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提纲

马哲复习提纲
马哲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解版

一.考试相关情况:

考试时间:2017.1.038:00-9:00

地点:N308,N309

题型:

1.简答:四选一20分

2.辨析题:四选一20分

3.材料题:四选一30分

4.论述题:四选一30分

范围:不要留空白卷

A:论述最后简答最后辨析题第三个第一

B:材料:最后一个论述:最后一个简答第一个辨析第二个二.具体知识

1.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②定义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其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例如毛概,中特,邓论,三代,科发。

③从阶级属性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④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⑤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包含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纲领科学社会主义

2.什么是无产阶级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趋势完全一致。

无产阶级不仅是社会中最受压迫的阶级,而且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创建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共产主义社会建成之日,就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的完成之时.

为完成这一艰巨而伟大的任务,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同全体劳动人民和被剥削者结成联盟,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无产阶级是现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物,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同时又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因此,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摘除所有缚系在自己身上的枷锁之后,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3.共产主义的特征?

总体来讲: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

废除私有制,实现普遍的生产资料共有.

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

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阶级消灭

国家消亡,战争不复存在

三大差别消除(工业农业,乡村与城市,脑力与体力)

人与自然和谐

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自由时间的延长

2.旧式分工的消除

3.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支配

共产主义社会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第二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马克思主义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但也指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以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到来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共产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学说,而是运用实际手段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因此,我们应当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①总体来讲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精神。

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还有一个说法)有阶级性的东西是不科学的

②四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具有为广大劳动人民谋福祉的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有崇高而远大的社会理想。-资本主义社会必将为更加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的科学论断。实现这个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③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5.为什要坚持,发展什么?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性尤为重要。

●彻底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的根本原因。

●彻底的科学性又要求其理论必须与历史地发展着的客观实际相契合,做到与时俱进

②、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违背了这个要求,认识就会脱离变化了客观实际,丧失真理性。

与时俱进的前提性要求: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其创立者和推进者一直都是着眼于实际,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反对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

③、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实现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社会发展使我们面临的时代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上作出新的解答,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又要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和释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1、19世纪4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和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亦即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暴露,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欧洲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二)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a、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

b、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须有科学理论作(自然科学,哲学3,经济学,)指导,客观条件。

c、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还需要其创立者自身的革命实践与理论研究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恩格斯+列宁+中国一群人

四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具有为广大劳动人民谋福祉的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有崇高而远大的社会理想。-资本主义社会必将为更加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的科学论断。实现这个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③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第一章-唯物法

1.辩证思维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则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

历史是事物的发展过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存在和发展的过程。历史也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发展过程。所以,历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人类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三是作为客观现实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即人类的认识史。

逻辑是理论的顺序和行程。逻辑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是对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或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的概括和总结,是历史的东西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它由一系列的概念、判断、推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它揭示了事物或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而撇开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和偶然性。

第一,理论的逻辑行程和客观对象的历史发展过程相一致。科学理论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而理论系统的逻辑行程应当是客观对象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二者应当是一致的。而且,由于事物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认识的发展顺序也应当是由简单到复杂。

第二,思维的逻辑行程和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的一致。逻辑的推演和人类认识的历史(包括哲学史、各门科学史、各门技术史、语言史等)相统一是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逻辑和历史是统一的。但这种统一不是无差别的等同,而是有差别的统一。二者是在本质上、趋势上的统一。逻辑的东西并不是历史的东西的简单的、机械的复制,而是一种能动的、概括的反映。

第三,逻辑的方法和历史方法的一致。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都是马克思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它们既是一致的,同时也是有差别的,是差别中的一致,或一致中有差别。

2.辩证法是什么?与形而上学的联系和区别?和诡辩论的联系和区别?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它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入手,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食物;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查;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诡辩论则是形而上学的变种,它从赤裸裸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出发,一切以“我的需要”为转移,任意择取事物矛盾的某个侧面,随意地加以引申和夸大,从而歪曲事实真相,否定客观真理首先,在概念灵活性问题上,是客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还是主观地运用概念的灵活性,是辩证法与诡辩论的主要区别。其次,在事物转化的问题上,讲不讲事物转化的条件性,是辩证法与诡辩论的重要区别。再次,在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上,是坚持个别与一般的对立统一,还是任意割裂个别与一般的联系,是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又一重要区别

第四,在真理二重性问题上,是坚持真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还是只讲甚至夸大相对性而否认绝对性,也是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区别之一。第五,在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问题上,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流,还是抓住事物某些表面现象的相似之处,故意混淆不同事物的本质区别,也是辩证法与诡辩论的一个区别。第六,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全面性问题上,唯物辩证法与诡辩论也都迥然不同

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而看不到市质检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失误的状态,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值看到了事物的某一个

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兼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

3.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是核心?特殊性普遍性和辩证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也就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特殊性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正确理解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还是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首先,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正如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自由选择这一种或那一种社会形态。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们正是在其对象性活动中形成人与自

然、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和关系,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4.普遍联系原理?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①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主要区别。

②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2)普遍性。

①事物内部: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事物之间: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

①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与间接联系;内部与外部联系;本质与非本质联系;必然与偶然联系等。

②多样性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基本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要求;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和开放性的观念。

联系中国现实: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第二章-认识论

1.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概念: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是人们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认识活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辩证: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二、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对于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节

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概念、判断、推理,高级阶段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的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第三章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概念: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生产资料,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

辨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其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发展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历史唯心主义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生产力: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劳动资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干。

劳动对象,就是劳动过程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决定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一种潜在的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各要素中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现代高新技术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生产各领域中,使生产力各方面发生巨变。

一是通过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物化为劳动工具;(渗透进劳动资料的劳动工具发挥作用)

二是将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劳动对象)三是通过科学的学习和教育的途径,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劳动者)

四是将科学运用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提高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水平。(劳动资料的控制系统和劳动者)

科学管理

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能动性。

五大推动力-第二节尤其注意科学技术-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比较?

规律就是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作用范围: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报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因此,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

4.基于社会历史问题做定量分析有没有可能有没有必要?(不答)

区分社会和自然规律

社会规律很难做定量分析

第四章重点掌握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掌握

重点:

1.辨析题PPT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辨析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特有的属性,它体现了商品和非商品的本质区别。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反之,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物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联系:

1.二者共处于商品的统一体中,互相依赖、不可分割。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在一定条件下(商品交换成功)使用价值可以转化成价值。

区别:

1.二者的含义不同。

2.使用价值是商品和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3.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

4.使用价值解决商品的需要;价值解决商品交换的可能。

5.商品生产者只有让出使用价值,才能获得价值。商品购买者只有付出价值才能取得使用价值。商品价格是商品的货币表现,由于受价值规律支配和其它因素影响,从某一次具体交换看,商品价格和它的价值往往是相脱离的;但从较长时间和整个社会的趋势上看,商品价格仍然符合其价值。

因此,价格和价值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二者的关系可概括为: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还必须明确,价值决定价格,价格表现价值在不同社会形态里情况是不一样的

辩析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没有价值正确。

因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会有人要,因而不是商品,所以没有价值

辩析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错误。

因为:

1、有些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不是商品所以没有价值,如空气、阳光等。

2、有些东西,虽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由于没有用于交换,也不是商品,因而没有价值。

3、只有那些有使用价值并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因而有价值。

所以,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辩析三: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正确。

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所以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作为商品,就一定有使用价值。

辩析四: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一定没有使用价值错误。

A、有些物品,虽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如空气、阳光等;

B、有些劳动产品,虽没有用于交换,不是商品,但具有使用价值,可满足劳动者自身的需要,如农民留作自己食用的粮食、蔬菜等;

C、有些劳动产品,即便在生产时花费了大量劳动,但因保管差,成为废品而没人要,不能成为商品,则既没有价值,也没有使用价值。

所以,没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2.私有制经济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两个劳动的区分,劳动二重性,不要答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应该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商品两因素,社会分工,私有制)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二重性,是由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所决定的。

一方面,因为这种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完全是私人的事情。他作为生产资料的私有者,独立地进行生产,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都由私人决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归私人自行支配。这就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的性质,是私人劳动。

另一方面,因为商品经济又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他作为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员,是为满足社会需要而生产商品的,是为社会而劳动的,他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又具有社会的性质,是社会劳动。

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它们的统一性就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具有社会的性质,不具有社会性质的私人劳动就不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了。反过来,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又总是由各个分散的商品生产者提供的,它首先以私人劳动的形式存在。离开了一个个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也就不存在什么社会劳动。

它们的矛盾性就在于:在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商品的社会性不是他自己所能决定的,这就产生了矛盾。商品生产者把自己的商品卖出去了,他的私人劳动就转化为社会劳动;否则,他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就得不到证明。

所以,商品的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这是因为: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它的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商品经济的本质就是交换。而正是由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才决定和引起了交换。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发展了,从而也推动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发展。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是通过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实现的。要想将生产不同商品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劳动相比较,就必须撇开各个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具体差别,把不同形式的有用劳动即具体劳动,还原为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样就产生了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由于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这样又产生了商品的二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归根结底,他们都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二重性以及他们的矛盾所决定的。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对于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或者说,商品能否售卖出去,使私人劳动顺利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只有实现“惊险的一跃”,生产者出售商品从而获得商品的价值,他所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从而生产和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3.工资的实质?

劳动力的价格而不是西方的劳动价格(掩盖剥削),无产阶级的贫困理论,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摆脱贫困,相对和绝对贫困

我们看看劳动力和劳动的区别。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也就是人用自己的脑力和体力从事某种具体劳动的的能力,即创造价值的能力。

劳动是这种劳动能力的支出和耗费,也就是在进行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对劳动力的使用。

劳动力的使用能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个超过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资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主要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价值一旦采取工资的形式(将其说成劳动的价格)就可以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似乎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相应的报酬。其实,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工人不但创造了自己工资的价值,还创造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这就是资本家发家致富的秘密。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的规定,对于认识以劳动力商品的出卖为基础的资本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它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工资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

2、剩余价值与工资(资本剥削导致贫困)

3、物价上涨、货币发行量过剩、实际工资下降,储蓄贬值,雪上加霜。

4、资本市场的规则、资本集中,小额资本贬值。

5、私有制、市场机制社会福利保障的本质仅能维持温饱相对贫困

含义:指无产阶级的生活状态绝对恶化,这个时期的生活状况比不上前一个时期,收入绝对地下降

6、私有制、市场机制→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和集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相对人口过剩与失业→绝对贫困。

无产阶级贫困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绝对贫困化。

(1)失业和半失业人口经常存在并且增加。

(2)实际工资下降,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时,下降的幅度会更大。

(3)大量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无产阶级贫困化表现形式之二——相对贫困化

含义:指在全部国民收入中,无产阶级收入所占比重与资产阶级所占比重相比日益下降。

4.资本的实质,资本的流通公式;

以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要素

W(商品)G(货币):流通的目的不一样,一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另一个则仅仅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

货币流通公式:W——G——W

资本总公式:G——W——G’(G+⊿G)

这就意味着在资本流通过程中出现了违反等价交换原则的现象

体现剥削。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对外经贸大学马哲期末考试复习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哲学是()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科学之科学 C 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D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3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 A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4 哲学基本问题是() 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 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5 马克思主义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 A 思维 B 物质 C 存在 D 实践 6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A 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C 相对主义、绝对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D 朴素唯物主义、直观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7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 唯物论与辩证法相脱离 B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 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8 中国唐代哲学家刘禹锡提出:“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这种观点是() A 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9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B 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C 对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不同回答 D 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10 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 A 多元论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 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 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B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C 求真务实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12 马克思在哲学上最伟大的贡献是() A 创立了唯物史观 B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C 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 D 确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B 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 C 把哲学与无产阶级统一起来 D 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 “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不可知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5 “心想事成”这一观点是()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D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16 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这是()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7 “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最终将导致() A 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教条主义 D 折衷主义 18 《易传》说:“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无虚,上下无

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课件整理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P3),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起来的,尤其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其理论的直接来源。 4、科学前提(自然科学):19世纪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5、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P13 6、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1)从创造者看,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从继承者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毛、邓等人的理论。 3)从马克思主义的标准看,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马恩相一致。 4)从它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不可分割的科学体系,其中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经是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社。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革命性: 1、彻底的批判精神 2、鲜明的政治立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 2)科学性: 1、认识并利用规律 2、深刻性 3、经受实践检验并随实践发展 科学性和革命性都以实践性为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并不是所有的新提法、新论断、新举措、新形式都可以称为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

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1辽宁科技大学马哲期末考试试题

马哲期末考试试题 1、试述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规律) (1)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 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即否定之否定,它具有周期性而且是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3) 辩证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4) 辩证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辩证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 试述科技革命的社会作用 (1)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 (2)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发明不断涌现,而当这一进程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则会产生科学技术上质的飞跃和重大突破,从而推动社会生产、经济和生活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把人类社会的这一历史现象称为科技革命。(一般地说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3)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①第一,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②第二,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马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3、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4、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5、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6、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7、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8、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 9、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10、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11、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但是也是有差别的。 12、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的一般规律,支配商品生产和流通。价值规律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动波动。 13、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成本的价值再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14、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移到新展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 15、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产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6、垄断: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7、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国际垄断同盟的重要形式之一,跨国公司也叫多国公司,国际公司。最初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归家中建立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的特点是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支机构,进行跨国的或者说国际间的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利润。 18、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的过程。 论述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1.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以揭示事物的规律为己任,通过概括

【2017年最新】大学马哲考试试题

推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题一 1、下列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错误的是____ A、关于世界普遍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学说 B、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C、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绝对真理体系 D、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2、对哲学理解正确的是____ A、世界观、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和观点 D、人生观、价值观 3、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形态不包括_____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4、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主义的有_____ A、我思故我在 B、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C、水是万物的始基 D、绝对理念是世界的主宰 5、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片面强调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 D、片面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 6、我国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 道亦不变。”这种观念属于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7、下列对实践的理解错误的是____ A、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B、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精神性活动 C、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是检验认识活动是否为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8.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深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手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了____ A、虚幻的观念在现实中都能找到事物的原型 B、一切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C、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D、虚幻的观念是可以凭空捏造的 9、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理解错误的是: A、发展是事物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10、李瑞环讲:“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 食为天””。这说明: A.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 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面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得到的启示表述错误的是( )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类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为自己服务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可以创造的 D、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12、感性认识不包括____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

答案 一、单选题 1、B 2、B 3、C 4、C 5、C 6、C 7、D 8、C 9、C 10、B 二、多选题 1、ABC 2、ABCD 3、ABCDE 4、ABCDE 5、ABC 6、ACD 7、CD 8、CDE 9、CE 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 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2、理性认识:(1)使认得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 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关系和整体的认识。(2)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3)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社会进步:是对社会进步发展的总概括,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本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会基本领域的变化和变革。 四、判断说明: 1、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意识形式。 答:(1)此命题是错误的 (2)社会意识从高低不同层次看,可以区分为社会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则是高水 平的社会意识 (3)只有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才是社会意识形态。

2、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1)错误 (2)这是正确的前提发引了错误的结论 (3)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它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对象 (4)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真理观 五、简答题 1、简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其辩证关系。 (1)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 条件的状况等等。 (2)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成果的体现,它包括两个方 面:智力、文化、方面和思想改造方面。 (3)二者关系:a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 b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 文明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2、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它包含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 大多数,那些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和社会集团

马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规律得科学,它在科学实践观得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得统一、唯物辩证得自然观与历史观得统一,它就是以实践为基础得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得无产阶级哲学。 物质 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就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得事,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得意识而存在,为我们得意识所反映。 静止 相对静止,就是指一事物对于其她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得变化,或者就是指事物得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任何事物得存在与发展都就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得统一,运动就是永恒得,绝对得,无条件得,静止就是暂时得,相对得,有条件得。 联系 联系就是指一切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任何联系都就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得,反对唯心主义与诡辩论用主观臆想得联系代替事物得真实联系。事物之间得联系就是以承认事物之间得确定界限为前提得。 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得本质得、必然得、稳定得联系,既不能人为创造,也不能人为消灭;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创造规律发生作用得具体条件改变规律发生作用得形式。 矛盾得共性 矛盾得普通性就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得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得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普通性与特殊性这种“互相联结”得关系就就是矛盾得共性与个性得关系。共性就是不同事物中共同得、本质得东西。 现象 现象就是事物得表面特征与外部联系,它就是个别得、多变得东西,能够为人

得感觉器官所感知。 抽象 抽象既就是思维成果,又就是思维方法。作为思维成果,抽象就是指经过分析抽取出来得思维规定,它就是客观对象某种因素、关系在思维中得反映;作为思维方法,抽象通常就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得某种因素、关系抽取出来,而暂时舍弃其她因素、关系得逻辑方法。 真理得相对性 绝对性与相对就是真理得两个属性,真理得相对性有两方面得涵义:一就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依赖于人或人类得主观形式,都就是运用语言与逻辑对客观对象所做得正确反映,而不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这就使人们实际把握到得每一个真理总就是有条件得、相对得。二就是指每一个真理都只就是对无限多样与永恒发展得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与有限程度上所做得正确反映,在广度上有待扩展,在深度上有待深化。因此,真理就是有条件得、相对得。任何真理性得认识,既具有绝对性得一面,又具有相对性得一面,都就是绝对与相对得辩证统一。 人得本质 人得本质在于人得社会性,它包括两个方面得含义:在人与动物相区别得层次上,人得本质在于社会劳动;在人与人相区别得层次上,人得本质在于社会关系,就是由特定历史时期得社会关系所决定得。人得本质不就是单个人所固有得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总与。 人得社会属性 人得社会属性就是指人从其所依存得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获得得特性,包括人得社会角色、价值观念等,就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得形态与特征。人得社会属性就是在社会中形成,并随着社会关系得变化而变化。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得人,必然就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得人。这种复杂得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得本质,形成了人得社会属性。人得社会属性具有根本得意义,就是人得本质属性。 人得自然属性 人得自然属性就是指人得肉体特征与生物特征。中国古人说得“食色,性也”,指得就就是人得自然属性。马克思把“吃、喝、性行为”称为人得“动物机能”,实际上就就是指人得自然属性。“食”与“色”,或者说“吃、喝、性行为”就是人与动物所共有得,正如恩格斯所说,人来源于动物界决定了人们永远不能摆

马哲考试试题

2015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2.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适用于( C ) A、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 B、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 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 D、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 )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 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为理论唯心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6.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 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 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D、理在事先 8.“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D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9.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 C ) 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的对立 B、意识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C、世界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D、真理的本性问题上的对立 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结为( D ) A、绝对观念 B、客观实在 C、理念世界 D、“原初”物质 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D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B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3.“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 B ) A、宿命论 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14.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D ) A、是否坚持唯心论 B、是否坚持辩证法 C、是否坚持唯物论 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5.哲学是( C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C )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7.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 A、世界是物质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18、古希腊唯物主义的代表是( D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德谟克利特

(完整版)【自己整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

一、绪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②、是适应国际环境剧烈变化 要求的需要。③、是执政党担负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的需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5、人才素质是什么? ①徳是人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④美是人才素质的 综合体现 6、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7、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①确立独立自主意识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④大胆实践,不断积累 生活经验 8、大学生应该塑造的崭新形象 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③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9、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 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0、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中药手段。思 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学尊法守法用 法的素养和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 11、学习“思修”课的意义:①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 才之路②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 知 识基础③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马哲试卷期末考试题与答案

科技学院马哲试卷 一、单选题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表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 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7、资本循环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8、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10、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实质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核”是辩证法思想。 2.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期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斗争性。 4.“居安思危”着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6.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7.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8.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0.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1.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12.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1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1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16.金融寡头实现其经济上统治的主要途径是参与制。 17.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18.垄断统治的实质是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19.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20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自身也有价值。 21.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22.“宿命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的错误观点上夸大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23.生产关系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 24.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劳动者。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

马哲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5、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区别与联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存在何为第一性或世界本原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的标准。 (2)思维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8、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区别:(1)用联系还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坚持发展的观点还是静止的观点。 (3)是否承认矛盾。 9、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0、意识的本质: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两者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1、物质与运动两者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1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13、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14、实践的意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5、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6、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17、联系和发展: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1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19、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同一性。 2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年真题

曲阜师范大学2019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目代码:2041考试时间:月日(注:特别提醒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直接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无效!)——————————————————————————————— 一.简答题 1.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辨证关系。 2.质与量的辨证关系。 3.真理的辩证法及其意义。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发展的规律。 二.辨析题 1.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征。 2.否定之否定规律只有通过量变和质变两种形式才能表现出来。 3.真理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 4.既然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因而社会运动无主体。 三.论述题 1.“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你认为,马克思在这段话中表达了什么样的对辩证法本质的认识。 2.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的道理。

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目代码:2041考试时间:月日(注:特别提醒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直接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无效!)——————————————————————————————— 一.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运动和物质的辨证关系。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辨证关系。 4.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二.辨析题 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象化活动的关系。 2.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3.一切物质都具有同感觉相类似的反映特性,这是唯灵论的观点。 4.改革是一样深刻的社会革命。 三.论述题 1.用真理的辩证法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2012年马哲期末考试试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格内相应的位置) 1、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A 科学性 B 革命性 C 实践性 D 与时俱进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C A、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4、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D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D、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D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 实事求是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A.广延性 B.持续性 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8、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D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9.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工程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C 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10.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 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 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11、古希腊麦加拉派哲学家欧布利德有一次借了邻居的钱,一个月后,邻居要他还钱,他赖账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上个月向你借钱的我了。”邻居把他打了一顿,他要去告状打官司,邻居对他说:“你不是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吗?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打你的我了。”故事中欧布利德 D A、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承认了运动绝对性,也承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C、把运动看成是精神运动,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夸大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12、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 A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普遍联系规律 13、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14、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D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性原理15、西方有个故事:一位将军因为缺了个钉马掌的钉子,后来因此掉了马掌,掉了马掌的战马在战场上跌倒了,这种情况下将军被敌方杀死,而这个将军的去世又影响了整个战局,最后导致了整个国家的灭亡。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C 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6. 在现实生活中,事物都是有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规定着事物性质的是A

马哲复习资料

马哲 一、名词解释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联系: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和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 发展: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相互信赖而又互相排的关系 方法: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社会形态: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 社会基本矛盾: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 盾和基本动力。 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理论,即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自天赋的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