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开埠史

合集下载

1860年1月1日汕头开埠时间确立始末

1860年1月1日汕头开埠时间确立始末

开埠研究I860年1月1日:汕头开埠时间确立始末邓特提要:开埠是汕头历史的重大事件。

提出确立“汕头开埠时间应是I860年1月1日”,纠正近百年来开埠史实上的谬误,在汕头重大历史问题上拨乱反正,顺应的是广大专家学者和民众的民心民意,体现了汕头市委市政府实事求是和共产党人有错必纠的精神。

如实地记录确立纠正的过程始末,有弘扬开埠文化开放精神,加快汕头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汕头;开埠时间;确立始末2010年12月3日下午5时许,香港文汇报驻粤东记者站李宏新记者给我打电话说;“刚才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将汕头开埠时间改正确立为1860年1月1日,你有什么感想?听说是你首先提出来要确立的?"其时我因父亲逝世,正在抚州去南昌回汕头的汽车上,听后回答说:“改得好!从2006年我写《汕头开埠时间应是I860年1月1日》,提出确立快4年了,现在终于如愿以偿,这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实事求是和共产党人有错必纠的精神-”李宏新记者问:“据说写给李锋书记那封信是你执笔的?为什么想到要给书记写信呢?”我说:“是的,是我写的。

那时我已从地方志调到市委办工作,有条件也有必要取得市主要领导的关心和支持……”面对香港文汇报记者的采访,我知道该讲什么U 应有个度。

从2006年到2010年,我写出《汕头开埠时间应是1860年1月1日》一文,用时不到4个月,而纠正错误却花费了近4年的光阴。

其中有过的艰辛和成事之难,确是一言难尽。

10年后的今天,迎来了汕头开埠160周年的纪念日子,把提出确立汕头开埠正确时间和纠正开埠史实中的谬误如实地记录下来,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笔者以明心励志。

为何要纠正确立汕头开埠时间?缘起有两点:一是上级有交代,二是下面有要求。

2006年7月作者简介:邓特(1949-),男,江西临川人,汕头市委办原调研员、汕头地志办原主任,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的一天,汕头市政府当时分管副市长钟展南把我请到办公室说,“我去省开会,省领导问我,你们汕头到底是那一年开埠?当时我说不上来,你说究竟是那一年呢?.你们能否去把它搞清楚。

汕头的变迁

汕头的变迁

汕头的变迁第一篇追古溯原1、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潮汕地区属南海郡辖地。

前111年西汉王朝设揭阳县,隶属南海郡,这是潮汕地区隶属中原王朝的最早政权建制。

隋唐时期称为潮州。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1年正式开放汕头为商埠,称汕头埠,属澄海县鮀浦司管辖。

3、1981年11月以后,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起来。

4、潮汕地区最古老的居民是越族人。

最晚至战国时期,潮汕先民开始由石器时代缓慢的走进了金石并用时代,标志着潮汕地区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秦朝以后,中原人民陆续南迁潮汕。

(中原人民移居潮汕的较早记载在秦朝,后在西晋和两宋时期分别形成了两次移民高潮。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南迁的中原人民与越族人民交流、融合,形成了潮汕先民。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只有8个月但影响很大。

为纪念他的治潮功绩,潮州人民江山、河都改姓“韩”,如“韩山”、“韩江”;建造的“韩文公祠”也是为了纪念他。

6、在维护祖国主权的斗争中,明朝中后期,俞大猷及其领导的官兵和潮汕人民并肩作战进行抗倭斗争,造福百姓;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潮属各县实际上成为他筹饷兴军的根据地,南澳国姓井遗址、南澳总兵府遗址、“招兵树”、澄海外砂国姓埔遗址等都是郑成功当年驻兵潮汕的历史见证。

7、战国秦汉时期,潮汕已有了铁制农具;到唐代,潮汕农业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两宋时期,潮汕人口急剧增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8、潮汕种植方法闻名全国,如,①在山坡上垦出梯田,缘山引水,种植水稻;②用农骨车汲水;③骑在秧马上插秧;等等。

南宋时,已有小麦种植。

随着优良品种占城稻的引进、推广,潮汕出现了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有的地方甚至一年三熟。

9、潮汕手工业生产发展较早,门类繁多,各具特色,尤以陶瓷、潮绣最为著名。

10、唐宋时期,潮汕陶瓷烧制进入成熟阶段,也开始大量对外输出,远销东南亚、西亚各国。

11、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派系,属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一种。

汕头城市介绍

汕头城市介绍
汕头城市介绍
汇报人:xxx
-
1 地 理 和 气 候 3 经 济 和 产 业
5 总结 7 交 通 和 住 宿
目录
2 历史和文化 4 美食和特产 6 旅游景点 8 总结
汕头城市介绍
汕头,这座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 部的城市,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
力的城市
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美丽 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潮汕文化
5
总结
总结
总的来说,汕头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这里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 特的潮汕文化,还有美食和特产等
无论你是喜欢历史文化还是喜欢自然风光,都 能在汕头找到适合自己的旅游景点
同时,这里的交通和住宿也比较便利,方便游 客的出行和住宿
如果你还没有来过汕头旅游,不妨安排一次旅 行,来体验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吧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XXXX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 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
商埠之一,积累了丰富的商贸和海
运经验
这里有许多历史建筑和遗迹,如潮
03
汕民居、潮汕工艺品和潮剧等,都
体现了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
3
经济和产业
经济和产业
4
美食和特产
美食和特产
x
汕头的美食是潮汕地区的一大特色
这里有著名的潮汕牛肉火锅、手锤牛肉丸、 卤鹅等美食,口感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蚝烙、凤梨酥 等
和文化
7
交通和住宿
交通和住宿
汕头的交通比较便利。有多个火车站和机 场可以连接到全国其他城市。同时,汕头 还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公交车、

我家乡的风土人情-汕头

我家乡的风土人情-汕头

我家乡的风土人情-汕头汕头市,别名鮀城,是中国大陆唯一一个拥有内海的城市,一个北回归线横贯全境的城市。

它是广东省东部的地级市,位于韩江三角洲的南端,素有“海滨邹鲁”的美称,是全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南方重要港口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著名侨乡。

汕头还有很多的著名地标。

“升腾”雕塑预示着汕头经济特区从这里起步的美好愿望、人民广场演绎着海滨城市的丰富文化内涵、汕头大学孕育出一大批莘莘学子等等。

除此之外,礐(què)石风景名胜区、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天后宫、关帝庙、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中信高尔夫海滨度假村、北回归线标志塔、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及时代广场、中山公园、金砂公园、华侨公园、石炮台公园、迎宾路和迎宾广场、金凤坛、海滨长廊等等。

汕头市濒临南海,自然条件优越。

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特别适合金凤花的生长,汕头市区内有就有很多栽植的金凤花,全年开花,娇艳夺目,金凤花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汕头市的市花。

汕头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城市中弥漫着深厚的华侨情感。

俗话说“有海水处就有华侨,有华侨处就有潮人”,可想而知,潮汕人的已经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因为有着这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

汕头也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后,处于邓小平同志画南海经济特区圈中的城市,可以说,没有众多的华侨,就没有汕头经济特区。

百载商埠,经济外向。

汕头于1860年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贸历来比较发达,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交通线路发达,是广梅汕铁路的终点站,有若干条重要的高速公路连接着重要发达城市,可惜原汕头外砂机场的民航航班已搬迁至揭阳潮汕机场。

汕头港,是中国沿海5个港口群中的主要港口之一。

汕头的海湾大桥和礐石大桥,不仅是汕头重要的桥梁交通线路,更是细细品味汕头城市韵味的最佳观景点,夜幕下交相辉映的两桥似散发出让人流连忘返的迷人气息。

潮汕各地的分分合合和恩恩怨怨

潮汕各地的分分合合和恩恩怨怨

潮汕各地的分分合合和恩恩怨怨原创:正⼩滔来源:正⼩滔朋友圈很久没有做《涛声依旧》了。

上⼀期的主题是“究竟潮汕是指哪⾥?”,全⾯了解潮汕的概念之后,下来就该聊聊潮汕各地的分分合合和恩恩怨怨了。

⽽这个颇为复杂的过程,信息量也有点多。

为了逻辑上的清晰,我想按照分、合、恩、怨四个部分来说。

我真⼼希望⼤家可以完整地了解这段历史,唯有这般,我们才会明⽩潮汕各地的的复杂历史关系。

分字篇谈到潮汕的分,就必须说到潮汕的前世今⽣。

因为⾥⾯的变化即是潮汕这个整体的变迁。

那么潮汕的前世今⽣是怎样的?是怎么变化过来的?潮汕的前⽣叫做潮州府,潮州府的前⽣叫做义安郡。

这就是潮汕的三⽣。

义安郡⼤于潮州府,因为它还包括今天⼴东的梅州⼀带和福建的龙溪和漳浦⼀带;潮州府⼤于潮汕,因为它⾄少还包括今天的梅州⼀带。

⽽在义安郡演变到今天潮汕三市分市⽽治的这段时间⾥,主要分成三个演变的历史阶段。

第⼀个阶段,从义安郡演变到潮州三阳。

公元413年,当时的朝代是东晋,国家的⾏政建制分为两级,⼀级是郡,⼀级是县。

现在的潮汕地区在当时是属于义安郡所管辖,⽽义安郡管辖下有五个县,分别是绥安、海宁、海阳、潮阳、和义招五个县。

其地域包括了现在的潮汕地区,梅州⼀带和福建漳浦、龙溪⼀带。

(在这⾥关于海阳⼀词有必要强调⼀下,它也即是今天的潮安,1912年,海阳因为与⼭东海阳县同名⽽被迫改为潮安)▲东晋义安郡地图义安⼀词即是源于此,越南的潮州义安会馆和⾹港的新义安都跟这个义安的意思颇有关联。

到了隋朝的时候,也即是公元591年,全国废郡设州,隋朝政权在之前义安郡的地⽅设置潮州。

管辖了六个县。

包括绥安、海宁、义安(原海阳)、潮阳、义招和程乡(从原海阳县分拆⽽来)。

后来和并的合并,析出的析出,绥安割出潮州,并⼊龙溪(在近福建);海宁并⼊潮阳;义招改名万川,后并⼊海阳。

潮州剩下潮阳、海阳和程乡三个县。

后来⼜把程乡升置为敬州,割出潮州,并在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从海阳县中分拆出揭阳县。

汕头的变迁(附答案)

汕头的变迁(附答案)

1、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潮汕地区属南海郡辖地。

公元前 111 年西汉王朝设揭阳县,历数南海郡,这是潮汕地区隶属中原王朝的最早政权建制。

隋唐时期称为潮州。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0 年正式开放汕头为商埠,称汕头埠,属澄海县浦司管辖。

3、 1981 年11月以后,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起来。

4、潮汕地区最古老的居民是越族人。

最晚至战国时期,潮汕先民开始由石器时代缓慢的走进了金石并用时代,标志着潮汕地区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秦朝以后,中原人民陆续南迁潮汕。

(中原人民移居潮汕的较早记载在秦朝,后在西晋和两宋时期分别形成了两次移民高潮。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南迁的中原人民与越族人民交流、融合,形成了潮汕先民。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只有8个月但影响很大。

为纪念他的治潮功绩,潮州人民江山、河都改姓“韩”,如“韩山”、“韩江”;建造的“韩文公祠”也是为了纪念他。

6、在维护祖国主权的斗争中,明朝中后期,俞大猷及其领导的官兵和潮汕人民并肩作战进行抗倭斗争,造福百姓;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潮属各县实际上成为他筹饷兴军的根据地,南澳国姓井遗址、“招兵树”、澄海外砂姓埔遗址等都是郑成功当年驻兵潮汕的历史见证。

7、战国秦汉时期,潮汕已有了铁制农具;到唐代,潮汕农业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两宋时期,潮汕人口急剧增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8、潮汕种植方法闻名全国,如,①在山坡上垦出梯田,缘山引水,种植水稻;②用农骨车汲水;③骑在秧马上插秧;等等。

南宋时,已有小麦种植。

随着优良品种“占城稻”的引进、推广,潮汕出现了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有的地方甚至一年三熟。

9、潮汕手工业生产发展较早,门类繁多,各具特色,尤以陶瓷、潮绣最为著名。

10、唐宋时期,潮汕陶瓷烧制进入成熟阶段,也开始大量对外输出,远销东南亚、西亚各国。

11、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派系,属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一种。

汕头市人民政府印发汕头市开埠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办法的通知

汕头市人民政府印发汕头市开埠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办法的通知

汕头市人民政府印发汕头市开埠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4.03•【字号】汕府[2013]33号•【施行日期】2013.04.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汕头市人民政府印发汕头市开埠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办法的通知(汕府〔2013〕33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汕头市开埠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办法》业经第十三届26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实施。

汕头市人民政府2013年4月3日汕头市开埠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办法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开埠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建设和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埠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开埠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历史建筑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或者不可移动文物的,其保护还应当符合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开埠历史文化保护区(以下简称开埠区),是指保存开埠期文物特别丰富、开埠期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体现开埠期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开埠区的具体范围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金平区人民政府以及市文物、旧城、住建等主管部门划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四条开埠区的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整体保护、合理开发、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开埠区的历史风貌、传统格局、街巷肌理、空间尺度,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开埠期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更新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鼓励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开发、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对开埠区进行保护和开发。

对承担改造建设的建设单位,由市人民政府和金平区人民政府给予政策扶持。

汕头诞生与开埠

汕头诞生与开埠

汕头诞生与开埠汕头这个地方,远在一千多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被韩愈称为“州(指潮州)南数十里,有海无天地”的地方(引韩愈《沋吏》诗一句)。

随着韩江三角洲不断向南延伸,汕头慢慢地“诞生”了。

厦岭曾是繁忙的港埠今汕头市旧城区最早见于史籍的地方是厦岭(光华埠),元代已有厦岭之名,明初厦岭是个渔村,属揭阳县延德乡管辖。

因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商彝出入之冲”,是海船进出庵埠港之溢口,故明政府“置蓬洲守御千户所于厦岭”。

到了明嘉清四十二年(,,,,)澄海置县,厦岭划归澄海管,此时厦岭已成为一个商船停泊,货物集散繁忙的港埠了。

《澄海县志》载:“邑之为埠有三:曰东港埠、曰西港埠、曰溪东埠,为水陆要冲,商贾舟航所聚,舆贩所集,其初盖云漫星繁矣。

”这东港埠就是厦岭。

随着韩江泥沙不断下溢和地壳抬升,厦岭也在不断向南延伸。

明嘉靖九年(,,,,)厦岭以南几条沙脊渐渐露出海面,开始有人来这里设栅捕鱼,称为“沙汕”。

明万历三年(,,,,),几条沙脊淤积成一片陆地,称为“沙汕坪”,开始有人来这里耕种、晒盐(今民权路“盐埕头”这一地名沿用至今),并有船只来这里载盐运销各地,那时盐埕头至华坞一带是一大片盐田,晴天日照好时,远远眺望,盐田上的原盐,有如皑皑白雪,故该地被澄海县列为《澄海八景》之一,即“华坞晴雪”。

明末清初,随着“沙汕”的诞生,原来的东港、西港、溪东等处逐渐淤积,海船逐渐转移到“沙汕坪”了。

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在今外马路与升平路交叉口北侧建烟墩,筑炮台,作为防守营讯,称“沙汕头汛”。

雍正八年(,,,,),清政府在厦岭天妃宫设立税站,称为“汕头口”(粤海关庵埠总口的其中一个挂号口),简称为“汕头”。

乾隆年间,汕头逐渐形成一个港埠,古厦岭成为一个内河停泊区。

随着过往船只日渐增多,嘉庆十四年(,,,,),汕头又称为“沙汕头港”。

汕头于清嘉庆年间,船民、渔民、盐民自愿捐款在今升平路头(汕头工行外马支行后面)建成“天后宫”和“关帝庙”(俗称“老妈宫”),她是汕头形成一个港口城市的重要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汕头港崛起

主要原因首先是随着大型海运船舶的出现和西洋列强 的觊觎而造成汕头被迫开埠,汕头拥有的良港优势有 了用武之地;其次,汕头港是韩、榕两江的出海口, 也是汕头港货物的集散地,通过河运,从汕头港进出 的货物进入粤东北等内地,而通过韩江,更可溯流深 入到闽北、赣南等内地;第三,由于通过水运开拓了 汕头货物集散地,其腹地远达粤北、闽北、赣南,使 汕头成了江西、广东和福建相邻的粤东、闽北甚至湖 南的出海通道,货源源源不断,港口迅猛发展。就是 汕头在开埠前后拥有港口、交通和商业腹地三大优势, 使汕头确立了“岭东门户,华南要冲”的重要历史地 位。

在汕头市民权路146号。原 名“锡安堂”,是汕头市建 立的第一所礼拜堂。该堂建 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原 属长老会,后为“中华基督 教会汕头区会”的会堂,实 为基督教会在潮汕地区的联 系中心。该堂建筑为钢筋混 凝土结构,底层为宽阔的礼 拜堂,高层顶为钟楼。由于 建筑破损,1991年在原地重 建,面貌焕然一新。汕头市 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及教务会 办公室设此,为汕头市基督 教的主要活动场所。

1895年5月,日本军队在澳底 登陆台湾,标志着台湾日治时期的 开始。1897年3月,日本国会 通过“台湾银行法”,11月成立 台湾银行创立委员会,开始展开筹 备台湾银行的工作。 1899年3 月,日本政府修改“台湾银行法”, 以100万元为额度,认购台湾银 行股份,同年6月正式成立“株式 会社台湾银 行”,同年9月26日 开始营业。1907年,日本台湾 银行在中国厦门、福州、汕头、上 海、九江、汉口设立分行,并发行 纸币,通称台湾银行外地券,19 07年1月10日,台湾银行汕头 支行在汕头崎碌联兴里西巷开办。 开办初期共有职员15名,其中日 本人5名,中国人10名。193 1年,“九·一八”事变时停业,至 日本侵略者入侵汕头后其分行又开 始办理业务。其时永平路一号楼己 落成,银行随之迁至此处营业。1 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 归还中国,日本台湾银行总行被接 管,汕头支行也就随之撤销。
美国军舰在汕头港 1934年
开埠后汕头成为近代区域金融中心

汕头自开埠后,本地的金融业在组织、规模、 功能等方面也得到迅猛的发展,逐步成长成 为韩江流域经济区的金融中心,并反过来对 区域的其他商业和工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 .汕头早期有百川通、蔚泰厚和裕源昌等 三家山西票号及广州官银钱局经营税款与官 府钱银,随着华洋商业日臻繁盛,私人银庄 (分汇兑庄与收找店两种)、批局纷纷设立, 国内外各大银行及保险公司也纷纷在汕头设 立分支机构,使汕头成为近代粤东区域金融 机构最多、类型最齐全的商埠。晚清至 1933年前,曾经在汕头设置分支机构的中 外银行有中国通商银行、台湾银行、安达银 行、大清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法 实业银行、省立广东省银行、中央银行(广 州)及其改组后的广东省银行等。在1933 年以前,私人汇兑庄是本区域最重要的金融 机构,它们主要经营国内外汇兑以及汕头与 国内各口岸汇兑,与经营银钱收入找出的收 找店及经营南洋批款的批局具有天然的联系。 汇兑庄、收找店兼营侨批及批局兼营汇兑, 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至1933年4月26日 前,汇兑庄有62家,银业庄有147家,收找 庄130家。除此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侨批 局、典当行及各大保险公司在汕设立的分支 机构。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 攻陷天津大沽炮台,并叫嚷着要打 到北京城,清政府迫于无奈于6月 26日、6月27日分别与英、法 签订《天津条约》,增开潮州(汕 头)、琼州、台湾等10处为对外 通商口岸。而在同年的6月18日, 充当“战争调停人”的美国却已经 先行一步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 约》。《中美天津条约》第十四款 规定:“一、大合众国民人嗣后均 准挈眷赴广东之广州、潮州(汕 头),福建之厦门、台湾,浙江之 宁波,江苏之上海,并嗣后与大合 众国或他国定立条约,准开各港口 市镇,在彼居住贸易,任其船只装 载货物,于以上所立各港互相往 来。”

在经济层面上,被迫开埠的汕头,这个在列强眼里颇具价值的港口,已取代原先的樟林港成了粤东的门户和海 运贸易基地。在当时,西方一些国家轮船公司,先后在汕头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并开通了暹罗、新加坡、马 来西亚、印尼、缅甸、澳大利亚、越南、柬埔寨以及香港、广州、厦门、福州、上海、天津、青岛、大连、烟 台、芜湖、武汉和台湾高雄、基隆至汕头的海上航线,直接控制了汕头埠的海运业务。西方商人借助外国轮船 公司垄断海运的便利条件以及通过合法和非法两种途径获取的种种通商特权,纷纷到汕头设立商行,开办工厂, 从事商业贸易和土特产品加工与出口,这些都对潮汕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导致大量国家对外贸易权益的丧失。 但是,由于开埠,潮汕地区的人们不断接触到外来新型的文化,尤其是在商业方面的文化。在随后的洋务运动、 维新运动中,人们积极兴办实业,也进一步推动了近代汕头的城市贸易、对外贸易和埠际贸易的发展,改变了 潮汕地区的经济格局。近代工商业的迅速崛起更为近代潮商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时候的潮商们 纷纷走出去,形成第三次大规模的对外移民,充实了海外潮商群体。这些走出去的海外移民,也就是当今海外 潮商的先辈。 随着汕头的开埠,凭借着善于经商的天赋和商业能力,许多潮汕人走出潮汕地区,到东南亚和香港从事种植业、 商业和转口贸易业,通过自己辛勤劳动,从最初的一无所有,白手起家,逐步发展成为独立创业并出人头地的 成功典范。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10年代,移居暹罗的潮商数量和实力均开始居于华商的前列,而且逐步形成 了基础相当稳固、经营领域和行业广阔多样的潮州商帮,其中高楚香、陈慈黉、郑智勇、郑子彬、蚁光炎等都 在这期间先后成为潮商的杰出代表人物。在新加坡,开埠后迁往那里的潮汕人,有不少也在经营商业和种植业。 他们在从事零售、中介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从事替代出入口业务的进出口商和批发商,并取得很好的业绩, 比方说有蔡子庸、陈永锡、陈德润、廖正兴、王邦杰等。余连城、张永福、胡福德、陈永天等,也因分别从事 菠萝、橡胶种植而先后成为种植业的巨擘或拥有超百万资财的富翁。除此之外,这期间还有部分潮商在新加坡 经营建筑业、服务业,同时涌现出一批由潮商经营的汇兑庄、侨批局,把商业资本逐步转化为金融资本,先后 涌现出黄松亭、蓝金升、李龙云、李伟南等一批杰出的经营者。在马来亚(当时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合称马来亚) 从事经营的潮商,早期主要从事甘蔗、甘蜜、胡椒、木薯、橡胶等商品经济作物种植。先后涌现出许栳合、林 亚相、连瑞利等一批著名的种植园园主。香港自鸦片战争开始逐步割让给英国而开始成为自由贸易港以后,也 吸引潮商纷纷前往创立商号,从事暹罗大米贸易和中国及南洋各埠的土特产运销业务,成为香港转口贸易经营 领域的中坚力量。潮商们在香港奋力开拓,不断发展,在香港经营米业、药材业、饼食业、瓷器业、纸业、凉 果业、柴炭业、茶叶业、菜籽业、汇兑业和侨批业,而且都达到较大规模,先后涌现出陈焕荣、陈殿臣、高舜 琴、陈子舟、蔡杰士、吴潮川等一批在当地具有很大影响的商界名流。
高绳之与汕头的电灯和自来水公司

高绳之(1878—1913年),原名高秉贞,澄海上窖乡人, 清末举人。历任汕头总商会会长、汕头民政长、全潮民政财政总 长,是清末民国初期潮汕著名的华侨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高绳 之为泰华商界巨擘高满华之孙,大慈善家高晖石之侄。清末,高 绳之与叔父高晖石配合兴办汕头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创办汕头 开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开设机器榨油厂;在澄海首创振发织布 局,引进日本新式织布机械;架设汕头至澄海有线电话,开澄海 民用电话之始。并填筑海坪扩大土地,使高氏实业成为当时潮州 9县首富。 汕头开埠之后,人口日增,商业、工业已有所发展,但是城 市用水和电力这两大基本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居民常 常饮用咸水,照明则是用油灯,这大大影响了汕头城市化的进程。 办电厂和自来水厂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可是这两项工程需 要投入巨大资金。虽然有普宁人方廷珍等创办昌华电灯公司,但 终因资金不足,亏损严重而结束。高绳之不惧艰难,毅然创办汕 头开明电灯公司和商办汕头自来水公司。
汕头开埠之后,1862年,英国的汽船首次抵达汕头,随后 美、德、法、日等国家的汽船和帆船陆续与汕头港口实现 通航。到1937年,汕头港已与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实现 货运贸易往来,与国内10多个港口通航。由于国际航线的 开通,促进了汕头港海运贸易的发展。汕头港发展到上世 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据饶宗颐先生总撰写的《潮 州志》交通志中记载,1933年,汕头港出入口船舶共计 4478艘次,吨位6324468吨,占当年全国沿海港口货运量 的8.76%。又据《潮海关史料汇编》中的描述:“1932年 至1937年各年往来汕头港的外洋船吨位数均占全国的第三 位”,仅次于上海、广州。同时,港口贸易额逐年增长, 由1864年的输入总额为942万,发展到1937年至14804万 元,盛极一时。
在海外的潮商们凭着自己的刻苦经营成就一番事业之后,又回到汕头埠和各县城斥资兴办实业,试图凭借自己 微薄的力量使汕头,乃至潮汕地区的经济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例如开设汕头豆饼厂(1879和1893)、汕头顺利 船厂(1884)、汕头金源榨油厂(1892)、汕头机器面粉厂(1899)、汕头熔铁厂(1904)、汕头适味罐头 厂(1908)、汕头荣和盛机器碾米厂(1917)、汕头耀昌火柴厂(1920),以及澄海振发织布厂(1909)、 潮州张元昌机器碾米厂(1917),汕潮揭轮船公司(1890)、汕头昌华电灯公司(1905)、开明电灯公司 (1909)、汕头自来水公司(1910)、汕潮揭电话公司(1921)等等,同时参与筑造潮汕铁路(1903)、汕 樟轻便铁路(1915)。还曾先后在汕头、潮州、潮安、澄海、揭阳、潮阳、饶平、普宁、惠来等地创办侨批局、 汇兑庄及其联号、分号。这批新式企业、商号的出现,既是汕头对外开放的见证,也集中呈现出海外潮商们对 故土深深的眷恋之情,对汕头城市近代化和潮汕地区工商业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 主 堂 ( 若 瑟 堂 )

1870年天主教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入汕头市区。1908年由法籍都必 师神父主持建筑施工,建成一座400多平方米的天主堂--若瑟堂。该堂为 贝灰沙结构,单层,附有部分唱经楼。1966年后文革动乱时期,教堂停 止宗教活动,且被工厂挤占使用,由于工厂的使用和文革期间的损坏,于 1984年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