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提纲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

合集下载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推荐阅读:公共基础知识题库行政能力测试复习资料年申论热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地重点内容之一.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一、物质观地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地基本观点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却能为意识所反映地客观实在,物质地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地意义第一,它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坚持了可知论和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坚持了共性和个性地辩证法,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第四,它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地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地统一.第五,它为科学地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科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第一,自然界是客观地首先,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无论是无机自然界地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宙世界,还是有生命地生物界,都是先于人和人地意识而产生,并客观地存在着.其次,人类产生后,生产劳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巨大地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人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地印记.但是,自然界地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地,不以人地意志为转移地.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自然物必须客观存在着,并且具有可以被人们利用和改造地属性.也就是说,人们利用和改造地自然物,不能是凭空想象地自然物,也不能凭空想象它有什么属性.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必须依据自然物本身地属性,遵循自然物地客观规律,不能随心所欲.第二,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地自然界不依人地意识而转移,是客观实在地.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自然界地事物没有意识.但是,对于人类社会是不依人地意识而转移地,是客观实在地,就比较难以理解.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地,社会地变化发展离不开人地活动,而人地活动总是在一定地思想动机支配下地.尽管如此,人和人类社会仍然是物质世界地一部分,是客观实在地.首先,人和人类社会地产生和形成是由客观世界发展而来地.作为“万物之灵”地人类,不是上帝或神创造地,而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地过程中,由类人猿进化而来地.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地一个高级阶段.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地理论证明,人和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整个物质世界地一部分.其次,人类社会地存在和发展是客观地.社会存在是由一定物质资料地生产方式以及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等条件构成地复杂地物质体系.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界地一种物质力量.构成生产力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实体.生产力既是前人创造地客观结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地产物,是不依人地意识而转移地.生产关系是人们之间地经济关系,是不依人地意识而转移地物质关系.社会地一切关系,归根到底都是物质或物质派生地关系.社会地精神生活也不能脱离社会地物质生活而独立存在,它是社会物质生活地反映.再次,人类社会发展地规律也是客观地.人类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地结果.但是,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支配人们自觉活动地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地.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地发展,同自然界地发展一样,是由客观规律决定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地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地规律,是不依人地意识而转移地.人类社会必然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发展地总趋势是任何人不能改变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地重点内容之一.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物质地存在方式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地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地食物,只有永恒运动着地物质..运动和物质地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地,其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物质离不开运动,没有不运动地物质,运动是物质地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第二,运动不能离开物质,没有无物质地运动..运动和静止地关系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地两种状态,两者同时存在.运动是物质地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物质运动地特殊状态,是事物处在暂时地相对稳定地平衡状态. 运动和静止地对立统一地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和静止相互区别,运动是绝对地,无条件地,静止是相对地、有条件地;另一方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物质运动地规律性和人地主观能动性地辩证关系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地本质地联系和必然地趋势,不但具有不依赖人地主观意识地客观性,而且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和可重复性地特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地主观能动性;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地必要条件. 两者地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地..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地立足点.世界是多样地,又是统一地;物质世界地统一是多样性地统一;世界地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时空中运动和发展地物质世界,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意识问题)【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地重点内容之一.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意识问题)..意识地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地产物,是社会地历史地产物.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地产物自然界之所以会产生出它最美地花朵——人类地意识,这是自然界物质本身所固有地特性决定地.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地特性、反映地特性,这是合乎逻辑地.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地反映形式——人脑地反映形式即意识.这说明意识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不是偶然地,而是必然地,但又不是突然地.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地环节:从无生命物质地机械地、物理地、化学地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地刺激感应性;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地感觉和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地区别在于,它是以思维为主要形式,以语言为外壳,因而能对事物地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地反映.⑵意识是社会地历史地产物意识不是纯粹自然地产物和单纯地生物学进化,更重要地是社会地产物.在人地意识产生地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地活动,为意识地产生提供了客观地需要和可能):①劳动促进了意识地器官——人脑地形成(为意识地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在劳动中产生了意识地物质外壳——语言..意识地本质意识是人脑对物质地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地,在内容上是客观地,是客观世界地主观映象,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地对立统一.⑴意识地内容来自客观世界人脑是意识地器官,但不是意识地源泉.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其区别不在于它们是否是不是对存在地反映,而在于一个是近似地真实地,一个是虚幻地反映),都是对客观世界地反映(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其“原型”).⑵意识具有主观性① 意识地形式是主观地(意识地形式有感觉、思维、情感、意志等,这都是人地主观世界所特有地).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大脑地“分泌物”,其错误在于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地主观反映和映象(抹煞意识地主观特征).② 对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地人会有不同地反映.③ 意识对客观世界地反映是近似地、能动地,有时是虚假、幻想、歪曲地反映,其主观性更加明显.以上内容来自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备考公共基础知识提供备考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热门推荐:公共基础知识怎么复习。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推荐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却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第一,它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坚持了可知论和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坚持了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四,它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五,它为科学的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第一,自然界是客观的首先,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

无论是无机自然界的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宙世界,还是有生命的生物界,都是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产生,并客观地存在着。

其次,人类产生后,生产劳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人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印记。

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自然物必须客观存在着,并且具有可以被人们利用和改造的属性。

也就是说,人们利用和改造的自然物,不能是凭空想象的自然物,也不能凭空想象它有什么属性。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必须依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遵循自然物的客观规律,不能随心所欲。

第二,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自然界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是客观实在的。

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没有意识。

但是,对于人类社会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是客观实在的,就比较难以理解。

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变化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动机支配下的。

尽管如此,人和人类社会仍然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客观实在的。

马原理大题知识点总结

马原理大题知识点总结

马原理大题知识点总结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是辩证的、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包括的主要内容是:1、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物质存在着是客观的和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

唯物主义是以物质第一性为基础的,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离开物质就是空想。

唯物主义否定了任何形式的精神唯心主义和它的全部外延。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现象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和主观意志之外的,物质是可以感知的、可以认识的、是客观存在的,认识不能完全脱离物质存在,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者都赞成认识不能完全脱离物质存在。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自己的客观条件就是我们能够通过思维来反映这个世界,正如上述多唯物主义者所述,认识不能完全脱离物质存在。

2、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辩证的。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了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普遍性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对立的双方通过相互作用互相渗透、互相转化而统一起来。

比如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对立的双方,但他们也是构成社会的两个统一的方面。

矛盾普遍性规律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过程中,并能够推动事物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的发展是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比如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否定了封建主义,而社会主义否定了资本主义。

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和发展决定于人类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资本主义发展变革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每一种制度都有其发展的必然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更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论基础。

本文将对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进行复习和总结。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及特点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揭示了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 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定任何形式的唯心主义。

2. 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发展、统一的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的矛盾,并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3. 实践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 世界的物质性和运动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同时,世界是运动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2. 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的统一和斗争的根源,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3. 质量互变和飞跃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质量互变是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当事物内部的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的飞跃。

4. 否定之否定: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肯定,更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通过否定旧事物,达到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

三、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也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和发展规律。

例如:1. 在经济领域,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可以揭示社会经济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2. 在科学研究中,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使我们明白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种辩证的、渐进的过程,推动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3. 在社会实践中,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提醒我们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矛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深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考和改变社会的重要理论体系,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复习和总结。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辅相成。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而辩证法则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矛盾运动的本质。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中的。

它强调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即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飞跃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逐渐和连续进行的,没有飞跃就没有真正的发展。

最后,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矛盾的存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矛盾分为对立统一和斗争两个方面,对立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斗争则是双方矛盾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二、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应用在马克思主义中,辩证唯物主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使我们能够正确看待和分析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历史的可知性和规律性,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规律。

此外,辩证唯物主义还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它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矛盾,只有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进步。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现实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于解决当前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教导我们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认识,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它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看到问题的全貌,不可片面和表面化。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4个原理)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世界观: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原理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观:1、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劳动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原理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世界观: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以革命和无产阶级解放为目的的一种学说体系。

下面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个基本内容——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进行概要知识汇编。

1. 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它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否定了唯心论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根本是物质的发展和变化,人的认识必须从物质出发,反映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它认为事物是矛盾统一的,包含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运动发展的规律。

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的全面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认识,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来揭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

辩证法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内在矛盾的观点,强调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 认识论: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人类认识真理的规律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的,并且实践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指出,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和相对的,认识的发展是连续的和渐进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

4.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革命性和趋向性,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要知识汇编,它包括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基本内容,揭示了物质决定意识、事物的矛盾统一规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革的动力。

这些内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继续写相关内容1000字5. 唯物论的发展唯物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讲授提纲

辩证唯物主义讲授提纲

辩证唯物主义讲授提纲

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唯物论:世界由物质组成,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而精神活动只是物
质活动的表现形式;
2.辩证法:物质世界是辩证的,存在的同时也在发展,是一个复杂的
发展过程;
3.历史唯物主义:世界历史不是神的安排,而是由人类自身的活动创
造的;
4.实践唯物主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唯实践可以确定真理,发展和转变真理是实践的过程。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1.唯物发展观:任何事物都具有自身发展的特性,具体发展过程中存
在着矛盾;
2.辩证法观:辩证法观包括把握事物发展的法则,以及在实践中如何
运用辩证法;
3.历史的观点:历史是人类自身活动的结果,具有自身的进程;
4.实践的观点:实践是为了达到有意义的改变,是实现价值观和目标
的唯一途径。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意义
1.认识论意义: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以实践为出发点,提出“以实践验证认识论”;
2.历史意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是自己历史发展的主体;
3.思想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注重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反对任何形式的超越性的精神主义;
4.社会意义: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社会变革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内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把哲学划分为两大不同的基本派别。

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意识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建立了科学的实践的观点,彻底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科学地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是物质在地球这一特定条件下经历了从无机物到生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猿到人的漫长岁月的发展而产生的最高产物。

劳动实践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脑。

人在劳动实践中改变自然界也改变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人的思维规律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经过亿万次重复而形成的对客观规律的自觉反映。

意识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和思维存在的形式是语言,而语言的外壳则是由物质空气的震动产生的声音。

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意识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却是存在于意识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但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147~148页)。

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统一于物质。

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原本没有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产生于实践,它们的统一又在实践中实现。

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又明确指出,社会意识归根结只决定于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

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选集》第1卷,第8页)。

社会历史也是统一物质世界中的具有自身客观规律的运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的过程之中。

统一物分裂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内容,同时又是事物自我发展的根本原因。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质与量是事物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属性。

一定的量规定一定的质,一定的质也规定一定的量。

质变和量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时又包含着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辩证的否定构成从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

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

肯定与否定是对立面的统一。

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和斗争构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范畴是认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之网的网上纽结,它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了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种种矛盾关系的各个侧面,是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各个环节。

物质与意识、运动与静止、时间与空间、斗争与统一、质与量、肯定与否定,以及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等等,这些范畴都是对立的统一。

范畴可以帮助人们从事物的各个不同的侧面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达到对事物的较全面的认识。

矛盾分析法是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 "细胞" 入手,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一步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列宁指出这种方法是辩证法的研究方法。

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问题的分析等,都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范例。

认识是辩证过程认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

认识的对象是普遍联系的、充满矛盾的、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客观世界。

认识的主体是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类。

人类在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中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不可知论把思维、意识同客观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不可能完全认识的。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理论。

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然界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脑的产物归根结柢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

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

社会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驳斥。

当人们能够根据某一客观过程所需要的条件使这一过程产生出来,并使它为人们的目的服务时,就证明了人们确实认识了这一过程。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人脑,从而创造了认识的物质器官。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客观世界不能自然地满足人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为了生存和发展,人必须改造客观世界,而为了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5页)。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必须回到实践以满足实践的需要,因此实践又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最后归宿。

实践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和感知越来越多的现象,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只有通过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才能拨开笼罩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迷雾而暴露事物的本质。

洞察事物本质的理论思维能力是在人类长时期的实践发展的历史中形成和提高的。

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出各种仪器,扩大和增强了人感知现象的能力,人类还在实践中创造了电子计算机作为人们理论思维的得力助手。

正是实践才使人类有了动物所没有的认识能力,离开了实践既无法感知事物的现象也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因而也不可能有认识及其发展。

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即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过程。

真理是不可穷尽的。

真理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3页)。

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一致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又是认识的规律,也是思维辩证发展的规律。

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外部世界的辩证发展的规律,而认识规律、思维规律的辩证法则是主观辩证法,是对前者的反映,即辩证的思维规律。

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而认识发展的规律和逻辑理论思维的规律是人们对客观辩证规律的自觉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领域的理论,它在认识的过程中自觉地反映客观辩证法。

而认识既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又是通过一系列逻辑思维的抽象过程进行的,即通过概念的矛盾运动进行的。

逻辑的主要内容就是概念的矛盾运动。

因此,逻辑学同时又是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的统一。

它们在内容上一致的基础是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即客观辩证法;自觉地实现三者一致,把它们统一起来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人类在认识过程和逻辑思维中自觉地反映客观辩证法,就有可能在实践中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指导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结束了从原则出发构造体系、建立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之上并包括一切专门科学的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在总结各门科学优秀成果的坚实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

它把唯物主义的路线贯彻到社会历史的领域,科学地解释了实践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发展中的基本作用,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和直观性。

它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原则,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不断修正错误发展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哲学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指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特别强调哲学在人类从私有制、剥削制度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斗争中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学,它是彻底革命的、批判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各门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坚实的客观基础,哲学则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科学一旦进入理论的领域,必须有理论思维的帮助,而学习哲学是发展和锻炼理论思维能力的唯一有效的手段。

恩格斯指出:"在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象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2页)。

自然科学的进步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工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

只有自觉地、科学地总结概括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才有哲学的真正发展。

自然科学是具有高度精确性的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的成就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列宁指出,要捍卫、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必须同现代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要注意自然科学领域内最新革命所提出的种种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第一次把社会科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使人们在社会的发展中找到了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发展,反过来又成为推动辩证唯物主义发展的巨大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