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合集下载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Carl R. Rogers)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

他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习者发挥自我监控、主动探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以达到自我发展和成长的目标。

罗杰斯提出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元素:自主性、个性化和体验。

1. 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学习者的自我决定和主导自己的学习进程。

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性化的过程,学习者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并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习者的自主性,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指导,但不要代替学习者做出决定。

2. 个性化个性化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思维方式。

罗杰斯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特的,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应对他们的学习需求。

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并针对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3. 体验体验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自我认知。

罗杰斯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多层面的体验,包括情感、认知和行动方面的体验。

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学习者的体验,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以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的目标。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个性化和体验,为我们深入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回应他们的学习需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和教学理念,用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

各学习理论的优缺点

各学习理论的优缺点

一、各学习理论的优缺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优缺点:优点:只强调知识来源于外部刺激,并可通过行为目标来检查、控制学习效果。

在许多技能性训练、作业操练、行为矫正中确实有明显的作用,对早期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的出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成起到了不可言喻的作用。

缺点: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完全忽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否定意识,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它的某些思想却与人们的日常经验存在很大的差异,按照这一理论基础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往往忽视了人们认识过程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仅仅依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框架设计的课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行为主义心理学及程序教学理论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对帮助教师克服当时教学中缺乏的强化(反馈)。

忽视学生个体特点等弊病起着积极的作用。

程序教学理论同其它理论一样不可能没有缺点和局限性,它的主要问题是,所依据的行为心理学原理没有考虑动物和人类学习的本质区别。

此外,这种教学刻板、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的小步子原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更暴露了行为学习理论的局限性,但它的积极反应。

及时反馈等原则今天仍被计算机辅助教学所采用。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优缺点:优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态度并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对当前学习者的外界刺激做出的主动地、有选择地信息加工过程。

用这种理论指导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适当的矛盾有助于引发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

缺点:学生还是被刺激的对象,只是比行为主义好一点,注意到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知学习理论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揭示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基于人性和人类本质的学习理论。

它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并关注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动机和认知因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是智慧、创造力和能动性的来源,学习应该基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体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学领域,由马斯洛等心理学家提出,是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要理论之一。

学习过程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者应该能够理解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成长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和评价上贴近个体,以此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自我认知度和自我决策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发展,注重学习者的自我实现、成长和完善。

学习过程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共同的生命经验,强调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强调学习的意义在于个体生命的改变和完善,而不是死记硬背。

教学者应该关注学习者的自我意识、自我接纳和自我表达,以此来提高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感。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和支持的过程,学习者应该被赋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主题、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权力。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学生,支持他们的学习,而不是作为权威人格的塑造者。

教师应该扮演的是一种合作者、协同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帮助学习者建立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其自我认知和学习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整个人生的花费,人体是一个完整的自我,而不仅仅是学习的一个角色。

因此,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关注个体的整个人生发展,而不仅是学习经验。

教育应该包括个体的身心健康、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

总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注重个体的情感和认知因素。

它是一种重视人性本质的学习理论,关注学习本身对个体的意义和所营造的影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摒弃了单纯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局限性,转而推崇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提高了学习的综合价值,并强调了教育与人类生命的紧密联系。

学习理论述评

学习理论述评

的过 程 。 c ( 刺激) R 反应) 成 了巩 固 的联系 时学 习就 和奥 苏伯尔 他们 继承 了完行 说对联 结说 的批判 观 点, 为学 习中 当 s条件 . ( C 形 认
论 以美 国心 理学家 桑代 克于 19 年 提 出的联 结说为代 表 。 在 测 , 88 他 以操 作行 为观 点解 释 中介变 量 。
猫解 决疑难 笼 问题 中认 为学 习即联 结, 他把学 习看作 是刺激 与反 应 的联 结 , sR之 间的 联结 。 即 . 并通过 尝试 与错误 来说 明学 习过
有 机体 的经 验系 统变 化 发展 的过程 。这 些变 化 发展 的实质 是什 过 强化才 能学 习 的观 点。 出了潜伏 学 习。班 杜拉 系统地 提 出 了 提
么? 生这些 变化 发展 的原 因是什 么? 产 发生这 些变化 的心理 机制 是什 么? 这些 都是 学 习理论所 要解 答 的关 于学 习 的问题 。

据研 究结 果, 托尔曼 认为, 机体 的学 习是通过认 知获 得达到 目的 有
的符 号及其意 义, 成“ 知地 图” 形 认 。同时他还 开创 性 的证 指有机 体在 后天 生活 中获得 个体 经验 的过 程, 就是 驳 了经 典性 条件 反射 理论 与操作 性条 件反 射 理论提 出的必 须通 也
学 习理论 是揭 示人们 学 习活动 的本 质和规 律 、 释和 说 明学 在刺激 情境 中可 以 自发地 做 出多种行 为, 果其 中某 个行 为得 到 解 如 习过 程 的心理机 制 , 导人 们学 习的理 论 。学习理 论 的问世 导 了强化 , 以指 该行为 在这种情 境 中发 生 的概 率就会 提高 , 强化 的结 不断
( ) 为派 的 学习观 一 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1908—1970)、罗杰斯(C.R.Rogers,1902—1987)、凯利等。

这些心理学家反对把对白鼠、鸽子、猫和猴子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人类学习,主张采用个案研究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健康的人”;(2)生长与发展是人的本能;(3)人具有主动地、创造性地作出选择的权利;(4)人的本性中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人本主义学习观1、认为,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的目的和结果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3、把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种。

(二)、人本主义教育观1、认为教育与教学过程就是要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

3、教师是“助产士”与“催化剂”。

4、师生关系的原则:真诚一致、同理心、无条件积极关注。

(三)、人本主义基本教学模式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2、开放课堂模式3、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物简介1、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

人本主义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第三势力的重要领导者。

2、主要著作有《动机论》、《自我实现的人》、《动机与个性》、《在人的价值中的新认识》、《科学的心理学》和《一种存在的方式》等。

需要层次理论(五)罗杰斯1、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2、主要代表作:《来访者中心疗法》、《论人的成长》、《咨询和心理治疗》、《一种存在方式》等。

3、自我论、自我发展理论、健全的人、来访者中心疗法。

(六)、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人格的发展,学习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我指导自由学习。

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人本主义者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有意义学习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它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而且是学习者所作出的一种自主、自觉地学习,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

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与认知主义观点不同的,认知主义中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强调的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人本主义的有意义学习强调的是新学习内容与学习者本身的联系,与学习者本身的联系是指与学习者本身的需要、意愿、情感体验之间的联系。

所以我们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到两者之间的区别。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教师的任务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和条件,促进个体自由地成长,学生中心模式又称为非指导模式,教师的角色是“助产士”或“催化剂”。

罗杰斯所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并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是要充分相信学生,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气氛,罗杰斯指出,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包括三个条件: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同理心、真诚一致。

罗杰斯特别指出,有意义学习的精髓是要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意义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关注个体体验和自我实现的学习理论。

它强调个体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和个体感知来实现。

本文将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论述和评价。

首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人的主体性。

传统学习理论往往将学习者视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认为学习是一个主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

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和个体感知,探索、发现和创造新知识,实现自我实现和全面成长。

这种关注个体主体性的观点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参与性。

学习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与传递,而应该是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和环境的积极互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将学习者置于具体的情境中,通过互动和合作的方式,探索和解决问题。

这种参与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力,促进他们的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再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个体的感知。

传统的学习理论更加注重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习者的情感和体验。

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情感和体验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习者需要通过个体感知和情感体验来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内省意识,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然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主体性和自主性,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习环境和制度的限制,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可能受到限制。

其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个体的体验和感知,但这种个体体验和感知的价值在不同人群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存在差异。

最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参与和互动,但在大班教学环境中,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能受到限制。

综上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强调个体主体性、参与性和感知性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

它可以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内在动机,促进他们的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浅析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浅析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浅析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

与建构主义不同,它更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五大观点:即潜能观、自我实现观、创造观、情感因素观与师生观。

1、潜能观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与工作上人人都有潜在能力。

可惜的是这种潜能没有充分释放出来。

教育本身就要努力去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所以人本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在于怎样通过教育来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从这个观点出发,人本主义一方面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但也重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这个主导作用在于怎样去发掘学生的潜能。

2、自我实现观(也叫自我发展观)人本主义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强调学生自我实现(发展),把学生的自我实现作为教学的目标。

但由于人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同,所以存在个性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每个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挥,满足不同的个性需求,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3、创造观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一样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崇尚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把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

罗杰斯指出:人人有创造力,至少有创造力的潜能,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潜能。

并认为:不应该把创造力看成某些专家的特权。

而布鲁姆也认为应该研究大多数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4、情感因素观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都有密切关系。

对这一点,人本主义给予特别重视,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

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但涉及认知能力,而且涉及情感、行为等等方面。

学生对学习兴趣很浓,目标明确,是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充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充分吸引到学习的情境中来,并长时期坚持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一、导言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从桑代克开始的许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提出并形成了各自的学习理论。

由于受认知心理学思潮的影响,我国教育心理学者在有关学习理论的介绍以及研究中,十分重视联结派和认知派、特别是奥苏伯尔等现代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而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 Humanism Psychology)所提出的一系列有关学习的观点,往往有所忽视。

然而,在笔者看来,本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不仅提出了丰富的学习论点,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学习理论。

本文旨在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给予较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的确,人本主义心理学起初并不形成于对学习和学习过程的研究,而是从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等一些对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持有相似观点的心理学家的应用研究中产生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发起者是马斯洛(A.H.Maslow),近年来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C .R .Rogers )。

此外,弗罗姆(E .Fromm)、库姆斯(A.Cobs)和奥尔波特(G.W.Allport)等人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有显著的贡献。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他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的性本能倾向,又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化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理解行为者所知觉的世界,即要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在了解人的行为时,重要的不是外部事实,而是事实对行为者的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试图从行为者,而不是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解释和理解行为。

对于学习问题的看法,也是如此。

在他们看来,如果学习内容对学生没有什么个人意义的话,学习就不大可能发生。

因此,他们感兴趣的是学习的潜能、学习动机、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以及学习情感方面的内容。

二、学习的实质对学习实质的理解不同,是学习理论各流派的主要分歧所在。

联结派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知派主张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所谓的“认知结构”或“认知地图”;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与获得经验,甚至学习的过程就是经验的过程。

(一)学习即理解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学习不是机械的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的总和。

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对知觉的解释。

具有不同经验的两个人在知觉同一事物时,往往会出现不一致的反应。

罗杰斯认为这并不是所谓联结的不同,而是因为两个人对知觉的解释不同,所以他们所认识的世界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反应也不同。

因此,要了解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只了解外界情境或外界刺激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习者对外界情境或刺激的解释。

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学习的看法与罗杰斯类似。

(二)学习即潜能的发挥对于学习的起因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人类的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

因此,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罗杰斯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的环境和自我的理解,而不应该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那样,用安排好的各种强化去控制或塑造学生的行为。

此外,人本主义还认为学习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在教学中不应把惩罚,强迫和种种要求或约束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学习即“形成”人本主义特别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罗杰斯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和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

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取决于静止的知识。

”很多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不是从现成的知识中学到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的。

学生通过实际参加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自我创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经验,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

所以,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学习,它导致对各种经验的不断感受以及对变化的耐受性。

(四)学习是对学习者有价值的学习马斯洛和罗杰斯都强调,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

罗杰斯认为,只有当学生正确地了解所学内容的用处时,学习才成为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

一般说来,学生感兴趣并认为是有用处、有价值的经验或技能比较容易学习和保持;而那些学习者认为是价值小七效用不大的经验或技能往往学习起来很困难,也容易遗忘。

如果某些学习内容需要学习者改变自己的兴趣或自我结构,那么这些学习就可能受到学生的抵制。

人本主义这一学习观提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自我理想来选择有关学习内容,而不应把学生不喜欢的东西强行地灌输给学生。

三、学习的类型认知派的代表人物奥苏贝尔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同奥苏贝尔一样,罗杰斯认为学习分为两类,它们分别处于意义连续体(continuum of meaning)的两端。

(一)无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类似于无意义音节的学习。

学习者要记住这些无意义音节是一项困难的任务,因为它们是没有生气、枯燥乏味、无关紧要、很快就会忘记的东西。

它们一方面不容易学习,另一方面又容易遗忘。

在罗杰斯看来,学生在课堂里学习的内容,有许多对学生来说具有这种无意义的性质。

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发现,他们课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对自己是无个人意义(personal signifcance)的。

无意义学习只涉及心智(mind ),是一种“在颈部以上(from the neck up ) 发生的学习,它不涉及人的感情或个人意义,与完整的人无关。

罗杰斯还认为,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就是认为唯有认知学习是重要的。

(二)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erarning),不是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

例如,如果一个五岁小孩迁居到另一个国家,让他每天与新的小伙伴们一起自由地玩耍,完全不进行任何语言教学,他在几个月内就会掌握一种新的语言,而且还会习得当地的口音。

因为他是一种对自己有意义的方式学习的,所以学习速度极快,倘若请一个教师去教他,在教学中使用对教师有意义的材料,那么学习速度将会极其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为什么让儿童自己去学习时,速度很快且不易遗忘,并且有高度的实际意义,而当用一种只涉及理智(intellect)的方式“教”他们时,情况就糟了呢?罗杰斯认为,关键在于后者不涉及个人意义,只是与学习者的某个部分(如大脑)而与完整的人无关,因而他不会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学习。

由此可见,罗杰斯的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 ),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是不同的,前者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后者是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也只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personal involvenent)的性质,即整个人都投入学习活动;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self- initiated),即便刺激来自外界时,也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pervasive),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evaluated by the learner),因为只有学生最清楚某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导致他想要知道的东西。

四、学习动机人本主义心理学十分重视对动机的研究。

马斯洛认为,人的动机是由人的潜能决定的,而在潜能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潜能起主导作用。

人不是更大一些的白鼠,人类具有自己的特点,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动机。

马斯洛指出:“人生活在稳定的价值观的体系中,而不是生活在毫无价值观的机器人世界里”,“一个人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论是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基础的。

“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1)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 needs), (2) 安全的需要( Satety needs),(3)社交的需要(Company needs),(4)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s),(5)自我实现的需要(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

“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人类能把自身中的潜在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的基本倾向。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对天赋、能力、潜力等等的充分的开拓和利用。

这样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对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总是尽力去完成。

”人人都希望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总是致力于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和学习,而工作、学习与休息、玩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了。

对他们来说,工作和学习是充满乐趣的。

以马斯洛需要观为基础,罗杰斯提出了“自我实现”的三个阶段:(1)“映射”阶段。

其间人的自我发展是由外界要求的“映射”产生的。

例如,学生说:“我要努力学习,因为老师这样要求我们。

”(2)混乱阶段。

当学生有一定自我意识时,教师对他的要求,往往与他自己的观点产生矛盾,结果是无所适从。

(3) 自我实现阶段。

学生的自我意识占主导并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能独立地、创造性地做出任何判断和决定。

如何使学生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马斯洛还提出了许多策略性的建议,主要有:(1)避开过去。

在从事学习时,应把全部身心投入学习,排除先前事件的影响。

特别是对于差生,如果永远有“我以前学得不好”的观念,那么将永远不能进步。

(2)积极接受的态度。

学生学习时,既要全神贯注、独立思考,又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马斯洛指出:当我们以非干扰和安全接纳的方式与别人相处时,就能感受到更多东西。

因此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3)防止两种心理障碍。

其一是“低俗化”(Desacralizing),即自以为把世上一切都看穿了,不相信神圣的、美好的东西。

其二是“约拿情结”(Jonah Complex), 指那种畏惧美好和神圣事物的心理障碍。

五、学习的原则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中,罗杰斯对学习原则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