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技术15页PPT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规范

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规范

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规范摘要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但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水产养殖尾水的排放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的规范要求,包括尾水处理的必要性、治理技术的选择和运营管理的要点等内容。

通过规范水产养殖尾水的治理,可以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保护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引言水产养殖尾水是指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过的水和养殖动物排泄物等废水。

尾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有机污染物,如果不加以治理和处理,会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2. 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的必要性水产养殖尾水的排放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水体富营养化水产养殖尾水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

当这些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促使水生植物异常生长,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2.2 水质污染水产养殖尾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会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对水中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此外,尾水中还会含有一定量的悬浮物和废弃物,对水质造成物理性污染。

2.3 生态破坏水产养殖尾水的排放还会对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尾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废弃物会沉积在水底,对水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发水体富营养化。

基于以上问题,水产养殖尾水的治理势在必行。

3. 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技术的选择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在选择和应用治理技术时,应根据养殖水体的特点以及治理效果、操作管理的可行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1 物理法物理法是指通过物理手段对尾水中的悬浮物、废弃物等进行去除。

常用的物理法包括沉淀、过滤和曝气等。

物理法具有操作简单、设备投资少的优点,但对于尾水中的溶解物质和微量有机污染物处理效果有限。

3.2 化学法化学法是指通过添加化学药剂对尾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

常用的化学法包括混凝、沉淀、氧化还原等。

化学法处理尾水的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去除尾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无机物,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化学副反应和化学药剂残留。

最新养殖用水的处理方法课件PPT

最新养殖用水的处理方法课件PPT

2.影响过滤水质的主要因子
水产养殖对过滤水的要求是:水量大、滤速快、出 水量大,水质符合养殖标准。因此,养殖用水的过滤池 都是快滤池类型。影响过滤水质的主要因子有穿透深度、 滤速、滤料种类、粒径与级配、滤层厚度、孔隙率、垫 层等因子组成,此外,上述因子还与水源或废水的本身 的污染程度有关。
(1)穿透深度 当养殖用水穿过滤层,自表层向下 层过滤,至某一深度,其水质已符合要求,该深度即为 穿透深度。滤速越大,穿透深度越大,滤层中杂质分布 越均匀,下层滤料发挥的作用也越大。
例如微小的油珠,自由上浮速度仅1μm/s左右,而 粘附于气泡后,其速度可以上升到1mm/s,上浮速度提 高1千倍。
气浮法的布气方式有:射流布气、扩散板布气、叶 轮布气、加压溶气(即加压下强制空气溶解于水中,然 后突然减压,便产生众多微小气泡)等方法。
气浮法的优点是:
1.气浮设备的运行能力比沉淀池高。一般只需 15~20分钟,即可完成固液分离,其占地面积小,效率 高。
(1)平流式
沉淀池为一长方形水池,砖混结构,其结构简单, 造价低,适用于水量和温度变化大的养殖用水。
(2)辐流式 沉淀池为一漏斗形圆形池,池中间进水,由不同高 度的进水孔进水。其排污管在沉淀池在漏斗最深处。
(3)竖流式 形状同辐流式,但池水由池的中底部进入。
(4)暗沉淀
在养殖上应用得较多的是沉淀池上加盖,以便使水 中浮游藻类在黑暗中沉淀下来,这种方法称暗沉淀。通 常需静止沉淀48h后,方能澄清。
(2)滤速 单位时间内单位滤面上的过滤水量称为滤 速(m3/m2·h)。对于养殖用水,过滤池的一般滤速为 5~12 m3/m2·h为宜。
(3)滤料种类、粒径与级配 滤料是完成过滤作用 的基本介质。良好的滤料应满足以下要求:

水产养殖人工湿地尾水处理模式

水产养殖人工湿地尾水处理模式

39水产养殖 人工湿地尾水处理模式逐渐降低水位,通过控制投食地点,将苗种引入环沟后暴晒滩面,后慢慢引入低洼地围坝,其他边沟正常清塘、消毒、灭杀。

冬春季节,定期晚上清捡老头蟹。

该技术通过在人工湿地上建立人工水生态系统,经过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处理,利用植物、微生物等协同作用,去除或消减尾水中污染物,实现水产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当前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水产养殖尾水排放问题也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

各地纷纷加大水产养殖污染清理整治力度,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了较大冲击。

在当前形势下,亟待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既能切实减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又方便易行、具有可操作性,可推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技术原理。

在目前流行的工厂化循环水处理、人工湿地尾水处理、“流水槽+”尾水处理、池塘底排污尾水处理、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等模式中,人工湿地模式具有相对成本低、技术简单、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湿地生态系统,将养殖尾水、污泥等有步骤地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尾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氨氮磷等养分吸收及各类水生动物的作用。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较为适合处理水量不大、管理水平不很高的水产养殖尾水处理。

二、技术方法。

针对水产养殖尾水主要为氨氮磷等富营养化物的特点,采用科学组合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净化池等整套治40理设施的多级人工湿地净化尾水治理模式,有效净化水产养殖排放尾水。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的关键在于工艺的选择和对植物的选择及应用配置。

目前较为成熟模式中,养殖尾水处理面积可根据不同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确定,一般为不小于养殖总面积的6%~10%,处理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四池二坝”或“四池三坝”或环沟,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洁水池等。

池塘养殖尾水净化处理技术

池塘养殖尾水净化处理技术

池塘养殖尾水净化处理技术郑杰添等江门市是广东省海洋渔业大市,水产养殖面积、总产量和产值均居广东省前列,随着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的实施,相关从业人员环保理念增强,开展了养殖尾水治理的探索。

本文结合当前江门市水产养殖池塘尾水污染现状,探讨了养殖尾水的特性,提出养殖尾水的净化处理技术,有效减少尾水排放、促进尾水重复利用,减少水生动物疫病暴发概率,降低疾病传播风险,助力江门市海洋渔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团队在养殖基地的60亩池塘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模式试验,养殖尾水净化后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减少了尾水排放。

此外,团队建立“养殖尾水净化技术示范点”,举办观摩培训班,培训水产养殖户,将在2023年底前辐射带动江门市2000亩以上鱼塘应用养殖尾水净化处理技术,逐步实现养殖尾水资源化综合利用和达标排放。

一、池塘养殖尾水的特性池塘养殖水体中含有残余饲料、水生生物粪便污染物及残留渔药,通过自然降解或物理、化学分解后,产生较多氨氮、亚硝酸盐、有机物、磷和悬浮物。

池塘养殖尾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氮和部分有机物。

江门市目前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方式以直接外排进入河沟为主,这对河沟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依据SC/T 9101—200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淡水池塘尾水排放要求标准值见表1。

表1 淡水池塘尾水排放要求标准值二、尾水净化处理设施改造尾水处理设施主要包括池塘进水管管网系统、沉淀过滤区、生物曝气池、增氧曝气池、生态净化曝气池和潜流湿地六部分。

完善池塘进排水系统,用直径200mm的PVC管道建设一条约200m进水管,使池塘进、排水管道独立分开,避免相互影响。

沉淀过滤区为长13m、宽2.3m、高2m沉淀过滤池(见图1),内铺设各种滤料,滤料选择碎石、牡蛎壳等填充物介质。

生物曝气池规格为长4.7m、宽2.3m、高2m,水流经过此区域可充分曝气、吸附分解悬浮物。

增氧曝气池水面大小为12m×8.2m,内放置30套曝气头。

探究水产养殖尾水的生态处理技术

探究水产养殖尾水的生态处理技术

探究水产养殖尾水的生态处理技术摘要:现阶段,民众对水产品的需求量日渐提升,水产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

仅采用传统密集养殖手段会产生出大量的粪便及残饵,严重影响到水环境,与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背道而驰。

就目前来看,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逐渐趋向于生态化方向转变,应当结合水产养殖具体要求,不断优化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方式。

本文就此,分析当前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种类,提出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处理开发及应用要点,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性帮助。

关键词: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技术引言为根本上提升水产养殖期间的生态效益,避免养殖期间产出的尾水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不利影响,需要做好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处理工作,结合实际养殖要求,选择适宜的尾水处理手段,确保尾水处理效果与预期目标的一致性。

1.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技术应用重要意义随着水产养殖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尾水中出现了大量的残饵以及粪便,使养殖池水富营养化现象严重。

如果没有对尾水进行技术处理,不仅会严重影响到周边水环境,更会使鱼、虾等养殖患病风险因素提升。

为促进水产养殖事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手段,还需要着重关注尾水处理设施的完善工作,积极引进更为先进的生态处理方式,增强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性。

当前尾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规模较大,实际维护成本更高,原有水产养殖尾水方式已然无法满足尾水集中排放以及零散养殖户尾水处理要求,需要在原有基础上使用更加经济有效的尾水处理方式。

加强与各部门及科研人员的合作交流力度,配合使用更具生态效益的池塘原位自然净化方式。

1.水产养殖尾水处理要点2.1池塘净化在现阶段水产养殖过程中,池塘净化技术是重要的尾水处理方式,主要就是利用水体降解、沉淀、氧化与吸附作用,对尾水中的污染处理进行集中清理。

在原有池塘养殖工作开展期间,过滤池主要为快滤池形式,实际过滤效果会受到多种不良因素影响[1]。

同时,在过滤池实际应用期间,水产养殖水中的大量悬浮物质无法被及时处理,严重影响到悬浮物实际处理效果。

养殖水质环境的改良和尾水处理精品PPT课件

养殖水质环境的改良和尾水处理精品PPT课件
(二)养殖水质的改善
---适时适量换水,科学调节水质
1、换水量:水位的调节、正常盐度的维持、透明 度和水色的控制都是通过换水调节来实现的。前期以 加水为主,换水为辅。在池水达到最高水位后,在非 封闭式养殖条件下,水质调节靠科学地换水来实现。 换水量、换水频率取决于海区水质状况和池水水质条 件,特别要注意换水时间,应避开一天中高温阶段( 每天10:00-16:00)换水,且不宜大幅度换水,每次 换水量以10%-15%为最佳。
台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一、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水产养殖对水污染的贡献
养殖水产品产量自1994年起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水产品 出口创汇额位居农业产业之首。但由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 水产养殖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相对粗放,使得我们在实现发展 的同时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例一:某地高产养鱼网箱30多亩,年投饵共204.3吨,净产鱼 约102.13吨,按投入饵料与扑捞出所养鱼的氮和磷总量计算,净 增加输入并留存水体中氮和磷的量分别为6,444 kg和1,299.1 kg ,占投入饵料中氮量的68.1%,磷83.5%,都滞留于该养殖水体内 ,说明饵料中的大部份成为污染物留存在水体内。
台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一、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水产养殖对水污染的贡献
例二海水高位池养殖:
据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高位池清塘废水 COD(cr)平均浓度一般在300mg/L~550mg/L,最高可达10000mg/L 。据估算,2010年海南全省海水养殖COD(cr)年排放量达12万吨, 而海南省2010年污染源普查更新调查中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水的 COD(cr)年排放量总量仅9.3万吨,明显小于海水养殖废水COD(cr) 排放量,海水养殖已经成为近岸海域最主要的污染源。

养殖水质管理(ppt文档)

养殖水质管理(ppt文档)

2.1 溶解氧(DO)
“鱼儿离不开水”,因为水中的氧气对鱼类摄入 饲料的消化和代谢有直接作用,并且氧气会通过对环 境条件的间接作用而对鱼类的生长有重大的影响。
持续时间 致死 则致死
持续时间生长 缓慢,饲料利 用率低
最适生长和饲料利用率
0
1
234
5
6 溶解氧mg/L
Oxygen Level
> 6.2
非离子氨最受人关注: 氨是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 非离子氨直接地对生物有一定毒性。
泰国高密度虾塘内氮的收支平衡
(Funge-Smith et al. 1998)
饲料78% 放养虾苗0.02% 施肥1.8%
解氮和挥发 30%
Runfall 0.12%
水交换4%
上一个造次的底质残余 16%
雨水0.1%
49.0
9.4
50.0
60.3
70.7
10.0
79.9
85.8
90.6
不同pH下非离子氨比例
情况
22
28
32
100
90
80
70
Unionised NH3 (%)
60
50
40
30
20
10
0
7.00 7.20 7.40 7.60 7.80 8.00 8.20 8.40 8.60 8.80 9.00 9.20 9.40 9.60 9.80 10.00 10.20 pH
总二氧化碳(mg/L)
10 5
NH3 CO2
非离子氨(mg/L)
0.2 0.1
6:00 12:00 18:00 24:00 6:00 养殖池塘中二氧化碳和非离子氨的变化曲线

探究水产养殖尾水的生态处理技术

探究水产养殖尾水的生态处理技术

探究水产养殖尾水的生态处理技术2六安市农村公共事业服务中心安徽省六安市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于水产品以及生态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这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发展机遇和挑战,科学合理的生态养殖模式已然成为水产养殖的发展方向。

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水产养殖尾水的危害,探讨了水产养殖尾水的生态处理技术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生态治理技术前言:近年来,水产人工养殖蓬勃发展,对养殖环境的污染也逐渐加剧,使得水产养殖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已经无法应对污染问题,人工养殖所产生的污染物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悬浮物增多,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的发展。

而水产养殖尾水的处理不仅可以保障水产品的食品安全,也关系到水产养殖行业的持续发展。

1水产养殖尾水的危害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因为过度使用药物、饲料、化学品对水体造成污染,在未经过完全处理的情况下,这些有毒、有害成分会被水产动物吸收,再通过生物链进行传播。

而且现阶段水产养殖多采用集约化养殖模式,养殖密度较高,水产动物会集中排泄大量粪便,不进行有效处理将会污染生态环境,提高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导致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为微生物和细菌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影响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

并且水体的富营养化也会增加水体周围植物的快速生长,进而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环境,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造成水产养殖尾水危害的原因主要是过往养殖者的环保意识不足,部分养殖者为了经济效益采用密集式养殖,加大饲料和化学制品的滥用,也没有做好尾水治理工作。

传统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方式就是将养殖尾水排放后进入新的水体,不仅容易影响水产动物的生产发育,而且废水排放往往未经过处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

水产养殖需要大量洁净水源,而我国水资源缺乏,急需降低水产养殖尾水的危害,加强废水的循环再利用。

2水产养殖尾水的生态处理技术2.1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是较为常规性的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方法,主要以过滤法和泡沫分离法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