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银杯》

合集下载

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

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学会演唱歌曲《银杯》,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3. 通过学习《银杯》,引导学生体验蒙古族音乐的魅力,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银杯》,了解蒙古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准、节奏和唱腔处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歌曲《银杯》音频、视频资料,蒙古民族音乐相关图片。

2. 教学乐器:吉他、手鼓等。

3. 教学场地:音乐教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蒙古族音乐《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 歌曲学习:(1)介绍歌曲《银杯》的背景、作者及特点。

(2)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演唱。

(3)分句教唱歌曲,重点讲解歌曲中的音准、节奏和唱腔处理。

3. 歌曲练习:(1)分组练习,互帮互助,提高歌唱技巧。

(2)选取优秀学生进行示范演唱,鼓励其他学生学习。

五、课后作业:1. 回家后练习歌曲《银杯》,加强音准、节奏和唱腔的掌握。

2. 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搜索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蒙古族音乐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

2. 邀请蒙古族音乐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蒙古民族音乐。

3. 开展蒙古族音乐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各自了解的蒙古族音乐文化。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歌唱表现。

2. 歌曲演唱:评估学生对歌曲《银杯》的掌握程度,包括音准、节奏和唱腔。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回家后的练习情况,了解他们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了解程度。

八、教学反思:2.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思考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学习其他蒙古族音乐作品,如《敖包相会》、《天边》等。

2. 开展蒙古族音乐舞蹈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初中音乐 银杯教案

初中音乐 银杯教案

初中音乐银杯教案课程名称:初中音乐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人音版教学目标:1. 能够用轻盈、热情的心情演唱歌曲《银杯》。

2. 理解蒙古族长调、短调音乐的区分。

3. 通过倾听、联想和讨论,自如地表演歌曲。

教学重点:1. 学会歌曲《银杯》的演唱技巧。

2. 理解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教学难点:1. 掌握歌曲《银杯》的节奏和音准。

2. 理解蒙古族长调、短调音乐的区别。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蒙古族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蒙古族的音乐文化了解多少?有哪些著名的蒙古族音乐作品?二、新课教授(15分钟)1. 介绍《银杯》这首歌曲,讲解蒙古族长调、短调音乐的区分。

2. 播放《银杯》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蒙古音乐的特点。

3. 分析歌曲的结构、节奏和音准,指导学生学会演唱歌曲。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银杯》歌曲的练习演唱。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演唱错误。

3. 邀请学生代表进行演唱展示,给予评价和鼓励。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蒙古族长调、短调音乐的区分。

2. 强调学生在课后加强《银杯》歌曲的练习,提高演唱水平。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熟唱《银杯》歌曲,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 深入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收集相关的音乐作品,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蒙古族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演唱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银杯》歌曲的演唱。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培养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进一步了解和欣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

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

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蒙古民族的音乐特色,体验音乐的魅力。

2. 通过学习《银杯》,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尊重。

3.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蒙古民族音乐特色简介2. 歌曲《银杯》歌词及音乐分析3. 学唱《银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唱《银杯》,了解蒙古民族音乐特色。

2. 难点:掌握《银杯》的旋律和节奏,能够独立演唱。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蒙古民族音乐特色,分析《银杯》歌词及音乐。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银杯》,引导学生跟唱。

3. 实践法:分组练习,加强学生对旋律和节奏的掌握。

4.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增强课堂氛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蒙古民族音乐特色,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教授:讲解《银杯》歌词及音乐特点,分析歌曲背景。

3. 示范演唱:教师示范演唱《银杯》,引导学生跟唱。

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互动分享: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课堂收获。

6. 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布置课后练习。

六、教学准备1. 教学音频设备:播放《银杯》歌曲所需的音响设备。

2. 乐谱:准备《银杯》的乐谱,以便学生跟随演唱。

3. 教学视频:如果可能,准备一段关于蒙古民族音乐的短视频,用于课堂引入。

4. 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民族特色的装饰品,如小银杯等,用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七、教学步骤1. 课堂引入:播放蒙古民族音乐的短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

2. 歌曲介绍:讲解《银杯》的背景、歌词意义及音乐特点。

3. 旋律分析:引导学生跟听歌曲,分析《银杯》的旋律线条和节奏特点。

4. 歌词学习:教唱《银杯》的歌词,注意指导学生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5. 合练: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尝试将歌词和旋律结合,进行合唱练习。

八、课堂活动1. 小组竞赛:设置一个小型竞赛,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准确地演唱《银杯》。

七年级音乐上册《银杯》教学反思

七年级音乐上册《银杯》教学反思

七年级音乐上册《银杯》教学反思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音乐上册《银杯》教学反思(共含1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七年级音乐上册《银杯》教学反思七年级音乐上册《银杯》教学反思《银杯》是一首短调民歌(民俗性宴歌),旋律悠扬,起伏较大,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创设情境强化音乐感受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在上课开始,我带着学生一起欣赏三种不同的蒙古舞蹈,并鼓励学生和学生一起跳三种蒙古族舞蹈,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自然而然的溶入到蒙古族音乐的氛围中来,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结尾“演草原”,在初步感受音乐的基础上,通过影片、创编表演的'方式再现蒙古族人民载歌载舞欢迎客人的热闹场面,增强音乐表现力,激起对其音乐文化的喜爱之情。

二、和音乐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在演唱歌曲教学中,要把表现音乐情感和展现音乐形象放在首要位置上。

本课是一堂唱歌课,所以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恰当的表现歌曲上。

在教学设计中,采用逐层递进的方式,先跟随范唱进行默唱;再讲解歌曲演唱背景、环境,谈谈用什么感情演唱歌曲;小组讨论哪种处理方式最好听,最符合歌曲所表达的意境;最后演一演,在情境中演唱歌曲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三、通过扮演加深音乐感受《银杯》是一首风俗性宴歌,它有其特定的产生环境,因此,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更深层次的感受这首歌曲独特的风格特征。

让学生扮演蒙古包主人款待客人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再现场景,增强音乐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篇2:七年级音乐上册《回忆》教学反思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回忆》教学反思核心提示:鉴于对新课标的一些认识,我在教学上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音乐欣赏课《回忆》是在欣赏音乐剧《猫》的基础上对剧中最著名的歌曲进行赏析。

在第一课时对音乐剧的主要表现要素认知、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较为熟#鉴于对新课标的一些认识,我在教学上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音乐七年级上册《银杯》教案

音乐七年级上册《银杯》教案
四小结:
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舒畅的生活,蒙古草原辽阔美丽,蒙古人们畅快豪爽,蒙古歌声悠扬、婉转。希望我们能记住和更加走近美丽多彩的民族——蒙古族。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反思成败、总结经验):
(3)找出歌曲哪一乐句表现热情豪爽?体现了蒙族歌曲的悠扬、舒展、高亢,音乐情绪更加高昂、兴奋。蒙古短调歌曲虽然起伏较大,歌曲演唱起来仍然那么优美、那么抒情。
(4)注意用轻声演唱,防止大声喊唱,强调唱歌的正确姿势,注意气息的流畅均匀,吐字清晰,态度认真。
3、总结短调特点。
短调民歌: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悠扬、舒展、高亢,音乐情绪高昂、兴奋,节奏紧凑整齐、鲜明。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标、增、改、删、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蒙古族歌曲高亢、速度由慢变稍快、旋律抒情、宽广,在节奏上很自由,旋律上也比较悠长,特别是尾音拖得很长,音域也很宽广,这就是蒙古族民歌长调的一种表现形式。
居住——蒙古包。
服装——长袍、腰带、靴子、首饰。
饮食——手把肉,全羊汤,奶茶。
节日——那达慕: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
教学重点
准确地演唱《银杯》旋律并用欢快、热烈的歌声有情感地演唱。
教学难点
了解短调特点,歌曲中音程大跳的掌握,体验蒙古族的热情豪爽,并能在演唱情绪上表达。
教学方法与手段
听唱结合参与体验
教学准备
钢琴 课件
教材分析
《银杯》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三、新课教学:
1、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感受短调特点。感受蒙古短调歌曲音乐特点。歌曲以中速稍快的速度表现的是那种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音乐特点。

银杯-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银杯-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银杯-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银杯》这首歌曲的曲谱、歌词和演唱方法;2.理解《银杯》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3.能够认识和理解音乐中的元素和形式。

二、教学内容1.《银杯》乐曲的演唱;2.展示《银杯》所表达的情感;3.音乐元素分析。

三、教学方法1.演唱;2.集体合作;3.图表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引入1.从学生已经了解的音乐元素入手,例如:旋律、节奏和音色。

2.引入《银杯》这首歌曲,播放音频,让学生回想起自己最初听《银杯》时的感受。

2. 分析1.分发《银杯》的歌词。

2.阅读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在黑板上画出音乐元素的分析图表,帮助学生分析该歌曲的旋律、节奏、音色和歌词。

3. 听音乐1.给学生播放并跟唱歌曲《银杯》。

2.让学生听歌并跟着唱,帮助他们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音色。

4. 想象1.让学生介绍《银杯》歌曲中的情感和思想。

2.请他们想象彼时唱这首歌曲时的情境。

5. 合唱1.分组,让学生合唱歌曲《银杯》。

2.在全班同学面前演唱,激发团队协作的精神。

6. 小结1.总结《银杯》歌曲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让学生自己总结音乐元素分析的技巧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1.每个孩子都能够唱出一首合唱的歌曲。

2.学生能够明确歌曲表达的情感和情绪,并有一定的表达方式。

3.学生能够掌握音乐元素的一些基本规律和表达方法。

六、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和内涵,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表达力。

2.在音乐元素分析过程中,要让学生更加注重元素的交互作用和感受规律。

七年级上册音乐 《银杯》课件

七年级上册音乐 《银杯》课件
歌词多为四句一段,形成分节歌形式,在不同音 韵步上反复叠唱。简单易学,老少皆宜,具有广 泛的群众性。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蒙古族社 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情歌、酒歌、婚礼歌、祝 寿歌、叙事歌、摇篮曲等歌种。优秀的短调民歌
有《嘎达梅林》、《森吉德玛》、《诺文吉 娜》、《乌云珊丹》、《龙梅》等。
赛勒日外咚 赛
×
×
×
×
×
│×﹣﹣﹣
↗ │

《银杯》的情绪是 怎样的?
乐曲中最能打动你 的地方在哪?
讨论:
乐曲表现蒙古人的什么特点?
粗犷、豪放 细腻、热情
短调
短调是指字多腔少、结构短小 规整、节奏整齐匀称、具有叙述性 特征的蒙古民歌。
视 频 《 银 杯 》
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作者 流传方式 歌曲结构
地域
民歌劳动Biblioteka 民口头流传短小精炼
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创作歌曲 作曲者
乐谱
复杂多变
无地域限制
课堂小结:
1、学唱蒙古族代表曲目《银杯》 2、认识了蒙古族短调的特点 3、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第三单元 草原牧歌 《银杯》
你对蒙古族 了解多少呢?
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
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
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
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 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 江河、湖泊等。
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 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 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
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短调民歌,蒙古语称之为“宝古尼·道”。
大凡曲调短小、节奏较快,不同于长调民歌的歌 曲,统称为短调民歌。其音乐特点为曲调简洁, 装饰音较少,旋律线起伏不大,带有鲜明的宣叙 性特征。

初中音乐《银杯》教案

初中音乐《银杯》教案

《银杯》教案课程名称:初中音乐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人音课标版教学目标:1. 音乐方面:用轻盈、热忱的心情演唱歌曲《银杯》。

2. 学问方面:了解蒙古族长调、短调音乐的区分。

3. 表演方面:通过倾听、联想和争论,自如地参与音乐表演活动。

教学重点:1. 准确地演唱《银杯》旋律。

2. 理解并体会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难点:1. 熟练掌握《银杯》的节奏和音高。

2. 如何在演唱中表达蒙古族的热情豪爽。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音响设备。

2. 乐谱和歌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欣赏凤凰传奇的《蒙古人》,感受蒙古族的美丽风景和音乐风格。

2. 引导学生谈谈对蒙古族音乐的感受和认识。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介绍蒙古族长调、短调音乐的区分。

2. 讲解《银杯》的背景和意义。

3. 教唱《银杯》,重点讲解旋律、节奏和音高。

三、实践环节(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演唱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演唱错误。

3. 学生互评,选出最佳演唱小组。

四、拓展环节(10分钟)1. 引导学生探讨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2. 学生自由发挥,用蒙古族音乐元素创作一个小作品。

3. 展示并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2. 学生谈谈自己对蒙古族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3. 布置课后作业:复习《银杯》,准备下次课堂展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学习、实践和拓展环节,使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同时,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段体:又称一部曲式,由一个乐段构成,一般只有一个音乐形象, 一种音乐意境。
拍打节奏,填入歌词学唱
难 点 突 破
1=C 3/4
| 2 1 2 3 3 | 6— 2 1 3 | × ×× × × | ×— × × × |
赛 勒日 外 咚 赛
前倚音
下滑音
演唱要求 在感受、演唱歌曲的基础上,认 识这首歌曲的调式特点。注意控 制歌曲的节奏、速度及旋律中的 大跳,有感情演唱歌曲,表现出 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感。
调号:1= C
拍号:4/4 强、弱、 次强弱 速度:中速稍快
情绪:热情地
歌曲简介:《银类歌曲,常 用于酒宴聚会,彰显蒙古族人 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歌曲 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结构紧 凑,是带有舞蹈性质的短调歌 曲。 歌曲名为《银杯》,是因为蒙 古族在向最尊贵的客人敬酒时, 一定要用一只银碗盛酒。蒙古 族观念中,银子是比金子还要 贵重的金属。
银 杯
银杯里斟满 醇香的奶酒 赛勒日外咚赛 朋友们 欢聚一堂尽情干一杯 赛勒日外咚赛 丰盛的宴席 全羊肉最美 赛勒日外咚赛 亲人们 欢聚一堂尽情干一杯 赛勒日外咚赛
牧歌:在这首歌曲中,情绪 是怎样的呢?(旋律,节奏)
旋律悠长,舒缓、 宽广,速度慢,节 奏自由。
蒙古民歌体裁:长调、短调
特 点 代表曲目 长调 长调的旋律舒展悠 牧歌 长,节奏自由,巨幅宽 辽阔的草原 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 息。 短调 短调的结构规整、 嘎达梅林 节奏整齐、巨幅叫短窄, 银杯 字多腔少,具有叙事性 的特征。
银 杯
银杯里斟满 醇香的奶酒 赛勒日外咚赛 朋友们 欢聚一堂尽情干一杯 赛勒日外咚赛
丰盛的宴席 全羊肉最美 赛勒日外咚赛 亲人们 欢聚一堂尽情干一杯 赛勒日外咚赛
祝酒歌
蒙古大草原
了解蒙古族:同学们知 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 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蒙 古大草原。
服饰特点:长袍、扎腰带
常用乐器:马头琴
擅长骑马
摔跤
传统节日:那达慕节
文字
居住
娱乐风俗: 赛马
饮食:烤羊肉、奶茶
生产风俗:马
蒙古象棋
射箭
学习歌曲《银杯》
• 完整聆听《银杯》,初步感受歌 曲速度、旋律情绪。
民歌: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
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以口 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 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 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 炼、随岁月的流逝而日趋完善。
进行音乐知识拓展活动
自由学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动作
小 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银杯》。在音 乐中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奔放性格 与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让我们在歌声中重温蒙古人的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