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辅导:归因原则

合集下载

二级心理咨询师复习笔记《社会心理学》

二级心理咨询师复习笔记《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心理学诞生标志:1908罗斯(美)出版《社会心理学》,麦独孤(英)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的公式:勒温:B=F(P。

E),行为=函数关系(个体.环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班杜拉,沃尔特斯(1)学习的机制,联想:经典条件反射,强化:操作条件反射—正负强化,惩罚,模仿(2)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2符号互动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3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荣格--集体无意识,霍妮——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沙利文-—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是个体有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少年),继续社会化(成年),再社会化(社会急剧变化)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掌握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生活目标;社会角色.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从出生到独立生活,13-25岁,有变长趋势,2遗传素质(脑的智能)狼孩个体社会化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社会化分类:语言,性别角色,道德,政治.-社会角色的差异。

,道德行为。

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几类角色失调:1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同一角色的不同期待),角色间冲突(两个以上角色矛盾)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

自我是心理学中最古老的话题,又叫自我概念,自我意识。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以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在于有一个稳定的自我意识。

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发展1生理自我(8个月—3岁)2社会自我(3—13,14岁)3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是对其扮演的各种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综合。

《心理咨询与辅导》考试复习要点(1)

《心理咨询与辅导》考试复习要点(1)

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咨询与辅导》考试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心理咨询: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2.厌恶疗法:一种较常用的行为治疗技术,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达到使患者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3.指导:直接指示来访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以某种方式行动,是最有影响力的影响性技术。

4.自我开放:心理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来访者共同分享。

5.释义:(内容反应)将来访者谈话内容整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将谈话的主要内容及思想观念予以反馈。

6.强化疗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指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加某些适应性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分为正负强化。

7.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指以临床心理学的理论系统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运用临床心理学的技术与方法治疗病人心理疾病的过程。

8.会谈法:心理咨询师同来访者为特定目的进行的面对面交谈的方法。

9.保密性原则:心理咨询师不应向来访者之外的第三者泄露心理咨询中任何关于来访者的信息。

10.共情:心理咨询师设身处地理解来访者的能力。

11. 满灌疗法:也称暴露疗法,与系统脱敏疗法相反。

治疗一开始就让患者进入最使他恐惧的情境中。

一般采用想象的方式,鼓励病人想象最使他恐惧的场面,或者心理医生在旁边反复地、甚至不厌其烦地讲述他最感害怕的情景中的细节,或者用录像、幻灯放映最使病人恐惧的情景,以加深病人的焦虑程度,同时不允许患者采取堵耳朵、闭眼睛、哭喊等逃避措施。

12.情感反应:体察确认来访者在倾听中流露的情绪情感并反馈给来访者。

13.内容表达:心理咨询师向来访者传递信息,提出建议忠告,给予保证,进行反馈等。

14.情感表达:心理咨询师向来访者告知自己的情绪、情感活动状况。

15.测验法:凭借标准化工具对来访者心理和行为进行客观测定的方法。

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

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

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导语: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1.社会知觉(l)定义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完整印象和过程。

由各种自然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物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

(2)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一是认知者的经验。

二是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三是认知者的情绪2.印象形成(1)定义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2)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效应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

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一般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也称晕轮效应。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3)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一是加法模式。

二是平均模式。

三是加权平均模式。

四是中心品质模式。

3.印象管理(1)定义其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白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2)作用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

(3)常用的管理策略一是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二是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三是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四是投其所好。

4.归因(1)定义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心理学之归因.

心理学之归因.

因为性格内向,所以多有理智的、有意识的倾向,会逐一仔细的,有意识的分析自己的心身现象,寻找产生的原因,容易对自己感到不满。

在人际关系方面,坦率的人在上级面前尽管拘束,但不会介意,可是神经质者则会逐一意识到自己举止笨拙,表情呆板,脸上发烧等,于是更加拘谨。

三、强烈的完善欲内向型的另一方面是一种极强的自我发展欲望,而且是理智的,意识性的,所以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工作要求标准高,往往把一些微不足道的缺点夸大成重大问题而烦恼。

如果强烈的过分欲太过分就会成为完善主义者,对任何事都力求完美而烦恼。

四、敏锐的感受性神经质者具有比一般人敏锐的感受性,他们更容易感到不安和痛苦,一旦执着于此,其对此敏感会加倍痛苦。

五、没有反社会的倾向神经质者,因为症状而变得消极,在某种程度上会对社会产生不满,但没有反社会的倾向,可以说他们不会成为罪犯。

也可以说,他们是具有上等素质的人。

类型:(1)普通神经质:即神经衰弱,包括失眠症、头痛、头重、头脑不清、感觉异常、易兴奋、易疲劳、脑力减退、乏力感、胃肠神经症、劣等感、不必要的忧虑、性功能障碍、眩晕、书写痉挛、耳鸣、震颤、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2)强迫观念症(包括恐怖症):包括社交恐怖(赤面恐怖、对视恐怖、自己表情恐怖等)、不洁恐怖、疾病恐怖、不完全恐怖、学校恐怖、尖锐恐怖、高处恐怖、杂念恐怖等;(3)发作性神经质:心悸发作、焦虑发作、呼吸困难等。

森田疗法的着眼点在于陶冶疑病素质,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

其治疗原理可概括为两点:1.“顺应自然”的治疗原理。

森田认为,要达到治疗目的,说理是徒劳的。

正如从道理上认识到没有鬼,但夜间走过坟地时照样感到恐惧一样,单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在感情上实际体验到才能有所改变。

而人的感情变化有它的规律,注意越集中,情感越加强;听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渐消退;在同一感觉下习惯了,情感即变得迟钝;对患者的苦闷、烦恼情绪不加劝慰,任其发展到顶点,也就不再感到苦闷烦恼了。

最新心理咨询师社 会心理学考点解析

最新心理咨询师社 会心理学考点解析

最新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考点解析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咨询师考试中的重要科目,涵盖了众多关键考点,理解和掌握这些考点对于成功通过考试以及在实际咨询工作中应用相关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您详细解析最新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考点。

一、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

在这一考点中,考生需要理解印象形成的效应,如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的是最初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较大,而近因效应则是最近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更强。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解释和推测。

常见的归因理论包括海德的归因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等。

海德认为,人们通常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维纳则提出了归因的三个维度:控制点(内部和外部)、稳定性(稳定和不稳定)和可控性(可控和不可控)。

了解这些归因理论,有助于心理咨询师更好地理解来访者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解释方式。

二、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社会动机是推动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心理动力。

成就动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指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包括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等。

社交情绪包括社交焦虑、嫉妒、羞耻和内疚等。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时感到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心理咨询师需要了解这些社交情绪的表现和形成原因,以便更好地帮助来访者应对和调节这些情绪。

三、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经验、需要、价值观等。

态度转变则是个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原有态度的过程。

在这一考点中,考生要掌握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如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等。

同时,也要了解态度转变的理论,如海德的平衡理论和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四、沟通与人际关系沟通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正确归因讲解

正确归因讲解

正确归因讲解正确归因讲解一、什么是归因?归因是人们解释事件发生原因的过程。

当我们遭遇到某种事件或者情况时,我们会尝试寻找原因,弄清事情为什么会发生。

归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身以及他人的行为,对于我们的决策和行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错误的归因方式1. 过度归因自己的努力:当我们成功时,往往会倾向于认为是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导致的。

这种过度归因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自负和忽略其他因素的存在。

2. 归因他人行为的个性特征:当他人出现错误或者不良行为时,我们往往会归因于他们的个性特征,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原因。

这种错误的归因方式会导致误解和偏见的产生。

三、正确的归因方式1. 多元归因:正确的归因方式应该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事件发生的影响。

不仅要考虑个体的特质和能力,还要考虑外部环境和其他相关因素。

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事情的发生,减少个体和他人的偏见。

2. 中立立场:在归因时,尽量保持中立的态度。

不要一味地归因于个人或者外部因素,而是要紧密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只有在了解事情的全部情况后,我们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四、归因与行为改变正确的归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身和他人的行为,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为改变。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我们就能够找到问题所在,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

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案例分析小明在考试中表现不理想,他可以选择两种不同的归因方式来解释这个结果。

如果他过度归因自己的努力,认为失败仅仅是因为自己缺乏能力,他可能会沮丧和自卑,甚至对未来失去信心。

然而,如果他采用正确的归因方式,他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给自己留出足够的复习时间等等,从而找到提高成绩的有效方法。

六、结语正确归因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培养的一种思考方式。

它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自身和他人的行为,减少偏见和误解的发生。

当我们面对困难或者挑战时,正确归因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所在,从而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改变。

心理咨询师考前讲义社会心理学章节知识总结

心理咨询师考前讲义社会心理学章节知识总结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考点串讲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诞生1908、罗斯(美)《社会心理学》麦独孤(英)《社会心理学导论》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侧重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勒温:B=f (P, E),B:行为;P:个体;E:环境;f:函数关系三、社会心理学简史社会心理学发展三阶段及时间哲学思辨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辩论人性(善与恶)eg孟子/苏/柏拉图-善;荀子 /亚里士多德-恶经验描述 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初进化论、民族、群众、本能、精神分析麦独孤用本能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

实证分析 20世纪初至今社会心理学进入了实证研究的阶段。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F·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反社会价值观-干预和引导)、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四、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特斯(1)学习的机制联想:经典条件反射(鸽子-和平)强化:操作条件反射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模仿(2)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2、符合互动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

3、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意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荣格:集体无意识霍妮: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

沙利文: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1、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终身社会化的观点社会化分为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少年)、继续社会化(成年)、再社会化(社会急剧变化)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劳动教养-社区矫正)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掌握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生活目标;社会角色社会化基本条件:(题干:一个人要变成社会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包括)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从出生到独立生活,13-25岁,有变长趋势。

最新心理咨询师理论知识考点-个体归因的原则

最新心理咨询师理论知识考点-个体归因的原则

心理咨询师理论知识考点:个体归因的原则个体归因的原则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主要原则:(一)不变性原则海德(F.Heider,1958)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

也就是寻找某一特走结果写转走原因间的不壶联系。

如果某特定原因在许多情境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伴,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

那么就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的原因。

比如一系列失窃案的分析显示各种线索都指向同一个嫌疑犯身上,而无论什么情况下失窃,总有那个嫌疑犯的踪影,而他不出现时就平安无事。

此时我们就很容易假定作案的就是这个人。

(二)折扣原则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研究者凯利(H.Kelley,1972)提出的。

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当一种结果看起来是由一种以上的原因引起的时候,将其归结于某一特定原因时显然需要谨慎行事。

比如,防范措施严密的大楼晚上失窃,如果晚上楼里只有一个人,那么该人的嫌疑很大。

如果楼里当晚有三个人,那么我们在假定谁是嫌疑者时就不那么容易了。

(三)协变原则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凯利(1967)指出,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

凯利的归因理论也因此被称作三维理论,协变原则被他认为是面的归因原则。

玛莉为什么对小丑笑——对凯利的三维理论的验证麦克阿瑟(LMeArther,1972)对凯利的三维理论的预言性作了系统的研究。

她给被试者一个简单的假设事件,并操作特意性、共同性和一致性的变化,然后考察相应的归因结果。

假设的事件是一位叫玛莉的小姐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厉害。

第一种情况是提供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信息。

即玛莉没有对其他小丑发笑,每个人都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玛莉总是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

这种情况下,61%的被试者将玛莉发笑的原因归因于刺激客体,即这个小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指导:归因原则
依据社会意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常常按照以下主要原则:(一)不变性原则
海德( F.Heider,1958)是归因思想的首创人,他以为人们归因时,往常使用不变性原则。

也就是找寻某一特走结果写转走原由间的不
壶联系。

假如某特定原由在很多情境下老是与某种结果相伴,特定原由
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

那么便可把特定结果归纳于那个特定
的原由。

比方一系列失窃案的剖析显示各样线索都指向同一个嫌疑犯身上,而不论什么状况下失窃,总有那个嫌疑犯的踪迹,而他不出现时就
安然无事。

此时我们就很简单假定作案的就是这个人。

(二)折扣原则
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研究者凯利( H.Kelley ,1972)提出的。

他发现,假如也存在其余看起来合理的原由,那么某一原由惹
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当一种结果看起来是由一种以上的
原由惹起的时候,将其归纳于某一特定原由时明显需要慎重行事。

比方,防备举措严实的大楼夜晚失窃,假如夜晚楼里只有一个人,那么该人的
嫌疑很大。

假如楼里当晚有三个人,那么我们在假定谁是嫌疑者时就不
那么简单了。

(三)协变原则
人们归因时好像科学家在科研中追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
生的各样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凯利( 1967)指出,人们的归因老是波
及三个方面的要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

凯利的归因理
论也所以被称作三维理论,协变原则被他以为是面的归因原则。

玛莉为何对小丑笑——对凯利的三维理论的考证
麦克阿瑟( LMeArther , 1972)对凯利的三维理论的预知性作
了系统的研究。

她给被试者一个简单的假定事件,并操作特地性、共
同性和一致性的变化,而后观察相应的归因结果。

假定的事件是一位叫玛莉的小姐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厉害。

第一种状况是供给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信息。

即玛莉没有对其余小丑发笑,每一个人都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玛莉老是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

这类情况下,61%的被试者将玛莉发笑的原由归因于刺激客体,即这个小丑。

第二种状况是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即玛莉对小丑表演老是发笑,他人几乎对这个小丑不发笑,玛莉老是对这个小丑发笑,那么86%的被试者将玛莉发笑的原由归于行为主体,也就是玛莉自己。

第三种状况是高特异性、低共同性和低一致性,也就是玛莉没有对其余小丑表演发笑,他人几乎不对这个小丑表演发笑,玛莉从前从未对这个小丑笑过,这类状况下, 72%的被试者将玛莉发笑的原由归
于情境。

上边的研究证了然三维理论能比较正确地展望人们的归因结
果。

依据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
1.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响方式能否有特异性,能否只针
对某—— N 激客体作出反响。

2.共同性信息不一样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响能否同样。

3.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一样背景下作出的反响能否一致。

个体从以上三方面信息的协变得出结论。

假如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便可能做出外面原由的归因。

假如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部原由的归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