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文本解读完整版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意思01《山居秋暝》知识点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翻译: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课文主题:《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秀丽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注解]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②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③随意:任凭。
④歇:尽。
⑤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鉴赏开头一个“空”字,点明山间的空旷、寂静。
空山之中,一场秋雨刚过,空气洁净而又新鲜,让人感到清爽宁静,心旷神怡。
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浣女、荷叶、渔舟,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宁静和谐、清新活泼的画面。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这美景的留恋和心中的理想:要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山中隐居。
02《枫桥夜泊》知识点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翻译: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课文主题:《枫桥夜泊》勾画出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情怀。
[注解]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郊。
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③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鉴赏“残月”和“霜天”是冷色,“江枫”和“渔火”是暖色,冷暖交织, 与诗人的心境互为映衬,真切地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惆怅之情。
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悠的钟声,每一下都敲在诗人心上,让诗人感觉更加孤寂。
03《长相思》知识点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第10课古诗三首

第10课古诗三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 诗句解析。
- 第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你看啊,诗人一上来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特别壮阔又有点压抑的画面。
“青海”那是个很大的湖,“长云”就是长长的云彩,这些云彩把雪山都给遮暗了。
就好像是大自然都在为战争的氛围添上一抹沉重的色彩呢。
- “孤城遥望玉门关”,这里有一座孤城,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这个孤城感觉好孤单啊,在那一片广阔的边疆之地,它就像一个小小的棋子,但是又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抵御外敌的前沿阵地。
- “黄沙百战穿金甲”,这一句可就很厉害了。
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战士们打了无数次仗,连身上的铠甲都磨穿了。
你想啊,铠甲那可是很结实的,能把铠甲都穿破了,得打多少仗啊,这就说明战斗特别频繁,战士们特别辛苦。
- “不破楼兰终不还”,最后这句就特别有气势。
楼兰在这里就代表着敌人,战士们发誓不打败敌人就不回家。
这就像我们现在说的,不完成任务就不罢休,这些战士们都有着坚定的信念。
2. 整体赏析。
- 这首诗从景色描写入手,然后写到战士们的战斗生活,最后表达战士们的决心。
就像一部小电影,先给我们看了场景,然后是主角的日常,最后是主角的豪言壮语。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边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也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而且王昌龄写得特别简洁明了,每一句都像一个小炸弹,炸出一个很震撼的画面在我们脑海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 诗句解析。
- “葡萄美酒夜光杯”,这一句一出来就特别有感觉。
想象一下,晶莹剔透的夜光杯里盛着紫红色的葡萄美酒,那画面太美了。
这说明战士们的生活也有很享受的一面呢,在战争的间隙,还有美酒可以喝。
- “欲饮琵琶马上催”,刚要喝酒呢,就听到琵琶声响起,这可不是什么助兴的音乐,而是催着战士们上马打仗的声音。
这就像你正准备好好吃一顿大餐,突然闹钟响了,告诉你得去上班了,特别扫兴。
- “醉卧沙场君莫笑”,战士们说啊,如果我喝醉了躺在战场上,你们可别笑话我。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解析古诗三首一、寒食[唐]韩翃(hóng)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注释寒食: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的节日。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作者简介韩翊,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唐代诗人,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3、多音字处(1)chǔ 处置、惩处(2)chù到处、处处传(1)chuán传奇、传授(2)zhuàn传记、水浒传散(1)sàn 散会、散步(2)sǎn 散漫、散装4、易错字词寒、翃、御、柳、斜、暮、侯、蜡、烛5、翻译春天的长安城里到处飘飞着柳絮落花,寒食节里,皇家花园中的杨柳随风摇摆。
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燃烛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6、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写出了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
为我们展示了寒食节京城白天的景色。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写宫苑傍晚的景象,用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把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的可憎面目揭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8、诗文主要内容描写了春天京城长安寒食节的景象。
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二、迢迢牵牛星迢(tiáo)迢牵牛星,皎(jiǎo)皎河汉女。
纤纤擢(zhuó)素手,札(zhá)札弄机杼(zhù)。
终日不成章,泣(qì)涕(tì)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mò)脉不得语。
1、注释选自《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解释

4.古诗三首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释:停下车来,是因为喜欢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赏析:第二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写岀了生机盎然的深秋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鼓舞。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解释: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赏析:“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高而缓;“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的动态美,体现了山的高。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解释: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霜斗寒。
赏析:这两句诗以荷花凋谢、菊花枯萎,写岀了深秋景物的特征;后一句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4.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解释: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让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
赏析:梧桐叶、秋风,给人萧条肃杀之感,往往容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5.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解释:朋友,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赏析:这两句用“橙黄橘绿”四字,把深秋时节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6.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解释:诗人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拨弄蟋蟀。
赏析:诗人想到的生活场景勾起了自己对家乡的追忆、留恋,可见他虽
然身在他乡,但心早已回到了故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课文知识点从军行>>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赏析<<《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ù)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古诗三首》文本解读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
二、《江南春》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题目《江南春》向我们展示的江南春天,不像一般描写江南春景的诗歌,而是通过视通“千里”,思接“百载”引领读者站在一个时空交叉的制高点,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受一个视野开阔、意境深远的宏大场面,以及作者对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
明代杨慎曾对“千里”二字颇有微词,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换句话说,杨慎认为“千里”二字囊括的江南春景太过夸张,“乃视不及也”。
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中曾有问曰:“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诗人宕开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借用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直上”一词为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由上而下观黄河的常态视角拉回,从地上直引至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视角也转换为仰视,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字词解释:①西江:指珠江的上游,流经广东、广西、贵州等省。
②黄沙道:指从广东南雄到广西桂林的一条古道,全长约400公里。
③别枝:树枝分叉。
④惊鹊:被惊动的鹊鸟。
⑤清风:凉爽的微风。
⑥半夜:深夜的时候。
XXX:夏天的蝉鸣。
⑧稻花:稻田里的花朵。
⑨丰年:收成好的年景。
⑩蛙声:青蛙的叫声。
诗词大意:明月挂在树枝上,惊动了树上的鹊鸟;清风吹拂,夜半时分,蝉鸣不止。
在稻花香气中,谈论着这年的丰收;听着青蛙的叫声,一片宁静。
精彩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夜行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夜景。
诗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月光下鸟儿的惊慌,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清风半夜鸣蝉”一句,则表现了夜晚微风拂面时的凉爽感觉和蝉鸣的声音,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稻花香里说丰年”一句,则通过稻花香气的描写,表现了对丰收的期望和祝福,给人以嗅觉上的感受;“听取蛙声一片”一句,则表现了夜晚的宁静和青蛙的叫声,给人以整体的感受。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而生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夜行黄沙道中。
七八个星星在天边,两三点雨点落山前。
这是一幅夜晚的景象,清凉的晚风吹拂着,传来远处蝉鸣声。
在稻花香气中,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青蛙叫声。
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夜晚。
天空中星星寥寥无几,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我匆忙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的材林旁茅草小客舍在哪里呢?拐了个弯,茅舍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惊喜的时刻。
西江月”是一首词,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夜晚。
词中的“别枝”是横斜突兀的树枝,形容了树木的奇妙形态。
在这个夜晚中,天空中的星星和雨点都是寥寥无几的,但是这并没有减少夜晚的美丽。
在稻花香气中,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这也是这个夜晚的一个亮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知识点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课文主题:《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注解]①但使:只要。
②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
③飞将:汉朝名将李广。
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④教:令,使。
⑤胡马:当时内地和北方游牧民族间常发生战争。
“胡马”指袭扰内地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⑥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鉴赏:1、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2、后两句诗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心愿,即希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战乱,安定边防。
知识点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课文主题:《凉州词》这首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写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
[注解]①凉州词: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
②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
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
③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
④沙场:战场。
鉴赏:前两句诗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欲饮”二字进一步写热烈的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后两句诗写宴席上的畅饮和劝酒。
“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旷达、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
知识点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课文主题:《夏日绝句》这首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典故来讽刺南宋朝廷投降逃跑的行径,表达了诗人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文本解读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古诗三首》文本解读一、《浪淘沙》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诗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中描写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浪漫的情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并采用白描的手法写尽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瀚绵长的特点。
一个“九”字、一个“万”字是极大极广极多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两个虚数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气势磅礴。
“自天涯”以夸张的手法形容黄河的绵长,一望无际。
两个画面,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地描绘出曲折蜿蜒的黄河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地方奔腾而来的景象,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诗人宕开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借用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
“直上”一词为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由上而下观黄河的常态视角拉回,从地上直引至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视角也转换为仰视,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到牵牛织女家”是运用了张骞巧遇牛郎织女的典故: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
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
紧扣前句“直上银河”,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为全诗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浪漫的情怀。
全诗着意在赞美黄河的雄伟气势,正是黄河的雄伟气势,触发了诗人的豪情与想象,运用典故,并通过视角的转换,展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浪漫的情怀。
全诗节奏有疾有徐,奔放而有宕逸之气。
【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
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
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
刘禹锡的另一篇代表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遭贬二十三年,已然物是人非,但是诗人却将自己以“沉舟”、“病树”作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世事的变迁。
这种心态在刘禹锡的诸多诗中都有体现。
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
2、《浪淘沙》九首其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其二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浪花。
其三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其四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其五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其六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其八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其九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二、《江南春》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题目《江南春》向我们展示的江南春天,不像一般描写江南春景的诗歌,而是通过视通“千里”,思接“百载”引领读者站在一个时空交叉的制高点,去感受一个视野开阔、意境深远的宏大场面,以及作者对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紧扣题目中的“春”字,在铺陈开来的江南春景图中,不仅有黄莺、绿树、绿草、红花、春水、春风等春天的景物,而且声、色、动、静兼备。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黄莺林中欢啼、绿树掩映红花、山水映照城郭、酒旗迎风招展的美丽画面。
画面中把江南春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彩鲜明、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的特点表现了出来。
如此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江南春天,再配以随风摇曳的酒旗,更是平添了几分豪爽与热情,令人心驰神往。
明代杨慎曾对“千里”二字颇有微词,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换句话说,杨慎认为“千里”二字囊括的江南春景太过夸张,“乃视不及也”。
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中曾有问曰:“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因此,“千里”是一种典型的概括,写出了江南春景的广阔及丰富多彩。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紧扣题目中的“江南”二字。
南朝以来修建的诸多佛寺庙宇,都掩映在空蒙迷离的烟雨之中。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江南春景的层次丰富、深邃。
“四百八十”是虚指,也是一种典型的概括,强调了寺宇数量之多。
此时,江南春景不仅因千里胜景而丰富多彩,而且因为掩映于烟雨中的“南朝”诸多寺宇而增添了一份神秘与迷离之感。
结尾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收束,引人遐想,给人以无限回味的空间。
这首七绝,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四句均为景语,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
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江南春画卷。
【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杜牧(803年-854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着名诗人。
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
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史,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兵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着有《樊川文集》。
2、创作背景南朝,宋、齐、粱、陈四个王朝的总称,南朝历代皇帝和大官都崇信佛教,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
而百年以后的晚唐,也即作者杜牧所处的时代,当朝的统治者却效仿南朝,不惜代价大建佛寺,祈求神灵保佑,永葆江山稳固。
杜牧在《上李中丞书》中说,自己关心的是“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
因此,透过这历史的“烟雨”,南朝遗留下来的以及当朝还在修建的佛寺庙宇,杜牧站在历史的高度对那些幻想长治久安的统治者做出了辛辣的讽刺,更是为晚唐仍旧执迷不悟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三、《书湖阴先生壁》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是一首题壁诗,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
湖阴先生:杨德逢的别号,是一位躬耕田园的隐士,王安石退居钟山(在今南京)时的邻居。
王安石在诗中不仅写出了湖阴先生生活情趣的高雅,也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品质。
“茅檐长扫净无苔”赞美了湖阴先生庭院环境的洁净清幽。
“无苔”二字,写出了庭院之内无处不净、无时不净。
江南地湿,这对青苔的生长非常有利。
况且,青苔总是生长在僻静、清幽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更能突显出庭院环境的洁净清幽。
“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湖阴先生生活情趣的高雅。
一个“畦”字不仅交代了花木的整齐,还说明了花木品种多、数量多,既整齐又不单调。
而这整整齐齐的品种数量繁多的花木全是湖阴先生亲手栽培的,王安石特意强调“自”,是在称赞主人亲力劳作,勤勉简朴,生活情趣高雅。
前两句写湖阴先生庭院内,后两句诗人的视线转到庭院外。
院外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
在诗人眼里,就连山水对湖阴先生也有情谊: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两座青山也主动推门而入,送来一片青翠。
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写,将“一水”“两山”写得富有人情味。
一个“绕”字、一个“送”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
此处的“护田”与“排闼”的典故均出自《汉书》。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语出《汉书·西域传序》:“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
”“排闼”:开门。
语出《汉书·樊哙传》:“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哙乃排闼直入。
”诗人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好似山水主动与人亲近,表现了湖阴先生高洁的品质。
诗人将典故融化在诗句中,读来自然天成,全似未尝着力;同时,运用了对偶的表现手法,对仗十分工整,“一水”与“两山”、“护田”与“排闼”、“将绿绕”与“送青来”一一相对,结构严谨、形式优美。
这首七绝,从院内写到院外,抒发了王安石对湖阴先生朴实勤劳、情趣高雅、品质高洁的赞美。
【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着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着。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这首诗创作于王安石二次罢相后,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
据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路程恰为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老人,园亦因此得名。
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
在王安石诗集中,作者所写有关杨德逢的诗,至今尚保存在十首以上。
王安石在《元丰行示德逢》里有这样的诗句:“湖阴先生坐草室,看踏沟车望秋实。
……先生在野固不穷,击壤至老歌元丰。
”足见其交情甚笃。
(儒家文献资料汇编:王安石.国学导航)2、《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书湖阴先生壁其一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