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文本解读
三年级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三年级古诗三首课文讲解1.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字词解释。
-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 “寒山”:深秋季节,山带寒意。
- “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
这个“斜”字啊,在这里读“xiá”,是形容小路弯弯曲曲的样子。
- “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
这个“生”字可有意思了,就好像白云是从山里面生长出来的一样,很有画面感。
- “坐”:因为的意思。
诗人为什么停车呢?原来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景色呀。
3. 诗句赏析。
- 前两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诗人就像一个摄影师,镜头从远处的山路开始,慢慢拉到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那里还有几户人家若隐若现。
这画面感是不是特别强?就像我们跟着诗人一起在爬山,远远看到山上有小路,小路通向白云深处,那里面还有人家,感觉特别神秘。
- 后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
诗人因为太喜欢傍晚的枫林景色了,就停下车来慢慢欣赏。
那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呢。
一般我们都觉得春天的花是最鲜艳美丽的,可诗人却觉得这秋天的枫叶更胜一筹。
这就像是诗人发现了一个大宝藏,然后告诉我们,看啊,秋天也有这么美的景色,一点也不比春天差。
1.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 字词解释。
- “荷尽”:荷花凋谢了。
“擎雨盖”就是荷叶,荷叶像一把雨伞一样,高高地举着,“擎”就是举的意思。
现在荷花没了,荷叶也没了,只剩下光杆儿了。
- “菊残”:菊花已经残败了。
但是菊花虽然残败,它的枝干还傲然挺立在霜雪中呢,这个“傲霜枝”就把菊花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表现出来了。
- “君”:指刘景文。
诗人对刘景文说,你一定要记住啊。
- “橙黄橘绿时”: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候,也就是秋末冬初的时候。
3. 诗句赏析。
- 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是一种对比描写。
三上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

三上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三上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语文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三上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为学生们带来了三首经典的古诗作品,分别是《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静夜思》。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歌的文本解读,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美妙之处,并培养他们对诗歌的情感和文学素养。
本文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教学建议,以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深入理解。
一、《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通过描写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壮志豪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王之涣的创作背景,以增进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画面想象的方式,感受到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色,从而进一步体验诗歌带来的美好感觉。
二、《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代表作之一。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庐山瀑布的景色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形象描写和感情表达,帮助他们理解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手法。
同时,可以通过观看庐山瀑布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增加他们对诗歌作品的共鸣。
三、《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经典之作,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帮助他们理解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塑造了一个生动的诗境。
同时,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夜晚思念家乡或者感受到孤寂时的情感,以增加他们对诗歌的共鸣和体验。
总结与反思通过对《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静夜思》的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我们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美妙之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氛围,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积极参与和探索。
小学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解读

小学语文《古诗词》课文解读
小学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解读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通篇立意含蓄悠远。
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信短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讲解1. 诗句原文及逐句解读。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这句诗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江景。
“一道残阳铺水中”,这个“铺”字用得特别妙。
就好像夕阳是一个温柔的工匠,把自己的余晖轻轻地、平平地铺展在江面上。
“半江瑟瑟半江红”呢,“瑟瑟”这里可不是说瑟瑟发抖哦,它在这儿是指碧绿色。
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被夕阳染成了红色,这种景色就像一幅天然的油画,一半冷色调,一半暖色调,对比可鲜明了。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可怜”在这里是可爱、令人怜爱的意思。
九月初三的夜晚多可爱呀,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月亮弯弯的像一张弓。
诗人把露水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弓,特别形象。
你看那露水在草叶上,一颗颗圆润发亮,可不就像珍珠嘛;那弯弯的月牙,可不就像一张精致的小弓。
2. 主题与情感。
- 这首诗主要是描写了暮江的景色。
诗人白居易通过对傍晚时分江面和夜晚江边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他就像一个发现宝藏的孩子,把自己看到的美景用诗句记录下来,让我们也能感受到那时候江边的宁静与美丽。
3. 写作手法。
-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像“露似真珠月似弓”,通过这样的比喻,让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而且诗里还巧妙地通过对不同时间(傍晚和夜晚)景色的描写,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美,就好像带着我们在江边从傍晚一直待到了夜晚,感受着景色的不断变化。
1. 诗句原文及逐句解读。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这两句诗可有意思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你从正面横着看庐山,它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呢,它又变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说你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看到的样子都不一样。
这就像我们看一个魔方,从不同的角度看,它的形状和颜色组合都有区别呢。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这两句是诗的精华所在。
“不识庐山真面目”,就是说人们认不清庐山真正的样子。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讲解第一篇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五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
先来说说《示儿》这首诗哈。
陆游老爷子在临终前写下了它,那感情可深啦!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国家还没统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他知道人一死啥都没了,可就难过看不到祖国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盼着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还让子孙到时候别忘了告诉他。
这种爱国情怀,是不是特别让人感动?再看《题临安邸》。
这首诗可有意思啦!那些在临安的达官贵人啊,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西湖边的歌舞啥时候才能停啊?他们根本不管国家的安危。
诗人林升可生气了,“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温暖的风把这些人都吹迷糊了,竟然把杭州当成了汴州,简直荒唐!还有《己亥杂诗》,龚自珍写的。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他觉得当时的社会死气沉沉,太悲哀啦。
所以他期待着一场大变革,“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希望老天爷能振作精神,多降下些有才华的人来改变这局面。
这三首诗啊,虽然作者不同,时代不同,但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关心和期待。
小伙伴们,读了这些诗,咱们是不是也得有点责任感,为咱们的国家好好努力呀?第二篇嗨,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聊聊五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
《示儿》里的陆游爷爷,那真是一心为国啊。
他都快不行了,还想着国家统一的事儿。
他知道自己要走了,可心里放不下,这得多爱自己的国家呀!你想想,要是咱们有特别特别想完成的事儿,是不是也会一直记着?他就盼着能听到好消息,还让子孙告诉他,这份执着真让人佩服。
《题临安邸》呢,就像是在批评那些只知道享受,不关心国家的人。
你看,临安那么美,有山有楼还有歌舞,可这不是重点呀!国家还不安定呢,他们却在那醉生梦死。
这就好像考试前你不复习,还在玩,能行吗?诗人林升看不下去了,就把这写了出来,让大家知道这样不对。
《己亥杂诗》中,龚自珍觉得社会需要改变,就像咱们觉得自己有缺点要改正一样。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讲解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绝句》
作者:杜甫
内容:描述了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青天。
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而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的万里船。
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语言特点:运用了对仗、色彩鲜明的描写,使画面生动、形象。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
内容:描述了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主题: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喜爱。
语言特点:用词简练,意象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三衢道中》
作者:曾几
内容:描述了梅子黄时,日日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着小船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主题:通过对山间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语言特点:用词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古诗三首意思

古诗三首意思
第一首:《出塞》作者(唐)王昌龄。
诗意: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
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第二首:《凉州词》作者(唐)王翰。
诗意: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
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第三首:《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诗意: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古诗三首》原文及题意:
《出塞》原文: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唐)王昌龄
题意:
《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凉州词》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唐)王翰
题意:
《凉州词》描写了艰苦荒凉的边塞上出征前的一场盛宴,描摹了将士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夏日绝句》原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题意: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讲解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讲解以下是三条关于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讲解的内容:
1.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出自陆游《示儿》的经典诗句呀!你想想,陆游在生命的尽头,还心心念念着国家能够收复失地,这是多么深沉的爱国情怀啊!就好像我们对自己特别特别渴望的东西,一直期盼着它能实现一样。
比如说,你一直想要得到一个超级棒的玩具,那种渴望的心情是不是就和陆游渴望国家统一很像呢?
2.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句诗来自虞世南的《蝉》呢。
它说的是蝉因为处在高处,声音自然就传得远,而不是依靠秋风的力量。
这就好像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不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助就能闪闪发光呀!就像你们班学习最好的那个同学,人家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而不是靠什么特殊关系,对吧?
3.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可是龚自珍《己亥杂诗》里超厉害的一句呀!龚自珍希望老天爷能够振作精神,降下各种各样的人才。
这就好比一个球队的教练,急切地希望能有更多优秀的球员加入球队,让球队变得更强大呢!你看,诗人的这种渴望和期待,是多么强烈啊!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三首古诗都太有魅力啦,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情感,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和学习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文本解读《古诗三首》文本解读一、《浪淘沙》浪淘沙[唐] 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诗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中描写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浪漫的情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并采用白描的手法写尽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瀚绵长的特点。
一个“九”字、一个“万”字是极大极广极多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两个虚数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气势磅礴。
“自天涯”以夸张的手法形容黄河的绵长,一望无际。
两个画面,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地描绘出曲折蜿蜒的黄河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地方奔腾而来的景象,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诗人宕开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借用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
“直上”一词为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由上而下观黄河的常态视角拉回,从地上直引至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视角也转换为仰视,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到牵牛织女家”是运用了张骞巧遇牛郎织女的典故: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
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
紧扣前句“直上银河”,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为全诗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浪漫的情怀。
全诗着意在赞美黄河的雄伟气势,正是黄河的雄伟气势,触发了诗人的豪情与想象,运用典故,并通过视角的转换,展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浪漫的情怀。
全诗节奏有疾有徐,奔放而有宕逸之气。
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其八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其九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二、《江南春》江南春[唐]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题目《江南春》向我们展示的江南春天,不像一般描写江南春景的诗歌,而是通过视通“千里”,思接“百载”引领读者站在一个时空交叉的制高点,去感受一个视野开阔、意境深远的宏大场面,以及作者对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紧扣题目中的“春”字,在铺陈开来的江南春景图中,不仅有黄莺、绿树、绿草、红花、春水、春风等春天的景物,而且声、色、动、静兼备。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黄莺林中欢啼、绿树掩映红花、山水映照城郭、酒旗迎风招展的美丽画面。
画面中把江南春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彩鲜明、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的特点表现了出来。
如此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江南春天,再配以随风摇曳的酒旗,更是平添了几分豪爽与热情,令人心驰神往。
明代杨慎曾对“千里”二字颇有微词,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换句话说,杨慎认为“千里”二字囊括的江南春景太过夸张,“乃视不及也”。
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中曾有问曰:“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因此,“千里”是一种典型的概括,写出了江南春景的广阔及丰富多彩。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紧扣题目中的“江南”二字。
南朝以来修建的诸多佛寺庙宇,都掩映在空蒙迷离的烟雨之中。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江南春景的层次丰富、深邃。
“四百八十”是虚指,也是一种典型的概括,强调了寺宇数量之多。
此时,江南春景不仅因千里胜景而丰富多彩,而且因为掩映于烟雨中的“南朝”诸多寺宇而增添了一份神秘与迷离之感。
结尾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收束,引人遐想,给人以无限回味的空间。
这首七绝,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四句均为景语,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
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江南春画卷。
【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杜牧(803年-854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
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
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史,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兵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2、创作背景南朝,宋、齐、粱、陈四个王朝的总称,南朝历代皇帝和大官都崇信佛教,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
而百年以后的晚唐,也即作者杜牧所处的时代,当朝的统治者却效仿南朝,不惜代价大建佛寺,祈求神灵保佑,永葆江山稳固。
杜牧在《上李中丞书》中说,自己关心的是“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
因此,透过这历史的“烟雨”,南朝遗留下来的以及当朝还在修建的佛寺庙宇,杜牧站在历史的高度对那些幻想长治久安的统治者做出了辛辣的讽刺,更是为晚唐仍旧执迷不悟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三、《书湖阴先生壁》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是一首题壁诗,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
湖阴先生:杨德逢的别号,是一位躬耕田园的隐士,王安石退居钟山(在今南京)时的邻居。
王安石在诗中不仅写出了湖阴先生生活情趣的高雅,也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品质。
“茅檐长扫净无苔”赞美了湖阴先生庭院环境的洁净清幽。
“无苔”二字,写出了庭院之内无处不净、无时不净。
江南地湿,这对青苔的生长非常有利。
况且,青苔总是生长在僻静、清幽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更能突显出庭院环境的洁净清幽。
“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湖阴先生生活情趣的高雅。
一个“畦”字不仅交代了花木的整齐,还说明了花木品种多、数量多,既整齐又不单调。
而这整整齐齐的品种数量繁多的花木全是湖阴先生亲手栽培的,王安石特意强调“自”,是在称赞主人亲力劳作,勤勉简朴,生活情趣高雅。
前两句写湖阴先生庭院内,后两句诗人的视线转到庭院外。
院外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
在诗人眼里,就连山水对湖阴先生也有情谊: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两座青山也主动推门而入,送来一片青翠。
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写,将“一水”“两山”写得富有人情味。
一个“绕”字、一个“送”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
此处的“护田”与“排闼”的典故均出自《汉书》。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语出《汉书·西域传序》:“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
”“排闼”:开门。
语出《汉书·樊哙传》:“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哙乃排闼直入。
”诗人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好似山水主动与人亲近,表现了湖阴先生高洁的品质。
诗人将典故融化在诗句中,读来自然天成,全似未尝着力;同时,运用了对偶的表现手法,对仗十分工整,“一水”与“两山”、“护田”与“排闼”、“将绿绕”与“送青来”一一相对,结构严谨、形式优美。
这首七绝,从院内写到院外,抒发了王安石对湖阴先生朴实勤劳、情趣高雅、品质高洁的赞美。
【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这首诗创作于王安石二次罢相后,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
据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路程恰为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老人,园亦因此得名。
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
在王安石诗集中,作者所写有关杨德逢的诗,至今尚保存在十首以上。
王安石在《元丰行示德逢》里有这样的诗句:“湖阴先生坐草室,看踏沟车望秋实。
……先生在野固不穷,击壤至老歌元丰。
”足见其交情甚笃。
(儒家文献资料汇编:王安石.国学导航)2、《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书湖阴先生壁其一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古诗三首》异同点:1、从形式而言:均为七言绝句,都讲究押韵。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为了合乐,依曲牌为句,便于歌唱。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已经与音乐分离,不宜歌唱。
《书湖阴先生壁》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就像律诗的前四句一般,最后两句讲究对仗,押韵更严格。
2、从内容而言:《浪淘沙》与《江南春》是通过写景抒发感情;《书湖阴先生壁》是通过写人传递思想情感。
吴泾中学刘东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