宋刘宋设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5明清私学分三类:私塾、义学、专馆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
6影响排名:1)《千字文》梁周兴嗣编2)《百家姓》成书于北宋3)《三字经》成书于南宋4)《千家诗》南宋刘克庄7北宋时期最著名的书院6所: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嵩阳书院(河南登封)、石鼓书院(湖南衡阳)、茅山书院(江苏江宁)8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孟子》、《荀子》、《礼记》婚姻制度1婚姻的意义:传宗接代、祭祀祖先、增加劳力、防止男女淫乱2古代婚姻的变迁:原始群婚、血缘婚(开始产生婚姻禁列,即排斥亲子通婚,只允许同辈男女发生两性关系)、伙婚、对偶婚、专偶婚3七出:不顺父母、无子、嫉妒、多口舌、淫、有恶疾、窃盗4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服饰文化1服饰除了具有护体、御寒、美化等功能外,它又是职业标志、阶层标志、信阳标志和礼仪标志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据考古发掘,丝织生产肇始于距今约5000年前唐代—双面锦的织造法宋元—织金锦明清—刺绣工艺3棉花是西汉以后从非洲和印度传入的4胡服本适于骑士的戎装,其特点为上衣下裤,上衣的款式特点为直领、对襟、窄袖、开衩饮食文化1中国在进入石器时代以后,即从采集经济中逐渐产生了农业,开始步入了以种植和养殖经济为主题的农业社会。
在北方—栗作农业在南方—稻作农业从那时起,中国人即形成了以谷物为主食,以肉类、蔬菜为副食的饮食结构2九谷: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3六牲:马、牛、羊、鸡、犬、豕4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北魏的《崔氏食经》、梁朝的《梁太观食经》、南齐虞悰的《食珍录》、刘休的《食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吴自牧《梦梁录》5中国四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扬菜6中国茶叶的原产地在巴蜀地区,西汉至三国,茶宜川播到长江下游地区建筑文化1《考工记》---春秋末叶2两汉的著名的宫殿有长安的长乐宫、未央宫、建章贡以及洛阳和邺城的宫殿。
汉代的皇苑以上林苑最负盛名3佛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寺、塔和石窟寺等三种4四大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5三本书:春秋末叶《考工记》、李诫《营造法式》、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交通文化1车的种类:栈车、辎车、安车(驾一马的小型坐车)、传车、温车、轿车、独轮车、辇车、肩舆车2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开凿了一系列的河1)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2)隋唐大运河3)京唐大运河科技文化1在距今4000余年前,先民已开始使用耒、耜、铲和石锄、石梨等工具2古代农业成就:第一、地、天三者协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业生产原则。
第二,总结和推广轮作复种制,以提高土地使用率和保持土壤肥力。
第三,农耕与水利并重,注重水利的兴修和水土的平衡。
第四,注重农具的改良和农具动力的改进,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第五,农业生产经验的累积和总结,主要体现农业的文献。
3古代中国人形成与发展了朴素的宇宙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4春秋后期,中国已采用19年7闰的制历方法,其岁实是365.25日。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创制的授时历最为精确,其岁实已经确到365.24255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阴阳合历的产物。
成书于公元前137年的《淮南子》6汉代—中国古代称数学为算数南北朝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7宋元四大数学家:秦九韶、朱世杰、李冶、杨辉8算盘和珠算也是古代中国人的重要发明。
算盘起源于唐代,宋代开始流行元明时已普遍使用于民间。
9发现于河南舞阳县贾湖的一批缘故骨笛,据测定其年代距今有8000年。
10成熟于战国晚期的《黄帝内经》,墓顶了中医学的基础,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天人合一等学说及诊法制则,都源于此书。
11古代三大本草:《黄帝内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学术1法家代表人物:管仲、李俚、吴起、商鞅、慎到、申不、韩非(提出法、势、术相结合的观点)2正始玄学以何晏、王弼的贵无学说为发端。
3北宋神宗熙宁前后是理学的奠基期。
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喜宗、陆九渊、王守仁)诸大家相偕而起,成为理学奠基时期的重要人物。
4明清之际的实学代表人物:顾宪成、高攀龙明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5乾嘉汉学分为吴、皖两派宗教1自然崇拜包括对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
鬼魂崇拜的产生是因为先民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死者的灵魂将继续生活在幽冥之界。
与鬼魂崇拜有着密切联系的是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经结合而产生出一种新的崇拜形式,即图腾崇拜。
生殖崇拜是基于重视氏族或部落的人口繁衍而产生的对生殖力的崇拜。
2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3佛在中国古代有佛陀、浮屠、浮图等多种译名。
4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因和缘就是关系和条件,离开了因和缘,就不可能有任何事物和现象的存在。
5四圣谛包括:苦、集、灭、道6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的翻译十分兴盛,仅魏至东晋的200年间,译出的经典就达702部,1493卷。
7南北朝的统治者大都提倡佛教,佛教因此盛行南北。
8佛教从传入中国起就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从起初视佛教为中国的道术,到用玄学的眼光看待佛教,由依傍玄学到超越玄学并补充玄学。
9佛教发展到隋唐臻于鼎盛,政治上的南北统一使南北佛教得以统一。
10禅宗为中国佛教所独创,被视为佛教中国话的典型,故禅宗又被称为中国禅。
禅宗的理论有四:第一,主张认认皆有佛性,求佛不假外求,而应直指心性,即到自己内心去找,即心即佛,见性成佛。
第二,主张顿修顿悟。
第三,提倡不诵经义、不习禅定的简易修持方法。
第四,主张即事修行。
显然,禅宗的创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带有根本性的变革,繁琐的佛教修行经改造而简便易行,从而使佛教进一步中国化。
11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历史渊源:1)原始巫术和宗教的道士的来源之一2)神仙传说和方士方术是道教的来源之二3)谶纬神学和阴阳五行学说是道教思想的来源之三4)到家哲学是道家思想来源之四。
12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因入道者需交五斗米而得名,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名天师道。
南北朝时,北魏道士寇谦之改革旧天师道,创立了北天师道。
陶弘景也是南北朝时期南方道教的重要人物。
13道教学者:孙思邈、成玄英、王重阳创立全真道文学1战国中期的《孟子》和《庄子》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
《庄子》想象奇特,预言丰富,思辨与奇幻容易一体。
战国后期的《荀子》和《韩非子》论题集中,说理透彻。
《荀子》敦厚严正,法度井然;《韩非子》词锋锐利,富有俊俏犀利的锋芒。
2代表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3赋是汉代高度繁荣的文学样式。
4枚乘的《七发》开创了大赋的体式,而把大赋创作推向高峰的是司马相如、杨雄等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