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主义

合集下载

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

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

Connectivism
1 The Background
•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尤其WEB2.0 技术带来各 类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在引发知识激增的同时, 更促迚知识自身特征和存在情境的变革。
• 学习的新趋势及其挑戓
Connectivism
学习的新趋势及其挑战
学习特点
学习方式 学习进程 学习条件 学习空间 学习组织 学习途径
▲我们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生态中该如何
不时俱迚?
需要操作的情冴呢?
▲随着对丌同知识领域间相互联系的认识 的增加,如何看待作为学习任务的各系统 不生态理论?
▲何为网络的影响?何为关于学习的复杂 性理论?
Connectivism
1 The Background
•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三大理论为理解 学习提供了有效视角,但在学习非正式化、网络化 的今天,这些理论在有效阐释数字化学习上,也存 在前所未有的“危机”,有一定缺陷。
知识观
识的组织主要采用动态的网络和生态。
知识的类型
知识的分布
Connectivism
学习观
• 关联主义诠释的是一种“关系中学”和“分布式认知”的 学习观。
学习就是“形成连接、创建网络” 的过程。 • 关联主义认为,知识以碎片化的斱式分布于知识网络戒社
会网络的各个节点上,学习就是把分散的各个节点连接关联起 学习工具观 学习就是“认知下放、内外脑并用” 来的过程。面对数字时代信息戒知识的过载,我们并丌用也丌 的过程。 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学会将认知负荷卸载到网络 中。
Connectivism
Connectivism
3
What and How the Connectivism affect our Studies and Lives?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给远程教育带来了什么?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给远程教育带来了什么?

【 摘
要】 本文由社会和技 术发展 水平的变迁 出发 , 梳理 了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 简要 归纳关联主 义学习理 在
的核 心观 点后 , 析 了关联 主 义 学 习理 论 对 于我 国远 程 教 育 宏 观 定位 、 分 中观 学 习环 境 和 微 观 学 习模 式 的 影 响 。通 过 分析 , 文 认 为 关联 主 义 学 习理 论 必 将 成 为 促 进 远 程 教 育 在 新 世 纪 中 实现 升 级 蜕 变的 重要 指 导 思 想 。 本
层 面 的 知识 建构 策 略 ;3 建 构 主 义 重 点 在 于 解 释 个体 内 () 的 学 习 , 乏 对 网 络 社 会 中 组 织 内学 习 行 为 的解 释 。 缺
学 习理 论 的 关 , 高 度 的 互 相 依 存 关 系 。学 习 理 论 必 定 要 适 应 有
索 提 供 了一 个 新 的视 角 , 完 全 可 能 成 为 远 程 教 育 升 级 它 蜕 变 的核 心 指 导 思 想 。下 文 详 细 论 证 了关 联 主 义 学 习理
论 的发 展 是 社 会 和 技 术 进 步 的 必 然 , 此 基 础 上 详 细 分 在 析 了关 联 主 义 学 习理 论 对 远 程 教 育 宏 观 定 位 、 观 学 习 中 环 境 和 微 观 学 习 模 式 以及 理 论 研 究 的影 响 。

行为主义的兴盛时期为 2 0世 纪 l 5 O一 0年 代 。从
社会背景来看 , 当时 西 方 发 达 国家 已经 进 入 工 业 化 社 会 ,
以美 国 为 例 , 当时 的美 国工 业 经 济 飞 速 发 展 , 市 化 建 设 城 如火如荼 , 应城市化 建设需 要对 社会 生活和 生产实践 相 进 行 改 良 ( 制 ) 尤 其 是 需 要 对 农 村 人 口 的城 市 适 应 性 控 , 行 为 进行 引 导 。而 行 为主 义 直 接 为 农 村 人 口 的行 为改

浅谈基于关联主义视角的室内空间设计教学

浅谈基于关联主义视角的室内空间设计教学
i a r a s l e dy 3 8.bu s s il t he tl ha n’t ound s f he r
Jc a k.
生对 语 言 的理 解 能力 ,尤 其 能促 进 对汉 语 和英 语两 种不 同语言 的理解 和 驾驭 能 力 , 并促进 实 际运 用 能 力 。语言 的功能在于交 际 ,交 际的两个 主要方面是理 解 ( 他人 )和表 达 ( 自己) 。表 达能力 的高 低与语 言 信息的输入量 和储存量有着 密切的关系 。 同样 ,熟读 和记 忆 大量 的英语 学 习材 料对 于 英 语学 习者 来 说 也 是很 有必 要 的 。 总之 ,在 日常 英 语教 学过 程 中我们 要根 据 实 际 大胆 创新 ,找 出一 条 适合 于 自己教 育教 学 的方 法 来 挖掘 学 生 的潜 能 ,英 语格 言警 句 和 谚语 教 学便 是一 个很好的尝试 。不过我们 也要运用得合理恰 当 ,切 合 实 际 。相 信 利 用 好 这 一 教 学 方 法 也会 达 到 “ 0 ne so e wo br s 一石二鸟 )的作用。 tn ,t id ”(
思维瓶颈 的核 心 。在 学 习理论 日益丰 富的今 天 ,关联 境 制定 出相 应 的、更 趋合 理 的教学 策略 。 主 义作 为数 字 时代 全新 的学 习理 论 ,表 现 出极 强 的 关 联 主 义及 其 学 习 观 活 力 ,如 何 借 助这 一 强有 力 的杠 杆推 进 室 内空 间设 计 教 学是 讨论 的重 点。 关联主义 是一种经 由混 沌、 网络 、复杂性 与 自我 关键 词 :关联 主义 ;室 内空 间设 计 ;数 字 时代 组 织等 理论 探 索 的原 理 的整 合 ,旨在将 学 习 集 中在 专 业知 识 系列 的 连接 方 面 ,从 而使 我 们学 到 比现 有 随 着 网络 技术 的发展 ,学 习环 境 发 生 了很 大 的 的知识体 系更多 ,更重 要的东西 。其基 本原理有 以下 变化 ,知识不再 以线性方式获得 ,学 习可存 在于人类 几点 :学 习与知识建立 于各 种观点之上 ;学 习是一 种 自身之 外 ,变 成 了一 种社会 活动 。加拿大学 者乔 治 ・ 将 不 同专业 节 点 或信 息 源连 接起 来 的过 程 ;学 习可 西 门子 ( e r e Se n e )2 0 年在 关联主义 : 能存 在 于 非人 的 工具 设施 中 ;持 续学 习 的能力 比当 G o g ime ss 0 5 数 字 时 代 的 学 习 理 论 一 文 中 将 “ 联 主 义 前知识 的掌握 更重要 ;为促进持续学 习 ,需要培养 与 关 (o n ci i m) c n etvs ”定位于 目前 的学 习趋势 ,并在 同年 保持各种 连接 ;看 出不 同领域 、理念 与概 念之 间联 系 i 界定 “ 网络构 建” 即网络 时代 的 “ 习 ” 学 ,一 个具 有 的能力至 关重要 ;流通 ( 精确的 、最新 的知识 )是所 “ 程 碑 ”意 义 的全 新学 习理论 被展 现 在 世人 面 前 。 有 关联 主义 学 习 活动 的 目的 ;决 策 本 身是 一 种学 习 里 关联 主 义 不仅概 括 了学 习 的社 会 化特 色进 程 ,而 且 过程 。 对 专 业 教学 者 教学 方 式 的革 新 方 向和 具体 教 学方 法 关联 主 义者 认 为社 会 的飞 速 发展 和学 习手段 的

相关主义在哲学中的探究

相关主义在哲学中的探究

相关主义在哲学中的探究关联主义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理论,它认为存在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来定义和解释的。

这种思想在哲学、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深入探究关联主义在哲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关联主义的起源和背景关联主义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他在他的《人类理解论》(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中提出了经验主义和关联主义的观点。

洛克认为,知识的来源来自于我们与外界的经验,而知识的本质则是由我们对知觉中各种元素之间关系的理解而构建出来的。

这种观点随后被许多哲学家和学者所继承和扩展,例如大卫·休谟(David Hume)和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

二、关联主义的基本理念关联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和认知是基于各种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形成的。

这个理论将一切现象都视为一个组成整体的网络,每个元素在这个网络中都与其他元素相互交织。

因此,单独的元素并不能提供如实的含义或理解。

相反,只有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背景下,这些元素才能得到适当的解释和理解。

例如,在哲学中,我们可以用关联主义来解释我们对“自我”概念的理解。

我们对自我的理解不是由我们内在的特质和能力来定义的,而是由我们对自己与外界和其他人的关系和交互产生的印象和认知来塑造。

总的来说,关联主义是强调事物间的关联性和社会性,而不是单独的个体或事物。

三、关联主义的应用关联主义的应用广泛,不仅仅在哲学领域中,还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

1. 认知科学认知科学是一门探讨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学科领域。

在认知科学中,关联主义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认为任何想法、记忆或思考都包括有关人类思维和大脑运作的各种关系和联系。

2. 社会学在社会学领域中,关联主义可以用来分析人类互动和群体行为。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论
对知识工作者而言,混沌是一种新的现实反映。 《科学周刊》(2019)引用了奈吉·科达(NigelKalder)的 定义,即混沌是“秩序的一种隐秘形式”。混沌是可 预测性出了故障,并在最初违背秩序的复杂排列中显 现了出来。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通过制造学习意义的任务努 力培养理解力,而混沌强调的是意义一直存在——学 习者的挑战在于能够识别出隐藏着的模式。学习意义
针对模式改变的识别能力与调整能力十分关键!
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论
路易·马托埃斯·罗恰(Luis Mateus Rocha)将自我组织定义为 “从随意的初始条件中自发形成的、组织良好的结构、模式或行 为”。作为一种自组过程的学习要求本系统(个人的或有组织的学 习系统)“有信息量地开放,即,它能够将自己与环境的相互联系 分类,它必须能够改变自身的结构……”。威利(Wiley)与爱德华 兹(Edwards)承认自我组织作为一种学习过程十分重要:“捷科 (Jacobs)认为各学习领域的自我组织方式与社会昆虫相似:成千 上万只蚂蚁途经彼此的信息素痕迹后,会相应地改变他们的行为; 类似的,成千上万个人在人行道上相互经过,也相应地改变他们 的行为”。在个人水平层面的自我组织是一种建立在公共机构环 境内部的、更为庞大的自我组织知识体的微观过程。我们这个知 识经济时代中的学习,要求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即建立各信息源 之间的连接,并由此创造出有用的信息模式。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 与建构主义的局限性
从技术层面来看已建立起来的学习理论, 就会发现许多重要的问题。理论家自然会随着 条件的变化而继续努力修正与完善那些理论。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基本条件变化太大,不 宜再作进一步的修正,而需要一种全新的方法 了。
一些探索有关学习理论、技术影响与学习的 新科学(混沌与网络)的问题:

关联主义视角下学习型社交网站的构建

关联主义视角下学习型社交网站的构建

关联主义视角下学习型社交网站的构建[摘要]社交网站(SNS)是Web2,0时代一个标志性的网络服务新模式。

它以人为核心,以社会关系链为基础,利用诸如网络聊天(IM),交友,开博客、记日志,建相册,参与群组,玩SNS游戏,分享日记等活动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信息,创造内容,维系关系,培育感情。

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

基于关联主义的理论观点,从技术维度、社会维度、知识维度三个方面探讨了学习型社交网站的创建应该遵循和坚守的创建理念和原则,其研究结果对促进社交网站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具有理论指导价值。

[关键词]关联主义:社交网站:学习型社交网站一、引言当互联网发展到Web 2.0时代,互联网则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交互性更强、用户生成内容(UGC)的网络时代。

“Web 2.0是网络运用的新时代,网络成为了新的平台,内容因为每位用户的参与(Participation)而产生。

参与所产生的个人化(Personalization)内容,借由人与人(P2P)的分享(share),形成了现在Web 2.0的世界。

”在Web2,0时代,用户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参与表达、沟通、创造和分享信息,他们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又是网站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如大英百科全书公司1994年推出了维基百科(Wikipedia)、folksonomy、博客(blog)等,都是Web 2.0时代最典型的应用形式。

社会性网络服务(SNS)是Web 2.0时代标志性的网络服务新型模式,它成为连接虚拟网络与真实人际关系的桥梁,也成为人们青睐的新型社交媒体(social Media)。

“Web 2.0是一种新的互联网方式,通过网络应用(Web Applications)促进网络上人与人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合作,其模式更加以用户为中心。

”Web 2.0时代的重大变革是SNS的诞生与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一代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 Sites,简称SNS)的相继出现,如我们熟知的Facebook、Myspace、Orkut、StudiVZ、skvrock、LinkedIn、Friendster等网站。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名词术语。

以下是对几个常见文学理论名词的解释。

1. 传统文学:传统文学是指以传统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它包括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的文学作品。

传统文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文化传承。

2. 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是一种文学创作风格,以探索人类心灵的恐惧与邪恶为主题。

这种文学作品通常通过描述恐怖和可怕的场景,展示人类内心的黑暗面,引发读者的恐慌和恐惧。

3.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一种批评理论,旨在揭示文本的内部矛盾、不稳定和多义性。

它强调语言的不确定性和无法确定的意义,通过对文本进行分析和反思,揭示隐含的权力关系和主导意识形态。

4. 启示文学:启示文学是指通过对神秘、超自然和灵感的探索,提供人类教诲和指导的文学作品。

这种文学作品通常涉及到宗教、神话和奇迹等元素,以展现人类灵魂的拯救和超越。

5.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回应和批判,它强调多样性、相对性和破碎性。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通常采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模拟和拼贴等技巧,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混乱和无序。

6. 关联主义:关联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强调文本中的意象、象征和隐喻。

通过将不同的意象相互联系,关联主义试图传递出文学作品深层次的主题和情感。

7. 同情文学:同情文学是一种以表达同情和共鸣情感为目的的文学作品。

它通常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遭遇和苦难,通过展示人性的善良和人道主义的情感,呼吁读者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8. 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对文化现象和文化表达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它关注文化的产生、传播和演变,并探讨文化与权力、性别、种族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文化研究旨在揭示文化的意义和社会的文化动态。

以上是对几个常见文学理论名词的简要解释,每个名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研究领域。

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并提高对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从“关联主义”视角看当代大学生学习力培养及提升途径

从“关联主义”视角看当代大学生学习力培养及提升途径

从“关联主义”视角看当代大学生学习力培养及提升途径【摘要】自从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的“半衰期”在不断的缩短,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知识量不断增多,“终身性学习”取代“一次性学习”的趋势不断凸显,当代的大学生面临着不得不努力培养和提升自身学习力的社会环境,否则就可能产生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于是本文本着时代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力大力要求的背景下,从“与21世纪相适应的‘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和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及提升自身学习力的途径。

【关键词】关联主义;学习力;培养;途径从社会快速发展的角度来看,21世纪将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是否拥有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显得相当重要。

于是当代的大学生面临这样的社会环境,只有努力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学习力,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1 21世纪:数字化时代、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的增长呈指数的形式上升着。

在很多领域里,知识生命的衡量单位也在发生着变化,冈萨雷兹将这种现象描述为:“一个最具说服力的因素是不断缩减的知识半衰期。

所谓‘知识半衰期’指的是从知识的习得到知识的废弃所经历的时间段。

今天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中有一半是我们十年前所不知的。

根据美国培训与信息协会的统计,在近十年中全球知识量增长了一倍,并正在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递增。

”[1]于是随着知识的增多,终身学习取代一次性学习显然已经成为了当下学习环境发展的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过一个这样的观点:“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学习“作为结果,是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变化;作为过程,指个体获得这样变化的过程”。

[2]1999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指出,终身学习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摘要(说明:该文选自《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8期,著者为美国人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译者为李萍。

下面的文字均为原译文中的,不再打引号。

)在教学环境的创设过程中使用最频繁的三大理论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及建构主义。

不过,这些理论创建于学习的技术含量尚不高的时期。

在近20年中,技术已经重组了我们的生活、交流与学习方式。

描述学习原理与过程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理论应该能反映基本的社会环境。

……短短40年前的学习者往往在按要求完成学业后进入持续终身的职业生涯。

知识信息发展十分缓慢。

他们的知识生命以十年为一个衡量单位。

今天,这些基本原则已被改变。

知识正在呈指数增长。

现在许多领域的知识生命已被发展至以月或年为衡量单位了。

冈萨雷兹这样描述……“根据美国培训与信息协会(AS TD)的统计,在近十年中全球知识量增长了一倍,并正在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递增。

为应对不断缩减的知识半衰期,各组织机构被迫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一些重要的学习趋势(下面引文的各自然段前都有一个黑色的三角形,可惜我不会打)许多学习者在一生中将会进入各式各样的、很可能毫无关联的学习领域学习。

非正规学习成为我们学习的重要部分。

正规教育不再构成我们学习的主体。

现在的学习可以各种方式——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个人网络,或通过完成与工作有关的种种任务进行。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持续终身。

学习与相关工作活动不再分离,而在许多情况下合二为一。

技术正在改变(重组)着我们的头脑。

我们使用的工具决定着我们的思维。

组织与个人都是学习机构。

……我们重视对这样一种理论的需求,即设法解释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之间联系的理论。

以从前的学习理论(尤其是在认知信息处理领域)为基础的许多学习过程如今可由技术取代或支持。

“怎样学”与“学什么”正在被“从哪里学”(了解从那里可以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所补充。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局限性大多数学习理论的中心法则为:学习发生在学习者个人内部。

连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制定过程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都认同了个人(及其生理特征,如大脑结构)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都没有提及学习还发生在人体外部(如学习可由技术来储存或操作)。

它们同样没能表述学习在各组织内是如何发生的。

……在联网的世界上,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颇值得探索。

……在今天的环境中,我们需要不通过个人学习的行动——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吸收自身知识体系之外的信息来采取行动。

因此,对种种联系与模式的合成及识别能力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技能。

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论网络技术与连接的建立作为学习活动开始将学习理论引入数字时代。

我们不再亲身经历并习得知识,我们的学习能力来自于各种连接的建立。

……关联主义关联主义原理(以下引文的各自然段前也有黑色的三角形)学习与知识建立于各种观点之上。

学习是一种将不同专业节点或信息源连接起来的过程。

学习可能存在于非人的工具设施中。

持续学习的能力比当前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为促进持续学习,需要培养与保持各种连接。

看出不同领域、理念与概念之间联系的能力至关重要。

流通(精确的、最新的知识)是所有关联主义学习活动的目的。

决策本身是一种学习过程。

选择学习内容,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理解新信息的意义。

随着影响决策的信息的改变,今天正确的答案到了明天就可能是错误的。

关联主义的起点是个人。

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被又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

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对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

关联主义表述了一种适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的学习模式。

学习不再是内化的个人活动。

当新的学习工具被使用时,人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目的也发生了变化。

在认识到新的学习工具所带来的影响及学习意义的环境变化方面,教育领域已经落于人后了。

关联主义提供了一些学习者在数字时代成功学习所需的学习技能与学习任务的见解。

附译者写的“摘要”:关联主义不应与建构主义相混淆。

乔治·西蒙斯提出了一种与21世纪的需求相一致的学习理论。

该理论考虑了学习的趋势,学习技术与网络的使用,以及不断缩减的知识半衰期。

该理论还综合了许多学习理论、社会结构与技术的相关元素,创建了一种强大的、用于数字时代学习的理论观。

(我的说明:我赞成关联主义的几乎全部观点,但不赞成他说的“学习不再是内化的个人活动”这一观点。

无论如何,光接受信息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个人的组织、解释与应用,这些信息才有意义和价值。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乔治·西孟斯(George Siemens)提出了一种与21世纪的需求相一致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考虑了学习的趋势,学习技术与网络的使用,以及不断缩减的知识半衰期。

该理论还综合了许多学习理论、社会结构与技术的相关元素,创建了一种强大的、用于数字时代学习的理论观。

在教学环境的创设过程中使用最频繁的三大理论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及建构主义。

不过,这些理论创建于学习的技术含量尚不高的时期。

在近20年中,技术已经重组了我们的生活、交流与学习方式。

描述学习原理与过程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理论应该能反映基本的社会环境。

维尔(Vaill)强调“学习必须是一种存在方式——是由个人或集体所形成的一系列不间断的态度与行动。

这些个人或集体努力跟上那些令人惊讶的、新奇的、凌乱的、含混的、一再发生的事件,与之齐头并进……”。

短短40年前的学习者往往在按要求完成学业后进入持续终身的职业生涯。

知识信息发展十分缓慢。

他们的知识生命以十年为一个衡量单位。

今天,这些基本原则已被改变。

知识正在呈指数增长。

现在许多领域的知识生命已发展至以月或年为衡量单位了。

冈萨雷兹这样描述迅速缩短的知识生命所带来的挑战:“一个最具说服力的因素是不断缩减的知识半衰期。

所谓‘知识半衰期’指的是从知识的习得到知识的废弃所经历的时间段。

今天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中有一半是我们十年前所不知的。

根据美国培训与信息协会(ASTD)的统计,在近十年中全球知识量增长了一倍,并正在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递增。

为应对不断缩减的知识半衰期,各组织机构被迫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重要的学习趋势▲许多学习者在一生中将会进入各式各样的、很可能毫无关联的学习领域学习。

▲非正规学习成为我们学习的重要部分。

正规教育不再构成我们学习的主体。

现在的学习可以各种方式——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个人网络,或通过完成与工作有关的种种任务进行。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持续终身。

学习与相关工作活动不再分离,而在许多情况下合二为一。

▲技术正在改变(重组)着我们的头脑。

我们使用的工具决定着我们的思维。

▲组织与个人都是学习机构。

对知识管理的关注日益增长,使我们重视对这样一种理论的需求,即设法解释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之间联系的理论。

▲以从前的学习理论(尤其是在认知信息处理领域)为基础的许多学习过程如今可由技术取代或支持。

▲“怎样学”与“学什么”正在被“从哪里学”(了解从哪里可以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所补充。

背景德里斯科将学习定义为“一种在人类行为或行为潜力方面的持续的改变……‘这种改变’一定是学习者的经历及其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

该定义包含了许多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特征——即,学习作为一种持续被改变的状态[情感、精神,生理(如种种技能)],是人的经历及其与学习内容或他人相互作用的产物。

德里斯科就对学习下定义的复杂性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关争论主要集中于:▲确凿的知识来源——我们是否通过经历获得知识?知识是与生俱来的吗?我们是否通过思考与推理而获得知识?▲知识的内容——知识是否真的可知?知识是否通过人的经历直接可知?▲考虑最终集中在与学习有关的三种传统的认识论:客观主义、实效主义与体现主义。

1.客观主义(与行为主义相似)主张,现实是外部的、客观的,知识是通过经历获得的。

2.实效主义(与认知主义相似)主张,现实是经过诠释的,知识是通过经验与思考而获得的。

3.体现主义(与建构主义相似)主张,现实是内部的,知识是经过建构的。

所有这些学习理论都认为,知识是一种客观事物(或状态),即使不是与生俱来,也可以通过推理或经历获得。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构筑在传统的认识论的基础上)都力图阐述人类的学习方法。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知的,即我们无法了解一个人的体内正在发生着什么(“黑盒理论”)。

格莱德勒将行为主义表述为由构成关于学习的三种假设的数个理论的合成物:1.可观察到的行为比了解(人体)内部的活动更重要。

2.应重视行为的简单成分:具体的刺激与反应。

3.学习是有关行为的变化。

认知主义经常采用电脑信息处理模式。

学习被认为是一种输入过程,在短时记忆区进行处理,并被编码以备长期记忆。

辛迪·布艾尔将该过程详述为“在认知理论中,知识被看作是存在于学习者脑中的思维符号。

而学习过程是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这些符号所代表的东西就转化成了记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努力理解他们的经历时,创造了知识。

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将知识看作是外在于学习者个体的事物,而将学习过程看作一种内化知识的行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等待被充填知识的空瓶子。

相反,学习者积极致力于创造学习的意义。

学习者常常选择并追求他们自己的学习。

建构主义原理承认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是凌乱而复杂的。

仿效这种“模糊”学习的班级将更有效地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的能力。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局限性大多数学习理论的中心法则为:学习发生在学习者个体内部。

连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制定过程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都认同了个人(及其生理特征,如大脑结构)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都没有提及学习还发生在人体外部(如学习可由技术来储存或操作)。

它们同样没能表述学习在各组织内是如何发生的。

学习理论与学习的实际过程有关,但与被学事物的价值无关。

在联网的世界上,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颇值得探索。

评估所学事物价值的需求是一种较高形式的、在学习开始前就应用的技能。

当知识量不足时,评估知识价值的过程是学习之本。

当知识量充沛时,对知识进行的快速评估就十分重要。

在信息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又产生了其它一些关注点。

在今天的环境中,我们需要不通过个人学习的行动——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吸收自身知识体系之外的信息来采取行动。

因此,对种种联系与模式的合成及识别能力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技能。

从技术层面来看已建立起来的学习理论,就会发现许多重要的问题。

理论家自然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继续努力修正与完善那些理论。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基本条件变化太大,不宜再作进一步的修正,而需要一种全新的方法了。

一些探索有关学习理论、技术影响与学习的新科学(混沌与网络)的问题:▲当知识不再以线性方式获得时,学习理论受到怎样的冲击?▲当技术取代学习者从事许多认知操作(信息储存与检索)时,学习理论需做出什么调整?▲我们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生态中该如何与时俱进?▲学习理论如何表述缺乏整体理解时所需要操作的情况呢?▲何为网络的影响?何为关于学习的复杂性理论?▲混沌作为一种复杂的学习认知过程模式,其影响是什么?▲随着对不同知识领域间相互联系的认识的增加,如何看待作为学习任务的各系统与生态理论?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论网络技术与连接的建立作为学习活动开始将学习理论引入数字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