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章贡区城东历史文化小巷简介
赣州宋代古城墙的介绍

赣州宋代古城墙的介绍
赣州宋代古城墙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章江北岸的小东门大桥至南门大桥之间。
这段城墙建于宋代,长约500米,宽约3米,高约3米。
城墙建有城楼和瓮城,东门城楼为五开间,北门城楼为五开间,南门城楼为四开间。
城门洞上方均建有楼屋。
城墙上现存宋、元、明、清各代重建的题记和碑刻等建筑构件多处。
城墙上原有谯楼一座,现已无存。
城外有护城河。
据记载:赣州城“起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至今已有970余年的历史。
赣州是江西省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早在五代时就曾为南唐西京,故称“西京”,取“都广有京”之意。
宋
时又被称为“南康”、“虔州”,是北宋时江西地区唯一的通商口岸。
赣州城建于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赣州知州刘光祖主持修筑了赣州城墙,并在城内建了“安远楼”(俗称“东城门”)、“明远楼”(俗称“西城门”)、“靖江楼”(俗称“南城门”)等三座城楼和多座敌台。
—— 1 —1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现存的古迹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现存的古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现存的古迹赣州新鲜事2015-07-04 09:41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有着丰富的历史古迹,下面就来简单的说一说:(1)文庙赣州文庙位于江西省赣州老城区的东南,厚德路东段的北侧,是江西省保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立校址,属省级文保护单位。
文庙在唐代时曾为紫极观,到宋代又改为大中祥符宫,于皇佑年间创立县学。
文庙原占地约10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分三组,采用平行轴线方式布局。
保存下来的绝大部分建筑为清乾隆年间建造,均保存完好,主要有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魁星阁、节孝祠等等,其中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高达15米,气势宏伟,带有显著的赣南特色。
(2)武庙位于文庙的西侧。
(3)慈云塔赣州慈云塔位于赣州市旧城区东南、厚德路东段文庙之左,是古代慈云寺之附属建筑物。
建于1023~1032年(北宋天圣年间),塔身仍可见到铭文砖3种:“天圣元年”(1023年)、“舍利塔砖”、“天圣二年(1024 年)女弟子陶氏一娘舍钱二十吊”,是为造塔年代的确切记载。
舍利塔一作浮图,本是佛家存放佛骨舍利子的墓塔。
随着佛教传入我国,经过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结合我国的民族建筑样式,混合发展成高层楼阁式砖塔。
(4)赣州一中内的夜话亭/廉泉廉泉和夜话亭为赣州市著名的古迹廉泉和夜话亭为赣州市著名的古迹,现位于赣州第一中学校园内。
廉泉有1500多年的历史,据说在北宋绍圣年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到惠州。
路过赣州时,苏东坡拜访了当时著名的隐士阳孝本,两人很是投机,一同遍访当地名胜,在廉泉水边通宵长谈。
苏东坡还赋诗道:“水性故自清,不清或挠之。
君看此廉泉,五色烂摩尼”。
后来人们在泉边建了夜话亭,在亭中竖了一块高2米多的石碑,上刻“苏阳二公夜话图”。
这块石碑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阳明书院阳明书院,位于江西赣州郁孤台下。
原名濂溪书院。
明正德间南赣巡抚、佥都御史王守仁巡抚赣南,镇压农民起义(即他自称“破中山贼”)后,在此聚众宣讲其“致良知”学说,以期“破心中贼”。
章贡区古色演讲稿

章贡区古色演讲稿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
灶儿巷,位于解放街道辖区,在赣州城区东北部,东接六合铺,西接和平路,斜对生佛坛前东端口,中通老古巷(俗名老虎巷,老富巷),长约230米,宽3--4米。
据明清《赣州府志》记载:明代名姜家巷。
清初巷内多住皂隶(官府杂役之差役),故名皂儿巷,后谐音为灶儿巷。
在清末、民国初时期,此巷内多为外县来赣州城经商户。
这些商人后致富,便在巷内购房改建,有的成为个人私宅,有的成为某县的宾馆,故巷内房屋多为清末民初之建筑。
今保存较完好的“董府”,系南康凤岗的董某在赣州城经商致富后购建。
有趣的是,董府这些现代南康人,却硬是将赣州城名巷老宅料理得红红火火,赣南客家风情浓郁醉人——满墙的客家照片、满桌的客家饭菜、满堂的来往游客,还有年轻英俊的客家后生、女儿。
巷内依然看得出昔日的辉煌,一些老字号的门庭又修旧如旧地复活了,这条古巷的复古工程,是赣州对宋城文化的一种光大与发扬。
上了年纪的人记得,曾有闽人开设的曹义兴号在巷中,此号实为专营生熟烟丝的作坊,名贯周围各县,生意很是兴旺。
民国初期,巷内东段有一庙,名赵公庙。
赵公为财神,故赣州城商人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式成立赣州府商会时,为图吉利,以赵公庙为会址,民国时期的赣县商会均沿设于此。
解放后,赣州市工商联及各民主党派机构都设在此,1999年市府南迁章江新区,2002年工商联迁出到新区,今改为幼儿园。
清末民国时期,这里曾设永清堂,一个专门对木材交易纠纷进行仲裁的组织。
赣南自元代开始便是木材交易中心,当时木材交易用笨拙且不准确的木杆土秤称,或以堆估价,后来才有“龙泉码价书”。
由于该书换算繁杂,难度较大,通晓这种算法的人不多,加之木材本身的质量问题有三十余种,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常为质量问题和换算误差争吵甚至斗殴,即使诉诸官府也无法裁定是非。
于是,永清堂应运而生,木材交易中的问题均在这里得到解决。
1903年,即光绪二十九年,赣州裕盛隆钱庄经理肖文循组织倡议成立了赣州商事会保安救火队,保安救火队分东南西北四片,各片商号青年店员为队员,救火信号是鸣笛,各片则敲锣响应之。
江西赣州景点知识:章贡区区情简介

章贡区是赣州市的中⼼城区,是赣州市的政治、经济、⽂化中⼼。
全区总⾯积425.5平⽅公⾥,总⼈⼝44万,其中城镇⼈⼝31万,辖6个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
2002年,全区完成区属国内⽣产总值17.3亿元,同⽐增长9.1%;规模以上⼯业完成总产值13.26亿元,增长17.3%;实现财政总收⼊1.76亿元,增长16.05%,其中地⽅财政收⼊9189万元,增长7.87%。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第⼆、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重为4.5:52.4:43.1,规模以上⼯业企业产销率为97.8%,税收收⼊占财政收⼊的⽐重达到96%,农村畜禽、蔬菜等主导产业产值已达粮⾷产值的6.7倍,⾮农收⼊占农民总收⼊的42.12%。
章贡区是⼀座具有深厚⽂化底蕴的历史⽂化名城,被专家称为“宋城博物馆”。
⾃西汉建制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境内有84个旅游资源分布占和230余处名胜、古遗址、古建筑和纪念地,的有⼋境台、郁孤台、通天岩,有迄今为⽌我国仅存的保护的宋砖城墙和福寿沟,有我国仅存的有绝对年限可考的宋代慈云塔,有江南形制等级的古代县学遗址⽂庙和宋代四⼤名窑之⼀的七⾥窑遗址。
章贡区是全国卫⽣城市、全省⽂明城市。
近⼏年,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历史⽂化名城、全国卫⽣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全国⽂化先进市、⾸批江西省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章贡区拥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益优化,投资领域⼴阔。
2000年底规划建设的沙河⼯业园纳⼊赣州市统⼀规划,⼯业园⾯积为3.8平⽅公⾥,已成为我区新兴的⼯业基地。
赣州灶儿巷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式的地段。 环境协调区——指建设控制地带以外的100米范围,在
该区域内的元素体现与保护区的相协调。 2.4保护与更新的模式 本着保护传统空间格局,充分考虑现状和可操作性原
则。对灶儿巷历史街区内所有建筑物和外部空间提出分区保 护与有机更新的模式.包括保存、保护,更新,整饬。
保存一即保持原样,以求如实反映历史遗存,一方面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灶儿巷
中图分类号:TU984.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792一(2007)8—0241一03
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汉高祖六年,距今已 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在宋代便成为我国东南地区连接长 江.珠江,闽江三大水系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都会,这一时期 便是赣州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古城最初格局便在这个时 期形成。明清以后,赣州的城市建设、各功能区域的布局有 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街巷系统也日趋完善,整个城市形态 维持了宋代阴、阳、横、长,斜、剑的六街格局,并细化了 更多的街巷.附庸了更多人文景观.“三十六条街.七十二 条巷”的顺口溜便形成于这个时期,它直观地概括了旧赣州 城的构造,反映了明末清初赣州城街巷纵横之状况,并通过 街巷的变迁客观地展现了具有悠久历史的赣州城人文和商业 繁荣景象。时至今日,赣卅I老城仍然保持着宋代城市的格局, 但老城内的街道、整体轮廓、风貌、基调、艺术色彩均已趋 向现代化了,千年古城实施整体保护的难度很大,但从某一 片区、某一段落上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次结构及风貌 还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 对赣州古城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确定了3.2平方公里的 古城保护范围,同时还明确了若干历史街区的保护。灶儿巷 历史街区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历史沿革与现状评价
江西赣州---灶儿巷

江西赣州---灶儿巷
灶儿巷位于江西赣州城东,西南与和平路相接,东北连六合铺街,中通老古巷,是赣州城众多历史文化街巷中最具典型的代表之一。
灶儿巷全长227米,巷道呈“S”型,是宋代赣州六条大街之一的阴街东段,明代称作“姜家巷“。
清初时,这一带多居住着在衙门办事的“皂役”,所以被叫做“皂儿巷”,后来谐音又变成“灶儿巷”。
灶儿巷是“赣州八景”之一,其与附近的六合铺,梁屋巷等,旧时地理位置优越,靠近贡江“建春门”码头,毗邻明清新兴的商业街--南市街,是昔日赣州最繁华的地段之一。
现仍保留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店铺、作坊、宾馆、钱庄、衙署、民居等建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民国时期的消防队、大烟馆、“县驻州办”、银行等,风格多元化,有赣南的客家建筑,又有精工细作的徽式建筑,还有赣中天井式建筑,以及典型的西洋式建筑,部分街区还保留有跨街的门洞,充分体现了城市文化的兼容性。
董府在历史上曾为钱庄,内部布局是三进天井式建筑,较有代表性。
前几年,这幢建筑濒临倒塌,被一董姓居民将其买下,按照原貌加以恢复,用作“赣南风味”的餐馆经营。
灶儿巷是一条典型的古城街,建筑风格多样,临街的牌坊古朴庄重,鹅卵石路面井然光洁,风火山墙错落有致,灰塑门楼古香古色,传统门楼高大气派,深宅大院气势非凡,展现出灶儿巷深厚的历史底蕴。
宋石明砖清瓦垒叠起一段段逝去的沧桑岁月,飞檐、花楣、雕窗泛映着一个个残旧的光荣梦想,鹅卵石拼成的巷路,则通过一个个“明钱”图案,仿佛把时光截留在一个木屐踢踏作响的时代,让人陡生亲切与怀想。
介绍赣州老城区古迹的作文

介绍赣州老城区古迹的作文《赣州老城区古迹之旅》赣州老城区啊,就像一个装满故事的大盒子,随便打开一处,都能掉出一堆历史的小玩意儿。
就说郁孤台吧。
我第一次去郁孤台的时候,那真是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找着路。
老城区的小巷子就像迷宫似的,这儿拐一下,那儿转个弯。
我跟着导航走,那导航还时不时犯迷糊。
终于看到郁孤台的时候,心里那叫一个激动。
郁孤台就那么孤零零地站在那高地上,像是在俯瞰着整个赣州城的沧桑变迁。
台是古色古香的,那建筑的风格一看就有年头了。
木质的结构,透着一种陈旧的气息。
站在郁孤台下,我就想啊,这当年辛弃疾站在这里的时候,心里得多憋屈啊。
看着远处的江水,他写着“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我也往那江水的方向看去,江水不急不缓地流着,好像也带着点岁月的忧伤。
这郁孤台里有些台阶都被踩得坑坑洼洼的,不知道多少人在这儿上上下下,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呢。
八镜台也很有意思。
到八镜台的时候,正好碰上一群老爷爷在下棋。
那棋局就在八镜台的边上摆着,周围围了一圈人,七嘴八舌地出着主意。
我就凑上去看了看,那棋子在棋盘上“啪啪”地响。
八镜台的墙上有好多斑驳的痕迹,像是被岁月这个调皮鬼拿笔乱画出来的。
八镜台往远处看能看到城墙,那城墙就像一条老龙,弯弯曲曲地卧在那儿。
城墙的砖被风雨侵蚀得有棱有角的不那么明显了,有的砖缝里还长出了小草,那小草也挺顽强,在这城墙上扎根活下去。
到城墙上走一走,那宽窄不均匀的过道,走着还有些小颠簸。
我不小心还被一个凸起的石块绊了一下,差点摔个狗吃屎,还好旁边有个大叔拉了我一把。
大叔还开玩笑说,这城墙的路可不好走啊,就像这老城区的日子,磕磕绊绊但是有滋有味。
这让我觉得在这老城区的古迹里,人和古迹都有了一种奇妙的联系,古迹见证着人的生活,人也成为了古迹的一部分生气。
赣州老城区的这些古迹啊,就是一本本活的历史书。
每次我在这儿溜达的时候,就像是在历史的书页里穿梭,一个个画面就像放电影似的在眼前过。
而且在这里啊,不用担心那些现代城市的喧嚣吵闹,只有古迹给带来的宁静和淡淡的古朴味道。
赣州街巷文化初探

赣州街巷文化初探作者:陈华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7年第10期[摘要]以赣州城市建设发展历程为依托,介绍古街巷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迁,分析了古街巷命名的源流和典型代表,探寻它们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将赣州这座拥有22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的流金岁月和醇厚的东方魅力展现出来。
[关键词]赣州;街巷;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30-0053-02江西赣州作为闻名全国的历史文化古城,其历史源远流长,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称。
作为古城主要交通路线的古街巷,与赣州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
从最早的阳街、阴街始至明清时期的“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分散于城市各处,每一条街巷都是构成赣州城市历史画卷的重要经纬。
一、赣州街巷史秦始皇时期,秦灭六国后,赣南从此被外界所认识。
公元前201年,即汉高祖六年,于赣州西南蟠龙设置赣县县治,赣州从此有了自己最早的名字。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郡城多次因战事迁移,直到梁承圣元年(552年)才迁回,并固定下来成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唐朝,因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赣州进入繁荣的商贸时期,赣州城经济空前发达,一举成为当时全国四十个大州之一。
赣州极负盛名的郁孤台、古天竺寺、慈云寺等,便是这一时期建成的。
五代前期,赣州城的面积由北向南扩大至3平方公里,并修建了皇城、拜将台、百胜门、建春门、镇南门等大量的城市建筑物。
宋朝时期,经济繁荣,赣州是全国闻名的三十六座名城之一。
这一时期,中原南迁,大量汉民聚居于此,赣州成为有名的客乡,人口急剧增加,带来了城市的日益繁华。
城市建设空前发展,主要街道由两条迅速发展为六街,诸如五路口、州前、买菜坡、南市街、灶儿巷、瓷器街、六合铺等大量的街巷就此形成。
明清时期,赣州城市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建筑了更多的房屋,细化了更多的街巷,有了更多的徽式、宅第式、旗楼式等多种形式的公房与私房、商家与住家,“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的顺口溜便于这个时期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州市章贡区城东历史文化小巷简介
南市街社区南市街、府隍庙背介绍
南市街:南市街位于赣城之东,北接大公路南侧,南海会路、五道庙相会,中段西通杨判巷、府隍庙背。
明、清及民国时期均名南市街,以处赣城东南隅得名。
街区多保留清民时期建筑,因地处赣州古代繁华热闹地段,与建春门浮桥,码头相近,紧靠着沿江商业街,所以南市街多是大户居住,建筑多重装饰,现存建筑大部分是清代晚期及民国初年修建的民宅。
府隍庙背:府隍庙巷位于赣城之东,东接南市街中段,西至忠节营南段,巷多曲折,巷长280米,宽1.5-2米。
赣州城区清代有两座城隍庙,一是县城隍庙,坐落在县衙前街,即今章贡路西段老地委左侧,1936年左右废,一是府城隍庙,建在慈云寺之西侧,即今厚德路东段文庙之左后侧,民国初年即废。
府隍庙背巷因居府城隍庙背后,故名。
大公路社区忠节营介绍
忠节营:忠节营巷位于赣城之东部,北接大公路中段(斜对军分区),南至贺家坪,中通府隍庙背,长约200米,宽约2米。
现为居民区。
巷内原有精忠祠(又称岳飞庙),祠旁曾驻有守城军营。
因岳飞在旁,而岳飞以“精忠报国”美名传世,故而这军营也尊岳鹏举为楷模,把兵营叫了忠节营。
巷以此得名。
荷包塘社区魏家大院暨罗家巷介绍。
魏家大院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有着200多年历史,是靠钱庄和木行起家陆续营建而成的清代客家建筑群,为砖木结构的古建筑,主墙多为风火墙高在7-9米,主房为两层,七米高下层3
米-4米、楼高为2.5米左右。
据《赣州志》和《赣州客家胜迹精粹》书中有所记载: 魏家大院深藏不露的百年大院,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同盟会的赣州地下据点,是培养辛亥革命人才的秘密学堂。
魏氏家族先后居住九代人。
蕻菜塘社区慈姑岭介绍。
慈姑岭全长约340米,据历史记载,这段地形西高东低,形像雄狮, 狮尾靠蕻菜塘、荷包塘,头朝南市街、五道庙,背对夜光山曾得名狮姑(顾)岭,后来嫌狮字太凶,改名叫了慈姑岭。
慈姑岭,曾得名狮牯岭。
如今与新建的海会路相接,旧貌有存,居民群集,游客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