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运用技术》教学大纲
《汽车运用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汽车运用工程学Engineering of Automobile Application课程代码:901120749学时数:48 学分数:3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它是在综合应用现代汽车技术和管理学方法基础上,讲授如何充分发挥汽车的动力性与经济性,以“优质,高效,低耗,安全”地运行,使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汽车运用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汽车经营管理等技能知识。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 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汽车作为重要交通工具在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掌握国内外汽车技术和汽车运用工程的发展进程及水平。
重点掌握汽车运用与管理工作的内容及影响汽车运用和管理因素。
1.汽车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汽车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现状;汽车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前景。
2.汽车运用的条件:动力条件;道路条件。
3.汽车运用工程展望:前景展望;发展趋势。
4.课程的任务与要求:课程任务;课程要求。
第二章汽车的动力性(6 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评价汽车动力性能指标。
掌握汽车动力平衡方程式、平衡图及影响汽车动力性能的主要因素与指标。
重点掌握汽车动力性的合理运用。
1.汽车动力性能的评价指标:加速性能;平路上最高行驶速度;最大爬坡角度。
2.汽车的驱动力和行驶阻力:汽车驱动力;行驶阻力。
3.汽车行驶驱动的附着条件: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附着力与地面法向反作用力;附着率。
4.影响汽车动力性因素及动力性分析:影响汽车动力性因素;动力性分析。
5.汽车动力的合理运用:发动机动力性;汽车动力合理运用。
6.汽车的动力性试验:测试仪器设备;动力性试验方法。
第三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6 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汽车燃油的经济特性。
掌握汽车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
重点掌握影响汽车燃油经济特性的因素及节油技术。
1.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等速百公里燃油消耗量;每千克燃油行驶里程。
《汽车运用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运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三年制高职汽车类各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更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核心基础平台课程之一。
在课程设计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工作岗位,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实际任务为载体,通过对任务的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来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的同时还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最终使学生具备完善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
二、课程建设目标明确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共同且又具专业特点的课程总体目标,包括知识教学目标、技能教学目标、素质教学目标等。
(一)总目标本课程主要学习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基本常识,包括:燃、润料的基本知识,轮胎的基本知识,各条件下的正确使用,汽车日常维护的基本内容以及汽车使用过程的系统管理等,为后续的整车维护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1.素质教学目标(1)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2)具有互助合作精神,能正确评价自我,豁达大度,积极乐观。
(3)具有理性的就业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4)具有安全、文明生产以及环境保护意识。
(5)具有一定的人际交流能力和服务客户意识。
(6)具有积极进取及创新精神。
(7)具有适应职业的身体素质。
2.知识教学目标(1)熟悉汽车分类的原则;(2)熟悉汽车VIN代码的编制规则;(3)熟悉汽车使用说明书的主要功能;(4)了解汽车使用性能的主要评价指标;(5)熟悉汽车在特定条件下的合理使用原则;(6)熟悉汽车燃料的合理使用原则;(7)熟悉汽车润滑材料的合理使用原则;(8)熟悉汽车轮胎的合理使用原则;(9)掌握汽车的日常清洁的基本操作方法;(10)掌握汽车工作介质的检查和补充方法;(11)掌握汽车运行安全部件的检查方法;(12)掌握汽车使用基础管理和过程管理的方法。
3.能力教学目标(1)会辨别汽车类型;(2)会识别汽车VIN代码;(3)会解读汽车使用说明书;(4)会评价汽车使用性能;(5)会在特定条件下的合理使用汽车;(6)会合理使用汽车燃料;(7)会合理使用汽车润滑材料;(8)会合理使用汽车轮胎;(9)会汽车的日常清洁的基本操作;(10)会汽车工作介质的检查和补充;(11)能对汽车运行安全部件的检查;(12)会汽车管理的基本操作。
汽车运行技术教学大纲模板

一、课程名称:汽车运行技术二、课程代码:XXX三、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四、适用专业:汽车工程、交通运输、汽车服务工程等相关专业五、课程学分:3学分六、学时分配: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16学时七、教学对象:汽车工程、交通运输、汽车服务工程等相关专业学生八、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汽车运行基本原理和结构;(2)了解汽车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传递;(3)熟悉汽车运行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4)了解汽车运行过程中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2. 能力目标:(1)具备汽车运行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2)能够分析汽车运行过程中的故障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3)具备汽车运行技术的基本维修能力;(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3. 素质目标:(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2)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九、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汽车运行基本原理1. 汽车运行概述2. 汽车运行系统组成3. 汽车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传递第二部分:汽车运行系统1. 发动机系统1.1 发动机工作原理1.2 发动机主要部件及检修1.3 发动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2. 传动系统2.1 传动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2.2 传动系统主要部件及检修2.3 传动系统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3. 行驶系统3.1 行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3.2 行驶系统主要部件及检修3.3 行驶系统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4. 制动系统4.1 制动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4.2 制动系统主要部件及检修4.3 制动系统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5. 转向系统5.1 转向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5.2 转向系统主要部件及检修5.3 转向系统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6. 悬挂系统6.1 悬挂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6.2 悬挂系统主要部件及检修6.3 悬挂系统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第三部分:汽车运行故障诊断与排除1. 汽车运行故障诊断方法2. 汽车运行故障排除技巧3. 汽车运行故障案例分析第四部分:汽车运行技术实验1. 发动机拆装与检修实验2. 传动系统拆装与检修实验3. 行驶系统拆装与检修实验4. 制动系统拆装与检修实验5. 转向系统拆装与检修实验6. 悬挂系统拆装与检修实验十、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汽车运行基本原理和系统组成,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 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汽车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故障案例,使学生了解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4.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汽车运行技术的操作技能;5.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汽车运用工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汽车运用工程原为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的专业主干课程,其特点是将汽车理论与汽车运用两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学科内容体系。
其中汽车运用工程I是交通运输类专业(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汽车运用工程、交通土建)的专业基础课,而汽车运用工程II则是汽车运用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主干课程。
因此,教学大纲分成I和II两部分。
另外,汽车市场营销、在用汽车评估、机动车保险也是汽车运用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限于教学课时的限制,不能在课堂讲授。
这三章作为课后阅读材料,供读者自学或参考。
汽车运用工程 I(汽车理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汽车运用工程课程是交通运输管理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不仅为专业课程打下理论基础,也为今后实践中合理选用汽车、改装各种专用车、合理使用、管理汽车以及正确地进行汽车试验等创造条件。
二、教学基本要求在分析汽车运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密切结合的方法,研究汽车主要使用性能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汽车主要使用性能的各种影响因素,从而指出正确设计、合理使用汽车以及科学有效地试验汽车的基本途径。
三、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章节主要内容绪论汽车运用工程I的研究内容;汽车的主要使用性能及评价。
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汽车驱动与附着条件;汽车的动力性评价指标;汽车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汽车的功率平衡。
第二章汽车的燃料经济性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评价指标;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计算;影响汽车燃料经济性的因素。
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确定发动机功率的选择;最小传动比的选择;最大传动比的选择;变速器档数与各档传动比的选择。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制动性的评价指标;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典型制动过程;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第五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基本概念;轮胎的侧偏特性;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
汽车运用技术教材说明

讲授汽车空调系统结构和原理(制冷、暖风、通风、空气净化、手动空调控制和自动空调控制系统),工具的使用和制冷系统的维护。
汽车电器系统结构和原理
讲授充电系统、启动系统、点火系统、照明信号系统、仪表系统和辅助电器系统。
汽车运用技术教材说明分解表
教材名称
教学内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四大系统(发动机燃油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进排气系统),以及发动机大修工艺。
考取获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资格上岗证书(中级)
汽车底盘械结构和原理
教授汽车底盘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结构和原理
讲授汽车发动机燃油控制、发动机进气控制、发动机点火控制、电控冷却控制和汽车排放控制。
汽车电控底盘系统结构与原理
讲授自动变速器的液力变矩器,自动变速器执行元件、自动变速器齿轮变速机构、自动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典型自动变速的拆解与组装、电控悬架系统和ABS系统
汽车运用工程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

《汽车运用工程》课程教学大纲(201409修订)课程名称:汽车运用工程(英文): Automobile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层次:专升本学时:64 学分:4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1、课程作用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到汽车在行驶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掌握如何有效的使用车辆,以较低的消耗充分发挥汽车的使用性能,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2、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使学生获得汽车运用的基本知识,掌握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以及行驶安全性等性能指标,了解汽车的主要排放指标,了解汽车在不同气候和道路条件下行驶使用性能的化,为学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以及毕业后从事汽车技术使用和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4、课程类型:专业课5、先修课程:汽车构造二、课程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二)实践教学内容及要求1、实验实验、实习结合理论教学进行,实验、实习项目和要求如下:2.课程设计(包括综合实践)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掌握汽车几大评价指标中的某种指标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全过程。
课程设计题目类型:某某汽车动力性指标计算;设计内容:1.选定动力性计算时所需的参数2. 确定发动机外特性曲线3、计算最高车速4、计算最大爬坡度5、计算最大加速度三、学时分配表四、考核的内容及要求1.课程考核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参考理论教学的要求,理论教学的重点即是考核的考察点。
2.考试形式:闭卷笔试3.考试时间:90分钟4.试卷结构:题型包括:填空20%、判断题20%、名词术语20%和计算或问答题40%。
题目难易比例为1:3.五、课程参考资料1.教材:《汽车运用工程》,高延龄,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年7月第3版2.参考书:《汽车理论》,余志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
汽车运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运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汽车运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运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也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汽车运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如何设计一个综合性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在汽车运用技术领域的专业能力。
一、课程目标汽车运用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汽车运用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汽车的基本原理和结构,了解汽车运行的各个方面,包括引擎、变速器、悬挂系统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内容1. 汽车基础知识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汽车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包括汽车的构造、发动机工作原理、燃油系统、传动系统等。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学生将对汽车的各个部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汽车维护与保养这一部分的内容将涉及汽车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学生将学习如何检查和更换汽车的润滑油、刹车油、机油等,并了解如何对汽车进行常规检修和维护。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如何识别和解决常见的汽车故障,以确保汽车的正常运行。
3. 汽车电子技术现代汽车的电子技术越来越重要,这一部分的内容将涉及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和诊断技术。
学生将学习如何诊断和修复汽车的电子故障,并了解汽车电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调试方法。
4. 汽车安全与环保汽车安全和环保是现代汽车工业的重要议题,这一部分的内容将涉及汽车的安全技术和环保技术。
学生将学习如何评估和改进汽车的安全性能,了解汽车的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技术。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如何评估和改进汽车的环保性能,研究汽车的排放控制技术。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汽车运用技术课程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除了传统的理论授课,还应该加强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汽车,了解汽车的各个部件和系统的工作原理。
此外,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估方式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汽车运用技术课程的评估方式应该多样化。
《汽车运用工程》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汽车运用工程(Automobile Application Engineering)课程代码:04410067学分:2学时:32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32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交通工程学,载运工具概论适用专业:交通工程教材:《汽车运用工程》,潘公宇,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汽车运用工程》是交通工程专业的基础选修课。
本课程研究、讨论用现代先进理论及技术对汽车正确合理运用,进行有效技术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技术可能和使用可靠条件下,掌握正确合理使用汽车,充分发挥其工作性能,从工程技术管理方面保证汽车有良好的技术状况,减少污染及损耗,提高燃油经济性,降低运输成本的高效低耗安全优质运行的基本理论及主要技术措施。
(二)课程目标1.知识方面了解用现代先进理论及技术对汽车正确合理运用,进行有效技术管理;1.2掌握正确合理使用汽车,充分发挥其工作性能;3掌握降低运输成本的高效低耗安全优质运行的基本理论及主要技术措施。
2.能力与素质方面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归纳能力,能对汽车运用的相关技术和应用领域进行分析;2.2熟悉汽车的构成与功能,掌握正确合理使用汽车;3具有系统工程的思想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进行团队合作。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指标点1-4, 3-1, 4-1和12-2o.毕业要求1-4: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汽车运用中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
1.毕业耍求3-1.能够对复杂汽车运用问题进行分析和提炼,设计解决方案。
2.毕业要求4-1.能够对相应问题进行研究方案设计。
3.毕业要求12-2.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第一章汽车运用基础(-)课程内容1.汽车运用条件(气候条件,道路条件,汽车高速公路使用条件,运输条件等);.汽车运行工况(汽车运行工况调查,汽车运行工况分析);2•汽车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容载量,汽车质量利用,汽车使用方便性,出车迅速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运用技术》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总学时:40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汽车运用技术》是汽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适用于汽车电子技术专业。
本课程的任务:了解工程热力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内燃机原理、汽车理论及汽车运用知识,加强对汽车结构设计的综合理解,为最终创造性的运用相关理论,提高内燃机性能及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及汽车的通过性和平顺性打下基础。
熟悉了解汽车运用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汽车使用性能、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使用、汽车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汽车运行材料及其使用、汽车公害及防治、汽车技术状况及其变化、汽车更新、汽车购置、汽车驾驶与安全行驶。
重点认识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理论。
了解汽车的稳定性、通过性和行驶平顺性等内容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一、汽车使用性能
1 、汽车动力性
2、汽车燃油经济性
3、汽车制动性
4、汽车操纵稳定性
5、汽车行驶平顺性
6、汽车通过性本章小结
重点:汽车等速百公里油耗检测
难点:汽车制动性检测
二、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使用
1、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
2、汽车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
3、汽车电子控制防抱死制动系统
4、电子控制防抱死制动系统
重点:汽车电子控制防抱死制动系统
难点:汽车电子控制防抱死制动系统
三、汽车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
1、汽车走合期的使用
2、汽车在低温条件下的使用
3、汽车在高温条件下的使用
4、汽车在高原和山区条件下的使用
重点:汽车走合期的使用
难点:汽车在高温条件下的使用、汽车在高原和山区条件下的使用
四、汽车运行材料及其使用
1、汽车燃油及其使用
2、汽车润滑剂及其使用
3、汽车特种液及其使用
重点:汽车燃油及其使用
难点:汽车燃油及其使用
五、汽车公害及防治
1、汽车排放公害及防治
2、汽车噪声公害及防治
重点:汽车排放公害及防治
难点:汽车排放公害及防治
六、汽车技术状况及其变化
1、汽车技术状况及其变化
2、汽车状况分级与评定
重点:汽车技术状况及其变化
难点:汽车技术状况及其变化
七、汽车更新
八、汽车购置
九、汽车驾驶与安全行驶
1、汽车基础驾驶
2、汽车在一般道路上的驾驶
3、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驾驶
4、汽车在复杂环境下的驾驶
5、汽车安全行驶
重点:汽车在一般道路上的驾驶
难点:汽车安全行驶
三、学时分配表
四、推荐教材与参考书目
赵英勋主编,《汽车运用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高延令主编,《汽车运用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娄云、杨洪庆主编,《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