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PPT课件

精神发育迟滞的预防与教育
预防策略
早期筛查与干预
提供充足的营养与保健
通过定期的儿童发展评估,早期发现精神 发育迟滞的迹象,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 施,以降低其发生风险。
确保儿童获得充足的营养和保健,以促进 其正常生长发育。
减少环境风险
提高家长育儿知识
避免儿童接触有害物质和不良环境,如减 少接触辐射、化学物质等。
、口齿不清等。
行为问题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行为问题, 如多动、冲动、攻击性行为等
。
02
CHAPTER
精神发育迟滞的评估与诊断
评估工具
智力测验
常用的有韦氏智力测验 和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可以全面评估患者的
智力水平。
适应性行为评估
通过观察和量表评价患 者在日常生活、学习和 工作等方面的适应性行
为表现。
临床评定量表
用于评估患者的认知、 情感和行为状况,为诊
断提供依据。
神经心理测验
针对特定认知领域进行 评估,如记忆力、注意
力、语言能力等。
诊断标准
智力水平低下
患者的智力水平明显低于正常 范围,通常在70以下。
适应性行为障碍
患者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 面的适应性行为能力受损。
起病于18岁以前
精神发育迟滞的症状需在18岁 以前出现。
获得性智力障碍
03
如脑外伤、脑炎等导致的智力障碍,需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神经
系统检查结果。
03
CHAPTER
精神发育迟滞的治疗与干预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精神发育迟滞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针对伴随的精神症状和情绪障 碍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精神发育迟滞有哪些表现,怎样护理

精神发育迟滞有哪些表现,怎样护理精神发育迟滞,通常也被称为智力落后、精神发育不全,常见于儿童群体,属于一类发育障碍疾病,在医学临床中,该疾病可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但幼儿发育过程中,不同个体各阶段发育同样存在差异,那么如何判断儿童是否具有精神发育迟缓,其临床表现有哪些?又该如何护理呢?一、精神发育迟滞表现(一)轻度患者表现轻度患者整体发育速度较为缓慢,具体表现在:(1)语言,语言基础用词上未见明显缺陷,但针对抽象词汇,掌握速度较慢,基础语言水平较差,与同龄者童比较,患者语言进展速度较慢,但经过系统训练后,可获得基础阅读、计算能力;(2)劳动及工作,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经过长时间系统训练,知识水平可达小学程度。
轻度患者处于者童阶段时,需要他人引导,适应外界生活,无法对他人语言或引导产生抵抗举动;成年后,可自行完成简单劳作,但普遍适应能力欠佳。
(二)中度患者表现中度患者整体发育速度迟缓,具体表现在:(1)语言,不完全具有正常语言能力,表达自己、与人交流过程中,可见明显缺陷;(2)思维及学习,思维能力及模式较为简单,学习能力不佳,经有效长期锻炼,可拥有计算能力、读写能力;(3)生活,与他人交流时方式简单,进行劳作过程中,需要外力引导。
(三)重度患者表现重度患者早期发育缓慢,具体表现有:(1)语言,语言功能不佳,发音咬字含糊不清,无法掌握大量基础词汇;(2)行为,日常活动中,行为举动较为迟缓;(3)情感,缺乏基本情感;(4)生活,在长期训练后,可自行完成基本生活行为,并拥有基础生活习惯,日常生活中,时刻需要他人照顾。
(四)极重度患者表现极重度患者具体表现为:(1)语言,不具有正常语言功能,受长期训练,可掌握简单词汇;(2)情绪,针对外界刺激,情绪反应较为原始;(3)生活,日常生活不能自理;(4)健康,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残废、癫痫疾病,此类患者幼儿时期夭折率较高。
二、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护理(一)生活护理临床精神科病房中,多数患者日常生活可自理,部分病情较重患者,最初入院时,无法做到自理,但经过临床护理,基本可恢复自理能力。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精神发育迟滞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精神发育迟滞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儿保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精神发育迟滞指一组起病于18岁以前精神发育不全或受阻的综合征,特征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临床以发育阶段的技能损害为主要特征,包括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会能力等不同程度的低下。
古代医籍无此病名,可参见中医“五迟五软”、“呆病”、“惛塞”等病证。
精神发育迟滞病因复杂,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生物医学因素,约占90%;一类为社会心理文化因素,约占10%。
3 诊断3.1 病史[1-4]3.1.1 家族史智力残疾史,精神神经疾病史,先天畸形史,遗传病史,近亲婚配史等。
3.1.2 个人史母既往不良孕产史;母孕期损伤史;先天畸形史;围生期缺氧、产伤、感染、胆红素脑病;早产儿、低于胎龄儿;婴幼儿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脑外伤、中毒;婴幼儿期营养不良、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史;不良的心理、环境因素。
3.2 临床表现[1-4]主要临床特征:①起病于18岁以前;②智商低于70;③有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困难;④可伴有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
根据CCMD-3,患儿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4型。
(1)轻度:智商在50~69之间;学习成绩差(在普通学校中学习时常不及格或留级);生活能自理;无明显言语障碍,但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延迟;一般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和躯体畸形。
(2)中度:智商在35~49之间;不能适应普通学校学习,可进行个位数的加、减法计算;可学会自理简单生活,但需督促、帮助;可掌握简单生活用语,但词汇贫乏;部分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躯体畸形。
(3)重度:智商在20~34之间;表现显著的运动损害或其他相关的缺陷,不能学习和劳动;生活不能自理;言语功能严重受损,不能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常伴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躯体畸形。
第十六章精神发育迟滞

人民卫生出版社
流行病学
人群分布 男性多于女性 农村或不发达地区多于城市 患者的智力水平与社会经济水平呈负相关,在 低社会阶层中重度或极重度患者的比例较高
人民卫生出版社
流行病学
总人口
4千万
我国以外的国家 我国
8千万
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提纲
概念 流行病学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类型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与预防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类型
重度精神发育迟滞
智商 20~34之间,相当于3~6岁智龄
言语水平 语言发育水平低,发音含糊不清,有的甚至不 能讲话。患者掌握的词汇量少,理解能力极差
学习能力 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对数字的概念模糊,不能 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类型
重度精神发育迟滞
其他检查:染色体、甲功、头颅MRI等
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儿童孤独症 主要表现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往障碍、 兴趣范围缩窄和僵硬、刻板的行为方式,对非生 命物体的过分依恋 无刻板的行为方式,对人有情感反应,甚至主动 与他人交往,依恋父母
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类型
苯丙酮尿症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因缺少苯丙氨酸羟化酶或该酶活性减低,苯丙氨酸不
能羟化为酪氨酸而使体内苯丙氨酸大量蓄积 临床表现
金发碧眼,皮肤白嫩,口唇鲜红 震颤,步态不稳,肌张力异常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类型
半乳糖血症
发病机制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缺乏,半乳糖不能转化 为葡萄糖而在体内蓄积,致大脑受损
异常儿童心理学精神发育迟滞PPT课件

轻度迟滞者中,社会经济地位低下者和 少数民族所占的比例更大;社会经济地位 高的群体中,儿童被诊断为轻度迟滞者的 人数几乎为零。而中重度迟滞者中不存在 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
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智力测 验对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和少数民族家庭和 儿童不够公平。
第四节 精神发育迟滞的特征
第五节 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学
• 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遗传的影响—— 在器质性MR中,遗传起着显著的、主要
的影响作用。 在家族性MR中,遗传也发挥着一定的作
用,见下图。
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家族分布规律
发展期间:18岁以前 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智商 等于或低于70(平均值两个标准差以下)
第一节 精神发育迟滞的界定
• 定义:
适应机能缺陷:独立生活能力和遵守社 会准则和习俗的能力缺陷。包括基本能力、 沟通能力、情绪和个人调节能力、社会和 人际技能、自理能力、消费能力和家务技 能等的缺陷。
Vineland Scales和Adaptive Behavior Scales是测量适应能力的常用测验。
第二节 精神发育迟滞的分类
• AAMR的分类
广泛的帮助:需要大量的、深度的、持久 的帮助。
第二节 精神发育迟滞的分类
• 医学分类
器质性MR:IQ通常低于50~55,人数较少。 家族性MR:IQ通常高于50~55,人数较多, 占所有智力迟滞者的1/2~2/3。
第二节 精神发育迟滞的分类
• 教育学分类
• 情绪和行为行为
在轻度MR儿童中约有1/3存在情绪和行为 问题;在中重度MR中,该比率约为1/2。总 的发生率是正常儿童的4-6倍。
可以想象,由于MR儿童在认知、语言和 社会技能上的局限性,所以他们更多遭遇 不利的社会处境,更容易发生情绪与行为 问题。
精神发育迟滞.

优选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
一、概述
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iciency)。
(一)概念
MR是一组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以前(通常 指18岁以前)起病,以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为 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或综合征)。
(4)如存在特殊面容、体征等可作为参考依据。
IQ在20—34之间,成年以后可达3—6岁的心 对确诊为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应通过
如家族性小脑畸形、先天性脑积水、神经管 闭合不全等。
(4)如存在特殊面容、体征等可作为参考依据。
重度MR: 二、流行病学
理年龄水平。占3—4%
。
患儿出生即可出现明显的发育延迟、言语发育 一般认为MR的患病率为1~3 %,
包括家庭贫困、听觉或视觉障碍 、与社会 隔离等,使儿童缺乏接受文化教育、人际交 往机会。
WHO把MR的病因归为十大类:
(1)感染中毒; (2)外伤和其他物理损害; (3)代谢障碍与营养不良; (4)出生后患脑部疾病; (5)不能明确的出生前因素和疾病 ; (6)染色体异常;(7)未成熟儿; (8)重性精神病;(9)心理社会因素; (10)其他和非特异性的病因。
这类患儿常合并有脑损害。
该病最早是1969年才开始报道,我国最早是我们精神科凌永和教授和我于1987年报道5例
精神发育迟滞一旦发生难以逆转,因此重在预防。
临床表现 在幼儿期智能发育较同龄儿童迟缓,语言词汇不丰富、理解力差,上小学学习困难,常不及格。
极重度MR:
3.重度MR 该病最早是1969年才开始报道,我国最早是我们精神科凌永和教授和我于1987年报道5例
7.母亲妊娠
年龄偏大、营养不良、抽烟、 饮酒、吸毒, 强烈或长期心理应激产生持续的抑郁、焦虑 情绪等。
精神发育迟滞(MR)

精神发育迟滞的治疗
发育评定与疗育 - 对新生儿的疗育
治疗(1)
1、病因治疗:(针对病因明确的患者)
如先天代谢缺陷、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早期采用饮食疗法或补充必需的元素或甲状 腺素可预防MR发生.
如性染色体遗传性疾病致使某些性激素分泌不足:适时给予性激素以改善患者的性征发 育
2、对症治疗:即伴有精神疾病或其他需要药物治疗的疾病时,如兴奋不安、活动过度、易
精神发育迟滞
(Mental Retardation MR)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王玲
大纲
定义 患病率 病因 分类 临床表现 诊断 合并症及精神医学问题 治疗
定义
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精神发 育持久性延迟或停滞,并因此出现智力低下,表现为处理自己周围事 物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低下的一种疾病状态。
环境影响 内外因素的改变可使发育迟相似点:可存在学习困难,由此影响智力测试的结果 鉴别点:特定发育迟缓学习成绩不均衡,在阅读、计算、朗读方面
欠佳,但其它方面可表现出色; 社会适应能力不存在明显缺陷
3、多动注意缺陷障碍 与MR相似点: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受到一定影响 与MR鉴别点: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维持困难,异常的躯体
面的训练 对重度、极重度患者应终身照顾、重点指导,以训练基本生
活技能为主。
CON’T
教育训练应注重个性化,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目标 儿童期:重点是行走、交往、大小便习惯等训练 青春期:人际交往训练及避免不适当的性行为教育 成年期:重点在社会发展(如找工作、结婚、抚养小孩。)
生活指导目标
能自理
有安全意识, 能保护自己, 有一定应变能 力
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的健康宣教

x
目录
01. 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概述 02. 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的健康
宣教
03. 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的医疗 保健
04. 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的社会 支持
1
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概述
概念和特点
01 概念:极重度精神发育迟 02 特点:患者通常在出生后
滞是一种严重的智力障碍,
社会宣传:提高公众对极重度精神发 0 4 育迟滞的认识和关注
公众教育和宣传推广
01
提高公众对极 重度精神发育 迟滞的认识和
理解
02
宣传极重度精 神发育迟滞的 早期发现和干
预措施
03
倡导社会对极 重度精神发育 迟滞患者的关
爱和支持
04
加强极重度精 神发育迟滞患 者家庭的心理
支持和辅导
谢谢
临床访谈等
04
诊断困难:早期 诊断困难,需要 综合评估和多学
科合作
2
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的健康 宣教
家庭护理和康复训练
家庭护理:保持家庭环境整洁、安静,避免 刺激性因素 康复训练: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包括语言、 认知、运动等方面的训练
家庭参与:鼓励家庭成员参与康复训练,提 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定期评估: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调 整康复计划和护理措施
胎儿发育异常
02
孕期保健:保持良好的孕期生活习惯,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03
儿童保健:定期进行儿童健康检查,
及时发现发育迟滞问题
04
早期干预:针对发育迟滞儿童,进行
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3
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的医疗 保健
药物治疗和副作用
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抗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发育迟滞疾病概述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现象,是导致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结果(1985),发达国家患病率为5‰~25‰,发展中国家为46‰。
我国12个地区(1982)精神发育迟滞调查结果,总患病率为3.33‰,7~14岁组为5.27‰。
1988年全国8省市0~14岁儿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该障碍总患病率为12‰,城市为7‰,农村为14.1‰,男孩患病率城市为7.8‰,农村为14.3‰;女孩患病率城市为6.2‰,农村为13.9‰;轻度最多,占60.6%,中、重、极重度占39.4%。
在婴儿早期对本症的轻度者诊断比较困难,常常在入学后其智力活动较其他儿童明显落后才被发现。
部分轻度患者在无特殊事件的情况下,可以适应社会,从事比较简单的工作,因而在一般人群中不被识别。
这或许是学龄前本症患病率叫成年期患病率高的原因之一,当然,重度患儿照顾不当或合并躯体疾病早年夭折也是另一原因。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精神发育迟滞者的境遇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经过特殊教育和训练可以在社区独立生活,并且也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精神发育迟滞可作为单一的临床征象出现,也可与其他涉及大脑发育受损的躯体疾病并存。
如果已知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做出诊断时应标明该病,有利于处理。
疾病病因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引起精神发育迟滞: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
生物学因素1.产前因素(1)遗传因素①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改变。
数目的改变包括多倍体、非整倍体,结构的改变包括染色体断裂、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如Down综合征、脆性X综合征、Turner综合征等。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对精神发育迟滞相关基因的研究备受关注。
当前,已报道的与X连锁精神发育迟滞(X.1inked mental retardation,XLMR)的相关基因已超过20个,JARIDI C(Jumonji, AT-rich, interactive domain 1C)基因属于其中之一。
JARIDlC基因是高度保守的ARID家族成员之一,它编码的蛋白质参与染色质重塑、细胞增殖与分裂、个体发育以及基因转录调控等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在脑部表达丰富,因而对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维持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该基因内的微小突变如插入、缺失、易位等会引起精神发育迟滞,因而成为当前对精神发育迟滞及人类认知能力相关基因研究的热点之一。
②单基因遗传疾病:如苯丙酮尿症、结节性硬化症、神经纤维瘤病、半乳糖血症、家族性小头畸形等,这些疾病常可引起智力缺损。
③多基因遗传疾病:多基因遗传疾病为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每个基因虽各自起作用,作用微小,但有积聚效应,同时加上环境因素的影响,即决定了个体的性状或疾病的易感性。
如果易感性高,超过该病的阈值,就会导致该病。
常见的伴有智力低下的多基因遗传病有:神经管畸形,无临床症状的智力低下,即不伴有冥想器质性特征的家族性轻型智力低下。
(2)母体在妊娠期受到有害因素的影响①病毒和弓形虫感染:在病毒感染中,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对胎儿影响最大,如果感染发生在妊娠后前三个月,则损害更为严重。
②药物及化学毒素:如水杨酸类、地西泮、利眠宁、苯妥英钠、黄体酮,以及铅、汞、酒精等。
③放射线。
④母体健康状况:母孕期如患严重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严重贫血、严重营养不良、缺碘等均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导致精神发育迟滞。
母孕龄大于40岁易导致染色体畸变。
⑤胎盘功能不足。
⑥情绪因素:母孕期长期焦虑、抑郁或遭受急性精神创伤,均有可能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2.产时因素宫内窘迫、出生时窒息、产伤致颅脑损伤和颅内出血、核黄疸等均可能导致胎儿及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精神发育迟滞。
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也往往受到影响,从而可能出现智力发育的落后。
3.产后因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严重颅脑外伤、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缺氧、代谢性或中毒性脑病、严重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重金属或化学药品中毒、颅缝早闭等均可能导致精神发育迟滞。
如铅是最普遍的环境中神经毒素,研究表明,儿童期血铅水平与认知缺陷有显著性联系,但不能轻易地将血铅过量作为精神发育迟滞的主要原因。
心理社会因素因为贫穷或被忽视、虐待而导致儿童早年与社会严重隔离、缺乏良性环境刺激、缺乏文化教育机会等均可导致精神发育迟滞。
临床表现精神发育迟滞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智力通常也称为智能,主要包括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的。
智力水平的高低以智商(IQ)来反映,智商(IQ)=(智龄/实际年龄)×100,可用多种方法予以评定。
社会适应能力是人类适应日常生活、工作、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要求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日常生活技能、独立生活和自给自足能力、社会交往技能和责任能力等,可用社会适应能力量表予以评定。
根据智力水平的不同,精神发育迟滞共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级,各级临床表现如下:(一)轻度约占该障碍的75-80%,智商范围为50-69,成年后智力水平相当于9-12岁正常儿童。
该类患儿在婴幼儿期症状并不突出,只是说话、走路等较正常儿童略微迟缓,因此不易被识别。
上学后可学会一定的阅读、书写及计算技能,但因患儿记忆力、理解力、抽象概括能力等均较差,因此,学习困难往往很明显,小学三年级后,各门功课难以及格,不能完成普通小学学业。
患儿言语能力无明显障碍。
在儿童少年期,可学会一般的个人生活技能,生活可自理,有较好的独立能力,并能学会一般家务劳动。
成年后可学会简单的手工操作,大多数可独立生活,还可建立友谊和家庭。
但因为他们应对困难能力差,在遇到不良刺激时易出现反应状态,因此,常常需要加强支持和指导。
该度患儿一般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和躯体畸形,少于半数的患儿有可确定的生物学病因。
(二)中度约占该障碍的12%,智商范围为35-49,成年后智力水平相当于6-9岁正常儿童。
该类患儿在婴幼儿期言语和运动发育即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而且,言语发育最终能够达到的水平也很有限,患儿虽然能够掌握简单生活用语,但词汇量少,言语简单。
患儿记忆力、理解力、抽象概括能力等也均很差,虽略具学习能力,经过长期教育训练,部分患儿可学会少许非常简单的读、写或计算,但很难适应普通小学生活,很难达到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业水平。
患儿社会适应能力差,个人生活技能较早就表现出困难,如卫生习惯的养成和穿衣、进食等能力的培养。
成年后不能完全独立生活,但可学会自理简单生活,在监护下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该类患儿多由生物学因素所引起,部分患儿伴有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和躯体畸形。
(三)重度约占该障碍的8%,智商范围为20-34,成年后智力水平相当于3-6正常儿童。
该类患儿在婴幼儿期言语及运动发育较中度患儿更落后,说话、走路均很晚。
言语功能受损更严重,只能学会一些简单词句,词汇贫乏。
患儿记忆力、理解力、抽象概括能力均极差,难以建立数的概念,不能接受学习教育,也不会辨别和躲避危险。
情感幼稚。
虽经长期反复训练可学会部分简单自理技能,如:自己进食和简单卫生习惯,但成年后生活不能自理,终生需人照顾。
该类患儿往往由显著的生物学因素所引起,并常伴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躯体畸形。
(四)极重度约占该障碍的1-5%,智商范围低于20,成年后智力水平低于3岁正常儿童。
该类患儿发育极差,走路很晚,部分患儿终生不能行走;无语言或偶说简单单词。
记忆力、理解力等较重度更差,不能分辨亲疏,不知躲避危险,情感反应原始,只能发出一些表达情绪和要求的尖叫或喊叫。
社会适应能力极差,并且难以从教育训练中获益,完全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终生需人照顾。
该类患儿几乎均由显著的生物学因素所引起,并常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躯体畸形。
多数患儿因严重躯体疾病等早年夭折。
除以上所述外,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尚常伴有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运动障碍、大小便失禁、癫痫等。
部分患儿存在躯体畸形和特殊的躯体特征。
尚可能并发其它精神障碍,其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这些障碍包括:行为障碍、恐怖症、强迫症、广泛焦虑障碍、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应综合病史、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精神检查、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评定结果予以诊断。
诊断要点包括:①起病于18岁以前;②智商低于70;③有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困难。
各级智商标准如下:轻度50-69,中度35-49,重度20-34,极重度20以下。
尚应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染色体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遗传代谢病筛查等,以尽可能做出病因学诊断。
附DSM-Ⅳ中关于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标准:A.智力比一般水平显著较低:智商≤70(如是婴儿,作临床判断,不作测定)。
B.目前适应功能有缺陷或缺损(患者不符合其文化背景同年龄者应有的水平),至少表现于下列之二:言语交流、自我照料、家庭生活、社交或人际交往技巧、社区设施的应用、掌握自我方向、学习和技能、工作、业余消遗、健康卫生、与安全。
C.起病于18岁之前。
317 轻度IQ:50或55—-70;318.0 中度IQ:35或4O——5O或55;318.1 重度IQ:20或25—一35或40;318.2 极重度IQ 低于20或25;319 严重程度末注明。
鉴别诊断1.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和社会适应,貌似精神发育迟滞,但这些患儿病史中发育迟缓不明显,存在典型的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症状,智力检查结果为正常或边缘智力水平,经改善注意力和减轻多动后,学习困难常常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2.儿童孤独症儿童孤独症常伴有精神发育迟滞,如患儿同时符合精神发育迟滞和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则两个诊断均需做出。
对于智力发育正常的高功能孤独症患儿,因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也易被误诊为精神发育迟滞,此时,智力测查结果有助于鉴别诊断。
诊断步骤1、详细收集病史。
全面收集患儿在母孕期及围产期情况、个人生长发育史、抚养史、既往疾病史、家庭文化经济状况,以发现是否存在任何不利与患儿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因素。
2、全面的体格检查和有关实验室检查。
为精神发育迟滞病因分析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包括:生长发育指标的检查(如身高、体重、头围、皮肤掌指纹等),有关的内分泌及代谢检查,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头部X线、CT及MRI检查,染色体分析及脆性位点检查。
3、心理发育评估(1)智力测验:是诊断精神发育迟滞的主要依据之一。
智力测验应由训练过的专门技术人员审慎使用。
在用于诊断时不应采用集体的或筛查的方法,而应运用诊断用量表进行个别性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