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组培快繁及其应用进展

合集下载

大花序桉组培快繁技术及其无性系造林效果的初步评价

大花序桉组培快繁技术及其无性系造林效果的初步评价

大花序桉组培快繁技术及其无性系造林效果的初步评价大花序桉(Eucalyptus grandis W.Hill ex Maiden)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林木,具有快速生长、适应性强的特点。

为了提高大花序桉的繁殖效率,实现大面积的无性系造林,研究人员将大花序桉的组培快繁技术应用于大规模繁殖。

组培快繁技术是一种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快速繁殖的方法。

首先,从母株中选择适宜的愈伤组织作为外植体,经过消毒处理后,培养在含有适当激素的培养基中,使其发生分化和增殖。

然后,将所得到的愈伤组织转移到含有营养物质丰富的根发生培养基中,促使其形成根系。

最后,将生根苗移植到含有适当培养基和环境条件的苗床中,进行生长和硬化,最终得到栽培苗。

大花序桉的组培快繁技术应用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比传统育苗方式,其繁殖速度更快,繁殖能力更强。

通过组培快繁技术,一株外植体可以繁殖成上万株苗芽,大大提高了育苗效率。

此外,组培快繁技术还可以在无季节限制下实现繁殖,使得大花序桉可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大面积繁殖。

除了育苗效率提高以外,大花序桉的组培快繁技术还具有植株质量优良的优点。

经过组培快繁繁殖的苗木根系发达,有助于苗木的生长和成活。

同时,组培快繁苗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可以适应各种非理想的生态环境。

在组培快繁技术的应用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外植体的选择对繁殖效果有着重要影响,需要对母株的性状和遗传特性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筛选。

另一方面,培养基的优化和培养条件的控制也是确保组培快繁成功的关键。

此外,大面积无性系造林还需要解决相关法律法规、生态风险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问题。

综上所述,大花序桉的组培快繁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无性系造林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繁殖效率和育苗质量。

通过进一步优化技术和探索适宜的组培快繁模式,可以更好地推动大花序桉的大规模繁殖和应用。

桉树组培快繁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桉树组培快繁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桉树组培快繁出现的问题及对策问题一:愈伤组织生长不良组织培养器材耗材存在污染问题,建议按组培工艺流程进行彻底的消毒,以避免污染问题的产生;合理控制组培基质的配料比例,保证培养基中营养成分的平衡,从而促进愈伤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加愈伤组织的培养时间,同时加强组织的剖析和清洗处理,除去不良组织和污染物,以利于健康愈伤组织的生长发育。

问题二:愈伤组织变性或坏死合理选择供试材料,充分检查材料的质量和保存条件,避免使用过老或损伤严重的材料;合理控制组培条件,如温度、光照、湿度等,以保持愈伤组织的健康状态;对于培养基中添加的生长调节剂、抗生素等成分,应根据具体品种和培养阶段的不同进行调整,以保证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

问题三:愈伤组织块体化差合理控制培养周期和营养条件,保证愈伤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增加组织剖析和清洗处理,防止组织块体化差;选择适当的切割工具和切割方式,尽量减少组织受创,从而促进块体形成;加强组织对培养环境的适应性,如改变培养基的pH值、激素浓度和添加辅助性物质等,以消除组织块体化差。

合理选择供试材料,避免使用太过弱势或高致病性的材料;做好组织的剖析和清洗处理,及时发现病变组织和异物,避免病原体的传播;加强组织鉴定和检测,确保愈伤组织的物种纯度和基因稳定性。

问题五:种苗移栽失败率高合理选择移栽时间和移栽工具,保证种苗的活性和移栽效果;加强移栽后的护理管理,如水肥管理、光照管理等,保证移栽后的种苗正常成长;加强移栽区的病虫害防治,保护苗木的健康和生长。

桉树组培快繁技术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桉树繁殖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只有加强技术管理和优化工艺流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才能保证桉树繁殖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种圆叶桉的组培快繁方法

一种圆叶桉的组培快繁方法

一种圆叶桉的组培快繁方法
圆叶桉(Eucalyptus globulus)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林木,具有
广泛的用途,包括木材、纸浆和精油生产。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高
效的繁殖方法对于圆叶桉的种植至关重要。

组培快繁方法是一种有
效的繁殖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繁殖效率和质量。

首先,选择健康的母株作为组培材料。

从母株上采集新鲜的叶
片和茎段作为组织培养的原料。

接下来,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潜
在的病原体和细菌。

然后将叶片和茎段放置在含有植物生长激素的
培养基上,促使其产生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是植物细胞再生和分化
的重要阶段,是组培繁殖的关键。

在愈伤组织形成后,可以进行分化培养,将愈伤组织转化为幼苗。

这通常需要在含有适当激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并控制光照
和温度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幼苗将逐渐生长并形成植株。

最后,将这些植株移植到适宜的土壤和环境中,促使其生长和发育。

通过组培快繁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圆叶桉的繁殖效率和质量,
缩短繁殖周期,实现大规模生产。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还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圆叶桉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组培快繁
方法对于圆叶桉的种植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为圆叶桉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桉树组织培养发展综述

桉树组织培养发展综述

桉树组织培养发展综述摘要: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实行桉树造林,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成为培养桉树苗主要方法之一。

从60年代以来,桉树组织培养育苗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分别取植株嫩茎段、不定芽通过愈伤组织阶段获得小植体。

发展到现在,桉树组织培养包括原生质体培养等解决了一些难以生根的书中或无性系组培采用扦插方法增繁无性系的繁殖问题,同时无性系组培苗可直接上山造林。

关键词:桉树造林、组织培养、愈伤组织、无性系组培苗桉树(Eucalyptus)是桃金娘科(Myrtaceae)桉属(Eucalyptus)植物的统称。

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速生树种之一,具有适应性强、培育周期短、木材产量高、用途广泛等的优点。

它可作为道路两边的绿化,速生、成效快、林相整齐、是优良的行道树;其木材工业特性好,可广泛用于人造板、细木工板、造纸纸浆、食用菌、家具等方面。

所以在生产上,人们一直在追求桉树优良品种的幼苗,组培的方法也一直在改进[1,2]。

桉树的幼苗中有三种类型:实生苗、组培苗、扦插苗。

从培养技术效益来看,实生苗由于后代个体间性状分离,不易于保持良好的品性;扦插苗技术简单,管理不全面,后代的成活率低。

组培苗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外殖体,在无菌和适宜的人工条件下,培育的完整植株。

既能保持母本的特性,又能大量生产,符合生产桉树的需求。

1.桉树组织培养的重要意义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并在培养基中培养离体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的技术。

广义的组织培养:包括器官培养、组织培养、胚胎培养、原生质体培养、花药培养等;狭义的组织培养是指植物快繁殖技术即微型繁殖(Micropropagation)或试管繁殖技术。

桉树组织培养的重要意义如下:(1)优良遗传材料的快速繁殖(良种快繁)。

新育成活新引进的良种、选择的优良单株、自然个人工诱变的突变体等遗传材料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一两年内即可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如自然条件下地芽变材料,人工诱变育种获得的优良遗传材料等,通过组织培养可以大量繁殖,从而应用于生产。

桉树组培快繁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桉树组培快繁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桉树组培快繁出现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桉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树种,具有快速生长、耐旱耐盐等优点,在林业和造纸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提高桉树的繁殖效率和缩短繁殖周期,人们开始尝试利用组培技术进行快速繁殖。

组培技术是将植物的组织或细胞培养于无菌培养基上,并通过适当的生长调节剂和生长条件,使其快速繁殖。

在桉树的组培快繁中,这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实现大规模繁殖和生产。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愈伤组织的不稳定性、微生物污染等。

探索如何有效控制这些问题,优化组培快繁的条件,提高繁殖成功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将对桉树组培快繁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2. 正文2.1 快繁技术在桉树组培中的应用桉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用途。

传统的桉树繁殖方式主要是通过种子繁殖,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繁殖周期长、繁殖成功率低等问题,限制了桉树的大规模种植和生产。

近年来,随着快速繁殖技术的发展,桉树组培快繁成为一种新的繁殖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桉树组培快繁利用植物的离体培养和再生能力,通过组织培养、离体诱导根和生根培养等技术,可以大大缩短繁殖周期,提高繁殖成功率,实现快速繁殖。

桉树组培快繁技术在桉树种苗繁殖和树木种质资源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组培快繁可以大幅缩短桉树种苗的生长周期,提高苗木的质量和数量,满足不同用途的需求。

快繁技术还可以有效保存珍稀桉树种质资源,避免种质资源的流失和遗传退化。

快速繁殖技术在桉树组培中的应用为桉树的种植和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为桉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繁殖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相信桉树组培快繁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桉树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2.2 桉树组培快繁出现的问题桉树组培快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植株变异现象。

由于组织培养条件的不稳定性,桉树快繁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变异风险。

这可能导致繁殖后代的品质和特性与母株差异较大,影响后续的研究和应用。

桉树组培快繁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桉树组培快繁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桉树组培快繁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桉树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一类大型乔木。

随着对桉树的需求日益增长,其挖掘和繁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其中,组培快繁技术是人工繁殖桉树的一种高效、快速的方法。

然而,在实践中,组培快繁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问题一:愈伤组织难以高效诱导生根组培快繁的第一步是将桉树愈伤组织进行离体培养,通过添加适量的植物激素诱导其生根。

然而,在实践中,愈伤组织有时候难以高效诱导生根,导致技术失败率较高。

对策一:良好的愈伤组织的筛选和培养条件对于桉树愈伤组织的筛选和培养,需要精细、耐心的管理。

首先,需要在进行原材料采集时,选择品种更纯、生长良好的桉树进行组织的离体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培养基的pH值、植物激素的浓度、营养盐的比例等,创造出适合愈伤组织生长的环境。

问题二:生长势不稳定,长期品种稳定性差组培快繁技术在快速繁殖桉树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品种的长期稳定性。

然而,在实践中,桉树通过组培快繁所获得的苗木往往生长势不稳定,品种的稳定性差。

对策二:多种方式的筛选和栽培为保障组培快繁苗木的品种稳定性,需要考虑到多种筛选和栽培方式的组合应用,提高苗木的生长质量和品种的稳定性。

在苗木的培育过程中,可以采用相对性状、形态比较等方式,淘汰长得不健康、生长不良的苗木,保留生长势强、品种稳定的苗木。

同时在苗木的栽培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其生长环境的控制,确保苗木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和养分,促进苗木的健康成长。

问题三:过度的伤害和病虫害的影响在组培快繁的过程中,苗木经常会遭受到不同的伤害和病虫害的侵袭。

这些侵害会极大地影响苗木的生长和品种的稳定性。

对策三: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为了避免苗木被病虫害侵害,可以在组培前进行桉树病害和虫害的调查和检测,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减少病虫害对最后群体苗的影响。

同时,在组培成功后,需要对苗木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加强实验室环境的卫生管理,为苗木提供充足的光照、通风、水分和养分。

桉树组培快繁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桉树组培快繁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桉树组培快繁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桉树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树种,主要用于造纸、建筑和木材等领域。

然而,由于桉树的生长速度较慢,导致其种植周期较长,为了缩短种植周期,人们开始使用组培快繁技术来进行桉树的繁殖。

但是,该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桉树组培快繁技术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介绍。

一、问题提出
1.物种多样性降低
组培快繁技术的使用会导致桉树种植区域的物种多样性降低。

这是由于种植桉树的土地面积增加,而其他植物种类的生长空间被占据。

2.品种单一
组培快繁技术生产桉树苗时,由于使用的细胞组织源于单个母树,因此组培快繁的产品质量缺乏多样性。

这意味着,桉树的品种单一化成为可能。

3.植株愈伤体质量影响
由于组培快繁技术需要从母树中提取细胞组织作为种植材料,这些细胞组织需要克服伤口自我修复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会对植株的愈伤质量产生影响。

二、对策建议
1.开展基础研究,提高桉树细胞组织培养技术的成功率,降低植株死亡率。

2.增加桉树生态系统监测,保留当地桉树及其他植物物种,并进行物种惠民化,保持生态平衡。

3.加强选种工作,推广优质品种,提高桉树群体的生产力和综合利用率。

4.建立种植标准和质量监测体系,确保组培快繁桉树苗的品种多样性、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

5.采用全面防治策略,预防和控制组培快繁桉树的害虫、病菌等病害,保持群体健康稳定发展。

6.建立桉树种植与生态效益评估体系,综合考虑桉树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桉树群体的可持续发展。

桉树组培快繁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桉树组培快繁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桉树组培快繁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桉树组培快繁是一种常见的快速繁殖桉树的方法,它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桉树组培快繁在操作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讨论桉树组培快繁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愈伤组织生长缓慢桉树组培快繁过程中,愈伤组织是快速繁殖的关键步骤。

有时愈伤组织的生长速度会比较慢,导致整个快繁过程时间延长。

对策一:优化培养基配方愈伤组织的生长速度受培养基的配方影响较大。

可以尝试调整培养基中植物生长素和维生素等成分的浓度,以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

对策二:控制环境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对愈伤组织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可以调整培养室的温度、光照等条件,为愈伤组织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问题二:愈伤组织的污染组培过程中,愈伤组织很容易受到外界污染,例如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侵袭,导致组织无法正常生长。

对策一:严格消毒操作在组培过程中,提高操作人员的消毒意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使用消毒液对培养器具、工作台面等进行彻底消毒,以降低愈伤组织受到污染的可能性。

对策二:使用抗生素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减少愈伤组织的污染。

但需要注意抗生素浓度的选择,过高的浓度可能对愈伤组织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问题三:愈伤组织的褐化和坏死现象在桉树组培快繁中,有时会出现愈伤组织的褐化和坏死现象,导致快繁效果不佳。

对策二:控制培养条件适宜的培养条件对愈伤组织的生长非常重要。

要控制培养器具的密封度,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避免过度蒸发和干燥,以防止愈伤组织的褐化和坏死。

问题四:快繁苗移栽适应性差桉树组培快繁繁殖的快繁苗在移栽到野外环境后,有时会出现适应性差的情况,生长困难。

对策一:提前适应外界环境在快繁苗出苗前,应逐渐适应外界环境。

可以逐渐减少培养基中激素的浓度,降低快繁苗的激素依赖性,使其在移栽后更容易适应野外环境。

对策二:加强移栽后的管理在快繁苗移栽到野外后,应加强管理,及时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为快繁苗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减少适应期的生长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桉树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的统称,共有945个种、亚种和变种(谢耀坚,2008),绝大多数原产于澳洲及邻近岛屿。

19世纪引种至世界各地,目前有一百多个国家或地区栽培。

桉树具有种类多、适应性强、用途广、经济价值高的特点,是当前世界上最主要的木纸浆原料树种,也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造林树及发展速生丰产林的战略树种。

我国主要栽培区为云南、广东、广西及海南等南部省区,种植品种有蓝桉、直干蓝桉、柠檬桉、大叶桉及观叶型铜钱桉等。

桉属树种是异花授粉多年生木本植物,种间天然杂交导致杂种繁多,后代分化严重,因此有性繁殖难以保持树种优良性状(佘小涵,2002),导致实生苗造林的林分分化大、产量低、质量差;而采用扦插、压条等常规繁殖方法育苗的成活率低,难以提供大量苗木,大面积推广造林受到限制。

组培快繁是在保持桉树优良品种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的种苗无性快速繁殖,是其产业化、规模化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技术(温茂元,2005)。

桉树组织培养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桉树种类的快繁体系被建立,至2000年全世界约60种桉树进行过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绝大部分成功获得再生植株(谢耀坚,2000)。

通过组培获得的桉树种苗具有保持母体优良性状、繁殖系数大、生长期短等优点,在种源缺少的条件下能很快地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采用组织培养育苗是桉树优良品种快速繁殖的必要途径,对加速桉树人工林营建、提高其产量和质量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总结近几十年桉树组培快繁研究及其应用进展,为建立桉树高效快繁体系、加速桉树人工林营建步伐以及桉树品种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方法和理论依据。

1 组培快繁研究1.1 外植体选取和消毒1.1.1 外植体选取桉树与其他多年生植物一样,有明显的生长期和休眠期,因此外植体的采集应在植株生长的旺盛时期。

通常以春夏季节取材灭菌容易且易成活,秋冬季取材再生能力差、不易成活;雨季或湿热季节取材容易染菌、消毒不易成功(李云,2001)。

因此,选取病害少、生理年龄小、再生能力强的芽或茎段作为组培的外植体,利于迅速建立离体快繁体系(熊丽,吴丽芳,2003)。

佘小涵(2002)根据直杆蓝桉芽的萌动规律,取顶芽以下第4~6位腋芽和半木质化茎段进行诱导,发现其萌动率最高;而顶芽与其他部位腋芽的茎段易褐化。

翁秋媛(2009)研究邓恩桉不同季节的外植体诱导效果和不同位置腋芽的萌动情况,发现春季(1~3月)取材效果最好,平均出芽率最高(75.8%),平均污染率最低(26.3%),平均褐化率也最低(19.2%);其中,第2~7个芽位的茎段萌芽率较高,褐化率和污染率较低;顶芽虽污染率低,但褐化率最高;第8个芽位以下的茎段萌芽率很低,而且污染率和褐化率很高。

由此可知,桉树外植体取材季节和部位不同,其诱导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春季桉树枝条中上部第4~7节茎段是外植体选取的最理想部位,因为其积累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内源激素,受病虫侵害较少,外植体消毒和诱导成功率最高。

1.1.2 外植体消毒植物材料的消毒是组织培养极为关键的一步。

75%酒桉树组培快繁研究及其应用进展江海涛(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维都林场,广西 来宾 546100)摘 要:本文主要对桉树茎段培养中初代诱导、继代增殖、壮苗和生根培养进行概括性介绍,总结桉树组培快繁研究进展。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桉树组培快繁应用概况。

为建立桉树高效快繁体系和加速桉树人工林营建步伐提供方法和依据。

关键词:桉树;组培快繁;应用;进展中图分类号:S79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2)07-0064-04[作者简介] 江海涛(1976- ),女,广西恭城人,学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经济林研究。

– 64 –精具有浸润和较强的杀菌作用,却不能彻底消毒;0.1%的升汞有较好的消毒作用,但是对植物细胞具有较强穿透力和杀伤性,外植体易受损伤。

而外植体消毒的目的是既要将外植体表面的微生物被彻底杀死,又要尽可能减少其对外植体组织和表皮细胞的伤害,因此,应根据取材时间、外植体幼嫩程度和外植体类型选择消毒剂和消毒时间(孔冬梅等,2003)。

消毒药物的种类、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污染率、褐化率和再生率都有影响,桉树外植体常用的消毒药物是酒精、升汞和次氯酸盐。

为了降低污染程度,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先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再用70%酒精消毒30s,后用0.1%升汞消毒1min~10min,每次消毒后均用无菌水冲洗3~5次。

方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升汞处理浓度和时间的不同,根据马相奎等(2006)的经验,认为桉树外植体用0.15%升汞比用0.5%升汞消毒成活率更高;而陈家龙等(2009)研究发现,园叶桉外植体用0.1%的升汞灭菌10min比灭菌5min、15min效果更好。

还有试验表明,经升汞消毒后用1%的氯化钙浸洗处理,能有效控制外植体褐化的发生,从而降低死亡率(管朝旭等,2010)。

1.2 基本培养基在桉树组织培养的探索性研究中,采用过下列八种基本培养基:即B5、H、MS、N6、White、ER、MS大量元素减半加全部微量元素以及N6的大量元素加H的微量元素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后,主要采用MS、B5及H三种基本培养基。

随着桉树组培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了提高诱导、增殖、壮苗和生根率,许多研究者对MS、B5及H基本培养基进行了改良,并在改良基本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抗褐化剂如抗坏血酸、柠檬酸和半胱氨酸等(宋建英,2008,2010;欧阳磊,2006),以及壮苗有机添加物维生素B2(核黄素)等(翁秋媛,2009;蔡玲等,2005;管朝旭等,2010)。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总结,目前所用的基本培养基有MS、改良MS、1/2MS、1/3MS、改良1/2MS、改良H、VPW、改良VPW、F、EU等(宋建英,2010;蔡玲等,2005;管朝旭等,2010;杨春梅等,2005;燕丽萍等,2011;黄华艳和吴耀军,2003;刘奕清和王大平,2005)。

宋建英(2008,2010)从MS,B5,1/2MS,H和改良H基本培养基中筛选出诱导邓恩桉芽茎段最好的基本培养基为MS;也有人认为H和MS都适于诱导外植体,但都需要改良。

总体而言,不同的桉树品种、同一桉树品种不同的研究者以及不同的培养阶段所用的基本培养基存在差异;这可能与桉树品种特性,培养阶段及目的,以及药品的不同批号等因素有关。

1.3 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1.3.1 初代诱导芽的初代诱导是桉树组织培养的启动阶段。

培养基中合理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浓度和配比,是获得再生芽的重要条件。

不同的桉树品种,初代诱导培养基不同,如:柳桉(谭柏韬,2009)最佳的初代启动培养为MS+BA2.0 mg・L-1+NAA1.0mg・L-1;柳窿桉(黄华艳和吴耀军,2003)为MS+BA1.0mg・L-1+NAA0.2mg・L-1;本泌桉(杨春梅等,2005)为MS+6-BA1.0mg・L-1+NAA0.1mg・L-1;尾细桉(刘奕清和王大平, 2005)为EU+BA0.5mg・L-1+NAA0.2 mg・L-1;大花序按(唐庆兰,2006)为改良MS+BA0.2 mg・L-1+NAA0.2mg・L-1;边沁桉(饶红欣等,2008)为MS+BA0.2mg・L-1;赤桉(刘均利等,2010)为改良MS等。

另外,不同的研究人员对同一桉树品种进行研究,所得的结果也有差异,如:饶红欣等(2008)对史密斯桉的研究表明,其最佳初代诱导培养基为MS+BA 0.2mg・L-1+IBA1.0mg・L-1;而管朝旭(2010)研究结果则表明,培养基F+BA0.5mg・L-1+IBA0.3mg・L-1更利于史密斯桉不定芽的初代诱导;宋建英(2008,2010)认为KT1.0mg・L-1、NAA0.05mg・L-1诱导邓恩桉茎段最佳;而柠檬桉茎段在含有6-BA0.1-2.5mg・L-1、NAA0.1-0.5mg・L-1激素组合的改良MS上均诱导腋芽伸长生长,最高诱导率达73%(黄寿先等,1994)。

总体而言,桉树初代培养所用的主要细胞分裂素种类为BA,浓度为0-2.0mg・L-1;生长素种类为NAA和IBA,浓度分别为0-1.0mg・L-1和0.3-1.0mg・L-1。

所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和种类随桉树品种和研究者的不同而不同。

1.3.2 继代增殖继代增殖是一个树种的快速繁殖方法能否成功应用于生产的关键环节,既要求达到一定的增殖率,又要求增殖的芽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和旺盛的生活力。

当初代诱导的腋芽长到1cm~2cm时,切取腋芽转入继代增殖培养基,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分化形成丛生芽。

丛生芽的增殖量主要受到无性系本身生理活性的影响,但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配合作用下,可大大促进接种的芽和各种类型不定芽的增殖和生长。

桉树继代增殖培养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有6-B A和KT,生长素有NAA和IBA,不同的品种差异较大,如:赤桉(刘均利等,2010)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 S+6-BA1.5mg・L-1+NAA0.1mg・L-1,增殖系数4.2;本泌桉(杨春梅等,2005)为MS+6-BA0.6mg・L-1+NAA0.1mg・L-1和MS+6-BA0.2mg・L-1+IBA0.1mg・L-1,繁殖系数3-4;边沁桉(饶红欣等,2008)为MS+BA0.5mg・L-1+IBA1.0mg・L-1+NAA0.2mg・L-1,增殖系数4.6;尾赤桉(张远华等,2008)为MS+6-BA0.3mg・L-1+ NAA0.2mg・L-1,增殖系数4.0等。

多数情况下,继代增殖培养基中的BA浓度低于初代诱导培养基;但也有相反的情形,如赤桉(刘均利等,2010)初代诱导培养基中的BA浓度为0,而继代增殖培养基中为1.5mg・L-1;另外,有些桉树品种如邓恩桉,需要在不同激素浓度的继代增殖培养中交替培养,才– 65 –能更好地生长和增殖(林彦和谢耀坚,2007)。

相关研究还表明,在继代增殖中,BA促进桉树增殖和生长的最适浓度随着继代增殖次数的增加而降低(裘珍飞等,2005),如低浓度的BA和NAA就能促进大花序桉芽苗的增殖和株高生长(唐庆兰,2006)。

生长素类激素NAA和IBA的使用浓度总体较低。

BA配合NAA和IBA可促进尾细桉芽苗主茎伸长,改良MS+BA0.5mg・L-1+NAA0.1 mg・L-1+IBA0.1mg・L-1对其芽苗增殖综合效果较好(刘奕清,王大平,2005)。

最近研究还发现,新型植物活性剂(FLC)在诱导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分化中均分别比TDZ 和6-BA更有效(谭刻勤等,2011)。

总之,在筛选桉树继代增殖最佳激素组合时,将增殖率、平均芽长与芽苗的生长状况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才能筛选出适宜的激素浓度配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