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果胶酶黑曲霉的筛选及诱变育种
高产果胶酶的黑曲霉化学诱变选育

高产果胶酶的黑曲霉化学诱变选育杜国军;程红;彭凯;刘晓兰;田英华【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04【摘要】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HY - D3为出发菌株,采用化学试剂甲基磺酸乙酯(EMS)进行诱变处理,以获取果胶酶高产突变菌株.首先使用透明圈法进行初筛,选育出透明圈与菌落直径比值有大幅提高的突变株,然后采用固体发酵法进行复筛,最终筛选出1株高产果胶酶的突变株HY - M27.HY - M27经过连续5代的斜面培养,产果胶酶遗传特性稳定,其酶活力达到了2290 U/g以上,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91倍.【总页数】3页(P348-350)【作者】杜国军;程红;彭凯;刘晓兰;田英华【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齐齐哈尔大学农产品加工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齐齐哈尔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齐齐哈尔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齐齐哈尔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齐齐哈尔大学农产品加工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齐齐哈尔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齐齐哈尔大学农产品加工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3【相关文献】1.果胶酶高产菌株的微波-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选育 [J], 杜国军;田英华;刘晓兰2.果胶酶高产菌株的激光诱变选育研究 [J], 王爱峰;张智维;曹忙选3.高产纤维素酶黑曲霉菌株的化学诱变选育 [J], 冯培勇;宿红艳;张丽;王艳华4.黑曲霉原生质体诱变选育果胶酶高产菌株 [J], 陈林;王明兹;柯崇榕;高媛媛;庄秀红;杨章萍;牛俊巍;黄建忠5.果胶酶高产菌种的紫外诱变选育及其培养条件的响应面法优化 [J], 林伟铃;田宝玉;秦勇;吕睿瑞;王春香;强慧妮;黄建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果胶酶生产菌株的筛选过程

果胶酶生产菌株的筛选过程
果胶酶是一种水解果胶的酶,广泛应用于饮料、果汁、果酱等果蔬加工行业,因此具
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果胶酶的生产需要先筛选出高效的产酶菌株,这是整个生产链中的重
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介绍果胶酶生产菌株的筛选过程。
一、菌株筛选的目的
菌株筛选的目的是选择能够高效稳定产生果胶酶的菌株,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其中,首先对原料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确定产酶菌株种类;然后利用生物学方法进行初步筛选,筛选出具有较高产酶活力的菌株;最后通过构建适合产酶环境的基因工程菌株,提高果胶
酶产量及质量。
二、原料分析
果胶酶生产的原材料主要是果胶。
在根据应用对象的要求确定产酶菌株种类前,需要
对果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化学成分分析涉及果胶的多种指标,如果胶的含量、分子量、分枝度等。
三、生物学初筛
四、构建基因工程菌株
生物学初筛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构建基因工程菌株,进一步提高产酶能力。
通常采用
两种策略:一是通过原位突变构建高酶力突变菌株;二是将产酶基因转化到优良的生产菌
株中,形成高产酶菌株。
这两种策略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改变产酶基因的表达水平,实现在原生菌株中快速构建高效产酶菌株的目的。
以上就是果胶酶生产菌株的筛选过程的详细介绍。
通过该过程的步骤,可以产生高效、稳定、可持续产酶的菌株,促进果胶酶的产业化发展。
果胶酶预设方案

产果胶酶黑曲霉的筛选及诱变育种1.实验材料1.1菌种由中科院提供1.2.1斜面培养基察氏培养基:硝酸钠3g,磷酸氢二钾1g,七水合硫酸锰0.5g,氯化钾0.5g,硫酸亚铁0.01g,蔗糖30g,琼脂20g,水1000mL。
(121度灭菌20min)1.2.2平板分离培养基(察氏培养基)1.2.3果胶平板培养基(%)磷酸氢二钾0.1,硝酸钠0.3,硫酸镁0.05,硫酸铁0.001,琼脂2.0,果胶0.2,pH5.51.2.4固体发酵复筛培养基1.麸皮10g,豆粕0.25g,硝酸钠0.35g,硫酸铵0.1g,装入250mL三角瓶,按料水比(w/v)1:1.5加入pH5.0~5.5的水。
(0.1Mpa/cm2灭菌30min)2试验方法2.1出发菌种的筛选2.1.1菌种的活化取斜面培养基的黑曲霉菌种一支,接种于察氏斜面培养基,36℃恒温培养5~7天。
2.1.2制备孢子悬液取活化的斜面一支,加入无菌水洗下孢子,制成均匀的孢子悬液,调整孢子浓度为1.0×106个/mL。
(参考一定浓度菌悬液的制备,比较几种方法的准确度)2.1.3平板分离将菌悬液进行系列稀释,使之成为十万、一万、一千、一百个孢子每毫升,并分别涂布与果胶平板培养基,36℃恒温培养5~7天。
2.1.4菌种的筛选1向平皿中加入5mL碘液,静止2min,即可见清晰的透明圈,将碘液倒出加入5mL生理盐水10min,将剩余碘液冲洗干净,选取透明圈与菌落直径比大的接种与斜面培养基,并分别进行固体发酵,选取酶活力高的作为出发菌株。
2黑曲霉的直径之比最大,说明它的产酶能力较高,所以采用黑曲霉作为出发菌株。
实验采用刚果红平板培养基作为筛选培养基,培养基中果胶作为唯一碳源,又作为底物诱导物,诱导果胶酶的产生。
刚果红作为透明圈指示剂,可能与果胶形成红色络合物,果胶酶分解果胶络合物消失,在平板上形成透明水解圈。
透明圈与菌落直径之比越大,酶活力越高。
2.2紫外线照射剂量的选择2.2.1取36℃恒温培养5天的出发菌种斜面,用生理盐水洗下孢子,将孢子悬浮液置于无菌的盛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震荡使孢子分散,再以双层无菌擦镜纸过滤,使形成分散程度达到90~95%的单孢子悬液。
产果胶酶黑曲霉的UV诱变及基于葡萄皮渣的固态发酵

r e s i d u e wa s u s e d t o p r o d u c e p e e t i n a s e b y A s p e r g i l l u s n i g e r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 i n t h e e i g h t A s p e r g i l l u s n i g e r s t r a i n s
2 . 陕西省 葡 萄与 葡萄 酒工程技 术研 究 中心 , 陕 西杨 凌 7 1 2 1 0 0 )
摘 要: 对产果胶酶的黑曲霉进行 紫外诱 变, 使 用透明圈法并结合液 态发 酵法进行 筛选, 获得果胶 酶产量提 高的黑曲
霉菌株 , 并利 用葡萄皮 渣进行 固态发 酵 生产果胶 酶。结 果表 明, H 4 0 7 4 1 、 H 4 0 4 9 3 、 H 4 0 9 8 2 、 H 4 1 1 3 3 、 H 4 1 1 3 4 、 H 4 1 0 3 4 、
生 物 王 程
V o 1 38 , No . 1 2017
.
产 果胶 酶 黑 曲霉 的 U V诱 变 及 基 于 葡萄 皮 渣 的 固态 发 酵
黄丹 梅’ , 宋 育阳 , 刘 延琳 , 秦 义 ’
( 1 . 西北农 林科 技 大 学葡萄 酒 学院 , 陕西杨 凌 7 1 2 1 0 0 ;
Ul t r a v i o l e t l i g ht o n H40 7 41 s p o r e s 0 ̄3 60 s , a n d we o bt a i n e d a h i g h y i e l d pe c t i na s e mu t a nt s t r a i n H4 07 41-20 . Th e pe c t i n a s e a c t i v i t y wa s 4 6 2. 8 4 U/mL i n pe c t i n l i qu i d f e r me nt a t i o n me d i u m, whi c h wa s 3 t i me s o f t he o r i g i n a l s t r a i n . By o p t i mi z i n g t h e c o n t e n t s o f g r a p e s k i n r e s i du e, wh e a t b r a n a n d wa t e r, we o bt a i ne d a b e t t e r me d i u m f o r mul a wa s g r a pe s k i n r e s i du e 5 0 g, wh e a t
黑曲霉原生质体诱变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自Buchman和Bonner在1959年首次报道利用酶解破壁方法从粗糙脉孢霉(Neurospozracrasa)菌丝体释放原生质体以后,在其他各种真菌的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研究陆续开展,极大丰富了人们对真菌细胞外表和其生理功能的知识,尤其对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的原生质体融合遗传育种手段在丝状真菌的应用起到了启动作用[4]。
对于黑曲霉的原生质体制备、再生以及原生质体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但是自然筛选的黑曲霉产酶水平一般较低,无商业开发价值,而诱变育种是一种简便易行而且快速的选育方法。
由于各种诱变剂对微生物的作用位点和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反复使用同一诱变因子会出现钝化现象,可能引起微生物的回复突变,这就要求在黑曲霉进行诱变育种时要尽量选用新的诱变因子,才会有较大可能性取得成功。
原生质体由于去除外壁障碍,对各种诱变剂敏感性较强,往往正突变率高,因而利用原生质体直接诱变经过多种诱变剂处理过的钝化株,是较有意义的诱变方法。
1黑曲霉原生质体Weibull等于1953年首先提出原生质体概念。
用水解酶将细胞壁水解剥离,剩下由原生质体膜包围着的原生质体部分称为原生质体(protoplast)。
其形状随不同菌类而异。
原生体基本保持原细胞结构、活性和功能,只是因为去掉了细胞壁,对渗透压和外界环境特别敏感。
为制备原生质体,必须有效地除去细胞外的细胞壁。
去壁的方法有机械法、非酶分离法和酶法。
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采用酶法,时间短,效果好。
1.1原生质体的生物学特性原生质体与完整细胞相比,细胞结构和功能是相类似的;来自不同菌丝部位的原生质体,生理生化特性不同,对诱变剂的敏感也不同,从菌丝顶端分离出的原生质体代谢活动要强;去壁后的原生质体对外界条件敏感,并且外界大分子如外源DNA等容易进入细胞内;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再生成细胞壁而复原为完整细胞形态;原生质体由于剥去了细胞壁,等于失去了屏障,外界的因素本身对它就有影响,再加上用诱变剂黑曲霉原生质体诱变育种技术研究进展李秀珍,杨平平,王燕*(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353)摘要:综述了黑曲霉原生质体的生物学特性、释放过程、再生过程以及酶浓度、酶解温度、酶解时间、菌体的预处理和渗透压稳定剂等对黑曲霉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果胶酶高产菌种的筛选

果胶酶高产菌种的筛选
钦传光;丹·娃伦亭娜;丁诺·狄安娜
【期刊名称】《中国酿造》
【年(卷),期】2000(000)004
【摘要】采用简化的筛选流程,先定性后定量地对112种由加拉兹工业微生物菌种实验室提供的黑曲霉纯种进行了筛选.将菌种所产生的酶活力与市售的实用酶制剂的酶活力相比较,结果选出三株果胶酶高产菌,其中内聚半乳糖醛酸酶和外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较高,更适合于食品工业的需要.
【总页数】3页(P14-15,18)
【作者】钦传光;丹·娃伦亭娜;丁诺·狄安娜
【作者单位】湖北工学院生物工程系,武汉,430068;罗马尼亚加拉兹大学食品工程系;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生物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
【相关文献】
1.高效产果胶酶的黑曲霉菌种的诱变及筛选 [J], 屈二军;李文建;刘云肖;陈兰英;赵桢
2.紫外诱变黑曲霉筛选高产果胶酶菌种 [J], 佘秋生;杨海波;杨冠军;薛银磊;祝小龙;单林娜
3.饲用果胶酶高产菌种的选育及其固态发酵生产技术 [J],
4.果胶酶高产菌种的紫外诱变选育及其培养条件的响应面法优化 [J], 林伟铃;田宝
玉;秦勇;吕睿瑞;王春香;强慧妮;黄建忠
5.嗜碱细菌碱性果胶酶的研究——Ⅰ.菌种筛选、产酶条件和酶作用条件的研究 [J], 黄诗笺;卢振祖;陈漱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果胶酶菌株的筛选

产果胶酶菌株的筛选果胶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和植物中的酶,对果胶的降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采用筛选法对果胶酶菌株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果胶酶活性的测定和分析,最终筛选出了一株高效产果胶酶的细菌菌株。
该研究为果胶酶的应用和产业化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果胶酶;筛选法;菌株;活性;产业化一、引言果胶是一种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的多糖物质,对于维持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而果胶酶则是一种能够降解果胶的酶,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和植物中,对于果胶的降解和利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和开发高效产果胶酶的菌株,对于果胶的应用和产业化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产果胶酶的菌株主要通过筛选法进行研究和开发。
筛选法是指通过对大量的微生物菌株进行筛选和鉴定,最终选出具有高效果胶酶产生能力的菌株。
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经济等优点,已经成为了产酶菌株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筛选方法本研究采用筛选法对果胶酶菌株进行了研究。
具体方法如下:1.样品采集从不同的环境中采集微生物样品,包括土壤、水体、植物等。
将样品分别接种到含有果胶的培养基中,筛选出产果胶酶的微生物菌株。
2.酶活性测定采用橙色果胶法对菌株的果胶酶活性进行测定。
将菌株培养于含有果胶的液体培养基中,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液体中的果胶酶活性进行测定。
3.菌株鉴定对产酶菌株进行鉴定,包括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序列分析等,最终确定产酶菌株的种属和命名。
4.酶活性分析对不同菌株的果胶酶活性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产酶效果最好的菌株。
5.产酶菌株保存将筛选出的高效产果胶酶菌株进行保存,为后续的应用和产业化开发提供保障。
三、结果与分析通过上述筛选方法,本研究筛选出了一株高效产果胶酶的菌株,命名为Pseudomonas sp. CJ-1。
该菌株的果胶酶活性为0.152 U/mL,比其他菌株要高出很多。
同时,通过对菌株的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实验三 产果胶酶菌株的筛选

总的来说,我认为我们小组本次的实验较为成功。首先,我们的分离平板上长的菌种较好,并且纯化平板上长出了不止一个小菌落;其次,我们组的标准曲线测定的数据可信度较高,为后面酶活的准确计算提供了好的前提;最后,是我们小组的成员在实验时,操作规范,一丝不苟,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实验,为整个实验的成功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③在绘制标准曲线时,每一浓度OD值要测两次,最终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④ 加入0.2ml待测酶液时,应小心不要滴在试管壁上,否则煮沸过后可能溶液由于未有酶液还未开始反应;
⑤酶活测定时:
试管上编号:贴上用圆珠笔写上编号的胶布,以防止保温或沸水加热时脱落;
移液枪的使用:向试管内加入待测酶液或DNS时,枪头不要触碰管壁,也不要伸入液面下,连续吸取同一种溶液时可以不用更换枪头!
精确记时:每一管加入酶液的时间要记录,每管之间间隔的时间要合理;
避免试管进水:煮沸和用流水冲洗时;
⑥ 分光光度计使用时:
•提前半小时接通电源,打开机器开关使仪器通电,自检;
•将对照液及测定液分别装入比色杯3/4体积并用镜头纸擦干外壁,放入样品室;
•调节测定所用波长540nm;
•以对照为参比;
•测定的是吸光值;
加入3mLDNS试剂终止反应
加入3mLDNS试剂终止反应
步骤6
混合均匀
混合均匀
混合均匀
步骤7
加入0.2毫升待测酶液,沸水浴煮沸5min
沸水浴煮沸5min
沸水浴煮沸5min
步骤8
流水冷却
流水冷却
流水冷却
步骤9
加蒸馏水10mL,混匀
加蒸馏水10mL,混匀
加蒸馏水10mL,混匀
步骤10
OD540nm比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2HP04 0.1,MgS04 0.05,NaN%0.3,F02 (S04)3 0.001,琼脂2.0,果胶0.2,pH5.5。 1.2.4固体发酵复筛培养基
麸皮109,豆粕0.259,NAN03 O.359, (NH4)2S04 0.19,装入250ml三角瓶,按料水比 (w/v)l:1.5加入pH5.0—5.5的水。
第28卷第2期 2008年4月
农业与技术
Agriculture&Technology
Vd.28 No.2 Apr.2008
。68’
产果胶酶黑曲霉的筛选及诱变育种
杜国军刘晓兰郑喜群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 要】以黑曲霉(A印廿gill啪IIiger)HY为出发菌株,进行了紫外线诱变。初筛使用透明圈法。从果胶平板上的突变茵株中。
哈尔大学学报。1998,(1):63—66 [5]张宁欣,赵学慧.果胶酶高产菌株选育[J].微生物杂志。1996
(3):1—8
[6]s日t}Iyammy蛐N.Purification and biochemical pop硎翻《microbial
p既舡nm—a托耐删[J].Pro嘲Bioehemis打y 3s(axJa):978—99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nyyjs200802024.aspx
1实验材料
1.1菌种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HY,由齐齐哈尔
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化工程实验室提供。 1.2培养基 1.2.1斜面培养基(PDA)
马铃薯2009去皮,切块煮沸30min,然后用 纱布过滤,再加葡萄糖209及琼脂209,溶化后补 水至1000m1.pH自然。 1.2.2平板分离培养基(PDA)
参考文献(6条) 1.Sathyanarayana N Purification and biochemical poperties of microbial pectinase-a review 2003 2.张宁欣;赵学慧 果胶酶高产菌株选育 1996(03) 3.江洁;刘晓兰 果胶酶活性分光光度计测定方法的研究 1998(01) 4.陈峰 果胶酶高产菌株选育及产酶条件与酶学性质研究[学位论文] 1999
D9 D10
13.76 15.78
19.55
1.421
;————入\·/ 23.50
1.489
攀
邑
式
烬
避
第1代 第2代 第3代
第4代 第5代
代数
图3突变株HY—D3酶活力遗传稳定性曲线
4结论
图2 HY—D3的透明圈 3.2.2高产突变株的复筛
将初筛所得的正突变株分别接种于固体发酵 培养基作进一步复筛,部分结果见表2。最后筛选 出一株高产果胶酶的菌株HY—D3。
文献标识码:G
果胶酶(Peetinase)是分解果胶质的多种酶的 总称…1。自然界产果胶酶的菌株很多,主要有曲 霉属、青霉属、镰孢属、克鲁维氏酵母及某些兼 性厌氧细菌等[2】2。目前国内外仍多以黑曲霉、根 霉和盾壳霉发酵法制取果胶酶。由于我国对果胶 酶的研究较晚,存在着酶活力低,应用效果不良 等缺点,严重制约着果胶酶的生产和开发。故本 文利用紫外线对黑曲霉进行诱变处理,旨在获得 性能稳定、酶活力高的优良菌株,为我国果胶酶 的研究和发展服务。
2.1.3平板分离 将菌悬液进行系列稀释。使之成105、104、
103、102个孢子/ml,并分别涂布于果胶平板培养 基,36℃恒温培养5—7天。 2.1.4菌株的筛选
向平皿中加入5ml碘液,静止2min即可见清 晰的透明圈,将碘液倒出加入5ml生理盐水 10rain,将剩余碘液冲洗干净,选取透明圈与菌落 直径比大的接种于斜面培养基,并分别进行固体 发酵,选取酶活力高的作为出发菌株。 2.2紫外线照射剂量的选择 2.2.1取36℃恒温培养5天的出发菌种斜面,用
表2突变株的复筛结果
菌种代号 HY(对照)
果胶酶活力(U/g)
1285D3Fra bibliotek2676
D6
2351
本文以黑曲霉HY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 诱变方法,诱变剂量为210S,用透明圈法进行了 初筛,共筛选出120株突变株。对这些突变株进 行复筛后,最后筛选出1株高产果胶酶的菌株HY —D3,经传代5次进行产酶稳定性实验,发现HY —D3产酶性能稳定。
2.5突变株遗传稳定性的测定 对复筛获得的正突变株连续传代5代,采用
固体发酵法考察菌株的产酶特性。
3结果与讨论
3.1紫外线照射剂量的选择 各种诱变剂有不同的剂量表示方法。剂量一
般指强度与作用时间的乘积。在育种实践中,常 以杀菌率作为诱变剂的相对剂量。本文以相应条 件下的紫外线照射时间作诱变剂量,适宜剂量则 以对黑曲霉孢子致死率为指标进行选择。
万方数据
·69·2008年4月
农业与技术
0.9%的生理盐水洗下孢子,将孢子悬浮液置于无 菌的盛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震荡使孢子分散, 再以双层无菌擦镜纸过滤,使形成分散程度达90 。95%的单孢子悬液。然后用生理盐水将孢子悬 浮液浓度调整到106个/ml。 2.2.2吸取10ml上述悬浮液,加入直径9厘米 的底部平整的平皿中。将15W紫外灯打开,预热 30min,使光波稳定。 2.2.3将盛有悬浮液的平皿置于诱变箱内的磁力 搅拌器上,平皿距紫外灯管垂直距离30cm,调节 搅拌子的转速,待搅拌子转速稳定后,打开平皿 盖子照射,照射计时从开盖起,加盖止,照射时 间分别为Os、120s、180s、240s、300s和360s。 2.2.4分别从每个照射时间的平皿中取出菌悬液 做适当稀释,吸取0.1ml涂布于分离平板培养基, 每一浓度涂布3个平板。 2.2.5将平皿用黑牛皮纸包裹以避光,置于36℃ 恒温箱中倒置培养,菌落长好后(约4天)记数。 诱变操作过程均在红光下进行。 2.2.6计算不同照射时间的相对致死率:
万方数据
农业与技术
2008年4月 ·70·
表l突变株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 菌种代号 菌落直径/em 透明圈直径/ern 比值
续表
Dl
15.15
D2
15.96
I)3
12.14
D4
17.62
D5
14.60
D6
15.52
IY7
13.54
D8
14.43
22.06 23.54 22.80 26.30 22.40 26.32 21.64 20.95
以上培养基均在0.IMpa/crn2灭菌30min。
2实验方法
2.1出发菌株的筛选 2.1.1菌种的活化
取斜面保藏的黑曲霉菌种1支,接种于PDA 斜面培养基,36℃恒温培养5.7天。 2.1.2制备孢子悬液
取活化的斜面1支,加入无菌水洗下孢子。 制成均匀的孢子悬液,调整孢子浓度为1a6个/
IIllo
参考文献 [1]张树政.酶制剂工业[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25—650 【2]张智维,杨辉,陈合.IIe—Ne激光诱变选育果胶酶高产菌株[J】.
食品工业科技,2006,(10):156—157 [3]陈峰.果胶酶高产菌株选育及产酶条件与酶学性质研究[J].华
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4]正洁,刘晓兰.果胶酶活性分光光度计测定方法的研究[J].齐齐
相对致死率=(未处理组存活孢子数一处理 组存活孢子数)/未处理组存活孢子数X 100%。 2.2.7选择致死率70%一80%作为紫外线照射剂 量。 2.3突变株的筛选 2.3.1突变株的初筛
方法同2.1。 2.3.2突变株的复筛
将初筛所获得菌株进行固体发酵,每株作5 个平行,360C培养72h后,以干基的25倍(w/v) 分别向培养基中加入蒸馏水浸提3h,四层纱布过 滤,得粗酶液。将其适当稀释分别测各菌株的果 胶酶活力,选取果胶酶活力高的菌株。 2.4果胶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挑取了120株透明圈与茵落直径比值显著大于出发茵株的突变株。将这些突变株进行三角瓶目体发酵复拜。最后筛选出1株高产
果胶酶的突变株HY一1)3。突变株HY—I)3经斜面传代培养了5代,产酶遗传特性稳定.其果胶酶产量可迭2000U/g干基以上,比
出发菌株提高了1倍。
【关键词】黑曲霉;果胶酶;诱变
中图分类号:S035.2
1.456 1.475 1.878 1.493 1.534 1.696 1.598 1.452
D26 D38 D45
2263 2234 2219
3.3突变株的产酶遗传稳定性 对突变株HY—I)3进行传代培养,连续传5
代,每代菌株进行固体发酵,结果见图3。由图3 可见,突变株HY—D3传代5次后,果胶酶活力 都较高且产酶性状保持稳定。
采用3,5一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4】。 底物为0.4%果胶溶液(pH4.0)。取0.5ml适当稀 释的酶液于比色管中,加入2ml底物溶液,45。C 水浴反应30rain,加入DNS溶液煮沸5min,冷却, 定容至25IIll,520nm测定吸光值。酶活力定义为:
上述条件下每分钟分解果胶生成lpmol半乳糖醛 酸所需的酶量为一个酶活力单位(u)。
5.张智维;杨辉;陈合 He-Ne激光诱变选育果胶酶高产菌株[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2006(10)
6.张树政 酶制剂工业 1995
引证文献(3条)
1.裘纪莹.王未名.陈建爱.王同燕.杜方岭.梁新乐 微生物果胶酶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0(4) 2.武莹浣.叶汉英 果胶酶微生物筛选和酶活测定方法研究[期刊论文]-食品与机械 2010(2) 3.胡慧磊.艾方.彭丽桃 聚半乳糖醛酸酶菌株的分离、筛选及其鉴定[期刊论文]-食品科技 2010(8)
出发菌株用不同剂量的紫外线进行诱变,紫 外灯(15W)距离30em分别照射120s、180s、 240s、300s、360s,紫外线照射剂量与致死率关系 见图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