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

合集下载

贵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议

贵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议

农业开发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4期贵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议周定勇(贵州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贵州贵阳 550001)摘要:近年来,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特色资源,坚持市场化导向,按照“一县一业”的思路,以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虽然取得积极成效,积累了重要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阐述了贵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参考建议,以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贵州;农业;特色产业0 引言近年来,贵州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1]。

围绕做大做强茶叶、辣椒、食用菌、蔬菜、水果、中药材、生猪、生态家禽、牛羊、生态渔业、特色林业(竹、油茶、花椒、皂角等)、刺梨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下简称“12个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全省茶叶、刺梨种植面积、辣椒产销规模全国第一,李子、蓝莓2个水果单品,天麻、石斛、太子参、白及、薏仁5个中药材单品生产规模成功跻身全国第一[2],鲟鱼产量全国第二[3],红托竹荪产量领跑全国,贵州夏秋蔬菜成为全国南方重要的夏秋蔬菜生产大省。

1 主要做法1.1 强化统筹推进调整优化省领导领衔、统筹指导、办公室调度三项机制,统筹推进12个产业发展。

根据领导分工,调整12个产业的省领导领衔,明确推动重点项目建设、重大项目招商和重点企业培育领衔职责。

专班负责组织推介活动、技术指导和督促调度。

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定期召开会议,统筹调度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部署重点工作,督促责任落实。

省农业农村厅安排专门处室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发挥统筹作用,当好参谋助手,抓好工作调度,汇聚资源要素,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

1.2 聚焦重点工作将重大项目招商、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培育作为主抓手,着力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建议(精简篇)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建议(精简篇)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建议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建议XX市是人口大市、产粮大市、生猪调出大市,全市国土面积6075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街道),总人口1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2万人,有耕地面积235.8万亩,是XX省粮食和特色经作生产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粮播面积、粮食总产量、肥猪出栏、肉类总产量均位居XX省首位。

2016年被列入XX省高原农业示范区和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XX市牢牢把握机遇,围绕建设5万亩玉米、100万亩马铃薯、400万头生猪、30万亩烤烟、70万亩特色经作五大基地,培育现代种业、热水万亩供港蔬、板桥水果生态休闲、树森沟火腿加工四个精品庄园,壮大 30个龙头企业,扶持 200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 10个知名品牌的 54321 工作思路。

突出生态引领,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建设高原特色农业大市为目标,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为支撑,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以基地、庄园、高产示范、农产品加工营销为切入点,强力实施政策驱动、项目带动、科技推动和产业联动等措施,呈现速度逐步加快、质量不断提升、特色逐步彰显的良好局面。

一、发展现状(一)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及成效1.高原粮仓成效显著。

XX是XX省最大的产粮大市,XX省唯一的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和玉米成熟技术模式攻关示范县。

投入资金1.138亿元,初步建成年产宣黄单系列玉米良种1000万公斤、脱毒种薯3000万粒的西南地区最大的现代种业园,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宣黄单系列玉米良种16个,宣薯系列良种5个。

总结推广灯盏塘湿直播和W型覆膜抗旱集雨沟栽技术;马铃薯大薯繁种、高垄双行、深种深盖技术;水稻扣种稀播、壮苗移栽、双行条栽等集成技术。

兑付惠农资金24031.8万元,惠及31.8万户农户,投入科技增粮资金1080万元,举办旱粮样板50万亩,建设高产攻关园50片,带动地膜玉米、间套种等重点科技推广,提高了产出率,承办了全省春耕生产现场会和新品种展示会。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

漯河市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我市特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我市制定优惠政策,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在成为全国食品加工基地的基础上,形成中部地区重要的造纸基地和全省重要的盐化工基地。

目前盐化工、造纸等优势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经济效益优势突显。

一、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1、食品工业。

我市食品工业起步较早,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92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7.4%,资产总计达217亿元,从业人员8.1万人;实现增加值115.2亿元,同比增长15%,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2.2%,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38.6%;实现销售收入626.2亿元,同比增长33.6%,出口交货值达7.9亿元;实现利润67.1亿元,同比增长48.9%;实现利税89.4亿元,同比增长42.3%;目前,我市已培育出年销售收入超300亿元的企业1家,超4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8家。

主要产品近20种,年产小麦粉350.7万吨,鲜冷藏冻肉41.4万吨,畜肉制品88.6万吨,配混合饲料82.3万吨,饼干28.5万吨,速冻米面食品35.4万吨,方便面35.5万吨,乳制品10.6万吨,饮料酒4亿升,软饮料114.4万吨。

全市已形成肉食品加工、粮食加工、饮料生产、绿色无公害果蔬加工四大产业链,年屠宰生猪1400万头,是全市生猪饲养量的4倍;年转化粮食300万吨,是全市粮食年产量的2.5倍;鲜冻肉出口占全省的90%以上,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先后获得“河南省食品工业基地市”、“河南省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市”等荣誉称号,并成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

2、盐化工业。

漯河盐矿总面积77平方公里,赋存盐层36层,累计厚度225.43米,储量400亿吨,是全国品位第一,储量第二的大型盐矿。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如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如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如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一、四川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概况(一)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三)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凸显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优质水果、名优茶业、精细蔬菜、道地中药、优质生猪和特色林竹等区域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以战略资源开发、现代加工制造、科技创新服务、农产品加工为导向,重点打造了三江流域水电开发基地,德阳重大装备产业集群,以成都高新区和绵阳科技城为代表的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攀西钒钛制造基地,川南综合化工产业基地和川东北天然气产业基地。

围绕建设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贸中心和西部金融中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二、主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就(一)特色农业(二)清洁能源(三)高新技术(四)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较大、技术装备先进、研制水平领先、配套体系完善的发展格局,拥有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东方电气、二重集团、成飞集团、资阳机车、长征机床、新筑路桥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大批地方配套企业迅猛发展,形成了清洁高效(含核电)发电设备、冶金化工成套设备、工程机械、石油钻采、铁道机车车辆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是国内三大重装基地之一。

在全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5家,为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五)农产品加工2022年农产品加工实现增加值77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量的15.8%。

重点发展名优白酒、生猪制品、茶叶加工、特色果蔬、竹浆造纸、丝麻棉革等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实现了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

拳头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名优白酒占到全(六)现代旅游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在新的形势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努力开创西部大开发第二个辉煌十年。

浅析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乡村产业振兴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区域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

在实施过程中,乡村产业振兴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乡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人才流失、乡村环境污染等。

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乡村产业结构单一是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主要依靠传统农业产业,乡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多样化的产业支撑。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途径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通过发挥各地区的特色资源和文化传统,培育一批与乡村经济相适应的特色产业,如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等,从而实现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和特色化发展。

农村人才流失也是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乡村经济的相对滞后和发展机会的有限性,农村青年普遍面临着缺乏发展空间和机会的困境,导致大量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例如提供创业支持政策、建立职业培训机构等,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吸引他们回到农村从事创业或者就业。

乡村环境污染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一大障碍。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水土流失、农药使用过度等,不仅威胁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还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应该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工作,推广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破坏,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有以下几个建议来解决:政府应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引导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各种政策,从而激发和激励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应加强自身素质和技能的培养。

农民是乡村产业的主体,他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才能适应新时代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可以在农村设立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各种培训课程和机会,帮助农民提升自身技能。

乡村应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培育特色产业。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和文化,可以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培育一批与乡村经济相适应的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和特色化发展。

吉安市井冈蜜柚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吉安市井冈蜜柚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吉安市井冈蜜柚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所在地。

井冈山更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孕育了许多英雄人物,让这片土地上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气息。

而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还盛产着优质的井冈蜜柚。

井冈蜜柚是当地的特色水果之一,以其甜美多汁、口感细腻而备受欢迎。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井冈蜜柚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长。

在井冈蜜柚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如产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市场营销不够完善等。

为了进一步推动井冈蜜柚产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有必要对井冈蜜柚产业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为促进井冈蜜柚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1.2 问题意义吉安市是井冈山脉中的重要城市,富饶的土地和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适宜农业发展。

井冈蜜柚作为当地的特色水果之一,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

虽然井冈蜜柚产业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问题意义正是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从而保障井冈蜜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井冈蜜柚产业存在着产量不稳定的问题,时有时无造成市场供需不平衡;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农民缺乏种植和管理经验,导致产量和质量无法保障;相较于其他水果,井冈蜜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进行市场拓展和推广。

解决井冈蜜柚产业存在的问题意义重大,不仅能够提升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够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井冈蜜柚产业现状井冈蜜柚是吉安市的重要特色农产品之一,以其甜蜜多汁、口感清爽而受到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井冈蜜柚产业在吉安市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

据统计数据显示,吉安市的井冈蜜柚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产量稳步增加,市场销售额呈现上升趋势。

井冈蜜柚产业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种植规模扩大。

石林县人参果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石林县人参果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人参果原名安第斯山茄,别名为香瓜茄、香艳梨、艳果、长寿果等,原产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系茄科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一般作一年栽培。

成熟的果实呈米黄色或奶油色带紫色条纹,呈圆形、卵圆形、心形或陀螺形。

人参果果肉清香多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钙和蛋白质[1],较低的糖类和脂肪,富含氨基、维生素C 及硒、钼、钴等18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2],尤其是硒、钙的含量大大地高于其他的水果和蔬菜[3],具有抗癌、抗衰老、降血压、降血糖、消炎、补钙、美容等功效,是国际上公认的优质保健水果,曾被医学界称之为“生命之火”“抗癌之王”[4]。

人参果属亚热带水果,适应性强,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5℃,气温高于28℃或低于10℃则生长缓慢。

石林具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壤富含矿物质等自然条件,很适于人参果的种植。

近年来,人参果在石林县种植发展较快,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石林县的特色产业,对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1石林县人参果的种植历史人参果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栽培,90年代中期引入昆明市石林县栽培,引入初期在石林县圭山镇、西街口镇作零星栽培,产销情况差,没形成规模种植。

直到2008年,西街口镇有100多农户种植了近300亩人参果,并自发成立了石林县路花人参果专业合作社。

之后,人参果的种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逐渐形成以西街口镇为种植集中区的格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效益逐年提高。

2012年石林县西街口镇被授予“中国人参果之乡”;2018年9月,“石林人参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同年,西街口镇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19年西街口镇人参果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产业强镇进行扶持。

据统计,2019年全县人参果种植面积有10.39万亩,2020年全县种植面积超过15.00万亩。

目前,石林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人参果生产基地、集散地和销售中心。

人参果的种植发展对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乡村振兴及石漠化治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已成为石林的一个特色优势产业。

孟津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孟津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NONGYE ZONGHENG近年,孟津区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都市近郊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围绕优质果蔬产业,形成了“一个核心区+五大板块”的产业发展布局。

通过“1+5”的产业布局规划升级打造,吸引了不少前来休闲采摘观光的游客,孟津休闲农业的这张名片擦得更靓丽,“来孟津耍吧”的口号叫得更响亮。

一、发展现状孟津区创建国家级产业强镇示范园区1个,省级果蔬现代示范园区1个,全区共流转土地2.208万hm2,33.33hm2以上经营规模的农业园区55家。

全区优质蔬菜种植1万hm2,其中,设施蔬菜约0.11万hm2、草莓0.1万hm2、孟津贡梨0.067万hm2、精品西瓜333.33hm2、车厘子0.067万hm2,现已发展成为洛阳市最大的无公害蔬菜和精品草莓生产供应基地以及瓜果种植基地。

全区肉牛存栏3.6万头,奶牛存栏1.62万头,肉牛规模场25个,其中,年存栏5000头以上1个、500头以上5个、存栏200头以上19个;奶牛规模场10个,其中,存栏2000头以上1个、1000头以上3个、200头以上6个。

拥有豫西地区最大的天下秀肉牛养殖场(现存栏肉牛5000余头),国家级休闲观光牧场1个(生生牧场);打造省级果蔬产业化集群1个、市级乳业集群1个;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49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余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省级3家、市级44家;注册家庭农场2125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市级17家。

二、发展成就孟津区以其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加大了特色农业发展力度,使孟津有了“百姓安居之乡”“来孟津耍吧”等称号,将八方游客吸引到孟津,同时,也将在外务工的青年吸引回孟津,致力于新农村建设,而“孟津模式”也成了河南省乡村振兴的典范代表。

站在孟津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历程这一角度来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及品牌效应朝着特色化方向发展。

(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孟津区坚持以“一镇一业、一乡一品、一园一色”的发展理念,引领各乡镇立足本地优势,加大特色农业发展力度,以优质的杂粮、林果、蔬菜、畜牧等为主要特色,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优势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漯河市特色优势产业
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我市特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我市制定优惠政策,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在成为全国食品加工基地的基础上,形成中部地区重要的造纸基地和全省重要的盐化工基地。

目前盐化工、造纸等优势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经济效益优势突显。

一、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
1、食品工业。

我市食品工业起步较早,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92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7.4%,资产总计达217亿元,从业人员8.1万人;实现增加值115.2亿元,同比增长15%,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2.2%,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38.6%;实现销售收入626.2亿元,同比增长33.6%,出口交货值达7.9亿元;实现利润67.1亿元,同比增长48.9%;实现利税89.4亿元,同比增长42.3%;目前,我市已培育出年销售收入超300亿元的企业1家,超4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8家。

主要产品近20种,年产小麦粉350.7万吨,鲜冷藏冻肉41.4万吨,畜肉制品88.6万吨,配混合饲料82.3万吨,饼干28.5万吨,速冻米面食品35.4万吨,方便面35.5万吨,乳制品10.6万吨,饮料酒4亿升,软饮料114.4万吨。

全市已形成肉食品加工、粮食加工、饮料生产、绿色无公害果蔬加工四大产业链,年屠宰生猪1400万头,是全市生猪饲养量的4
倍;年转化粮食300万吨,是全市粮食年产量的2.5倍;鲜冻肉出口占全省的90%以上,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先后获得“河南省食品工业基地市”、“河南省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市”等荣誉称号,并成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

2、盐化工业。

漯河盐矿总面积77平方公里,赋存盐层36层,累计厚度225.43米,储量400亿吨,是全国品位第一,储量第二的大型盐矿。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盐矿资源优势,以建设河南重要盐化工基地为目标,通过招商引资、战略重组等多种措施,成功招引了金大地、永银等一批盐化工项目。

2007年,全市盐化工业实现增加值4.9亿元,同比增长83.9%;实现销售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80.1%;实现利税3.8亿元,同比增长116.7%;实现利润2.9亿元,同比增长112.4%;年产原盐11.5万吨,纯碱38.5万吨。

盐化工业将成为漯河新的主导产业和经济支柱。

3、造纸及纸制品业。

2007年,全市造纸及纸制品业共完成增加值19.3亿元,同比增长6.5%;实现销售收入62.9亿元,同比增长10.7%;实现利润7.7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现利税9.7亿元,同比增长10.4%;目前我市机制纸及纸板产量达74.5万吨,纸制品10.6万吨,纸浆13.5万吨。

造纸龙头企业银鸽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9.8亿元,增长19.3%;实现利润2.1亿元,增长23.9%;实现利税3.3亿元,增长25.0%。

银鸽集团5万吨特种纸项目,目前已完工,累计完成投资15000万元;年产15万吨高强瓦楞纸项目总投资20607万元,已完成投资9150万元。

2008年银鸽集团产品产量可以达到100万吨。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食品工业。

当前我市食品工业还是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的程度比较低。

部分食品企业产品品种少、档次低,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192家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中大中型企业仅有14家。

小企业比例高,其技术水平低,消耗高,同质化严重,利润空间狭小,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脱节的问题普遍存在。

2、盐化工业。

我市盐化工业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投产的规模以上盐化工企业仅4家,企业数量较少,规模相对较小,产品链条不长。

目前仅局限于生产纯碱、液氯等产品,附加值更高的下游产品,如玻璃、日化产品的生产相对较少,不能充分发挥丰厚的矿产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

3、造纸及纸制品业。

造纸原料结构调整一直是制约造纸行业发展的问题。

河南是原料缺乏的省份,造纸可用木材量很少。

多年来,我市造纸原料一直都以麦草浆为主。

由于麦草浆占有较大比例,普通文化纸比例偏大,一些高附加值、特殊品种的开发还须加强。

国家和省内出台了水资源管理法规及加大对“双高”企业监管力度,也将会提高造纸企业产品的成本。

三、对发展我市优势产业的建议
1、做强做优食品工业。

进一步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树立品牌知名度,鼓励企业积极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依托中国食品名城效应,引导我市食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重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针对我市中小企业密度大的特点,做大做强中小食品企业,形成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

2、加快建设盐化工业。

加快项目建设,大力招引盐化工和盐业旅游项目,在项目引进上要着重招引精细化工型盐化工企业,招引链条式企业,
走企业规模化、产品多元化的路子,提升企业规模和产品档次。

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向外推行我市的盐矿资源和盐业开发创造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更多知名企业来我市投资盐化工产业开发。

3、科学发展造纸工业。

注重环境保护,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调整造纸企业的原料结构,提高生产集中度,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促进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进一步调整造纸工业产品结构,使我市造纸工业产品由目前的以中低档产品为主逐步调整为以中高档产品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