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和紫外诱变育种

合集下载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筛选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筛选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和筛选是一项重要的微生物学工作,通常用于寻找能够产生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酶的细菌或真菌菌株。

以下是一般的步骤和方法:
1. 样品采集:首先从土壤、水体、食品等环境中采集样品,可能含有潜在的蛋白酶产生菌。

2. 分离:将样品进行稀释处理后,通过涂布法、稀释涂布法、过滤法等分离方法,在富含寒原蛋白酶的寒原平板培养基上培养,以分离出单菌种。

3. 纯化:将分离得到的单菌种进行多次传代,确保单一菌株的纯化。

4. 鉴定:利用生理生化试验、形态学观察、生物学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如16S rRNA序列分析)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确定其分类地位。

5. 筛选:利用含有蛋白质底物的培养基(如乳清蛋白、明胶等)进行筛选,观察菌株在培养基上的透明圈或发酵液的浑浊度变化,筛选出产生蛋白酶活性高的菌株。

6. 活性测定:对筛选出的蛋白酶产生菌株进行蛋白酶活性测定,确
定其蛋白酶活性水平。

7. 保存与应用:对获得的蛋白酶产生菌株进行保存,并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应用潜力,如酶学特性、温度和pH稳定性等。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从环境样品中分离、鉴定并筛选出具有高蛋白酶产量和活性的菌株,为后续的蛋白酶生产及应用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菌种资源。

产蛋白酶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

产蛋白酶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

陇东大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设计)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08生物技术班作者:指导教师: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何泰杜旭谢丽娟,刘丽萍(陇东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甘肃庆阳745000)摘要:采用陇东学院污水处理厂附近土壤、农田土壤及养殖场附近土壤作为样品,利用牛奶水解圈筛选模型从中分离筛选得到产蛋白酶能力较高的菌株whr1,初步鉴定该菌株属于芽孢杆菌。

并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该菌最适培养时间为24h,最佳碳源为质量浓度1% 蔗糖,最佳氮源为质量浓度1.5%酵母膏,最适初始pH值为6.0,最适发酵温度为35℃。

关键词:菌种筛选,鉴定,蛋白酶,条件优化Protease produced the screening of the bacteria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enzyme production conditions(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ngdong University, Qingyang 74500, Gansu, China)Abstract:The sewage treatment plant soil near east institute, soil and soil samples near farms .Using milk hydrolysis circle screening model separating screening in high ability get protease whr1 strains. Preliminary appraisal of the fungus belong to bacillus. Afte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ondition, the capability of whr1 was improved, the optimal condition is: The time is 24h; carbon source is sucrose 1%; nitrogen source is Yeast extract 1.5 %, the pH is 6.0;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is 30℃.Keyword: Screening,Identified,Protease, Conditions optimization0引言蛋白酶是水解蛋白质肽键的一类酶的总称,是一类广泛应用于皮革、毛皮、丝绸、医药、食品、酿造等方面的重要工业用酶[1],也是目前世界上产销量最大的商业酶,其市场占有率约占整个商品酶销售量的60%,微生物蛋白酶从微生物中提取,不受资源、环境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动物蛋白酶和植物蛋白酶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2,3]。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及活力的测定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及活力的测定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及活力的测定作者刘艳芝指导教师张玲秀(忻州师范学院生物系1201班034000)摘要:采用忻州师范学院校园附近土壤、农田土壤及体育场土壤作为样品,并从中筛选分离并得到产蛋白酶能力较高的菌株,经过初步鉴定该菌株属芽孢杆菌。

通过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该菌产酶最佳碳源为质量浓度15g/L 的乳糖,最佳氮源为质量浓度20g/L的尿素,最适初始pH值为6.5,最适发酵温度为35℃。

关键词:菌种筛选;鉴定;蛋白酶;条件优化蛋白酶蛋白质中肽键水解的酶,是一类广泛应用于皮革、毛皮、丝绸、医药、食品、酿造等方面的重要工业用酶,也是目前世界上产销量最大的商业酶,其市场占有率约占整个商品酶销售量的60%,微生物蛋白酶从微生物中提取,不受资源、环境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动物蛋白酶和植物蛋白酶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目前,蛋白酶的研究仍注重于新品种的发掘,并通过分离筛选、发酵条件优化和诱变育种或构建基因工程菌等综合手段获得高产蛋白酶的优良菌株。

我国的蛋白酶研究还存在如微生物资源开发不足,蛋白酶种类较少,酶制剂品种单一等问题。

本论文从以下几方面对蛋白酶产生菌株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从土壤中筛选出产蛋白酶能力较高菌株。

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形态学的鉴定,将菌株初步确定到属。

研究产蛋白酶菌株发酵产酶条件,对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进一步提高菌株的产酶活力。

一、材料及方法:1.1 实验材料与仪器实验仪器:高压灭菌锅,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电子分析天平,pH测量仪,水浴锅,微波炉,紫外光可见分光光度计,摇床、酒精灯、接种针、游标卡尺、无菌移液管、无菌试管、量筒、容量瓶、漏斗、试剂瓶、漏斗、载玻片、滤纸、擦镜纸。

1.2 实验材料:样品:取自忻州师范学院附近的土壤。

试剂:无菌水(带玻璃珠)、100ug/ml 酪氨酸溶液、PH8.0硼酸缓冲液、0.4mol/L三氯乙酸、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酪蛋白培养基、产蛋白酶发酵培养基二、操作步骤(一)配制所需培养基按照以下配方配制所需的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0.5g,蛋白胨1g,NaCl 0.5g,琼脂1.5~2.0g,水100ml,pH 7.2,配制200mL酪蛋白培养基:牛肉膏0.3g,酪素1g,NaCl 0.5g,琼脂2g ,定容于100ml产蛋白酶发酵培养基:玉米粉6g,豆粉4g,磷酸二氢钾0.03g,碳酸钠0.1g,磷酸氢二钠0.4g,定容于100ml(二)分离1.洗涤培养皿、试管等实验器具,与121℃高压灭菌20min2.采集土壤样品,用无菌水植被1:10土壤悬液。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筛选。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筛选。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筛选。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和筛选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样品收集:从环境样品(如土壤、水样、发酵物等)中收集样品,注意收集样品需要符合生物安全和伦理规范。

2.分离菌株: a. 样品处理:将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处理,以获得适量的单菌落。

b. 培养基选择:根据目标酶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菌株分离。

常用的培养基有LB(大肠杆菌培养基)、TSA(琼脂糖营养平板培养基)等。

也可以添加特定的底物来富集酶活菌株。

c. 接种和分离:将处理后的样品接种在选定的培养基上,并进行营养和环境条件的适当调整。

通过稀释分离法,将单菌落分离至不同的培养皿中,得到纯培养的菌株。

3.酶活性测定: a. 初步筛选:将分离的菌株进行初步筛选,通过对菌落的酶活性直接观察或使用浸润琼脂糖等方法判断酶的活性。

b. 液体培养:将筛选出的菌株进行液体培养,收集培养物用于后续的酶活性测定。

c. 酶活性测定:通过适当的酶活性测定方法(如改良的Casein酶活测定法、Azocasein酶活测定法等)来评估菌株的酶活性。

4.酶产量测定: a. 最优菌株筛选:根据酶活性测定结果,选择酶活性较高的菌株。

b. 酶产量测定:对选定的菌株进行批量发酵或连续发酵实验,通过酶活性和菌体生长曲线的测定,估计菌株的酶产量。

5.菌株鉴定: a. 形态学特征:观察菌落的形态学特征,如形状、颜色、质地等。

b. 生理生化特性:进行生理生化测试,包括生长方式、耐受性、产酸性、酶反应等。

c. 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PCR方法扩增和测序16S rRNA基因,进行菌株的分子鉴定,并与已知菌株进行比对。

这些步骤将有助于从样品中分离、鉴定和筛选出蛋白酶产生菌株。

根据筛选结果,选择高酶活性和高酶产量的菌株,可以进行后续的酶性质研究、表达载体构建等工作。

在实践中,根据具体实验条件和要求,可能需要进行适当的优化和调整。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筛选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筛选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筛选1. 引言蛋白酶是一类能够降解蛋白质的酶,在许多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因此,发现和筛选具有高蛋白酶产量的菌株成为了很多研究人员的关注点。

本文旨在介绍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筛选的方法和步骤。

2. 蛋白酶分离菌株的采集蛋白酶产生菌株可以从各种环境中采集得到,常见的源包括土壤、水样、植物表面等。

采集时需要注意避免污染和样品间的干扰。

常用的采集方法包括无菌棉签擦拭、土壤样品采集等。

3. 蛋白酶分离菌株的分离和筛选3.1 培养基选择和制备蛋白酶分离菌株的分离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常见的培养基包括含蛋白质和多肽的培养基,如酵母提取物培养基、肉汤培养基等。

培养基制备时需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细菌污染。

3.2 菌株的分离将采集得到的样品均匀涂布在选定的培养基上,使用无菌棉签或铲子进行均匀涂布。

将涂布后的培养基培养于适宜的温度和时间下,一般常见的培养温度为30摄氏度。

3.3 蛋白酶活性筛选使用适当的蛋白酶活性指示剂,如casein等,在培养基上进行盘状培养。

通过观察培养基上蛋白质的降解情况,筛选出具有高蛋白酶活性的菌株。

此外,也可通过测定培养液中蛋白酶的活性来进行筛选。

4. 蛋白酶产生菌株的鉴定4.1 形态观察观察菌落的形态特征,如菌落的形状、颜色、透明度等,以及菌株的菌落生长速度等。

4.2 生理生化特性检测进行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包括产酸、产气、葡萄糖利用、氧需求等。

常用的方法包括气压油技术、碳水化合物利用酶技术等。

4.3 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如16S rRNA序列分析、PCR等。

将菌株的DNA提取出来,进行引物扩增,然后通过测序和序列比对,确定菌株的分类信息。

5. 结论通过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筛选,可以获得具有高蛋白酶产量的菌株。

这些菌株在生物技术、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提高菌株的蛋白酶产量,并应用于相关的工业生产中。

2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

2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

1.牛奶平板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 牛奶平板:在普通肉汤蛋白胨
固体培养基中添加终质量浓度为 1.5%的牛奶
2.倒平板
四、操作步骤
3.制备土壤悬液 4.涂布 5.培养 6.观察记录
五、注意事项
培养基灭菌条件的控制。
六、实验结果
将菌落计数结果记录于下表中。
七、思考题
1.在选择平板上形成蛋白透明水解圈大小是否能作为 判断菌株产蛋白酶能力的直接证据?为什么? 2.简单设计一方案,从实验中初筛得到的产蛋白酶菌 落里获得某个碱性蛋白酶的高产菌株。
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
一、实验目的
学习用选择平板从自然界中分离胞外蛋白酶产生 菌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蛋白酶在轻工、食品、医药工业中用途非常广泛。 微生物来源的碱性蛋白酶都是胞外酶,具有产酶量高, 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等优点,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类营业 性酶类。自然界筛选获取有用的微生物资源一直是微生物 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自能够产生胞外蛋白酶的菌株在牛奶平板上生长后,其 菌落周围可形成明显的蛋白水解圈。水解圈与菌落直径的 比值常被作为判断该菌株蛋白酶产生能力的初筛依据。
三、器材1.菌株 从自然界筛 Nhomakorabea获得的蛋白酶产生菌株 2.溶液和试剂 蛋白胨,酵母粉,脱脂奶粉,琼脂,干酪素,三氯醋酸,NaOH,
Na2CO3,Folin试剂,硼砂,酪氨酸,水等 3.仪器和用品 三角烧瓶,培养皿,吸管,试管,涂布棒,玻璃搅拌棒,培养摇
床,高压灭菌锅,直尺,玻璃小漏斗和滤纸
四、操作步骤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组别:第*组班级:生工** 班组员:***指导老师:***一、实验目的学习从自然界中分离蛋白酶产生菌二、实验内容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三、实验原理许多细菌和霉菌产生蛋白酶,细菌中的芽孢杆菌是最常见的蛋白酶产生菌。

本实验将土壤样品悬液加热处理,杀死非芽孢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后进行划线分离得到芽孢杆菌,将其接种到奶粉培养平板并进行培养,根据奶粉平板的水解圈做初筛。

将初筛的蛋白酶产生菌接入产酶培养基振荡培养,测定蛋白酶的活力,最终得到产蛋白酶的芽孢杆菌。

也可直接将细菌接种到奶粉培养平板进行培养,分离筛选其他蛋白酶产生菌。

四、实验材料和用具1.材料:土壤样品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及平板、奶粉培养基平板、45mL 无菌水(带玻璃珠)、芽孢染色液、3.仪器及用具:紫外分光光度计、显微镜、恒温水浴锅、摇床、酒精灯、接种针、游标卡尺、无菌移液管、无菌试管、量筒、容量瓶、漏斗、试剂瓶、漏斗、载玻片、滤纸、擦镜纸。

五、操作步骤(一)配制所需培养基按照以下配方配制所需的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 0.5g ,蛋白胨 1g ,NaCl 0.5g ,琼脂 1.5 ~2.0g ,水 100ml ,pH 7.2配制 200mL奶粉培养基:牛肉膏0.5g ,蛋白胨 1g ,NaCl 0.5g ,琼脂 2.0g ,水 100ml ,pH 7.0 ~7.2脱脂奶粉 3g ,配制 200mL(二)分离1.采集土壤样品,用无菌水植被 1:10 土壤悬液。

2.取 1:10 土壤悬液 5 mL,注入已灭过菌的试管中,将此试管放入 75~80℃水浴中热处理 10min 以杀死非芽孢细菌。

3.取加热处理过的土壤悬液 100~200μL,涂布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平板,后将平板倒置,于30~ 32℃下培养24~48h.4.对长出的单菌落进行编号,选择表面干燥、粗糙、不透明的菌落,挑取少许菌苔涂片,做芽孢染色,判断是否为芽孢杆菌。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原理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原理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原理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的原理是利用菌株产生的蛋白酶活性对菌落进行筛选和鉴定。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筛选培养基法:将菌株接种在富含蛋白质的培养基上,待菌落形成后,置于一定条件下(如低温、酸碱pH变化、盐等),观察菌落周围是否出现蛋白质水解区域。

表现明显蛋白质水解区域的菌落可以认为是蛋白酶产生菌。

2. 培养基加酪蛋白法:将菌株接种在含有酪蛋白的培养基上,蛋白酶能够水解酪蛋白,会呈现明显的透明圈形成。

菌落形成后,利用这个特征可以筛选出蛋白酶产生菌。

3. 硫酸铜法:将菌株接种在富含酪蛋白的培养基上,在菌落周围加入硫酸铜溶液。

菌落产生的蛋白酶能使硫酸铜发生颜色变化(由蓝色变为紫色)或溶液变清晰,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对菌株进行筛选和鉴定。

4. 特定基质代谢法:蛋白酶产生菌可以利用特定基质作为唯一碳源进行代谢,产生的酶能水解特定基质并产生反应产物。

利用这些反应产物的特性,可以利用化学或生物学方法进行分析和鉴定。

以上这些方法都是利用菌株产生的蛋白酶活性进行筛选和鉴定,以确定是否为蛋白酶产生菌。

这些方法灵敏度高、简单易行,
可以用于在大量菌株中筛选出蛋白酶产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和进一步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Ministry of Educatio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tain high and well defined protease - producing strains. These strains can be used in seafood process to produce poly - peptide. Method: The protease - producing strains were first screen from soil by well - designed sampling sites and colony screening,fermentation supernatant identification and Folin - phenol measurement assay etc.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of protease capability for the target strain,UV mutagenesis were further introduced. Result: 187 protease - production strains were screened from the collected 12 soil samples. Further secondary screening indicated a strain W9 produced stably higher enzyme activity than any other strains among the primary screened 11 strains. The activity of strain W9 reached to 1 594U / ml. Mutant strain W9UV was obtained by UV mutagenesis which enhances the protease activity by 15. 6%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the wild strain W9,with the activity of 1845 U / ml. Conclusion: W9UV strain has a greater protease activity and more stably fermentation performance. Key words: screen; seafood process; neutral protease; enzyme activity; UV mutagenesis
中图分类号: Q503; Q959. 17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3969 / j. issn. 1004 - 311X. 2011. 01. 026
Screening and UV Mutagenesis of Protease Producing Strains
CAI Wan - ling,TIAN Bao - yu* ,GUO Jing,LAN Can - hua,HUANG Wei,HUANG Jian - zhong*
[11]庄严,赵俊,泰国夫,等. 奥氏蜜环菌杂交双倍体子实体的人工诱 导[J]. 中国森林病虫,2003,22( 5) : 13 - 16. [12]赵俊,赵杰,秦国夫. 高卢蜜环菌杂交菌株筛选初探[J]. 食用菌学 报,2007,14( 4) : 31 - 35. [13]周会明,赵永昌,陈卫民,等. 杨柳田头菇交配型因子与菌丝生长 速度关系[J]. 云南植物研究,2010,32( 4) : 315 - 322. [14]郑元忠,蔡衍山,傅俊生,等. 茶新菇性遗传模式和育种工艺研究 [J]. 安徽农学报,2007,13( 4) : 32 - 33. [15]Shaw Ⅲ CG,Roth L F. Persist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a clone of Armillaria mellea in a ponderosa pine forest[J]. Phytopathology,1976, ( 66) : 1210 - 1213. [16]Lin F C,Wang Z W,Sun Y,et al. Analysis of the mating type facts in natural population of Lentinula edodes in China[J]. Mycosystema, 2003,22( 2) : 235 - 240. [17]程水明. 香菇单核菌丝生长速度与交配型分布的关系[J]. 湖北农 业科学,2007,46( 5) : 765 - 767. [18]Kermish R M,Dacosta E W. Monokaryotization of culture of Lenzites trabea ( Pers. ) Fr. and other wood - destroying basidiomycetes by chemical agents[J]. Annual Botany,1963,27: 653 - 669. [19]Arita I. Cytological studies on Pholiota[J]. Report of Tottori Mycology Institute,1979,7: l - 67. [20]Kawabata H,Magae Y,Sasaki T. Mating type analysis of monokaryons regenerated from protoplasts of Flammulina velutipes[J]. Trans Mycology Society of Japan,1992,33( 2) : 243 - 247. [21]李安政,林芳灿. 香菇交配型因子次级重组体的鉴定[J]. 菌物研 究,2006,4( 3) : 20 - 26. [22]Kües U. Lif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in the basidiomycete Coprinus cinereus[J].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2000,64( 2) : 316 - 353. [23]Rykowski K. Obserwacje nad owocowaniem opienki miedowej Armillaria mellea( vahl) karst [J]. W czystych kulturach.[Obervations on the frutification of the honey fungus Armillaria mellea ( vahl) karst. in pure cultures. ]( in Polish ) Prace Intytutu Badawczego Lesnictwa,1974, ( 431) : 146 - 167.
参考文献: [1]卯晓岚. 中国大型真菌[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41 - 243. [2]徐静娟,王树英. 茶树 菇 提取 物的 组 分分析[J]. 食 品工 业科 技, 2006,12( 3) : 165 - 167. [3]Korhonen K. Interfertility and clonal size in the Armillaria mellea complex[J]. Karstenia,1978,( 18) : 31 - 42. [4]Gong Y H,Liu R Z,Gao J F. The growth analysis in the kernel filling proces of k - type hybrid 901 and its parent wheat[J].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5,4( 12) : 903 - 908. [5]Li Z S,Li B,Tong Y P. The contribution of distant hybridization with decaploid Agropyron elongatum to wheat improvement in China[J].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2008,35: 451 - 456. [6]Yan L J,Yao Z,Zheng Z M,et a1. Simulation of potential production and optimum population quantitative indices for the second hybrid rice[J]. Agrcultural Sciences,2006,5( 7) : 498 - 505. [7]Zhao B H,Wang P,Zhang H X,et al. Source - sink and grain - fil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wo - line hybrid rice Yangliangyou 6[J]. Rice Science, 2006,13( 1) : 34 - 42. [8]Dong F,Liu H X,Jin H,et al. Symbiosis between fungi and the hybrid cymbidium and its mycorrhizal microstructures[J]. For. Stud. China, 2008,10( 1) : 41 - 44. [9] Ye Q G,Yao X H,Zhang S J,et al. Potential risk of hybridization in Ex Situ collections of two endangered species of Sinojackia Hu( Styracaceae) [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2006,48( 7) : 867 - 872. [10]Wu X Q,Lu Y,Liang J Q,et al. Detection of mutation in embB gen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from clinical isolates of tulberculous patients in China by means of reverse - dot blot hybridization [J]. J Microbiol immunol,2006,4( 1) : 1 -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