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南疆的代表剧种,流播于赣南、粤东、粤北、桂南一带的客家话和赣州话的广大地区。

源流:明代中叶,赣南茶歌很盛,深得士庶喜爱。明万历年间( 1573-1620) 插秧采茶歌进入豪绅官宦的宴席聚会上,常由家童演唱,主人击竹附和,一时成为风尚。明末清初,在民间衍化为茶篮灯。初为两旦一丑,手提花篮扇子,翩翩对舞,唱着[十二采茶]曲调,多演出于茶山开市季节,名为《小摘茶》。后来,增加了两个茶女,一个茶娘,表演梳妆、挑帘、发灯、出门、上山、摘茶、摆字等内容,俗呼“灯戏”。每至新春元宵,各村坊以姓氏为单位,组织班社,受邀于邻村外乡,纷纷延至宗祠庙堂演出,并赠以红包相酬,待为宾客。清嘉庆时期( 1796-1820),受当地

戏曲东河戏影响,又添加了茶商朝奉一角,扩大了朝奉别妻,途中落店,闹五更,看茶赞山、报茶名、尝茶议价,送茶下山,运茶回程等情节和13 个剧中人物,形成了一个大戏,名曰《九龙山摘茶》,以丝弦唢呐伴奏,但始终保持茶篮灯旧形式,其班称灯班,其戏称正本,正本者,正统之谓也。

与此同时,又有一种花鼓灯,遍行乡间,约有三种类型:即耘田花鼓、灶背花鼓和大堂花鼓。耘田花鼓,扮花鼓公婆二人,或一公二婆,以锣鼓宫灯引路,夹以龙灯、马灯、茶灯,沿门歌唱,连唱[开门歌]、[进门歌]、[出门歌]等祝赞曲词。其后表演走马灯、九条河、板凳龙等一套两旦一丑的小戏。灶背花鼓走村过户,杂唱一些零星小曲,取乐于人。大堂花鼓,出自古典戏曲中打花鼓之一折,更具故事艺术性。三种花鼓,统称花灯,深受群众欢迎。

明清两代,赣南地区农业商品交流极为繁荣,至清乾隆时,墟市大增,全区多达三百二十五个,平均每隔五公里便有一个墟场,据《于都县志》记载:每逢墟日,赶墟人数“多至不可以千计,少亦不下数百” 。物资丰富,集贸频繁,从而推进了花灯艺术的迅猛发展。新年的花鼓玩灯,逐渐脱离灯彩行列,弃灯成戏,登上舞台,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农村副业生产和墟场商品买卖的短小剧目,多为一旦一丑或两旦一丑的三小戏,其班名为三脚班,其剧相对《九龙山摘茶》的正戏而言,被称为杂套或杂戏。

灯戏和三脚班,源出两路,合为一体,都是赣南采茶戏的组成部份。孕育于明末清初,盛行于康、乾年间。清乾隆南城人吴照在《听雨斋诗集》中写道:

嘈杂丝

声唱采茶,市儿先已语言哗,满堂镫乱氍毹月,一夕春归少府家” 。但因杂套采茶三脚

班,蛊人耳目,有伤风化,在清乾隆年间累遭官府禁演。(见道光《宁都州志》)。

清中叶以后,灯戏班社,因规模庞大等原因而渐渐衰落,职业班社已经失传,只在安远、于

都、赣县、南康等少数偏远山区中的民间自乐班得以保存下来,而采茶三脚班却在禁区中周旋,并向广东的韶关、翁源、南雄、和平、新丰和广西的玉林、梧州等地流传,生衍不止。

剧目: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有三大特点:(一)全部都是小戏,只演农民、手工业者、小商小贩等小人物,而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题材;(二)剧中人物大都无名无姓,只叫大嫂、二嫂、爆脑子、磨镜佬、豆腐佬、卖水的、卖花样的等等;(三)每一个剧目,几乎都带有买卖交易的内容和细节。

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分为两大类:一为灯戏剧目:《姐妹摘茶》、《小摘茶》、《九龙山摘茶》、《马灯》、《耘田花鼓》、《大堂花鼓》、《小堂花鼓》、《五子等姐姐》、《板凳龙》、《九龙宝杯》等。一为杂套剧目:《大劝夫》、《卖杂货》、《四姐反情》、《上广东》(合称四大金刚)、《睄妹子》、《补皮鞋》、《老少配》、《钓》(合称四小金刚)、《睄表妹》、《睄同年》、《睄姨婆》、《补锅》、《补碗》、《打卦》、《打杠子》、《打柴兜》、《阿三打铁》,《毛国珍打铁》、《卖茶叶》、《卖花样》、《卖纸花》、《卖花线》、《蠢子卖猪》、《王三卖肉》、《山东卖药》、《王婆卖酒》、《买小菜》、《磨铜镜》、《盘花生》、《盘广货》、《大睄表哥》、《大送郎》、《磨卖豆腐》,《捡田螺》、《捡猪草》、《捡菌子》、《小劝夫》、《双怕老婆》、《双砍柴》、《取》、《黄鳝钓》、《闹酒楼》、《耍香龙》、《瞎子闹店》、《瞎子裁衣》、《小卖杂货》、《下南京》、《走四川》、《当棉布》、《失绣鞋》、《采桑歌》、《采贡茶》、《拗蕨子》、《算命》、《邀赌》、《送郎》、《挖笋》、《杀风挖坟》、《唐二试妻》、《满妹添喜》、《南山耕田》、《漆匠嫁女》、《兄弟分家》、《杨戬打刀》、《盗贼分赃》、《送哥卖茶》、《胡公嫖姐》、《搬西洋镜》、《大闹书房》、《湖南睄妹子》等。

建国后,整理和改编的传统剧目有《茶童哥》(即《九龙山摘茶》)、《补皮鞋》、《睄妹子》、《钓》《老少配》、《漆匠嫁女》、《巧耍香龙》、《失绣鞋》等。其中《补皮鞋》、《睄妹子》、《五岭之春》、《怎么谈不拢》已拍成电影;《睄妹子》、《采茶歌》参加全国民间歌舞会演,其剧照曾在波兰杂志上刊登。同时,突破传统剧本的体制模式,移植了一批大型现代剧目,如《志愿军的未婚妻》、《洪湖赤卫队》等。近年来,又创作了极有影响的革命历史戏,如《莲妹子》、《烽火奇缘》、《夏姑》、《山歌情》、《围屋女人》以及采茶歌舞剧《长长的的红飘带》等,并分别获得了国家和省级大奖。

表演: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点,主要体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中,曾有“三脚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小丑分为两档:一是“丑行俊扮” ,称为“正丑”;一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

正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演唱时,头戴“一把抓” ,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 ,右手舞“扇子花” ,左手甩“长袖筒” ,载歌载舞,活泼轻松。其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多是一些烟鬼赌徒、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其表演常摹拟一些动物形象:“猴子洗脸”、“懒猫抓痒”、“乌龟爬沙”、“鸡公啄米”、“黄狗射尿”、“画眉跳架”、“蜻蜓点水”等等。脸抹白鼻子,形如蛙、蝶状。步法和扇子花与正丑的表演大同小异。

小旦:主要是勤劳纯朴和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表演矫健优美、朴素大方。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双扇同打扇子花,千姿百态。小旦的身段有:梳妆挑帘、床前驱蚊、绣花、打鞋底、圆手、伞花、开门关门、摘茶、捡菌子等。基本步法有八字步、跷步、踮步、踮踏步、磨子步、横叉步、蹉步、碎步等。

赣南采茶戏长期处于三脚班阶段,在表演艺术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出现了有许多艺术造诣较深、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演员,如南康的老温、冬瓜婆、谢德胜;信丰的林圣浩、徐荣秀;于都的廖水宝、丁少年;赣县的朱光明、刘日凤;定南的黎太清、曾泮林;安远的刘德鹏;会昌的陈必昌;大余的谢石头;龙南的黄兰春等人,都是赣南采茶戏具有代表性的艺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长起来的青年演员有李宝春、蔡良佐、卢圣陀、杨明瑞、张宇俊、赵茵等。八十年代后,新秀叠出,如张曼君、黄玉英、龙红、曾庆池、余志坚、侯幼祺等。历年来,赣南采茶戏涌现了许多优秀创作人员,有剧作家罗旋、高萱兰、舒龙、谢文干、阳贻禄、温何根;导演杨书敏、张曼君、张福林;音乐设

计钟定权、陈裕光、严章谋、王爱生;舞台美术设计吴庆照、密国民、陈忠民等。他们对剧种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音乐:赣南采茶戏的音乐,主要是以单曲反复或多曲联结的曲牌体式。根据剧种的历史发展情况和剧目类别可分为灯戏音乐、茶戏音乐和杂调三大部分。

灯戏音乐:包含灯子戏节目的全部曲调,其特点高亢热烈,旋律进行起伏较大,富有浓郁的山野田园风味,善于表现茶山人民的劳动热情和乐观向上的情绪。灯戏音乐主要体式是曲牌,多数用唢呐锣鼓伴奏,也有丝弦托腔,具有鲜明的赣南民间灯彩音乐风格。《九龙山摘茶》一剧还借用了西皮、二黄等古典戏曲的声腔曲调。

茶戏音乐:主要包含采茶三脚班的大部分曲调。这些曲调多数来自赣南民间,表现力较为丰富,轻松活泼、优美抒情。茶戏音乐除个别曲调使用唢呐伴奏外,绝大部分是用“勾筒”的正反弦裹腔,过门(托子)加入打击乐。“勾筒”是采茶戏的主奏乐器,制作材料为竹筒,大于一般二胡,小于中胡,音色浑厚。伴奏时,通常使用两把,一把定弦2-6 (D-A ),称为正弦;另一把定弦1-5 (C-G),称为反弦。它是赣南采茶戏伴奏音乐的传统组合形式,用得很多,很有特色。

杂调:来源甚广,有的是来自江湖卖唱说唱音乐,有的取于流行的民歌小调。因其弦路繁杂,不成系统,风格也不统一,在赣南采茶戏中不作主腔应用。

赣南采茶戏唱腔,形成了河西、河东两大流派。河西派特点,开朗激越,旋律性较强;河东派特点,抒情雅致,略带说唱性。老艺人各有鲜明的独特风格,广大群众入耳能辨,非常熟悉。其著名演员和乐师:河东派有刘日凤(旦)、丁少年(丑)、卢保仔(乐师);河西派有廖三崽、徐荣秀(旦)、谢德胜、邝功海(丑)、郭启生、钟定权(乐师)。

建国后,赣南采茶戏对传统音乐进行了一系列整理与革新,创造了不少深受群众喜爱的新唱腔。在乐器伴奏上,也逐步增添了一些新的民族乐器和少量西洋乐器,使赣南采茶戏音乐既保持了原有风格,也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土生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赣南采茶戏以喜剧、闹剧为主,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音乐主要采用唢呐加锣鼓伴奏的灯戏音乐和用“勾筒”(胡琴)主奏的采茶音乐,曲调有灯腔、路调、彩调四种,演技以扇子花和矮子花最具特色。 一、历史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

赣南采茶戏的人文色彩

赣南采茶戏的人文色彩 赣南采茶戏,作为江西赣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承载着丰富的人文色彩。它不仅是一种戏曲艺术,更是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融合了当地的文化、历史和民俗风情。在这个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戏曲形式中,人文色彩得到了最真实的展现。 赣南采茶戏体现了当地的农耕文化。江西赣南是一个以茶叶产业为主的地区,而采茶戏就是以采茶为题材的地方戏曲形式。在这一戏曲中,观众可以看到茶农们在茶园里辛勤劳作的情景,体会到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苦生活。采茶戏通过美妙的歌舞和精彩的表演,将茶农们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唤起了人们对农耕文化的热爱和向往。这种承载了农耕文化精神的戏曲形式,传承着赣南地区丰富的人文底蕴,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 赣南采茶戏凝聚着对土地的热爱和敬畏。这种地方戏曲形式紧密围绕着茶园和茶山展开,歌颂了茶农对土地的感情和对自然的崇敬。在赣南采茶戏中,土地和自然被赋予了灵性和情感,它们成为了舞台上的主角,与人物角色一起构建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观众在观赏这样的戏曲表演时,不仅能够感受到对土地的深情厚谊,也能够领略到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从而加深了人们内心对土地的依恋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赣南采茶戏让人们重新审视和珍惜土地和自然,这种热爱和敬畏的人文情感在戏曲表演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赣南采茶戏还表现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这个戏曲形式中,茶农们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他们用歌舞和表演的形式,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观众在观赏这样的表演时,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由此也加深了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赣南采茶戏不仅是一种戏曲表演形式,更是赣南人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一种情感寄托和文化传承。 赣南采茶戏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在这一戏曲形式中,茶农们不仅展现了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对土地的眷恋,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他们用歌舞和表演的形式,诉说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借此也表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观众在观赏这样的表演时,不仅可以感受到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也能够受到启发和鼓舞,从而更加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赣南采茶戏经典曲目

赣南采茶戏经典曲目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也是江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独特,音乐节奏明快,唱腔富有民间风味,因此备受观众喜爱。本文将介绍赣南采茶戏的经典曲目,带领读者领略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 一、《采茶歌》 《采茶歌》是赣南采茶戏中最为经典的曲目之一,它是表现采茶女子劳动生活的代表作品。这首歌曲节奏明快,旋律欢快,歌词简单易懂,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经常在赣南地区的采茶节活动中演唱,成为赣南采茶戏的代表作之一。 二、《赣南子》 《赣南子》是赣南采茶戏中体现赣南地方特色的代表作品。这首歌曲歌词充满了对赣南地区的赞美和热爱,旋律优美动听,表现了赣南地区的山水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俗。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三、《黄泥岭》 《黄泥岭》是一首表现采茶女子的感情生活的歌曲。歌曲中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和思念,歌词简单却感人至深,旋律优美动听,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其中。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感染力的作品之一。 四、《望江楼》 《望江楼》是一首表现江南水乡风光的歌曲。这首歌曲旋律优美

动听,歌词婉转动人,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淳朴的民风民俗。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诗意的作品之一。 五、《小桥流水》 《小桥流水》是一首表现江南水乡风景的歌曲。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婉转动人,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淳朴的民风民俗。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诗意的作品之一。 六、《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是一首表现梅花的歌曲。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婉转动人,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之一。 七、《梅花烙》 《梅花烙》是一首表现梅花的歌曲。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婉转动人,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之一。 八、《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是一首表现梅花的歌曲。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婉转动人,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之一。 九、《梅花烙》 《梅花烙》是一首表现梅花的歌曲。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婉转动人,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这首歌曲也是赣南采茶戏中最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之一。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地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它以采茶活动为背景,以茶文化为主题,集歌、舞、说、打、弹于一身,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是赣南地区的文化瑰宝。赣南采茶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推广传承和发展方面,需要创新思路,加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广大观众的需求。 一、传承理念——让采茶戏传承得更广更久远。 二、创新表现方式——让采茶戏更具现代感。 赣南采茶戏的表现形式多样,但由于年代久远,形式有些过时,所以需要进行创新。与时俱进,采用新的演出形式,加入现代化的表演手段,使赣南采茶戏在表现上更具现代感。比如,通过引入舞剧、音乐剧、话剧等元素,来丰富演出形式,让观众呈现新奇感和新鲜感。同时还可以加强舞美设计和服装设计,注重舞台效果,并配合现代音乐等元素,使赣南采茶戏更具吸引力,更适合当代观众的欣赏需求。 三、提高演员素质——让戏路得到更好的表现。 赣南采茶戏是一种高度境界的表演艺术,演员的素质至关重要。应该注重对演员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在演出中更加熟练自如,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每个角色的特点。演员还应该注重历史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以提高其表演水平和陶冶情操,从而更好地为戏路服务。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创新经营方式是推动赣南采茶戏发展的保障。着力于建立现代化的营销和管理模式,建立专业化管理体系,推广赣南采茶戏,增强赣南采茶戏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和其他模式,让采茶戏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发展。 总之,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地区的文化瑰宝,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需要坚持创新思路,开拓创新的方式方法,让赣南采茶戏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为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 采茶戏是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地区传统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也是江西省南昌市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采茶戏起源于宋朝,源于当时南昌县横江(现龙南县三畈乡)的采茶民间活动中的歌唱和舞蹈,多次演变和改进后形成了现今的采茶戏。该戏是一种渔业、农业和手工业合一的表演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间特色。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采茶戏经历了较为丰富的变化。作为江西省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采茶戏在今天的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为了保护和传承采茶戏的历史和文化,需要加强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需要探索创新和发展的方法,为采茶戏的传统和现代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一、传统的创新 传统的创新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方法。在采茶戏的传统中,有很多值得发扬的部分,例如采茶歌的歌词、舞蹈动作的形式、服装的样式等,都是可以进行创新的。创新可以是对传统的延续和发扬,也可以是对传统的改变和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以让传统文化更加接地气,更符合现代观众的需求。 例如,传统的采茶戏舞蹈动作大多是以手势为主,较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元素,例如身体动作、舞美效果、音乐表现等,增加表演的多样性和艺术性,同时还可以提高演员的表演技巧和演出质量。 二、现代的融合 在现代社会中,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相互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采茶戏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可以与其他的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有现代感的表演形式。比如,可以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崭新的表演节目。 例如,可以将现代的时尚元素和采茶戏结合起来,使用现代化的服饰和化妆来营造出现代感强烈的演出形式。还可以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进行交融,增加表演的多彩性和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可以将采茶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例如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营造出更加逼真的表演效果等。 三、产业化的推动 采茶戏作为江西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江西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传承和发扬采茶戏的同时,也需要将其与产业相结合,推动采茶戏产业的发展。目前,采茶戏产业在江西省还处于初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发展。加强采茶戏品牌的创建,提升采茶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推动采茶戏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发与采茶戏相关的旅游、文献、影视等文化产品,增加采茶戏产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南部地区特有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 特的地方文化意义。它以采茶为题材,融合了当地的民俗和习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 风格和艺术特点。在现代社会,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为了更 好地传承和发展赣南采茶戏,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传承与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由于现代 社会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赣南采茶戏的传统表演方式逐渐被边缘化,导致了年轻人对 这一艺术形式的兴趣减弱。由于受到了其他戏曲剧种和文化产品的冲击,赣南采茶戏的市 场需求也在不断下降,导致了演出场次和传承人才的流失。 二、新思路与方法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赣南采茶戏,我们需要创新思路和方法。要加强对赣南采茶戏 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激励和支持更多的青年人 参与到赣南采茶戏的学习和传承中来,培养新一代的演艺人才,传承和弘扬赣南采茶戏的 优秀传统和经典作品。 要拓展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创新剧目,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趣味, 为赣南采茶戏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使其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的生活和情感,提高演出的观 赏性和艺术性,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市场需求。 要加强赣南采茶戏的推广和宣传工作,借助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和渠道,扩大赣南采茶 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展赣南采茶戏艺术节、演出巡回等活动,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投资,为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条件。 三、创新发展的路径 针对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创新的发展路径和策略。要推动赣 南采茶戏的现代化发展,引入现代表演技术和舞台效果,提升演出的质量和观赏性,为赣 南采茶戏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要加强赣南采茶戏的原创工作,鼓励创作新的剧目和作品,挖掘采茶文化的深厚内涵,为赣南采茶戏注入更多的艺术灵感和创新元素。要加强赣 南采茶戏的市场开发和商业运作,建立健全的演出经纪机构和文化企业,推动赣南采茶戏 产业的发展,实现艺术与商业的良性互动和共赢发展。 四、继承与发展的使命 传承和发展赣南采茶戏,是我们每个赣南人的使命和责任。赣南采茶戏是我们的文化 遗产,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我们应该为它传承和发展尽心尽力,努力创造更好的发展条

赣南采茶戏的人文色彩

赣南采茶戏的人文色彩 赣南采茶戏,是中国赣南地区的一种传统文化表演形式,又称为“采茶戏”、“茶山戏”等,是一种融汇了音乐、舞蹈、戏曲等元素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以采茶为题材,展 现了采茶民族的生活风俗和精神面貌,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在这里,我们将深入探讨赣 南采茶戏所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 在赣南地区,采茶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每年的春季,当绿色的茶园中 茶树抽出新芽,采茶工作即将展开。这时,家家户户的妇女们会背上竹篓,来到茶园中, 轻快地采摘茶叶。他们手捧着茶叶,优雅地站在茶山之巅,鸟语花香中品尝新采的茶叶, 这一幅美丽的画面被赣南采茶戏生动地呈现出来。在赣南采茶戏中,演员们化身成采茶女工,展现出她们的勤劳、朴实、乐观的精神面貌,让人感受到了她们一天天劳作、收获的 快乐和幸福。 在赣南采茶戏中,人们还能感受到丰富的乡土风情。赣南地区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 如画的地方,而采茶戏正是将这种风情融入到了舞台表演中。舞台上的布景多以茶园、茶山、竹林等为背景,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而演员们的服饰也是赣南地区特有的乡土风格,展现了土家人的传统服饰和生活习俗。赣南采茶戏中的音乐、舞蹈等元素,也融入了 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更增添了乡土风情的魅力。通过这些表现,赣南采茶戏将当地的风 土人情、传统习俗等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了这片土地 的文化底蕴。 赣南采茶戏还融入了丰富的人情故事。采茶戏的剧情多以采茶女工的生活为题材,展 现她们在茶山、在家庭中的点滴故事。这些故事既有甜蜜的爱情,也有亲情的温暖,更有 丰富的人际关系。通过这些故事,赣南采茶戏不仅展现了采茶女工们的喜怒哀乐,更表达 了她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幸福的追求。这些人情故事让赣南采茶戏更具有人文情感的魅力,让观众在欣赏戏曲表演的也能陶冶情操,增进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 赣南采茶戏作为地方戏曲形式之一,承载了丰富的人文色彩。通过对采茶生活的展现、乡土风情的体现以及人情故事的演绎,赣南采茶戏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赣南地区的 文化特色和人文内涵。它不仅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表演形式,更是对当地精神文化 的传承和弘扬。希望在未来,赣南采茶戏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这种具有浓厚人 文色彩的传统艺术形式能够延续下去,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情感共鸣。

赣南采茶戏的人文色彩

赣南采茶戏的人文色彩 赣南采茶戏,是一种源自江西省赣南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它不仅是一种具有独特地 域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更是赣南地区丰富多彩的人文色彩的集中展示。赣南采茶戏凝聚 了赣南地区的历史、民俗、风土人情等元素,展现出了赣南地区独特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赣南采茶戏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赣南地区是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区之一,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赣南采茶戏在表演和剧情上,往往会 融入一些历史传说或历史事件,通过戏曲舞台的表现形式,将历史文化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这不仅让人们在观赏戏曲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历史知识,更能够感受到赣南地区悠久 历史的厚重感。 赣南采茶戏中体现了浓厚的民俗风情。赣南地区的民俗风情非常丰富多彩,受到了历史、地理、宗教和人文等多方面的影响和熏陶。赣南采茶戏在表演形式上,通常会融入当 地的民俗元素,如农民劳作、节庆活动、风土人情等,通过舞台演出将当地的民间传统文 化进行了生动的再现。观赏赣南采茶戏,不仅能够欣赏到精彩的表演,更能够感受到浓厚 的民俗风情,增进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赣南采茶戏中展示了独特的地域特色。赣南地区地处江南,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 秀丽,资源丰富。赣南采茶戏在表演中经常会融入当地的地域特色,如茶园景色、农户生活、地方方言等,通过戏曲表演将当地的地域特色展现出来。这不仅为赣南地区增添了一 道靓丽的文化名片,更让人们欣赏戏曲的过程中能够领略到当地独特的地域魅力。 赣南采茶戏中还体现了对人文生活的关怀和热爱。赣南地区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的 地方,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对生活有着深厚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赣南采茶戏在表演中经 常会体现农民的劳作场景、家庭生活、人情世态等,通过戏曲表演将平凡的生活细节生动 地呈现出来。这不仅让人们在观赏戏曲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对农耕生活的关怀和热爱,更 能够引发对平凡生活的共鸣和思考。 赣南采茶戏作为赣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不仅是一种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 表现形式,更是赣南地区丰富多彩的人文色彩的集中展示。赣南采茶戏凝聚了赣南地区的 历史、民俗、风土人情等元素,展现出了赣南地区独特而深厚的人文内涵。通过观赏赣南 采茶戏,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流淌在赣南大地上的独特的人文风情,更能够感受到对历史 文化、民俗风情、地域特色和人文生活的热爱和关怀。希望赣南采茶戏这一具有浓厚人文 色彩的传统艺术形式能够传承和发扬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感受到赣南地区丰富多 彩的人文内涵。【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南疆的代表剧种,流播于赣南、粤东、粤北、桂南一带的客家话和赣州话的广大地区。 源流:明代中叶,赣南茶歌很盛,深得士庶喜爱。明万历年间( 1573-1620) 插秧采茶歌进入豪绅官宦的宴席聚会上,常由家童演唱,主人击竹附和,一时成为风尚。明末清初,在民间衍化为茶篮灯。初为两旦一丑,手提花篮扇子,翩翩对舞,唱着[十二采茶]曲调,多演出于茶山开市季节,名为《小摘茶》。后来,增加了两个茶女,一个茶娘,表演梳妆、挑帘、发灯、出门、上山、摘茶、摆字等内容,俗呼“灯戏”。每至新春元宵,各村坊以姓氏为单位,组织班社,受邀于邻村外乡,纷纷延至宗祠庙堂演出,并赠以红包相酬,待为宾客。清嘉庆时期( 1796-1820),受当地 戏曲东河戏影响,又添加了茶商朝奉一角,扩大了朝奉别妻,途中落店,闹五更,看茶赞山、报茶名、尝茶议价,送茶下山,运茶回程等情节和13 个剧中人物,形成了一个大戏,名曰《九龙山摘茶》,以丝弦唢呐伴奏,但始终保持茶篮灯旧形式,其班称灯班,其戏称正本,正本者,正统之谓也。 与此同时,又有一种花鼓灯,遍行乡间,约有三种类型:即耘田花鼓、灶背花鼓和大堂花鼓。耘田花鼓,扮花鼓公婆二人,或一公二婆,以锣鼓宫灯引路,夹以龙灯、马灯、茶灯,沿门歌唱,连唱[开门歌]、[进门歌]、[出门歌]等祝赞曲词。其后表演走马灯、九条河、板凳龙等一套两旦一丑的小戏。灶背花鼓走村过户,杂唱一些零星小曲,取乐于人。大堂花鼓,出自古典戏曲中打花鼓之一折,更具故事艺术性。三种花鼓,统称花灯,深受群众欢迎。 明清两代,赣南地区农业商品交流极为繁荣,至清乾隆时,墟市大增,全区多达三百二十五个,平均每隔五公里便有一个墟场,据《于都县志》记载:每逢墟日,赶墟人数“多至不可以千计,少亦不下数百” 。物资丰富,集贸频繁,从而推进了花灯艺术的迅猛发展。新年的花鼓玩灯,逐渐脱离灯彩行列,弃灯成戏,登上舞台,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农村副业生产和墟场商品买卖的短小剧目,多为一旦一丑或两旦一丑的三小戏,其班名为三脚班,其剧相对《九龙山摘茶》的正戏而言,被称为杂套或杂戏。 灯戏和三脚班,源出两路,合为一体,都是赣南采茶戏的组成部份。孕育于明末清初,盛行于康、乾年间。清乾隆南城人吴照在《听雨斋诗集》中写道: 嘈杂丝 声唱采茶,市儿先已语言哗,满堂镫乱氍毹月,一夕春归少府家” 。但因杂套采茶三脚 班,蛊人耳目,有伤风化,在清乾隆年间累遭官府禁演。(见道光《宁都州志》)。 清中叶以后,灯戏班社,因规模庞大等原因而渐渐衰落,职业班社已经失传,只在安远、于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征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征 摘要: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丰富多彩,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征鲜明。本文从角色、表演和声腔的角度分析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征。 关键词:采茶戏;特征; 一、赣南采茶戏的角色 (一)赣南采茶戏表演有一套较为完整、独特的程式,角色及其表演特点主 要集中于小丑、小旦两个行当。 1.赣南采茶戏中的小丑分两种:一是“丑行俊扮”,称“正丑”;一是“丑 行丑扮”,称“反丑”。 正丑:主要表现青壮年男子,勤劳朴实、爽朗大方、机智勇敢和乐观风趣的 性格特征。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 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主要表现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烟鬼赌徒等反面人物,常以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表演常模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脸谱抹白鼻子,形如青蛙、蜻蜓、蝴蝶之类,语言生动幽默,诙谐夸张,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 演大同小异。 2.小旦:主要表现勤劳纯朴、聪明伶俐的农村妇女。表演矫健俏丽、朴素大方,主要身段有扇花、伞花、绣花、打鞋底、采茶、上楼下楼、开门关门、上山 下山等。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等。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翻身组合、手法组合、指法组合等,真可谓千姿百态,

名目繁多。 (二)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的核心内容:“三奇三绝”“两旦一丑” 1、“三绝” “三绝”包括单袖筒、矮子步以及扇子花三个部分,这“三绝”不断的发展 完善,已经成为赣南采茶戏最具欣赏性的内容。(1)单袖筒:只用一只袖子表演。它已经成为赣南采茶戏的经典特色之一。最初客家人采茶时都会在腰间缠一 块白布,能达到遮阳、擦汗、扇风以及当坐垫、茶蓝的目的。在不断的发展中客 家人发现白布缠腰间也不方便,就将它和袖子连起来,这就是单袖筒的来历,袖 筒长度60厘米。将单袖筒融入到采茶戏表演中没有原始定律的束缚和限制,已 经自成体系,因此成为采茶戏的主要特征。由于袖子比较长,利用它表达情感的 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抛袖、挽袖、摆袖已及挥袖、甩袖等,不同的动作对应不同 的含义,使观众与演员能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袖子挥动像游动的蛇、奔跑的马、 舞动的凤尾,这些动作在动静结合的过程中将单袖筒的艺术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单袖筒作为一种不对称的美,在一手舞扇、一手甩袖的过程中与观众进行完美的 互动,深受大众的喜爱。(2)矮子步:赣南采茶戏独有的表演方式,表演过程 分两个不同的空间,男子在一度空间,女子在二度空间。矮子步来源于采茶的现场,女子在山上采茶,男子挑茶蓝下山。山路崎岖而遥远,茶叶担子重,久而久之,男子就出现驼背、屈膝等特点。长此以往在不断的发展与演变中就成为了矮 子步。矮子步的步法多种多样,包括滑步、惊步、高步以及矮步等不同类型。在 表演矮子步需要目视前方,利用膝盖的巧劲不断向后退,在手腕、手臂等动作的 配合下完成整个表演。矮子步对于表演者的技术、动作要求很高,演员深厚的舞 蹈功底和很大的耐力。因为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员需要长时间地保持同一个屈膝 动作,不能僵硬,还需配合丰富的表情及神态。一般人是无法完成矮子步的表演的。矮子步这些具有极大感染力的特色,使得它作为“东方芭蕾”而存在于文化 的大家庭中。表演幽默风趣、短小精悍,极具亲和力的特征受到了大众的喜爱。(3)扇子花:民间舞表演中,扇子是经常出现的道具,赣南采茶戏中也不例外,锄头、茶篮以及鞭子都是扇子可以表现的事物。扇子在采茶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

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

江西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采茶戏是采茶、采茶歌、花鼓等民间小戏的统称。它是由采茶而慢幔发展起来的戏曲种类。自唐代开始,江四就是我国主要的产茶省份之一,茶叶遍及全国。当时茶区逐渐流行采茶歌曲,慢慢发展后来的灯彩及民间歌舞表演,如:茶灯戏、牛灯、花鼓灯等。后又随着演变别名又称;“三脚班”。明末淸初,渐渐更名为“采茶戏”,一直至今。在我国,赣南采茶戏就是客家人创造的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性格特征、审美情趣和内心情感的一种地方戏剧形式。 江西赣南的采茶戏是江西戏曲重要的组成部分,乡土气息浓郁。笔者从小耳濡目染感受着家乡采茶戏 带来的艺术熏陶,所以在对采茶戏的历史文化、语言、唱腔曲调、伴奏形式有所了解,有较好的研究基 础。由于今年来受到电视、广播等众多艺术形式的影响,同时又自身发展的缺陷导致采茶戏处在濒临 的处境。加上关于赣南地区采茶戏的研究甚少,所以笔者希望通过在整理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 入系统的研究补充和丰满赣南地区采茶戏。 一、赣南采茶戏历史 (-)赣南采茶戏起源 在早期费源禄的《节序诗•淸明》中就记载过赣南地区人民采茶时的情景:“邻厨妇蒙青枫火,御宛莺 卸绮百花。走狗斗鸡寒食后,山歌又见采山茶。” [1]从这几句诗可以感受到采茶人在丰收时唱着采茶歌的那种喜悦。 赣南采茶戏的起源离不开赣南的茶山,赣南山区气候温和,环境适宜种茶叶,因此茶山在赣南地区是 很常见的。淸曾煥在《江四诗征》中也曾经写道:"江西妇女春日采茶,编歌联臂唱和,诸郡间有异同”[]。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早期采茶戏的起源是跟茶山和采茶人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有茶山这样的环境, 才造就了当地的民情风俗,采茶的人们在劳作时也需要有娱乐活动,通过这些娱乐活动来释放内心情 感,享受丰收喜悦,采茶戏便依托茶山孕弃而生。 采茶戏的起源与当时在民间流行小曲以及民间彩灯等当地的民俗文化也有巨大的联系。民间小曲所使 用的曲牌许多都为采茶戏所用,如送郎调、斑妈调、十绣调等、同时,民间小曲中的采茶歌、秧歌等劳 动人民在劳作时会吟唱的小曲对采茶戏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 (二)赣南采茶戏流传 赣南采茶戏在初步形成之后便大范用的流传开来。但是发展过程却是一波三折。淸初以后,出现了乾 隆年间“长日演来的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嘉庆年间“满脸烟灰十指黑,岀年采茶也入魔”和 光绪年间“琵琶斜拨日琴张,月下争看窈窕娘”的三个鼎盛时期。[] 赣南采茶戏在发展初期受到民间 灯彩的影响,和灯彩结合之后的采茶戏成为了茶灯戏,茶灯戏和采茶戏的最大区別就在于演出的时间 和点,茶灯戏相对来说比较正规,演岀形式开始发展成舞台形式,容易受到地点、人数和时间的限 制,不在是以前只在茶山上演唱的戏曲。茶灯戏的岀现使采茶戏出现了新的内容,出现了许多反映人 民生活的戏剧,如号称“四大金刚” 的《四姐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等。不 仅是内容发生了变化,连形式和服装等等都受到了英他剧种的影响,采茶戏与其它艺术形式的结合也 让它逐渐疋出了茶区,从农村走到了城市,走到了人民的身边。 但也由于一些封建统治者认为采茶戏不利于社会的稳左发展,英中一些触碰社会伦理的剧目有伤风败 俗之嫌,因此采茶戏一度被禁止演出。正如乾隆五十二年的《奉宪告示严禁碑》中所记载:"禁止村 坊野市居民铺户,毋许容留而生歹人窝囤、私宰、赌融以及包唱采茶遗害村庄”[]。根据所记载的内 容可以得知,采茶戏被禁止演唱,采茶戏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1949年以后,赣南采茶戏开始了快速的发展之路,许多现代戏剧元素开始与采茶戏融合, I

《赣南采茶戏发展的现状分析》

赣南采茶戏发展的现状分析 引言 (1) 1.赣南采茶戏的概况 (1) 2.赣南采茶戏的特点 (2) 2.1赣南采茶戏的表演技巧特点 (2) 2.1.1变化莫测的扇子花 (2) 2.1.2.独特的矮子步 (2) 2.1.3.独特的水袖 (3) 2.2赣南采茶戏的表演艺术特点 (3) 2.3赣南采茶戏唱腔风格特点 (3) 3.赣南采茶戏的现状分析 (5) 4.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6) 4.1赣南采茶戏传承和发展的意义 (6) 4.2采茶戏的发展及对策 (6) 5.结语 (8) 参考文献 (9)

引言 赣南是采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赣南是茶叶之乡,每年三月,当地妇女会去山上采摘茶叶,一边采茶一边唱歌来表达她们的心情。在采茶过程中演唱的特色歌曲被称为"采茶戏"。采茶戏是赣南的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戏剧,它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得到广泛的流传。以独特的地方方言为基础以戏曲为载体而衍生出来的,是中国唯一以茶文化为基础的独立戏剧形式。分为不同的流派和演唱风格,但一般是根据当地人民的生活故事和人物改编成戏剧形式。赣南采茶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杰出成就,无疑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启发1。 1.赣南采茶戏的概况 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地区的乡土戏曲之一。赣南采茶戏,它的时间起源实在明朝末年与清朝初年交替之际,它的发祥地是在江西安远县,是在民间"茶篮灯""采茶歌舞""三脚班"上逐渐衍变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当地民间采茶歌舞和民间戏剧的结合形成的,带着强烈的客家朴素的日常生活气息,把赣南的民间特色也融入进去了,直接反映了赣南客家人民日常生活的状态和简单淳朴的民俗。 明代中后期,赣南采茶戏已初具雏形。最初,只是茶农工作过程中的一首茶歌,后被用于招待商人即兴表演,以表演的形式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呈现出来。清朝初期,以其独特的喜剧形式通过采茶戏反映出社会现状,那个时期是不被接受的,乾隆在位四十七年期间曾经禁止演出此戏剧,也不被其他统治者所接受,在经过重重打压之后,采茶戏开始逐渐没落。然而改革开初期,采茶戏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充满新的生机,已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之前,安源县早就已经成立了相应的采茶戏剧团,并通过多种途径发现了许多采茶戏。在这期间,采茶戏吸收了地方歌曲和戏剧的优点,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采茶戏。然而在当今多元化局势下,采茶戏开始与新时代的观众审美需求脱轨,从而开始走下坡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