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文化
赣州红色文化作文

赣州红色文化作文《赣州的红色魅力》嘿,你知道吗?我的家乡赣州,那可是一个充满了红色魅力的地方!说起赣州的红色文化,就像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精彩故事书。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仿佛都在诉说着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还记得那次学校组织的参观活动吗?我们一群小伙伴来到了于都。
那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站在那里,我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们坚定的眼神,听到了他们出发前激昂的口号声。
他们背着重重的行囊,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未知的前方前进。
难道他们不害怕吗?当然害怕!但他们心中有着更伟大的目标,有着解放全中国的信念!这不就像我们在学习中遇到难题,虽然心里有点打鼓,但只要咬咬牙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解决吗?还有兴国呢!那可是著名的将军县。
出了好多好多英勇的将军。
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自己。
他们的故事在兴国的大街小巷流传着,长辈们讲起来的时候,眼睛里都闪着光。
在赣州,有好多红色的遗迹。
那些古老的建筑,虽然历经了风雨的洗礼,但依然屹立在那里,向我们展示着过去的辉煌。
走进那些纪念馆,看着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陈旧的物品,心里总是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这就好比我们看到一本旧相册,里面的每一张照片都能勾起一段美好的回忆。
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一起讨论这些红色故事。
“要是我也能像红军战士那样勇敢该多好!”“他们吃了那么多苦,我们现在的生活多幸福呀!”赣州的红色文化,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我们可不能把这些红色文化只当成故事听听就算了,得把它装在心里,化作行动。
就像红军战士们一样,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怕困难,不怕吃苦。
你说,这样充满魅力的赣州红色文化,难道不值得我们去珍惜,去传承吗?。
最新赣州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含国家级)

赣州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90项,其中10项为国家级(加★)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民间音乐(共计2项)3Ⅱ-1★兴国山歌赣州市兴国县4Ⅱ-2★于都唢呐《公婆吹》赣州市于都县传统戏剧(共计2项)19Ⅳ-6★赣南采茶戏赣州市20Ⅳ-7宁都中村傩戏赣州市宁都县曲艺(共计1项)23Ⅴ-3★于都古文赣州市于都县传统手工技艺(共计1项)39Ⅷ-8会昌滕器制作技艺赣州市会昌县民俗(共计4项)56Ⅸ-6赣南客家民俗赣州市57Ⅸ-7★赣南客家围屋习俗赣州市龙南县58Ⅸ-8上犹客家门匾习俗赣州市上犹县60Ⅸ-10★石城灯会赣州市石城县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项)民间音乐(共计1项)7 Ⅱ-4 南乡大堂音乐赣州市安远县民间舞蹈(共计5项)14 Ⅲ-1 银坑甑笊舞赣州市于都县20 Ⅲ-7 瑞狮赣州市定南县21 Ⅲ-8 ★古陂“席狮”“梨狮”赣州市信丰县26 Ⅲ-13 章贡区民间高跷赣州市章贡区33 Ⅲ-20 花棍舞赣州全南县传统戏剧(共计3项)38 Ⅳ-4 宁都采茶戏赣州市宁都县43 Ⅳ-9 ★东河戏赣州市赣县47 Ⅳ-13 手端木偶戏赣州市信丰县曲艺(共计1项)54 Ⅴ-3 宁都鼓子曲赣州市宁都县传统手工技艺(共计3项)70 Ⅷ-10 石城砚制作技艺赣州市石城县78 Ⅷ-18 手工艺术模具雕刻钢模技艺赣州市瑞金市80 Ⅷ-20 瑞金传统竹编工艺赣州瑞金市传统医药(共计1项)86 Ⅸ-2 挑积赣州市寻乌县民俗(共计4项)88 Ⅹ-1 三僚堪舆文化赣州市兴国县95 Ⅹ-8 石上曾坊桥帮灯赣州市宁都县97 Ⅹ-10 洛口南云竹篙火龙赣州市宁都县98 Ⅹ-11 香火龙赣州市龙南县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9项)传统音乐(共计1项)26 Ⅱ-6 崇义竹洞畲族山歌赣州市崇义县传统舞蹈(共计6项)45 Ⅲ-12 崇义告圣赣州市崇义县46 Ⅲ-13 上犹九狮拜象赣州市上犹县47 Ⅲ-14 大余南安罗汉舞赣州市大余县48 Ⅲ-15 于都茶篮灯赣州市于都县49 Ⅲ-16 安远瑞龙赣州市安远县50 Ⅲ-17 全南车马灯赣州市全南县传统戏剧(共计2项)78 Ⅳ-6 安远九龙山采茶戏赣州市安远县79 Ⅳ-7 兴国提线木偶赣州市兴国县曲艺(共计1项)88 Ⅴ-5 南康古文赣州市南康市传统美术(共计2项)98 Ⅶ-3 章贡客家竹雕赣州市章贡区99 Ⅶ-4 大余核微雕技艺赣州市大余县传统技艺(共计16项)124 Ⅷ-21 龙南杨村米酒酿造技艺赣州市龙南县125 Ⅷ-22 定南客家酸酒鸭制作技艺赣州市定南县126 Ⅷ-23 定南客家酸菜制作技艺赣州市定南县127 Ⅷ-24 定南客家灰水粄制作技艺赣州市定南县128 Ⅷ-25 大余南安板鸭制作技艺赣州市大余县129 Ⅷ-26 崇义黄姜豆腐制作技艺赣州市崇义县130 Ⅷ-27 崇义米酒酿制技艺赣州市崇义县131 Ⅷ-28 全南客家熏鸡制作技艺赣州市全南县132 Ⅷ-29 全南蓝巾帕制作技艺赣州市全南县133 Ⅷ-30 兴国鱼丝制作技艺赣州市兴国县134 Ⅷ-31 崇义龙灯制作技艺赣州市崇义县135 Ⅷ-32 赣县田村花灯制作技艺赣州市赣县136 Ⅷ-33 南康天车制作技艺赣州市南康市137 Ⅷ-34 瑞金鱼圆制作技艺赣州市瑞金市138 Ⅷ-35 瑞金冈面车灯制作技艺赣州市瑞金市139 Ⅷ-36 石城肉丸制作技艺赣州市石城县传统医药(共计2项)168 Ⅸ-3 于都敦本堂熊氏民间中医赣州市于都县169 Ⅸ-4 定南挑积赣州市定南县民俗(共计9项)193 Ⅹ-20 定南客家哭嫁习俗赣州市定南县194 Ⅹ-21 龙南杨村龙舟赛赣州市龙南县195 Ⅹ-22 宁都石上割鸡担灯赣州市宁都县196 Ⅹ-23 南康鲤鱼灯赣州市南康市197 Ⅹ-24 安远欣山上刀山赣州市安远市198 Ⅹ-25 全南中寨香火龙赣州市全南县199 Ⅹ-26 崇义舞春牛赣州市崇义县200 Ⅹ-27 定南客家服饰赣州市定南县201 Ⅹ-28 章贡客家菜赣州市章贡区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3项)民间文学(共计1项)5 4-Ⅰ-5 南康木根源赣州市南康市传统音乐(共计2项)13 4-Ⅱ-5 会昌踩鼓赣州市会昌县14 4-Ⅱ-6 赣南客家民歌赣州市、会昌县、龙南县、瑞金市民间舞蹈(共计5项)23 4-Ⅲ-3 大余旁牌舞赣州市大余县24 4-Ⅲ-4 赣县云灯赣州市赣县25 4-Ⅲ-5 安远茶蓝灯赣州市安远县28 4-Ⅲ-8 信丰瑞狮引龙赣州市信丰县31 4-Ⅲ-11 崇义三节龙赣州市崇义县传统戏剧(共计3项)42 4-Ⅳ-4 江西提线木偶戏赣州市于都县、抚州市广昌县43 4-Ⅳ-5 江西杖头木偶戏赣州市宁都县、于都县44 4-Ⅳ-6 兴国端戏赣州市兴国县曲艺(共计1项)51 4-Ⅴ-2 信丰大堂花鼓赣州市信丰县传统美术(共计1项)57 4-Ⅶ-3 兴国篆刻赣州市兴国县传统技艺(共计2项)82 4-Ⅷ-19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赣州市于都县、全南县83 4-Ⅷ-20 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赣州市安远县、龙南县民俗(共计8项)97 4-Ⅹ-8 南康横寨唱船赣州市南康市98 4-Ⅹ-9 安远欣山过火炼赣州市安远县99 4-Ⅹ-10会昌赖公庙会赣州市会昌县100 4-Ⅹ-11 ★会昌匾额习俗赣州市会昌县101 4-Ⅹ-12 宁都刘坑竹马灯舞赣州市宁都县102 4-Ⅹ-13 宁都大沽古教花灯赣州市宁都县103 4-Ⅹ-14 全南谭坊举人龙赣州市全南县104 4-Ⅹ-15 信丰大阿子孙龙赣州市信丰县2020年3月整理。
赣州古色文化作文

赣州古色文化作文篇一《赣州古色之围屋探秘赣州是个充满古色文化的地方,这古色文化里最吸引我的就是那些奇特的围屋了。
一提到围屋,我就像猫闻到了鱼腥味一样兴奋。
围屋那可真是个特别的存在啊。
从外观上看,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堡垒。
那一圈圈的围墙又高又厚,感觉就像能把整个世界的麻烦都挡在外面似的。
上次我去参观一个围屋,那是在一个阳光正好的日子里。
我绕着围屋的围墙走了一圈,发现这墙不是普通的墙,摸起来那石头都粗粗的,我还专门数了数墙上的一些小孔,有些大的能塞进我的小指头。
导游说这些小孔有的是瞭望孔,有的是射击孔,以前要是有外敌来侵犯,住在围屋里的人就可以通过这些孔来观察外面的情况,然后拿着武器从这里抵御外敌。
我一听,脑海里就浮现出一群人在这儿紧张地看着外面的画面,真是有趣又带点儿紧张。
走进围屋里面,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小小的村落。
中间是一个大大的院子,周围是一间间的屋子。
屋子都有着那种老式的木头窗户,窗户上的雕花虽然有些地方已经模糊不清了,但还是能看出来以前做工的精致。
我好奇地这里看看那里摸摸,那些老旧的门板有的还嘎吱嘎吱响呢。
院子里有几个小孩子在玩耍,我就凑过去跟他们聊了聊,他们说这儿就像他们的大迷宫,每次捉迷藏都会有新奇的地方可以躲。
我看着他们跑来跑去的样子,就好像看到了几百年前这里的小孩子也这样快乐地玩耍,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就涌上心头。
围屋见证了赣州的历史变迁,它不仅仅是一些建筑,更是一部厚重的史书。
篇二《赣州古巷的故事》赣州的古巷就像一把把钥匙,能打开这座城市古老的记忆之门。
我记得我钻进过一条特别有韵味的古巷。
那古巷的名字我都差点忘记了,只记得刚入巷口就能闻到一股独特的味道,那不是那种难闻的味道,而是混合着一些老旧木头、青苔还有烟火味的一种说不出的香气。
古巷很窄,两边的房子像两个老伙伴一样紧紧挨在一起,好像在说悄悄话呢。
房子的墙皮有些脱落了,能看到里面的土坯,我用手轻轻抠了抠,土坯粉就掉了一点在我手上,这种感觉很奇怪,就像是触摸到了历史。
江西赣州文化作文800字

The Rich Culture of Ganzhou, Jiangxi ProvinceNestled in the south of Jiangxi Province, Ganzhou is a city that boasts a rich and divers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a long history dating back thousands of years, Ganzhou has培育numerous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practices that are unique to the region.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s of Ganzhou's culture is its emphasis on traditional crafts. The city is famous for its intricate and beautiful handicrafts, such as porcelain, embroidery, and bamboo carvings. These crafts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with each artisan carrying on the skills and knowledge of their ancestors. The intricate designs and meticulous craftsmanship of these pieces reflect the dedication and skill of the artisans who create them.Ganzhou is also renowned for its vibrant folk culture. The city is home to various folk dances, music, and theater performances that are performed during festivals and special occasions. These performances often feature vibrant music, colorful costumes, and intricate choreography, providing a glimpse into the lives and traditions of the local people.In addition to its crafts and folk culture, Ganzhou is also known for its culinary delights. The city's cuisine features a unique blend of flavors and ingredients that are influenced by it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historical context. Dishes such as Ganzhou-style rice noodles and steamed fish are popular among locals and visitors alike.Ganzhou'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is not just a testament to its past but also a vital part of its present and future. The city continues to nurture and promote its cultural practices, ensuring that they are preserved and passed down to future generations. With its vibrant culture and unique traditions, Ganzhou remains a captivating destination for those seeking to explore and appreciate the rich diversity of Chinese culture.位于江西省南部的赣州,是一座拥有丰富而多元文化遗产的城市。
赣州特色文化传统

赣州特色文化传统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
这里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传承。
赣州的特色文化传统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展现。
首先,赣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建筑、古老的街巷,这些都是赣州特色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赣州的古城墙、古街巷、古建筑等,都展现了赣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其次,赣州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在赣州,可以看到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传统戏曲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
这些民俗文化活动不仅是赣州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此外,赣州还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
赣州的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而闻名。
例如,赣州的米粉、豆腐、腊肉等,都是当地人民钟爱的美食。
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也是赣州特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赣州的特色文化传统是一个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它包括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和独特的饮食文化。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是赣州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赣州的特色文化传统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为后人留下更丰富的文化遗产。
赣州的饮食文化

赣州的饮食文化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代遗存如璀璨明珠密布全城,被誉为“宋代博馆”。
对于这座城市有哪些属于它的饮食文化呢?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赣州的饮食文化习俗年初一吃羹汤,正月二十“天穿日”做米果糖食,二月十五日花朝吃擂茶,惊蛰炒豆子,清明染青精饭,立夏酿豆腐吃米粉肉,端午节粽子鸭蛋,六月六烧酒狗肉,新谷登场荐新,七月七乞巧吃瓜果,中元节杀鸭祭祖先,八月中秋花月饼剥芋头,重阳薯包米果,十月初一糯米油糍,腊月初八腊八粥,二十四送灶神过小年,除夕油炸糍粑……。
过年过节如果没有这些,就没有节日气氛。
这些习俗,还寓教于乐,灌注了很多知识和期望:年初一吃羹汤,有葱、蒜、芹这些青菜,葱表示聪明灵通,蒜则表示精打细算花销得体,芹是要求一年勤劳年年勤劳。
惊蛰炒豆子是提出灭虫,炒豆如炒虫。
中秋剥芋头喻剥鬼皮,带有宗教色彩。
古代遗留下来的风俗,有的渐渐不合时宜,须予改进。
比如,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而客家的喜庆宴席周到趋于繁琐,殷勤接待趋于疲劳“轰炸”,一餐饭有的长达数小时,先茶点,继面点,后冷盘,最后热菜,茶点面点与正席之间百无聊赖,客套话反复讲过,初次见面的人都成了熟客。
繁琐不堪的饮食大阵,客家人中产生了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
说的是恭候客人的过程,先是来了一位,孤坐许久。
请客的主人如盼星星月亮,手足失措。
厨下的师傅跃跃欲试,多次打听上菜时间,主人自言自语:“该来的不来”,意思是说应该都来了呀!先来的那一位偶然听见,非常不达,自以为不属“该来”之列,借故离开。
第二位客人来了,主人才发现第一位又走了,便道:“不该走的又走了”。
第二位客人又误会是自己不该来的,孤坐少许也离开了。
赣州的饮食文化知识特产赣南脐橙、沙地板鸭、梓山酱油、会昌酱干、龙南板栗、南康甜柚、寻乌蜜桔、兴国灰鹅、赣州密饯、湖江密枣、上犹绿茶、客家糯米酒、豆巴子、龙南紫皮大蒜、信丰红瓜子、信丰萝卜干、南安板鸭、宁都肉丸、赣州苦瓜酒、酸枣糕、龙归茶。
赣州文化 PDF

赣州文化 PDF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是江西省的第三大城市,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创城文明城市和中国美丽宜居城市。
赣州市的文化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塑造出了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特色。
赣州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自古以来,赣州就是多民族、多文化交汇的地方,这也使得这个城市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资源。
赣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早在商代,赣州便是南方及江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自五代时期起,赣州成为了那个时期的重要齐州之一,并再次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赣州经历了数度历史性变革,也在历史的烙印下,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
赣州的文化遗产连绵不断,历数繁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赣南古建筑。
赣南古建筑是指南昌、赣州、宜春等地建造的各种民居、庙宇、官衙、关稻等古建筑,其特点是造型精美、工艺高超、形式多样、艺术风格独具。
这些古建筑传承了中华文明中的精华,凝聚了赣州市民的辛勤汗水和智慧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赣州还有优美的民间艺术文化。
赣州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包括豫剧、江西锣鼓、吹打乐、歌舞等。
豫剧是一种流传于南方地区的汉族戏曲,是赣州地区最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代表了赣州的艺术风貌和表演特色。
赣州的江西锣鼓、吹打乐和歌舞也各具特色,体现了赣州市民的朴实与热情,展现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文化魅力。
在日常生活中,赣州市民也拥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对于赣州市民来说,节日和庆典是向家乡文化和习俗致敬的重要时刻。
京西花灯会、石城牛头葫芦会、开阳汉冲节、寻堡丫环朝山会等长度假和庆典活动都受到了赣州市民的热烈欢迎,这些活动无论在视觉、声音、风味上都给人以美好的体验和印象。
赣州市的文化多元,旨在保护、传承和发扬赣州独特的文化遗产,使它们活在当下人们的生活中。
赣文化调研报告

赣文化调研报告《赣文化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赣文化是指江西赣南、赣北及鄱阳湖地区所形成的特有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该地区因地处江淮平原与南岭山区的过渡带,地势复杂,气候湿润,造就了赣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赣文化的核心内涵,探讨赣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二、调研内容1. 赣文化的历史渊源调研组对赣文化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发现赣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赣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中原文化、南方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2. 赣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在对赣文化的代表性符号进行调查后,调研组发现,赣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主要包括「龙舟文化」、「潮汕文化」、「庐陵文化」等。
这些符号反映了赣文化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
3. 赣文化的当代价值调研组认为,赣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为民族团结、民族自治、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调研结论通过对赣文化的调研,我们深刻理解到赣文化的历史渊源、代表性符号及当代价值。
赣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加强对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建议1. 加大对赣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力度,提升赣文化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2. 弘扬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促进赣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3. 把赣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支撑,积极向世界展示赣文化的魅力与魄力。
综上所述,我们相信,在各界的关注与努力之下,赣文化一定能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芒,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赣州客家文化底蕴深厚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南昌11月18日消息(记者周羽)江西赣州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有如分布在章贡区、龙南、安远、信丰等县的围屋千余座,数量之多,功能之全,建筑之特,类型之广乃是罕见的;有如保留3600多米宋城墙和众多的宋代古迹遗存而被称为‘宋城博物馆’的赣州城区;有如在广大城乡保存完好而众多的姓氏家谱、族谱,为研究客家提供了依据;有如上犹九狮拜象、兴国山歌等百余种民间艺术;有如备受海内外客家人喜爱的赣南客家采茶戏;还有独具一格的美食文化、服饰文化等。
世界各地的客家乡贤乡亲,最想了解的客家历史、客家文化和客家民俗民情,在赣州都能得到充分的体验和满足。
在赣州不仅可以随处听到客家乡音、采茶戏曲牌和优美的客家山歌,而且还可以随处品尝到风格各异的客家菜肴和风味小吃;不仅可以看到客家古村、典型的客家方围、圆围,而且可以游览融客家文化与客家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客家文化城和客家风情园。
江西上犹,是客家人聚居繁衍和客家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些传统的客家文化项目濒临失传。
为此,上犹县动员各级组织和社会力量,拯救客家文化遗产,挖掘客家文化资源。
“九狮拜象”是上犹独具特色的大型灯彩,上犹县投入巨资,组织民间艺人重新开发、拯救了这一客家文化遗产。
去年,“九狮拜象”在赣州市参加赣南首届民间民俗艺术调演,获得了工艺制作、民间文化、表演等5个一等奖。
近年来,这个县还对客家门楣、客家方言、客家民谣、客家谚语、俗语、歇后语等进行收集整理,并先后编辑出版了《门楣题辞》、《上犹客家谚语选》、《营前客家传统婚丧礼俗》等书籍,这些书籍深受群众的喜爱。
全省十佳文艺工作者之一李伯勇创作的小说、散文等文艺作品,客家语言十分丰富,被誉为“乡土文化创作一奇葩”。
上犹的客家山歌具有与众不同的韵味,目前在民间流传的客家山歌曲牌就有150多种,民间唢呐客家曲牌40多种。
由该县赖良淦整理的10首客家民歌入编《江西民歌集成》。
江西兴国县梅窖镇的山水之中,镶嵌着一座神奇而美丽的村庄——三僚。
它被人们誉为“堪舆文化的发祥地”、“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
近几年,一批批省内外游人,以及海外的客家人,甚至包括一些新闻媒体皆纷至沓来,寻找先人的踪迹和山水的奥秘。
这个拥有四千余人口的大村庄,大部分为曾、廖两个姓氏。
地处僻壤的三僚是因为风水大师杨筠松而出名的。
杨筠松因救世济贫而被世人称之为救贫仙人,他曾在朝廷掌管灵台地理之事,拜为金紫光禄大夫。
唐朝乾符六年,黄巢起义,直捣长安,震惊朝野。
杨筠松携带宫廷风水秘笈,从京城逃出,南下辗转至三僚定居。
擅长堪舆、天文地理之术的杨筠松发现三僚村的地形构造竟像一个堪舆用的罗盘,盆地中一座石头山上的方位造型也形如罗盘中的指针。
于是,漂泊中的杨筠松带着他的两个弟子曾文、廖王禹就在此地搭建了三个茅棚定居下来,三僚也因此得名。
从此,杨筠松就在这里授徒著书,创立和传播他的堪舆理论。
在他的倡导下,中国民间的风水文化千年不竭地流传且盛行于海内外。
曾、廖两姓子孙也操风水之术世代传承。
至明代,曾文的后裔曾从政,廖王禹的后裔廖均卿同时为明成祖朱棣勘测皇陵有功,被封为钦天监灵台博士。
举世瞩目的北京十三陵,就是他们两人堪测营建的。
曾从政还为万里长城修建九镇军事要塞和北京祈年殿勘址。
老死后,永乐皇帝还派遣两名太监护送其灵柩还
乡荣葬。
至明嘉靖年间,这里又出了廖文政、廖绍定两位有名的风水术士。
三僚,名在风水世家传承不息,也名在它本身山水风光的奇美。
很早以前,三僚的廖、曾两姓都拥有各自的风景区——八景。
廖姓的“八景”为七星池、九尾杉、御屏帐、活龙脑、和合石、多士石、章罡土、甘泉井。
曾姓的“八景”为眠弓岭、罗经石、汾水龙潭、留记珠石、西山晚照、东郭朝云、北浦渔歌、南林晴翠。
这里的每一处景致都各有其特色,令来者流连忘返。
在村口的黄土平原上,一峰突起,这就是有名的罗经石。
石上有一个地下溶洞,据说从来没有人走到尽头。
此石山形独特,从西面看如玉兔望月,从北面看是个仰天雄狮,从东面望去像个马鞍,从南方眺望,最像罗盘中的指针。
三僚四周群山环绕,山美水也美。
著名的七星池更是令人心驰神往。
七星池原为七口池塘,它与108口池塘相连贯通,七星池犹如人的七窍通风聚气,而108口池塘,恰似人身上的108个穴位,使村庄像人一样血脉畅通,精力旺盛。
只可惜历经千年,昔日荡漾的碧波早已面目全非了。
然而,三僚依然承受着川流不息的溪水的滋润,越发长得水灵生动。
在酷似一幅太极图的三僚地形上,两条蜿蜒曲折的溪水平行流淌在阴阳两极之间,溪水流至杨公祠前,则两溪合而为一,形成一条大溪流。
最有意思的是,两条溪流的水温不同,村里人把左边水温更冷的那条叫阴溪,水温更热的叫阳溪。
杨公祠建在村中,村人把杨筠松当祖先供奉。
祠堂十分壮观,外墙全是青石雕刻,正面墙上刻有杨公著书、出游、进政、考风水等内容的浮雕。
下面是风景雕刻,山水楼台、花鸟草木,其工艺精细,让人叹为观止。
这里的山形、地形奇特,树木也别有情趣。
最引人注目的是,村口挺立着的那棵高大的巨松,而树下却蹲伏着一座鲤鱼肚形的古墓,前面有一口方塘笼着一泓碧水。
据传,原来墓前有两棵巨松,形似鲤鱼的两根长须,左边的那棵,在大炼钢铁的年代毁了。
当你将目光朝秤杆形山梁上望去,一棵千年古杉耸立着,这就是八景之一的九尾杉。
岁月沧桑,火烧刀劈,现在,这棵古杉的下半部,宛如半轮残月,可它的上半部仍然是叶茂枝繁,真让人惊叹它生命的坚韧和顽强。
千年历史,千年文化,千年风景已走入现代,三僚,经有识者精心打造,显得古朴,庄重、明丽、洒脱,变得更有风情、更有品位。
如今,她正以一种崭新的面貌,接纳一批又一批探索者和游客。
在湖江,最著名的要数客家宗祠,其主要集中在夏府,有名祠名亭名景24处。
戚氏祠堂追远堂,初建与宋景定年间,因其是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家族之祠堂而久负盛名。
戚氏聚顺堂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因祠中孙中山先生题联而闻名。
还有谢氏敦五堂、十八花厅、南洋奇树等等。
围屋,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每间房子的承重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
它的大门门额上大多有某某围的题名,如盘安围、燕翼围、龙光围之属,故有是称。
也有的将之与村围,及有坚围墙的民居,统称为“土围子”或“围子”。
赣南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安远、信丰、寻乌县的南部乡村。
这些围屋大都占地约一万多平方米,内住数百人,龙南武当乡的田心围,最多时曾住过900
多人,小者仅四五百平方米,围内仅住一户人家。
平面大体可分为“囗”字形和“国”字形两大类。
囗字形,是指围心位置上不建房屋,这种形制的还包括“回”字形围屋。
国字形,是指围中还建有一栋厅屋组合式民居,此形制为围屋的主流形式。
此外,除常见的方围外,还有少数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的围屋结构形式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其做法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
即外表皮约30公分厚,用砖石材料,墙内侧厚度则均用土坯砖或夯土筑成。
赣南最具代表性的围屋有龙南的关西新围、杨村的燕翼围、桃江的龙光围、安远的镇岗的东生围、定南鹅公的田心围。
围屋的最大特点是“防御性”。
其外貌没有复杂的装饰,仅以巨大的尺度,完善的防御体系、固若金汤的结构,令人感到一种威慑力。
它外墙厚一般为一米左右(燕翼围厚达1.45米),高二至四层,中间楼层均设环吊楼,俗称“外走马”。
四角构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碉堡。
碉堡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在转角处设,有的还在墙段中间设置,如同城防之“马面”。
为了消灭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一单体小碉堡。
围屋顶层设置一排排刺目的枪眼炮门,门,是围屋防卫的重点所在,因此门墙都特别加厚,门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实的板门上包钉铁皮,板门后大多还设有一道闸门,闸门之后还有一重便门,或在板门前设一道栅栏门。
为防火攻,门顶上又备有水漏。
除少数外,一般围攻屋只设一孔门出入。
围屋的顶层间是战备用房,通常都不准放杂物,并取外墙的大部分内侧墙体,作环形夹墙壁的,久困缺粮时,便剥蕨粉充饥。
围屋,是一种聚族而居的民居。
它集家、祠、堡于一体,住在围内的居民,都是某一个共同祖先的后裔。
围屋内的人相见。
互以宗亲长幼相称。
因此,围屋的第二大特点,就是“血缘性”。
维持这种血脉关系的纽带,便是每年定时进行敬宗祭祖活动,故围屋内必设有“祖堂”这一公共建筑。
围内实行族长管理制,统一管理围内诸如交通、卫生、排水、纠纷等。
他们平时各为家政,祭祖行礼时,便是一个大家庭,遇到外敌入侵,则整个围民又是一个统一的战斗集体。
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民国初年以后,便基本上不建了。
现存最早的两座围屋是:龙南杨村乌石村的盘石围(建于明末)和杨村的燕翼围(建于清顺治五年1658年)。
从大量围屋年代考察的比较看,一般年代越晚,围攻屋的防御设施越完善,形制也趋统一。
现常见的那种四角构筑炮楼的方围屋,便是清代中期时开始流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